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
1.诗歌的题目是“石壕吏”,却处处写老妇,这是什么 手法?有什么妙处? 2.在诗歌中,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3.诗人为什么对悍吏捉人一事保持沉默?结合时代背 景,分析诗人复杂的情感态度。
1.诗歌的题目是“石壕吏”,却处处 写老妇,这是什么手法?有什么妙处?
差役: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
石壕吏(1)
初二年级 语文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诗圣”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 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 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 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 称为“诗圣”。他的诗歌真实记录 了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被称为 “诗史”。杜甫现存1400多首诗 歌,著有《杜工部集》。
最近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家破人亡之苦 穷困潦倒之苦 被迫服役之苦
诗人通过老妇的“致词”生动地表现了当时 的社会现实:穷苦的百姓在战争的铁蹄下过着朝 不保夕、水深火热的生活,他们经历着家破人 亡,生离死别,还要随时提防被抓去当兵役,人 命在乱世中如同草芥。
概括全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暗示了当时 兵荒马乱、 鸡犬不宁的 社会环境。
表现了征兵
暮 投 石壕村,有吏夜 捉人。 的残酷和差 役捉人的暴
投宿
指征兵 力、狠毒。
老翁逾 墙 走,老妇出门看。
越过
跑
诗歌开篇的四句话,不仅交代了“有吏夜捉 人”这一事件,还反映了战乱给普通人民带来的沉 重灾难,为下文老妇的诉苦做了铺垫。
•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 •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垂老别》) •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hāo lí)。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无家别》)
生离死别图 惨烈战争图
家园荒芜图
杜甫将自己惨痛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 如实地反映在诗中,
用一双洞察一切的眼睛注视着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 用一支能够刺破一切黑暗的巨笔描摹着世间万象,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háo)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 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ù)力虽衰,请 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y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 翁别。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诗人明写老妇而暗写差役,诗中虽然没有直接叙 述差役讲的话,但是诗人用暗示的手法,将差役的狰 狞面目隐藏在老妇的回话中。
好处: 1.叙事简洁精炼,“其事何长,其言何简”。 2.突出诗歌的主题,表达诗人的情感。
诗人把议论和抒情寓于叙事之中,将自己的 思想情感融化在客观的事实中,融化在具体的形 象里。诗人尽量让事实说话,让事实本身去感染 读者,唤起读者的爱憎之情。
3.故事的结局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 中读出来的?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
小声或无 声之哭
不仅是老翁和儿媳妇担
幽咽。 心老妇生死未卜的默默
哭泣,也是他们对这残 形容低微、 忍世道的无声控诉。 断续的哭声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暗示老妇已经被差役捉走。
“泣”的人是经历了这一切而又无能为力的杜甫, 也是所有饱受战争之苦的黎民百姓。
思考
1.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否用诗中的一句话 来概括?
2.从老妇的“致词”和“致词”前的表现中,你看 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故事的结局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
1.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否用 诗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叙事诗
第一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第二段写差役“怒呼”和老妇“苦啼”的对比,引 出老妇的“致词”; 第三段老妇的“致词”是诗歌的主体部分; 第四段是故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经被差役抓走。
旁观者
在看似“客观”的叙述中流露出 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3.诗人为什么对悍吏捉人一事保持沉默?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人复杂的情感态度。
诗人矛盾的心理
诗人既希望早日平定叛乱,取得战争的胜利, 又谴责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灾难;既同情百姓的 遭遇,又希望百姓能够参加战争,共赴国难。
“两汉时期文人有良心而没有文学,魏晋六朝 时期则有文学而没有良心,盛唐时期则文学与良心 二者兼备,杜甫便是代表,他的伟大也在这里。”
老妇: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差役: 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 老妇: 室中更无人。 差役: 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老妇: 惟有乳下孙。 差役: 既然孙子还在吃奶,那家里一定还有其他人! 老妇: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差役: 那我们也要带走一个人,你看着办吧! 老妇: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2.从老妇的“致词”和“致词”前 的表现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多么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横 暴的官吏和悲苦的老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反映了横暴的官吏肆意欺压百姓的社会现实。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防守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捎信回来
诗歌的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 军所占领的邺郡,胜利在望。次年春天,形势发生逆转,唐 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为了挽救危局,唐军便在洛阳至潼 关一带,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途 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亲眼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沉 重灾难,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
用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灵关怀着最底层的民众。 杜甫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是永远的诗圣!
诗歌的情感与主旨
这首诗通过叙述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 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反映了安史之乱所 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诗 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wenku.baidu.com壕吏(2)
初二年级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