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概要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对今后对外开放、对外交通贸易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 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得到很大改善,促 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
考点1:古代的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1—1】(2013·安徽文综)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 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 一时期( )
3
一、古代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 进步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距今一万年左右)。含义:用石刀、石 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 再用石犁翻土播种。局限:土地耕种一 两年后,地力下降,人们再到其他地方 耕种。
(2)“耜耕”或“石器锄耕”:距今七八 千年,培植了水稻和粟,发明了耒耜— —最早的松土工具,土地的利用率有所 提高。
(2)人口比重发生变化:人口的迁移在一定程度 上推动了经济重心向南转移,经济重心的南移 反过来加快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 迅速增长,在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3)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经成为了人才密布区, 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北方 人民南迁,使北方的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 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 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3)青铜农具:商周时期出现。比木石工 具坚硬、锋利,但比较昂贵,很少使用。
(4)铁犁牛耕: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 逐渐推广。铁犁牛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汉代:出现耦犁(二牛三人)、二牛一 人犁耕法和耧车。
(6)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容易调 节深浅,耕犁完善,标志着中国传统步 犁的基本定型。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小 农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 现进一步革命性的发展。
2.基本过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的战乱以及江南 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我国 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时期:江南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 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 经济的先进地区。南北方经济上的互相依赖和 联系加强,为政治上由分裂走向统一准备了物 质条件。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图表 的能力,横轴是时间从两汉到唐朝,纵轴是水利 兴修的统计次数,柱状图明显看出从两汉到唐, 除了短暂的隋朝兴修水利次数少之外,兴修水利 的次说总体呈现增多的状态,水利建设的数量从 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所以 从汉到唐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现发展态势,选B。 材料仅仅截取安徽省的水利兴修统计,没有对比 全国其他省份,无法得出A,材料中没有涉及长 江流域的农业生产,排除C,中国经济重心的南 移是在唐朝以后,排除D。
发展要求: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 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
说明: 学习时应依据“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
济形式”这一目标来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神农’的传说”、“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二目
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2
• 从地理环境来看农耕经济
• 古代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希腊有很大差 别,中国处于亚欧大陆的东端,对外海上 航行条件恶劣,内陆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有大规模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这使得 中国文明最终选择向内陆发展,以农耕经 济为主,形成了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文 明和大河文明。
3.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 有制形式:封建土地国有制、地 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 制。从总体上讲,占主要地位的 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四、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1)北民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 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这就使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两方面都得 到了提高,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
(2)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 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3)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具有发展农耕经济的巨 大潜力。
(4)南方统治者为维护统治,重视发展经 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 (5)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 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 南经济的繁荣。
(6)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4)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获得长足发展。 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 南方。南宋以后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 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 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3.影响: (1)中国古代经济布局渐趋合理平衡:随着经济 重心的南移,南北差距日渐缩小,南北经济联 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2.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 先进的耕作方法。
(2)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耕耙耱技术形 成。
3.耕作制度汉代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 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 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二、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 地制度概要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考试 说明
教学指导意见
农业 的主 要耕 作方 式和 土地 制度
基本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 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列举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 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培养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2.商周以来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 制。
(1)实质:井田制实质上不是土地国有制, 它是一种名义上国有而实际上是各级奴 隶主贵族私有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2)历史:产生于商,强盛于西周,瓦解 于春秋。
(3)瓦解:瓦解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时期生产力 的发展。
铁器牛耕的出现,使“私田”的开垦增多, “公田”被大量抛荒;各诸侯国的改革在客 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加速了井田 制的瓦解,商鞅变法更是从法律上废除了井 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了全面的肯定;春 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仍,井田上的劳动 力日益减少,缺乏安定的生产环境;而井田 制的瓦解又加速了宗法制、分封制的崩溃。 战国时期,井田制已经大部分被土地私有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