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eff7e2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cd.png)
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纲展示]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7页[基础梳理]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表现: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如温室效应增强。
(2)要求: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特别提示描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时应从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这五大组成要素展开。
自然地理要素对土壤的作用成土母质①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②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气候①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②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生物①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②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地形海拔高度在山区,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坡度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够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坡向阳坡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特别提示我国南北方土壤肥力特性差异成因(1)北方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较少,积累较多;北方雨水较少,水分蒸发较多,表层土壤盐分积累多,故呈碱性。
高二地理期中大盘点
![高二地理期中大盘点](https://img.taocdn.com/s3/m/1c4ade75647d27284a735118.png)
解析:(1)甲为东北信风带;(2)a、c 为风海流,流向与风 向直接相关,e 为暖流;(3)D 为地中海气候区,自然带是亚 热带常绿硬叶林带;(4)①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
答案:(1)信风带(东北信风带) 图略(在甲处标“ ”) (2)图略(顺时针方向) 寒流 增温增湿 (3)副热带高气压带 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4)会使大气中二 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变暖 海平面升高,淹没沿海地区, 海水倒灌等,危及沿海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整体性
出生率高,能 死亡率高,有时容
满 足 农 业 社 易出现劳动力不
会 对 劳 动 力 足,从而影响经济
的需求
发展
人口增长 模式
特征
利
弊
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
传统型(高 低高模式)
自然增长率高, 人口增长快
劳动力充 裕,促进经 济发展
力,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 速度降低、贫困加剧等,进而 引发各种资源、环境和社会问
(2012·北京西城一模)下图为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图。 读下图,回答 3—4 题。
考点一 城市功能区的成因 1.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共同制约,具体如下所示:
(2)交通通达性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 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具体分析如下:
3.有关古丝绸之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所经地区气候干燥 B.所经地区河流全部为内流河 C.所经地区没有森林植被 D.所经地区的地形主要是平原
4.有关所经地区发生的水土流失现象对其他地理要素的 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土壤肥力下降 B.河流泥沙淤积 C.植被覆盖率降低 D.暴雨集中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讲义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3340c4b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b.png)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讲义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系统,其中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整体性是地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对于我们理解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至关重要。
一、地理环境要素的组成地理环境主要由气候、地形、土壤、生物和水文等要素组成。
气候包括气温、降水、光照、风等方面,它直接影响着其他要素的特征和分布。
例如,高温多雨的气候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和发育,而干旱少雨的气候则会限制植被的种类和分布。
地形是指地表的起伏形态,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地形不仅影响着气候的分布,还对土壤的形成、水文的流动以及生物的栖息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山地地区地势较高,气温较低,降水较多,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组成的,它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土壤的性质和肥力受到气候、地形、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生物的种类和分布受到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文等环境条件的制约,同时生物也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水文指的是自然界中水的各种运动和变化,如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水是生命之源,水文状况直接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对地形的塑造和土壤的侵蚀、沉积起着重要作用。
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气候对地形的影响较为显著。
例如,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在气候的影响下可以改变地形地貌。
湿润地区的流水作用强烈,容易形成峡谷、沟壑等地貌;干旱地区的风力作用强劲,常形成风蚀地貌和沙丘等地貌。
地形对气候也有很大的影响。
高大的山脉会阻挡气流的运动,使得山脉两侧的气候出现明显差异。
例如,我国的秦岭阻挡了冬季冷空气的南下,使得秦岭以南地区冬季气温相对较高。
气候与土壤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土壤的形成过程和性质也不同。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规律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e76838e0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b.png)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规律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规律知识点: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牵一发而动全身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
(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
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
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
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如水稻土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4、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完整两课时)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完整两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244f4523e518964bce847c1e.png)
地理环境_各__要__素__与环境_总__体__特__征__的协调
一致。
)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 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 草原区,在西周春秋 时期,森林覆盖率达 53%,当时河流众 多比较清澈,枯水季 节流量也较大。但随 着人口的增加,放牧、 农垦活动等加大,到 宋代以后“郁郁葱葱, 绿荫冉冉”的景观就 消失了。到了明清 以后,已经达到无地 不耕的地步,且大量 陡坡被开垦,水土流 失大大加强。森林只 零星的分布在偏僻的 山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利于植物生长
地貌 水文
岩石圈 水圈
东、西、北地势高,西南部地势低,漓江纵贯全境 地表水、地下水富集,流水侵蚀作用强
植被 生物圈 生物的生长旺盛,使土壤、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
桂林美的让世界静止
厄尔尼诺现象
• 反常年份,东南信风减弱,赤道表层海水
由西向东倒流,秘鲁附近海区上升流减 弱,表层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鱼类
大量死亡。
赤道东太平 洋沿岸湿润
多雨
赤道东太平 洋表层水温
升高
东南信风减 弱
赤道太平洋表层 暖海水向东倒流
海水上升流减 弱或停止
赤道西太平 洋沿岸干旱
少雨
赤道西太平 洋表层水温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一)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热能交换
1.海洋对大气的作用 大气圈
水汽蒸发-输送 热能改变大气运动
水圈(海洋是太阳能 的巨大储热库)
盛行风
大气圈 2.大气对海洋的作用
动能传输给海洋
形成洋流
海洋(水圈)
(二)大气圈与水圈之间势能 的传输与交换 1.气压升高,海面就会降低
海 面 降 低
洪
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89f3ea0bc8d376eeafaa31b9.png)
一、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自然基础。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大气 水 土壤
自然地理环境
生物 岩石
地形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组成要素通过大 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 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 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 互联系的整体。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 成分
土壤与 生物
土壤→生物 生物→土壤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表现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2)平衡功能
①什么是生产功能?
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②植物生长过程是通过作用才能生产有机物? 光合作用
大气循环
水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生物循环
案例 读P85案例1(以生物为例)
思考:生物循环对大气、水、岩石、土壤、 产 生怎样的影响?
1、改变了大气成分 2、改变了陆地水的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3、改造岩石圈,促使土壤的形成 4、改变地球面貌,形成地理环境
示意
大气 水 岩石 土壤
无机物
化学能 有机物
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举例
地球大气中的CO2保持稳定,大气本身没有减缓或 增加CO2的能力,但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CO2 和海水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这就减少了大气 中的CO2。此外,陆地植物大量吸收CO2,使大气中CO2 减缓。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才有这个平 衡功能。
可可西里---藏羚羊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https://img.taocdn.com/s3/m/555b2c5ddd36a32d72758164.png)
第1课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 1.通过图解或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2.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2.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图示环境要素整体性表现气候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水文各种水体之间存在着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现象是各种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综合表现地貌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而成,受流水、冰川、海水、风、地下水等的影响植物受光、热、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的制约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2)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
例如:东非高原与同纬度的刚果盆地相比,东非高原由于地形的改变而导致其他要素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刚果盆地东非高原纬度位置赤道附近赤道附近地理环境要素的整体性地势低平,利于海洋气流深入,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由于降水丰沛,地表水丰富,地貌深受流水作用影响。
湿热的气候形成了茂密的森林。
热带雨林植被和气候、水文条地势较高,热量相对不足,且海洋水汽难以大量输送到高原上,因而形成热带疏林草原气候,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水文、生物、土壤条件和件又影响土壤的发育地貌景观(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思考1.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答案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
2.为什么说自然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答案自然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甚至使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所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巧学趣味地理-地理环境五大圈层的相互影响
![巧学趣味地理-地理环境五大圈层的相互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ccd9392fab069dc5122010e.png)
地理环境五大圈层的相互影响我们生活的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这些圈层具有同心圈层的特点,也就是说各圈层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
地球的圈层结构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部分,外部圈层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内部圈层由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层组成,但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环境一般划分为五大圈层,分别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
这五大圈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其中土壤圈是其它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是物质与能量变换的中心枢纽,如图1所示。
它们环环相扣,层层相生,其中气候处于中心地位,对生物圈、水圈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运动起着主导作用,而生物圈,水圈分别对土壤、地貌的形成起着主要塑造的作用。
一、大气圈对生物圈的影响在环境的各要素中,大气圈对生物的“生活规律”及其“自身特征”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气候主要通过其构成要素“光、热、水、风”等对生物起作用。
(一)气候对生物生活规律的影响包括对生物“时间规律”和“空间规律”的两个规律的影响作用。
1、气候对生物时间规律的影响作用(1)动物。
比如蚯蚓(中药中称“地龙”)大多夜里出来,因为只要其短时间曝光在太阳光下,就会死亡(生物学中称“光死亡”)。
甲鱼、螃蟹及河蚌等动物在月圆时其数量和体内肉质部分会增加,相反在月缺时其数量和体内肉质会减少。
蝴蝶白天出来,而飞蛾则是“夜猫子”,(蝴蝶与飞蛾的具体差别还在于:蝴蝶一般颜色鲜艳,触角呈棒状,飞翔时,舞姿轻盈,而且停住休息时往往是双翅合拢;而飞蛾颜色一般浅淡,其触角呈梳状等,飞翔时,展翅生硬,停住时两翅平展)。
(2)植物。
大多数植物白天“光合作用”,晚上“呼吸作用”,春夏长枝干,秋冬长根系,大多数植物也往往需要光照时间长,才能开花,所以大多在春夏天开花。
2、气候对生物空间规律的影响作用。
(1)动物。
比如鹤分布在沼泽地,特别是东北平原沼泽地多。
(可见鹤从来不上树,松鹤延年图纯属创作需要),而鹭则广布在我国南方水田湖泊地区,常会驻足在树的枝头。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94a7511b55270722192ef7aa.png)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内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
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理环境中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
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
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浅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风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稀疏,动物则因食物不足而相当贫乏。
以上各要素之间是一环扣一环,一个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
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其它要素因受其影响,相应的也会发生变化。
如人类在沙漠地区引水灌溉,改变水这个要素,就会使其它因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形成沙漠中的绿洲。
又如,在赤道两侧,一般是热带雨林地区,但在赤道两侧的安第斯山脉和东非高原,由于地形这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其它要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也发生变化。
安第斯山脉地理环境呈垂直分布,而东非高原则属热带草原景观。
另外,地理环境各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如赤道两侧低平地区,由于全年高温多雨,因而生长茂密的热带雨林,地面发育着砖红壤,森林内生活着多种动物,在这里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是原因,茂密的热带雨林等是结果。
但在某些热带雨林地区,由于人为的滥伐,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反过来也会影响气候、土壤、动物等,使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出现草原及半荒漠景观。
显然,在这里植被的变化是原因,其它要素的变化却成了结果。
其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
如北美洲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北美洲位于两大洋之间,但欧洲气候海洋性显着,而北美洲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内地,使太平洋的影响仅局限于太平洋沿岸一带,而对东部广大地区的影响则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对欧洲气候的影响相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11412838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15.png)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引言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地理特征。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各种地理要素和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地球表面的综合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球表面的大气、水体、陆地、生物等要素。
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1.大气与水体的相互作用: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形成云,云又通过降水形式返回水体,水体的蒸发又导致大气中水蒸气的增加。
2.大气与陆地的相互作用:大气中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陆地的气温、降水和风力状况。
例如,气候干燥的地区往往导致土壤贫瘠。
3.水体与陆地的相互作用:水体的流动形成了江河湖海等水路系统,这些水路又对陆地的地貌形成和土壤类型产生重要影响。
4.生物与地表要素的相互作用:生物通过生态系统对地表进行改造和调节,例如植物的根系可以稳定土壤,保护地表环境。
三、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球表面的综合影响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对地球表面产生了综合影响。
1.气候影响:大气中的气候系统直接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气温、降水和风力等要素。
不同气候区域的形成和变化决定了地球表面的湿度、干燥程度和季节变化。
2.地形影响:地球表面的地形起伏决定了水体的流动路径和陆地的地貌形态。
例如,山脉的形成使得水流形成了河流,河流进一步侵蚀地表形成了深谷和峡谷。
3.水系影响:水体通过河流、湖泊和海洋等形成了复杂的水路系统,这些水路系统对地表的温度调节、气候形成和土壤的养分提供起着重要作用。
4.生物影响:生物存在和生态系统的运作直接影响着地表环境。
植物通过根系稳定土壤,动物通过作用于土壤的排泄物改变了土壤的养分含量和结构。
四、结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了地球表面各种要素和过程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种整体性对于科学研究和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b5702813376baf1ffc4faded.png)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 大气中CO2的平衡,大气中O2的平衡,
育
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素密切相关,利用 整体性原理可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发展变化的影 响。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 整体性的表现 统一的演化过程 而动全身”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 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 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2009年安徽卷)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
答下列问题。
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
①形成了丰富的 矿产资源;②改 变了地表形态, 塑造了各种自然 景观;③实现了 地区之间、圈层 之间的物质交换、 能量传输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功能 概念
性质
形成 过程
举例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它是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它是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 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 稳定的能力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
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 绝灭。一种学说认为,这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
认为,这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所致。据此回答1~2题。
1.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最准 确的说法是( )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4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课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4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课](https://img.taocdn.com/s3/m/f6534027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3c.png)
以区域 案例的 形式考 查地理 环境整 体性的 表现、成 因,突出 因果逻 辑的推 理,多以 综合题 为主
考点二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3-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 整体,并不断进行 物质运动 和 能量交换 ,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 变化。
考向一
考点二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20考向二 素养提升7
思路分析第(1)题,
第(2)题,
考向一
考点二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21考向二 素养提升7
第(3)题,
命题立意 本组题以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整治效果为背景材料, 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学生的区 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水循环
物 质 循 环 简 图
能 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 输送)、重力能(降 水、径流)
生物循环
太阳能 化学 能 热能
岩石圈物质循环
地球内部热能、太 阳能、重力能
考向一
考点二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6考向二 素养提升7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 维持全球水的动态 意 平衡;②缓解不同纬 度间热量收支不平 义 衡的矛盾;③海陆间 联系的主要纽带,不 断塑造地表形态
解析 答案
考点二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8-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40f0a8b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57.png)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各个自然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要素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元素.
自然地理要素主要是:地形、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矿产等.
自然地理五大要素指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而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1、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性。
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
2、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如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
3、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
其中,生产功能是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
1、警示
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
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正是由于农牧过渡地区盲目开垦草原,破坏了植被,加上地表土层疏松和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8e6f13d9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28.png)
期,该区域( B)
A.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 B.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C.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 D.地壳持续性下沉
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 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牡蛎 礁体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其中的水平夹层厚度较薄,牡蛎 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 区牡蛎礁分布(左图)及某礁体局部剖面(右图),礁体Ⅰ-Ⅵ由老 到新。据此完成1~3题。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 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 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 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
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
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14. 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①海鲜 ②牛羊肉 ③山货 ④腌腊制品
此完成7~9题。
9.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该潮沟垂直方向的植被演替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丁 C.乙、丁、丙、甲
B.甲、丙、丁、乙
B
D.丙、乙、甲、丁
(2020•全国卷Ⅰ)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 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
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 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 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 稳定。据此完成10~12题。
D.河流泥沙 风力搬运、沉积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 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 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4—6题。
(六).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轮复习)
![(六).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35dd69dc76a20029bd642d6f.png)
地貌 风蚀地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之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 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骆驼刺
材料2: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 就是湿润,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主要原因 是距海近,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大,为亚热 带季风气候。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之一:每一要素都 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 相互作用。
砍 伐 森 林
植被 破坏
开垦坡地
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示意图
神奇的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
案例2:热带雨林面积的减少
人类乱 砍滥伐
热带 雨林 遭到 破坏
植被 稀少
水土 流失
全球 气候 变化
生态 环境 失调
案例3:湖泊的演化
地形: 气候: 生物: 土壤: 水: 由湖泊变成了陆地。 由湿润变得干燥。 由水生生物变成了陆地生物。 逐渐由湿变干。 水面逐渐缩小至直消失。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例:我国西北内陆的气候、水文、植被、土 壤和地貌等要素的相互关系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 至整体的改变
例:“砍伐森林”或“植树造林”来说明。
(3)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影响其它地 区的地理环境
例:“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带给黄河下游的影响”
(2)如果在洱海西岸大规模建设住宅,可能 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12分) 答案:占用耕地和湿地,影响农业生产,湿 地的功能减弱、效益降低。人口增多,林 地遭破坏,入湖污水增多,生物多样性减 少,自然灾害增多,环境质量下降,不利 于大理古城的保护,人地关系恶化。
从有文字记载,黄土高原就属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时期, 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众多比较清澈,枯水季流量 也较大。但随着人口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 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明清 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 流失大大加强。森林只零星的分布在偏僻的山区。
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10811b0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45.png)
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以下是一些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1.气候与地形:气候因素会影响地形的形成和演化。
例如,在湿润气候地区,降水会导致土壤和岩石的侵蚀和搬运,从而形成沟壑和峡谷等地形特征。
相反,在干旱地区,风力作用更为显著,可以形成如沙漠中的沙丘等地形特征。
2.植被与土壤:植被和土壤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植被可以通过其根系影响土壤的形成和性质;另一方面,土壤也为植被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养分和水分。
例如,森林地区的土壤通常较为肥沃,这是因为树木的落叶和其他有机物在土壤中分解,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3.水文与地貌:水文因素对地貌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等水体在流动过程中会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和搬运,从而形成各种地貌特征。
例如,河流的下游地区通常较为平坦,这是因为河流在长期的水流冲刷下逐渐磨平了河床上的岩石和土壤。
4.地质与地貌:地质因素是影响地貌形成和演化的基础。
不同的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会直接影响地貌的特征和演化过程。
例如,火山岩地区的火山活动会形成火山锥等地貌特征;沉积岩地区则可能形成各种类型的沉积地貌。
5.生物与环境:生物作为自然地理要素之一,也与其他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例如,森林可以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同时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此外,一些植物和动物可以对环境进行适应和改造,如沙漠中的骆驼可以通过其特殊的生理机制适应干旱环境;而仙人掌则可以通过减少叶片面积、增加刺等特征适应干旱条件。
总之,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它们共同影响着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
了解这些相互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现象的发生机制,并预测其未来的变化趋势。
2022地理自然地理第3单元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2022地理自然地理第3单元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cd61df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0a.png)
第二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细化课标素养要求1。
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能描述各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
2。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综合思维: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地某种地理事象的成因。
2.区域认知:抓住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区域特征与各地理要素间的关系.3。
人地协调观: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要相互协调。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主要有哪些?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2.什么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3.整体性体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4.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有哪几类?有何意义?(1)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2)意义: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特别提醒]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1.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作用是什么?(1)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
(2)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
2.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主要体现是什么?(1)海洋与大气之间错误!(2)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还存在势能的传输与交换。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的作用是什么?(1)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
(2)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2.举例说明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吸收释放制造或消耗光合作用CO2、H2O O2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O2CO2、H2O消耗有机物植物的产生使化学元素在四大圈层间运动(2)地理环境中的水循环、碳循环等物质运动.1.读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代号①~⑦表示的物质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⑦________.(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环境中的________物合成_______物,同时把________能转变为_______能储藏在有机体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陆地面积扩大;向东北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 黄土高原。 (2)暴雨、洪涝。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 碎,沟谷发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 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 沉积。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协调一致
(4)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 境的影响。(13分)
解析:从题目要求中可知运用地理整体性原理来分析,即
分析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关系。题中是水文要素发生变化,必然
会导致土壤、生物、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变化。 地形(岩石)
光照
气候
气温(热量) 降水(干湿状况)
水文
径流量(地 表水)减少
风向风速
地下水
水位
生物
水质
土壤
答案:径流量减小,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 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 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 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 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点评】 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反映了地理环境各组成 要素间的内在必然联系,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具体 表现。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 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 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 的变化。
2.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大气 水
二氧化碳
呼
吸
水
植物
无机盐 分解
微生物 分解
生物循环示意图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一个 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 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 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地区独特的荒漠景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专题备考引擎
【考试大纲+课程标准】 1.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与地理环境整 体性的形成
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通过 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 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 联系的整体。
5
气 候 生 物
南方低山丘陵漫山茶树
土 壤
生
骆驼刺生长在碱性土壤
物
冲 积
水
扇
文
地 貌
三 峡
例1 [2010·安徽卷] 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 答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 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 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 其泥沙主要来源区。
地形崎岖
土层浅薄
地表水资 源贫乏
旅游资源 丰富
交通不便 不利于农业生产
旅游业发达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理解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
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下面为大 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
理解2: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岩石条件 气候条件 水文条件 生物条件
喀斯特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