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枪女侠伍若兰
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一书中记述道:“她在农民里无人不知,是不怕死的农民组织者。
”她能熟练地用双手打枪,被誉为“双枪女将”。
她就是朱德这位叱咤风云人物的第四任妻子双枪女侠伍若兰。
伍若兰,1903 年出生在湖南省耒阳市九眼塘的一户小康家庭。
8 岁入私塾,12 岁入耒阳女子职业学校。
1924 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
在衡阳三师上学时,她与毛泽建、夏明衡、何宝珍、曾志相识。
在学校党团组织的领导下,她经常利用节假日和同学一起到学校附近的工厂、农村进行宣传。
她从少年时代起就同情贫苦大众,嫉恶如仇,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妇女解放,带头剪发放足。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她积极投入抗议日本帝国主义暴行的斗争,带领青年妇女查抄仇货,以实际行动声援上海人民的反日斗争。
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初,当选为社会主义青年团来阳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任妇女部部长,积极投身于农民运动,宣讲革命道理。
她编的“如今世道大不公,富的富来穷的穷,富人高楼饮美酒,穷人赤膊喝北风”的歌曲,富有鼓动性,在全县流传很广。
“马日事变”后,伍若兰成了耒阳当局悬赏通缉的对象,但她不惧风险,坚持地下斗争1928 年1 月,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在湘南宜章举行暴动,革命浪潮席卷了湘南20 多个县。
伍若兰与邓宗海、刘泰等组织农民自卫队,密切配合朱德、陈毅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攻克了耒阳城。
1928 年2 月17 日,艳阳高照,耒阳群众召开大会欢迎朱德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抵达耒阳。
锣鼓喧天,鞭炮声不断,每一处街角,每一棵树旁,都有人在那里贴标语,围观的群众热情高涨。
“欢迎工农革命军”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耒阳县女界联合会会长伍若兰举着小手旗,带领着队伍唱着嘹亮的歌声“一杆红旗,哗啦啦地飘。
一心要把革命闹。
盒子枪、土枪,卡啦啦地响,打倒那劣绅和土豪!……”,迎接身穿灰军装、臂缠红带、扎着绑腿的工农革命军。
领头的是一位40 岁左右的军官,身穿打了不少补丁的灰色粗布军服,脚穿一双草鞋,背上背着一个斗笠。
四方脸庞上,连腮胡子毛楂楂的;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烁着慈祥而又深邃的光芒,给人一种威武而又亲切的感觉。
伍若兰眼前一亮,身旁的县委书记邓宗海告诉她:“这就是那个名扬湘南边界地区的朱德,现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
”两天后,耒阳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刘泰任主席,徐鹤、李树一任副主席。
这天刚刚吃罢午饭,刘泰忽然进门,没有寒暄,劈头就说:“兰妹子,朱师长请你去。
”“请我?”伍若兰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愣怔片刻以后,就和刘泰一起走进了朱德居住的祠堂里。
看到伍若兰,朱德向她微笑着点点头,表示欢迎。
伍若兰坐下的时候,邓宗海说:“1927 年 5 月‘马日事变’后,伍若兰同志被耒阳县政府当局悬赏通缉。
但她坚持在当地斗争,化装为村妇,四处联络同志。
9月,我被湖南委派回耒阳,她协助我等重建了中共耒阳县委。
今年2 月16日,伍若兰与我等率领耒阳农军,配合朱师长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攻克耒阳县城。
她的贡献真是多多!”“好啊!革命的才女!”朱德握着伍若兰的手,笑逐颜开:“听说祠堂门口的对联是你写的,我记得上联是‘驱逐县团丁’,下联是‘喜迎革命军’,横批是‘赤遍耒阳’,对吧?”“对的。
”伍若兰高兴地回答。
“你写得不错嘛”,朱德诙谐地说,“笔力好,内容也好。
不愧出自才女的手笔!”“我没写好,请师长多指教。
”伍若兰嗫嚅道。
“你是啥时候从衡阳女三师毕业的?”朱德问。
伍若兰答:“去年夏天。
”伍若兰没有想到,这一次造访正是一段传奇姻缘的开始。
事实上,伍若兰对朱德的敬仰由来已久。
还是在朱德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进耒阳城之前,她就听说过这位在湘南一带颇有传奇色彩的领导人,不由肃然起敬。
后来在耒阳城,她几次
与朱德的接触中,对他有极好的印象。
要说爱慕,她对他是一见钟情啊!但她内心十分矛盾,本想早点敞开自己的心扉,却又感到难以启齿。
不久,工农革命军需要一些熟悉当地情况的同志随军做宣传工作,这样伍若兰被调到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政治部。
如今朱德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竟成了自己的直接领导,她更是十分崇敬,并在内心充满了对朱德无法抑制的爱慕之情,朱德在工作中也发现伍若兰勇敢果断,明事理,有能力,共同的战斗生活渐渐地使两颗纯洁的心紧紧相连。
两人摊牌后,3 月的耒阳,春江水暖,草木葱翠,生机勃勃的山野洒满了阳光,干练自强、年方25 岁的伍若兰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朱德的驻地水东江的杜陵书院,举行了简朴而热闹的婚礼。
伍若兰不仅善于做群众工作,打起仗来也很勇敢,她能双手持枪打仗,堪称“双枪女将”。
一次,伍若兰带领两名宣传队员到一个村子里写标语,被十几个窜进村子里的敌人发现。
敌人一看是几个女兵,便一边叫喊“捉共党!捉共党”,一边向她们追来,伍若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腰间拔出两支手枪,只听“叭叭”两响,领头的两个敌人应声倒地,吓得其余的敌人转身就跑,十几天里敌人再也不敢到这个村子里来,因为他们害怕这位双枪女神枪手。
作为一名宣传队的领导,伍若兰还经常深入连排基层,给战士们讲课、谈心、组织文娱活动,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她冒着枪林弹雨,向敌人阵地喊话,宣传红军的政策,敦促敌人弃暗投明。
伍若兰在生活上总是以一个普通一兵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和红军战士一样行军、打仗、一样吃红米饭、南瓜汤,穿草鞋,睡稻草铺。
由于工作需要,军部配给她一匹马,她自己却很少骑,经常让给体弱的女战士或伤病员用。
1929年2月1日,部队途经江西寻邬县吉潭,遭国民党军刘士毅的一个团包围。
朱德率警卫排同敌人展开了激战。
她为保护朱德和毛泽东等军部首长的安全,率一部分战士从敌人侧翼进行突击,将火力引向自己。
朱德和毛泽东等军部领导脱离了危险,而她却陷入敌军重围之中,因弹尽负伤被俘,押往赣州。
敌人诱其同朱德脱离关系,自首投降,她威武不屈,怒斥敌人:“要我同朱德脱离,除非赣江水倒流!”铮铮话语,气壮山河,惊得敌人目瞪口呆。
1929年2月8日,年仅26岁的一代女英豪,被惨杀于赣州。
更令人发指的是,敌人还将她的头颅押送湖南长沙城示众。
香消玉殒人已去,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遐思。
在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有多少像伍若兰一样的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幸福和祖国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奋斗,前赴后继。
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和平的生活。
而伍若兰和朱德那段可歌可泣的红色爱情故事也让人唏嘘不已。
他们的爱情是战火硝烟里的患难与共、相濡以沫。
我们纪念那些逝去的革命先烈,同时也应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