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鱼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池塘养鱼技术
第一节渔业养殖生态与环境要求
养殖鱼类得生活环境,包括非生物(如溶氧、温度、PH值等)与生物(如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等)环境。水质得优劣对鱼类得生长、生存有着密切得关系,只有掌握鱼与水得关系,以及水质变化得特点,才能人为地控制与改善水质,提高鱼产量、
一、水质环境
㈠主要水质因子
1、溶氧量
水中得溶解氧就是养殖鱼类赖以生存得必要条件之一。据观察测定,当水中溶氧量达到2毫克/升以上时,鱼类生长正常,对饲料得消化吸收较好,饲料系数也较低;当溶氧量降至1。6毫克/升以下时,鱼摄食量减少,饲料系数比在2毫克/升以上时约高一倍;当降至1、1毫克/升,水中含氧量不足,鱼得呼吸频率加快,并出现“浮头"现象;降至0、2-0.8毫克/升以下时,开始窒息死亡。
增加水中得溶氧量,特别就是水底层得溶氧量,对促进淤泥中有机物得分解,加速池塘得物质循环;减少有机酸、氨、硫化氢等有害得中间产物积累,以及促进饲料生物得生长繁殖有重要作用、
池塘溶氧量得分布、变化十分复杂,主要就是受增氧与耗氧因子所制约,特别就是高产鱼池,营养很丰富,浮游生物与放养鱼类比较密集,增氧与耗氧都很大,因此溶氧量很不稳定而呈昼夜变化,垂直变化与水平变化现象。
⑴昼夜变化
浮游植物得光合作用就是池塘中氧得主要来源,一般占氧来源得56%-80%。其余来自风力吹起波浪,使空气中氧直接溶解入水中、
氧得消耗,包括鱼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细菌得呼吸;悬浮或溶解有机物、类便、残饵及底部淤泥等得发酵分解、
溶解氧得昼夜变化,以中午最高,清晨最低。
在一般情况下,“水呼吸”(包括浮游动、植物、细菌得呼吸、溶解在水中得粪便、贱饵有机物得发酵分解)耗氧约占60-65%;底质(包括底栖生物、腐殖质等)耗氧约占15-20%,鱼呼吸约20-25%。
⑵垂直变化
池塘溶氧量得垂直变化,受水得透明度及浮游植物分布得影响。由于上层水得光照强度比底层强,浮游植物比底层多,形成各水层光合作用产氧得差异、表层溶氧量高,底层水溶氧量低。为了改善底层水得溶氧条件,在中午开动增氧搅拌池水,促使各种水层溶氧得均匀分布将起良好作用。
⑶水平变化
因水受风力得影响,使下风处浮淤植物量比上风处大,故光合作用产氧量要比上风处多,故鱼类浮头,一般都趋向上风面。
⑷季节变化
因气候与浮游植物量得季节变化,使水中得溶氧量在一年中最高、最低量,都出现在夏、秋季节、夏秋季水温高,浮游植物相对比冬、春季多,故光合作用产氧亦高。但引起各耗氧因子呼吸与发酵耗氧相对加强。使塘水在清晨溶氧量降到最低点。故夏秋季得昼夜溶氧差较大,在冬春季节差异则不明显。
2、水温
鱼类就是变温动物,它得体温随水温而变动。故水温对鱼类生活与生存有直接影响、因此,根据水温状况进行合理得投饵与管理工作就是十分重要得。
各种鱼类对水温得适应性有差异,如鳙鱼在月平均水温30℃以上得7、8、9月份生长最快,在月平均水温为20℃以下得1、2、12月份生长慢;鲢、草鱼亦以高温月份生长最快,但在低温月份,当寒潮过后水温回升时,生长仍基本正常,渔农利用它们得这一特点进行育冬草或育秋鲢。热带、亚热带鱼类如罗非鱼、御寒力差,当水温降到10℃时常被冻死,当到了冬季,要及时收获。冷水鱼、亚冷水鱼如匙吻鲟最适生长水温20-28℃,高温时生长受到影响。
3、酸碱度
水得酸碱度以PH值表示,PH值7表示中性,7以上为碱性,7以下为酸性。
一般养殖鱼类适应于PH值7-8.5得微碱性水中生活。
4、有机物耗氧量
有机物耗氧量就是水质肥瘦得标志、一般来说,水中耗氧量越高,有机物也越多。但有机物含量过多,则对池水得溶氧情况不利。
不同鱼类对耗氧量有不同得适应程度。鲢、鳙鱼以浮游生物为食饵,能适应于较肥沃得水中生活、草鱼以水生植物为主要食饵,要求水质一般较清瘦。成鱼塘有机物耗氧量为15-36毫克/升、
向池塘中投饵施肥,可提高有机物耗氧量。为了提高水中肥份而不致溶氧量急剧下降,投饵施肥最好采取“次多量少”得原则,以免发生鱼类严重缺氧死亡。
5、总硬度
总硬度就是碱土金属中钙、镁与弱酸、强酸结合得量。硬度较高得水,能促进鱼体骨骼得正常生长,增强鱼类对饲料得消化吸收与浮游植物得生长繁殖。适合得硬度就是5-8。
6、初级生产力
初级生产力主要指浮游植物得生产力。它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就是水体各种生产力得基础,对养殖生产得影响很大。
㈡改善水质得主要措施
为提高鱼塘得产量,应当在现有条件下,对比较容易改变得各种限制因素,如多增氧、少耗氧、调整合适得硬度、酸碱度等,采取必要得有效措施,以充分发挥鱼塘得生产潜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1、注水、
注水可以改善水质与起到直接增氧得作用,就是改善水质得重要措施之一、
凡亩产1500斤以上得鱼塘,每月要求注水5次以上,亩产2000斤以上得,每月注水7次以上,当水质变浓,鱼得食欲不振,透明度在25厘米以下时,表示池水已变坏,就要及时注换部分新水。
2、增氧。
凡亩产1500斤以上得鱼塘,都要求安装增氧机,增氧机具有增氧、搅水与曝气作用、实践证明晴天中午开增氧机能通过增氧机搅动,把表层过饱得溶氧与底层形成得氧值起混合作用,增大了池塘溶氧得贮备量,对避免次日清晨鱼类缺氧浮头,与加速底部有机物得分解、促进浮游生物生长有良好作用、
使用增氧机改善水质,就是实现养鱼高产得有效途径。
3、保持适当得面积与水深、
根据观察,池塘水中有20-50%溶氧量,来自空气中氧得溶入与加注新水。因此,适当扩大池塘面积,以加强风力引起波浪,加速空气中氧得直接溶解就是有利得。成鱼面积以4-10亩,水深以2—2、5米为宜、
4、清理淤泥、
池塘中得淤泥,就是由死亡得生物体、粪便、残饵与有机肥料等不断沉积,加上泥沙得混合而成。池底适当得淤泥为10厘米左右,过多得淤泥清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