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层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y方向,在y=0处,因流体黏性作用,壁面流体速度为零,此静止流体 对邻近流体层施加黏性阻力,致使其速度减慢,动量损失。逐层传递,直至 某层流体流速与主体流速接近,到达边界层外围(y=δ)
随着边界层的厚度逐渐增加,边界层内部也会发生变化。在边界层形成 初期,边界层厚度较小,其内部流动为层流,该区域称为层流边界层。当其 厚度达到其临界厚度δc或临界距离xc时,其内的流动逐渐经过一过渡区转变 为湍流,此后的边界层称为湍流边界层,即使在这区域靠近壁面极薄的一层 流体内,仍然维持层流,称为层流内层。
在边界层内,黏性力与惯性力同一数量级。
边界层内的流态,也有层流和紊流两种流态。
第二节 平板层流边界层
普朗特边界层方程
普朗特边界层方程是在N-S方程基础上简化得来。边界 层内可忽略质量力,于是得到N-S方程和连续方程:
不可压缩粘性流体 平行平板间定常层 流流动
普 朗 特 边 界 层 方
边界层外边界
II尾部流区域 I边界层
边界层外边界
y u0
边界层
u0
外边界
u0
u=0.99u0
δ(x)
u(x,y) x
边界层厚度:紧靠壁面的一层流体黏附在壁面上,速度为零,
沿y方向速度逐渐增加,至某处,流速接近于来流速度u0,该处 与壁面的垂直距离为δ,则δ称为边界层厚度。
将流体速度从u=0到u=0.99u0对应的流体层厚度
4.96 xRex
1 2
近似解:
5.48 xRex
1 2
即为边界层厚度沿x方向发展变化的规律。
y u0
边界层
u0
外边界
u0
u=0.99u0
δ(x)
u(x,y) x
第三节 圆管内的边界层
当一流速为u0的流体流经一圆管时,则在圆管固壁形成边 界层,边界层厚度也会沿轴向逐渐增加,流动由层流过渡到湍 流。
第四节 Leabharlann Baidu界层的分离
边界层分离现象:实际流体流过弯曲壁面时,经常从某一点 开始边界层脱离壁面,并产生漩涡,这种现象也叫脱体现象。
分离点S应满足的条件:
u y y0 0
M点后压强增加,流体微团受到的压差力是与流动方向相 反的阻力,称为逆压梯度,逆压梯度是边界层分离的根本 原因。
边界层的基本特征
与物体的特征长度相比,边界层的厚度很小。
边界层内沿厚度方向,存在很大的速度梯度。
边界层厚度沿流体流动方向是增加的,由于边界层内流体 质点受到黏性力的作用,流动速度降低,所以要达到外部势 流速度,边界层厚度必然逐渐增加。
由于边界层很薄,可以近似认为边界层中各截面上的 压 强等于同一截面上边界层外边界上的压强值。
低雷诺数(Re小)流动以黏性力为主,可忽略惯性力;
高雷诺数(Re大)流动以惯性力为主,可忽略黏性力。
但在实践中,后一条规律并非完全合理。
1904年,在德国举行的第三届国际数学家学会上,普朗特第一次
提出了边界层的概念。
他认为对于水和空气等黏度很小的流体,在大雷诺数下绕物体流 动时,黏性对流动的影响仅限于紧贴物体壁面的薄层中,而在这 一薄层外黏性影响很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一薄层称为边界 层。边界层以外区域可以看成是理想流体,而阻力的问题则与边 界层的特性有关。
边界层中的流动状态
对于平板上的边界层,从层流向湍流的过渡发生在临界雷诺 数Rexc前后,与临界雷诺数对应的x称为临界距离xc。
临流界速距大离小x有c的关长。度壁与面壁愈面粗前糙缘xc的愈形短状。、粗糙度、流体性质和
临界雷诺数的定义为: Rexc
xcu0
对于光滑平板,临界雷诺数的范围是2×105∽3×106。为方 便起见,可取Rexc=5×105
u u0
y
0.99
可假设一个边界层速度分布函数f(y),如抛物线方程,计算当ux
达到u0时的y值,即为边界层厚度
注意:边界层的外边界是人为划定的,不是流线!
在平壁前缘,即x=0处,边界层厚 度为零。离开前缘,边界层开始形成并 发展,厚度沿流动方向逐渐增加。
通常 x很小,表明受黏性影响的流体层厚 度相对于流体流动距离是很薄的。
当实际流体沿固体壁面流动时,只要流体能润湿壁面,则紧贴壁面的一 层极薄的流体,将附着在壁面上不滑脱,即该层流体的速度为零。 由于流动的Re很大,流体的流速将由壁面处的零值沿着与流动相垂直的方 向迅速增大,在很短的距离内趋于一个定值。
可以推知,在壁面附近,必然存在这样一层流体,其与流向垂直的方向上
的速度梯度很大,由牛顿黏性定律可知,黏性剪应力为黏度与速度梯度的
ux
ux x
uy
ux y
uz
ux z
ux
X
-
1
p x
ux
u y x
uy
u y y
uz
u y z
uy
Y
-1
p y
ux
uz x
uy
uz y
uz
uz z
uz
Z
-
1
p z
图示为大雷诺数下黏性流体绕流翼型的二维流动,根据 普朗特边界层理论,把大雷诺数下均匀绕流物体表面的流场 划分为三个区域,即边界层、外部势流和尾涡区。
这两个分支的研究方法完全不同,这种理论和实验分离的现象持续了 150多年,直到本世纪初普朗特提出了边界层理论为止。由于边界层理论 具有广泛的理论和实用意义,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黏性流体动力学 的一个重要领域。今天主要介绍边界层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路德维奇.普朗特(Ludwig Prandtl) 1875年2月4日出生于德国的弗莱辛
与平壁边界层不同的是,平壁边界层厚度没有限制,而管内 边界层厚度的上限是圆管半径。
只要圆管足够长,管内边界层将在管中心汇合,此后边界层 的厚度将维持不变,通常将这时的流动称为充分发展了的流 动。
若边界层汇合时流体的流动为层流,则管内流动为层流;若 汇合是为湍流,则管内流动为湍流。
判断充分发展了的圆管流态可以依据基于圆管直径和平均速 度的雷诺数:Re ubd
乘积。
牛顿黏性定律
- dux
dy
所以在这层流体中,绝对不能忽略粘滞力的作用,这样一层流体就称为边 界层。在边界层内,必须用黏性流体运动方程来描述,层内的法向速度梯 度很大,运动是有旋的。
在边界层之外的区域可忽略粘性力的作用,视为理想流 体。用欧拉方程(理想流体运动微分方程)加以描述。
欧 拉 方 程
锐缘效应
在自然界或在工程问题中,我们经常发现,流 体绕过任何物体的尖缘时,总要出现分离,如图所 示。试解释之。
感谢观看!!
边界层理论
主要内容
前言 边界层的形成 平板层流边界层 圆管内的边界层 边界层的分离
前言 在本世纪初之前,流体力学的研究分为两个分支:一是研究流体
运动时不考虑黏性,运用数学工具分析流体的运动规律。另一个是不用数 学理论而完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对流体运动进行研究,解决了技术发展中 许多重要问题,但其结果常受实验条件限制。
u x
v y
0
u
u x
v
u y
1 ρ
dp dx
2u y 2
程
边界条件
y 0 : u 0, v 0
y
:
u 0.99u0
普朗特的学生布拉修斯于1908年将普朗特边界层 方程应用于半无限长平板层流边界层精确解,得到:
精确解:
1953年8月15日卒于哥廷根 现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普朗特的开创性工作,将 19世纪末期的水力学和水动力学研究统一起来,被 称为“现代流体力学之父”。除了在流体力学中的 研究工作,还培养了很多著名科学家,对我国流体 力学研究做出奠基工作的陆士嘉教授也曾是普朗特 的学生。
第一节 边界层的形成
一般认为:
随着边界层的厚度逐渐增加,边界层内部也会发生变化。在边界层形成 初期,边界层厚度较小,其内部流动为层流,该区域称为层流边界层。当其 厚度达到其临界厚度δc或临界距离xc时,其内的流动逐渐经过一过渡区转变 为湍流,此后的边界层称为湍流边界层,即使在这区域靠近壁面极薄的一层 流体内,仍然维持层流,称为层流内层。
在边界层内,黏性力与惯性力同一数量级。
边界层内的流态,也有层流和紊流两种流态。
第二节 平板层流边界层
普朗特边界层方程
普朗特边界层方程是在N-S方程基础上简化得来。边界 层内可忽略质量力,于是得到N-S方程和连续方程:
不可压缩粘性流体 平行平板间定常层 流流动
普 朗 特 边 界 层 方
边界层外边界
II尾部流区域 I边界层
边界层外边界
y u0
边界层
u0
外边界
u0
u=0.99u0
δ(x)
u(x,y) x
边界层厚度:紧靠壁面的一层流体黏附在壁面上,速度为零,
沿y方向速度逐渐增加,至某处,流速接近于来流速度u0,该处 与壁面的垂直距离为δ,则δ称为边界层厚度。
将流体速度从u=0到u=0.99u0对应的流体层厚度
4.96 xRex
1 2
近似解:
5.48 xRex
1 2
即为边界层厚度沿x方向发展变化的规律。
y u0
边界层
u0
外边界
u0
u=0.99u0
δ(x)
u(x,y) x
第三节 圆管内的边界层
当一流速为u0的流体流经一圆管时,则在圆管固壁形成边 界层,边界层厚度也会沿轴向逐渐增加,流动由层流过渡到湍 流。
第四节 Leabharlann Baidu界层的分离
边界层分离现象:实际流体流过弯曲壁面时,经常从某一点 开始边界层脱离壁面,并产生漩涡,这种现象也叫脱体现象。
分离点S应满足的条件:
u y y0 0
M点后压强增加,流体微团受到的压差力是与流动方向相 反的阻力,称为逆压梯度,逆压梯度是边界层分离的根本 原因。
边界层的基本特征
与物体的特征长度相比,边界层的厚度很小。
边界层内沿厚度方向,存在很大的速度梯度。
边界层厚度沿流体流动方向是增加的,由于边界层内流体 质点受到黏性力的作用,流动速度降低,所以要达到外部势 流速度,边界层厚度必然逐渐增加。
由于边界层很薄,可以近似认为边界层中各截面上的 压 强等于同一截面上边界层外边界上的压强值。
低雷诺数(Re小)流动以黏性力为主,可忽略惯性力;
高雷诺数(Re大)流动以惯性力为主,可忽略黏性力。
但在实践中,后一条规律并非完全合理。
1904年,在德国举行的第三届国际数学家学会上,普朗特第一次
提出了边界层的概念。
他认为对于水和空气等黏度很小的流体,在大雷诺数下绕物体流 动时,黏性对流动的影响仅限于紧贴物体壁面的薄层中,而在这 一薄层外黏性影响很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一薄层称为边界 层。边界层以外区域可以看成是理想流体,而阻力的问题则与边 界层的特性有关。
边界层中的流动状态
对于平板上的边界层,从层流向湍流的过渡发生在临界雷诺 数Rexc前后,与临界雷诺数对应的x称为临界距离xc。
临流界速距大离小x有c的关长。度壁与面壁愈面粗前糙缘xc的愈形短状。、粗糙度、流体性质和
临界雷诺数的定义为: Rexc
xcu0
对于光滑平板,临界雷诺数的范围是2×105∽3×106。为方 便起见,可取Rexc=5×105
u u0
y
0.99
可假设一个边界层速度分布函数f(y),如抛物线方程,计算当ux
达到u0时的y值,即为边界层厚度
注意:边界层的外边界是人为划定的,不是流线!
在平壁前缘,即x=0处,边界层厚 度为零。离开前缘,边界层开始形成并 发展,厚度沿流动方向逐渐增加。
通常 x很小,表明受黏性影响的流体层厚 度相对于流体流动距离是很薄的。
当实际流体沿固体壁面流动时,只要流体能润湿壁面,则紧贴壁面的一 层极薄的流体,将附着在壁面上不滑脱,即该层流体的速度为零。 由于流动的Re很大,流体的流速将由壁面处的零值沿着与流动相垂直的方 向迅速增大,在很短的距离内趋于一个定值。
可以推知,在壁面附近,必然存在这样一层流体,其与流向垂直的方向上
的速度梯度很大,由牛顿黏性定律可知,黏性剪应力为黏度与速度梯度的
ux
ux x
uy
ux y
uz
ux z
ux
X
-
1
p x
ux
u y x
uy
u y y
uz
u y z
uy
Y
-1
p y
ux
uz x
uy
uz y
uz
uz z
uz
Z
-
1
p z
图示为大雷诺数下黏性流体绕流翼型的二维流动,根据 普朗特边界层理论,把大雷诺数下均匀绕流物体表面的流场 划分为三个区域,即边界层、外部势流和尾涡区。
这两个分支的研究方法完全不同,这种理论和实验分离的现象持续了 150多年,直到本世纪初普朗特提出了边界层理论为止。由于边界层理论 具有广泛的理论和实用意义,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黏性流体动力学 的一个重要领域。今天主要介绍边界层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路德维奇.普朗特(Ludwig Prandtl) 1875年2月4日出生于德国的弗莱辛
与平壁边界层不同的是,平壁边界层厚度没有限制,而管内 边界层厚度的上限是圆管半径。
只要圆管足够长,管内边界层将在管中心汇合,此后边界层 的厚度将维持不变,通常将这时的流动称为充分发展了的流 动。
若边界层汇合时流体的流动为层流,则管内流动为层流;若 汇合是为湍流,则管内流动为湍流。
判断充分发展了的圆管流态可以依据基于圆管直径和平均速 度的雷诺数:Re ubd
乘积。
牛顿黏性定律
- dux
dy
所以在这层流体中,绝对不能忽略粘滞力的作用,这样一层流体就称为边 界层。在边界层内,必须用黏性流体运动方程来描述,层内的法向速度梯 度很大,运动是有旋的。
在边界层之外的区域可忽略粘性力的作用,视为理想流 体。用欧拉方程(理想流体运动微分方程)加以描述。
欧 拉 方 程
锐缘效应
在自然界或在工程问题中,我们经常发现,流 体绕过任何物体的尖缘时,总要出现分离,如图所 示。试解释之。
感谢观看!!
边界层理论
主要内容
前言 边界层的形成 平板层流边界层 圆管内的边界层 边界层的分离
前言 在本世纪初之前,流体力学的研究分为两个分支:一是研究流体
运动时不考虑黏性,运用数学工具分析流体的运动规律。另一个是不用数 学理论而完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对流体运动进行研究,解决了技术发展中 许多重要问题,但其结果常受实验条件限制。
u x
v y
0
u
u x
v
u y
1 ρ
dp dx
2u y 2
程
边界条件
y 0 : u 0, v 0
y
:
u 0.99u0
普朗特的学生布拉修斯于1908年将普朗特边界层 方程应用于半无限长平板层流边界层精确解,得到:
精确解:
1953年8月15日卒于哥廷根 现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普朗特的开创性工作,将 19世纪末期的水力学和水动力学研究统一起来,被 称为“现代流体力学之父”。除了在流体力学中的 研究工作,还培养了很多著名科学家,对我国流体 力学研究做出奠基工作的陆士嘉教授也曾是普朗特 的学生。
第一节 边界层的形成
一般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