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山水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山水画
◆本课知识与技能:
了解山水画一般表现规律,学习巧妙运用墨色虚实浓淡变化表现一幅山水画小品,体会中国山水画借景抒情的深刻内涵。
◆本课教学重点:
学习山水画近、中、远景的表现方法。
◆本课教学难点:
体验并表达浓淡、虚实的墨色变化和山水的空间感。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国画序列中的一课。
中国山水画从东晋以后,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发展涌现出许多伟大画家,创造了难以计数的辉煌灿烂的艺术珍品。积累了无比丰富的创作理论和技法,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和继承。
独立的山水画始发于魏晋南北朝之间。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展露了青绿山水之面貌;盛唐吴道子之山水画简练且写实,李思训之山水画富丽而典雅;五代、北宋则出现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等一批名家,在真实地表现大自然和审美认识上跨入新的阶段。至元代,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使山水画走向抒发主观情感、创造多种风格的新途,并使山水画中诗书画的结合趋于完美。明末董其昌简化古人所创山水形象,参照书法法则,是山水画风又一变化。清代山水画一派沿袭董源、巨然和黄公望,变化古法、笔墨;另一派则强调抒发个性,面向自然,将笔墨发挥尽致以传情达意。五代两宋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数量甚众的名家、流派,理论着述亦趋于完备,从而奠定了近现代山水名家产生的基础。
中国山水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透视规律,而使用散点透视法,或作长卷,或作立轴,能够很好表现山水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古画论中提到“丈山、尺树、寸马、分人”,即按照以“大”观“小”方法表现景物的比例关系。山水画的境界是偏向远景,古代画家为此总结了三远画法“自下而仰其巅曰高远,自前而窥其后曰深远,自近而望及远曰平远”。中国山水画造型重视用笔和用墨方法。用笔讲求粗细、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用以表现物体的质感。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历来用墨方法也很多,如积墨法、破墨法等。
本课《山水画》是为学习和传承祖国优秀文化而设置的重要课程。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山水画主要表现内容和艺术特色,并引导学生学习用笔墨表现树、石、山的基本方法。本册的《花鸟画》与《山水画》并肩,为同学们初步地了解山水、花鸟这两大画科奠定基础。而通过循序渐进地学习,不仅一步步促使学生深入掌握国画绘画技巧, 而且也在探究中积累创新表现方法,获得对
国画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第34页展示的是明代画家沈周的作品《吴中山水图》。沈周(1427-1509),明代画家,字启南,号石田,长州相城人(今江苏吴县)。分析沈周作品近景、中景、远景的分解图及问题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研究近、中、远景的不同表现方法,从而总结近浓远淡、近疏远密、近实远虚的山水画一般表现方法。
齐白石是近现代中国画坛最富传奇色彩的画家,本册第一课就专题介绍了这位中国画坛的巨匠和一代宗师。书中出示的《柳桥独步》作品是齐白石于1928年所作。
为了让学生对表现山水的近景、远景的笔墨技法有直观的认识,本课第35页分别示范了山、树的多种表现方法,其中山的画法图例一中,呈现的是表现近景山石的勾皴擦技法,在山的画法图例二中,主要介绍了运用赭墨、花青及花青加曙红侧锋渲染来表现远山的方法。树的画法图例用浓墨勾画树干,分别用点染和勾线的方法画树叶,再施以淡彩。
第35页下方是学生的山水画作品,他们大胆地用山水画的技法画出有近景、中景、远景的山水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在前面的课业中已经掌握了毛笔的中锋、侧锋用笔,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对事物有了初步的表现能力。本课学生初次接触山水画,对山水画基本知识和技法还比较陌生,如何更好地控制浓淡墨色去表现近、中、远景,这需要教师设置灵活新颖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外在诱因与内在兴趣共同作用下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积累笔墨方法,帮助他们巧用笔墨,大胆进行创作。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知识:了解近浓远淡、近干远湿的山水画一般表现规律。
技能:在生宣纸上画出一幅表现近、中、远景的山水小品。
⒉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接受式学习与小组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兴趣和爱好,抒发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并借助笔墨抒发自己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⒈教学重点:学习用山水画近、中、远景的方法表现山水的空间感。
⒉教学难点:表现墨色浓淡、干湿、虚实变化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参考
设计一
设计二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 张红
五、教学建议
(一)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在本课学习中,墨色的浓淡和毛笔的干湿是学生难于掌握的,要让学生了解近实远虚、近浓远淡,再分析墨色与水分多少才能使学生更直观地表现近山、远山的特点。可在学生正式画山水小品时,做一次尝试练习,总结经验后,争取第二次创作出出色的作品。对于个别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推荐他们参考教材中的作品进行临摹或组合。
(二)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首先,临摹之前要读画,“读”是研读、解读。要对所临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了解临本的笔墨特点,方法步骤,作品整体气韵等。先从局部如树木、山石等开始,再逐渐地临摹整幅作品,多读、多看、多问、多悟、多临摹、多画是学习中国山水画必不可少的学习途径和方法,也是山水画学习最重要的内容。董其昌在总结中国画的学习步骤时说:“先以古人为师,再以造物为师,最终当以心为师。”就是说学画,首先要学习前人的传统和方法,掌握形式,然后再向大自然学习,最后将两者综合起来表达自己,“初学于知笔墨,须临摹古人”、“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灯”。这是古人学习方法的经验总结。
六、相关资料
(一)资料库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山水画中凝聚着人类丰富的智慧和感情,体现着东方艺术的崇高审美理想。中国人把描绘大自然的作品称为“山水画”而不叫“风景画”是有独特含义的。在许多情况下,“山河”是祖国的同义词,因此山水画也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艺术中的反映。
山水画技法:
一般山石的画法要根据山石质地、形态、纹理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从古至今,中国山水画家逐渐形成和发展出各种皴法、笔墨线条以表现不同纹理的山水。画石是画山的第一步,绘画方法中有“石分三面”之说,指的是要表现出山的凹凸和阴阳,使石块呈现出立体感。画石的步骤,大致可分为勾、皴、点、染等程序。“勾”是用中锋和侧锋勾出石块的轮廓,首先将其形状确定,勾线条可依石的特征灵活运用。“皴”是依山石的纹路用各种线条或点画出石头,使之体现出质感或立体感,也可酌情用侧锋“擦”,来突出其凹凸或质感。“点”是用浓墨或焦墨加山石的苔点。“染”是以淡墨大笔湿画山石的暗面,待淡墨干后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渲染,直到感觉充分为止。
山石皴法主要有斧劈皴、披麻皴、折带皴、牛毛皴等。
斧劈皴:用笔为侧锋,落笔时头重尾轻。
披麻皴:表现江南土质山丘,以披麻皴时以中锋为主,运用此法的人为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