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反思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

摘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前苏联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因自身的弊端而饱受非议。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就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历史课题。它不仅关系到对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性、全局性认识,还关系到我国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本文拟从“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本体论认识”、“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合理性与积极作用”、“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局限性与消极作用”、“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现实意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字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反思历史唯物主义现实意义

引言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自产生之初,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就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历史课题。它不仅关系到对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性、全局性认识,还关系到我国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

一、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本体论认识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1]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是研究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关键,相关研究必须在此基础上才能相应展开。一般的理解,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就是斯大林执政时前苏联社会主义的制度、方法等。但是作为一个概念的具体界定,学界却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在绝大多数场合指的是制度模式,即苏联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社会主义制度,包括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基本制度指苏联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特征的经济制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文化制度,它们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具体制度是指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运行机制,是基本制度的实现形式,是苏联人民把十月革命的普遍真理与苏联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在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根本的、第一位的,具体的体制、运行的机制是第二位的。[2]

近年来,学界出现了较为新颖、较为全面的观点,其认为:斯大林模式就是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社会模式,是对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体制、政策的统称。要将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体制区分开,将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主义区分开,将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运动、社会问题及斯大林个人的社会活动区分开,还要将社会主义模式的一般性与斯大林模式的个性区分开。斯大林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因而社会主义模式的一般性在斯大林模式身上有所体现;斯大林模式的个性则是苏联建设社会主义时所采取的特别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斯大林模式既有社会主义模式的一般性,也有斯大林模式的个性。[3]本文采取后一种观点。

二、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合理性与积极作用

1、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领导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下,建立起一个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型的社会制度,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4]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新纪元。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尝试。列宁曾试图通过“直接过渡”的办法,利用国家命令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结果都失败

[1]学界一般认为,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在内涵上是一致的。故本文对两者不做区分。

[2]梁玉秋:“对‘斯大林模式’的点滴思考”载《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沈宗武.:“21世纪重评斯大林模式论纲”,载《天中学刊》2003年第3期。

[4]卢之超、王正泉主编:《斯大林与社会主义——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剖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95页。

了。后来又尝试“迂回过渡”,即采用新经济政策的办法,肯定商品、市场的作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没有世界革命形势的条件下,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巩固了社会主义成果。总体上看,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苏联,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顺利的时候,还是政策发生失误的时候,整个社会都还是比较稳定的,多民族组成的党和国家始终保持着统一。虽然一些局部地区发生过社会动荡和民族摩擦,但党和国家没有出现分裂,也没有出现全局性的社会动荡。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障。

2、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空前发展

政治方面,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关于无产阶级专政、苏维埃制度建设、党的领导、党政关系等多方面有着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尤其是高度集中的政治模式在卫国期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种角度讲,统一的苏联之所以能够建立并逐渐强大起来,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坚强的苏联共产党,有赖于以苏联共产党为核心的共产党一党执政的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对推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经济方面,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建设社会主义,难度可想而知。在这种困难的形势下,斯大林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超高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1929到1937年间,苏联工业以每年20%的平均增长速度向前发展。通过短短的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种发展势头与当时普遍陷入萧条的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示了社会主义巨大的优越性。

文化方面,各级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前苏联从1930年起着手在全国扫除文盲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到三十年代末,扫除了大部分文盲。农村四年、城镇七年初等义务教育基本上得到普及。普通高等教育、高等和中等技术教育得到蓬勃发展。科学和文化艺术事业得到较大发展。苏联科学家在原子核结构、量子电动力学、晶体物理学、电介质物理、分子物理学和应用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在基础学科研究成果的支持下,苏联在航空、火箭制造和水电工程等许多工程技术领域居于世界的前列。在文学艺术领域,这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当代世界文学和艺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的作家及作品。

3、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

“二战”爆发前,苏联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入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备战体制。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迅速转入战时体制,有利于迅速动员人力、财力、物力支援前线。战争爆发后,苏联快速实现了工厂及人员自西向东的转移,共有1500多个企业1000多万人口实现了迁移,并迅速开始了生产,保证了战时物质需要。应该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如果没有这种斯大林模式,苏联卫国战争将会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5]

三、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局限性与消极作用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曾经起过历史的积极作用。但是,同样是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却暴露了种种弊端。

1、经济领域

在所有制关系上,长期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轻工业方面“急于求成”,搞“一大二公”,没有充分发挥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成分的历史作用;在经济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调节,不承认市场竞争;在经济发展战略上,优先发展重工业,提出从重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是与资本主义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的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在经济增长方式上,采取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型发展道路;在世界市场方面,提出“两个平行市场理论”,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经济体系间只有对立和斗争,没

[5]汤德森:“对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评析”,载《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