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要求规范与方法

合集下载

森林调查野外规章制度范文

森林调查野外规章制度范文

森林调查野外规章制度范文
《森林调查野外规章制度》
森林调查野外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危险性的工作。

为了保障调查人员的安全和维护自然环境的完整,我们必须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相关行为。

以下是我们的野外规章制度:
1.出行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野外调查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包括检查装备是否完好,是否备足食品和水源,是否了解当前地区的气候变化和动植物种类。

在出行前,必须向相关部门报备行程和联系方式,并得到相关许可证。

2.遵守当地规定
在进行野外调查时,必须严格遵守当地的规定和法律。

不得擅自进入禁止入内的区域,不得擅自捕杀野生动物,不得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

3.保护自然环境
在进行野外调查时,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不得乱扔垃圾,不得破坏植被,不得扰乱当地生态平衡。

对于发现的任何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必须及时报告,并协助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

4.应急措施
在野外调查中,难免会遇到意外情况。

因此,必须做好应急预案,包括携带急救药品和急救设备,了解当地的救援路线和联系方式,并随时保持与外界的联系。

5.团队合作
在野外调查中,必须强调团队合作精神。

尊重每位队员的意见和建议,互相帮助和支持,共同克服困难,确保任务顺利完成。

只有遵守这些规章制度,我们才能在野外调查中做到安全、高效和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希望每一位参与者都能牢记这些规定,为保护自然环境和推动科学研究做出贡献。

野生动植物观测与统计方法

野生动植物观测与统计方法

野生动植物观测与统计方法野生动植物观测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它帮助科学家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状况。

通过观测和统计,我们能够获得有关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分布范围、行为特征等方面的数据,为保护和管理野生生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野生动植物观测与统计方法。

一、观测方法1.直接观测法直接观测法是最直接、常见的一种观测方法。

它通过人工目视或使用光学仪器(如望远镜、相机等)对野生动植物进行观测和记录。

在观测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安静、不惊扰野生动植物,并保证观测环境的自然性。

记录时可以使用日志、笔记本等工具,或者直接将观测数据传输到电子设备中。

2.间接观测法间接观测法是一种无需直接目视野生动植物而能获取相关信息的方法。

常用的间接观测方法包括:声音记录法、粪便分析法、巢穴检查法等。

这些方法的优点是能够解决一些环境复杂或动植物行为难以直接观察的情况。

二、统计方法1.样点法样点法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它通过在不同地点选择一定数量的样点进行观测和记录。

在选择样点时,应尽量保证样点的代表性,可以采用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

观测时要记录样点内野生动植物的种类、数量以及环境因素等信息。

通过样点法可以推算出较大区域内野生动植物的总体数量和分布情况。

2.线路法线路法是一种以线路为基础的统计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野生动植物观测。

通过在不同的线路上进行观测,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目标动植物的分布情况。

在选择观测线路时,应考虑不同地貌、植被类型的特点,并尽量避免重复观测。

观测时要记录沿线路出现的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以及相关的环境因素等信息。

3.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技术也被应用于野生动植物观测与统计。

卫星遥感可以通过获取卫星图像,用于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研究和监测。

无人机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和视频,用于观测和记录野生动植物的行为特征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为野生动植物观测与统计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使用测绘技术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的步骤与方法

使用测绘技术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的步骤与方法

使用测绘技术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的步骤与方法介绍: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森林面临着破坏和退化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管理森林,监测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变得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将介绍使用测绘技术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的步骤与方法。

第一步:选取监测区域要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监测,首先需要选取监测区域。

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样地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监测区域的选择要考虑到森林类型、植被组成、地形条件、气候状况以及其他相关的生态因素。

第二步:采集地形数据在监测区域中,测绘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地形数据,这对于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起着重要作用。

采集地形数据通常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或者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来实现。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地形数据,从而帮助我们了解森林的地貌特征和地形变化。

第三步:进行植被调查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组成对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进行植被调查是监测森林生态系统的关键步骤之一。

植被调查可以通过采集样地数据和遥感技术来实现。

在采集样地数据时,需要记录不同植物种类的数量、密度、分布和高度等信息。

同时,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全面的植被信息,通过分析遥感影像可以获取植被覆盖度、植被生长状态等数据。

第四步:监测生态系统功能除了植被调查外,监测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

生态系统功能包括土壤质量、水资源利用、碳循环等方面。

测绘技术可以帮助我们监测这些生态系统功能。

例如,通过采集土壤样本并进行化学分析,我们可以获取土壤的养分含量和质地信息。

此外,使用测绘技术还可以监测水文地质特征,如水质、水位和水量等,以及对生态系统中的碳储存量和释放量进行测量。

第五步: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在完成测量和监测后,接下来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管理方法

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管理方法

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管理方法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提供生命所需的氧气和许多其他生物所需要的栖息地。

由于人类活动的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森林面积正在不断减少,导致了全球许多植物和动物物种的灭绝。

为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必须进行密切监测和管理。

本文将介绍一些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管理方法。

1. 生境评估生境评估是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方法。

这类评估包括森林等生态系统的植被、土壤、水、动物及微生物等各方面特征。

通过对以上生态系统方面进行系统地调查和采样,科学家可以确定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各种影响因素,如人类活动、气候变化、水土保持以及树木病虫害等,以确定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策略。

2. 无人机监测森林生态系统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已成为一种非常有用的森林监测工具。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数据收集需要遥感技术的支持。

无人机可以以高分辨率的方式捕捉各种森林和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信息,包括地形、植物类型和物种数量等,以确定森林保护区域的边界,还可以追踪动物活动,以及协助监测森林病虫害的爆发情况。

3. 遥感卫星监测遥感卫星可以监测森林覆盖面积、火灾和人类活动等森林生态系统变化。

这种方法更适用于大规模的监测和分析,在全球尺度上从事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遥感卫星获取的数据可用于确定森林健康的重要变量,如植被生长和树木数量等。

4.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GIS技术是对地面数据和统计数据进行集成处理的一种集成技术,可以用于对地理位置分布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管理和可视化等。

GIS技术能够将地图、生态、岩层、地形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保护和管理森林提供相关数据支持。

GIS技术还支持森林生态系统的模拟和预测,以评估采取不同保护策略后的生态变化和受影响的方面。

5. 清理周围的杂草及垃圾一项较普遍的森林保护措施是清理周围的垃圾和杂草等。

森林周围的垃圾和杂草不仅会影响森林的外观和美观度,而且这些垃圾和杂草还会吸引虫害和小动物导致有害疾病的传播威胁到森林本身健康状况。

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系统观测方法

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系统观测方法

启动风速:0.2m· s-1;最大风速:可大于 75m· s-1 测量范围:0.2mm;高度:357mm;入口面积:400cm2
直径:200mm;收集面积:314cm2;采样体积:5L 测量原理:TDR 时域反射原理 温度测量范围: -15℃~+50 ℃,精度: ± 0.2 ℃ ;含水量 40%~ 测量范围:0~100% 体积含水量;含水量 0~ 40%时,精度 ± 1% 水势测量范围: 100KPa~-85Kpa ,精度: ± 0.5KPa ± 70%时,精度 ± 2%;温度测量范围: -15℃~ +50℃;温度精度: 0.2℃
2 表面积: ,柱高: 1m 或 2m 或用户定制,材料: 4mm 不锈钢 输出:2 1m 个 0 ~2000mV ;内存: 4500 读数 供电:10.5 ~15VDC
重量测量间隔是 1min,土壤水分、水势、温度、气象参数测量间隔是 10min。 系统软件直接输出土柱重量、渗漏液重量、土壤剖面水势、水分、温度、土壤溶液采样 负压、柱体底部水势及同深度野外大田水势。 4.1.3.5 单个或多个林分蒸散量观测 a)大孔径闪烁仪的结构和原理 1)结构 由发射器、接收器、信号处理器SPU和SRun软件、电源单元、气象单元(可选)组成。 发射器和接收器一般安装在铁塔上。发射器有两个由450只发光二极管排列组成的圆盘,接 收器距离发射器250m~60km。 2)工作原理 大孔径闪烁仪以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光源,工作时,发射器发出两束平行光束,接 收器被放置在距离发射器 250m 至 60km 的位置。根据弱散射原理,通过计算光强的起伏变 化来测量折射率波动的结构常数 Cn ,横向风的风速由两次波束信号间的时滞协方差得出。 由 Cn 得出温度脉动结构常数 CT , 并通过自然对流尺度分析, 结合气象传感器测量的温度、 气压等结果,软件计算出传播路径上的显热通量、潜热通量、蒸散量等。 b)大孔径闪烁仪的布设和安装

林业管理技术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与保护方法

林业管理技术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与保护方法

林业管理技术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与保护方法林业管理技术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与保护的一门学科。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与保护方法,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林业管理技术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与保护方法。

一、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方法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是指通过对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进行系统观测和数据收集,及时获取森林生态变化的信息。

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遥感监测: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森林生态系统信息,包括植被类型、覆盖率、生长状态等。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了解森林植被的空间分布及变化情况,为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2. 野外调查:野外调查是通过实地观察和采样分析,获取森林生态系统的详细信息。

通过样地调查、物种清查和生境调查等方法,可以了解森林的物种组成、数量分布和生态环境状况,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3. 生态监测网络:建立生态监测网络是为了全面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在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类型的森林中设置监测点,对森林结构、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环境要素进行长期观测和记录,为科学研究和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二、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方法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管理手段,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

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合理利用:在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通过建立可持续的森林管理制度和利用规则,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

2. 生态修复:针对森林生态系统发生的生态破坏和生态灾害,采取生态修复措施进行恢复和重建。

例如,通过人工造林、湿地修复、土壤改良等手段,修复被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要求规范与方法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要求规范与方法

森林⽣态系统⽣物野外观测要求规范与⽅法3 森林⽣态系统⽣物野外观测规与⽅法3.1 观测场地设置与采样设计3.1.1 观测场布局森林⽣态系统的⽣物观测场地包括:主观测场、辅观测场、站区调查点。

对森林⽣态系统⽽⾔,观测场地相当于⼀个样⽅或⼏个样⽅的集合。

为了保证观测数据的代表性,森林⽣态系统研究站应该对本区的主要代表性植被类型都进⾏长期观测,包括本区域的典型地带性植被类型、重要的⼈⼯林、其他分布⾯积很⼴的群落类型,将其中⼀个最具代表性的群落类型的典型地段设为主观测场,其他类型设为辅观测场。

对于森林⽣态系统⽽⾔,辅观测场是主观测场的补充,⽽不是重复。

站区调查点是辅观测场的⼀种,指⽤来完成动物或其他调查项⽬(如社会经济调查)的固定区域,或特指离站本部较远、不受⽣态站管理控制的辅观测场地。

主观测场要求设置在研究站所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森林植被类型分布的地段,最好还开展包括⽔分、⼟壤和⼩⽓候等环境因⼦在的综合性观测。

鉴于⽔物理要素监测要求以集⽔区为基本观测单元,主观测场应该尽量设置在⼀个集⽔区。

3.1.2 观测场设置3.1.2.1 仪器与⼯具在设置样地、样⽅和样线的过程中,⼀些常规的⼯具是必需的,包括测绳、⽪尺、塑料绳、罗盘、地形图、海拔表、⾼精确度GPS、醒⽬的标桩等。

其中标桩数量要求⽐较多,具体数量根据样地的⾯积和样线的长度等具体情况确定。

在主观测场还需要带有编号的标牌(保证在100 年时间⾥不会发⽣标牌丢失或字迹实⽤⼤全模糊等难以辨认的情形,否则需经常更换标牌)、固定标牌的铁钉或铁丝等。

3.1.2.2 步骤观测场地的设置包括以下⼏个步骤:(1)区域植被和⼟壤分布调查,完成⼤⽐例尺(1∶10 000 或1∶15 000)植被图和⼟壤图,以及区域植被与⼟壤特征的分析报告;(2)基于区域植被调查确定样地布局和各样地位置,写出观测场选址说明报告,完成⽣态站观测场布局的平⾯图;(3)根据种-⾯积曲线法确定各观测场的群落最⼩⾯积;(4)根据群落最⼩⾯积、样地使⽤时间长度、场地所在地的地形及其均质性等确定观测场⾯积;(5)样地围取;(6)基于区域植被图和⼟壤图对选定的观测场进⾏⼀次⽣物和⼟壤分布情况的认真核查,写出观测场植被及⼟地利⽤历史和现状的调查报告,完成乔⽊编号和平⾯坐标定位图;(7)设计长期采样⽅案;(8)建⽴必要的观测、标记设施以及样地保护设施;(9)材料整理与存档。

野外观测实验报告

野外观测实验报告

野外观测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野外观测,学习和应用生物学、生态学知识,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通过实地观察和数据收集,探究物种分布、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因素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2. 实验地点和时间实验地点为XX自然保护区,实验时间为XXXX年X月X日至XXXX年X月X 日。

3. 实验方法和步骤3.1 野外观察在实验地点随机选择不同的生境,如森林、草地、湖泊等,进行观察。

根据实地情况,使用望远镜、相机、放大镜等工具,记录生物群落的组成、种类和数量。

3.2 数据收集根据观察结果,记录不同物种的出现频率、分布范围以及生境要求。

同时,测量和记录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以及生境的土壤类型和pH值等。

3.3 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如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优势度。

同时,将物种组成和环境因素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环境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4. 实验结果和讨论4.1 物种组成根据观察和收集的数据,我们发现不同生境中的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森林生境中主要有XX树种和XX动物种类,草地生境中主要有XX植物和XX 昆虫种类等。

这表明不同生境的环境条件对物种的分布和适应性有着重要影响。

4.2 物种多样性通过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我们发现不同生境的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

例如,森林生境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较高,优势度相对较低;而草地生境的物种丰富度相对较低,优势度较高。

这可能与不同生境的资源分配和竞争压力有关。

4.3 环境因素和生物群落分析环境因素和生物群落的关系时,我们发现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等因素与物种的分布和数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例如,某些物种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高,只在特定的生境中出现;而某些物种在光照较强的地方更容易繁衍。

5.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野外观测实验,我们了解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通过实地观察和数据收集,深入了解了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环境因素对其影响的关系。

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

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

目次前言 (ⅱ)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5 野外观测总体技术流程 (2)6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2)7 野外观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 (2)8 野外观测指标体系 (3)9 野外观测技术方法 (4)附录A(资料性附录)龄组划分表 (8)附录B(规范性附录)野外调查记录表 (9)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技术规范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野外观测指标体系、野外观测技术方法等内容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及省级行政区域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其他自然地理区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4721 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森林类型GB/T 26424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GB/T 30363 森林植被状况监测技术规范GB/T 33027 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林分stand指森林内部特征(如树种组成、林冠层次、年龄、郁闭度、起源、地位级或出材量等)基本相同,而与周围森林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森林。

林分常作为确定森林经营措施的依据,不同的林分需要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

3.2立地因子site factor指林木所处环境中影响其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包括海拔、地形类型、坡度、坡向、坡位等。

3.3森林生态系统forest ecosystem指以乔木为主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综合组成的生态系统,本标准中包括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稀疏林。

3.4每木检尺tally指林业调查中的一种的基本调查工作,目的为取得林分数据,测定样地内每一株达到测量标准树木的胸径等指标。

4总则4.1原则本标准规定的内容遵循规范性、可操作性、先进性和经济与技术可行性的原则。

4.2内容本标准以现场观测手段为主,辅以资料收集与访问调查等手段,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立地因子、森林类型、每木检尺、林分指标和林下植被等内容开展野外观测,服务于全国和区域尺度生态状况调查评估。

野外监测实施方案

野外监测实施方案

野外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野外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野外环境的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野外监测实施方案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二、监测目标1. 生物多样性监测:对野生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进行监测,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变化情况。

2. 自然资源监测:对土壤、水质、空气质量等自然资源进行监测,评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

3. 灾害监测:对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地质灾害等)进行监测,及时预警并采取防范措施。

三、监测内容1. 野生动植物监测:通过摄像头、红外相机等设备对野生动植物进行监测,记录种类、数量、活动规律等信息。

2. 环境监测:设置气象站、水质监测点等设备,对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包括温度、湿度、风速、水质指标等。

3. 灾害监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点、洪涝预警系统等设备,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四、监测方法1. 野生动植物监测:采用摄像头、红外相机等设备进行定点监测,也可以通过人工巡逻、生物标本采集等方式获取数据。

2. 环境监测:建立气象站、水质监测点等固定监测点,利用自动化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并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

3. 灾害监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点、洪涝预警系统等设备,通过遥感技术、地质勘测等手段对潜在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

五、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1. 数据收集:及时收集监测设备获取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存储和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数据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GIS技术等手段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数据之间的关联和规律。

六、监测报告与应用1. 监测报告:定期编制监测报告,总结监测结果和数据分析,提出问题和建议,并向相关部门和单位提交。

2. 应用推广:将监测结果和数据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灾害预防等方面,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测定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野外调查方法

测定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野外调查方法

测定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野外调查方法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它不仅给人类提供生存必需的食物、医药及工农业生产的原料,而且维持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1个即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2级指标7个包括涵养水源、土壤保育、净化环境、林木营养积累、固碳释氧、森林游憩、生物多样性保护;3级指标11个包括调节水量、净化水质、固土、保肥、固碳、释氧、林木营养积累、提供负离子、滞尘、物种保育、森林游憩。

(一)生态因子综合测定1、基本原理:生物所生存的环境变化多端,既有空间上的异质性,又有时间上的变化,同时因为不同生物的存在也同时影响其周围的生态因子。

对不同环境下垫面的主要生态因子的进行日动态观测与测定。

2、方法步骤:1、选取实验地点进行光照强度的测定。

2在实验地内选择测定点5个,在每个测定点分别10cm、50cm、150cm高度的光照强度(高度应一致),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要求15分钟内测定完毕),3、在不同时间段(每一时间段尽可能做到同时测定才具有可比性),在实验地内,随机测定5个点,用照度计测定裸地的光照强度(1.50m),并记录好每次测定的数值。

(二)温湿度的测定与上述测定的地点相同,实施下述内容的测定:1、大气温度的测定(1)群落内外温度差异观测选定一处正常生长的植物群落,在群落内分为乔、灌、草三个层次高度进行观测(注意各层应统一高度),各3个重复。

群落外选取1.5m高处进行测量。

(2)植株各部位温度观测选择1-3株健康的全光照下生长的树木进行植物个体不同部位的温度观测。

观测部位包括树干、叶、芽、花等。

使用手持式点温湿度计进行3次重复测定,填入表3。

2、大气湿度测定在群落内均匀选取5个点,在1.5m测定其湿度,同时在空旷无林地的1.5m高处,随机选取5个点,测定空气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

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

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1监测内容按全球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GEO-BON)的Pereira等(2013)提出了生物多样性关键变量(Essential biodiversity variables)的概念,定义了一组最小的关键特征来监测生物多样性变化的主要维度,以利于数据的整合。

生物多样性关键变量强调在同一样点或地区对同一类群的重复测量,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不同层次:1.1遗传多样性:物种的共祖性、等位基因的多样性、种群的基因分化、类型和品种的多样性。

1.2物种多样性:1)物种的分布范围、种群的多度以及种群的年龄结构;2)物种的主要特性,包括物种物候、传播距离、迁移行为、出生和死亡率性状、生理性状;3)群落的组成,包括类群多样性和种间相互作用。

1.3生态系统多样性:净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营养的保留率以及干扰类型;生境结构、生态系统范围和破碎程度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类型的组成。

遗传多样性主要在物种的不同种群测定,因而依赖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多样性的监测。

生态系统多样性在大尺度上主要依赖遥感对生境结构、生态系统范围、干扰类型和破碎程度等的监测,在小尺度上依靠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对净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营养的保留率等生态系统功能进行监测。

因此,森林植物多样性监测的核心主要是对群落和物种多样性的监测。

2 监测方法和指标2.1. 固定样地建立和技术指标(1)样地的选择在地带性植被中选择长势良好、分布面积较大且坡度较平缓的老龄林建立监测样地。

选择的地段有三个条件:1)样地内不能有悬崖;2)样地内不能有宽度一米以上的道路;3)样地离住宿地的步行时间不能超过两小时。

(2) 固定样地的标定样地选定后,采用全站仪将整个固定样地划分为若干个20m×20m的样方。

每隔20m设一基点,插上PVC管作标记,并记录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差、测量方向、斜面距离等指标,并于中间10m处也用PVC管进行标记,整个固定样地测完后,将每个基点的PVC管用永久标志替换,以备长期使用。

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和方法

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和方法

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和方法
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及环境服务。

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森林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森林问题,必须科学地检测森林生物多样性,并根据森林多样性考察结果,制定管理措施,确保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

由于森林多样性的监测研究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工作,需要结合众多的测量与观测工作,以及多种伦理道德标准等。

因此,为了确保森林多样性监测的准确性,必须建立科学规范。

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就是为了有效监测森林生物多样性,制定的规范体系和管理规范。

它涵盖了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调查的各个方面,包括森林多样性观测与评价,生物多样性指标的确定、森林多样性恢复方案的设计等。

传统的森林多样性监测规范,主要集中于生物多样性的观测与野外调查,而新的森林多样性监测规范,逐步将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社会文化等社会责任因素纳入考虑。

实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的综合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于观测的森林多样性监测;第二类则是基于模型预测的森林多样性监测。

前者主要以观察、野外调查、野外抽样调查等技术手段来监测森林多样性;后者则是采用现有的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预测,从而定量评价森林多样性。

森林多样性监测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工作,必须建立科学的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利用综合的监测方法,才能准确把握森林多样性
的状况,合理有效地保护和管理森林。

未来,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和方法将会越来越完善,为人类提供更为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和保护措施。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编制说明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编制说明

附件5《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编制组二〇二〇年七月目录一、项目背景情况 (1)(一)项目背景 (1)(二)主要工作过程 (3)二、标准制修订必要性分析 (5)三、国内外相关标准情况 (6)(一)国外相关标准 (6)(二)国内相关标准 (12)四、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21)(一)基本原则 (21)(二)技术路线 (22)五、主要技术内容 (22)(一)适用范围 (22)(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23)(三)术语和定义 (23)(四)总则 (24)(五)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25)(六)野外观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 (25)(七)野外观测指标体系 (26)(八)野外观测技术方法 (27)六、与国内外同类标准或技术法规的水平对比和分析 (35)七、实施本标准的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实施方案建议 (36)八、实施本标准的环境效益及经济技术分析 (36)《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为落实生态环境部“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评估”职责,以及《全国生态状况定期遥感调查评估方案》(环办生态〔2019〕45号)“建立技术方法规范和质量控制规范,及时转化提升为行业技术规范和国家技术规范,指导生态状况调查评估规范化开展,保障调查评估成果质量”要求,现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编制工作。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成立编制组,共同编制完成。

一、项目背景情况(一)项目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开展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支撑。

2000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总局)联合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完成了3次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分别是2000年全国生态环境调查、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全国生态状况变化(2010-2015年)调查评估。

森林小气候野外梯度观测规范

森林小气候野外梯度观测规范

森林生态系统小气候梯度观测规范1.概述小气候是指在大气侯背景下,由于下垫面的不均一性以及人类和生物活动所产生的近地层和土壤上层中的小范围气候特征。

在各类型生态系统中,进行小气候观测,以获得生态站所在地区的代表性生态系统的小气候特征及研究其变化,是生态环境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区域长期气候不同,小气候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小气候观测的主要观测要素在辐射通量、热通量、水汽通量等特征量,小气候要素具有强烈的日变化和脉动性质,其垂直梯度一般大于水平尺度,而且垂直梯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

2.观测目的为了获取尺度较小、与生物过程联系紧密的环境信息,实现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和数据格式的统一性。

3.观测项目及梯度指标4.森林小气候观测场的及观测方法设计4.1设置森林生态小气候观测场的设置,要考虑若干年来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变化,选择观测场,要选在计划多年进行观测不受人为生产活动影响的地点,这样可以获得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小气候观测场的设置应该能够代表独立小气候,注意掌握以下几点:(1)森林自然生态系统小气候观测长的设置,主要环境条件(气候、土壤、地质、生物、水分)和树种、林分等要有代表性的地段,下垫面能够反映生态体系统的特征和季节变化的特点。

(2)不能跨越两个林分,注意避开道路河流等影响环境的因子。

(3)观测样地的形状应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地势应较平缓,林木在200株以上(4)森林小气候观测应建立固定的观测塔(架)。

(5)森林小气候辐射观测在林冠层上方≥2.0米处,温、湿度和风速观测林冠层上1.0米,2.0米设两层,根据林木高度,可在冠层中增加温、湿度和风速、辐射观测的层次。

设置7层土壤温度计地表温度。

设辐射观测有总辐射、反射辐射、净辐射、总紫外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

(6)观测期不再调整传感器高度。

4.2小气候观测仪器。

森林调查野外规章制度范本

森林调查野外规章制度范本

森林调查野外规章制度范本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科学开展森林调查工作,确保工作安全和高效进行,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森林调查行为,保护森林资源,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森林调查是指对森林生态环境、植被、动物群落等进行系统观测和调查的一项工作。

第三条森林调查应遵循科学规划、量化数据、实地考察、及时反馈的原则。

第四条森林调查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进行,确保调查过程合法合规。

第二章基本要求第五条参与森林调查的人员应具备较强的科学素养和实地工作能力。

第六条森林调查活动应遵守环保、防火、防灾、安全等规定,确保工作安全。

第七条参与森林调查的人员应加强团队协作,信息共享,确保工作质量。

第八条森林调查工作应严格按照调查方案进行,不得随意更改或弄虚作假。

第三章工作流程第九条森林调查应编制详细的调查方案和计划,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第十条森林调查应根据调查方案进行实地调查和采样,收集数据和样本。

第十一条森林调查应及时整理和分析调查数据,编制调查报告。

第十二条森林调查报告应上报有关部门,并及时反馈调查结果。

第四章安全保障第十三条森林调查人员应严格遵守有关安全规定,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第十四条森林调查人员应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工作,不得擅自离开或随意改变工作计划。

第十五条森林调查人员应妥善保管调查工具和设备,防止损坏或丢失。

第十六条森林调查人员应在工作中互相照应,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向领导报告。

第五章违章处罚第十七条森林调查人员违反本规章制度,造成损失的,应依法追究责任。

第十八条森林调查人员违反安全规定,发生事故的,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并接受处罚。

第十九条森林调查人员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应依法受到相应的处罚。

第六章附则第二十条本规章制度经领导批准后执行,如有需要修改,应经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一条本规章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十二条本规章制度解释权归所在单位主管部门所有。

以上依据海南省《森林法》、《森林调查管理办法》等法规及领导文件制定,并经领导批准,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林地的环境监测与保护

林地的环境监测与保护

林地的环境监测与保护林地作为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扮演着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气候调节等重要功能。

为了正确了解林地的生态状况、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林地的环境监测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林地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及保护林地生态的策略。

一、林地环境监测方法1. 人工观测人工观测是最传统、最直观的环境监测方法之一。

通过定期派遣专业人员到林地进行巡查、记录和采样,以获取相关生态数据。

这种方法能够提供详细的实地情况,但工作量较大且耗时长。

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监测手段,通过使用航空或卫星传感器采集林地的图像和数据。

这些图像和数据能够提供大范围、连续性和多时相的信息,有助于了解林地覆盖变化、森林健康状况以及其他环境指标。

遥感技术能够实现高效率的监测,但对于一些细致的观测需要结合其他技术手段。

3. 自动监测系统自动监测系统借助传感器和数据记录仪等设备,实现对环境参数的连续监测。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时获取林地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为生态研究和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

此外,自动监测系统还可以结合其他监测手段,如气象站、水质监测等,形成综合的监测网络。

二、林地环境保护策略1. 生态修复针对森林退化和破坏,需要采取生态修复措施。

如采用造林和植树等方式进行绿化,恢复森林的生态功能。

此外,还可以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止病虫害等方法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 环境整治林地环境整治是指采取一系列的手段来改善林地的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和森林健康状况。

这包括清理林地内的垃圾和污染物、治理土壤侵蚀、减少人类活动对林地的干扰等。

3. 意识提升与教育加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他们对于林地环境重要性的认识,能够更好地推动林地环境保护工作。

通过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宣传保护林地的重要性等方式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4. 制定合适的政策政府应加强对林地环境监测与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和监管体系。

森林生态因子野外调查和测定方法(论文资料)

森林生态因子野外调查和测定方法(论文资料)

森林二十个生态因子野外调查和测定方法一、群落胸径、树高年生长量的测定本标准规定了国家野外试验台站中森林群落胸径、树高年生长量测定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野外试验台站中森林群落胸径、树高年生长量的测定。

(1)仪器与设备测高器;测径尺;米尺。

(2)测定方法在固定样地中,在优势树种各龄级(胸径超过2cm者)中随机选择5株样木并做标志,每年测定其树高和胸径,相邻两年的数值之差即为生长量。

分别树种计算样木生长量的算术平均值即为群落中该树种的生长量。

树高的年生长量测定:在进行林木的生物量测定的同时,量测树木的胸径和树高,建立胸径和树高的回归关系式,根据固定样地的胸径生长量资料,求算树高的年生长量。

二、乔木层生物量调查乔木层的生物量是森林群落生物量的最重要组成,其准确测定对于研究森林生长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有重要作用。

本标准规定了森林乔木层生物量的径阶等比标准木测定法。

本标准适用于森林乔木层生物量的测定,也适用于其它陆地生态系统中乔木层生物量的测定。

(1)引用标准生物群落监测中的调查采样;GB4086.3-83 统计分布数值表t 分布。

(2)方法提要径阶等比标准木法:按径阶等比选择标准本,对每一株标准木的各器官分别测定其干物质的质量,建立其与直径或胸径和高度的回归方程。

将样地中各乔木的自变量(直径、胸径和高度等)代入方程,即可求得各标准木的生物量。

将各标准木的生物量求和后,即可得到样地内乔木层的总生物量。

此方法比原始收获法的劳动强度小,比平均标准木法的精度高。

(3)仪器设备测绳;测高器;测杆;卷尺;枝剪;木锯;1.3m标高杆;标签;麻袋;小布袋;镐头;台秤;烘箱等。

(4)测定步聚1)标准地的建立根据标准“生物群落监测中的调查采样”中的规定,建立具有代表性标准地若干地块,一般块数林大于6,每埠面积为0.1公顷,形状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并用测绳圈好。

破坏性调查不能在该固定标准地中进行。

2)标准地环境记录记录森林的层次结构、郁闭度、各树种密度、林下植物的种类及状况。

国家林业局公告2014年第12号――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规范

国家林业局公告2014年第12号――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规范
薄壳山核桃实生苗培育技术规程
80
LY/T 2316-2014
绿化植物废弃物处置和应用技术规范
81
LY/T 2317-2014
观光果园总体设计规范
82
LY/T 2318-2014
腊梅栽培技术规程
83
LY/T 2319-2014
竹芋盆栽生产技术规程
84
LY/T 2320-2014
四季秋海棠无土栽培技术规程
林业信息术语
28
LY/T 2266-2014
林业信息元数据
29
LY/T 2267-2014
林业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范
30
LY/T 2268-2014
林业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框架
31
LY/T 2269-2014
林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框架
32
LY/T 2270-2014
林木良种数据库建设规范
33
LY/T 2271-2014
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规范
123
LY/T 2357-2014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乔灌草配置规范
124
LY/T 2358-2014
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造林技术规程
125
LY/T 2359-2014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范
126
LY/T 2360-2014
野生动物疫病危害性等级划分
127
LY/T 2361-2014
150
LY/T 2383-2014
结构用木材强度等级
151
LY/T 2384-2014
木质颗粒燃料
152
LY/T 2385-2014
预油漆装饰单板
153
LY/T 2386-2014

荒漠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规范与方法

荒漠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规范与方法

5 荒漠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规范与方法我国的荒漠生态系统(含半荒漠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干旱、风沙活动强烈、植被稀疏,是其区别于其它生态系统类型的主要外部标志。

在荒漠、半荒漠地区,由于植被稀疏、土壤含沙量高和风力强劲频繁,风蚀或积沙现象普遍,土壤和植被稳定性较差。

因此,对荒漠生态系统的长期观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荒漠地区,绿洲农业往往是土地利用的重要形式,而且对整个荒漠地区的水分与能量平衡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长期观测。

对绿洲农业区的生物长期观测,包括样地设置规范、观测指标、野外观测规范与方法等,可参见本书第7章相关内容。

本章的内容只针对荒漠生态系统荒漠区的生物野外长期观测。

半荒漠、沙地等系统的观测方法可参照执行。

5.1 观测场设置与采样设计5.1.1 观测场布局荒漠生态站大都分布于农牧交错区或荒漠与绿洲的过渡区(绿洲边缘),虽然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荒漠,但绿洲农业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因此,荒漠生态系统生态观测场的选择和生物要素的观测,既要考虑区域环境特色,又要兼顾荒漠和绿洲两种生态系统类型。

因此,荒漠生态站应该在荒漠区和绿洲农田区各设1个主观测场,并在主观测场附近及站区周围的其它重要生态类型和主要利用方式地段上分别设置辅观测场和站区调查点。

其中,农田区观测场的设置,参见农田生态系统部分(本书7.1节),这里只给出荒漠生态系统荒漠区观测场的设置和管理要求。

参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操作步骤设置各个观测场地,并完成各项材料的存档。

5.1.2 农田区观测场的设置和管理参见本书第7章7.1节。

5.1.3 荒漠区主观测场的设置和管理(1)主观测场应设置在本地区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段,要求地势平坦、开阔,土壤和植被分布比较均匀。

在主观测场样地四周100 m范围内,不能有大的风蚀区,也不能处于正在快速移动的流动沙丘的下风向,以避免受到风蚀或风沙流的影响。

(2)在干旱地区,主观测场要避开人畜频繁活动区,特别要与农业区保持一定距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规与方法3.1 观测场地设置与采样设计3.1.1 观测场布局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观测场地包括:主观测场、辅观测场、站区调查点。

对森林生态系统而言,观测场地相当于一个样方或几个样方的集合。

为了保证观测数据的代表性,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应该对本区的主要代表性植被类型都进行长期观测,包括本区域的典型地带性植被类型、重要的人工林、其他分布面积很广的群落类型,将其中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群落类型的典型地段设为主观测场,其他类型设为辅观测场。

对于森林生态系统而言,辅观测场是主观测场的补充,而不是重复。

站区调查点是辅观测场的一种,指用来完成动物或其他调查项目(如社会经济调查)的固定区域,或特指离站本部较远、不受生态站管理控制的辅观测场地。

主观测场要求设置在研究站所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森林植被类型分布的地段,最好还开展包括水分、土壤和小气候等环境因子在的综合性观测。

鉴于水物理要素监测要求以集水区为基本观测单元,主观测场应该尽量设置在一个集水区。

3.1.2 观测场设置3.1.2.1 仪器与工具在设置样地、样方和样线的过程中,一些常规的工具是必需的,包括测绳、皮尺、塑料绳、罗盘、地形图、海拔表、高精确度GPS、醒目的标桩等。

其中标桩数量要求比较多,具体数量根据样地的面积和样线的长度等具体情况确定。

在主观测场还需要带有编号的标牌(保证在100 年时间里不会发生标牌丢失或字迹实用大全模糊等难以辨认的情形,否则需经常更换标牌)、固定标牌的铁钉或铁丝等。

3.1.2.2 步骤观测场地的设置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区域植被和土壤分布调查,完成大比例尺(1∶10 000 或1∶15 000)植被图和土壤图,以及区域植被与土壤特征的分析报告;(2)基于区域植被调查确定样地布局和各样地位置,写出观测场选址说明报告,完成生态站观测场布局的平面图;(3)根据种-面积曲线法确定各观测场的群落最小面积;(4)根据群落最小面积、样地使用时间长度、场地所在地的地形及其均质性等确定观测场面积;(5)样地围取;(6)基于区域植被图和土壤图对选定的观测场进行一次生物和土壤分布情况的认真核查,写出观测场植被及土地利用历史和现状的调查报告,完成乔木编号和平面坐标定位图;(7)设计长期采样方案;(8)建立必要的观测、标记设施以及样地保护设施;(9)材料整理与存档。

3.1.2.3 方法要点(1)观测场的面积。

用于测定森林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的观测场地,又叫森林标准样地。

标准地的合理设置极为重要,首先是选址,要设立在能代表当地植被类型而且林相相同、地形变化尽可能一致的地段。

样地的形状和大小方面,通常是选用形或长方形,其一边长度至少要高于乔木最高树种的树高。

一个基本原则是,标准地的面积最少必须大于群落最小面积,一般情况下可取20 m×20 m 或30 m×30m 的面积。

设置标准样地时,应尽量避免主观性,样地最好要有重复。

不过在地形变化剧烈的森林中更多地选择匀质的样地是有困难的,但尽最大的可能向该方向努力。

作为长期固定样地,考虑到观测项目较多,以及持续观测和其他偶发因素可能造成的破坏,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样地面积应该尽可能足够大,一般认为至少应该达到1 hm2。

CERN 对森林生态系统主观测场的面积要求原来比较小,从2004 年开始要求统一扩大到1 hm2,即100 m×100 m。

辅观测场的面积可以适当小于主观测场,但不能小于群落最小面积,表3-1 为CERN 对森林站观测场地的面积要求。

在样地设计中遵循“样地各边长应为10 m 的整倍数”的原则。

实用大全表3-1 CERN 森林站生物群落类型调查的取样面积(2)样地围取。

首先确定一个原点(通常在坡的下部,位于所调查生物群落的中心),沿等高线确定样地的一条边(边的长度取决于规定的样方面积),然后以第一条边的终点为起点向上引出第二条边,在拐角处用罗盘确定角度为直角。

同理,再分别确定第三条边和第四条边。

最后,要求到达原点的闭合差不超过样地周长的1%。

样地围取后,用GPS 准确定位,在示意图(示意图可以画在一定大小的坐标纸上)和地形图(1∶10 000)上标出具体位置,四周用标桩固定,以便下次调查时能顺利找到同一样方,并及时设置必要的保护性围栏。

(3)样地所代表群落的一般性描述。

样地确定后,需要基于区域植被图和土壤图对选定的样地进行一次生物和土壤分布情况的认真核查,如记录群落的覆盖度,群落高度,各优势层的植物种类和数量,优势种的频度,树木的胸径、高度、枝下高,灌木的基径与高度,以及草本层的高度,层间植物和地被植物等;调查土壤类型、基岩类型、土层厚度、腐殖层厚度等。

得到观测场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的本底调查数据,写出观测场植被及土地利用历史和现状的调查报告,以及样地地貌、地形、干扰状况等信息,完成样地所代表群落的一般性描述。

(4)样地保护。

长期生态研究的根本意义在于时间上的延续性,以及站与站之间的比较与联网研究。

为了保证观测样地的时间延续性,每类观测样地分别设置非破坏性的永久样地和破坏性取样地,永久样地只允许进行非破坏性的观测,如非破坏性的生物观测、部分水分指标观测,不允许在其中进行任何破坏性取样。

在永久样地的附近,选择一定面积的与永久样地林型相同、立地条件近似的地段作为破坏性取样地(对于周边找不到近似地段的,也可以在其他地段选取),生物量模型取样、土壤微生物取样、土壤动物取样、土壤取样、水分破坏性取样全部实用大全在破坏性取样地进行。

(5)乔木层的编号。

由于永久样地(方)将长期服务于定位观测研究,因此,需要对其所包含的所有乔木树种的所有个体根据其相对位置进行编号,并挂上标牌。

编号主要针对乔木层的成树和幼树。

除了编号以外,还需要测定所有个体在样方中的相对位置(x,y 坐标),并在一坐标纸上标出。

幼苗虽然不进行编号,但也需要将其在坐标纸上标出并记录。

主观测场永久样地的乔木层必须每株编号,同时建议其他观测场地也参照执行。

3.1.2.4 需要存档的材料对于长期生态研究,除了动态观测数据的存储外,相关资料的存档是非常必要的,其中场地信息至关重要。

在场地设置阶段需要存档的资料包括:(1)区域植被调查记录,区域植被图,区域土壤图,区域气候、植被与土壤特征的分析报告;(2)生态站观测场布局的平面图,以及各个观测场选址说明报告;(3)各个观测场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的本底调查记录与数据;(4)各个观测场的群落最小面积调查记录与数据;(5)主观测场的乔木平面定位图;(6)各个观测场的背景信息简表,包括场地代表性、建立时间及计划使用年限、地理位置信息、生物群落特征、土壤特征、水分特征、人类活动、利用历史、管理模式等(样地背景信息简表见第11 章)。

3.1.3 观测场的采样设计3.1.3.1 Ⅱ级样方的划分为了取样的方便和研究的需要,通常要将样地进一步划分成次一级的样方。

为了便于区分,将原样地称为I 级样方,主要用于乔木层的取样。

将I 级样方进一步划分成10 m×10 m 的次级样方,称为II 级样方。

灌木层、草本层、微生物、土壤和水分的取样都在II 级样方中进行。

(1)主观测场II 级样方的划分。

主观测场的I 级样方面积为100 m×100 m。

在Ⅰ级样方,进一步划分成100 个II 级样方(10 m×10 m)(图3-1)。

图3-1a 为10×10 拉丁方设计,图3-1b 为机械布点。

(2)辅观测场和站区调查点II 级样方的划分。

热带森林样方设计:Ⅰ级样方为40 m×40 m,并进一步分成10 m×10 m 的Ⅱ级样方共16 个(见图3-2)。

亚热带森林样方设计:Ⅰ级样方为30 m×40 m(自然林)和30 m×30 m(人实用大全工林);并进一步分成10 m×10 m 的Ⅱ级样方,分别为12 个(自然林)和9 个(人工林)(见图3-3)。

温带森林样方设计:Ⅰ级样方为20 m×30 m(人工林和自然林),并进一步分成10 m×10 m 的Ⅱ级样方共6 个(见图3-4)。

a.(10×10 拉丁方设计)实用大全b.(机械布点)一个Ⅰ级样方(100 m×100 m)以及其中划分的100 个Ⅱ级样方(10 m×10 m);a.方格中的数字为拉丁方采样设计;b.方格中的数字为样方顺序编号,采用机械布点,带阴影的样方为灌木和草本的固定观测样方。

箭头线为动物要素调查的样线设计。

图3-1 主观测场样方设计示意图实用大全实用大全一个Ⅰ级样方及其中划分的 16 个Ⅱ级样方;箭头线为动物要素调查的样线设计。

图 3-2 热带森林辅观测场调查样方示意图(a .人工林)(b .自然林)一个Ⅰ级样方及其中划分的 9 个(人工林)或 12 个(自然林)Ⅱ级样方;箭头线 为动物要素调查的样线设计。

图 3-3 亚热带森林辅观测场调查样方示意图(人工林和自然林)一个Ⅰ级样方及其中划分的 6 个Ⅱ级样方;箭头线为动物要素调查的样线设计。

图 3-4 温带森林辅观测场调查样方示意图实用大全○ ○2m ×2m2mx2m○○○1mx1m ○3.1.3.2 样方的采样设计除动物以外,其它生物以及环境要素的调查均在观测场的样方进行。

乔木层调查在整个 I 级样方进行,需要记录整个Ⅰ级样方中每株乔木的胸径 和树高。

灌木层的调查在部分 II 级样方中进行,以 II 级样方为采样单位,分别记录每 个的多度、高度、盖度等。

主观测场灌木层观测方案 I :Ⅱ级样方的选择采用拉丁 方设计,每次测定选择 10 个Ⅱ级样方,即第一次(第一年)采样选择编号为“1” 的Ⅱ级样方;第二次(第六年)采样选择编号为“2”的样方;依此类推(见图 3-1a )。

主观测场灌木层观测方案 II :采用机械布点,对固定的 13 个样方进行长 期观测(见图 3-1b 中有阴影标记的样方)。

辅观测场灌木层观测方案:采用机械 布点,对固定的 5 个或 6 个样方进行长期观测(见图 3-2,图 3-3,图 3-4 中有阴 影标记的样方)。

推荐使用方案 II 。

因为固定样方观测可以跟踪监测灌木层的灌 木和乔木幼树的生长和死亡动态,总结灌木层树种组成和结构的变化规律,结合 乔木层的树木倒伏和林窗干扰,可分析灌木层的这种动态的成因和趋势。

草本层的观测也在灌木调查选择的Ⅱ级样方进行,在每一个被选择的Ⅱ级 样方设置 2 个 2 m×2 m 的固定小样方(图 3-5),用于年际间草本层的定点观测。

草本层生物量的测定在破坏性样地进行。

10m10m大方框为草本层采样单元,带圆圈的方框为土壤的采样单元,“○”表示微生物 和水分的采样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