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方 志 与 民 俗 文 化

合集下载

地方志怎么写范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方志怎么写范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方志怎么写范文-范文模板及概述示例1:地方志怎么写范文地方志是一种关于特定地区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它记录了一个地方的发展变迁、文化传承以及人民生活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撰写地方志需要系统搜集地方的各种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以及深入了解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特点。

下面是一个范文,展示了地方志文章的一些基本结构和内容。

【引言】介绍地方志的背景和意义,说明撰写此地方志的目的和主要内容,概述所选地区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文背景。

【地理特点】描述地方的地理位置、面积、地形地貌等,以及其特殊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等,同时强调地理特点对地方发展的影响。

【历史沿革】根据时间顺序,详细叙述该地区的重要历史事件、朝代更迭、政权变迁等,描述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

【文化传承】介绍该地方的文化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传统节日等,以及地方的艺术、音乐、戏剧等文化表达形式,强调其在地方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名人名胜】介绍该地区的重要历史人物、文化名人以及所拥有的名胜古迹、旅游景点等,突出其在地方历史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经济发展】分析该地方的主要产业和经济基础,介绍其农业、工业、商贸、旅游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突出地方经济的特点和亮点。

【人民生活】描述该地方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民居特色、饮食文化、传统手工艺等,展示地方人民的风俗习惯和生活品质。

【未来展望】分析该地方当前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和战略规划,展望未来地方可能取得的发展成就。

【结语】总结地方志的撰写内容和主要观点,强调地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鼓励读者对该地区进行更多了解和探索。

以上是地方志范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当然具体的撰写方式和要素根据所选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撰写地方志需要全面搜集资料、准确记述事实、注重历史和文化的价值,同时注重文笔的流畅和语言的准确,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充分了解和感受到该地区的独特魅力。

示例2:地方志怎么写范文地方志是一种详述地方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情况的书籍或文章。

地方志范文模板

地方志范文模板

地方志范文模板第一篇:地方志范文模板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地方志是一种记录地方历史、风土人情、地理地貌、科技力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料。

地方志的编写内容涵盖面广、记述详实,是了解地方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

一、编写标准地方志编写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一般来说要符合以下要求:1.主题鲜明,内容充实。

地方志要准确地反映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历史变迁,不泛泛而谈,不虚华描绘。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

地方志要分类明确,内容安排有序,各项内容之间要有适当的联系和衔接。

3.语言清晰、简明,应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使读者轻松融入其中。

4.图文并茂,鲜明生动。

地方志要配以有关地区的地图、图片,使读者通过图文的形式了解地方的风貌、历史。

二、内容要素1.行政区划,包括地方的名称、地理位置、辖区面积、人口数量等。

2.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介绍本地的历史和文化,如名胜古迹、传统文化、古代历史等。

3.地理环境和资源,包括地形地貌、自然资源、气候情况等。

4.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现状,介绍本地近年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特点。

5.艺术文化和习俗民风,反映本地区的艺术文化传统和习俗民风。

6.重要人物和事件,记述本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著名战役、重要发明等。

三、参考书目地方志编写需要丰富的文献参考资料,常用的主要包括:1.史籍类:史书、地方志、宣传册,等等。

2.地理类:地图、风景图、气候图等。

3.社科类:人文地理、社会学、经济学等。

4.研究文献:研究论文、专著、学刊等。

四、范例《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志》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反映永宁县历史变迁、文化风貌和城乡发展的地方志著作。

本书内容包括:一、县域概况;二、永宁历史变迁;三、永宁自然环境;四、永宁主要经济;五、永宁社会文化;六、永宁旅游业;七、主要城镇介绍;八、永宁乡村建设等,全书图片和文字内容互相呼应,难能可贵。

本书不仅给读者展示了永宁县的多彩风情和丰富内涵,同时也为永宁县的地方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地方志名词解释

地方志名词解释

地方志名词解释地方志是记载地方情况的书,属史书体裁。

是方志的简称。

它以地方事物为中心内容,也涉及到当时社会各个方面。

地方志由来已久,汉代以前的历史文献和明清以后的地方志都可算作地方志的渊源,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都保存了大量的地方史料。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地方志,指中国古代一种图书体裁,是指某一地方的全部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官修史书之外,私家编撰的地方史著也是数量众多,影响深远。

这些地方史著或为一个地区的综合性史书,如《史记》、《汉书》等;或为单独某一地区的史书,如各省志等。

历代正史和各种类书、地理书、政书、文集、笔记小说中,散见着不少地方志,仅就其篇幅而言,地方志所占的比重是极小的,但就其所包括的内容和反映的时代特点而言,却居各类史书之首。

【名词解释】地方志,是指我国各地地方政府编修的记载本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史书,地方志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于历史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在整个历史过程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按照新方志的分类方法,根据其资料来源的不同,地方志分为四大类型:官修志、民修志、访求志、新方志。

官修志:即由地方各级官府主持编修的志书。

民修志:民间私人组织编写的志书。

访求志:又称采访志,系从私家藏书及前人著述中摘取材料编成。

新方志:又称今方志、新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由中央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持编纂的一种新的方志。

名词解释:地方志,又称“一方之全史”、“一地之全史”,顾名思义,就是一方一域的全史,就是对该地的地情资料作一次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总结、储存工作。

包含“记、述、志、传、图、表、录、照”等多种体裁。

【名词解释】地方志的特征,一般认为:内容丰富、广泛,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民族、宗教、风俗、人物、土地、古迹、艺文等内容,历史地反映出该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面貌。

《华阳国志》民俗文化研究

《华阳国志》民俗文化研究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华阳国志》民俗文化研究学生:谭小华学号:********指导教师:敖依昌教授专业:汉语言文学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二O一一年六月Graduation Thesi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Folk Custom and Cultur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State-HuaYangUndergraduate: Tan XiaohuaSupervisor: Prof. Ao YichangMajor: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Chongqing UniversityJune 2011摘要常璩是我国两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他的《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专著。

这部著作记载了上起远古时期、下至公元4世纪中叶,我国西南地区梁州、益州、宁州(今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三省一市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历史情况。

本文以《华阳国志》所记载的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仔细阅读、分析常璩原文及相关研究成果,包括专著和论文,然后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整理出关于民俗文化内容的史料研究,并综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进行论证陈述。

本文一共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要点等内容。

第二部分是《华阳国志》研究概述,包括对作者常璩和著作《华阳国志》的简介,以及自《华阳国志》问世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后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第三部分是《华阳国志》民俗研究,这是本文的第一个重点,包括巴人、蜀人的性格差异及原因分析,巴蜀地区的神话传说,巴蜀建筑民居的风格特点,巴蜀地区的宗教信仰等内容。

第四部分是《华阳国志》文化研究,这是本文的第二个重点,包括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华阳国志》中所记载的巴蜀诗歌谚语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分析,《华阳国志》所记载的巴蜀女性文化特征等内容。

宁夏地方志中的春节年俗论考

宁夏地方志中的春节年俗论考

宁 夏大 部 分 市 县 的地 方 志 中 ,列 有 “ 风 土 人情 ” 、 “ 民 间 艺术 ” 、 “ 汉 族 节 日” 、 “ 传 统 节 日” 、 “ 风俗 ”
等篇 目,记录有一系列珍贵而富有地域特色 的春节年
俗 :腊 八 ;大 扫 除 ;祭灶 ;年 三 十 贴 春 联 、贴 窗 花 、
卷》 提 供 了重要 的 参 考依 据及 调 查 线 索 ,有 助 于 民 俗 研 究 者把 握 和 了解 宁夏 春 节 的 历
史沿革及其发展 演 变的脉络 ,充分体现 了
地 方 志 书 服 务 社 会 的功 能 ,发 挥 了保 护 传 承 非物 质 文化 遗产 的重要 作 用。
《 盐池县 志》 ( 1 9 8 6 ) 中记载 :农 民吃 “ 腊 八粥” 时可 以放调料 ,但不能就菜 。传说 ,吃了菜庄稼地里
要 ] 宁 夏 大 部 分 市县 志 中记 录 有
系 列 与 春 节 相 关 的 富 有 地 域 特 色 的 传 统
节 日:“ 腊八” 、 “ 祭 灶” 、 “ 社 火 ” 等 。这 些 弥足 珍 贵 的 记 录 ,为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重 大
委托 项 目 《 中国节 日志》 子项 目 《 宁夏春 节
地 方 文献 ・ 民族 文献 :研 究与 开发
图 书馆 理 论 与 实 践
L l 8R AR Y TH £OR Y AND PRAC T I C E
●武 宇林 ( 北 方 民 族 大 学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研 究 所 , 银 川 7 5 0 0 2 1 )
宁 更灶 方 惠 中的眷 午俗 论考
贴门神 、贴灶君 、贴财神 ;除夕之夜 ,合家 团聚 ,吃
年 饭 、守 岁 。 固原 等 地 的人 煮 吃 猪 骨 头 ,称 为 “ 啃

地方志与民俗文化

地方志与民俗文化
CANGS ANG
地方 体 ,民俗文化是 作有《 隋州郡 图经》元和郡县图志》 诸郡物产土俗 《 及《 地 方志 记述 不可或 缺 的重要 内容 。 民俗 人 志 由来 已久 , 记》诸州图经集》 。这类地志著作较为真实 , 《 等 系统地 而 且 日趋 系 统完 整 。 民俗 文化 的记述 在 地方 志 中有着 描述 了各地的风土人情 ,成为研究这一时期民俗史 的 十分重要的地位 。续修地方志更应加强 民俗文化 的记 基本依据 。 述。 《 隋州郡图经》 又名《 , 隋诸 州图经集 》 隋 图经集 《 记》 10 郎茂撰。 ,0 卷, 郎茂 , 字尉之 , 恒山新市人 。 北周时 为 卫 国令 , 隋 , 太常少 卿 、 人 官 尚书左 丞 。 书约亡 于北 原 宋末年。 清代王谟有辑本 。 据所辑的百余条佚文来看 , 记及 北海 、 陵 、 安 、 都 、 博 永 信 上谷 、 武 、 宁 、 灵 新 玉林 、 江 民俗 , 民间风俗 , 一个 国家 或 民族 中广大 民众 即 指 雁门、 上党 、 常山、 河东 、 太原、 龙泉、 、 涿等 1 绎 魏、 7 所创造 、 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 都 、 郡 属县 的有关 情况 。按其 内容 可归 为 l , 0类 大都 为 风 体 生 活的需 要 ,在特 定 的 民族 、时代 和地域 中不 断形 如记水体者日:( “太原郡 ) 毕发水 , 今 成 、 大和 演变 , 民众 的 日常 生 活服务 。民俗就 是这 俗或与风俗有关。 扩 为 俗亦名妨女泉。 大车如轮 , 水色青碧 , 百姓祀之 , 妇人不 样一种来 自于人 民, 传承于人 民, 规范人 民, 又深藏在 临这必雨雹 , 故云妨女 , 介子推妹也。” 人 民的行 为 、 言和 心理 中的基本 力量 。 民俗文 化 , 得艳装衣新彩 , 语 是 又 如记 物产者 日 :高 邑县房 子 城 出 白土 , 滑膏 润 , “ 细 可 指 民间 民众 的风俗 生 活文化 的统称 。 也泛 指一个 国家 、 兼用灌锦 , 呆致鲜洁。” 民情风俗者如 :并 记 “ 民族 、 区中集居 的民众所创造、 地 共享 、 传承 的风俗生 以涂饰 , 州, 其气 勇 、 诚 、 , 亢 信 韩魏赵 谓 之三 晋 , 悍 盗贼 , 为 骠 常 活 习惯 。是 在普 通人 民群 众 ( 相对 于官 方 ) 的生产 生 活 记祭祀者如 :( “ 武安郡) 今赵氏数百家每有祭 过 程 中所 形 成 的一 系列 物质 的 、 精神 的文 化现 象 。 地方 他邦惧。” 志 中记 载 民间 风俗 由来 已久 ,在地 方 志 中记 载 民俗 文 祀 , 别设 位 以祭公 孙杵 臼及 程 婴二 氏 。历代 相传 , 日 号 祀 客 。” 化, 更是我国编修地方志工作 的优 良传统。 ( ) 秦 至 南北 朝 时期 地 方志对 民俗 的记 载 一 先 《 元和郡县 图志》李吉甫(5 ~ 1 ) 。 , 78 84撰 李吉甫字 唐 今 人 曾任 忠州 、 郴 地方志记载民俗始于《 山海经》 山海经》 。《 是我国 弘宪 , 赵 州 赞皇 县 ( 河北 赞 皇 县 ) , 古 代地 理名 著 , 同样也 是我 国最早 的地 方志之 一 。 州和饶州刺史等官。此书是我 国现存最早而又 比较完 该 书 以 山为 纲 , 以方 向道 里为 纬 , 除对有 关河 流 、 民族 、 整 的全国性地理著作 ,对唐代各地的一些风俗人情和 植物 、 动物 和矿 产等 地理 知识 进行 了记 述 , 还参 考 以古 社 会 民俗亦 多记 载 。如 书 中载 唐宪 宗 时使人 治瓠 子 金 “ 河 泛滥 瓠 子金 堤 , 以 代神话 , 中不乏民俗 内容。 其 对我国古代历史 、 地理 、 堤 ,值 王 尊为 东 郡太 守 , 水 盛涨 , 文 王尊率 民众 , 白马祀水 神 , 亲执 玉璧 , 沉 并 化、 中外交 通 、 话 研究 极 为 有用 , 时对 民俗 文 化研 为神之 所致 。 神 同 请 后水涨决堤 , 民皆奔走 , 吏 独 究也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 。嗣后 ,晋朝的地理志 《 畿服 使巫策祝 , 以身填金堤。 如是 , 不 久 自行 消退 。 这 些记 载反 映 了 水 ” 经》在记载州郡及县分野 、 , 封略 、 事业 、 国邑 、 山陵、 水 尊屹立 不动 。 泉 、 、 、 、 里 、 田、 乡 亭 城 道 土 民物 、 旧好靡 不具 悉 的 同时 , 当时抗 灾过 程 中的巫术 活动 。 ( ) 三 五代 宋元 时期地 方志 关于 民俗 的记 载 也详 细记述 了民 间风 俗 。 除此 以外 ,这 一 时期还 出现 了以记 录风俗 为 主 的 到 了五 代宋 元期 间 , 特别 是宋 朝 以后 , 随着 方 志体 方志 记载 的 内容也 日益 扩大 。唐 以前 , 地方志 , 如东汉时期 的《 阳风俗传》 地理风俗 志》 南 《 和 例 的 日臻完 善 , 方 志 大多 以记载 自然 地理 内容 为 主 , 从宋 代 开始 , 而 方 专门记述风俗的《 荆楚岁时记》 。《 等 荆楚岁时记》 作为 部 专 记 一地 风 俗 的方 志 , 保存 之 完 整 , 其 时代 之 早 , 志中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 日 益丰富 ,特别是有关风俗 文 化 的 内容 越来越 受 到重视 。 宋元 方志 里 , 般都 包 在 一 对 后世 影 响颇深 。 括各 州县 的建置 沿革 、 i 势 、 山j形 I 风俗 、 物 、 物 仙释 方 人 ( ) 二 隋唐之 际地 方 志 中关 于民俗 的记 载 到 了隋唐 之 际 , 因政治 、 济和 中外 文化广 泛交 流 等方面的内容 , 经 不但形成 了比较完整的体例 , 同时也保 的需要 , 志学 有 了很大 的发展 。 方 这方 面影 响较大 的著 存 了大量 的风俗 方 面 的史料 。这 些史 料成 了研 究 当 时

明代夷夏观念下地方志中“风俗”书写的演变——以贵州地方志为中心

明代夷夏观念下地方志中“风俗”书写的演变——以贵州地方志为中心

明代夷夏观念下地方志中“风俗”书写的演变——以贵州地
方志为中心
杨洁钫
【期刊名称】《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年(卷),期】2024(16)2
【摘要】本文以明代贵州地方志中的风俗书写为中心,考察了有关苗人“风俗”文本的特点,分析了其历史背景与编修者的华夷观念。

明初贵州建省之后,省志、府州县志编纂工作随之开始。

在明代不同时期的官修贵州地方志中,苗人风俗的书写极其相似,而这主要表现在对苗人的“非人化”“非礼制”的描写,以及强调王朝直接统治之后、渐知仁义的教化效果。

这种统一化的话语体系背后蕴含着很多原因,首先与当时任职贵州这一偏僻之地的官员以及方志编修者所持的华夷观念紧密相关,其次编修者缺乏实地考察,故而承袭前志记载。

同时也与地方志“风俗篇”具有的教化功能有关。

但统一化的描写之外也有意外出现,明代贵州巡抚郭子章的个人境遇使其私修的《黔记》呈现出非常野蛮、落后的苗人形象。

而除传统志书之外,明清的士人也构筑了另一个更加自由的空间,苗俗的真实情况在这些空间里面若隐若现。

【总页数】14页(P104-115)
【作者】杨洁钫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行政成本、汉夷风俗与改土归流——明代贵州贵阳府与新贵县设置始末
2.试论新形势下地方志宣传工作——以内江地方志宣传工作为例
3.儒学与民族地区女性研究
——以明代贵州地方志《列女传》为中心的考察4.明代贵州地方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书写略论5.明代贵州孝行探析——以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方志的基本特征与纂修方法

地方志的基本特征与纂修方法

地方志的基本特征与纂修方法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很早即誉称为四大文明古国,既然被称为文明古国,就要有文明古国的标志,长城、大运河、故宫、秦始皇兵马佣、三星堆等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其实除了上述中外闻名的古代建筑和遗存之外,代表我国古代文明的还有一个重要标志那就是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

我国是世界上古代文献保留下来最多的国家,有说十余万种,有说二十多万种。

不管多少,这些典籍都是我国的巨大财富。

之所以我国能将大批古代文献完整的保留下来,应当归功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与推广,而我国正是这两项对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发明国。

我国传流下来的古代典籍内容丰富,种类繁冗,其中既有史书、地理书、兵书与农书,也有政书、类书、天文书与占卜之书。

除上述典籍之外,在我国的古代文献里,还有一种特殊体裁的书籍——即倍受瞩目的地方志。

在我国现存的古籍当中,有人估算府志、州志与县志约占我国现存古籍总量的百分之十。

我国现存古籍有十万余种,就是根据现存记述府州县的地方志书数量推算出来的。

但这种统计仅限于府志、州志、县志,如果算上其他各种专志,地方志在我国现存的古籍当中所占比例将会超过百分之十五。

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到底是一种什么书,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属史书之流,有的认为应入地理书之列,也有的认为地方志乃“史地两性,兼而有之”。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修志以来,对地方志的属性,出现了很多新观点。

有的认为是“地方百科全书”(朱士嘉《谈谈地方志中的几个问题》);有的认为是“行政管理科学的书”(于希贤《试论中国方志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有的认为地方志应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地方信息学”,为“地情之书”(刘伯伦《方志与信息》);而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说“地方志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包括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

”这些观点或标新,或立异,各执一词。

中国地方志的起源和特征及史料价值之我见

中国地方志的起源和特征及史料价值之我见

中国地方志的起源和特征及史料价值之我见地方志是我国古代记录每个时代和区域的古籍,其内容全面,包括每个时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情况和重大历史事件。

在我国古代,每个朝代都比较重视历史,像国家有国史,地方有地方志。

在古代,地方志就像我们现在的地方档案馆一样,与其相比,地方志的职能比较大、范围比较广。

一、中国地方志起源方志也叫地方志,是对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进行记录和描述,其记录过程比较慢,内容上由简单到繁琐,对于它的起源问题,有很多种说法,大部分人认为其起源于古代历史记录,在《周礼》一书中提到过外史掌“四方之志”,为此很多的学者认为它就是地方志的起源。

地方志主要记录的是特定时期内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事件的资料性文献。

而地方志,专门记录的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

关于地方志,它还分为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相比而言,这两种书在编写方式上不同,资料内容上区别较大。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地方志工作条例》,其记录内容全面、权威。

地方志,主要就是对这个地方的大事、要事进行记录,在我国,每个县市区以上行政区域都设有地方志编写办公单位,可以分为三种:每年都编辑出版、3-5年编辑1次、10年编辑1次。

而地方通志,是指以某个人物为中心,并对其进行专门记录的纪传体通史,再根据要求编辑出版。

地方志包含地方通志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地方志特征一般情况下每个省市都有地方志办公室,也有资料室和网站,可以在网上进行搜索查看。

在我国地方志的写法为横排竖写,也可以称为横分纵写,即横分门类,纵写事实,它也是我国当代编纂地方志的重要原则之一。

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对志书内容科学分类,其次,了解和确定各种事实的隶属关系,最后,编辑篇、章、节、目——这就是横分、横排。

对于分类后的内容,要按照时间来排序,了解其开端,并对过程进行记录,说明最后结果」—这就是纵述、竖写。

这两种方法合起来就是横分纵写或横排竖写。

人物志的主要部分就是人物传记,也是重要的内容。

地方志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地方志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地方志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海量的文化信息。

海南可以利用本省丰富的地方志资源,结合正在开展的三级志书编修,做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篇大文章。

海南历代修志,主要着眼于存史。

改革开放以来,修志的功能取向不断扩展,更多地考虑资政和育人,同时兼顾为当地经贸、旅游和文化建设服务。

近日,中办和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5 年基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目标。

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海量的文化信息。

海南正可利用本省丰富的地方志资源,结合正在开展的三级志书编修,做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篇大文章。

传承海南独特的文化基因海南的地域文化,具有中华文化共同的特征,崇尚礼、义、仁、智、信,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

这些理念,留存在民歌、民谚里,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海南地域文化的个性也十分鲜明。

海洋文化、华侨文化、岭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构成了海南文化的基因。

长期以来,各种文化要素相互融合渗透,互相交流促进,在中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独具本土特色的海南文化形态。

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形态,在海南历代地方志书中都有详细记载。

明正德《琼台志》记述海南风俗:〃习礼仪之教,有华夏之风……俗有古风,其俗朴野〃;清道光《琼州府志》记述文昌县〃民俗素朴,情长礼厚,雅治诗书〃;民国《海南岛志》记载海南侨情:〃海南人民习于航海,故侨居国外者多。

民国以来,远游之风益盛,其久客致巨富者殊不乏人。

……所至能自成风气,笃于乡土观念,团体之力颇强。

对于内地慈善、教育之举,亦能热心赞助。

〃新时期修志,应该如实记载海南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把海洋文化、华侨文化、岭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基因用志书的形式凝固下来。

要认真编写海洋渔业志、华侨志、民俗志、文化志、琼剧志等"使海南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用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汉书·地理志》中区域划分的依据

浅析《汉书·地理志》中区域划分的依据

浅析《汉书·地理志》中区域划分的依据摘要:《汉书·地理志》是我国第一部正史地理志,它是班固辑录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并在《史记·货殖列传》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改编而成。

《汉书·地理志》将当时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区域并概述了各个区域的情况。

探悉其中地理分区的依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地理分区思想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汉书·地理志》区域划分《汉书·地理志》中的分区思想,有着多方面的依据。

这些因素同时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其中关于风俗文化地理的辑录和整理,不仅是其分区的主要依据,而且也为后世保留了大量的地理资料,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首先,分野的概念贯穿《汉书·地理志》分区论述的始终。

古人在天文星宿与地理单元之间,人为地建立起相互对应的关系,这就是天地相通的“分野”学说。

按照这种分野的观念,天上的星辰分为十二次,与之相配的是地上的十二国。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各自为政,对风俗文化的变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汉书·地理志》继承和发展了春秋以来的分野思想,集中概括了汉人的分野意识。

这种分野的概念,对两汉区域观念影响甚大。

分野之说,虽带有浓厚的神秘文化色彩,但它所划定的地理单位,大体是沿用战国政治地理系统。

这表现出汉人对古代政治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汉书·地理志》中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就是风俗文化。

而其中体现的影响风俗文化的有自然地理、人文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历史传统等相关因素。

这也都是《汉书·地理志》中区域划分思想的依据。

在该部分的开头,班固就对风俗作了权威性的阐释: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主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汉书·地理志》中关于风俗的详细描述,对各个区域风俗文化的不同,以及影响风俗文化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因素,都作了饱满的分析。

地方志在历代书目中的归属

地方志在历代书目中的归属

地方志在历代书目中的归属张纪亮地方志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著作体载,在长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地方志的内容和形式都不断得到完善,各朝代对于方志的纂修,也是经久不衰,一朝胜于一朝,终于形成了中国古籍中极有价值的很大一部分。

所以,历代目录书,无论是官目还是私目,都著录有相当数量的地方志书。

本文拟就地方志在历代书目中的归属问题做一些探讨。

自先秦至隋唐,这是中国地方志的萌芽、发展和趋于完善时期。

战国时期出现的《山海经》、《禹贡》,汉代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应劭的《地理风俗传》以及但望的《巴郡图经》、晋常璩《华阳国志》及挚虞《畿服经》、南朝的两部方志集:齐陆澄的《地理书》和梁代任昉《地记》,隋代郎蔚之《诸州图经集》,虞茂《区域图志》以及许善心的《方物志》,唐代李泰《括地志》,贾耽《海内华夷图》以及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这些志书,勾画出了地方志发展的一个大致轮廓。

在这个较长的时期中,地方志的内容范围尚不固定,宽狭不一,体例上也还不完善,不统一,在名称上更是芜杂,传、记、志、图经、图记、图志、志乘等等并用。

这都反映出地方志发展的不成熟,因而导致了在目录中的归属极不一致。

当然,方志归属的混乱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这一时期,尤其是在这个时期的前一段,目录书自身也是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分类体系既不固定,也不统一。

这两方面原因的结合,使地志图书[1]的归属更加杂乱。

汉代刘歆的《七略》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分类目录,它的分类体系极大地影响了后世。

《七略》虽已不传,但《汉书·艺文志》除把《七略》中的辑略分散到各略及各子目之后外,基本是照搬了《七略》。

我们借《汉书·艺文志》来考查一下《七略》的分类体系。

因书少不能单立一类,而把它们隶于其他相近似的类目,这是《七略》的一条立类原则。

诸如《国语》、《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即《史记》)之类,并非属于春秋家学,也不都是编年体的史书,但在当时,这种性质的书不多,而它们又类似于《春秋》,于是就都附列到六艺略春秋家之后了。

四川省地方志系统加强成果转化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热起来

四川省地方志系统加强成果转化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热起来

四川省地方志系统加强成果转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热起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承文明、记录历史、弘扬文化、服务社会、借史鉴今、启迪后人的职责使命。

近年来,四川省地方志系统始终坚持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发挥德治教化、彰善瘅恶、引领风尚作用,多举措推动地方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深挖史志资源,做好整理保存,让优秀传统文化“传”下来。

加强珍贵旧志及史料文献整理点校,将深埋在志书中的哲学思想、道德文化、价值理念、优秀基因挖掘整理出来,重新焕发生机。

近年,全省地方志系统整理出版《四川历代方志集成》《迪山日记》《巴蜀珍稀水利文献汇刊》《华阳国志珍本汇刊续编》,点校出版清雍正版和乾隆版《广安州志》、清道光《邻水县志》、明正德《蓬州志》、清乾隆《威远县志》、清同治《直隶理番厅志》等一批珍贵旧志,编纂出版第二轮省、市(州)、县(市、区)三级志书201部3.5亿余字,丰富史志典藏,保存历史文脉;编纂《泸顺起义——中国共产党武装起义的先声》《图说红军长征在泸州》《图说红军长征在宜宾》《红军长征与高县》《德阳红色故事选》《强渡大渡河》等一批红色书籍,回望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强化以史为鉴、警醒后世,编译《中国省别全志(第五卷四川省)》,再现日本人镜头下的清末民初川渝实景;编纂《四川简史》《四川当代史》《四川抗日战争志》《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四川大事记》《内江简史》《大竹千年大事概览》《武胜百年》《遂盟合作志》《平武县社会历史丛书》《史话金川丛书》等史志书籍,记录重大事件,留存巴蜀记忆;编纂《乐山古代廉吏》《广安古代廉吏》《大竹廉吏留得清白在人间》等一批古代廉吏书籍,弘扬廉政文化;编纂《巴山皓月蜀水清风——四川历代先贤名人家风家训》《广安家风》《清正传家远——崇州家风故事选粹》《武胜好家风》《高县好家风》《裴石家风志》等优秀家风书籍,助力家风建设;编纂《成都精览》《宽窄少城》《百年金街春熙路》《出入文殊院》《天府文芯·武侯寻踪》《天彭牡丹史话》《美食内江》《绵阳古建》《汉源花椒志》《南溪豆腐干志》《石棉黄果柑志》《石棉枇杷志》等一批特色志及地情书,服务文旅融合发展及乡村振兴;编纂《大熊猫图志》《宜宾市精准脱贫图鉴》《巴人民俗图志》《螺髻山图志》《建昌古城图志》《石棉图志(1952—2019)》《美姑县彝族毕摩文化图志》等图志,图文并茂呈现历史文化,记录改革实践,传承时代精神。

地方志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地方志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地方志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史”者,历史也。

历史包含着人类的经验、文化和辉煌。

而地方志,则是地方的历史,记录了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渊源。

它是一个地方的“名片”,也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传承者”。

地方志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不可忽视。

一、地方志的历史地方志的创作起源于我国古代。

公元304年,东晋陶渊明撰写的《彭城春夜》是我国最早的地方志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地方志不断发展壮大。

到了明清时期,大量的地方志出现,内容繁多丰富。

在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命令各地撰写地方志,称之为“方志”。

这个时期的地方志,不仅仅记录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人物、文物、名胜等内容,还涉及到民俗风情、经济贸易、宗教信仰、建筑风格等方面,以及一些迷信的内容。

这些地方志,成为了研究地方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方志的出版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从手抄本到印刷版,再到数字化版,地方志的传承方式在不断地更新。

例如,各地政府出版的地方志也升级为数字版,方便读者随时随地获取。

二、地方志的文化意义1. 传承地方文化地方志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传承者。

它通过记录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使得后人可以更好地知晓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渊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志上的内容也不断更新。

有些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可能在地方志上得以保存,而没有在书面或其他形式上留下记录。

2. 传播地方形象地方志是一个地方的“名片”。

它所记录的信息往往是各种各样的,可以从中了解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人物传记、民俗习惯、经济特色、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不仅可以传播这个地方的形象,也可以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

3. 推动地方发展地方志所记录的信息有助于推动地方的发展。

例如,地方志可以详细记录一个地方的经济特色和资源优势,为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同时,它也可以帮助市场营销人员推广地方产品和文化,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4. 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阅读地方志,可以了解和领略到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地方志与地方史的建构_以清代_江夏县志_与民间文献_灵泉志_的对比为中心

地方志与地方史的建构_以清代_江夏县志_与民间文献_灵泉志_的对比为中心

曰: 他日以此子王楚。 他日以 此 子 王 楚。 及 封 王,以
告封内山川,因建亭勒碑其上。 广,驻 梅 亭, 曾 云 以 此 子 王
九峰寺,在 县 东 五 十 里,洪 武 九峰寺,离城五十里, 初楚昭王为僧无念建,明 谭 友 明洪武初楚昭王为僧 无念建。( 寺观祠庙) 今颇废。( 第九卷,祠庙,寺观 附)
九峰寺,在 县 东 五 十 里,洪 武 初楚昭 王 为 僧无念 建,明 谭 友 今颇废。( 卷之九,祠庙,寺观 附)
盛 死 之, 英 灵 不 昧, 每 与 王 较。王惧之,平 其冢以 为寺, 内官郭成功监修,埋僧人无念 于上,作千佛殿以压之。李为 祟不已,因修李公享殿,塑像 : 以祀之。 ( 邹振奇 ) 堂盛神像》 《建李都
瑢 瑏 刘朝英对于此次修成的县志给予 备的县志。 , ,其 了高度评价 认为它 “质而文, 简而该 ” 瑣 瑏 。 主旨 “有卫名教,裨益政治 ” 然而, 这一次 修成的 《江夏县志 》 毁于战火, 其部分内容
旧有编录,几经兵燹之余,残缺既多,张太史 瑡 瑐 ” 石虹详加裒辑,然历今又将四十年。 从内容 来看,六十一年志对于五十三年志有极强的继 承性。国家图书馆有藏,有缺文。 5 、抄本 《江夏县志》 ,四卷 , 言者多语焉不 关于这一版 《江夏县志 》 详,只有 《武汉旧志序跋 》 明确指出此志就 : “《江夏县志》 ,清康熙二 是康熙二十二年志 十二年 ( 1683 ) 抄本, 马仲骏纂修。 此 书 四
其二、乡贤祠
表3
康熙抄本志 康熙五十三年志 户部尚书曾公泰、 工部侍郎刘公 仲廉、 御史巡按云南张公璞 ( 第 七卷,学校) ( 注: 笔者选取的是 见于 《灵泉志》 的三人) 康熙六十一年志 户部尚书曾公 泰、 工 部 侍 郎 刘公 仲廉、 御史巡按云南张公璞 ( 卷 之八,学校) ( 注: 笔者选取的是 见于 《灵泉志》 的三人) 《灵泉志》 明初曾泰、辜皋、张诚三布衣也 ……生而庸诸朝,没而祀于乡, : 宜也。 ( 熊廷弼 ) 与邑令书》 《正乡贤祀典

中国历代地方志概述

中国历代地方志概述

中国历代地方志概述(作者黄燕生)方志的起源中国的地方志有着悠久的历史。

方志起于何时,渊薮所在,历代学者曾经作过多方面的考辨,并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宋代学者王存、程大昌、王象之等人推《禹贡》、《山海经》等古代地理书为方志之祖,同代人司马光、马光祖则认为导源于《周礼》记述的古方国史;还有学者以多源的观点阐释方志的产生,如《隋书·经籍志》的作者以晋挚虞所作《畿服经》为例,称该书合《禹贡》、《周官》例而成。

宋代地理学家欧阳忞纂《舆地广记》,序称:"凡自昔史官之作,与夫山经、地志,旁见杂出,莫不入于其中。

"元人黄溍则将方志归结为古地志与古地图的合流。

明清以来,溯方志之源于史书的说法较为盛行,章学诚力证《周官》外史所掌"四方之志"即是当时的地方志,洪亮吉认为,汉晋霸史《越绝书》、《华阳国志》是方志之始。

建国以来,对于方志起源问题的讨论,虽未完全统一认识,但方志多源,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

地方志内容包罗万象,宋代以前出现的各类名目纷繁的地方史籍、地理杂著、人物传记、诗文选集均与定型方志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渊源关系,其中,以《山海经》、《禹贡》、《周官》和古地图对方志的定型与成熟影响最大。

《山海经》,18卷,分为《山经》、《海经》和《大荒经》三部分。

作者不详。

全书仅3.1万多字,却包括了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等多方面内容。

由于奇谈甚多,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形法家之首,明人胡应麟称其为"古今语怪之祖",清《四库全书总目》也谓其为"小说之最古者",并置于小说类;但该书的多数内容涉及山川地理,唐刘知几《史通》以及《隋书·经籍志》等历代史目又置其于地理之属。

宋代一些全国区域志的编纂者述及修纂缘起,每每提及《山海经》。

古代方志文存的内容及价值——以重庆地区古代方志为中心

古代方志文存的内容及价值——以重庆地区古代方志为中心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年1期古代方志文存的内容及价值——以重庆地区古代方志为中心段庸生(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0067)摘要:古代方志文文是指古代方志中中文学书写,是方志的“文学存在”。

从內容角度而言,包括艺文志、人物纪传、轶事(方外)以及舆图、沿革中中故事性性写;从文献角度而言,具有发现新材料、形成学术术增长的文献价值;从文学角度而言,具有地域文学识别、凸显地域文化的价值。

整理研究古化方志文存可以唤醒文学地域记忆,寻根民族文化基因&关键词:古代方志;文在;价值;重庆地区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29(2021)01-0070-08doi:10.19742/j..nki.50-1164//.210107所谓古代方志,是指民国(包括民国)以前的地方志。

所谓文存,从文献角度说,方志的所有内容都是文存。

从文学角度说,则是具有文学性的作品,即黑格尔所说的具有“艺术美”的作品。

具体而言,包括方志中的艺文志、人物纪传、轶事(方外)以及舆图、沿革中的故事性描写。

但作为志书文献,文存拥后者为主,也会兼及前者。

近年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颁布后,从全国到地方,更加重视对地方文献的整理研究,2018年10月,国家图书馆在《广州大典》中心召开地方文献的保护与利用学术会,大力提倡对地方文献的保护与利用,古代方志是其中重要内容。

目前,就方志文献整理研究而言,一是对方志编目和提要,比如《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目录》《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等;二是对方志文献的利用,如广州大典中心编写的《广州大典》对志书文献的利用,以及各省市编写的地方文丛,多注意对志书文献的利用;三是整理出版,主要是地方政府对某一部志书的整理出版,采用校勘、句读,让馆藏志书与读者见面,比如重庆江津区对乾隆版《江津县志》的校勘整理出版等。

另有文人个案研究涉及到志书查阅和征引,比如王士祯研究,因王士祯曾经两次入蜀,其相关事迹在所历地方有志书文献可征,于是查阅相关志书来丰富和深入研究,其他文人个案多类此。

从“修志”到“修志为用”——四川地方志机构组建60年发展历程及主要成果

从“修志”到“修志为用”——四川地方志机构组建60年发展历程及主要成果

四川省新方志事业发展60年SICHUANSHENGXINFANGZHISHIYEFAZHAN60NIAN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历史与现状的地方文献,一般以各级地方行政区划为单位。

它既有全国性的总志,如《大清一统志》;又有地方区域志,如省、府、州、县志等;也有山水志、寺观志、书院志等专志。

因其内容涉及疆域、建制、天文、气象、山川、艺文、风俗等各方面,故被誉为“一地之百科全书”。

地方志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重大项目、社会文化建设,到城市发展规划、文化遗产申报、旅游资源开发等各领域,地方志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地方志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优秀文化传统连绵不断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文化传统。

地方志萌芽于周王朝时期。

《周礼·地官》载:“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

”方志之名始于此。

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总志,是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后因图佚,改名《元和郡县志》)。

到宋代,志书体裁体例日趋完备和定型。

明、清、民国时期志书编纂继续发展,方志理论研究成果增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修志书的优良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2000年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出版工作基本结束时,全国共出版省、市、县三级志书5807部,占规划数的99.7%。

①截至2020年3月31日,全国第二轮三级志书出版4205部,占规划数的77.08%。

②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四川地方志发展概况为便于区分,按时间断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前编修的志书称为“旧志”,之后编修的志书称为“新方志”。

四川地方志编纂历史源远流长。

东晋蜀郡江源(今四川崇州市)人常璩所撰的《华阳国志》,体例融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于一体,体制完备,内容丰富,考证翔实,史料可靠,初具后世方志规制,被学界普遍认为是最古的方志。

常璩也被后人尊为“方志鼻祖”。

从“修志”到“修志为用”——四川地方志机构组建60年发展历程及主要成果邓瑜第三辑四川历朝历代修志活动从未间断。

论方志馆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搜集整理

论方志馆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搜集整理

论方志馆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搜集整理一、方志馆的作用与意义方志馆,不是个啥高大上的地方,听起来有点像博物馆、又像个小档案馆。

其实它就是一个专门保存地方志、民俗历史的地方。

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各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好好地记录下来,留给后人参考和传承。

你想想,这些地方志啊,不仅仅是一些枯燥的文字,它们里面承载着一座城市、一片土地的故事。

就像我们小时候听的那些古老的传说、爷爷奶奶口中的家族史,方志馆就像一个保存这些故事的“时光胶囊”,等着未来的某一天有人打开,回味过去。

而且呢,方志馆里除了有地方志,还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东西。

比如民间的技艺、方言、节庆活动,这些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说白了,就是我们身边一些看似不起眼、却很有地方特色的文化。

这些文化是活的,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只它们常常在现代化的浪潮下被忽视,甚至被遗忘。

幸好有了方志馆,像这样的宝贵资料才能得到很好的保存。

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提到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可是大有来头啊。

你看啊,少数民族的文化就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独特的韵味。

比如苗族的银饰、藏族的歌舞、侗族的鼓楼,还有壮族的铜鼓,每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尤其是那些民族的传统手工艺,不光是工艺,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试想,几百年、几千年的技艺,怎么可能在现代的快节奏中被遗弃?所以说,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的需要我们好好保护,不能让它们随风而逝。

但是,现实问题也来了。

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些已经濒临失传,很多年轻人并不太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

你问他们藏族的藏式建筑有啥特点,可能会挠头;问他们侗族的大歌怎么唱,可能会说:“大歌?是哪个明星唱的?”这些东西如果不及时搜集、整理和传承,恐怕就只能成为历史的“陈列品”。

说实话,这种现象不仅仅是文化断层,更是一种文化遗憾。

三、方志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方志馆作为文化资料的收集和保存中心,它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确实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论方志馆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论方志馆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论方志馆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志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字典”咱们说到方志馆,首先要知道,这不仅仅是个摆放旧书的地方,还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要知道,方志馆里面可是藏着一份份关于地方的“秘笈”。

你随便翻开一本地方志,里面的内容可是宝贵得很,不光有当地的风土人情,还有各个民族的历史传承。

你看这方志馆,好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宝库,每个地方、每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就在这儿“打包”了。

从民俗到节庆,再到那些早就被遗忘的手工艺,方志馆可不只是摆设,它是活生生的文化地图,带你穿越时空,了解历史,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

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本地方志,一段活历史”。

它可比电视剧精彩多了,真实而且细腻。

方志馆里面那些厚厚的书,里边装的不只是文字,更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尤其是少数民族的部分,简直是个宝藏。

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说到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可真是种类繁多、五花八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

比如那些有着悠久历史的舞蹈、音乐,还有那些看似简单却极富智慧的传统技艺,都包含了许多深奥的文化寓意。

你想想哈,那些少数民族的刺绣、陶艺、银饰,哪个不是代代相传的?有些技艺一代传一代,已经是他们生活的根基。

如果没有方志馆,这些传统文化估计早就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别小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可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每一场祭祀舞蹈,每一次手工制作,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有着浓浓的情感。

它们是少数民族生活的象征,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灵魂。

比如说,彝族的“火把节”,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那么简单,它承载的是彝族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那种情感通过火把节传递了千百年。

你说,像这些民族的节庆和仪式,如果没能在方志馆得到妥善记录,岂不是太可惜了?三、方志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得益彰”你看,方志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是“黄飞鸿”和“李小龙”,一个是历史的载体,一个是文化的传递者。

方志馆能把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下来,但它不仅仅是保存,它还在不断地“讲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志与民俗文化柳成栋地方志是记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民俗文化是地方志记述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民俗入志由来已久,而且日趋系统完整。

民俗文化的记述在地方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续修地方志更应加强民俗文化的记述。

一、民俗文化记入地方志由来已久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地方志中记载民间风俗由来已久,在地方志中记载民俗文化,更是我国编修地方志工作的优良传统。

(一)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地方志对民俗的记载地方志记载民俗始于《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同样也是我国最早的地方志之一。

该书以山为纲,以方向道里为纬,除对有关河流、民族、植物、动物和矿产等地理知识进行了记述,还参考以古代神话,其中不乏民俗内容。

对我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神话研究极为有用,同时对民俗文化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嗣后,晋朝的地理志《畿服经》,在记载州郡及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道里、土田、民物、旧好靡不具悉的同时,也详细记述了民间风俗。

除此以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以记录风俗为主的地方志,如东汉时期的《南阳风俗传》、《地理风俗志》和专门记述风俗的《荆楚岁时记》等。

《荆楚岁时记》作为一部专记一地风俗的方志,其保存之完整,时代之早,对后世影响颇深。

(二)隋唐之际地方志中关于民俗的记载到了隋唐之际,因政治、经济和中外文化广泛交流的需要,方志学有了很大的发展。

这方面影响较大的著作有《隋州郡图经》、《元和郡县图志》及《诸郡物产土俗记》、《诸州图经集》等。

这类地志著作较为真实,系统地描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成为研究这一时期民俗史的基本依据。

《隋州郡图经》,又名《隋诸州图经集》、《隋图经集记》,100卷,郎茂撰。

郎茂,字尉之,恒山新市人。

北周时为卫国令,入隋,官太常少卿、尚书左丞。

原书约亡于北宋末年。

清代王谟有辑本。

据所辑的百余条佚文来看,记及北海、博陵、永安、信都、上谷、灵武、新宁、玉林、江都、雁门、上党、常山、河东、太原、龙泉、绎、魏、涿等17郡属县的有关情况。

按其内容可归为10类,大都为风俗或与风俗有关。

如记水体者曰:“(太原郡)毕发水,今俗亦名妨女泉。

大车如轮,水色青碧,百姓祀之,妇人不得艳装衣新彩,临这必雨雹,故云妨女,介子推妹也。

”又如记物产者曰:“高邑县房子城出白土,细滑膏润,可以涂饰,兼用灌锦,呆致鲜洁。

”记民情风俗者如:“并州,其气勇、亢诚、信,韩魏赵谓之三晋,骠悍盗贼,常为他邦惧。

”记祭祀者如:“(武安郡)今赵氏数百家每有祭祀,别设位以祭公孙杵臼及程婴二氏。

历代相传,号曰祀客。

”《元和郡县图志》,李吉甫(758~814年)撰。

李吉甫字弘宪,唐赵州赞皇县(今河北赞皇县)人,曾任忠州、郴州和饶州刺史等官。

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比较完整的全国性地理著作,对唐代各地的一些风俗人情和社会民俗亦多记载。

如书中载唐宪宗时使人治瓠子金堤,“值王尊为东郡太守,河水盛涨,泛滥瓠子金堤,以为神之所致。

王尊率民众,沉白马祀水神,并亲执玉璧,使巫策祝,请以身填金堤。

后水涨决堤,吏民皆奔走,独尊屹立不动。

如是,水不久自行消退。

”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抗灾过程中的巫术活动。

(三)五代宋元时期地方志关于民俗的记载到了五代宋元期间,特别是宋朝以后,随着方志体例的日臻完善,方志记载的内容也日益扩大。

唐以前,方志大多以记载自然地理内容为主,而从宋代开始,方志中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日益丰富,特别是有关风俗文化的内容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宋元方志里,一般都包括各州县的建置沿革、山川形势、风俗、方物、人物仙释等方面的内容,不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例,同时也保存了大量的风俗方面的史料。

这些史料成了研究当时社会民俗文化的珍贵史料。

我国的地方志,发展到五代宋元时期,出现了日趋繁荣的局面。

特别是至赵宋体例始备之后,随着方志体例的基本定型,记述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从宋代开始,方志由以往偏重自然地理的记述,开始越来越重视对于人文地理方面内容的记述,尤其是风俗文化即民俗文化日趋受到重视。

在宋元方志里,一般都包含各州县建置沿革、山川形势、风俗、方物、人物仙释等方面的内容,保存了大量的民俗史料。

宋元时期全国性的区域志有《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地方性的方志保存至今的有30余种。

其中周淙的乾道《临安志》15卷(残存3卷),潜说友的咸淳《临安志》100卷,范成大的绍定《吴郡志》50卷,均有民俗内容的记述。

元代所修方志保留至今的除《元一统志》残本以外,还有11种。

如于饮的《齐乘》6卷,俞希鲁的至顺《镇江志》3卷,张铉的至正《金陵新志》15卷,以及熊梦祥的《析津志》也都有关于民俗的记述。

《析津志》,元熊梦祥著。

熊梦祥,字自得,号松云道人。

江西富州(今江西丰城市)横冈里人,曾任大都路儒学提举、崇文监丞,生卒年不详。

《析津志》是最早记述北京地方风俗历史的专门志书,北京图书馆所辑之残本分为18类,其中包括“祠庙”、“祭礼”、“风俗”、“岁纪”等条,记述元代北京地区民俗事项极为详尽。

其中“岁记”包括元宵、端午、浴佛、腊八节、春节、龙抬头节、踏青节等节俗活动。

书中在记述“龙抬头节”时写到:“ 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

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的眼睛。

自此后,世人以竹拴琉璃小泡养数小鱼在内,沿街擎卖。

”又如记二月北京市民踏青之俗曰:“是月也,城北官员,士庶妇人女子,多游南城,爱其风日清美而往之,名曰踏青斗草。

”这些内容对研究元代北京地方的社会风俗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四)明代地方志中关于民俗的记载到了明代开始,中国方志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对于民俗的记述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详细。

明代的方志,非常重视社会风俗的采录和撰述,在现存的900多种明代方志中,大都辟有专门的“风俗”内容,与此同时,在“土产”、“寺观”、“祠庙”、“仙释”、“镇市”、“杂志”等门类下,也杂有大量有关风俗的记述。

在明代的方志中,较为著名的志书有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年)下诏纂修的《天下郡县志书》,“遣使遍采天下郡邑图籍”,志书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池、山川、坊郭、镇市、土产、贡赋、风俗、户口、学校、军卫、郡县、廊舍、寺观、祠庙、桥梁、古迹、宦迹、人物、仙释、杂志、诗文等。

代宗景泰七年( 1456年) 由陈循等主修撰成的《寰宇通志》,凡38目,119卷.;英宗天顺五年(1461年) 由李贤等主修撰成的《大明一统志》,凡19目,90卷。

《寰宇通志》与《大明一统志》皆依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编次,分记各目有关内容,是流传至今的两部明代全国总志。

此外,还有各布政使司的“通志”,《明史·艺文志》地理类著录了《山西通志》、《山东通志》、《河南通志》等10余种,而现存明代各种通志的数目则大于此,再加上各地府州、县的志书,以及各种镇志、卫志等,构成了”郡县莫不有志”的方志系统,其中的“风俗”专目,极大地丰富了当时对汉民族社会风俗的记录和评述。

明代方志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崇尚奢靡、炫耀攀比之风记述颇详。

如隆庆《仪真县志》卷十一《风俗考》载:“婚丧宴会,竞以华缛相高,歌舞燕游,每与岁时相逐。

”正德《姑苏志》卷十三《风俗》载:“由今观之,吴下号为繁盛,四郊无旷土,其俗多奢少俭,有海陆之饶,商贾并凑,精饮馔,鲜衣服,丽栋宇,婚丧嫁娶,下至燕集,务以华缛相高;女工织作,雕镂涂漆,必殚精巧。

”(五)清代地方志中关于民俗的记载清代,各地的地方志修纂工作重视胜似以往历朝,官修者在体例规格上也多有限定,并统一体例,供纂修人员参照执行,虽然各地的编写体例有所不同,但大多载有风俗的内容,亦有将风俗单独立卷者。

县志如《陇西分县武阳志》将风俗列为卷三,置之八目之首;顺治《崇信县志》分上、下两卷将风俗列为上卷。

但更多的是将风俗列为目,与星野、疆域、山川、城池、河防、田赋、物产、祠祀、古迹、人物等并置。

《巩昌县志》则将风俗上升为门,与山川、古迹、物产、建置并列。

此外,还有以纪传体记述风俗的,如《畿辅通志》。

但不论何种体例,对风俗记述之分量则日益增多。

广东省现存广东方志600余种,几乎每一种都有风俗、寺观、学校、艺文等专志。

例如《高要县志》、《兴宁县志》、《东莞县志》、《增城县志》都记载有关蜒户、客民习俗情况,而《潮州县志》、《潮州府志》更多有畲民习俗记载。

河南《嵩县志》则辟有“乡土志”,风俗则是其主要内容。

康熙《碾伯所志》,虽不分卷。

平行列目,其中除“习俗”一项外,尚有“崇祀”、“民祀”等,也是专记风俗的。

清代方志对丧礼中的尚巫之风、堂祭之举、卜葬之俗的记载和评述,以及对诞礼、冠礼、寿礼、祭礼的记载等,亦比前代志书更为详尽。

如同治《万安县志》载祭祖曰:“祭祖以清明、冬至节为期,每祭必先本醮坟。

而后行礼。

其族大财盛,能备祭仪者,先日设牌位,日午省牲,夜间习仪,质明行祭,皆整衣肃冠。

主祭者,族长。

分献者,房长。

引礼者,绅士。

执事者,儒童。

总理其事者,头人。

祭用三献,门外设燎火,其胙有生有熟,或发胙钱。

主祭、分祭、引礼、执事、头人,另有生胙。

秋祭,唯中元节,焚钱不醮坟,鲜有行祭备礼者,有之亦在中元节内。

”清代方志对风俗之记述,一般重岁时节日、尚婚丧礼仪,不但记述详备,同时地区分明、城乡分开,良陋评析。

录旧志写新志,亦多有评述与专论等等。

生产习俗在过去传统志书中多重物产、赋税、贸易,很少记述农家个体耕织活动。

清代方志中在这方面有很大进展,如乾隆间《武宁县志》即如此载述:“农民种禾,联里为伍,最相狎。

日午饮田间,或品其工拙疾徐而戏,笞次以为欢笑。

每击鼓发歌,迎相唱和,声彻田野,悠然可听。

至若御桔槔,口歌足踏,音韵与辘轳相应,低昂宛转,尤足动人。

然往往多男女相感之辞,以解其忧勤辛苦。

”又曰:“山田水出石罅中,性冷而善凝,得石灰沃之,则泥融草腐。

禾苗倍常。

人于麦收前后,以答易灰。

老少负荷。

数十为群,择能呕者一人为长,高声朗唱,众人和之,昼夜络绎,笑语相随,殆劳而不怨焉。

”《东乡县志》则分别记有田者、樵者、渔者的劳作特点及换卖之方式。

《彭泽县志》多记网置湖鱼、工习技艺、商贾贩务的具体活动,且对棉花、夏布、织染、缝纫等亦均有论列。

乾隆《武宁县志》还详记有饮茶之俗:“江南之人皆嗜茶,而武宁独甚。

至于僻村深谷,往住专蓄茶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