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诊疗方案
严重失眠治疗方法
严重失眠治疗方法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许多人在面对失眠困扰时感到无助和沮丧,但其实有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失眠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临床上常用的严重失眠治疗方法,希望能对失眠患者有所帮助。
首先,认知行为疗法(CBT)被认为是治疗失眠最有效的非药物疗法之一。
CBT可以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睡眠习惯和错误的认知,通过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和积极的睡眠信念来改善失眠问题。
CBT 包括睡眠约束疗法、睡眠压力疗法和认知疗法等多种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其次,药物治疗是治疗失眠的常见方法之一。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可以用于治疗失眠,如安定类药物、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和受体激动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失眠症状,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药物滥用和依赖。
另外,一些非药物疗法也被证明对失眠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比如,音乐疗法、温水浴疗法和按摩疗法等可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改善睡眠质量。
此外,规律的运动和饮食习惯也对改善失眠有一定的帮助,患者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和饮食调整来调节自己的生物钟,促进睡眠。
最后,心理治疗也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手段之一。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释放压力和焦虑情绪,改善睡眠质量。
通过与心理医生的沟通和交流,患者可以找到失眠的根源,并逐渐解决心理问题,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总之,严重失眠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睡眠障碍,但是患者不必过分焦虑和沮丧。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非药物疗法和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患者可以有效地改善失眠问题,恢复健康的睡眠。
希望本文介绍的治疗方法能对失眠患者有所帮助,让他们重拾健康的睡眠和生活。
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失眠(insomnia)是最为常见的睡眠问题之一。
失眠患病率因不同的调查人群、方法和诊断标准而变化很大。
2017年发表的一项包含17项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普通人群有临床意义的失眠患病率,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或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评估为15% [1 ]。
在全球COVID-19大流行期间,数百万人的睡眠受到影响,有报道全球失眠症状的患病率为20%~45% [2 ]。
我国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COVID-19大流行期间的失眠患病率为29.2% [3 ]。
长期失眠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增加罹患各种健康问题的风险。
严重的睡眠缺失会降低患者的工作效率和警觉水平,甚至有可能引发恶性意外事故,造成巨大损失[4 , 5 ]。
为规范国内失眠的诊断和治疗,相关领域的专家于2006年发表了《中国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6 ],进而于2012年在循证医学框架内经过广泛讨论推出《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7 ],并于2018年发表了更新版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8 ]。
该系列共识、指南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越来越全面、规范、具有操作性的成人失眠诊疗方案。
近年来,随着失眠相应新型治疗药物的上市、新型诊疗方法的出现和临床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国内针对失眠的临床诊疗经验也在不断丰富,这些变化促成了本次修订工作。
本修订版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牵头,并组织相关专家,结合国内失眠诊疗实践的现状,经广泛讨论后形成。
修订说明和适用范围专家组参考国际失眠相关指南和临床实践标准[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回顾2017年9月至2023年8月新发表的文献资料,结合前版指南使用经验和当前具体国情,依照循证医学证据提出失眠的诊断和治疗推荐意见。
失眠-诊疗方案
重点病种临床诊疗方案失眠症(insomnia)失眠症是临床最为常见疾病之一,是指入睡困难、夜间睡眠维持困难和早醒,是睡眠量的不足或质的不佳。
中医学称之为“不寐”、“不得眠”等。
近年来,我国失眠等神经精神疾病发病率的迅速增高。
相关文献显示,35%的人口曾患急性失眠,而9%~12%的人患有慢性失眠。
失眠已成为许多国家广泛关注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西医治疗失眠症强调定时作息及合理使用镇静催眠药物,临床首选服用安眠药,该种药物虽催眠速度较快,但有相当大的毒副作用,给患者带来诸如加重呼吸抑制,记忆力减退、头昏、乏力、嗜睡等危害,且疗效短,需不断加大剂量,停药即复发,还有耐药性、成瘾性等弱点。
因此,从中医药探寻治疗失眠的有效治疗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中医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调治失眠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在临床已得到验证。
总结近年来中医对失眠症的治疗,我们认为单纯依靠脏腑功能失调辨证,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失眠症患者所具有的心理认知和情绪等紊乱,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因此,我们在研究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探索,形成了失眠症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的诊断、量化标准,通过对古人认识到的具有调整心理状态的药物作用进行研究,临床筛选出了对特定心理紊乱状态具有疗效的药物和方剂,确立了调整心理紊乱状态的诊疗方案,该方案适用于原发性失眠症,不包括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一、病例选择(一)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诊断标准:(1)主诉难以入睡和维持睡眠困难,起病至少1个月;(2)睡眠紊乱引起苦恼或社会、职业等方面的障碍;(3)睡眠紊乱排除由发作性睡病、与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生物节律睡眠障碍等所致;(4)睡眠紊乱排除由重性抑郁症、广泛性焦虑等障碍所致;(5)睡眠紊乱排除由各种躯体性疾病、酒精或药物的心理作用所致。
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有失眠的典型症状:入睡困难,时常觉醒.旺而不稳或醒后不能再睡;晨醒过下;夜不能入睡,白天昏沉欲睡;睡眠不足5小时。
不寐的诊疗方案
不寐的中医治疗方案不寐以补虚泻实在,调整阴阳为治疗原则,在此基础上加入安神定志之品,属实者,宜泻其有余,予以疏肝解郁,降火涤痰,消导和中。
虚者补其不足,治宜,益气养血,健脾益肾补肝,若实证日久耗伤气血,由实转虚,虚实夹杂者,玫补兼施。
1、肝郁血虚临床症状:难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多梦易惊,或胸胁胀满,善太息,平时性情急燥易怒,舌质红,苍白或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养血安神代表方:酸枣仁汤酸枣仁15克甘草6克知母10克茯神10克川芎9克水煎服,日一剂加减:偏血虚者加当归 10克白芍10克以养血柔肝。
肝火内盛见烦燥易怒,面红,目赤脉弦数而的力者加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以泻肝火。
2、痰热内扰临床症状,睡眠不安,心烦不安,或时醒时寐,或恶梦纷纭,脘腹痞闷痰多,关晕目眩,口苦,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化痰清热,养心安神代表方:黄连温胆汤黄边9克半夏10克陈皮9克枳实10克茯苓10克竹茹10克山栀9克甘草5克太枣3枚水煎服,日一剂加减:可加远志10克茯神10克定心安神若惊悸不眠者,加龙齿15克珍珠母20克镇惊安神。
痰热伤阴,烦恼失眠者,麦冬10克沙参15克柏子仁10克清热养阴除烦安神。
3、阴虚火旺临床症状,稍寐即醒或虚烦不眠,心悸,五心烦热,汗出,口干,咽燥头晕耳鸣,腰疼遗精,舌红,脉细数,治法:滋阴降火,清心安神。
代表方:黄连阿胶汤黄连9克阿胶10克黄芩9克鸡子黄2枚白芍10克水煎服,日一剂加减:本方宜加生地15克云芩12克麦冬10克滋阴以清热,加柏子仁10克以养心安神相火偏旺,遗精盗汗加知母10克黄柏10克清泻火阴虚阴亢,心烦不寐,头昏,耳鸣者加龙骨20克珍珠母20克潜阳心肾不交,虚阳上越,头面烘热,舌尖红,足冷者加肉桂3克,引火归源。
4、心脾两虚临床症状: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代表方:归脾汤党参15克炙芪15克白术10克当归12克炙远志12克酸枣仁15克茯神15克元肉15克炙草6克大枣5枚木香6克生姜6克水煎服,日一剂加减:心血不足加熟地15克白芍10克阿胶10克失眠较重加五味子,柏子仁。
失眠诊疗方案范文
失眠诊疗方案范文失眠是指睡眠质量下降或睡眠时间减少,导致疲劳、白天困倦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的一种常见睡眠障碍。
失眠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诊疗,将对个体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下面将介绍一种1200字以上的失眠诊疗方案,包括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诊断:1.详细询问病史:医生需要询问患者失眠的持续时间、睡眠质量、入睡困难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等情况,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工作压力以及患者是否服用过任何药物或精神物质。
2.体格检查:医生通过对患者的全面体格检查,包括检查心血管、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排除可能引起失眠的身体疾病。
3.睡眠日志:患者在诊疗期间需要记录自己的睡眠时间、质量以及白天的精神状态等,这有助于医生更加准确地了解失眠的情况。
治疗:1.药物治疗:对于严重、长期且影响日常生活的失眠患者,医生可以考虑短期使用药物,如催眠药或镇静药。
但要注意用药剂量和使用时间,避免产生依赖性。
2.行为治疗:行为治疗是失眠诊疗的首选方法之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睡眠保健教育:医生向患者传授有关睡眠保健的知识,如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饮食和饮酒、保持合适的睡眠环境等。
-调整睡眠环境:患者应保持安静、黑暗、凉爽和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噪音和强光的干扰。
-制定睡眠时间表:患者应该制定一个固定的睡眠时间表,每天在相同的时间上床入睡,并设定一个早起时间,以建立正常的睡眠习惯。
-放松技巧:患者可以尝试使用放松训练、深呼吸、温水浴、冥想和音乐等方法来放松身心,促进入睡。
-像素行为治疗:对于焦虑和担心过多的失眠患者,可尝试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睡眠观念和习惯。
预防措施:1.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表,遵循合理的作息时间。
保持一个安静、黑暗、凉爽和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强光和噪音的干扰。
2.改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饮食和饮酒,减少咖啡因和尼古丁的摄入。
在睡觉前避免剧烈运动和兴奋的活动,保持放松和平静的状态。
失眠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失眠失眠是指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症状。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
本病多由五志过极、劳逸失调、素质不强、病后体虚及饮食不节引起。
病位在心,与肝郁、胆怯、脾肾亏虚、胃失和降密切相关。
病理变化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虚者多为心失所养,实者多为邪扰心神。
包括西医学中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脑震荡后遗症、高血压、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贫血、脑动脉硬化、慢性中毒、精神分裂症早期等,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者。
【诊断】1轻者入寐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
3.实验室检查排除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辨证应审其邪正虚实。
虚证以阴虚火旺证、心脾两虚证和心胆气虚证为多,实证有心火炽盛证、肝郁化火证和痰热内扰证。
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以安心神为原则。
虚者宜补其不足,益气养血,滋阴降火;实者宜泻其有余,消导和中,清火化痰。
虚实夹杂者,又应补泻兼顾。
1心火炽盛证心烦不寐,躁扰不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有力或细数。
治法:清心泻火,安神宁心。
方药举例:朱砂安神丸加减。
黄连5g,生地12g,桅子:10g,黄苓Iog,连翘10g,当归10g,朱砂(冲服)Igo加减:胸中懊恢,胸闷泛恶者,加淡豆豉10g,竹茹6g。
便秘漫赤,加大黄6g,淡竹叶10g,琥珀(冲服)2go2 .肝郁化火证急躁易怒,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澳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法:清肝泻火,镇心安神。
方药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g,柴胡6g,黄苓10g,木通6g,⅛g子IOg,泽泻10g,车前子(布包)10g,当归10g,生地黄10g,龙骨(先煎)25g,牡砺(先煎)25go加减: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香附10g,郁金10g。
治疗严重失眠的方法
治疗严重失眠的方法失眠是指一种难以入睡、中途易醒或早醒等紊乱睡眠的情况。
失眠对于健康的影响很大。
睡眠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身体的健康、情绪的稳定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
因此如果出现失眠症状,就需要及早进行治疗。
下面列出治疗严重失眠的方法。
一、药物疗法西医药物治疗失眠的方法主要是镇静药。
如苯二氮类药物(如安定、地西泮)和非苯二氮类药物(如唑来平,三唑仑)。
这些药物治疗失眠的效果很好,其缺点是容易产生依赖性和副作用。
另外西医也发展出了一些改善睡眠的药物和精神科用药,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等对改善睡眠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要注意的是,任何药物治疗都有一定的副作用,特别是二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如果滥用药物,后果往往比较严重,如出现幻觉、消极情绪等。
二、行为治疗及心理治疗1.行为治疗:主要针对睡眠环境的改善。
比如,睡眠环境的温度、光线、噪声等都会影响睡眠的质量。
合理地调整环境对睡眠的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是睡眠规律的调整。
规律的作息习惯对于调节睡眠有很大的帮助。
何时睡、何时起床和午休等,都要有一定的规律。
2. 心理治疗:通常采用的方法为催眠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
催眠治疗要靠有专业资格的医生进行,它是利用特定的催眠技巧,帮助患者解除挥之不去的恐惧、烦躁和焦虑,从而达到恢复正常睡眠的效果。
认知行为治疗则是睡眠医生或心理医生进行系统的睡眠行为治疗以及降低诱发失眠的因素。
而原因又可以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如认知策略,焦虑、压力等。
三、中医及其他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失眠的治疗效果较好,并且不含有西药的副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川芎、丹参等,这些中药可以有助于调试体内阴性阳性失调的状况。
2. 按摩治疗:按摩在中医理论中称为推拿,通过按摩穴位,推动人体疏通经脉,可以起到改善气血循环,调节体内阴阳平衡的作用,从而提高睡眠质量。
3. 食疗治疗:不少食物具有安神、助眠的作用。
如燕窝、茯苓、枸杞等,可以通过饮食来进行治疗。
老年人失眠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老年人失眠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老龄化的趋势,老年人失眠问题日益突出。
失眠不仅会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还会增加患病风险。
因此,对于老年人失眠问题的准确诊断和科学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老年人失眠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展开论述。
一、诊断方法1. 病史询问:医生通过与患者面对面的沟通,询问其睡眠情况和相关症状,包括入睡困难、夜间觉醒频次、早醒等。
同时应了解是否存在基础疾病、药物使用等可能导致失眠的因素。
2. 睡眠日志:患者可以自己记录每天入睡时间、起床时间、夜间觉醒次数及持续时间等信息,并注明自己感受到的主观睡眠质量,这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是否真正存在失眠问题。
3. 体格检查:医生可通过全面体格检查了解患者身体状况,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失眠的疾病。
4. 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如有需要,医生可要求患者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测定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多导睡眠图(PSG)等设备监测患者的睡眠情况,评估其是否存在睡眠障碍。
二、治疗方法老年人失眠的治疗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大类。
非药物治疗是首选方法,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以下方法:1. 睡眠卫生教育:包括良好的睡眠环境创造、保持稳定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睡前习惯等。
老年人应注意饮食控制,在晚餐之后尽量避免高盐、高脂食物和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
2. 行为治疗:这是一种通过行为方式改善失眠问题的方法。
例如将床与入睡联系起来,只有在困倦时才上床就寝;白天不进行长时间的睡眠,以保证晚上入睡时更困倦;避免在床上进行与睡眠无关的活动等。
3. 心理治疗: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催眠治疗等方法,改变患者对失眠的不良心理反应和负性情绪,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睡眠信念和合理的情绪调节方式。
如果经过非药物治疗后仍未取得满意效果,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一些药物进行治疗:1. 常用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和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左旋多巴、唑吡坦等),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来改善失眠问题。
失眠病中医诊疗方案
失眠病中医诊疗方案概述: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中医药提供了一系列可行的诊疗方案来帮助患者缓解失眠症状。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
诊断:1. 详细了解患者情况:通过与患者充分沟通,收集病史、日常生活方式以及睡眠惯等信息,全面分析导致失眠的原因。
2. 中医望、闻、问、切:根据中医的四诊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精神状态以及听取患者的自述症状来进一步确定病因。
治疗方法:1. 药物疗法:- 神经安定药:常用药物包括丹参、酸枣仁等,有助于镇静和放松神经,改善睡眠质量。
- 补益药物:如人参、黄耆等,对于虚弱体质导致的失眠有一定改善作用。
- 安神药物:如黄连、夜交藤等,可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帮助入睡。
2. 针灸疗法:- 神门穴:位于手心小指侧,可以调整心神,缓解失眠。
- 印堂穴:位于额上正中,对于失眠伴随头痛有一定效果。
- 神阙穴:位于耳尖上方,可舒缓紧张情绪,促进睡眠。
3. 推拿按摩:- 头部推拿:通过按摩头部的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压力,改善睡眠。
- 足心按揉:按摩足心的特定穴位,可以镇静神经,缓解失眠症状。
4. 中药熏洗:- 使用中药粉末进行脚底熏洗,有助于舒缓神经,改善睡眠质量。
5. 注意事项:- 养成良好的作息惯,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
- 避免过度疲劳和剧烈运动,以免过度刺激神经系统。
- 饮食均衡,避免饮食过于油腻和刺激性。
总结:中医提供了多种诊疗方案用于治疗失眠症状,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以及中药熏洗等。
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患者可以有效改善睡眠质量,提升生活质量。
中医院不寐诊疗方案
不寐(失眠)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重则彻夜难眠,连续4周以上;常伴有多梦、心烦、头昏头痛、心悸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状;无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和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
主诉或是入睡困难,或是难以维持睡眠,或是睡眠质量差。
(1)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三次并持续一个月以上。
(2)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
(3)睡眠质和/或量的不满意引起了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及职业功能。
(二)证候诊断(1)肝郁气滞证:不寐多梦,胸胁胀满,善太息,平时性情急躁易怒,舌淡苔白,脉弦。
(2)痰热内扰:胸闷心烦不寐,头重目眩,厌食呕恶,暧气吞酸,苔黄腻,脉滑数。
(3)阴虚火旺证:心烦,入睡困难,甚则彻夜难眠,多梦,心悸不安,腰膝疲软,伴头晕耳鸣,健忘遗精,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4)心脾两虚: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面色无华,饮食无味,肢倦神疲,舌质淡,脉细弱。
(5)心胆气虚: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一)中医治疗1>辨证治疗(1)肝郁气滞证症状:不寐多梦,胸胁胀满,善太息,平时性情急躁易怒,舌淡苔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养心安神方药:可选用柴胡疏肝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越鞠丸加减。
方药举例:柴胡15〜25g,半夏10g,夏枯草20g,黄苓10g,夜交藤30g,炒枣仁50g,生龙骨20g(先煎),生牡蛎20g(先煎),茯神20g等。
若肝郁化火,目赤耳鸣,口干而苦,舌红,苔白,脉弦数,可加龙胆草10g,桅子10g,泽泻10g,车前草10g;若头晕目眩,头痛欲裂,不寐欲狂,大便秘结者,可加天麻10g、钩藤20g、大黄(后下)15g、芒硝5g(冲服)。
不寐失眠中医诊疗方案
不寐失眠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在考虑中医诊疗方案之前,首先需要进行综合的中医诊断,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医师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睡眠质量、饮食习惯、情绪状况等,并通过望、闻、切等方法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以确定患者的症状特点。
二、治疗原则根据中医理论,治疗失眠的原则是疏肝理气、安神益气、健脾养胃。
因此,治疗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情绪:情绪对睡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身心、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等方式来调整情绪。
2.饮食调理: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3.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可以选择配方给药。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柴胡、白芍、茯苓等,具体的药方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
4.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睡眠。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心俞、神门等。
5.中医按摩:按摩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来调理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畅通,有助于缓解睡眠障碍。
常用的按摩方法包括揉捏、推拿、捶打等。
三、生活习惯调整除了中医疗法外,还需要进行生活习惯的调整,这对于改善睡眠质量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1.定期作息: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每天固定的时间睡觉和起床,尽量避免午睡。
2.睡前放松:睡前可以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如听轻音乐、泡脚、读书等,避免过于兴奋的活动。
3.调整环境:保持睡眠环境的安静、舒适,保持适宜的室温和湿度。
4.注意饮食:避免晚餐过饱,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和咖啡因等刺激性食物。
5.锻炼身体: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消耗身体的能量,提高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案包括调整情绪、饮食调理、中药治疗、针灸疗法、中医按摩等,同时还需要进行生活习惯的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失眠症状可能有所不同,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不寐诊疗方案
引言不寐,也称失眠,是指无法入睡、不能保持睡眠或睡眠质量差的症状。
不寐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因此对于不寐的诊疗方案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套综合的不寐诊疗方案,包括评估和治疗的方法。
评估不寐的评估是诊疗方案的第一步,有助于确定不寐的原因以及确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病史和症状评估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详细的症状,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中断、早醒等情况。
通过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可以初步判断不寐的原因。
睡眠日志患者可以记录自己的睡眠日志,包括入睡时间、醒来时间、中途醒来次数等。
这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睡眠模式。
睡眠监测通过睡眠监测仪器对患者的睡眠进行监测,包括脑电图、心电图和眼电图等数据。
这可以提供客观的睡眠指标,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和问题。
治疗根据不同的评估结果,不寐的治疗方案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如下所示:行为治疗行为治疗是不寐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改变睡眠习惯和行为,帮助患者改善睡眠质量。
常见的行为治疗包括:•睡眠时间管理:确保每天保持一定的睡眠时间,并尽量在同一时间入睡和醒来,有助于建立正常的睡眠习惯。
•床上只用于睡眠:避免在床上进行其他活动,如看电视、玩手机等,以帮助大脑建立与床上的睡眠联想。
•睡眠限制:根据睡眠情况,合理限制床上的活动时间,以增加对睡眠的渴望。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不寐的常见方法,特别适用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
常用的药物包括:•安眠药: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和非苯二氮䓬类药物,能够帮助患者入睡和延长睡眠时间。
•抗抑郁药:有些抗抑郁药物对于治疗不寐也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伴有抑郁症状的患者。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解决诱发不寐的心理问题和压力,提高睡眠的质量。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不良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睡眠观念和习惯。
•放松疗法:通过深度呼吸、冥想、温水浴等方式,帮助患者放松身心,改善入睡困难。
失眠诊疗方案(精选)
失眠诊疗方案(精选)失眠诊疗方案(精选)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失眠的症状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不稳定、早醒等,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困扰。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失眠诊疗方案,旨在帮助患者找到减轻失眠症状的方法。
一、行为治疗行为治疗是治疗失眠的首选方法之一,通过改变患者的不良睡眠习惯和建立良好的睡眠规律来缓解失眠症状。
以下几个方面是行为治疗的主要内容:1. 睡眠环境优化:保持卧室安静、凉爽、暗淡,选择一个舒适的床和枕头,确保良好的睡眠环境。
2. 睡前放松: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睡前放松程序,比如洗热水澡、听轻音乐、做深呼吸等,缓解紧张和焦虑。
3. 睡眠限制:限制在床上的时间,让大脑和身体建立起床就入睡的条件反射。
4. 建立规律的起床时间:无论前一晚是否入睡良好,都要坚持规律的起床时间,帮助调整生物钟。
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失眠症状较为严重且行为治疗效果不明显时的选择。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失眠药物:1. 催眠药:包括非处方药和处方药,用于帮助患者入睡和延长睡眠时间。
但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使用催眠药可能会导致依赖和药物滥用,因此在使用催眠药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
2. 抗焦虑药:对于因焦虑和紧张导致的失眠,抗焦虑药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从而改善睡眠。
3. 抗抑郁药:对于同时伴随抑郁症状的失眠患者,抗抑郁药可以帮助调节患者的情绪,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处方剂量和注意事项,避免自行调整药物的使用方法或剂量。
三、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失眠的综合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帮助患者调整心理和情绪状态,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进而改善睡眠质量。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1. 认知行为治疗(CBT):通过改变患者的不良睡眠观念和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和建立积极的睡眠观念。
2. 精神分析治疗:通过探索和解决患者的潜意识问题,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和思维方式,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失眠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失眠的症状与治疗方法好多人由于工作的压力过大而影响睡眠,所以我们要学会减压,不要一味的去琢磨一件事情,要学会分散注意力,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失眠的原因与治疗方法。
睡眠不足可导致抑郁症:随着时间的推移,睡眠不足和睡眠障碍可导致抑郁症的生成。
失眠与抑郁症有着必不可分的关联。
令人健忘:美国研究者确定,一种被称为“尖波涟漪”的大脑区域专门负责巩固记忆。
这种脑波也负责从大脑海马体到大脑皮层传输所学到的信息。
而“尖波涟漪”大部分都在人们深度睡眠时才出现。
时间疗法。
上午10︰00前喝1—2杯浓绿茶;午餐后、18︰00左右及睡前1h分3次服汤药。
每日1剂,连服10天。
汤药组成:制何首乌、枣仁、柏子仁各15g,生地黄、夜交藤、磁石、珍珠母、石决明、龙骨、牡蛎各30g,黄连5g。
隔姜灸心俞穴。
患者俯卧,露出背部。
鲜姜切成5分硬币大小,厚度0.3cm,用粗针在上面刺孔。
将姜片贴在双侧心俞穴,每穴位放3根艾条灸。
6天为一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
经常失眠使人焦虑,有严重患者很有可能还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最好白天做一些大量的运动,晚上就会易进入睡眠,睡前最好不要喝水,喝多了也水影响我们的睡眠的质量。
又:经常失眠早醒,多半是阴阳不交,牢记3个细节,引阳入阴睡个好觉从中医角度来看,失眠就是晚上睡不着觉,像总是晚睡、情绪不稳定、不按时吃饭等,邪气进入到了五脏中,卫气行于阳经,无法到达阴经,所以引起了失眠。
人能够睡得踏实,主要是因为心神,如阴阳颠倒或阴阳相错,就会导致心神不宁。
养成了不好习惯,就易在晚上失眠。
造成这种结果,和五脏也是密不可分的。
常失眠早醒,多半是阴阳不交,为啥阳不入阴,情况不外乎3种1.气郁化火型有患者经常心情烦躁,这是因体内肝气郁结,气有余便是火,气郁化火,扰乱心神,阳气被排斥于外,就无法入阴了。
失眠的发生主要因心肝二脏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平衡失调,所以治疗当燮理脏腑气血,平调阴阳,从而使恒动的内环境达到协调平衡,恢复正常的睡眠规律。
失眠诊疗方案
-非苯二氮卓类药物:作为首选,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或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适用于长期治疗。
-苯二氮卓类药物:短期使用,仅用于严重失眠或作为过渡性治疗,注意监控滥用和依赖风险。
3.补充与替代疗法:
-心理咨询:针对患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提供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2.药物治疗:
(1)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氯硝西泮等,短期使用可缓解失眠症状,但需注意药物依赖性和副作用。
(2)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如扎来普隆、艾司唑仑等,具有较好的抗焦虑、镇静催眠作用,适用于长期治疗。
(3)中药治疗: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选用具有安神、养心、补益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
3.综合治疗:
4.睡眠监测:对于疑似睡眠障碍患者,进行多导睡眠图(PSG)监测,以确定睡眠结构和潜在问题。
三、治疗规划
1.教育与行为疗法:
-睡眠卫生教育:向患者传授关于睡眠的基本知识,指导其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
-认知行为疗法(CBT-I):针对失眠的认知因素,通过改变不良思维和行为模式,提高睡眠效率。
-放松训练:指导患者使用深呼吸、肌肉放松等技巧,减轻睡前紧张和焦虑。
二、诊断策略
1.病史收集:详细记录患者的主诉,包括失眠的起始时间、频率、持续时间、睡眠环境、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信息。
2.临床评估:通过临床面谈和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失眠的医学问题。
3.睡眠评估工具:应用标准化睡眠评估工具,如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等,对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量化评估。
失眠诊疗方案
第1篇
失眠诊疗方案
一、项目背景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受到失眠的困扰。为帮助失眠患者解除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本项目旨在制定一套合法合规的失眠诊疗方案。
失眠治疗方案
3.加强与专业领域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六、总结
本方案针对失眠患者制定了一套合法合规的治疗方案,涵盖心理干预、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和健康教育等方面。通过全面、系统的治疗,帮助患者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在实施过程中,需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案,为失眠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3)指导患者正确面对失眠,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四、方案实施与监测
1.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人和实施时间。
2.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方案实施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对患者进行睡眠质量评估,监测治疗效果。
4.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五、方案评估与改进
1.定期对方案进行评估,分析治疗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1)根据患者病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安眠药物,短期使用。
(2)注意药物剂量和疗程,避免产生依赖性和副作用。
(3)定期复诊,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4.中医治疗
(1)中药治疗:根据患者体质,采用中药调和阴阳,宁心安神。
(2)针灸、拔罐等中医特色疗法:调节身体机能,改善睡眠。
5.健康教育
(1)普及失眠知识:向患者普及失眠相关知识,提高对失眠的认识。
(2)生活习惯指导:教育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失眠。
(3)心理调适:指导患者正确面对失眠,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四、方案实施与监测
1.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人和实施时间。
2.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方案实施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3.监测患者睡眠质量,评估治疗效果。
中医失眠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失眠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失眠通常指入睡困难或维持睡眠障碍(易醒、早醒和再入困难),导致睡眠时间减少或质量下降不能满足生理需要,明显影响日间社会功能或生活质量。
二、治疗方法1.艾灸疗法【主穴】百会、涌泉(双)。
【操作】患者仰卧位,暴露百会穴及双足。
点燃艾条,先灸百会穴15min,再灸涌泉穴15min。
可采用雀啄灸、回旋灸等。
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穴位注射【主穴】①神门、安眠、心俞、膈俞;②内关、三阴交、肝俞、脾俞,两组交替选用。
【操作】患者坐位,穴位周围严格消毒后,用一次性容量10ml注射器抽取丹参注射液8ml,在上述注射点注射,局部出现酸、麻、胀或放射感后,回抽,如无回血则可缓慢注入丹参注射液,每穴注射1ml。
每睡前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2天,共治疗2个疗程。
3.刮痧疗法【主穴】头颈部为百会、四神聪、印堂、神庭、攒竹、太阳、角孙、风池、鱼腰;背部为神道、心俞;上肢部为神门;下肢部为三阴交。
【操作】以补刮为主,先以补法刮拭,后用平补平泻法。
先由轻到重,在同一经脉上刮至皮肤发红为度。
中医辨证,肝阳上亢,血压高者,加间使、行间、曲池,用泻法;脾胃不和者,加中脘、脾俞、胃俞,用补法。
4.耳穴压豆【主穴】耳神门、皮质下、神衰点。
【配穴】耳背取失眠穴,心、肝、肾、胃、脑点。
【操作】用耳穴探测仪器或用火柴梗按压,找到所取穴位敏感点。
用75%乙醇棉球常规消毒,然后将已准备好的柏子仁耳穴贴(取10cm×10cm的医用胶布将柏子仁置于中间)对准敏感点贴于耳部穴位,并轻轻按揉1min左右,而后嘱患者每日按揉3~5次,以加强对穴位的刺激。
4天换贴1次,4次为1个疗程。
5.推拿疗法【主穴】百会、头维、印堂、神庭、率谷、四神聪、安眠、肩井、神门。
【配穴】心脾两虚配脾俞、心俞、三阴交;阴虚火旺配大陵、太溪、太冲;胃腑不和配中脘、丰隆、厉兑、隐白;肝火上扰配行间、足窍阴、风池。
【操作】患者仰卧位,术者先用右手拇指轻揉百会100次,再用一指禅法由印堂至百会交替推3min开天门、分法,拿五经、扫散法,约4min;双拇指自印堂起向内外依次揉睛明、鱼腰、丝竹空、太阳、四白等穴,中指点安眠、风池约3min;体表穴位点按: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心俞、肝俞、脾俞约5min。
不寐病治疗方案
不寐病治疗方案简介不寐病,又称失眠症,是指持续难以入睡或难以维持睡眠的病症。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遭遇不寐病的困扰。
不寐病对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及早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不寐病治疗方案,旨在帮助患者更好地认识不寐病,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1. 生活习惯调整不寐病的发生与个人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可以有效改善睡眠质量。
1.1 规律作息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对维持良好的睡眠非常重要。
尽量每天保持固定的起床与睡觉时间,包括周末也要保持一定的规律。
避免太晚入睡、太晚起床的情况。
1.2 睡眠环境优化营造适合睡眠的环境有助于改善睡眠。
保持卧室的安静、舒适和黑暗,控制室内温度在适宜的范围,尽量避免噪音和刺激性的光线。
选择一个舒适的床垫和枕头,保持床铺的清洁卫生。
1.3 良好的睡前习惯建立良好的睡前习惯可以帮助身体放松并为入睡做好准备。
避免过于刺激的活动、大型饮食以及饮用咖啡、酒精和含咖啡因的饮品。
可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如听音乐、阅读书籍或进行深呼吸等。
2. 心理疗法不寐病往往与心理压力和焦虑有关,因此采用心理疗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和焦虑,促进睡眠。
2.1 认知行为治疗(CBT)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常用的心理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想法和行为来调整不良情绪和睡眠问题。
具体包括认知重构、睡眠观念矫正、睡眠规律调整等。
CBT可以帮助患者改变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并建立积极和健康的睡眠习惯。
2.2 放松疗法放松疗法包括渐进性肌肉松弛、呼吸锻炼、冥想和正念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减少焦虑和紧张情绪,从而促进入睡。
2.3 心理治疗在一些严重的精神压力和情绪障碍导致的不寐病中,进行心理治疗是必要的。
心理治疗可以通过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交流来缓解精神压力,寻求心理支持和心理调适。
3. 药物治疗在一些严重的不寐病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药物治疗。
神志病科 不寐(失眠)诊疗方案(试行版)
不寐(失眠)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重则彻夜难眠,连续4周以上;常伴有多梦、心烦、头昏头痛、心悸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状;无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和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
主诉或是入睡困难,或是难以维持睡眠,或是睡眠质量差。
(1)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三次并持续一个月以上。
(2)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
(3)睡眠质和/或量的不满意引起了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及职业功能。
(二)证候诊断1.肝火扰心证:突发失眠,性情急躁易怒,不易入睡或入睡后多梦惊醒,胸胁胀闷,善太息,口苦咽干,头晕头胀,目赤耳鸣,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痰热扰心证:失眠时作,恶梦纷纭,易惊易醒,头目昏沉,脘腹痞闷,口苦心烦,饮食少思,口黏痰多,舌质红苔黄腻或滑腻,脉滑数。
(3)胃气失和证:失眠多发生在饮食后,脘腹痞闷,食滞不化,嗳腐酸臭,大便臭秽,纳呆食少,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或滑数。
(4)瘀血内阻证:失眠日久,躁扰不宁,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夜多惊梦,夜不能睡,夜寐不安,面色青黄,或面部色斑,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舌质暗红、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5)心脾两虚证:不易入睡,睡而不实,多眠易醒,醒后难以复寐,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四肢倦怠,纳谷不香,面色萎黄,口淡无味,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6)心胆气虚证:心悸胆怯,不易入睡,寐后易惊,遇事善惊,气短倦怠,自汗乏力,舌质淡苔白,脉弦细。
(7)心肾不交证:夜难入寐,甚则彻夜不眠,心中烦乱,头晕耳鸣,潮热盗汗,男子梦遗阳痿,女子月经不调,健忘,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尖红少苔,脉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重点病种临床诊疗方案失眠症(insomnia)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重点专科强化建设项目失眠症是临床最为常见疾病之一,是指入睡困难、夜间睡眠维持困难和早醒,是睡眠量的不足或质的不佳。
中医学称之为“不寐”、“不得眠”等。
近年来,我国失眠等神经精神疾病发病率的迅速增高。
相关文献显示,35%的人口曾患急性失眠,而9%~12%的人患有慢性失眠。
失眠已成为许多国家广泛关注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西医治疗失眠症强调定时作息及合理使用镇静催眠药物,临床首选服用安眠药,该种药物虽催眠速度较快,但有相当大的毒副作用,给患者带来诸如加重呼吸抑制,记忆力减退、头昏、乏力、嗜睡等危害,且疗效短,需不断加大剂量,停药即复发,还有耐药性、成瘾性等弱点。
因此,从中医药探寻治疗失眠的有效治疗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中医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调治失眠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在临床已得到验证。
总结近年来中医对失眠症的治疗,我们认为单纯依靠脏腑功能失调辨证,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失眠症患者所具有的心理认知和情绪等紊乱,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因此,我们在研究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探索,形成了失眠症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的诊断、量化标准,通过对古人认识到的具有调整心理状态的药物作用进行研究,临床筛选出了对特定心理紊乱状态具有疗效的药物和方剂,确立了调整心理紊乱状态的诊疗方案,该方案适用于原发性失眠症,不包括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一、病例选择(一)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诊断标准:(1)主诉难以入睡和维持睡眠困难,起病至少1个月;(2)睡眠紊乱引起苦恼或社会、职业等方面的障碍;(3)睡眠紊乱排除由发作性睡病、与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生物节律睡眠障碍等所致;(4)睡眠紊乱排除由重性抑郁症、广泛性焦虑等障碍所致;(5)睡眠紊乱排除由各种躯体性疾病、酒精或药物的心理作用所致。
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有失眠的典型症状:入睡困难,时常觉醒.旺而不稳或醒后不能再睡;晨醒过下;夜不能入睡,白天昏沉欲睡;睡眠不足5小时。
(2)有反复发作史。
3.睡眠评定标准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4.中医心理紊乱状态评定(1)烦躁焦虑状态:①精神情绪烦乱,郁郁不宁;②反复颠倒,肢体躁扰;③伴头目昏疼,口干,咽燥。
④脉躁数。
①或④+任何一条即可诊断。
(2)惊悸不安状态:①心中惊悸,忐忑不安;②心虚畏人,精神不倚;③魂魄妄乱,不能独卧;④夜间喜梦斗讼;⑤脉动数。
①或⑤+任何一条即可诊断。
(3)郁闷不舒状态:①情绪低落,郁闷不舒;②腹部胀满,按之胁部有抵触感;③性格内向,或有情志内伤不得宣泄史;④脉沉弦滞涩。
①或④+任何一条即可诊断。
(4)思虑过度状态:①终日不间断苦思冥想,不能自已;②对周围事情不感兴趣;③行为神识呆顿,行动迟缓;④脉结滞。
①或④+任何一条即可诊断。
(5)精神萎靡状态:①情绪低靡,思维迟滞;②恍惚昏愤,瞑目欲眠;③困倦少神,精神不倚,健忘;④能力不足,嗜卧少力,肢体倦怠;⑤脉迟缓。
①或⑤+任何一条即可诊断。
(二)纳入病例标准1. 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2.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7分;3.年龄在35-70岁之间,男女患者;4.签署进入研究知情同意书者;5. 3个月内未使用过对肝、肾功能有严重影响的药物者;个月内未参加过其它药物试验者;7.近2周内未服用过安定类药物。
(三)排除病例标准1.失眠凡是全身性疾病,如疼痛、发热、咳嗽、手术等,以及外界环境干扰因素引起者;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过敏体质或有药物过敏史者;4.合并有心、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5.有酗酒和/或精神活性物质、药物滥用和依赖者(含安眠药物)。
6.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四)病例剔除标准1.病例纳入后发现不符合老年性痴呆诊断标准而被误纳入者。
2.纳入病例因各种原因未服任何药物者。
(五)病例脱落标准1.试验过程中,证候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明显变证者。
2.试验过程中,受试者依从性差,影响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者。
3.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并发症和特殊生理变化,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
4.试验过程中自行退出者。
5.非规定范围内联合用药,特别是合用对试验药物影响较大的药物,影响有效性和安全性判断者。
7.因其他各种原因疗程未结束退出试验、失访或死亡的病例。
8.资料不全,影响有效性和安全性判断者。
(六)中止试验标准1.服药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
2.服药中发现治疗药物效果不好,甚至无效,不具有临床价值。
3.在试验中发现所定临床试验方案有重大失误,难以评价药物效应。
二、目标⒈缓解或治愈症状,控制疾病进展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⒊改善远期预后⒋研制治疗失眠症中药新制剂和揭示其作用机制三、综合干预(一)病证结合辨治方案1.烦躁焦虑状态阳性体质型:方剂: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常用药:石膏、知母、麦冬、竹叶。
阴性体质型:方剂:干姜附子汤(《伤寒论》)。
常用药:干姜、附子、桂枝。
2.惊悸不安状态阳性体质型:方剂:朱砂安神丸常用药:黄连、生地、朱砂(冲)、五加皮、远志。
阴性体质型:方剂:天镇心散《备急千金要方》常用药:紫石英、附子、防风。
3.郁闷不舒状态阳性体质者:方剂:丹栀逍遥散常用药:牡丹皮、栀子、柴胡、白芍。
阴性体质者:方剂:培脾舒肝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常用药:生黄芪、厚朴、桂枝、柴胡。
4.思虑过度状态阳性体质者:方剂:家秘黄芩汤(《证因脉治》)常用药:黄芩、栀子、柴胡、生甘草。
阴性体质者:方剂:解肝煎(《景岳全书》)常用药:半夏、厚朴、茯苓、苏叶、柴胡。
5.精神萎靡状态阳性体质者:方剂:牛黄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常用药:人工牛黄粉(冲)、栀子、郁金、仙鹤草。
阴性体质者:方剂:二仙汤常用药:仙茅、仙灵脾、菟丝子、知母、黄柏。
(二)非药物疗法(1)睡眠卫生教育:通过对失眠患者的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患者或多或少都存在不良的睡眠卫生习惯,睡眠卫生教育简单的说就是普及正确的睡眠卫生知识。
包括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维持固定的昼夜节奏;通过某些方式增强晚间的睡眠欲望;先解决脑海中的问题再上床睡觉,做到睡前身心放松;注意饮食调节,尽量避免睡前进食,过多摄入刺激性饮食。
(2)针刺疗法针刺治疗一直以来都是中医治疗的特色,其最大的优势便在于只要操作正确,无任何毒副作用,且针刺治疗失眠症在临床上已被证明有一定的疗效。
主穴取百会、四神聪、印堂、太阳、风池、神门、内关、大陵、心俞、神道、申脉、照海。
(3)足底按摩疗法足底按摩疗法的作用机理是用手在失眠者足底的穴位和刺激线上施行揉压点打等手法以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失眠患者躺在床上,保持身体仰卧姿势,全身放松,操作者首先将五指放松,指掌贴在失眠者足底部,从足跟至足趾用指掌上下来回运动,直至足底发热。
(4)体育疗法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使睡眠深化。
坚持散步、慢跑,做力所能及的有氧运动,运动量不宜过大,对改善睡眠指标和质量有明显效果。
(5)中医心理治疗根据失眠症患者的病证特点,实施移情易性疗法。
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使思想焦点从病所转移于他处;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患者不与不良刺激因素接触;或改变病人内心虑恋的指向性,使其从某种情感纠葛中解放出来,转移于另外的人或物上。
四、疗效评价㈠疾病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卫生部的《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制定的疗效判定标准进行判定。
1.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不肃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小时以卜,睡眠诛沉,醒所精神充沛。
2.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小时以亡,睡眠深度增加3.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小时。
4.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者。
(二)中医证候疗效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部分采用尼莫地平方法:〔(治疗前-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基本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80%;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5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20%;无退步: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20%。
无效:症状、体征加重,疗效指数<O%。
(三)证候疗效评价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定)心理状态(心理紊乱状态分级量化表评定)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㈠中医治疗现况和难点分析1.中医治疗现况与西医治疗失眠症过于强调镇静与安眠相比较而言,中医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调治失眠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在临床已得到验证。
中医治疗失眠以辨证论治为原则,以调整脏腑功能失调为基点,探讨治疗失眠的辨证论治的规律。
目前的中医临床治疗模式大致有:①辨证分型论治:在总结临床诊治失眠经验的基础上,对失眠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治疗;②突出应用某一治法:根据经验,抓住一个突出问题认识失眠,强调某一脏腑的虚、实病机或致病邪气的作用,进行针对性治疗;③专方、专药治疗:应用某个单一方剂或单味药物进行临床治疗。
总结近年来中医对失眠症的治疗,虽然临床依靠脏腑功能失调辨证,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仍注重对脏腑气血功能紊乱的调治,并受西医思路的影响,始终以寻求具有镇静安神作用的中药为研究重点之一,这种研究模式是不恰当的,它忽视了失眠症患者心理紊乱层面的调治,我们认为患者所具有的心理认知和情绪等的紊乱,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应加以重视。
2.中医治疗难点分析(1)将失眠症提升到心理功能紊乱层面认识的难以一致性。
(2)证候多样,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
(3)缺乏客观评价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治疗失眠症绝对优势的指标。
(4)由于失眠症心理紊乱状态的特殊性,难以复制出相似的动物模型,实验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中药作用机制尚待研究。
㈡中医治疗应对措施前瞻分析1.主攻研究方向(1) 编制规范化和客观化的失眠症中医量化评定体系。
(2)从中医心理层面构建失眠症中医心理紊乱状态辨证体系。
(3)以中医整体观、形神统一观为指导, 结合现代的中药药理研究成果和失眠症的有关基础研究进展, 选择不同心理紊乱状态下失眠症有关的病理环节, 集中力量攻关。
(4)开展方药的机制研究。
寻找其作用机理、构效关系、量效关系、配伍效应、药物动力学规律,在合适的动物模型的基础上,从微观上寻求从心理层面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机制。
2.创新研究思路在取得“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协作组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对传统中医药文献资料、临床、实验研究,有特色的治疗方法如穴位注射、药氧吸入和心理疗法等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大样本回顾性分析,总结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