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的位置:楚网 > > 荆州城事 > 社会新闻 > 详细内容[荆州,荆州新闻]
三国文化与荆州——社会影响无可比拟的英雄传奇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的七月初四,是个赤日炎炎的日子,在这酷暑盛夏之中,已是年近八旬的清高宗弘历也还在坚持批阅奏章。
这天,由荆州八旗将军图桑阿以六百里加急飞骑奏报的一件公文,令他读后血脉贲张,龙颜震怒。
图桑阿的奏章称:“六月二十日,荆江夏汛泛涨,酉刻堤塍溃决,江水直逼城下,冲开西、北两门。
满、汉两城文武衙署、兵民房屋,以及仓库、监狱俱被淹没。
兵民多赴城上及屋顶、树上逃生,其奔走不及者多被淹毙……”灾情重大,令人悬心。
从这一天起,乾隆皇帝仅在七月间便接连发出11道谕旨,分别向地方督抚询问荆江灾情,核实伤亡人数,部署调拔救灾粮款,忙得不亦乐乎!
与此同时,乾隆皇帝指派首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阿桂作为钦差大臣,授以全权,让他到荆州主持当地一切救灾事宜,包括赈济受灾难民,裁决官员处分等,并着即传旨:“令户部拨库银二百万两管往备用。
”
乾隆皇帝不愧为清朝兴盛时期的一位有道明君,他身居内苑,决策千里,为加固荆江堤防,做出了特别贡献——如今,依然雄峙于荆江大堤沙市段的观音矶,就是他当年详细审视荆州江防全图之后,特传御旨,由湖广总督毕沅亲自督修,以挑杀水势,涮攻江心沙洲,而用来保卫古城荆州的重要防汛设施。
荆江大堤沙市段正位于“V”形河道拐弯的肘尖部分,洪汛期间,江水顶冲堤岸,使这一处江堤为全线的险中之险。
构筑稳固的观音矶呈等腰三角形向江心逼近,它顶高102米,边长180米,整座矶头用条石垒砌;像一只伸入江心的象鼻,逼使激流洪峰急速折身回返,冲涮南岸沙洲,北岸沿江岸线再以抛石压脚护坡,由此而令水势骤然减弱,从而大大地增强了荆江大堤的抗洪能力。
在观音矶筑成之后的两百多年间,此处全长16.8公里的大堤始终稳固如山,而大江主泓一直保持不变,足以使这座被誉之为“万里长江第一矶”的伟岸矶头,名垂千古。
在处置这场震动朝野的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乾隆皇帝在七月十一日这天发出的一道上谕中,有这样一段话较为引人注目。
此中以十分关切的口吻特地说道:
至荆州为关圣帝君镇守之地,该处必有庙宇崇奉。
今城内水深丈余,恐庙貌亦不免浸损,如将来城垣应须移建,自将旧有栋宇在新址建盖。
若城垣实难移建,务须将原有庙宇重行修整,俾轮奂一新,以壮观瞻而崇虔祀。
看得出来,乾隆皇帝之所以会对荆州如此熟悉和了解,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因为他知道“荆州为关圣帝君镇守之地”;又由于他断定“该处必有庙宇崇奉”,所以在抢险救灾的工作刚刚全面铺开之际,在尚未明确已被洪水摧毁的荆州城垣是否移址重建的前提下,当先
便未雨绸缪,着手部署对荆州关庙到底是“将旧有栋宇在新址建盖”,或者是“将原有庙宇重行修整”等后续工程。
纵观历朝帝王的御批,像乾隆皇帝这样专为一个地方的关羽庙建置而详作交待的上谕,实可谓绝无仅有——无庸置疑,在他的心目中,在“关圣帝君镇守之地”荆州建造好崇奉这位伟大神祗的庙宇,跟煞费苦心地加固荆江大堤之事足以相提并论:因为,乾隆皇帝深深懂得,整治好荆江堤防,是抗御长江洪汛的重要基础;而建造好荆州关庙,则是巩固本朝赖以长治久安思想防线的基本前提。
荆州关庙真有如此重大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以致于连乾隆皇帝这样一位有道明君也不敢稍有懈怠吗?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还得从那部震烁古今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给清朝鸿运开基的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说起。
努尔哈赤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从少数民族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
明朝末年,朝政腐败,纲纪废弛,中原大地哀鸿遍野,民变蜂起。
当此之时,由努尔哈赤统率的女真族建州部在东北大地黑山白水间骤然崛起。
他采用“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策略,经过30多年的征抚,将本民族各种利益集团协调统一起来,统一了女真各部,并对东北广大地区实行有效管辖。
终观努尔哈赤的成长史,不难发现,在他由明朝建州卫一名祖死父亡的孤弱少年,成长为满族共同体“天命汗”这长达44年的奋斗历程中,其智谋和韬略,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评书与说部,即在社会上已经通过评书与说书人全面普及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及《水浒传》,从而令他由一个粗知文墨的少数民族地方首领,成为统霸一方的大军主帅。
在刊行于世的《清朝全史》上册第八章即有这方面的记载:努尔哈赤“对于汉人之情形,多自抚顺市上得之,……因是而闻见益广,交结四方。
幼时爱读《三国演义》及《水浒传》”。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继承了其开创的基业。
整顿八旗,加强汗权,为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前提。
削弱八和硕贝勒旗权,扩编八旗,加强大汗集权。
皇太极称汗伊始,就着手削减诸王旗权,显示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与谋略水平。
而皇太极也是跟他的父亲努尔哈赤一样,特别爱读《三国演义》。
据《清太宗全传》引《天聪朝臣工奏议》记载:“皇上深明三国志传。
”,“汗尝喜阅三国志传。
”
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已经建立了“大清”政权四年的皇太极就发布敕命,令大学士巴克什达海主持弘文院,将《三国演义》与《孟子》,以及《资治通鉴》一起译成满文,以便于那些不识汉字的文臣武将通过把此书作为识字教材,来普友历史文化知识。
早在后金时期,已为皇太极特别看重的弘文院,就是内三院(另两个分别为国史院和秘书院)之一,其主要职能是给汗及汗子、亲王讲解经史,拟立制度。
清太宗皇太极在建国称皇帝之初,便将《三国演义》与儒家经典《孟子》和历史专著《资治通鉴》相提并论,足以得见做为一个宏图大略的开国君王所具备的深谋远识。
皇太极如此重视仅为民间流传的说部话本《三国演义》,当然不会只是从闲读这部长篇小说当中来打发时光。
除了书中那一幕幕惊心动魄、高度艺术化的战争描写叩人心弦之外,他更看重的还应当是它那竭诚奉行儒家文化,大力宣扬仁、义、道、德、礼、信、忠、孝、廉、真、善、美等社会规范的道德准则。
清朝立国之后,在朝廷大力弘扬的主导之下,《三国演义》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
伴随着关公的知名度愈高,荆州的影响也就会愈大。
荆州南门关帝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据历史上记载,在清雍正十年(公元1733年),这座据说以关羽衙署原址为地基的关帝庙就曾重建过一次。
雍正皇帝因崇敬关公,也还钦赐御题匾额一方,其匾曰:“乾坤正气。
”(转录自浦士培《荆州钩沉》,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其实,早在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朝廷就拨专款重建过这一座位于“关圣帝君镇守之地”荆州南门关帝庙的三义阁。
如今,庙内庭院东侧还供奉有一方古碑,记载的便是此事。
由于年深日久,碑面经风雨剥蚀,字迹已漫漶不清。
1999年12月31日,笔者曾偕朋友数人重返关庙游览,曾仔细辨读,依稀可辨当时三义阁重建竣工典礼的盛况。
从碑文落款的文字当中判断,朝廷还曾有一位大学土曾莅荆参加了这一盛典。
这一年,康熙帝年仅12岁,尚未亲政;而清廷刚因浙江富户庄廷珑私修《明史》案大兴文字狱,将已死的事主开棺戮尸,并大搞“瓜蔓抄”,广作牵连,杀70余人,株连近200人。
这次为荆州南门关帝庙重建三义阁,充分证实,满洲贵族集团之所以如此珍视荆州、珍视南门关帝庙,主要还是以崇奉“武圣”正源来巩固自己在汉族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荆州因《三国演义》而名播天下、因“武圣”关公而受到历朝清朝皇帝的特别看重。
这在我国古代,实可谓声名卓著,震铄古今。
当乾隆五十三年大水过后,各地方大员秉承乾隆皇帝关于“务须将原有庙宇重行修整,俾轮奂一新,以壮观瞻而崇虔祀”的旨意,大兴土木,从水毁建筑的旧址上重新修葺荆州南门关庙,除去官绅商民白愿捐助供奉的钱物之外,仅用掉的库银便有一万六千两。
工程结束后,乾隆皇帝龙颜大悦,不单特示嘉勉,而且还钦赐一匾一联给荆州南门关庙,以彰赡观。
其匾曰:“泽安南纪”;联曰:“军府旧开牙,授命成仁心徼日;神牌新表额,御灾捍患水恬波。
”(同上)
显而易见,乾隆皇帝因崇敬关公而偏爱古城荆州,相信“授命成仁”的关圣帝也能像当年庇佑荆州一样,在这里“御灾捍患”,护卫江防;而事实上,荆州的老百姓却也是真托了关圣帝的福,让乾隆皇帝好好地在这里投下大宗的国库银子,用以整修城池、加固堤坊、赈济灾民、重建家园——据浦士培先生考证除了上述的那钦定的二百万两库银之外,还直接从湖北藩库拨出白银二万两、铜钱四千串直接用于救灾。
做为一部社会影响无可比拟的英雄传奇,《三国演义》因清朝历代皇帝的偏爱与看重而在中国得到最为广泛的传播。
可以说,以世界文学领域中某一部文学作品传播的深度与广度而言,没有其它任何一部小说可望其项背。
更何况,由这部书的广为传播而产生的关羽崇拜,至今仍波及到全球任何一个有华人、华侨履迹所至的国家,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种竒
观!应当留意的是,这种生发于民间的信仰习俗,对于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在有清一朝的日益增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荆州日报传媒集团授权楚网独家发布荆州日报、荆州晚报稿件。
2、楚网发布的荆州日报、荆州晚报等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楚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楚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
“楚国古都”,“三国名城”。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
荆州是华夏上古九州之一,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春秋战国时期,20代楚王定都荆州长达411年。
楚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造了堪与古希腊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孕育了最早的水稻种植技术、最古老的铁器制品、最精湛的青铜工艺,造就了闻名中外的老庄哲学、楚辞歌赋、美术乐舞,诞生了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问鼎中原”的楚庄王等著名历史人物。
荆州是中国三国文化之乡,“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
长达120回的《三国演义》有72回写到荆州,刘备借荆州、孙权讨荆州、吕蒙袭荆州等三国故事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三国传奇人物关羽镇守荆州长达10年之久,其忠义仁勇的品质千百年来为世人尊崇,被奉为“武圣”、“财神”。
始建于关羽时期的荆州古城墙,被誉为“中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
《成语荆州》策划运作之初,本书编纂者之一鲁明同志找我,说江汉同志(也是我的老同事)提议,打算编写一本从成语角度展示荆州历史文化底蕴的读物,一则宣传荆州,二则为瑰丽壮美的荆州文化园地增添一点新的色彩,邀我与魏昌教授出任顾问,对书稿的编纂参谋参谋。
我觉得此举很有意义,欣然应允。
经组织、策划者与编撰者及有关方面精益求精共同努力,历时近一年反复磋商、修改、完善,现在,《成语荆州》终于跟大家见面了。
这是荆州市宣传文化战线一件可喜的事。
本书付梓之际,笔者遵嘱将书稿样本认真通读了一下,总的感到本书题材新颖、内容丰富、版式精美,编写体例也很有新意。
通过本书,人们既可以领略荆州深厚的历史源渊和文化底蕴,有助于了解荆州、宣传荆州、热爱荆州;又可以从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有助于增进知识、启迪思想、得到教益;此外,还可以从中获得美感,有助于陶冶情趣、怡悦身心。
总而言之,无论从内容到形式,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本是荆州的一大优势。
近些年,鉴于发展文化事业与宣传、推介荆州的需要,荆州市相继组织编纂了诸如《荆州文化丛书》、《东方雅典荆州》丛书等一批很有份量、很有特色的出版物,对于宣传荆州、揭示荆州的历史文化底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成语荆州》本着同样的目的,另辟蹊径,着重从跟荆州相关的成语入手,展示荆州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别开生面,富有新
意。
成语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常用熟语,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
收入本书的不少成语,大多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因而读来有一种亲近感,可读性较强。
就编写体例与版式制作而言,可谓别具匠心,颇有创意。
每条成语,既有注音、释义、出处,又有典故、链接,还附有近义词与反义词,不仅有恰切的诠释,而且有比较深入的点评和拓展,并在整个编写上注重与荆州的有机联系,加之每个页面都有与荆州历史文化相关的图片镶嵌其间,版式精美,编排醒目,从而使《成语荆州》切实成为展现荆州历史文化深厚底蕴一个靓丽的窗口。
翻开此书,令人大有欲罢不休、细加
汉语成语言简意赅,含义丰富,是我们汉语言艺术中魅力无穷的奇葩。
作为长期以来人们习用的定型词组或短句的成语,大多来自书面语,也有些来自口头语,洋洋洒洒,数以万计,蔚为大观。
上海辞书出版社编纂的《中国成语大词典》,收释的古今汉语成语就有18,000余条。
本书收释的成语,全属于与荆州相关的成语,共82条。
从一个地方来说,有这么多反映其文化特色的成语,诚然少见,难能可贵。
在本书82条成语中,属于先秦楚文化成语43条,三国荆州成语29条,历朝荆州成语10条。
上述分类数字表明:楚文化成语与三国文化成语,构成了《成语荆州》的主体。
本书通过成语这一形式,充分体现了荆州这两大文化特色。
荆州是楚国建都之地,灿烂的楚文化主要就发祥于此;荆州又是著名的三国争战之地,蕴含的三国文化亦相当丰富。
依仗荆州楚文化、三国文化的深厚根基,孕育而成的古代成语,大多源于历史故事、名人名言,也有的源自古代寓言,总体上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给人以智慧,发人以启迪,不少成语脍炙人口,至今为人们经常习用。
如反映楚人艰苦创业精神的成语“筚路蓝缕”,反映楚庄王争霸雄心的成语“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反映荆楚大地人才辈出的成语“惟楚有才”,以及反映诸葛亮高风亮节的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等等,古往今来对人们都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和教育作用。
而像“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之类三国成语以及荆州历史上留下的一些著名古训,至今也有一定的警鉴和启迪意义。
历朝历代与荆州关联的成语,选取有在江陵即位的梁元帝萧绎的名句“一年之计在于春”等。
在荆州历史上,除了楚国在荆州建都之外,从南北朝至宋初,还有16个帝王在荆州建都,历时110多年。
荆州作为我国古都之一和历朝雄州重镇所留下的丰富历史文化宝藏,《成语荆州》的成功问世,对于为之付出辛劳的每个参与者来说,均深感欣慰,笔者亦同样。
需要说明的是,本人并非研究汉语的行家,年轻时上大学读新闻系,也只跟汉语言学占了点边,仅仅是台上台下数十年来一直在跟文字打交道,对荆州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一向也有所爱好,并作过一点肤浅的研究,现蒙本书组织策划者盛情相托,写下这篇序言,只能说是一己之见,充其量算是个读后感吧,恳望读者诸君不吝赐教,至于管见所云是耶非耶,
百步穿杨
【注音】bǎi bù chuān yáng
【释义】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
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出处】《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
”
【典故】春秋战国,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
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
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
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
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
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彩声。
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
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
接着,他拉开弓,“嗖”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
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
这一来,喝彩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
众人鼓掌说,养由基真是神人哪!
【链接】楚人善射,久负盛名。
如楚国君熊渠,胆略非凡,智勇双全,射技高超。
《韩诗外传》说:“昔者熊渠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殷羽,下视,知其为石。
”《史记·龟策列传》甚至还说,连后羿的射技也不及他。
前575年(楚共王十六年)楚晋鄢陵之战中,楚共王被晋将吕锜射伤,即召来养由基,给他两支箭,令其射吕锜。
养由基一箭射中了吕锜的颈项,吕锜伏于弓套而死。
携另一支箭向楚共王复命。
可见,养由基是楚国一位著名的弓箭手,战功赫赫,后人念其功赞其射技,成为传奇式人物。
今楚墓出土的镞数不胜数,弩在江陵九店楚墓出土了两件,而荆州秦家嘴47号墓还出土了一件双矢并射连发弩,年代在战国晚期。
经过专家复原,这种弩在装满20枚矢后,可连续发射10次,射程达到10至50米。
足见楚人尚武,楚国不失为中外古代史中一大军事强国。
败走麦城
【注音】bài zǒu mài chéng
【释义】比喻失败。
【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
孙权传亦载:“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
【典故】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春,刘备进取汉中,七月自称汉中王,擢升关羽为前将军。
同年秋夏之交,关羽发动襄樊之役,围攻曹操大将曹仁于樊城。
其时连将大雨,汉水暴涨,关羽水淹曹操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曹操与群臣商议迁徙许都(今河南许昌),以避其锐。
谋士司马懿、蒋济献计,令孙权袭击关羽后方,事成之后,以江南地封孙权。
曹操采纳此计,一面修书孙权,一面令徐晃结集13路兵马急赴襄樊前线解救曹仁。
孙权接到曹操书信,以吕蒙为统帅,率吴军悄悄溯江而上,一举袭取了荆州。
关羽与徐晃初战失利。
徐晃按曹操旨意将孙权欲袭取荆州的消息故意泄露给关羽,关羽犹豫不决。
此时曹军13路兵马陆续赶到,关羽抵挡不住,渡襄江退守襄阳,方知荆州已被吕蒙袭取,当即率部回救,兵还当阳(汉当阳县治在今荆门市掇刀石区),派使者至荆州与吕蒙交涉。
吕蒙采用攻心策略,厚待使者与关羽将士家属,致使关羽军心瓦解,在吴军攻击下全师溃散。
关羽眼见荆州已难以夺回,率残部西走麦城。
孙权派使诱降,关羽突围西上,被埋伏于临沮(今湖北远安县)夹谷地带的吴将潘璋部下马忠擒获,旋即被斩首,长子关平,都督赵累等一起遇害。
时为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
《三国志》吕蒙传、吴主传对关羽败走麦城均有明载。
《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艺术地演绎了“关云长败走麦城”这段历史。
【链接】自公元210年刘备借到荆州起,关羽就驻屯江陵镇守荆州。
当时关羽荆州处于魏吴夹击之下,关羽悉心镇守,未有丝毫闪失,是三分荆州形势下实力最强的一方。
关羽守荆州为刘备集团向益州发展立下了大功。
北伐襄樊原为呼应刘备在汉中的胜利,以图一举把曹操势力赶走,结果造成后方空虚,荆州被东吴乘机袭取,当下败走麦城留下千古遗憾。
麦城故址在今当阳市东南20公里处沮漳河西岸,属当阳市河溶镇。
古麦城相传楚昭王所筑,如今尚存残垣,留下关羽败走麦城的历史见证。
关羽被斩后,孙权将关羽首级送到洛阳曹操处,以诸侯礼葬关羽尸骼于彰乡。
曹操知孙权送关羽首级是嫁祸于人的做法,厚葬关羽之首于洛阳城南门外。
今湖北当阳关陵,世传为关羽尸身所葬之所,河南洛阳关林为葬关羽首级之所。
民间有关羽头枕当阳、身困洛阳的说法。
变本加厉
【注音】 biàn běn jiā lì
【释义】指比原来更加发展。
现指事情的状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出处】南朝·梁·萧统《<文选>序》:“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
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
【典故】萧统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公元501年生于襄阳,两岁时被册封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
萧统少时即有才气,且深通礼仪,性情纯孝仁厚。
他16岁时,母亲丁氏(樊城人)病重,他就搬到母亲的住处,朝夕侍疾,衣不解带。
母亲去世后,他悲切欲绝,饮食俱废。
等守丧出服后已变得瘦弱不堪,官民们看了,无不感动落泪,萧统因此赢得了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他主持编纂了《文选》,收录从周代到六朝的文学作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必修课本。
他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与升华,犹如冰是水凝成。
虽然改变了水的本来状态却变得更加寒冷。
事物既然有这种现象,文章也应当如此。
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难以全部搞清它的变化规律。
【链接】公元549年,梁武帝萧衍在侯景之乱中被软禁讥饿而死,镇守在江陵(今荆州)的湘东王萧绎(萧衍第七子),出兵讨伐候景。
552年,侯景败死,萧绎即帝位(梁元帝),都江陵。
著作基丰,后人辑有《梁元帝集》。
萧绎在江陵经营八年,建有湘东苑和藏书楼——东阁竹殿,藏书14万卷。
554年,西魏军攻破江陵,萧绎尽焚藏书。
旋即被杀害。
江陵是长江中上游的重镇,当时与南京并重。
萧氏父子长于文学,精乐律,擅书法,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
萧统组织编篆的《文集》与这一背景不无关系。
《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被称作《昭明文选》。
超群绝伦
【注音】chāo qún jué lún
【释义】指超出众人,同辈中没有可以相比的。
【出处】《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诸葛亮致关羽书:“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
【典故】关羽英勇善战,武艺超群,立下许多战功,曾斩杀袁绍大将颜良,史称“万人之敌”。
但关羽缺乏政治谋略,骄傲自大,在镇守荆州期间表现得十分明显。
建业19年,威震凉州的马超归降刘备,在攻取成都时立下大功,刘备以马超为平西将军,十分器重。
远在荆州的关羽听说此事,便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的才能可以与谁相比。
诸葛亮很了解关羽不服气的心情,便写信回答说:马超文武双全,勇猛过人,一代英杰,可与汉初大将黥布、彭越之辈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