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科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察举征辟
• 所谓察举,就是由州,郡等地方官,在自己管辖 区内进行考察,发现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以 “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等名目,推 荐给中央政府,经过一定的考核,任以相应的官 职;所谓征辟,是由皇帝或地方长官直接进行征 聘。察举和征辟,对于原先实行的世禄世卿制来 讲,是一大进步。但是这一制度又带有举士和举 官不分,选举和考课不分,选举与教育分离,没 有选官的专职官员,先选后考等特点,给各级官 吏在察举和征辟中徇私舞弊留下很多缝隙,所以 到了东汉末年,竟然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 如鸡”的怪现象。
• 1.常科:每年举行,考试科目有 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 明宗、明算等五十多种。应试者 以明经、进士两科最多。
•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 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 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 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 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 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考试合格者, 州县长官要设“乡饮酒礼”招待,称为 “鹿鸣宴”,因为宴会上要唱《诗经· 小 雅· 鹿鸣》。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 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 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 清代生员还要参加两种考试:
①岁考(岁试),即各省学官巡回所属 各州、县举行的考试,主要是考查生 员平时的学业。
②科考(科试),乡试之前,各省学官 巡回所属各州、县举行的考试。意在 选送优秀的生员参加考试,称为科举 生员。
生员名目有三种
• 廪生:由官方供给膳食,称为廪膳生员, 简称廪生,有一定名额。岁试、科试成绩 优秀的生员补充为廪生,称为补廪。 • 增生:在定额生员之外,增加录取的生员, 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地位次于廪生。 • 附生:于增生之外,再增加名额录取的生 员,称为附学生员,简称附生,经过岁、 科两试成绩优秀者,递补为增生、廪生。
• 2.制科:也叫“制举”,这是皇帝特
下诏令举行的考试,属临时设置。这 种考试目的在于选拔特殊人才。科目 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才识兼 茂,明于体用等上百余种。应试者可 以是现职官吏,也可以是常科及第者, 还可以是庶民百姓。考试内容唐初仅 考策问,玄宗时加试诗、赋。考试通 常由皇帝主持,合格者由朝廷直接授 予官职。制科在士人眼中往往视为非 正途出身,不予重视。
(二) 世卿世禄制 • 周代,天子世袭,百官、特别是大夫以上的重 要官职也是世袭,形成了“世卿世禄”的用人 制度。周天子把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自己的子弟, 或同宗同族子弟,或勋臣,形成诸侯国;诸侯 又把自己分得的土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形成卿 大夫的“采邑”;卿大夫又把自己的土地人口 分给自己的子弟,形成士的“禄田”。这种 “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家族血缘 关系与国家政权结构合为一体的、世代为官、 世袭地享有卿的政治、经济地位的用官制就是 “世卿世禄”制度。
• 宋代对科举制更加重视,他们在唐代科 举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重要改革。宋 朝的科举虽然仍分常科、制科两类,但 情况与唐朝有所不同。常科的科目比唐 朝减少,进士科依然最受重视,以外的 考试科目统称诸科。宋神宗时罢诸科。 哲宗时将进士科分为经义、诗赋两科。 所谓经义是考经书义理,改革了唐朝考 “帖经”偏重死记硬背的弊病。更重要 的一项改革措施是宋太祖正式设立了 “殿试 制度”。
• 所谓“察举”,就是考察推举,始于汉高 祖刘邦,至汉武帝时成为一种制度,即由 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通过考 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 廷,经过考核,然后授予官职。察举的科 目很多,主要有孝廉、秀才、明经、贤良 方正等。对于被察举的人,朝廷会提出一 些治国和经义方面的问题进行考核,叫做 “策问”,应举者回答朝廷提出的问题, 叫做“射策”或“对策”。董仲舒就是在 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以贤良方正连 对三策而被录用的。
第十一讲 科 举

科举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种特有现 象,作为一种制度,它在我国历史上长 期存在过。它是古代文人学士进身做官 的必经之阶,在我国文化史上有深远的 影响。尽管早已不存在了,但了解它, 对于我们研究古代社会,尤其是古代文 化教育制度,并从中吸取经验
教训,作为今天文化教育改 革的借鉴,也是很有用处的。
• 宋朝为了公正和防止舞弊,还采取 了一些措施,用‘‘弥封誊录”的 办法。“弥封”法是:试卷写名字 的地方,由弥封官反转折叠,用纸 订固,糊名弥封,录取后,再拆封 检视姓名。另外还有“誊录”法: 试卷由誊录所专用的朱笔誊写,将 誊本送考官评阅。
(三)鼎盛时期—明清
明清学校有两种
• 1.国学:这是中央一级的学校,初名 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人国子监学 习的通称监生。因来源不同,有各种 名目:贡监、生监、恩监、荫监、优 监等。后来仅存虚名,不被重视,一 般所称监生,多指通过纳捐取得者, 称为例监,也称民生。
• 《闺意》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 越女新妆出镜新,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 常科(明经、进士)考试及第的人,尊 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对考 官自称为“门生”,同科及第人互称 “同年”。常科及第后还要经过吏部 考试,合格者才授给官职。吏部的考 试叫“选试”。“选试”的内容是 “身”、“言”、“书”、“判”。 身取其“体貌丰伟”;言取其“言辞 辨正”;书取其“楷法遒美”;判取 其 “文理优长”。

天福三年来应试,雍熙二载始成名。
饶他白发头中满,且喜青云足下生。 观榜更无朋辈在,到家唯有子孙迎。 也知少年登科好,怎奈龙头属老成。

柳永《鹤冲天》词: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 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 访。且恁依红偎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 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三、科举的产生和发展
•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 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 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 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 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 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 百多年。
(一)创制时期—隋
• 隋朝建立后,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士族 门阀的权势,扩大政权的阶级基础,便把选官的权 力收归中央,从而废除了汉代以来的“察辟举制” 和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大小官吏都由中央 任命,选士既不需州郡的荐举,也不经中正的评定, 而是由朝廷用公开考试的方法甄别选用。隋文帝设 “秀才科”,隋炀帝定十科选拔人才,其中有“文 才秀美”一科,即进士科。这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 的真正开始。唐朝沈既济曾描绘当时情况:“自隋 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鸟聚云 合。”(《选举论》)文中“秋往”指州县贡生,秋 季到朝廷应试;“春还”,指考试完毕,春季返回 原地。
一、什么是科举

科举是我国古代封建礼社会的一 种考试选官制度。这种制度规定由国 家设立许多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 然后根据成绩优劣来选拔人才,授予 相应官职。所以,科举也叫“开科取 士”。这种制度,从隋炀帝大业三年 (公元607年)开始设立,到清光绪三十 二年 (1906)实际废除,一共在我国存 在了1299年。
(四)九品中正
• 这是魏晋时期所推行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汉末 建安时期,曹操当权,提倡“惟才是举”。后来魏 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州郡有 “声望”的人担任“中正官”,将州、郡内的士人 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 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等九级,叫做“九品”。 每十万人举一人,由吏部授予宫职,即所谓“九品 官人法”。曹芳时,司马懿当权,于各州设大中正, 任用世族豪门担任,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从 此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制度。 九品中正制也就成了世家豪门操纵政权的工具。到 隋朝开皇年间,将这种制度废除,改为科举制度。
• 在德才与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 叫“计资定品”。所谓“状”,乃是中 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其标准有三: 家世﹑道德﹑才能。中正对人物的道德 ﹑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 一般只有一两句话,如曹魏时中正王嘉 “状”吉茂为“德优能少”。西晋时, 中正王济“状”孙楚为“天材英博,亮 拔不群”。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 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贤有识 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 的大小中正官 ,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 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 “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 “品”,就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 官位高低)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 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 下中、下下九品,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 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 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 至九品为下品)三类。
二、科举产生 前,我国 的选官制度
(一)乡举里选
• 在上古有“乡举里选”之说。《周礼· 地 官· 乡大夫》讲到三年举行一次“大比”, 以考查乡人的“德行道艺”,选拔贤能的 人才。“乡”是贵族居住区的行政单位, 主要在城内和近郊;“里”是基层的居民 点,大多是按族来划分的。乡官的推荐要 以族人的评论为基础,被乡里推荐出来的 人叫“秀士”。秀士由诸侯贡献给天子, 入国学学习,经过一段培养,再挑选优秀 者授给一定官职。
• 考试的内容,明经科主要考“帖 经”,进士科主要考诗、赋。两种 难易悬殊,所以朝野都重视“进士” 而轻视“明经”,社会上有“三十 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谚语。
• “帖经”也称帖括,“以所习之经,掩 其两端,中间惟开一行,裁纸为帖。”
• 参加进士科考试者,称“举进士”,考 试合格者称为“及第”、“擢第”、 “登第”、 “登科”。新进士很荣耀, 当时视为“登龙门”,誉为“一品白 衫”,第一名称“状元”、“状头”。 及第者要在长安曲江池参加庆祝宴会”, 叫做“曲江会”,又叫“探花宴”。以 少年优秀者二三人为探花使游遍名园, 折取名花。游宴后在慈恩寺塔下题名, 称做“题名会”。孟郊作《登科后》诗 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 花。”反映了这种情况。
• 殿试,即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一级的 考试。这样,宋代常科考试便分为: 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宋太祖 为了直接控制科举,实行由皇帝亲自 主持的殿试。这样录取的人便成了 “天子门生”,又规定不准对考官称 “师门”,不准在考官面前自称“门 生”。目的是防止形成宗派。
五等三甲
第一等,学识优长,词理精纯 第二等,才思赅通,文理周率 第三等,文理俱百度文库 第四等,文理中平 第五等,文理疏浅


一等、二等称“及第”,三等称“出 身”,四等、五等称“同出身”。殿试后, 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 宴于琼林苑,故称琼林宴。北宋时殿试第 一名称“榜首”;第二名、第三名同称 “榜眼”;前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 又作了新的规定:第一名称“状元”,第 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 王制》篇,其本 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 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 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 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 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 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 史上新的一页。
(二)发展时期—唐宋
常科和制科
• 《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八回,写贾政 函嘱宝玉、贾兰应试。 李婶娘问:“他们爷儿两个又没进 过学,怎么能下场呢”? 王夫人答:“他爷爷作粮道的起身 时,给他们爷儿两个援了例监了”。
• 2.府、州、县学:这是地方性学校。一 般称为郡县学,也称儒学。凡经过本省 各级考试人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 俗称秀才。这是仕途的起点,取得生员 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生试”,简称 “童试”,亦称小考、小试。童试包括 县试、府试(或直隶州厅)和院试三个阶 段,应试者无论年龄大小,均称童生, 院试合格后才能称生员。亦称庠生,黉 门秀士、博士弟子员,俗称秀才、相公, 三试第一名称“案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