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版-电介质极化与介电常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2 前言2:电介质介电常数对电场分布的影响
D = ε 1 E1 = ε 2 E2 = σ
U0 E=− r ln(r2 / r1 )
前言3 前言3:电介质物质结构的基本形式
形成分子和聚集态的各种健: 形成分子和聚集态的各种健: 离子健 共价键 分子健 电介质的分类:根据化学结构分为3 电介质的分类:根据化学结构分为3类 非极性及弱极性电介质 偶极性电介质 离子性电介质
5、与场强关系:与外加电场有关,外电场越强,极 与场强关系:与外加电场有关,外电场越强, 性分子的转向排列就越整齐, 性分子的转向排列就越整齐,转向极化就越强
4:夹层极化
合闸时: 合闸时:
U1 U2
1 C1
极化机理: 极化机理:
稳态时: 稳态时:
U1 = 1 G1 1 + 1 G1 G2 U= G2 U G1 + G2
﹒ ﹒ ﹒ H﹒+ Cl ﹒ ﹒ ﹒ ﹒
=
﹒ ﹒ ﹒ ﹒ H ﹒ Cl ﹒ ﹒ ﹒
第一大性质: 第一大性质: 电介质的极化及介电常数
一、极化现象
平板真空电容器电容量: 平板真空电容器电容量:
Q0 ε0 A C0 = = U d
插入固体电解质后电容量: 插入固体电解质后电容量:
Q0 + Q' εA C= = U d
3:转向极化
E=0 E
极化机理: 极化机理:
(a)无外电场 无外电场
+ + +
-+-+ -+ - + -+ -+ -+ -+ -+ -+ (b)有外电场 (b)有外电场
在外电场作用下,原来杂乱分布的极性分子 在外电场作用下, 电偶极子)顺电场方向定向排列, (电偶极子)顺电场方向定向排列,对外显示 出极性, 出极性,称极性分子的转向极化
电介质极化应用实例: 电介质极化应用实例:平行平板电极间距离为 cm,在电极上施加55 kV的工频电压时未发 2 cm,在电极上施加55 kV的工频电压时未发 生间隙击穿,当板电极间放入一厚为1 cm的聚 生间隙击穿,当板电极间放入一厚为1 cm的聚 乙烯板( =2.3) 乙烯板(εr=2.3)时,问此时会发生间隙击 穿现象否?为什么?并请计算插入聚乙烯板前 穿现象否?为什么? 后的各介质中的电场分布。 后的各介质中的电场分布。
相对介电常数: 相对介电常数:
ε = C = Q0 + Q εr = ε0 C0 Q0
'
相对介电常数是反映电介 质极化程度的物理量
Q' — 由电介质极化引起的 束缚电荷
一、极化现象
电介质原先不显电性 放入到电场时, 电介质原先不显电性,放入到电场时,由于电场的作 原先不显电性, 用电介质内部物理结构发生变化, 用电介质内部物理结构发生变化,结果导致电介质内 部电荷分布发生变化,出现束缚电荷,整体上对外显 部电荷分布发生变化,出现束缚电荷,整体上对外显 现电性。 现电性。这个过程称作极化
t =0
U1 U= C2= 1 1 U1 C2 UG2 C1 + C= = 2 + C C1 C2U G
1
当: 则:
ε1 ≠ ε2
U1 U2
U2 =
C1 γ 1C2 U2 C1 + ≠ γ
2 t →∞
百度文库
1
G1 U2 = U G1 + G2
U1 ≠ U2 t =0
t →∞
存在电压从新分配,电荷在介 存在电压从新分配, 质空间从新分布, 质空间从新分布,夹层界面出 现电荷堆积, 现电荷堆积,从而对外显电性
电位移矢量D 电位移矢量
电场强度E 电场强度
极化强度P 极化强度
D = ε 0 E + P = ε 0 E + χε 0 E = (1 + χ )ε 0 E = ε r ε 0 E = εE
二、极化概念
d
-q +q 1:电偶极子(dipole):相距很近的两个极性相反 偶极子(dipole) (dipole): 量值相等的电荷: 量值相等的电荷:对外产生电场 偶极距: 2:电偶极距:p=q×d:表示电偶极子的特性 3:极化强度:单位体积内的电偶极距:P。 极化强度:单位体积内的电偶极距: 极化: 4:极化:电介质在电场中产生电偶极子并使其方向 与外电场方向一致、 与外电场方向一致、或使原来就有的电偶极子转 向与外电场方向一致 + + + + + + + E0
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 p14页 p14页1-6 后一问
气体电介质的介电常数
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密度很小, 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密度很小,气体的极化 率很小,一切气体的相对介电常数都接近1 率很小,一切气体的相对介电常数都接近1。 气体的介电常数随温度的升高略有减小, 气体的介电常数随温度的升高略有减小,随压力 的增大略有增加,但变化很小。 的增大略有增加,但变化很小。
解:a:空气;s:塑料介质 空气; (1)插入前 (1)插入前:Ea=V0/d=55/2=27.5 kV/cm 插入前: (2)插入后 (2)插入后:Vs/Va= εa/ εs,得Va=2.3Vs 插入后: V0=Vs+Va=3.3Vs Vs=V0/3.3=55/3.3=16.7 (kV) Es=16.7 kV/cm Va=V0-Vs=55-16.7=38.3 (kV) =55Ea=38.3 kV/cm>30 kV/cm的空气击穿场强 kV/cm的空气击穿场强 故插入聚乙烯板后空气间隙击穿, 故插入聚乙烯板后空气间隙击穿,然后聚乙烯板也被击穿
电介质性质: 3:介质极化(相对介电常数):介质在电场 介质极化(相对介电常数) 电介质性质:
中电荷中心重新分布, 中电荷中心重新分布,对外显电性
4:介电损耗(介质损耗角δ或其正切tgδ): 介电损耗( tgδ)
达当施加交流电压时,物质内部电荷往复运动、吸收电源能量、发热 达当施加交流电压时,物质内部电荷往复运动、吸收电源能量、
2:离子位移极化
极化机理: 极化机理:
在外电场作用下,正、负离子发生偏移,使整个分子呈现极 在外电场作用下, 负离子发生偏移, 正负离子的中心之间产生电矩, 性,正负离子的中心之间产生电矩,称离子的位移极化
2:离子位移极化
特点: 特点:
1、范围:由离子键构成的电介质中 范围: 能耗:具有弹性,当外电场去掉后,依靠正、 2、能耗:具有弹性,当外电场去掉后,依靠正、负电荷 间的吸引力,作用中心又马上会重合,对外不显电性。 间的吸引力,作用中心又马上会重合,对外不显电性。 有微量能量损耗 3、与频率关系:极化完成时间约为 l0-12-10-13s,当交变 与频率关系:极化完成时间约为 电场的频率低于红外线光频率,离子位移极化与频率无 电场的频率低于红外线光频率, 关 4、与温度关系:温度对离子式极化的影响,存在着相反 与温度关系:温度对离子式极化的影响, 的两种因素;即离子间结合力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的两种因素;即离子间结合力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使极 化程度增加;但离子的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化程度增加;但离子的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则使极 化程度降低。 化程度降低。通常前一种因素影响较大 与场强关系: 5、与场强关系:极化程度与电场强度成正比
-
-
-
-
-
-
-
极化前
极化后
三、极化类型 1:电子位移极化 2:离子位移极化 3:转向极化 4:空间电荷极化(包括夹层介质 空间电荷极化( 界面极化) 界面极化)
1:电子位移极化
特点: 特点: 极化机理: 极化机理:
1、范围:一切气体、液体及固体介 范围:一切气体、 质中 能耗:具有弹性, 2、能耗:具有弹性,当外电场去掉 依靠正、负电荷间的吸引力, 后,依靠正、负电荷间的吸引力, 作用中心又马上会重合, 作用中心又马上会重合,对外不 显电性。 显电性。不引起能量损耗 当物质原子里的电子 轨道受到外电场 E 的作用 与频率关系:极化速度快, 3、与频率关系:极化速度快,1014-10-15秒, 在各种频率的交变 时,其负电荷作用中心相 对于原子核产生位移, 对于原子核产生位移,形 电场下均能产生, 电场下均能产生,与频率无关 成电矩, 成电矩,称电子的位移极 与温度关系: 4、与温度关系:无关 化。 与场强关系: 5、与场强关系:极化强度与电矩的 大小成正比
高电压设备的绝 缘由几种不同的材料 组成,或介质不均匀, 组成,或介质不均匀,这种情况 会出 极化”现象。 现“夹层介质界面 极化”现象。
4:夹层极化
特点: 特点:
1、范围:出现在电缆、电容器、旋转电机、变压器、 范围:出现在电缆、电容器、旋转电机、变压器、 互感器、 互感器、电抗器等复合绝缘中 2、能耗:电流流过电导,有能量损耗 能耗:电流流过电导, 3、与频率关系:只在低频下有意义,夹层界面上电 与频率关系:只在低频下有意义, 荷的堆积是通过介质电导G完成的,其过程很缓慢, 荷的堆积是通过介质电导G完成的,其过程很缓慢, 它的形成时间从几十分之—秒到儿分钟, 它的形成时间从几十分之—秒到儿分钟,甚至有长达 几小时的。 几小时的。 4、与温度关系:温度影响电导率 与温度关系: 5、与场强关系:空间电荷与电压大小有关 与场强关系:
时,分子热运动加剧,妨碍极性分子沿电场方向取向,使极化 分子热运动加剧,妨碍极性分子沿电场方向取向, 减弱。对于液体、固体介质:则温度过低时, 减弱。对于液体、固体介质:则温度过低时,由于分子间联系 例如粘度很大) 分子难以转向.极化较弱。所以极性液体、 紧(例如粘度很大),分子难以转向.极化较弱。所以极性液体、 固体介质在低温下先随温度的升高极化加强, 固体介质在低温下先随温度的升高极化加强,以后当热运动变 得较强烈时, 得较强烈时,极化又随温度上升而减小
ε
ε1E1 = ε2E2
3、研究介质损耗的理论依据:介质损耗与极化类型有关,损耗是绝缘 研究介质损耗的理论依据:介质损耗与极化类型有关, 劣化和热击穿的主要原因 4、绝缘试验的理论依据:在绝缘预防性试验中通过测量吸收电流可以 绝缘试验的理论依据: 反映夹层极化现象,能够判断绝缘受潮情况。 反映夹层极化现象,能够判断绝缘受潮情况。吸收电荷将对人身构 成威胁 5、研发新型绝缘材料
3:转向极化
1、范围:极性分子构成的电介质 范围:
特点: 特点:
2、能耗:分子转向存在摩擦,有明显能量损耗 能耗:分子转向存在摩擦, 与频率关系:极化完成时间约为 3、与频率关系:极化完成时间约为 l0-6-10-2s,甚 至更长,有可能跟不上交变电场的变化, 至更长,有可能跟不上交变电场的变化,使极化率 减小 4、与温度关系:与温度有关,对于极性气体介质:温度高 与温度关系:与温度有关,对于极性气体介质:
电介质的电气性能
前言1 前言1:绝缘体的四大性质
电气绝缘性质: 导电性(电阻率或电导率) 电气绝缘性质:1:导电性(电阻率或电导率) :加压后有微
小电流导通:希望能保持住电压 小电流导通:
2:绝缘击穿(击穿电压或击穿场强):达 绝缘击穿(击穿电压或击穿场强)
到某电压时电流急剧增大,绝缘体变成导体 到某电压时电流急剧增大,
5:空间电荷极化
E
极化机理:正负离子移动 极化机理: _ _+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含离子和杂质离子的介质 _ + + 极化程度影响因素: 极化程度影响因素: 电场强度(有关) 电场强度(有关) 电源频率(低频下存在:极化建立时间很长) 电源频率(低频下存在:极化建立时间很长) 温度(有关) 温度(有关) 空间电荷极化 消耗能量:非弹性; 消耗能量:非弹性;有能耗
2.6 ~ 2.7
6.5 4.5 3.0 ~ 3.5 5~7 5.5 ~ 6.5
五、谈论介电常数的意义
1、选择绝缘: 选择绝缘: 电容器 εr大 电容器单位容量体积和重可减少 εr小 可使电缆工作时充电电流减小 电缆 电机定子线圈槽出口和套管 小,可提高沿面放电电压 2、多层介质的合理配合:电场分布与 成反比 多层介质的合理配合: εr 组合绝缘采用适当的材料可使电场分布合理
17
2
8
7
11
2
8
1
Cl
Na
NaCl
离子结构电介质 (岩盐) 岩盐)
﹒ ﹒ ﹒ ﹒ ﹒ ﹒ 共价键﹒ Cl +﹒ Cl ﹒ ﹒ ﹒ ﹒ ﹒ ﹒
﹒ ﹒ ﹒ ﹒ ﹒ Cl Cl ﹒ ﹒ ﹒ ﹒ ﹒ ﹒ ﹒ ﹒ ﹒
Cl2
中性共价键
﹒ ﹒ ﹒ ﹒ ﹒ Cl Cl ﹒ ﹒ ﹒ ﹒ ﹒ ﹒ ﹒ ﹒ ﹒
极性共价键
四、典型电介质的介电常数
材料类别 气体介质标准大气条件 弱极性 液体介质 极性 强极性 中性或 弱极性 固体介质 极性 离子性 名称 空 气 变压器油 硅有机液体 蓖麻油 氯化联苯 酒 精 水 沥 青 纤维素 胶 水 聚氯乙烯 云 母 电 瓷 相对介电常数 εr(20℃) 20℃ 1.00058 2.2 ~ 2.5 2.2 ~ 2.8 4.5 4.6 ~ 5.2 26 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