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大教堂与那些伟大的西方建筑师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
圣彼得大教堂与那些建筑泰斗
姓名:刘振
班级:风景园林硕士2班
学号:2010305120042
圣彼得大教堂与那些建筑泰斗
前言:
在我眼里的圣彼得大教堂已经不再是一座简单的意义上的建筑了,他本身就是一部建筑史,一部沉淀了西方几千年建筑史的精华,一部记载着西方建筑史上建筑大师的成就史。

文艺复兴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文艺复兴晚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则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建筑(笔者眼中),他给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发展做出了最后的总结!
简述圣彼得大教堂:
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于西元326-333年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称老圣彼得大教堂,于西元326年落成,为巴西利卡式建筑。

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并于1506年破土动工,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称新圣彼得大教堂。

1870年以来的重要宗教仪式均在此举行。

为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属世界最大的教堂。

这一工程凝聚了布拉曼特、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贝尔尼尼等众多顶级建筑大师的智慧。

先是布拉曼特,他受朱里奥二世之邀设计了最初的建筑方案,但他主持施工刚8年,他和朱里奥二世教皇相继去世。

新任教皇请来了拉斐尔继续修建,然而,这位年轻的艺术天才在任教堂总建筑师6年后便英年早逝。

之后,教堂工程又相继由帕鲁齐和小桑加洛主持过十余年,但工程没有取得大的进展。

1547年,已过了古稀之年的米开朗基罗欣然受命,他对原来的设计进行了局部调整,将教堂的罗马式的半圆形拱顶改成了拱肋式的大穹窿,使教堂的视觉效果更加宏伟。

由于工程的浩大,米开朗基罗最终没有看到他设计出的圣彼得大教堂建成后的样子,17年后,89岁的他被上帝叫走了。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后来接任他的建筑师都忠实地执行他的设计方案,现在人们看到的圣彼得大教堂正是米开朗基罗所希望看到的样子。

从整体意义上讲,1626年完工的圣彼得大教堂应该说只是教堂的一个外壳,就像现在中国的商品房开发商一样,交给业主的只是毛坯房,装修工程得另外聘请装修工程师来完成。

圣彼得大教堂主体工程完工后,贝尔尼尼又花了二十多年时间进行内外装饰。

贝尔尼尼是巴洛克艺术风格的主要推动者,他所主持的装饰工程自然给教堂增添浓厚的巴洛克艺术色彩,使其显得更为奢华、壮丽。

由此可见,圣彼得教堂从兴建、到经历多次的扩建和改建、再到最后装饰完毕,总共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而这一个过程正好是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发展壮大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圣彼得教堂建筑史也就是基督教发展史的一部分。

建筑师与圣彼得大教堂:
伯拉孟特(Donato Bramante,1444年 - 1514年3月11日)圣彼得大教堂的第一位建筑师。

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建筑师。

在建筑方面,与同时期的列奥纳多·达·芬奇各领风骚。

他的著名作品有罗马的“坦比哀多”(Tempietto)礼拜堂。

坦比哀多礼拜堂是为纪念圣彼得殉教所建,它是圆形平面的集中式布局,以古典围柱式神殿为蓝本,上盖半球形圆形。

平面是柱廊和圣
坛两个同心圆组成;立面由两个精细不同的圆筒形构成。

柱廊的宽度等于圣坛的高度,这种造型是典型的早期基督教为殉教者所建的圣祠的基本形式。

教堂下层的围柱廊采用多立克柱式,颇具英雄主义气质。

勃拉曼特在这里所追求的不是简单地模仿古代建筑,而是在精神气质上创造出与古典建筑具有同等意义的现代纪念性建筑,他超越了古人,因此这座建筑可称之为文艺复兴盛期的纲领性作品,可谓建造新圣彼得大教堂的先声。

圣彼得大教堂的方案竞赛中,伯拉孟特提出了一个希腊十字的方案,围绕着平面布局的希腊十字还是拉丁十字之争成为建筑史上有名的一段公案。

老教堂的平面是拉丁十字的,而希腊十字的布局如果实现的话,将不能完全覆盖老教堂的基址,也不利于教会会众的集会与游行,不利于展开宗教活动,最终实现的仍是一个拉丁十字的方案。

伯拉孟特的穹顶方案可谓雄心勃勃,其跨度略小于罗马万神庙与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但高度远胜于它们,同时在内部空间的层次和关系上也更为丰富。

伯拉孟特借鉴了伯鲁涅列斯基的大穹顶,但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首先,大穹顶不是像万神庙那样落在一整圈墙上,而是落在四个巨大的柱束上;其次,主穹顶的四角上还有四座次一级的穹顶簇拥这中间的主穹顶,不仅在造型上更有表现力,同时也在教堂室内形成了更丰富的空间层次,比之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空间更胜一筹。

其室内空间既有几个不同的区间,又宛转流通,统领在中心的主穹顶之下,整体性非常之好,其设计更富有想象力。

这是一个完全以穹顶为核心进行构思的整体方案,尽管未能贯彻到底,但为日后的建设奠定了基调。

米开朗琪罗(意大利语:Michelangelo,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尤利二世建造圣彼得大教堂的计划成为当时建筑师们竞争的主题。

最后伯拉孟特的设计被选中,并于1506年举行了奠基典礼,教皇本人亲自铺下了奠基石。

然而没人能熬得过时间,在这之后160年中,建筑师从布拉曼特开始几度更替。

伯拉孟特之后,拉斐尔来了,桑加罗来了,教堂修修停停,建筑图纸几易其稿,直到圣彼得大教堂迎来它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师——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被认为是现今屹立的大教堂绝大部分建筑的主要设计者,也是促成建筑工程完工的主要贡献者。

米开朗基罗临危受命,但并非出自情愿。

本来,他以年事已高为由拒绝了这项工作,但在教皇的一再坚持下最终不得不接受了这项委托。

他后来写道:“我担任此使命只为上帝之爱和十二使徒之荣耀。

”他提
出不要报酬,但要被赋予全权,以便采取任何合适的措施完成教堂建造。

教皇保罗三世同意了他的要求,并对此予以书面保证。

米开朗基罗接任时没有完全摈弃前任建筑师的设计,而是吸取精华,兼容并蓄,推陈出新。

在布拉曼特原稿的基础上,他设计建造了教堂中央著名的大穹顶。

由于工程浩大,当17年后米开朗基罗逝世时,穹顶只建造了鼓座。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后来接任的建筑师都忠实地执行他的设计方案,所以现在人们看到的圣彼得大教堂正是当年米开朗基罗所希望看到的样子。

穹顶周长71米,采用内外双重构造,外暗内明。

它是罗马全城的最高点,在穹顶顶部可眺望罗马全城,天气好的时候,甚至还可以看见阿尔卑斯山脉的美丽景色。

廊檐上有十一个雕像,耶稣基督的雕像位于中间,廊檐两侧各有一座钟,右边的是格林威治时间,左边的是罗马时间。

从环形平台上则可以俯视教堂内部,欣赏内壁上的大型镶嵌画。

一束阳光从圆穹照进殿堂,给肃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那圆穹仿佛是通向天堂的大门。

抬头仰望,仿佛站在天堂之下。

此时,教堂的大半工程还未开工,整座建筑竣工是在这之后的第36个年头。

由于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冲击,设计方案又一次被改动。

当时的教皇保罗五世需要长长的教徒队列以突出罗马天主教尤其是教皇的威严,因此他命令建筑师卡罗.马德诺将教堂入口加长200英尺,建成长形中央大厅。

卡罗当时已经开始建造教堂正面,不得已,只好毁掉没有用的立柱、围墙以及昂贵的镶嵌装饰。

1626年11月18日,罗马教皇乌尔班八世在一派神圣气氛中举行了新教堂的落成仪式。

至此,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终于完工了,它是世界第一大教堂,堪称人
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贝尔尼尼:教堂主体工程完工之后,内部装修工作尚未开始。

于是长达40年的装修工作落到了贝尔尼尼身上。

贝尔尼尼是意大利著名的雕塑家与建筑家,他给予他那个时代的影响在历史上无人能与之匹敌。

对于贝尔尼尼,当时人们曾经这样写道:“上演了一出大众戏,其中布景是他画的,雕像是他雕的,机械是他发明的,音乐是他谱曲的,喜剧的剧本是他写的,就连剧院也是他建造的。


贝尔尼尼是巴洛克艺术风格的主要推动者,他所主持的装修工作自然给教堂增添了浓厚的巴洛克艺术色彩。

巴洛克,本义指一种不规则的珍珠,后指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富有动感,喜好富丽的装饰、雕刻以及强烈的色彩,这种风格在教皇统治时期大受欢迎,因为只有奢侈华丽的巴洛克艺术才能描绘出教皇神权的威严
与神圣。

由于工程项目的庞大与繁杂,贝尔尼尼不仅亲自动手,同时也聘请他人协助。

他在组织工作班子和工程设计方面拥有超人的天赋,以至于分工协作完成的雕刻与装饰竟如同出自一人之手。

恢弘与大气是贝尔尼尼艺术设计的突出特征,他将建筑、雕刻与绘画等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圣彼得大教堂装修得十分豪华气派,内部装饰华丽,华丽到令人惶恐不安,令人窒息。

走进大教堂先要经过一个走廊,再通过一道拱门,最后才能进入中央殿堂。

教堂内殿通向主祭坛的进深距离比任何一座教堂都要长,给人以无比神圣之感。

所过之处到处是色彩艳丽的图案,栩栩如生的雕塑,精美细致的浮雕,交错镶嵌的彩色大理石地面光亮照人。

殿堂之雄伟令所有的参观者惊叹。

教堂里的每一幅壁画与雕塑都出自世界顶级大师之手,其中一些作品我们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创世纪》和《哀悼基督》,拉斐尔的《雅典学院》,等等。

三件必看的艺术珍品中,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哀悼基督》,其余两件均出自贝尔尼尼之手。

一件是青铜华盖,它由4根螺旋形铜柱支撑着,约15米高。

半圆形的栏杆上点着99盏长明灯,下方则是宗座祭坛和圣彼得的坟墓。

为了筹措所需的青铜,教皇拆除了圣彼得穹顶的铜脊,还抢劫了罗马万神殿前廊的铜天花。

作为对万神殿的补偿,贝尔尼尼给万神殿加了两个钟楼,结果被民众骂为“贝尔尼尼的驴耳朵”,于1883年被拆除。

另一件则是他设计装饰的镀金圣彼得青铜宝座。

它的上方是光芒四射的圣光圈,由一群天使环绕,下半部分是象牙雕饰的椅子,椅背上有两位天使,一位手拿开启天国的钥匙,另一位握着教皇的三重金冠,神情肃穆。

传说这把木椅圣彼得本人曾使用过,但经历史学家考证,宝座是加洛林王朝国王泰查二世所赠,曾是许多教皇的御座。

除此以外,贝尔尼尼还负责建造了教堂前面的圣彼得广场。

岁月流转,罗马城早已物是人非,然而走进圣彼得大教堂,却依然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群星闪耀的光芒。

那恢宏的大穹顶,华丽的雕刻装饰,壮观的圣彼得广场,走在其中,使人恍若经历了一次纯美的朝圣之旅。

从左至右依次为:大穹顶、教堂内部、圣彼得青铜宝座、廊柱、青铜华盖包罗万象。

姜.洛伦佐:圣彼得广场是被称为世界上最对称、最壮丽的广场,是17世纪著名建筑大师姜.洛伦佐.贝尔尼尼的建筑杰作。

广场略呈椭圆形,地面用黑色小方石块铺砌而成。

两侧由两组半圆形大理石柱廊环抱,形成三个走廊恢宏雄伟。

这两组柱廊为梵蒂冈的装饰性建筑,共由284根圆柱和88根方柱组合成四排,形成三个走廊。

这些石柱宛如4人一列的队伍排列在广场两边。

柱高18米,需三四人方能合抱。

顶上竖立着140位圣人的大理石雕像和教皇阿勒桑德罗.苦季七世巨大的徽志,虽然没有几个游人能一一记住这些圣人的名字,但那艺术雕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确让人感到惊叹。

这些大理石像是贝尔尼尼和他的学生所雕刻。

圣彼得广场的建设工程仅用了11年的时间(1656—1667年),而欧洲一些有名的大教堂从施工到建成都需要几十年或上百年,或几百年时间。

在广场的中央耸立着埃及独立方尖碑,它是广场最古老的文物。

这座石碑原是罗马皇帝卡利古拉为装饰皇宫旁边的圆形广场远从埃及运来。

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将石碑移至圣彼得广场。

据说为此曾动员900多名工人、150匹骏马和47台起重装置,花了近5个月时间,才完成这项搬迁
工程,圣彼得广场全景,在方尖碑顶上竖有阿勒桑德罗.基季家庭的青铜徽志:五座小山丘、一颗圣十字架残片的星。

广场上两个美丽的喷泉是在不同时期广场长廊圆柱车到罗马和约大街教堂大门近景圣彼得大教堂正面建造的。

右边那个是马德尔诺于1615年所建,左边的喷泉是贝尔尼尼在1677年建成的,它是广场上最后完成的建筑。

在两个喷泉和方尖碑之间的两边地面上,分别嵌入一块圆形大理石。

站在这块大理石上观望广场四周的长廊,就会感到长廊内只有一排圆柱。

而实际上是四排圆柱,可见设计者贝尔尼尼当初设计的绝妙。

不知旅游客从哪来得到信息,这块大理石上拍照的络绎不绝,没耐心根本排不上号。

游客和罗马市民每个星期天的正午都要聚集在圣彼得广场,接受教皇的祝福。

每年的1月1日、圣枝主日、复活节、圣诞节,广场上往往都会聚集20多万之众。

广场设计可容纳50万人。

后记:
参与建造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大师虽然相对其他建筑算是认识众多,群星荟萃,但与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相比只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段落。

那些在圣彼得大教堂之前的前辈同样功不可没。

伯鲁涅列斯基建造的佛罗伦萨穹顶是建筑界文艺复兴的开始,为后来的建筑形制有着深远的影响,更为建筑穹顶的发展做出了深远的贡献,对圣彼得大教堂的影响不言而喻。

拉斐尔,桑家洛的参与虽然对圣彼得大教堂的总体改变没有太多变化,但是大师的灵魂,画家的气质对圣彼得大教堂的精细程度必然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作为一个后继者,向那些建筑师们致敬!
参考文献:
[1](英)丹·克鲁克香克主编:《弗莱彻建筑史》(第20版),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北京,2001
[2](英)大卫·沃特金:《西方建筑史》,傅景川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3] 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原著第3版) 罗杰·H·克拉克、迈克尔·波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像建筑师那样思考豪·鲍克斯、姜卫平、唐伟山东画报出版社
[5] 外国建筑历史图说罗小未、蔡琬英同济大学出版社
[6] 建筑十书维特鲁威、高履泰知识产权出版社
[7] 西方建筑史:从远古到后现代(原书第2版) 马文·特拉亨伯格(Marvin Trachtenberg)、伊莎贝尔·海曼(Isabelle Hyman)、王贵祥、青锋机械工业出版社
[8] 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弗莱彻建筑史(原书第20版) 郑时龄、丹·克鲁克香克、支文军、卢永毅知识产权出版社
[10]外国现代建筑史图说毛坚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 罗马风建筑/世界建筑史丛书汉斯•埃里希•库巴赫(Kubach.H.E)、汪丽君、舒平、姜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2] 拜占庭建筑西里尔·曼戈(Mango.C.)、陆元鼎、张本慎、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3] 远古建筑 S·劳埃德(Lloyd.S.)、H·W·米勒(Muller.H.W.)、高云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4] 西洋建筑史沈理源知识产权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