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柏文书》看前凉楼兰行书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李柏文书》看前凉楼兰行书
牛炳灿
(美术学院美术学书法专业学号:111014230 指导教师:顾涛副教授)
摘要:魏晋朝时期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有着独特的地位,魏晋的书法在上承汉末隶书的成熟阶段并达到顶峰的同时,又下启由隶书蜕变而产生的草、行、楷这些新体系统,是中国现代书法艺术的开始,以独特的魏晋书风,创造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奇迹,但是有关魏晋时期的墨迹匮乏,最多的是以被誉为“一台二妙”的索靖、卫瓘以及王羲之、王献之的少数名家真迹,其余多为刻本,更是没有关于民众行书的真正面目。在二十世纪初期,随着楼兰以《李柏文书》为代表的大批简纸墨迹的出现,弥补了我们书法史上关于晋朝墨迹资料的不足,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东晋时期民间大众行书的面貌,体会行书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 前凉;楼兰;东晋;书风;李柏文书
楼兰在中国古代外交史上一个知名度最高的名字——西域,由于地处东西交通要塞,又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途径上,各国的商贸往来、经济繁荣、信息畅通,创造了高度的文明。有着特殊地理位置的西北边陲地区,从一开始就与书法结下了深厚的历史渊源,并与中原的文化艺术毫无间隙。自秦汉时楼兰变受管辖,汉朝时设都护府,晋朝时又设立西域长史。由此可见,楼兰的文化与中原内地的文化相比,虽然有自己的独特地域色彩,但总体上是紧密相连的。汉末时期出现的中国书法界的“草圣”——张芝,就是该西北地区的代表性人物。东晋王羲之说:“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存”[1],可见张芝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但除了名家书法,楼兰的行书也同样具有自
己鲜明的艺术特点:率意、自然、姿肆、活泼、不刻意,天然的去雕饰。虽然也存在某些粗率失调的地方,但却让人觉得蕴涵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充分的体现了“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2]的特点,这些下层文吏之书,足以与名家行书相互辉映。
一、《李柏文书》的简介
前凉(公元301年到公元376年),作为历经西晋和东晋两个朝代的国家,他的经济、文化、地理位置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了,前凉的书法同样有着两朝的翰墨韵味。关于晋朝时期的简纸墨迹主要出土于楼兰LA遗址中,里面包括隶、楷、行、草的各种书体,大多数是当时所在这的官员随笔书写的。其中《李柏文书》是1909年第二次大谷探险队的橘瑞超在新疆罗布泊地区发现的前凉西域长史李柏的两纸首尾完整的信稿
和若干残纸,现在收藏于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该文书分为两篇,第一篇属于章草,但第二篇却更接近行狎书,王云:“谓之尽妙,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行书是也。”[3]《李柏文书》就是典型的行狎书。
《李柏文书》是以实用为目的的书写,而并不是创作所谓的书法作品的文稿,是在不刻意追求“美”的状态下,来反映出书写者的内心情感,从而使这些文字“精神非凡”,“灵气溢于纸上”。
王羲之《姨母帖》李柏文书(一)
陆机《平复帖》孔纸21.9(背面)
孔纸26.1 李柏文书(二)
王羲之《初月帖》张芝《冠军贴》
《李柏文书》虽然内容大致相同并且是同一天所写,表现出的意趣却截然不同。第
一纸用墨都饱满,沉静平和。笔法近东晋王羲之的《姨母帖》,“顿”“首”等字的用笔、书写等各个方面,可以看出其风格与当时东晋内地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且比较当时流传下来的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相比较,捺法大都易用点法或折法,前者如“史”、“今”、“奉”、“大”等字;后者如“迥”、“足”、“遣”、“通”;心字大都釆用点法,如“心”、“息”、“意”,但第二笔较长,有上挑之势,未脱尽隶法的缘故。转折虽方圆兼备,但颇不自然,却与汉简中的折法一致。总的来说,是介于隶行之间的书体。第二纸笔法更为灵动,结体较第一纸大不一样,可能是由于之前的书写内容已经了然于胸,从而下笔不假思索,有种“翰弈神飞”的感觉,满纸的飞白较第一纸而言,也许是由于墨已不多而李柏自己当时又极具表达自己的意思或书写欲望而造成的,这样一来从而使作品表现的神采飞扬、古拙老辣,虽然枯笔,但顺笔中锋、笔笔入纸不是轻滑,从而使作品达到最高境界,“假笔传心,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至妙之闲,神应思彻,又同鼓琴轮音,妙响随意而生,握笔使锋,逸态随豪而应。” [4]整幅作品给人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生命力。较之东晋大家作品,技巧不足但韵味相似。他代表了西域楼兰在前凉时的地域书风。
二、楼兰行书形成原因
《李柏文书》的这两幅完整的作品,虽然是同一天写的,内容也基本相同,但是两种迥异的风格,也让我们看出当时行书的发展演变。比较其第一纸和第二纸,我们不难看出,楼兰地区当时的章草书在文人书法中意境面临着被取代的趋势,实用书写总是把规范抛在后面,而章草书因其过于强调形式和规范,越来越不适应日常书写,他原来所占的位置日益的被新兴的行、草书所取代,其原因:
第一,楼兰出土的墨迹书简,绝大多数是中下级官吏或者军队中的军人所书写的,用来记载日常生活、生产、军事等私人文书,而这些人在书写时,也仅仅只考虑书写的简便和明了,这种信手而书的作品,直接的反映了晋的行草书的面貌。
第二,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当时的人人受到了玄学的影响,重视并且张扬自己的个性,来追求潇洒、恣意的精神境界。“托杯玄胜,远咏庄老” [5],“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何所见,忧思独伤心。[6]”从这些诗句中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当时脱离了官宦的士人们的精神追求,从而使玄学的意味不可或缺的融入到了当时的书法之中,成了对书法作品的要求,从而也从侧面的促进了书法的发展。
第三,在三国西晋时期、东晋南渡以前,书法以张、索为代表的北方书家和以皇象为代表的南方书家,虽然有着差别,但是他们都是继承了东汉时期的行草书,是一脉相承的,历经了从西晋到东晋,楼兰当时的其书法艺术,综合了两个朝代文化,吸收了两朝的思想,更容易的形成出从旧体到新体的演变。
第四,魏晋时期的历代统治者在夺取政权之后,都为巩固统治实施了一系列稳定人心的政策,而其中很多政策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入魏以来,统治者对书法的推崇和对书法家的极大重视,就如曹操下达“禁碑令”后极大限制了碑刻艺术的发展,却反过来促进了纸上书法的进化“行笔纸上”自然比在石头上刻字要流畅得多,而且纸张比竹简等早期书写载体也更加的便于携带,方便文人随时随处的可以抒发感慨、畅快发泄,这为魏晋书法从正式、规范向随意、简便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五,行草书是最能抒发情感的一种书体,在西晋时期,就提倡“意”高于“象”、,精神高于形象,在追求个性的同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王廙他曾画《孔子十弟子图》,付与王羲之并勉励他说:“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吾余事虽不足法,而书、画固可法,欲汝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己之道。” [7]曹魏书家钟繇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8]魏晋时期王弼:“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9]的观点,同样的也促进了书体的转变和行草书发展。
三、楼兰行书的特点
《李柏文书》作为楼兰出土的简牍、残纸墨迹的代表,在拥有与内陆相承笔法、韵味以外,同时拥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色彩,同样的代表了,前凉时期楼兰行书的地域特点——用笔技巧简单,基本中锋,朴实随意又极富有情感,笔画朴厚、劲挺:第一,在行笔过程中从头到尾上始终使用中锋或绞锋,很少使用侧锋。
李柏文书(二)孔纸28.15 候木L: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