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语义接口研究

合集下载

英汉运动类动词语义-句法界面对比研究

英汉运动类动词语义-句法界面对比研究
说 ,你这 档 次 太低 了 。 ( ,弄 ) ( 品 ( 搞 小 《 小崔说 事 ) ( 2 6)他 搞 他 的 民 间 艺 术 , 我 整 我 的 出版 物 。 生 活 语( 学术版 ),20, ( ) 09 1 . [ 贾彦德. 2 】 汉语语 义学[ . 北京:北京大学 出 版社 ,20. 06


“ 动是 物质 的固有 属 性和 存 在方 式 ” ( 建 映 、 运 张 张 跃 滨 ,2 0 ) , 这 不 仅 道 出 了 运 动 是 常 态 的 客 观 事 实 , 05
织 上 的 差 异 并 合 理 解 释 了 论 元 实 现 的 差 异 性 。 本 文 拟 在 G l b r 构 式 语 法 下 , 进 一 步 分 析 英 汉 运 动 类 动 词 的框 架 od eg
( 2 3)咱 们 两啥 时认 识 的 ,你 这 都 整 不 明 白 了 ,他 们
论在语义上还 是语法结 构上 ,都 可以代替大 多数动 词,是
使用范围极广 的 “ 能动 词 ”,与 “ 多 搞、弄 ”性质非 常相 似 。 “ ”在 东北方言 中不具有任何 固定的意义 ,只 有在 整 特 定的语义场 中才能体现 。它所代表 <致事 客体 目标 >论元选择 ,借助 “ 把”字等 小品词调整语序完成构式的句法表现 。英汉运 动类
动词的词;化程度以及句式表达的个性特征是造成其语义一 句法界 面差异的根本原 因。 r -
关 键 词 :英 汉 运 动 类 动词 引言 构式语法 框 架语 义 语 义 一 句法界 面 词 词 汇 化 的特 征 与 类 型 ,指 出 了 英 汉 运 动 类 动 词 在 表 层 组
误 会 了。 ( ,弄 ) ( 搞 小品 《 捐助 》 )
很 大 的启 发 。

自然语言处理中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技术研究

自然语言处理中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技术研究

自然语言处理中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技术研究自然语言处理(NLP)是对自然语言进行计算机处理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各种领域,如文本分类、机器翻译、情感分析、自动问答等等。

其中,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是NLP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技术,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两个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

一、句法分析句法分析是指对自然语言中的句子进行分析,确定其语法结构的过程。

它是NLP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技术之一。

句法分析主要有两种方法:基于规则的方法和基于统计机器学习的方法。

1.基于规则的方法基于规则的方法是指基于语言学规则来分析句子的结构和成分,传统的语法分析器通常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需要手动编写语法规则,并借助于形式化方法表示语法规则,对于一些歧义性很小的句子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分析结果。

但是,基于规则的方法对于歧义性大的句子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语言是一种含义丰富、多义性较大的现象,用规则分析难免会造成歧义。

而且编写规则需要依赖句法学家的专业知识,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2.基于统计机器学习的方法基于统计机器学习的方法是指基于大量语料库进行训练,使用统计模型来分析句子结构和成分。

这种方法不需要手动编写规则,而是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自动从语料库中学习语言规则。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自适应地根据训练集自动学习语言规则,并能够处理一些歧义性大的句子。

然而,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需要大量的数据集支持,同时需要处理蕴含关系和推理等复杂问题。

二、语义分析语义分析是指对句子的意义进行分析,确定其所表达的含义。

语义分析在NLP 中非常重要,因为语言的含义是非常复杂的,需要通过机器分析才能发掘其中的信息。

1.基于词汇的方法基于词汇的方法是指通过分析句子中每个单词的含义来确定该句子的整体含义。

这种方法通常是通过词汇语义相似度比较来实现。

例如,这句话:“我要买一张机票”,可以提取出“买”和“机票”两个词,通过比较它们的语义关系来推断出这句话的含义。

语法研究的三个方面

语法研究的三个方面

语法研究的三个方面
语法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 句法(Syntax):句法研究语言中单词如何组织成短语和句子的规则。

它关注的是句子的结构和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包括词汇类别、短语结构、句型和语序等方面。

句法研究的目的是揭示语言中的规律和模式,以及探索句子的构建方式和语法操作的原则。

2. 语义(Semantics):语义研究语言的意义和意义的表达方式。

它关注的是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及其与参与交流的人们所共享的语义基础之间的关系。

语义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语言中的意义,探讨句子的真值条件及其与语境的关系,分析句子的逻辑结构和语义角色等。

3. 语音和语音学(Phonetics and Phonology):语音学研究语音的物理性质和其在语言中的使用规律,如发音、音素和音位等。

语音学的研究对象是语音音素和音位的实际发音形式和它们在语言中的变体。

与此相关的语音学关注的是语音的使用规律以及它们在构词和语音变化中的作用。

语音学的目的是研究语音的表征方式和语音单位的功能,揭示语音规律,分析语音差异和变体,并探索语音和语义之间的关系。

语言理解中句法和语义关系探析

语言理解中句法和语义关系探析

语言理解中句法和语义关系探析句法和语义是语言理解的重要组块,但学界对于句法和语义在语言理解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较多争议。

本文从理论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两个方面着手,对句法和语义关系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

标签:句法语义关系王维贤(1991)指出,“形式和意义的对立和相互制约是语言的本质,如何在语言研究中解决形式和意义结合的问题是永恒的主题”。

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于句法和语义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长久的讨论和思考。

本文从理论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两个方面着手,对句法和语义关系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

一、理论语言学对句法、语义间关系的研究在汉语语法研究的不同时期,对于句法和语义研究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从中也反映出理论语言学者们对于汉语句法和语义间关系问题的思考。

(一)早期的语法研究以语义分析为重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标记和形态变化,不能同印欧语法一样按照形态对词类进行划分,所以在1898年《马氏文通》中转为以意义作为划分词类和句子成分的标准。

认为“故字类者,亦类其义焉耳”“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字无定义,故无定类”,同时根据语义进行句子成分的分析,划分出起词、语词、止词、转词、表词、司词、加词等。

正如朱德熙所说,早期的语法学著作难免要以印欧语法为蓝本,“但由于汉语和印欧语在某些方面有根本区别,这种不适当的比附也确实给当时以及以后的语法研究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朱德熙,1980)(二)语法研究以句法分析为重语法研究以句法分析为重这种研究态度的转变主要受到西方结构主义的影响。

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倡语言的科学描述,主张从形式入手,谨慎对待意义。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汉语语言研究者开始注重结构形式分析,“凭形态而建立范畴,集范畴而构成体系”(方光焘,1958)。

在词类划分上,有的学者注重从词形形态变化、形态标记等“狭义形态”上着手进行词类划分。

这样的狭义形态在汉语中不具有普遍性,因此这种研究方法与汉语语法特点是不相符合的,由此总结出的语法规律必定缺乏概括性、强制性,最后导致得出汉语没有词类的错误结论。

“有所”的句法、语义和词汇化研究

“有所”的句法、语义和词汇化研究

“有所”的句法、语义和词汇化研究“有所”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词组,具有丰富的句法、语义和词汇化特点,引起了许多语言学家的研究兴趣。

本文将从句法、语义和词汇化三个方面对“有所”的特点进行探讨。

首先,从句法角度看,“有所”在句子中通常起到限定作用,表示一定程度的选择或限制。

例如,“他有所建议”中的“有所”表明了他的建议是经过选择和限制的,而不是随意提出的。

此外,“有所”还可以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搭配使用,形成各种固定搭配,如“有所准备”、“有所安排”、“有所改变”等。

这些固定搭配使得“有所”在句法结构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其次,从语义角度看,“有所”表示的是一种程度或范围的存在。

它强调了某种行为或状态有一定的限定或改变。

例如,“有所进步”表示在某个方面有一定的进步,“有所意识”表示在某个问题上有一定的认识。

此外,“有所”还可以表示一种期望或希望,如“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等,强调了对某种行为或结果有一定的期待。

最后,从词汇化角度看,“有所”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词汇单位,具有自己的语义和语法功能。

它可以在句子中作为副词短语或介词短语出现,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名词,如“有所改变”、“有所准备”、“有所建议”。

而且,“有所”还可以通过派生生成新的词汇,如“有所思”、“有所为”等。

这些词汇化的应用使得“有所”成为了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词汇单位,丰富了语言表达的方式。

总之,从句法、语义和词汇化三个方面来看,“有所”是一个具有丰富特点的汉语词组。

它在句法结构中起到限定作用,表示一定程度的选择或限制;在语义上强调了某种行为或状态的程度或范围;在词汇化方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词汇单位,具有自己的语义和语法功能。

对于理解和运用“有所”,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其句法、语义和词汇化特点,以便更准确地使用这一常见的汉语词组。

英汉运动类动词语义-句法界面对比研究①

英汉运动类动词语义-句法界面对比研究①

英汉运动类动词语义-句法界面对比研究①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研究英汉运动类动词的框架语义、构式论元选择及其语义—句法界面,以揭示英汉运动类动词的语义与句法异同点。

通过分析发现其相同点为:英汉运动类动词框架语义范畴一致,符合致使—移动构式“X cause Y/X to move Z path”,句法映射到主语、谓语、宾语、地点状语和结果补语上;差异为:汉语鲜有<致事客体目标>论元选择,借助“把”字等小品词调整语序完成构式的句法表现。

英汉运动类动词的词汇化程度以及句式表达的个性特征是造成其语义—句法界面差异的根本原因。

标签:英汉运动类动词构式语法框架语义语义—句法界面一、引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张建映、张跃滨,2005),这不仅道出了运动是常态的客观事实,也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生活经验。

其折射在英汉语言层面便是英汉运动类动词。

近年来,学者主要从动词隐喻、词汇化与论元关系、词汇化模式等角度(如韩大伟,2007;李来发,2008;秦洪武、王克非,2010;李雪,2010),对英汉运动类动词进行了对比。

这些研究详细分析了动词词汇化的特征与类型,指出了英汉运动类动词在表层组织上的差异并合理解释了论元实现的差异性。

本文拟在Goldberg构式语法下,进一步分析英汉运动类动词的框架语义②、构式论元及其语义—句法界面,以揭示其语义—句法界面的异同。

二、英汉运动类动词的框架语义英汉运动类动词可归至“致使—移动构式”,其意义为“X cause Y to move Z path”(Goldberg、Casenhiser and Sethuraman,2004),表明该运动事件的基本框架语义。

致使实体、运动实体、致使力、运动、路径;由于动词对运动事件贡献部分语义,下文拟寻找动词与构式语义的相容性以及英汉运动类动词的框架语义。

(一)英语运动类动词框架语义特征Levin(1993)把245个英语运动类动词分七个次类:第一类,内驱导向类,如“advance,arrive”;第二类,他向类,如“abandon,leave”;第三类,方式类(包括无生命实体和生命实体的运动动词),如“drop,walk”;第四类,工具类③,如“balloon,drive”;第五类,舞步类,如“waltz,tapdance”;第六类,跟随类,如“chase,trail”;第七类,陪伴类,如“accompany,lead”。

现代汉语通感的句法、语义研究

现代汉语通感的句法、语义研究

现代汉语通感的句法、语义研究
本文以现代汉语中采用通感这一修辞格的句子为研究对象,讨论语言中的通感现象。

本文主要从句法、语义、认知三个方向展开。

第一,通过对通感语料的分析,发现通感在句法形式上是受限的,使用这种修辞手法体现了一定的语言策略。

此外,通感对语体也有一定的选择性。

第二,借助语义特征分析法,对通感及其构件的语义进行了分析,发现通感在语义上具有[+冲突]、[+和协]、[+双重影像]、[+临时性]、[+程度性]等特征,构成通感的主体在语义上具有[+感觉]<sub>1</sub>特征,构成通感的移体在语义上具有[+感觉]<sub>2</sub>、[+状态]等特征。

第三,在语料统计的基础上,分析了五种感觉互转的规律,论证了通感的运作机制。

最后,本文还对通感在语言学学科中所具有的不同功能进行了简要的对比分析:通感在修辞学上是一种修辞技巧;通感在词汇学中,可以是一种修辞学造词方法,也可以是词义演变的一种方式。

“不+名词”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

“不+名词”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

A Study on the Syntactic-Semantic Interface of "bu
+ N"
作者: 刘正光[1];王燕娃[1]
作者机构: [1]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082
出版物刊名: 外国语
页码: 26-33页
主题词: 不-名词;类概念;缺省;非范畴化;经济性
摘要:本研究探讨“不+名词”的句法语义接口中的三个主要问题:“不”后接名词的生成动因:“不”后接名词日趋流行的内外在动因;该构式所包含的理论意义。

研究表明,语义上,名词本身的类概念必须积淀到一定的量才能进入该构式;认知上是为了实现认知与表达的
经济性;非范畴化是名词与构式协调的认知方式。

类比是构式功能扩展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进
一步表明,句法形式脱离语义与认知动因是很难获得完满解释的。

句法与语义接口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句法与语义接口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涉及 的不 多 。虽 然 吕叔 湘 、 俭 明 在句 法 研 究 中关 陆 注 了意 义问题 , 意 义 问题 进 入 句 法研 究 领 域 还要 但 推迟 到 2 0世纪 8 0年代 初 。
把 意 义问题 带人 句法 研究 的应 该 以三个平 面理
论 为先 导 。三 个 平 面 理 论 的最 早 倡 导 者 胡 裕 树 先
联系, 主要 围绕 词 汇语 义与 句 法 结构 之 间 的 关 系展 开 , 里 的词汇 语 义 具 体指 动 词 的语 义 。认 为 属 于 这 同一类 的 动词会 有 相 同 的句 法 表 现 , 词 语 义对 句 动
法形式 具有 决定 作用 。句 法一语 义 接 口研 究 主要有 两个 角度 , 一是投 射理 论 , 为 动词语 义对 句法 形态 认 具 有决 定作用 , 动词语 义 人手探 讨 动词 、 元 表征 从 论
收稿 日期 :00—1 21 2—1 2
确提 出了语法 研究 的 “ 三个 平 面 ” 的问题 , 义平 面 语 成 为语法 研究 的 重 要 因 素 。此 后 , 言研 究 的三 个 语
这类 语 言事实 , 须从 论 元结 构 的 整体 形 式 和 意 义 必
之 间存在 的 系统对 应关 系 中去寻找 答案 。这 两个 角 度在 研究 方法上 不 同 , 总 的 趋 向是 研 究 词 汇 语 义 但 与句法 实 现之 间 的关 系 。主要 涉及 的 问题 有 动词语 义 的那 些方 面 和句 法 相关 , 些语 义特 征 真 正 和句 哪 法形式 相关 ; 样确定 动 词是 否属 于同一语 义类 , 怎 相
关 的词 汇语 义表征 有 哪些 特 点 及 其本 质 , 什 么 方 用
法 去表征 和句 法相 关 的那 部 分 动 词语 义 , 词 论 元 动

去及物化结构的句法—语义界面研究

去及物化结构的句法—语义界面研究

2020年第2期(总第109期)No.22920General Serial No.109海外华文教育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去及物化结构的句法一语义界面研究高秀雪(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青岛226109)摘要:基于施力者和反施力者的事件理论模型,本文认为去及物化符合力相互作用的规律,去及物化结构的施事在施力过程中背景化,语义上降格,句法上隐形,受事论元受到凸显而前景化,在句法上实现为主语。

概念语义因素影响去及物化结构的句法形式表征,该句法一语义界面条件不仅包括施力一动态事件结构限制,还包括去及物化中事件状态化和主观化的语义条件。

汉语去及物化实现较英语去及物化更具有灵活性和多产性,其语言类型学差异的原因在于汉语动词性双音节构造和体貌凸显有助于减少事件的动态性。

关键词:去及物化结构;句法一语义界面;状态化;主观化中图分类号:H1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221-9056(2020)02-0065-08DOI编码:10.14095/ki.oce.2020.02.005一、研究背景上世纪70年代,Fillmorn(1908)和Cain(1976)等语言学家就开始关注词汇语义和句法之间的规律,他们发现动词语义能够对句法形式表征有决定作用。

上世纪)年代语言学界已普遍认可动词语义很大程度上决定句法结构,并发展了联接理论(Lineine Theory)或投射理论(Projectiocist Theor()(Chomsky,1091),提出论元结构对词汇项的句法行为起着关键作用。

论元结构的提出解决了许多句法、语义连接问题,论元的句法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从动词意义中预测出来得到解释,如根据次范畴化((ub-catenorizatioc),动词ni可以带一个外论元(external aryumeni)和一个内论元(ie-temal aryumeni)。

语义和句法表达之间联接规律广泛存在,Baacr(1951)提出“题元角色指派统一性假设(Uan formit)of Thete Assionmen)Hypothesis)”,认为句法位置和论元实现是一一对应关系,但是句法和语义之间并不是总能匹配,二者之间的形义错配现象是困扰语言学界多年的一个问题。

英汉隐现动词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

英汉隐现动词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

英汉隐现动词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存现句是英汉语中使用频繁的一种句类,在英语中以there-be句型为代表,其下包括能产性相对较低的英语隐现句,而在汉语中存现句可分为存在句和隐现句两个下位句式。

英语隐现句的概念和定义相对模糊,且能产性较低,国外学者多将其归入there-be句型的变体。

相对于英语隐现句,国内学者有关汉语存现句及存在句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隐现句的研究则长期依附于存现句,缺少专门的针对性研究。

由此可见,英汉隐现句的独立深入性研究均不多见,而两者的对比研究则更为缺乏。

本文从句法—语义接口相关理论及词汇、构式压制角度出发,结合英汉语料库(COCA和CCL)实例研究,旨在考察和对比英汉隐现动词的语义和句法之间的压制和映射关系,揭示两者的各自特征及异同,以期完善英汉隐现句的对比研究。

在理论上,句法—语义接口理论主要分为两类,即投射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

前者认为谓词的语义属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测其句法行为,主张语义决定句法;后者认为句法相关语义来源于构式,构式融合动词产生不同句式,主张句法决定语义。

本文认为,这两个理论其实是句法—语义接口研究的两个不同视角,都与语义和句法压制相关,投射理论强调词汇压制,构式语法理论强调构式压制。

一个句子的意义应当是词汇义与构式义互动的结果,是词汇压制和构式压制的产物,词汇与构式两者的作用不可偏废,所以只有综合考察这两方面的压制情况,才能合理解释英汉隐现动词的句法—语义接口问题。

结构上,本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阐明本研究的动机、问题、方法和整体框架;第二章简述英汉隐现句的相关研究,并分别讨论了两者的定义、分类和动词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言的隐现动词,就是指表示出现或消失,且能进入英汉隐现构式的一类动词,如英语中的“emerge,occur,develop,ensue”等,汉语中的“闪、冒、响、溢”等隐现动词。

而隐现句就是指“某时或某地出现或消失某人或某物”的一类句子;第三章简介句法—语义接口相关理论并阐明本文的理论框架。

最简方案框架下英汉分裂句句法—语义研究(DOC)

最简方案框架下英汉分裂句句法—语义研究(DOC)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最简方案框架下英汉分裂句 句法—语义研究 专 业: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界 别: 2013 姓 名:罗 洋 导 师: 尹丕安原创性声明ContentsAbstract摘要List of FiguresAbbreviations & SymbolsChapter 1 INTRDUCTION…………………………………………………………..1.1 Research Background………………………………………………………….1.2 Research Significance………………………………………………………….1.3 Sources of the Data…………………………………………………………….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2.1 Studies of Minimalist Program2.1.1 Studies of Minimalist Program Abroad………….……………………….2.1.2 Studies of Minimalist Program at Home…………………………………2.2 Studies of Cleft Sentences………………………………………………………2.2.1 Studies of Cleft Sentence s Abroad……………………………………….2.2.2 Studies of Cleft Sentences at Home...………………….…………………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3.1 Minimalist Program……………………………………………………………3.1.1 Development Stages of Generative Grammar……………………………3.1.2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of Minimalist Program………………………..3.2 Cleft Sentence s………………………………………………………………….3.2.1 Characteristics of Cleft Sentences………………………………………..3.2.2 Universality and Individuality of Cleft Sent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Languages……………………………………………………………………...........3.3 Minimalist Program and Cleft Sentences………….……………………………3.3.1 Relationship between MP and Cleft Sentences…………………………...3.3.2 Explanatory Power of MP for Cleft Sentence s………………………….. Chapter 4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CLEFT SENTENCESS IN BOTH THE ENGLSIH AND CHINESE LANGUAGES…………………………………...4.1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left Sentence s………………………….4.1.1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Cleft Sentences………………………………….4.1.2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left Sentence s…………………………………4.1.3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leftSentences……………………………………………………………………………4.2 Pseudo-Cleft Sentences and their S yntactic Features…………………………..4.2.1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Pseudo-Cleft Sentences………………………...4.2.2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seudo-Cleft Sentences…………………..........4.2.3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Pseudo-Cleft sent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Language s……………………………………………………………………….......4.3 Syntactic Featur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left Sentences…………………….4.3.1 The Link Verb ―Is‖ in English Cleft Sentences……………………..........4.3.2 The Features of ―是‖ in Chinese Cleft Sentences………………………...4.3.3 The Subjec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left Sentences.………………........4.4 Focus Movement and its Logical Formula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leftSentence s……………………………………………………………………………4.4.1 Focus Movement and its Logical Form in English Cleft Sentences..........4.4.2 Focus Movement and its Logical Form in Chinese Cleft Sentences……..4.4.3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Focus Movemen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leftSentences……………………………………………………………………………4.5 Semantic Issu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left Sentences………………………4.5.1 Truth Valu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left Sentences……………….........4.5.2 Presupposi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left Sentences……………….....4.5.3 Entailmen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left Sentences……………………... Chapter 5 CONCLUSIONS…..…………………………………………………........5.1 Research Findings………………………………………………………………5.2 Research Limitations.…………………………………………………………..5.3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St udi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Publication……………………………………………………………………………..Abstract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which belong to different language systems, possess striking differences, they do share some similarities. The unique sentence pattern, cleft sentences, is a case in point. A fact that should be noted is that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cleft sentences and thi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re greatly different. In English, there is a fixed structure in both cleft sentences and the pseudo-cleft sentences. The purpose is to put emphasis on different sentence constituents. By moving different focuses, the whole sentence can get different meanings. However,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there are more than one way to mark the focus in cleft sentences and the pseudo-cleft sentences.Linguist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done much research on cleft sentence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they have achieved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s, however, 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some areas of this branch of study, for instance, the combination of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cleft sentences and also the analysis of daily life language materials, etc. In recent years,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modern linguistic study. Accordingl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Minimalist Program, and based on the relevant concepts of semantics, the present thesis will expound and analyze in depth the cleft sentences of both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in a contrastive manner.This thesis is intended to do research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it explicates the construction of cleft sentences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and the classifications of cleft sentences and pseudo-cleft sentences. Secondly, it makes contrastive analyses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cleft sent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x. Thirdly, it examines the focus movement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left sentences, and it also makes a description of the logical form of cleft sentences. Last but not least,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semantic truth-value, semantic presuppositions, and semantic entailment, this study analyzes English and Chinese cleft sentences comprehensively.It is true that both universality and individuality exists in everything, and language is no excepti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is worthwhile in that it helps shed light on the two languages. By way of observation and analyses, it is found that, in spite of the differences, the universality is more prevalent than the individuality in the two languages. Thus, the comparison betweentwo languages is fairly significant and meaningful. Generally speaking, the present study,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left sentences between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Minimalist Program, is valuable at two levels: from the macro level, can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left sentences structure; from the micro level, it helps to deepen our knowledge about the natur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Key words:Minimalist Program; Syntax; Cleft sentences; Semantics; Focus摘要分裂句是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的一种特殊句型,隶属于不同语系的英汉两种语言虽然差异很大,但也存在着一些相似的地方,具有强调作用的分裂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只是英汉分裂句有着不同的结构。

汉语词汇与语法结合研究的新模式——《词汇-句法语义的衔接研究》读后

汉语词汇与语法结合研究的新模式——《词汇-句法语义的衔接研究》读后
实 现 了词 ; r 语 义 与 句 法语 义的 贯通 , 开辟 了词 汇 与 语 法 结 合研 究 的 一种 新 模 式。
关 键 词 :词 汇 ;语 法 ;结 合研 究
中图分类号 :K 0 9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3 - 2 2 1 9( 2 0 1 3 )1 0 一 O 1 5 6 — 0 4
学者 已经具有朦 胧的语法意识 。
( 一)大约成书于西汉初年 的 毛诗故训传 中,注释
别解释形容词 “ 迟迟”和 “ 呸” 。此类现象在毛传及汉代其
他注释中较为普遍 , 这说 明汉代学者 已经注 意到不 同词语在
者在对某一个实词进行解释时 , 常常通过特定 的方式隐约地
指 出该词 的词类 归属L 2 J 。例如 :
收稿 日期 :2 0 1 3 -0 3 -2 0 作者简介:匡鹏飞 ( 1 9 7 5 一) ,男 ,湖北武汉人,华 中
( 二)至元代 ,产生了我国最早 的虚词专著 《 语助 ,
其 中对于虚词 的解 释,既重视意义的概括 , 又重视 具体 用法
的分析 , 是为词汇与语法结合研究 的又一路径 , 并广泛影响
词 汇是语言 中词语的总汇 , 语法则是包括词在 内的 “ 各
( 2 )( < 郑风 ・ 将仲子 :“ 将仲子兮 ,无蹄我园。 ”毛传 :
园,所以种树 。
级各类语法实体 的构成规则和组合规则 的总和” [ 1 I P 3 o因此 ,
词 既是词汇学 中的基本单位 , 又是语法学 中的基本单位 , 词
其 “ 词汇语义”通常只指动词 的语义 。这一研究理念 的基本
假设是动词 的词汇语义决定其句法表现 。 其研究 目的, 在于 解 决 以下三 个问题 :“ 一是 动词语 义 的哪些 方面和句 法相 关, 二是相关的词 汇语义表征 有哪些特点及其本质 ,三是从 词 汇语义 到句法 的映射规则 系统 的本质是什么”[ 8 ] P究一直 有人 关注并付诸 实践 , 但真正能深入结合的却不多见 ;而且 ,由于 学者们对 这种结合研 究主要 目的的认识 存在 差异 , 因而研究的具体模

当代句法——语义界面理论研究

当代句法——语义界面理论研究

当代句法——语义界面理论研究本文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出发,围绕句法相关语义、句法相关语义表征和联接规则三个主要问题简要考察了当代句法—语义界面理论中词库驱动理论和句法驱动理论的异同。

二者的相同点是:都承认语义对句法的制约作用,语义的表征对象是句法相关语义和有关联接模式。

二者的不同点是:词库驱动理论认为句法相关语义来源于谓词,并单独决定句法结构和意义,采用词汇语义表征,坚持普遍联接规则和间接联接模式;而句法驱动理论认为句法相关语义来源于谓词和构式,构式义融合谓词义和决定句法结构和意义,采用句式义语义表征,坚持构式独特联接规则和普遍联接规则想结合,采用单层直接联接模式。

文章最后结合汉语,评价了上述理论的优劣,并提出构建整合句法—语义界面理论的设想。

标签:句法—语义界面理论句法相关语义语义表征联接规则评价一、引言句法—语义界面研究发端于Aristotle和Pānini(Davis,2001:1),其后各历史时期均有对其不同程度的论及和发展,但其理论地位的正式确立应归功于Gruber(1965)、Fillmore(1968)、Carter(1976)和Katz(1972),自此该理论成为语言研究的热门话题。

因其主要关注语义与句法之间的联接或映射,故亦称联接理论(Linking Theory)或映射理论(Mapping Theory)(参见Levin & Tenny,1988;高明乐,2004),或归为句法—语义界面研究(如沈园,2007)或语言界面研究(熊学亮、蔡基刚,2005)。

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句法—语义界面理论大抵可分为两类,虽名称不同,但本质相似,即词库驱动理论和句法驱动理论(参见Erteschik-Shir & Rapoport,2005:1),或投射理论和构式语法(参见沈园,2007:7),前者盛于20世纪中叶,后者则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句法—语义界面理论主要研究如下三个问题:一是句法相关语义问题;二是句法相关语义的表征问题;三是联接规则问题。

汉语形容词谓语句中“很”的句法语义研究综述

汉语形容词谓语句中“很”的句法语义研究综述

汉语形容词谓语句中“很”的句法语义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汉语中的形容词谓语句通常由一个形容词和“很”构成,如“这个蛋糕很好吃”。

在这种句式中,“很”起到了加强形容词的作用。

“很”在不同情境下可能会表达不同的语义,例如可以表示程度、语气或是语用功能等。

对于“很”在形容词谓语句中的句法语义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汉语句法结构的特点。

目前关于“很”的句法语义的研究仍有一些争议和待解决的问题,如“很”在句子中的位置是否固定、与语气的关系如何等。

有必要深入探讨“很”在汉语形容词谓语句中的具体作用和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汉语句法结构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旨在从句法语义的角度对“很”在汉语形容词谓语句中的作用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探讨其在句法结构中的地位和功能,以期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1.2 研究目的汉语形容词谓语句中的“很”是一个常见的修饰词,它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语法功能。

本文旨在通过对“很”的句法语义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汉语语境中的具体作用以及相互关系。

具体目的包括:1. 探究“很”的句法功能及语义特征,分析其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语境条件;2. 探讨“很”在汉语形容词谓语句中的位置规律,探讨其与其他成分的配搭关系;3. 研究“很”的语用功能,分析其在交际中的作用及表达情感的功能;4. 探讨“很”与语气的关系,探讨其在句子中对语气的影响;5. 分析“很”的语法化现象,探讨其在语言发展中的变化及演变过程。

通过这些研究,旨在加深对“很”在汉语形容词谓语句中的句法语义及功能的理解,为进一步的语言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正文2.1 很的句法语义“很”的句法语义在汉语形容词谓语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般而言,“很”往往被认为是一个用来修饰形容词的副词,用来表示程度或强度。

“很漂亮”中的“很”表示了对“漂亮”的程度的评价。

在汉语中,“很”通常可以用来修饰单音节形容词、双音节形容词以及部分三音节形容词。

2021传统语言学的界面研究综述范文1

2021传统语言学的界面研究综述范文1

2021传统语言学的界面研究综述范文 摘要: 从单界面、多界面两方面探讨我国语言学界面研究现状, 并对未来界面研究作一展望。

单界面主要研究了语法内界面、句法-语义/语音/语用/语篇界面、语法-修辞界面、语义-语用界面;多界面分为多个单界面和多重界面, 多重界面研究了句法-语义-语用界面、语篇-语义-句法界面、韵律-结构-语义界面、句法-语义-语篇-形态-音系界面。

我国语言学界面研究主要表现在单界面的句法-语义方面, 多界面研究很少。

界面研究多为介绍国外理论或利用理论来分析某一语言现象, 大多文章冠以界面, 却未探讨界面之间的交叉互动关系。

缕清我国语言学界面研究线路, 明确今后需着力的方向, 以期推动我国界面研究向纵深挖掘, 深化和拓展我国语言研究领域, 催生新的边缘学科。

关键词: 界面研究;单界面; 多重界面; 句法-语义; 句法-语用; Abstract: Thispaper describes the status quo and outlook oflinguistic interface study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mono-face and multi-face in which the former mainly touches upon the grammatical interior-face, syntax/semantics/phoneme/pragmatic/discourse interface and grammar rhetorical interface while the latter can be classified into several single faces and multi-layer faces which relate to syntaxsemantics-pragmatic interface, discourse-semantics-syntax interface and syntax-semantics-discoursemorphology-phoneme interface.Linguistics interface study in China mainly focuses on the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of mono-face with little multi-face study.Most of the published paper concentrate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theories or analysis on some linguistic phenomenon from the perspective some theory, in other words, though titled with interface study, they are never touches on the crossinteraction among different subjects.This paper will provide new insights for clarifying the research route of China linguistic interface study, identifying the efforts forward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face study in China to a new stage as well as facilitating the occurrence of new frontier discipline. Keyword: interfacestudy; mono-face; multi-face; syntax-semantics; syntax-pragmatics; 一、引言 界面研究(interface studies) 是一种方法论, 指两个或以上学科或学科内部两个或以上分支共同影响和制约并合力描写与解释同一事实、问题、观念、理论、实践的一种活动或过程;语言学中指两个或以上子系统共同影响和制约并合力探讨某一语言现象的活动或过程。

语义学的专业名词解释汇总

语义学的专业名词解释汇总

语义学的专业名词解释汇总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人类语言中词汇、短语、句子以及更大的语言单位的意义和语用。

语义学涉及了许多专业名词,下面将对其中几个重要的概念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门学科。

1. 语义语义是指词汇、短语、句子或更大的语言单位的意义。

语义学试图解释语言的意义如何构成,并分析语义如何在不同上下文中变化。

2. 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是指语言中用来表示意义的各种单位。

这可以是个体音素、单词、短语、句子或更大的单位。

语言符号的选择和组合形成了语义。

3. 合成语义学合成语义学是语义学中的一个分支领域,它研究语义是如何通过词汇的合成来进行构建的。

合成语义学关注的是合成词、派生词和词根的意义如何相互作用来形成复杂的词汇意义。

4. 语义角色语义角色是指在一个句子中扮演特定语法功能的实体或概念。

比如,在句子"I ate an apple"中,"I"是执行动作的主体,"an apple"是被动作所影响的对象。

语义角色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义和结构。

5. 句法-语义界面句法-语义界面是语义学与句法学之间的接口领域。

它研究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句法结构来解释句子的意义。

6. 语用学语用学是语义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语言如何在特定上下文中被使用和理解。

语用学研究与语言背后的目的和意图有关的因素,以及如何通过语言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标。

7. 词义消歧词义消歧是语义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它指的是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如何确定一个词的确切意义。

例如,词语 "bank" 可以指银行,也可以指河岸,根据上下文不同,需要确定其具体含义。

8. 语义演化语义演化研究语言意义如何随时间变化。

词语的意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可能发生变化。

通过研究语义演化,可以了解词汇的历史变迁以及人们对词汇意义的认知。

以上仅是语义学中一小部分重要的概念和名词的简要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法—语义接口研究概述摘要:当前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探寻基于理解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要实现这一目的,必然要从句法和语义的关系出发,分析研究表层句法形式和深层语义结构的联接规律。

由于研究者对句法与语义关系认识的不同,形成了句法—语义接口研究两个不同的理论——投射理论和构式理论,本文尝试对这两个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和评析。

关键字:句法—语义接口投射理论构式理论当前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探寻基于理解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要实现这一目的,必然要从句法和语义的关系出发,分析研究表层句法形式和深层语义结构的联接规律。

由于研究者对句法与语义关系认识的不同,由此导致了不同的研究角度,从而形成了句法—语义接口研究两个不同的理论——投射理论和构式理论,下面本文将对这两个理论作以简要介绍和评析。

一、投射理论投射理论从词汇语义角度研究句法与语义的关系,这里的词汇语义具体是指动词的语义。

这一理论的研究者认为,句法形式由主要动词决定,动词的句法表现是主要动词语义投射的结果(Grimshaw 1990, Levin and Rappaport 1995, Pinker 1989)。

从这一观点出发,学者们分别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研究:1)动词语义的哪些方面与句法相关;2)如何表征动词与句法相关的那部分意义;3)从词汇语义到句法的映射规则系统的本质是什么。

针对第一个问题,Grimshaw(1993) 提出了语义结构和语义内容两个概念,词汇意义中在句法层面表现活跃的那部分被称为“语义结构”,词汇意义在句法上表现不活跃的那部分则被称作为“语义内容”。

Levin and Rappaport(1995, 1998)将前者称为“语义变量”,后者称为“语义常量”。

虽然所用标签不同,但在将动词语义分为两个部分,甄别和句法形态相关的那部分语义从而认识语义和句法之间的联系这一点上认识是相同的。

由于对决定句法的语义因素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对这部分语义因素的表征中,所以,关于学者对第一个问题的认识,可以归结到其对第二个问题的处理中。

对于如何表征动词和句法相关的那部分意义,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采用“语义角色表”,另一类采用“谓词分解”。

“语义角色表”是最早提出也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表征方法,其基本概念是列出和动词论元相对应的事件参与者的语义角色类型。

在语义角色表中,动词语义和句法相关的部分体现为一系列的语义角色。

通常认为语义角色主要有施事(agent)、受事(patient)、客体(theme)、经验者(experiencer)、受益者(beneficiary)、工具(instrument)、处所(location)、目标(goal)、来源(source)等。

每个动词都和一定的语义角色表(又称格框架、题元栅)相联系,如动词put必须与表示施事、客体和处所角色的三个论元相联系,其语义角色表为:put: <Agent, Theme, Location>。

语义角色表是描述论元语义特征和句法位置之间联系的十分有用的工具,但这种描写工具同时也存在很多缺陷,例如我们无法确定语义角色应该细分到何种程度,没有可靠地测试方法来确定具体论元担负何种语义角色,无法解释语义角色和论元实现之间的联系等等。

同时语义角色表还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无法解释语义角色的共现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者提出“谓词分解”的方法,将动词的意义(而不是语义角色)进行分解,使得语义角色仅仅作为动词语义表征结构的派生概念出现。

这种表征方式具有内部结构性,论元共现的限制可以从语义结构中的得到解释。

谓词语义分解这一方法在Dowty(1979)、Jackendoff(1990)、Levin and Rappaport(1998)等的研究工作中都有很大发展,其中Levin and Rappaport的语义分解法在表征动词意义的内部结构方面有非常广泛的影响。

动词是对外部世界发生事件的特点的词汇化和概念化,因此,这种词汇语义表征又称为事件结构表征。

这种事件结构表征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动词的词根意义和动词的结构意义。

动词的词根意义以常量的形式出现,词根按照本体类型的不同可以表示活动的方式、工具、地点和状态等。

动词的结构意义由ACT, CAUSE, BECOME, STATE等基本谓词和谓词的论元构成的词汇语义模板(也称事件结构模板)来体现。

动词词汇语义结构和属于本体类型的词根的结合就是动词语义和句法相关的子系统。

如动词dry的事件结构表征为:dry: [[x ACT] CAUSE[BECOME[y<DRY>]]], 其中尖括号内是词根意义。

关于动词语义向句法投射的问题最初的研究比较笼统,例如Perlmutter and Postal(1984) 在关系语法框架内提出的普遍联系假设(Universal Alignment Hypothesis, 简称UAH)。

这一假设的核心观点是:语言中存在一些制约论元实现的普遍原则,这些原则针对的不是个别动词而是语义上属于同类的动词,在语义上相似的动词在句法实现上也会表现出相似性。

普遍联系假设只是指出从动词意义可以预测名词短语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说明这种“联接”或“映射”到底是如何进行的。

之后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语言学家针对词汇语义和句法之间的映射关系又提出了诸多理论。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词汇语义的某些方面在句法结构中得到了保存,关于这种保存关系一种主要的观点是“显著性保存限制”,这种观点认为语义的层级关系在句法的层级关系中得到了体现。

显著性保存限制能够解决论元实现中的语境依赖性问题。

语境依赖性指的是一个论元的句法实现取决于它的语义角色和句子中其它论元语义角色的相对显著性。

一个语义角色在句法上实现为怎样的角色跟句子中其它论元的语义角色类型以及它们在语义层级中的显著性有直接关系。

由于“语境依赖性”涉及具体论元的语义角色之间的关系,因此体现“语境依赖性”的语义阶层也就因描述的具体现象不同而表现出差异。

如在什么样的语义角色可以实现为主语的问题上,Fillmore按照语义显著性,提出“施事>工具>受事/客体”这一语义层级,即在具体的主语选择中,如果有施事,施事就成为主语,如John opened the door with a chisel(约翰用凿子凿开了门)中的John;如果没有施事有工具,那么工具成为主语,如The chisel opened the door (凿子凿开了门)中的the chisel;如果既没有施事也没有工具,受事/客体就成为主语,如The door opened(门打开了)中的the door。

二、构式理论前面我们谈到,投射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动词语义对句法形态具有决定作用。

而事实上一个动词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句子结构中即具有多重论元实现,如动词slice(切片)可以出现在以下多种句法结构中:1)He sliced the bread.(他切了那块面包。

)(及物)2)He sliced the carrots into the salad.(他把萝卜切到色拉里面。

)(使动)3)He sliced Pat a piece of pie. (他给帕特切了一块馅饼。

)(双宾)4)He sliced the box open.(他切开了盒子。

)(结果)根据投射理论的假设即动词论元实现是动词语义投射的结果,上述动词的多重论元实现必须和多重词汇语义表征相联系,也就是我们得假设和多重论元实现相联系的动词(如上面的动词slice)是多义词。

这样的假设带来的一个后果是,由于多重论元实现现象的普遍性,我们就只能假设词库中包含了大量的多义动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强加给动词很多意义,于是就会导致,一方面动词的部分意义可能牵强附会,另一方面对于该理论本身来讲这样做是非常不经济的。

针对多重论元实现的问题,一些研究者尝试从另外的角度寻找答案。

如Goldberg认为,论元结构的形式与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归结于动词的意义,也不能归结于动词意义和句子其它部分意义的组合,而应该从论元结构的整体形式和意义之间存在的系统对应关系中去寻找答案。

由此,Goldberg提出,投射理论假定的动词的“多重意义”实际上是论元结构形式即句法形式赋予的。

为了更好地体现和揭示论元结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Goldberg(1995)提出了“构式”这一概念。

所谓构式,是指语言中相对固定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

从广义上来说,任何的语言表达形式,只要它的形式或意义的某个方面严格地说不能从其组成部分推知的都属于构式。

和词汇一样,构式也是形式和意义对应的实体,例如双宾构式的形式为:主语+动词+宾语1+宾语2,意义为:X使Y得到Z,例句:She baked him a cake.(她烤了一个蛋糕给他。

);结果构式的形式为:主语+动词+宾语+补语,意义为:X使Y得到Z,例句:He kissed her unconscious.(他将她吻得失去了知觉。

)。

可以看到,第一个例句具有鲜明的“转移”意义,但句中动词“bake(烘烤)”本身并不包含这一语义成分,而正是双宾构式赋予了句法形式以“转移”的意义即:X使Y得到Z;第二个例句中的“结果”意义也不是句中动词“kiss”本身所具有的,而是来自结果构式。

由此,构式语法认为句法结构本身可以像词一样表示某种独立的意义,这种意义独立于动词的意义存在;论元结构及其句法实现并不是动词语义的直接投射,而是动词意义和构式意义相互作用的结果。

和动词一样,构式也要求自己的语义角色,构式的语义角色被称为论元角色。

论元角色大致和传统的语义角色相当,包括施事、受事、客体、工具、来源等,区别是Goldberg的论元角色是基于构式来定义的。

如双宾构式的论元角色有施事、客体和接受者,结果构式的论元角色有施事、客体和状态等。

Goldberg认为,在论元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动词与构式之间的互动主要指动词参与者角色和构式论元角色之间的互相融合。

这种融合必须遵循两条原则:第一条原则是语义连贯原则即只有在语义上相容的角色才能进行融合,如和“踢”相联系的参与者角色之一是“踢者”,因为“踢者”可以看作施事角色的一个实例,所以可以和双宾构式中的施事角色融合;第二条原则是对应原则即每一个被动词勾勒的参与者角色(即必须得到句法实现的参与者角色)都必须和被相应构式所勾勒的论元角色(即和直接语法关系相联系的论元角色)相融合,未被勾勒的动词参与者角色可以和被相应构式所勾勒的论元角色相融合。

如动词mail有三个参与者角色:寄信人、信件和收信人,根据语义连贯原则,这三个参与者角色可以和双宾构式中的施事、受事和接受者融合。

但mail只有两个被勾勒的参与者角色:寄信者和信件,如“John mailed a letter. (约翰寄了一封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