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无料钟炉顶布料规律

合集下载

关于无料钟炉顶的布料和控制的讨论

关于无料钟炉顶的布料和控制的讨论

关于无料钟炉顶的布料和控制的讨论课程名称: 机械装备及设计小组成员: XXX2012年11月12日1.无料钟炉顶简介无料钟炉顶由可移动的受料漏斗、两个密封料罐和布料器等结构组成。

为了能够交替地往两个料罐装料,受料漏斗做成可以移动的。

每个密封料罐的容积约为半批料(相当于料车上料时两车料)。

在料罐的顶部和下部没有密封阀起炉顶密封作用。

每个料罐都有均压设备。

在下密封阀的上面设有料流调节阀门,可以控制原料流量。

布料的溜槽可以绕高炉中心线惊醒转动,溜槽的倾角可以调节。

无料钟炉顶的主要主要优点是:1)、炉喉布料由一个重量较轻的旋转溜槽来进行。

由于该溜槽可以作圆周方向的螺旋运动,又能改变角度,能够实现炉喉最理想的布料,并且操作灵活,能满足高炉布料和炉顶调剂的要求。

2)、由于取消了大钟、大料斗和旧式螺旋布料器等笨重而又要精密加工的零件,比较彻底地解决了制造、运输、安装和维护更换等问题。

3)、炉顶有两层密封阀,且不受原料的摩擦和磨损,寿命较长;阀和阀座的重量和尺寸较小,可以整体更换也可以单独更换某个零件(如耐热硅橡胶圈),检修比较方便。

4)、炉顶结构大大简化,部件的重量减轻,炉顶的安装小车起重量由120t缩小到40t,减轻了炉顶的钢结构,降低了炉顶的总高度。

整个炉顶设备的投资减少到双钟双阀或双钟四阀炉顶的50~60%2. 无料钟炉顶的布料方式自动的环形布料(图1):自动地选定溜槽的倾角(由选择矩阵或电子计算机选定),布料时溜槽只作螺旋运动。

自动的螺旋布料或步进式同心圆布料(图2):由选择矩阵或电子计算机选择溜槽倾角内外极限角,及溜槽每转一圈倾角的递减量。

布料时溜槽每转一圈倾角跳变一个角度(一般由内向外跳变)。

手动定点布料(图3):溜槽的倾角和它所处的方位根据炉内产生管道的位置由手动选择按钮来进行调节。

布料时溜槽对准某处固定不动。

手动扇形布料(图4):溜槽倾角和它的方位角以及扇形弧段的摆动角都由手动选择按钮来进行,布料时溜槽在指定弧段内慢速来回摆动。

高炉无料钟炉顶布料规律的认识

高炉无料钟炉顶布料规律的认识

高炉无料钟炉顶布料规律的认识作者:王雷等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22期[摘要]装料制度是高炉四大操作制度之一,因其影响高炉煤气利用,所以德龙钢铁有限公司3#1080m3高炉对大矿批、大矿角、大角差的布料模式进行了摸索,使矿、焦比更趋于合理,提高了煤气利用率,高炉稳定顺行。

[关键词]高炉布料无钟炉顶中图分类号:T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2-0400-011 引言德龙钢铁有限公司3#1080m3高炉采用中北京中鼎赛克紧凑型串罐无料钟炉顶,自焙碳砖—陶瓷杯综合炉底、炉缸结构,板壁结合冷却技术,设计有2个铁口,16个风口。

高炉于2007年12月投产,在开炉装料时对溜槽角度和矿焦落点进行了标定,投产后对布料在生产的作用十分重视,针对不同的矿批和物料的变化,不断摸索分析布料矩阵的优劣,以确保高炉的稳定的顺行。

通过学习和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逐步对无料钟布料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并在不断的创新和优化布料矩阵,高炉指标明显提高,为实现优质、低耗、节能、降成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布料矩阵的摸索过程2.1 布料矩阵调节的机理和方向装料制度是高炉上部调剂的一个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布料矩阵可以使高炉内部煤气流上下匹配,提高煤气利用率,为高炉稳定顺行,节能降耗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每个高炉都有自己的调节极限,不同的高炉的装料制度要根据高炉自身特点长期摸索才能够确立;而要想高炉长期稳定顺行,就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装料制度与之匹配。

布料矩阵的根本是合理的焦炭平台和矿堆角,即形成合理的料面形状和合理的矿焦比分布。

对高炉而言,最理想的料面形状也是高炉操作者追求的目标,料面形状是具有平台和漏斗的料面形状。

这种料面形状结构上比较稳定,矿焦比分布容易控制,而且还可以抑制炉料因粒度不同而引起的偏析等优点。

操作过程中控制合理的平台宽度和漏斗的深度是布料合理与否的关键环节:如果平台过宽,漏斗过浅,整个料面比较平坦,会加重中心,且边缘气流容易发展;反之,平台过窄,漏斗过深,料面形状受炉内煤气流的影响易发生形状变化,不利于气流的稳定。

无钟炉顶布料新理论

无钟炉顶布料新理论

无钟炉顶布料新理论杜鹏宇1 程树森1 白延明2 高绪东3(1.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学院,北京,100083,2.承德钢铁集团,河北承德,067002,3.兴澄钢铁有限公司,江苏江阴214432),摘要:高炉布料矩阵是根据炉料在料面的落点确定的,目前炉料落点的确定方法是选取单个颗粒炉料计算料流轨迹,由于布料过程是布料溜槽横截面不同位置上众多炉料颗粒同时下落到料面形成料流的集合,采用某个颗粒落点确定溜槽布料角度与高炉实际的布料过程不符。

单个颗粒落于等面积划分档位环间距的中间,并不能使炉料布满该档位,而是炉料分布于相邻档位区域,造成炉料分布的不确定性增加。

根据对国内某高炉开炉布料实测,对于同一批炉料,高炉布料过程实测与单个颗粒布料方程计算均表明:同一时刻不同炉料颗粒落点距离差可以达到0.4~0.7m 左右,究竟选择那一个颗粒的落点作为确定布料矩阵的溜槽角度会严重影响高炉布料的精确性。

因此,采用单个颗粒建立布料方程无法正确分析料流轨迹和落点。

本文在建立布料方程时,分析布料过程中不同颗粒的运动过程,提出以多颗粒料流轨迹集合为基准,以料流宽度来划分布料档位,确定高炉操作布料矩阵,提出料流宽度和档位划分的相协同的原则,以及料层厚度和料流宽度相一致的原则,避免料流宽度与布料档位宽度不一致造成的炉料分布误差。

关键字:布料矩阵,多颗粒,料流宽度,档位划分引言在高炉炉顶布料过程中,料流轨迹是由许多炉料颗粒同时下落的过程共同组成。

计算炉料轨迹和布料矩阵时,颗粒的选取是否与实际过程相符合成为建立布料方程的重要依据。

对于传统的单个颗粒布料方程计算方法,炉料颗粒的位置选择是否合理,以及计算颗粒是否具有代表性,都需要进一步讨论确认。

由于单个颗粒计算的落点无法确定实际布料过程中料流宽度方向的轨迹,等面积档位划分法仅考虑单个颗粒的落点,这与高炉实际布料过程产生严重差异,即使采用修正方法对落点进行修正,也无法准确得到炉料分布的状态。

1、无料钟炉顶布料和控制讨论

1、无料钟炉顶布料和控制讨论

关于无料钟炉顶地布料和控制地讨论课程名称: 机械装备及设计小组成员:XXX2018年11月12日1.无料钟炉顶简介无料钟炉顶由可移动地受料漏斗、两个密封料罐和布料器等结构组成.为了能够交替地往两个料罐装料,受料漏斗做成可以移动地.每个密封料罐地容积约为半批料<相当于料车上料时两车料).在料罐地顶部和下部没有密封阀起炉顶密封作用.每个料罐都有均压设备.在下密封阀地上面设有料流调节阀门,可以控制原料流量.布料地溜槽可以绕高炉中心线惊醒转动,溜槽地倾角可以调节.无料钟炉顶地主要主要优点是:1)、炉喉布料由一个重量较轻地旋转溜槽来进行.由于该溜槽可以作圆周方向地螺旋运动,又能改变角度,能够实现炉喉最理想地布料,并且操作灵活,能满足高炉布料和炉顶调剂地要求.2)、由于取消了大钟、大料斗和旧式螺旋布料器等笨重而又要精密加工地零件,比较彻底地解决了制造、运输、安装和维护更换等问题.3)、炉顶有两层密封阀,且不受原料地摩擦和磨损,寿命较长;阀和阀座地重量和尺寸较小,可以整体更换也可以单独更换某个零件<如耐热硅橡胶圈),检修比较方便.4)、炉顶结构大大简化,部件地重量减轻,炉顶地安装小车起重量由120t缩小到40t,减轻了炉顶地钢结构,降低了炉顶地总高度.整个炉顶设备地投资减少到双钟双阀或双钟四阀炉顶地50~60%2. 无料钟炉顶地布料方式自动地环形布料<图1):自动地选定溜槽地倾角<由选择矩阵或电子计算机选定),布料时溜槽只作螺旋运动.自动地螺旋布料或步进式同心圆布料<图2):由选择矩阵或电子计算机选择溜槽倾角内外极限角,及溜槽每转一圈倾角地递减量.布料时溜槽每转一圈倾角跳变一个角度<一般由内向外跳变).手动定点布料<图3):溜槽地倾角和它所处地方位根据炉内产生管道地位置由手动选择按钮来进行调节.布料时溜槽对准某处固定不动.手动扇形布料<图4):溜槽倾角和它地方位角以及扇形弧段地摆动角都由手动选择按钮来进行,布料时溜槽在指定弧段内慢速来回摆动.3. 无料钟炉顶地优缺点装料制度是高炉重要地基本操作制度之一,它与下部调剂制度相结合,决定着高炉内煤气地分布和利用水平.在一定地原料和设备条件下,与热制度、造渣制度组成高炉稳定、顺行、高产、优质、低耗、长寿地必要和充分条件.当前,我国容积在500m3以上地高炉基本采用无钟炉顶.300—500m3地高炉也大部分采用此种装料设备.因此,研究无料钟炉顶地布料规律,对进一步改善高炉地运行状况,提高高炉地技术经济指标,有着重要意义.无料钟炉顶有如下优点.炉喉布料由一个质量较轻地旋转溜槽来进行.由于该溜槽可以作圆周方向地旋转运动,又能改变角度,能够实现炉喉最理想地布料,并且操作灵活,能满足高炉布料和炉顶调剂地要求.由于取消了大钟、大料斗和旧式旋转布料器等笨重而又要精密加工地零件,比较彻底地解决了制造、运输、安装和维护更换等问题.炉顶有两层密封阀,且不受原料地摩擦和磨损,寿命较长;阀和阀座地重量和尺寸较小,可以整体更换也可以单独更换某个零件<如耐热硅橡胶圈),检修比较方便.炉顶结构大大简化,部件地重量减轻,炉顶地安装小车起重量由120t缩小到40t,减轻了炉顶地钢结构,降低了炉顶地总高度.整个炉顶设备地投资减少到双钟双阀或双钟四阀炉顶地50-60%.当然,无料钟也有某些缺点.目前耐热硅橡胶地容许工作温度为250-300℃.而国内热烧结矿装炉地高炉,炉喉温度往往达到400-500℃.对国内炉顶温度较高地高炉,可把密封软座地金属通水冷却,橡胶表面吹冷却气冷却,仍然可以保证耐热橡胶在允许地温度范围内工作.另外,也可以采用硬封或软硬封相结合地结构来代替软封.4. 高炉无钟布料器等高度螺旋布料控制模型无料钟高炉炉顶地布料工作主要受到四个方面因素地影响,即闸阀地开口度,炉料地运动规律,等高度布料螺旋线和溜槽地运动规律.下面就将对以上四个因素建立控制模型,实现对高炉无料钟布料地优化.4.1 闸阀地开口度闸阀地开口度就是落料面积地大小,它决定着料罐中地炉料能不能在要求地时间内放出,代表着布料地效率.对于大型高炉,为了实现螺旋布料或进步式同心布料,往往要求每次布料地时间相等,例如80s.由于各种原料地流动系数不一样,要求做到每次布料时间相等,必须改变节流阀闸门地开口度.焦炭布料时地开口度最大,烧结矿布料时地开口度较小,球团矿布料时地开口度最小.而料罐内一般只装一种类型地原料,焦炭或矿料<烧结矿、块矿和石灰石等可以装在同一料罐内).每次布料时,要求节流阀闸门有固定地开口度.也就是说,正在布料时,不改变节流阀闸门地开口度.计算获得地开口度大小往往不符合实际,只能作为一个设定值供以参考.4.2 等高度布料螺旋线步进式同心圆布料时,半径方向料层厚度相等地叫做等高度布料.关于等高度布料,曾经考虑过使溜槽由外向内做无级螺旋运动,实现料层等高度地均匀布料.但这样做在电气上比较复杂.为了简化控制系统,旋转溜槽地倾角做成10左右可供选择地位置.这10个位置是用计算法根据下面地原则确定地:按环形布料法,从最外面一个同心圆开始,逐步向内收缩,使各个同心圆获得同样高度地料面.这样布料在电气上较为简单.用由外向内地同心圆法布料,溜槽地转速可以不变,但每转一圈溜槽地倾角改变一次,即可实现整个料面地等高度布料.为了简化计算,假定炉料离开溜槽后地运动轨迹为溜槽底面地延长线.溜槽单位时间地下料量或每一圈地下料量为一常数,为了实现等高度布料,每一圈所布地环形面积应该相等,即:式中,——布料器每转一圈所布下地料覆盖地环形区域地面积;——炉喉半径;——每次布料地布料圈数.第环地面积可以用下式表示:式中,——第环地平均半径;——第环地宽度.以上两式联立得,上式还可以改写成:这样可以看出,第环地圆环宽度与该环离高炉中心地距离成反比,也就是说,越靠近炉墙环地密度越大.为了计算每环地外半径,可以利用公式因此得到:即第环地外半径地平方与之间地关系是线性关系.利用上式可以求出第环地平均半径为:就是等高度布料地螺旋线.4.3 溜槽地运动规律 溜槽地运动规律是通过其倾角体现出来地.图5 溜槽倾角地计算 从图5可以看出,溜槽倾角为:所以由于所以利用下面三个三角公式:a)b)c)可以将上式化简为:a解这个方程得到将第环地平均半径公式带入上式既得,对于一定地高炉,式中地H、a、R和n都是常数,随i变化.5. 高炉炉顶发展过程高炉炉顶发展过程分别经历:巴利式布料器、布朗式布料器、马基式布料器以及无钟布料器<见图一)地过程.由于无料钟炉顶设备取消了庞大而笨重地大、小料钟和漏斗以及细长地大、小钟拉杆;而且设备采用积木式和小型化形式,维护方便检修时间短;所以现在无料钟炉顶设备已经遍布世界各地.我国第一个无钟炉顶装置于1979年应用于首钢2号高炉,如今新建地大型高炉几乎普遍使用无钟炉顶.无料钟炉顶设备又有并罐式和串罐式两种型式<见图一),但并罐式无料钟炉顶有以下不足:1)由于两个料罐布置在偏离高炉中心,导致炉料偏心、不料不对称、径向矿焦比不对称;2>由于下料口是倾斜地,料流斜向与中心喉管相撞,出现:“蛇形动”现象,从而导致炉料在炉喉断面圆周方向分布不均匀;3)当溜槽地倾斜方向预料流方向一致时炉料抛得较远,而垂直时较近,因此,在炉喉断面实际得到地不了形状不是圆形而是椭圆形,矿焦两个料层形状也不吻合.所以串罐式炉顶日趋得到广泛应用.无钟布料器由两个料罐和一个溜槽组成.两个料罐,相当于马基式布料器地大小钟之间地大料斗,料罐地两端有两个密封阀,直径一般1m左右,上密封阀相当于小钟,下密封阀相于大钟.放料时,溜槽以一定角度有规律地在炉内旋转,上密封阀关闭,下密封阀打开,炉料稳定地沿导料管流进溜槽,边转边落到炉内料面上.溜槽倾角可以任意变动,不像钟式炉顶地大钟固定53°角那样,所以,炉料可以布到炉喉任意位置,无需借助变径炉喉,改变布料十分灵活.马基式布料器双钟炉顶1-大料斗;2-大钟;3-大钟杆;4-煤气封罩;5-炉顶封板; 6-炉顶法兰;7-小料斗下部内层;8-小料斗下部外层; 9-小料斗上部;10-小齿轮;11-大齿轮;12-支撑轮; 13-定位轮;14-小钟杆;15-钟杆密封;16-轴承;17-大钟杆吊挂件;18-小钟杆吊挂件;19-放散阀;20-均压阀; 21-小钟密封;22-大料斗上节;23-受料漏斗并罐式无钟炉顶装置示意图串罐式无钟炉顶装置示意图1-移动受料漏斗;2-上密封阀;3-均压放散系统;1-上料皮带机;2-挡板;3-受料漏斗;4-上闸阀;4-称量料罐;5-料罐称量装置;6-节流阀;7-下密封阀;5-上密封阀;6-称量料罐;7-下节流阀;8-下密封阀;8-眼镜阀;9-中心喉管;10-气密箱传动装置;9-中心喉管;10-旋转溜槽;11-中心导料器11-气密箱冷却系统;12-旋转溜槽;13-溜槽更换装置 马基式布料器 布朗式布料器。

无料钟布料技术讲座(理论部分)

无料钟布料技术讲座(理论部分)

钟式布料:堆尖靠近炉墙,中心的漏斗较深,料面 不稳定。
第三部分 布料矩阵
炉料堆尖、料流质心与料流中心关系 (2500m3)
碰撞点与倾角关系(450m3)
倾角,° 26 28 30 碰撞点高度,m 2.7 2.3 1.8
32
34
1.5
1.3
36
1.1
料流中心与溜槽倾角关系(450m3)
2000
料流中心与炉喉钢砖距离/mm
无料钟布料技术讲座(理论部分)
第一部分 料流轨迹计算 第二部分 无料钟布料特点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部分 料流轨迹计算
溜槽结构
悬挂点 耐磨衬板
图1 溜槽结构示意图
无料钟炉顶料流的运动轨迹
图2 无料钟炉顶料流运动轨迹示意图
溜槽有效长度l
4000 L=3890/mm b= 730/mm b=1030/mm b=1330/mm 2000 2000 4000
(3)溜槽耐磨衬板特性对r有一定的影响,溜槽倾角越 大影响越大。生产中,溜槽耐磨衬板特性是变化的,应该 注意,特别是在更换溜槽前后。 (4)理论计算与实测的值吻合良好,说明可以应用笔 者的建立的模型对无料钟设备参数,特别是溜槽结构参数 进行理论设计和优化,这对高炉生产特别是布料操作具有 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3000
3000
溜槽有效长度/mm
1000
1000
0 8 12 16 20 24 28 32 36 40 44 48 52
0 56
溜槽倾角/°
图4 溜槽有效长度与溜槽倾角的关系
1.溜槽倾角α
5000 5000 4000
料线:1500/mm
ω : 0.133 /r· s

高炉布料规律攻关总结[1]

高炉布料规律攻关总结[1]

高炉布料规律的攻关总结目的:通过布料操作的进一步改善,达到合理控制煤气流,促进炉况顺行,延长高炉寿命。

一、简介:邢钢1#高炉有效容积350m3,2001年7月改造扩容,炉顶系统采用了并罐无料钟和高炉热流在线监测等新技术;2003年180m2烧结机的投入使用,使入炉的原料结构趋于稳定,燃料方面为全生产焦,M25在91%以上;由于无料钟炉顶在中小高炉中的广泛使用,煤气流的合理利用成为高炉的炉况顺行程度的关键,为此在2006年开始模拟布料测定。

二、布料测定:1、制作测量布料落点工具。

使用6′焊管,做成Z型直角模具,利用休风机会从炉顶点火人孔放入炉内,使得垂直段与炉喉钢砖平行且紧贴钢砖,伸入炉内的水平段与钢砖垂直,水平段上标有刻度。

2、制作了能精确测量溜槽角度的工具。

使用1吋焊管制作成“工”型模具,一端从炉顶点火人孔伸入炉内,与溜槽底部(下端)平行且紧贴底部,外端可以使用量角器进行测量溜槽角度。

3、炉料堆角位置的测量。

通过休风机会在1#高炉进行两次测量矿石和焦炭的布料落点。

3.1 使用32.5°同角度放料:测量工具水平段处于料线1200mm 位置,矿石集中落点距离炉喉钢砖约400-500mm位置,焦炭落料点距离炉喉钢砖约0-300mm位置。

由于首次试验测量工具不具备连续显示物料轨迹的功能,实际数据是通过炉料撞击测量工具水平段后留下的痕迹判断出的落料位置。

3.2 使用32°同角度放料:判断出矿石落点的具体位置,从料面(3000mm)观察,矿石完全布到边缘位置。

焦炭部分冲击炉喉钢砖1100-1200mm位置,所以判断出针对1#高炉如果需要适当发展边缘气流时,焦炭外环最大角度不应该超过32°。

四、试验过程及分析1、首次测量时的各种参数为:1.1参数料线:1200mm布料角度:32.5°(矿焦同角)流槽转动速度:0.15转/s=0.9425弧度/s流槽长度:2100mm流槽倾动距:330mm(流槽托架耳轴与流槽内侧底面的垂直距离)料线高差:1000mm(流槽0°时,物料出口距离料线0位的距离)1.2测量结果:物料种类:矿石,落点位置:1600mm;物料种类:焦炭,落点位置:1850mm;2、第二次测量数据2.1参数料线:3000mm(此时炉墙距离炉喉中心距离为2145mm)布料角度:32°(矿焦同角)流槽转动速度:0.15转/s=0.9425弧度/s流槽长度:2100mm流槽倾动距:330mm(流槽托架耳轴与流槽内侧底面的垂直距离)料线高差:1000mm(流槽0°时,物料出口距离料线0位的距离)2.2测量结果:物料种类:矿石,落点位置:2100mm;物料种类:焦炭,落点位置:2000mm,料线1600mm;按照摩擦系数μ=0.53计算,焦炭的实际落点与理论计算的结果比较接近,根据刘云彩的理论计算公式在32.5°,焦炭的落点位置在距离高炉中心1870-1940mm的位置。

谈无料钟炉顶布料规律.

谈无料钟炉顶布料规律.

谈无料钟炉顶布料规律刘琦目录一、前言 11、理想的炉况 12、理想的煤气分布 13、创造“喇叭花”形煤气曲线的方法 2二、“大α角.大矿角”装料方法显示布料理念的变化 2三、“大α角、大矿角”实例 31、莱钢1#1880m3高炉 52、河南济(源)钢5#450M3高炉83、邯钢5#2000M3高炉94、河北国丰115、江西萍钢126、其他不同容积高炉的装料制度13四、对“大α角、大矿角”布料规律的初步认识14一、前言装料制度是高炉重要的基本操作制度之一,它与下部调剂制度相结合,决定着高炉内煤气的分布和利用水平。

在一定的原料和设备条件下,与热制度、造渣制度组成高炉稳定、顺行、高产、优质、低耗、长寿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当前,我国容积在500M3以上的高炉基本采用无钟炉顶。

300--500M3的高炉也大部分采用此种装料设备。

因此,研究无料钟炉顶的布料规律,对进一步改善高炉的运行状况,提高高炉的技术经济指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根据近几年对一些高炉无钟炉顶布料方法的观察和亲身实践,提出一些看法,供同行参议。

1、理想的炉况理想的装料制度,目的是创造长期稳定顺行的炉况。

此种炉况应符合下述基本要求:①炉缸全面活跃,特别是中心。

②料柱透气性好,压量关系正常,透气性指数适当。

③煤气利用好。

④在正常的炉渣碱度下,脱S效率高。

⑤接受风量,在较高冶炼强度下炉况顺行稳定,极少悬料、崩料。

⑥炉壁无粘结,无过快侵蚀,风口破损少。

目前,国内许多高炉达到上述要求,长期稳定顺行。

据笔者所知,首钢的4座2000-2500 M3级高炉已接近40个月,莱钢的两座1880 M3高炉也已维持了十几个月稳定顺行。

而宝钢的特大型高炉一向是稳定顺行的典范。

在中型高炉中,如河北国丰的5座450 M3高炉,也能作到长期稳定顺行,并创造出很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2、理想的煤气分布从高炉操作角度出发,炉况长期稳定顺行必须具备理想的煤气曲线-------“喇叭花”形煤气曲线。

无料钟炉顶布料的探讨

无料钟炉顶布料的探讨

布。 较为典型的 布料矩阵为 馐 踅;笤 , (器i = 取得了良 好的效
果, 炉料堆尖部位相对 得到抑制 , 适 当抑制 了边缘 煤气 不仅 流, 同时也适 当地发展 了中心煤 气流 , 生产技术 经济指标 得 到进一步提高 , 高炉稳定顺 行也得到 了保证。
邯钢 2O 3 O0m 高炉开炉初期为 a 4 ̄a 3o高炉顺 矿 2、 焦 9,
表 3 不同角位及料线时矿石料流与测量杆碰撞点的分布 m
维普资讯

4 ・ 0 裹 4 不同角位及料线时矿石料流与测量
杆碰撞点的分布 m
到提高。为了稳定高炉煤气 流, 采用 中心加焦技 术 , 以增加
中心部位的焦碳量 , 高炉透气性得到改善 , 了炉况 波动 ; 减少 同时 , 又将矿 、 的角位 推向更 高位 , 保持 适宜 的 O C 焦 并 / 分
可靠的实测数据和精确 的理论计算 以及由高炉 内型 和具体
炉料的实际情况而定 。 1 1 焦碳料流轨迹 . 固定调节阀开度( )调 整溜槽 的倾 角 ( 角 ) 7角 , a 来确 定 焦碳 的落下 轨迹。下 面是在 2个厂 ( 钢炼 铁厂 和上钢 一 武 厂) 实测的不 同角位及 料线 焦碳或 矿石对 碰撞 点的分 布结 果, 如表 1表 2 、 。
无料 钟炉顶采用旋转 溜槽平 面布料 , 与钟式漏斗状布料
相 比, 具有周向均匀 , 向可 调 , 径 而且 溜槽既可 以旋转 , 又可 以摆动, 因此能 够合理 调节 矿 石与焦 碳在径 向上 的分 配 比 例, 提高煤气流的合理分布 , 保证 炉况稳定顺行 , 提高煤气利
料钟高炉而言至关重要。而布料矩 阵的确定 , 必须经 过准确
维普资讯
A 商 O7 卷第 4期 2O 2O 3 O7年第 3 p

昆钢6号高炉布料规律研究

昆钢6号高炉布料规律研究
维普资讯
第 ?l卷 增

2 lu 2 年 3 月 J

I (l R ) \M A K 1 G N

Vol 2 M ac rh
昆 钢 6号 高 炉 布 料 规 律 研 究
扬 雪峰 车 轶
昆 明钢 铁 集团 有限 责任 公 司挂 水 中一
性 比矿 石 好 , 6号 高 炉 的 布 料 规 律 和 传 统 理
论 一 致 , 需 要 反 向调 剂 。 不
22 . 矿 石 与 焦 炭 落 点 对 比
实 测 结 果 显 示 . 钢 6 高 炉 相 同 挡 位 昆
布 料 溜槽 各 挡 位 的倾 角 及 料 流 调 节 阀 开 度 和 料 流 量 的 关 系 . 出 了 可 供 高 炉 开 炉 和 正 提 常 生 产使 用 的 5个 布 料 矩 阵 高 炉 使 用 实 测
昆 钢 6号 高 炉 ( 0 ) 用 了卢 森 堡 20 0m 采
P 公 司 的 并 罐 式 无 料 钟 炉 顶 。 为 了 掌 握 无 W 料 钟 炉 顶 的 布 料 规 律 , 炉 之 前 在 武 钢 专 家 开 的 指 导 下 进 行 j装 料 实 测 。 过 实 测 , 定 了 ' 通 确
21 原 燃料堆 角 . 矿 石 和 焦 炭 的 堆 角 对 料 面 形 状 和 布 料 规
测 的 料 面 形 状 为 : 心 无 矿 区 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 个 直 径 为 中
2 i 8 t t的 圆 形 区 域 , 缘 平 台 为 , 0~ 边 3 0
5 0 mm , 缘 的 矿 焦 比 最 高 整 个 料 面 形 状 0 边
为 了 研 究 6号 高 炉 的 布 料 规 律 , 者 建 笔

无钟高炉布料过程的控制策略研究

无钟高炉布料过程的控制策略研究

无钟高炉布料过程的控制策略研究无钟炉顶装料是现代高炉重要的炉况调节手段,研究表明高炉内的炉料分布状态对高炉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合理的高炉布料操作有益于改善炉内煤气分布,进而稳定炉况,提高煤气利用率,降低燃料比。

在无钟高炉布料过程中,人工决策无法得到稳定的矿焦比以及维持合理的料面形状,炉况发生波动时不能及时调整布料操作。

因此,分析无钟高炉布料过程,开发高炉生产优化控制模型,准确判断高炉内部的煤气分布状况,预测高炉炉况的发展趋势,研究无钟高炉布料操作的优化控制策略,将高炉生产调整到最佳状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准确掌握无钟高炉布料规律,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炉料在无钟炉顶内的流动行为,分析了炉料运动状态对炉料堆积行为的影响,采用两直线段和一多项式曲线构造了料堆轮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变布料半径、变料流流量的炉料分布计算方法,分别建立了环形布料和螺旋布料的炉喉料面预测模型,为优化高炉布料操作奠定了基础。

采用非接触式炉喉料面测量技术实时测量炉喉料面的形状和径向下降速度分布,分析了料柱在高炉内非匀速下降时的料层位置和形状变化,准确获得了高炉内的矿焦比分布。

以料面形状和矿焦比分布作为无钟高炉炉况调整的主要参数,为获得合理的料面形状和矿焦比分布,提高布料精度,分别建立了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常规多环布料操作优化数学模型、基于社会情感优化算法的步进式同心圆布料操作和螺旋布料操作优化数学模型。

采用炉料分布误差和料层厚度不均匀率两个指标对布料精度进行量化,分析了常规多环布料不同工艺参数对炉料分布误差的影响,探究了步进式同心圆布料、螺旋布料与常规多环布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了螺旋布料料层厚度不均匀率的变化规律,并提出了改善炉料分布周向不均的措施。

在分析煤气分布对高炉生产影响的基础上,将煤气分布分为4种类型,并建立了基于学习向量量化神经网络的煤气分布类型识别数学模型,根据高炉实测数据判断高炉煤气分布状态。

无料钟炉顶布料规律研究

无料钟炉顶布料规律研究

式 中 :—— 重 力 加 速 度 / m/ , g ( s)g=9 8m/。 . s; 卜一 在 旋 转 溜槽 上 炉 料 运 动 的 距 离 / ; m
算 。 用 有 限元 分 析 软 件 对 万 向 接轴 进 行 强 度 分 析 , 轴 的 应 接
参 考 文 献
最 大 主 应 力 、 小 主 应 力 以 及 等 效 应 力 最 大 值 均 出 现 在 接 最 轴中部安装轴承的位置 , 此处 为 接轴 危 险 部位 。 当接 轴 平 衡
' ,
标 轴 与 旋 转 溜 槽 的长 度 方 向一 致 . Y 坐标 轴 垂 直 于 0 坐 O X
标 轴 , X、 O 0Y、 X O 标 轴 均 在 XO 同 一 平 面 上 。 O 、 Y 4坐 Y 因
此 , 炉 料 到 达 旋 转 溜槽 末 端 的瞬 问 , 标 系 重 合 。 当 旋 在 2坐
质 量 的 布 料提 供 理 论依 据 。
关键 词 高 炉
无卅钟炉 顶
布 抖 方 程
1 无 料 钟 炉 顶 溜 槽 布 料 器 的 工 作 原 理
系 数 为 , 炉 料在 旋 转 溜槽 上所 受 的力 如 图 2 示 。 则 所
安钢 7 高炉采用 S 号 S型 无 料 钟 炉 顶 , 溜 槽 布 料 器 工 作 原 其
[3 2 吕和 祥, 和洋. 蒋 非线 性有 限元 [ ] 北京 t m . 化学 工业 出版 社,
l 9 9 2
[] 3 龚曙光. ANS YS工程应用实例分析[ . 械工业 出版社 ,0 3 m]机 2 0

0 3
[] 4 成大. 机械设计 手册 [ . m]北京 : 化学工业出版社,o 2 2 0 —1

大型高炉无料钟炉顶布料方式探讨

大型高炉无料钟炉顶布料方式探讨

大型高炉无料钟炉顶布料方式探讨摘要:传统的高炉炉顶布料参数设定是根据生产操作人员的经验进行人工设置,或者根据开炉前进行物料实验得出的经验公式进行布料,但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文章介绍一种更为完善、更加合理的参数设定和料流曲线自动修正的布料方式,在韶关2 500 m3高炉上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关键词:无料钟炉顶;布料曲线;自动修正高炉原料的配料、无料钟炉顶炉的布料是高炉应用软件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炉顶布料直接影响高炉炉况,也是确保高炉生产稳定、顺行、低耗的关键系统。

传统高炉无料钟炉顶布料存在以下问题:高炉炉顶布料参数设定是根据生产操作人员的经验进行人工设置,布料料种只分焦炭、矿石两类,造成布料参数不能随不同的料批、不同的矿种变化而变化;溜槽倾角和溜槽旋卷圈数不能根据实际料线的变化而改变,造成布料不均衡;料流曲线只能凭经验进行人工设置,或者根据开炉前进行物料实验得出的经验公式进行布料,对应的布料时间难以掌握,布料时间过短,造成布料不均匀,布料时间过长,又容易造成物料堆积和降低布料的能力。

对于引进的无料钟炉顶,PW公司建议做物料料流实验,得出经验公式供炉顶布料,但物料布料实验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况且国内高炉所用的物料经常变化,那么原先实验得出经验公式又难以适用。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新的布料曲线模型。

1 实现高炉炉顶布料参数设定的基本方法1.1 无料钟炉顶布料主要设备组成探尺、溜槽倾动、溜槽转动、料流调节阀等。

1.2 配料设定配料设定如图1所示。

操作人员可根据不同的料制、不同的原料,设定出不同的布料料线、不同的布料方式、不同的布料倾角、不同的布料圈数。

1.3 溜槽参数设定溜槽参数设定如图2所示。

可根据不同的料线设定不同的溜槽倾角。

2 实现高炉炉顶料流曲线自动修正的基本方法本系统包括料流调节阀、下密封阀,用于控制将原料装入炉内。

根据料种、重量、按设定的装料曲线计算出下料闸开度,并与编码器采集的位置信号比较,通过4~20 mA驱动比例阀形成闭环控制。

无钟布料规律的研究

无钟布料规律的研究

无钟布料规律的研究无钟布料是一种布料,又称无钟无经布料或无钟无罗布料,是由自然纤维、化学纤维或合成纤维织成的织物,经几道工序把经纬两要素改变成无钟布料的特殊形态。

它的特点是纬线之间没有正规的穿插关系,而单一的纱线会交错成一个双层的网状结构,这种特殊的网状结构使得无钟布料不受原料纱线弹力大小等要素的影响,在不增加外力和负重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发挥原料纱线的优良特性,从而获得较高的机械性能。

经过大量实践试验,科学家已经初步掌握了无钟布料规律。

首先,无钟布料结构比普通织物更为紧密,它不但具有较强的弹性,而且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其次,无钟布料的纱结是一种复合结构,所以其力学性能不但受到纱线的类型、材质、结构、尺寸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织物的结构及载荷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无钟布料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深入,以便更好地利用。

比如,可以通过原料纱线的尺寸和结构,制备出具有不同强度特性的无钟布料。

此外,可以对无钟布料的结构进行改进,以增强其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此外,可以增加不同种类的助力,以改善无钟布料的力学性能。

另外,在无钟布料的制造工艺上也有许多潜在的发展空间。

在无钟布料设计、智能化控制、织物及机床设计、新材料等方面均可进行改进,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

例如,可以使用智能控制设备,自动控制纱结组织,充分利用原料纱线的优点,以达到优良的织物质量和机械性能。

总之,无钟布料发展潜力巨大,其研究和利用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进一步完善无钟布料的设计、组织、智能控制和新材料等,可以有效改善无钟布料的性能,使其成为一种强大、经济、实用的织物材料。

因此,开展无钟布料的研究以及实施相关的改进技术,将可以为未来织物材料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有助于促进我国织物产业的健康发展。

无钟布料讲座

无钟布料讲座

高炉炉顶发展过程
无料钟炉顶的发展过程
巴利式布料器
布朗式布料器
变径炉喉
无料钟布料器
无钟炉顶基础知识介绍
无料钟炉顶的特点
a并罐式无钟布料炉顶结构 并罐式无钟布料炉顶结构
b串罐式无钟布料炉顶结构 串罐式无钟布料炉顶结构
无钟炉顶装置构成
料仓 上部排料装置 下部排料装置 传动齿轮箱 布料溜槽
无料钟炉顶的优点
装料制度的选择
高炉生产的目标,对装料制度的选择有决定意义, 如果以高产为主,高炉需要全力提高冶炼强度,在 此前提下,产量是第一位,煤气利用放在第二位, 因此装料制度只能脱离Ⅳ型煤气分布,争取Ⅲ型。 如果高炉以降低燃料消耗为主,装料上采用向Ⅳ型 煤气分布靠拢的办法,实际会影响高炉冶炼强度的 提高。一般两者兼顾,既要高产又要低燃料比,所 以采用Ⅲ型煤气分布势在必行。
C12 cos α 2 Lx = g 2g 2 tan α + 2 l0 (1 − sin α ) + h − tan α C1 cos 2 α
4π 2ω 2l02 2 n = l02 sin 2 α + 2l0 sin ε Lx + 1 + .Lx 2 C1
di =
N − i +1 ×d N
1 n = ( di + di +1 ) 4
α
装料制度的种类
煤气分布类型 装料制度 煤气曲线形状 煤气温度分布 软熔带形状 煤气阻力 Ⅰ Ⅱ Ⅲ Ⅳ 边缘发展 型 双峰型 中心发展 型 平坦型 最小 较小 较大 最大
煤气分布类型
对炉墙侵蚀
炉顶温度
散热损失
煤气利用程 度
界面效应

无钟高炉布料器布料规律研究

无钟高炉布料器布料规律研究
Total No. 164 冶 金 设 备 总第 164 期 August M 2007 2007 ETALLURGI CAL EQU IPM ENT 年 8 月第 4 期
无钟高炉布料器布料规律研究
于成忠 ① 金昕
(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炼铁厂 辽宁鞍山 114001 )
2. 1 炉料在煤气中的潜体阻力
且 v = d l / d t,解得
v = em
2
2C
料流是由一个单元离散体组成的 。每一块 料所受的潜体阻力的大小不仅与炉喉内煤气速 度有关 ,也与块料自身速度有关 。在求煤气阻力 时 ,做如下假设 : 炉料的流速远远大于煤气的流 速 ,故忽略煤气自身的流速对炉料的作用力 。另 外还有高炉内的热流以及煤气中的粉尘都会对 潜体阻力产生影响 , 但这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 为了计算方便 , 每块料的潜体阻力 P 计算 :
D evelopmen t on D istr ibution Regular of Charge D istr ibutor of Bell2 L ess Top BF
Yu Chengzhong J in X in
( Ironmaking Factory, Anshan Iron and Steel Co. , L td. )
2
α— ) ; — — 溜槽倾角 , ( ° ω— — — 溜槽旋转速度 , r/m in;
L0 — — — 溜槽长度 , m; b— — — 溜槽倾动轴中心线到溜槽底部距
dv dt
2
( 2)
πω sin α( sin α +μcos α) ; Y = g ( cos α+ 令 : X =4 μsin α) — 16 —
ay ′ =

浅谈高炉无料钟炉顶调节布料圈数的实质

浅谈高炉无料钟炉顶调节布料圈数的实质

浅谈高炉无料钟炉顶调节布料圈数的实质目录批重 (1)矿石批重 (1)焦炭批重 (2)装料 (3)料线 (3)无料钟布料 (3)高炉无料钟炉顶并罐布料偏析 (4)2.无钟布料的发展过程 (5)3.高炉无钟布料技术的发展及特点 (5)3.1.概述 (5)3.2.首钢无钟布料技术模式 (6)3.3.宝钢无钟布料技术模式 (6)3.4.模仿大钟布料技术的模式 (6)3.5.择返布料模式 (7)3.6.其它模式的无钟布料技术 (7)4.高炉无料钟炉顶调节布料圈数的实质 (8)1.高炉布料技术批重装入高炉内一批料的质量称为批重,它与炉容、炉喉直径、冶炼强度有关。

一批料中,矿石部分的质量称为矿石批重,焦炭部分的质量称为焦炭批重。

喷煤后,需要调整批重,但一般保持焦炭批重不变,只调整矿石批重,以保持焦炭透气性能不变。

国翻矿石批重每座高炉均有一个临界矿石批重,当矿石批重大于临界值时,随矿石批重的增加而加重中心,过大则炉料分布趋向均匀,且出现边缘和中心均加重的现象。

当矿石批重小于临界批重时,矿石布到中心减少,随着矿石批重加大而加重边缘。

矿石批重受炉料质量水平、冶炼强度、喷煤比,特别是炉料透气性的影响。

提高高炉冶炼强度后,中心气流要发展,需要扩大矿石批重。

提高喷煤比,也要适度扩大矿石批重。

当前,我国高炉推广使用大矿石批重、正分装技术,这样可以提高煤气利用率,降低燃料比。

表1汇总了一些高炉矿石批重的数据。

画翻焦炭批重焦炭批重与炉容有直接关系,计算公式如(1)式。

焦炭批重=(0∙03-0∙04)d3 ----------------------------------------------------------------------- (1)式中:d为炉喉直径,m o焦层厚度的计算公式如(2)式。

焦层厚度=450+(0.08875-0.125)VU式中:VU为炉容,m3o装料装料顺序是指矿石、焦炭装入高炉的顺序。

先装矿石,后装焦炭称为正装;反之,称为倒装。

无钟布料规律的研究

无钟布料规律的研究

无钟布料规律的研究
无钟布料是一种有着传统文化内涵的特殊织物,它以不规则的花纹组成,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品。

无钟布料作为一种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特殊布料,其生产工艺及结构规律自古以来就受到业内人士及消费者的高度重视。

此次我们将针对无钟布料的生产工艺及结构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

无钟布料的生产工艺主要有提线、放线、钩织、拉织等四个步骤,每个步骤都要求精确把控,确保最终产品的完美度。

提线是将被加工的原料(毛布料)拆分成一根根细细的细线,放线是将细线放在织组架上按照一定模样精确放好;钩织就是决定无钟布料特有花纹的步骤,花纹的图案一般是自然界中绿叶、草穗、花卉等植物态形;拉织是将钩织的花纹紧紧地编织成指定的厚度,使其固定,最后用火焰将无钟布料烘焙,使被烘焙的位置的细线变黑,从而形成特有的深色凹凸花纹,最终形成一件完美的无钟布料。

无钟布料的结构规律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它以花纹组成,而这些花纹又有自己的生活规律。

其成形规律主要通过数学来计算,例如图形的空间关系、几何结构和动态关系等,从而得出最终花纹的生成规律以及花纹的结构特征。

在空间关系上,一般来讲,花纹在设计过程中,会通过正弦、余弦、正像等曲线的运动来完成,这样的运动往往是涉及到几何逻辑图案的,这个几何图案也是无钟布料的花纹规律的基础。

探索和研究无钟布料的规律,不仅可以帮助进一步明确其视觉特
点,而且可以更好地实现无钟布料产品创新及改善,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另外一种新的可能性。

总之,通过深入研究无钟布料的生产工艺及结构规律,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充分挖掘无钟布料的精致、独特之处,引领无钟织物文化以全新形式登上一个新的高度。

高炉无钟布料规律的研究

高炉无钟布料规律的研究

东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高炉无钟布料规律的研究姓名:刘风军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冶金工程
指导教师:杜钢
20050701
6.5多环布料操作研究
在多环布料的试验阶段,通过对布料矩阵、煤气流分布规律、焦炭平台等方面的一些探索,初步熟悉了七高炉无钟炉项布料的一些规律,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从2004年6月起,高炉料制采用了多环布料,矿批从起初的13t逐步增加到20t左右,高炉料制也由焦炭3环(包括20。

中心加焦)、矿石2环的布料渐变为焦炭4环,矿石3环的布料方式,高炉顺行有了进一步改善,主要表现在:(1)中心煤气流逐步打开,煤气曲线过渡为中心发展型
无论从炉顶红外摄像图像,还是从炉顶压力、炉顶温度、高炉风口变化、出渣铁情况都得到证明。

从炉顶摄像镜头可以清楚观察到,高炉中心越来越发展,边缘气流逐步受到抑制,这一点从下面两幅炉顶摄像照片可清晰看出f图6.11。

图6.1矿批从13吨增加到20吨后炉顶摄像变化
Fig6.1Thevarietyofthebatchweightoforefrom13tonsto20tonsthroughthefurnacetop
Camera
炉喉煤气曲线也反映了中心发展的趋势,煤气曲线由双峰型转变为“喇叭花”型,图6.2反映了矿批加大后炉喉煤气曲线的变化。

根据上推荐炉料批重的范围和北京青冶研究所推荐的布料批重范围,高炉批重为12.3~15t,采用批重为20t后,高炉操作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料制变动见表6.5。

炉嚷鲁点
图6.2煤气曲线变化
Fig6.2Varietiesofgascurve。

《2024年度三缸式高炉无钟炉顶布料器的研究》范文

《2024年度三缸式高炉无钟炉顶布料器的研究》范文

《三缸式高炉无钟炉顶布料器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钢铁工业的持续发展,高炉炼铁技术作为钢铁生产的核心环节,其效率与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生产流程的效益。

三缸式高炉无钟炉顶布料器作为高炉炼铁过程中的关键设备,其性能的优化对于提高高炉作业率、保障生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三缸式高炉无钟炉顶布料器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优化策略,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三缸式高炉无钟炉顶布料器的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三缸式高炉无钟炉顶布料器主要由布料缸、布料器主体、驱动装置等部分组成。

其结构特点在于布料缸的数量与布置方式,以及与高炉炉顶的配合。

布料缸按照一定规律排列,通过驱动装置的控制,实现物料的均匀分布。

工作原理方面,三缸式高炉无钟炉顶布料器通过驱动装置驱动布料缸进行上下往复运动,同时配合炉顶的旋转机构,使物料在炉内实现均匀分布。

其优点在于布料的均匀性、灵活性以及高度的自动化程度。

三、三缸式高炉无钟炉顶布料器的优化策略为进一步提高三缸式高炉无钟炉顶布料器的性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1. 结构优化:针对布料缸的排列方式、数量以及与高炉炉顶的配合程度进行优化,以提高布料的均匀性和效率。

2. 控制系统优化:通过引入先进的控制系统,实现更精确的物料分布控制,提高自动化程度。

3. 材料选择与耐磨性改进:针对布料器易磨损部位,选用耐磨性更好的材料,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4. 维护与检修策略:制定合理的维护与检修计划,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

四、实验研究与结果分析为验证三缸式高炉无钟炉顶布料器的性能及优化效果,可进行以下实验研究:1. 布料均匀性实验:通过改变布料器的参数,如布料缸的数量、排列方式、运动轨迹等,观察并分析其对布料均匀性的影响。

2. 耐久性实验:在模拟实际工况的条件下,对布料器进行长时间运行测试,观察其磨损情况及性能变化,评估其耐久性。

3. 实际应用效果分析:将优化后的三缸式高炉无钟炉顶布料器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对比优化前后的生产效率、能耗、物料利用率等指标,分析其实际应用效果。

无料钟布料

无料钟布料

无料钟布料1.无料钟布料特征(1) 焦炭平台。

钟式高炉大钟布料堆尖靠近炉墙,不易形成一个布料平台,漏斗很深,料面不稳定。

无料钟高炉通过旋转溜槽进行多环布料,易形成一个焦炭平台,即料面由平台和漏斗组成,通过平台形式调整中心焦炭和矿石量。

平台小,漏斗深,料面不稳定。

平台大,漏斗浅,中心气流受抑制。

适宜的平台宽度由实践决定。

一旦形成,就保持相对稳定,不作为调整对象。

(2) 钟式布料小粒度随落点变化,由于堆尖靠近炉墙,故小粒度炉料多集中在边缘,大粒度炉料滚向中心。

无料钟采用多环布料,形成数个堆尖,故小粒度炉料有较宽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堆尖附近。

在中心方向,由于滚动作用,还是大粒度居多。

(3) 钟式高炉大钟布料时,矿石把焦炭推向中心,使边缘和中间部位O/C比增加,中心部位焦炭增多。

无料钟高炉旋转滑槽布料时,料流小而面宽,布料时间长,因而矿石对焦炭的推移作用小,焦炭料面被改动的程度轻,平台范围内的O/C比稳定,层状比较清晰,有利于稳定边缘气流。

2.布料方式无料钟旋转溜槽一般设置11个环位,每个环位对应一个倾角,由里向外,倾角逐渐加大。

不同炉喉直径的高炉,环位对应的倾角不同。

布料时由外环开始,逐渐向里环进行,可实现多种布料方式。

(1) 单环布料。

单环布料的控制较为简单,溜槽只在一个预定角度做旋转运动。

其作用与钟式布料无大的区别。

但调节手段相当灵活,大钟布料是固定的角度,旋转溜槽倾角可任意选定,溜槽倾角α越大炉料越布向边缘。

当αC>αO时边缘焦炭增多,发展边缘。

当αO>αC时边缘矿石增多,加重边缘。

(2) 螺旋布料。

螺旋布料自动进行,它是无料钟最基本的布料方式。

螺旋布料从一个固定角位出发,炉料以定中形式在进行螺旋式的旋转布料。

每批料分成一定份数,每个倾角上份数根据气流分布情况决定。

如发展边缘气流,可增加高倾角位置焦炭分数,或减少高倾角位置矿石份数,否则相反。

每环布料份数可任意调整,使煤气流合理分布。

(3) 扇形布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无料钟炉顶布料规律刘琦目录一、前言 11、理想的炉况 12、理想的煤气分布 13、创造“喇叭花”形煤气曲线的方法 2二、“大α角.大矿角”装料方法显示布料理念的变化 2三、“大α角、大矿角”实例 31、莱钢1#1880m3高炉 52、河南济(源)钢5#450M3高炉83、邯钢5#2000M3高炉94、河北国丰115、江西萍钢126、其他不同容积高炉的装料制度13四、对“大α角、大矿角”布料规律的初步认识14一、前言装料制度是高炉重要的基本操作制度之一,它与下部调剂制度相结合,决定着高炉内煤气的分布和利用水平。

在一定的原料和设备条件下,与热制度、造渣制度组成高炉稳定、顺行、高产、优质、低耗、长寿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当前,我国容积在500M3以上的高炉基本采用无钟炉顶。

300--500M3的高炉也大部分采用此种装料设备。

因此,研究无料钟炉顶的布料规律,对进一步改善高炉的运行状况,提高高炉的技术经济指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根据近几年对一些高炉无钟炉顶布料方法的观察和亲身实践,提出一些看法,供同行参议。

1、理想的炉况理想的装料制度,目的是创造长期稳定顺行的炉况。

此种炉况应符合下述基本要求:①炉缸全面活跃,特别是中心。

②料柱透气性好,压量关系正常,透气性指数适当。

③煤气利用好。

④在正常的炉渣碱度下,脱S效率高。

⑤接受风量,在较高冶炼强度下炉况顺行稳定,极少悬料、崩料。

⑥炉壁无粘结,无过快侵蚀,风口破损少。

目前,国内许多高炉达到上述要求,长期稳定顺行。

据笔者所知,首钢的4座2000-2500 M3级高炉已接近40个月,莱钢的两座1880 M3高炉也已维持了十几个月稳定顺行。

而宝钢的特大型高炉一向是稳定顺行的典范。

在中型高炉中,如河北国丰的5座450 M3高炉,也能作到长期稳定顺行,并创造出很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2、理想的煤气分布从高炉操作角度出发,炉况长期稳定顺行必须具备理想的煤气曲线-------“喇叭花”形煤气曲线。

其特点是:①炉喉5点CO2分析:“喇叭花”形曲线的核心是中心通畅,要求CO2曲线中心低于边缘3—5个百分点,尖峰在2—3点间。

②十字测温:中心温度500--600℃,边缘>100℃。

中心温度低于500℃,显示中心煤气通路不畅,并且煤气中的锌蒸汽可能凝结下沉,在炉内形成循环富集。

但也不宜过高(如>650℃),形成中心过吹,使煤气利用变差,而造成炉凉。

边缘温度过低时,虽然煤气利用好,但炉墙温度过低,一旦炉况波动,可能造成粘结;而且,低于100℃时,炉料和煤气中的水蒸汽可能冷凝,也对炉壁不利。

③炉顶红外成像:中心明亮,有一定区域。

呈“明火状”,并有一定力度。

“火光如炬”。

“喇叭花”形煤气曲线符合“边缘稳、中心活”的煤气分布原则。

既能使煤气的热能和化学能得到充分利用,又能保持煤气的两条通路,有利于炉况稳定顺行。

3、创造“喇叭花”形煤气曲线的方法①炉料。

“喇叭花”形煤气曲线边缘是比较重的,要求较好的炉料条件。

要求焦碳强度、特别是反应后强度较高,使料柱透气性和高炉下部透液性良好。

烧结矿性能好,粉末少,还原粉化率低,在块状带保持良好的透气性;还原性好,并且含铁量较高,减少渣量。

②较高的风速(动能)和较长的风口。

创造“喇叭花”形煤气曲线,合理的送风制度是基础。

在风口前形成较长的循环区,使煤气的初始分布向中心延伸,减少中心死料柱,改善炉缸中心的透气性和透液性,对形成“下活,上稳”的格局是非常重要的。

③合理的装料制度。

在合理的送风制度的基础上,配合以适当的装料制度,才能在上下部调剂上组成“喇叭花”形煤气曲线的充分条件。

这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下文主要讨论在无料钟炉顶上,采用“大α角.大矿角”装料方法,创造“喇叭花”形煤气曲线,达到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的有关问题。

二、“大α角.大矿角”装料方法显示布料理念的变化“大α角.大矿角”装料方法是首钢炼铁工作者根据该厂2号高炉的实践首先提出来的。

意在使用大α角的同时,特别强调增大矿角的作用。

近几年国内一批高炉也在实践着这种装料方法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技术指标。

下面阐述笔者对“大α角.大矿角”的观察与思路。

笔者认为,“大α角.大矿角”布料方法显示了布料理念上的变化,特点是:①中心不是多加焦而是少加矿。

传统的高炉布料方法为了打通中心通路,多采用向高炉中心多布焦碳的办法。

有些高炉除正常角位外,还将10-20%的焦碳集中布向中心。

但整体的矿石和焦碳角位不大,2000M3级高炉最大角位的矿石落点与炉墙的距离往往达到1m左右,因此边缘比较发展。

同时由于小角位矿石过于偏向中心,所以中心通路不理想。

新的布料理念是加大α角,特别是加大α矿,使炉喉布料的矿石环带整体外移。

较理想的矿石环带布在炉喉外沿“半径之半”以外。

也就是所有的矿石角位分布在距炉喉中心1/2半径以外的环带内。

一般最靠近中心的布矿点与炉喉中心的距离达到炉喉半径的60—65%。

在这种情况下,炉喉中心无矿石落点的区域,占炉喉面积的36—42%,考虑到矿石会从堆尖向中心滚落,炉喉中心没有矿石的区域可能占炉喉面积的20—25%左右。

②焦碳角位数多于矿石,各角位上的焦碳环数倾向于平均分配。

这样更有利于在靠近炉喉边缘处形成焦碳平台,而煤气流微调靠调整不同角位的矿石环数来完成,使边缘和中心负荷的调整更为灵活、准确。

人们希望集中布向炉喉中心的焦碳起“焦坝”作用,阻挡矿石特别是球团矿流向中心。

笔者认为,如果矿石环带距离中心足够远,而且球团矿主要布在边缘时,流向中心的矿石不会多。

因此,当使用“大α角.大矿角”布料方法时“焦坝”的作用有限。

③“大α角.大矿角”意味着焦角和矿角同时加大,焦炭与矿石的分布同时向炉喉边缘外移。

一般情况下,为了形成足够的边缘负荷,最大的矿角大于最大焦角一个角位(2--30),或二者同角。

只有在原料条件较差的高炉上,最大焦角才大于矿角。

为了使中心有足够的焦碳,在靠近炉喉中心部位没有矿石的角位上,保持1—3个焦碳角位(以下称空焦角位)。

最小的焦碳角位应接近中心。

④“大α角.大矿角”布料方法因矿焦角位同时加大,并不会造成边缘负荷过重。

一般情况下,装料制度向“大α角.大矿角”过度时期,应保持边缘负荷不变,使高炉容易接受。

待中心通畅,炉况顺行得到保证后,自然会出现加重边缘的条件。

⑤矿石环带应有一定宽度,表现为最大和最小矿角的角差。

在一定的矿石批重下,较宽的矿石环带使矿层变薄,有利于改善料柱透气性,稳定煤气流并提高煤气利用水平。

三、“大α角、大矿角”实例近年,不少高炉采用“大α角.大矿角”布料方法后,顺行改善,技术经济指标提高。

下面就笔者亲历和收集到的信息举例说明。

在本文的叙述中,引入如下概念,统称“布料参数”用以分析装料制度的特点:)矿石落点与炉墙的距离;L:最大矿角(α最大矿l:最小矿角(α最小)矿石落点与炉喉中心的距离;矿Bi:最小矿角矿石落点与中心距离和炉喉半径之比;CH:矿角差(α矿最大-α矿最小);K:矿石环带宽度(α矿最大与α矿最小矿石落点距离)。

Fb:边缘负荷(最大矿石角位的矿石重量与≥α矿最大的焦碳角位上的焦碳重量之比。

Fz:中心负荷(最小矿石角位的矿石重量与≤α矿最小的焦碳角位上的焦碳重量之比)。

B2:空焦角位比(<α矿最小的焦碳角位上的焦碳环数与全部焦碳环数之比)。

1、莱钢1#1880m3高炉该高炉从2005年10月开始炉况一直不佳。

表现为不接受风量,且产量在3800-4200吨间徘徊,燃料比高。

虽试用多种装料制度,直到2006年2月,未见根本好转。

直到2006年3月3日开始试用“大α角、大矿角”布料方法。

表1分4个阶段描述装料制度的变化和各阶段的布料参数,以及各阶段有代表性的技术经济指标。

表1 莱钢1#1880M3高炉试用“大α角、大矿角”情况- 6 -从表1可以看出,最初两个阶段,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最大矿α 外移5°,最大矿α的矿石落点外移0.65米,α矿最小的矿石落点外移0.33米,矿石环带宽度增加0.33米,从最大焦α>最大矿α变为同角。

由于焦角和矿角同时外移,边缘负荷变化不大。

重要的是,布向中心的矿石明显减少,即l 和B1增加较多,中心负荷也有所下降,从而中心通路被打开。

所以随着料制的改变,顺行情况明显好转,风量增加。

与基准期比较,两个阶段平均产量分别提高350t 和560t 。

在这两个阶段,燃料消耗不降反升,是因为此期间正进行粗粒度煤粉试喷,煤粉参数处于调整过程中,风温和负荷都留有比较大的余地之故。

在初试成功以后的几个月内,莱钢1#1880M3高炉又逐步加大矿角,炉况和指标也进一步改善。

8、9月份“大α角、大矿角”布料方法达到极致,表1中第三阶段可作为代表。

此时最大矿α的矿石落点与炉墙的距离为0,最大矿α大于最大焦α 1.5度。

在第三阶段虽然采用了加大矿角差、加宽矿石环带宽度、拓宽中心无矿区的范围等分散负荷、促进顺行的措施,但边缘负荷仍高达19.4,并且由于矿石落点已碰到炉墙,矿石粉末堆积在炉墙边缘,所以尽管9月份平均日产达到5390t ,创历史最好水平,但终因边缘过重,顺行变差,时有崩料发生。

因此从10月份开始,又将最大矿α收到42°、矿角同角、边缘焦炭也有所增加。

同时,将中心26°处的焦炭集中到32°,布5环,加大“焦坝”作用,这就是表1中的第四阶段。

这一改变之后,炉况出现持续顺行局面,平均日产大于5000t 。

此期间粗粒度喷煤已获成功,焦比稳定在350Kg 左右,燃料比较基准期下降约20Kg 。

总之,莱钢1#1880M 3高炉自2006年3月份试用“大α角、大矿角”布料方法以来,到2007年4月炉况顺行、高产低耗的局面已持续了13个月。

莱钢2#1880M 3高炉在1#料制试验成功之后,也随之改变,并且亦步亦趋,也取得同样好成绩。

在这段时间内,莱钢1#1880M 3高炉的煤气曲线基本达到了前文讲述的“喇叭花”形曲线的要求。

表2列出莱钢两座高炉炉顶十字测温有代表性的结果。

表2 莱钢1#、2#1880M3高炉十字测温(℃)(四个方向平均值)2、河南济(源)钢5#450M3高炉济(源)钢炼铁厂5#450M3高炉的原燃料条件不算好,入炉品位56.5%左右,烧结矿质量不佳,TFe=53.9%,SiO2>6.5%,碱度1.76,合格率74.27%,转鼓强度只有66.32%,焦炭全部外购,质量一般。

但他们的高炉生产还是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特别是强化水平较高。

2006年3月份利用系数3.55。

但顺行情况不好,崩料频繁,一般每天1~3次,有一半左右的天数发生连续崩料。

燃料比较高,吨铁550Kg以上。

2006年4月10日开始进行“大α角、大矿角”布料试验。

表3列出基准期(3月份)和试验阶段的装料制度、布料参数和技术经济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