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 又叫‚七月半‛、‚鬼 节‛ 等。
每到此时, 寺庙里有盂兰菊会,超度亡灵。市场上 可以买到冥衣、明菜花、油饼等, 用来祭祀祖宗并预 报秋收。
来源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 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 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第一节 民间节日
每年公历4 月5 日前后, 是我国传统的节日—— 清明节。它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之一。这时候, 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转暖, 万物欣欣向荣, 使人感到 格外清新明洁, 因而称为清明。 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相距很近, 许多地区的人们 往往合二为一, 以清明节来融合两个节日的内容。
五、端午节
来源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 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 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 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 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 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 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 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 流传开来。 习俗 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到庭院赏月。
六、乞巧节
来源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 相会。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 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 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 “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 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习俗 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 等风俗,现在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 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 人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出 约会。


过年原先在“腊日”,即腊八,后改为阴历年首 日,即春节。民间风俗把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称为“过 小年”, 是过“大年”的预演。祭灶在先秦时是重要 的祭礼“ 五祭” 之一。 1、除夕
贴对联 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重头戏。鱼、饺子、汤圆、年糕 除夕拜年, 长辈要事先准备好给晚辈的压岁钱。 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
据说汉代已有人日习俗,至魏晋后更 开始被重视。古人会于人日当天戴上 “人胜”(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 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 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 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后,皇帝会赐 彩缕、人胜及登高大宴群臣。
第一节 民间节日
9 .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吃元宵, 挂彩 灯, 放焰火, 观灯游玩。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们称 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灯期。因为是上元之夜, 又称为元夜或元宵。 元宵节在唐代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 宋朝时, 灯期由三日延长到五日, 到明代更延长 到十日。
" "

八、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民间俗称八月节, 自古 有赏月、拜月、吃月饼的习俗。 到宋代, 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多起来, 成为我国 民俗中仅次于春节的大节。 民国元年, 规定: 以元旦为春节, 以端午为夏节, 以中秋为秋节, 以冬至为冬节。 中秋节吃月饼。月饼又称为‚团圆饼‛。中秋节 又叫团圆节。古时候,还设案焚香,祭祀太阴星君(月 神) 。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jiào )祈祷,乃是 汉族传统民俗,旧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与正月十 五日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同为古老传统节 日。
第一节 民间节日
放老习 唱荷北俗 应灯京 景、还: 戏莲有中 花举元 等灯行 活、制节 动祭法期 。祖船间 , 、、
习俗Ⅱ:佛教徒在这一天 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 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


正月开始占岁。汉代东方朔的《岁占》称岁后八 日: 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日, 三日为猪日, 四日为 羊日, 五日为牛日, 六日为马日, 七日为人日, 八日 为谷日。 俗传初一为扫帚生日, 这一天不能动扫帚, 否则 会扫走运气、破财, 而把“ 扫帚星” 引来, 招致霉 运。
正月初二
3 . 正月初二
苏东坡《守岁》诗写道:
“ 明年岂无年? 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 尤可夸。”
诗:
清代诗人赵翼在85 岁高龄时曾作《除夕》
“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 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
2 . 正月初一
拜年
“年”的正式称谓在周朝,正式将“年”字定为岁 首在汉朝。 正月的头一天俗称“三元” ,又称“三朝”、 “元朔” 。又有“上日”、“三朔”、“三始” 等 别称。 初一早上开门大吉, 先放“开门炮仗”,爆竹之后, 碎红满地, 称为“满堂红”。
第一节 民间节日
九、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九九重阳的说法, 最早见于《易经》,重阳节的月、日恰逢双九, 也叫双九节,古代以九为阳,六为阴,双九就 是重阳, 故称重阳节。重阳节要登高、插茱萸、 赏菊、饮菊花酒 演变
阴历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同时 也是中国的敬老节。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 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 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俗。
第一节 民间节日
南宋梁元帝有花朝诗云:
‚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
唐代诗人方干诗云:
‚花朝连郭雾,雪夜隔湖镜‛。
目前,花朝节仅存在于中国广西宁明、龙 州一带壮族人民的生活中。
第一节 民间节日
《红楼梦》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三、上巳sì 节
阴历三月初三为上巳节。先秦时, 这个节日是定于三 月的第一个逢巳的日子, 曹魏以后, 把它固定在三月 初三, 不管它是否逢巳。 游戏: ‚流觞‛。 《后汉书·礼仪志》载: “三月上巳, 官民皆挈 (qiè )于东流水上, 曰洗濯祓( fú) 除去宿垢痰为 大挈。‛ 杜甫的《丽人行》写道: “ 三月三日气象新, 长 安水边多丽人。‛
元旦在古代有不同的称呼: 汉代又称“元正”, 晋 代又称“元辰”, 北齐时又称“元春”, 唐代又称 “元朔”。 我国历史上元旦在哪一天也不尽统一。夏代在正 月初一, 商代在十二月初一, 周代在十一月初一, 秦始 皇统一中国后, 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又恢 复到夏历, 以正月初一为元旦, 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 前。辛亥革命后, 民国元年决定采用公历, 遂将农历 元旦改为春节, 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
第一节 民间节日
二、花朝节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 日‛、‚花神生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
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
五花朝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 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
‚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
来源:楚国大夫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 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 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 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 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 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 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 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 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 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 发展成粽子。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是开始、“初” 的意思;“午”与“五”既同音又通用。所谓“端午” 就是“ 初五”。由于午时艳阳高照,阳光灿烂,故又 名“端阳”; 端午节这天,月、日皆为五, 故又称 “重五”; 端午节用菖蒲避邪, 故又称“蒲节”。 端午节的来源众说纷纭。
习俗: 悬钟馗像 、挂艾叶菖蒲榕枝 、赛龙舟 、吃粽子 、饮 雄黄酒 、游百病 、佩香囊 。
大年初二, 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夫婿与孩子回娘家。 “归宁” 拜年时先去舅舅、岳父家。
4 . 正月初三
Fra Baidu bibliotek
正月初三, 有些地方俗称“ 赤狗日”, 这一天不 出门, 不宴客。初三又叫“ 小年朝”, 应该祭祀祖先 和诸神, 但不能扫地、起火、打水。 初三日, 有的商店开始营业, 俗称“ 初三开店门”。 初三是俗传“ 老鼠娶亲” 的日子。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
中 国 传 统第 节 8 日 讲 民 俗
一、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 前将春节称为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诗人萧子云《介雅》诗:“ 四气 新元旦, 万寿初今朝。”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说: “ 正月朔日, 谓 之元旦, 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 此为之首。”

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记载了一个“桓景避灾”
的故事,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 登高的风俗。
“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 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 茱萸于小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 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 ‘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 盖始于此。”虽是传说,可知重阳节登高等习俗,寄 寓了古人消灾避祸的美好愿望。
8 .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也称“人日”、“ 人胜节”、“ 七 元”。 东方朔《占年书》:“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 逢阴雨,则有灾。”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 则是吉 祥, 代表那一年出入顺利, 人口平安。 正月初七这一天要吃七样蔬菜合煮的菜肴, 其中 必有寓意勤劳、聪明的芹菜、葱、蒜。
第一节 民间节日
第一节 民间节日
5 . 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有“接神” 的习俗。家家户户准备牲 礼、四果、生仁、炸枣等迎接, 烧金纸、神马。 此外, 初四不动刀、剪。
第一节 民间节日
6 . 正月初五
初五也叫“破五”,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 生日。初五要吃饺子、放鞭炮、赶庙会, 全家庆贺。 关于财神, 民间有很多传说: 宋朝蔡京 赵公明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
时间:农历十一月初七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 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 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 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 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习俗 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 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 祖的习俗。
第一节 民间节日
四、清明节
旧俗以清明的前一天( 一说前两天) 为寒食节。
我国各地在这一天都有扫墓、踏青、插柳、寒食 等风俗。汉代定为“ 禁烟节”。 唐代诗人韩翃《寒食》: “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 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
来源 :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 [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 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 市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 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 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 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 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第一节 民间节日
7 .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送穷‛,这是我国民间一种很有特 色的岁时风俗,其意是祭送穷神。 ‚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 (《图经》)
唐诗人姚合《晦日送穷三首》中第一首云: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第一节 民间节日
马日,古称‚挹yì 肥‛
第一节 民间节日
第一节 民间节日
六、乞巧节
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月初七又叫女儿节。这一天又叫“ 避节”。 农历的七月初七, 有时恰逢天气晴朗, 民间有晾 晒衣物和书籍的习惯。
《晋书·阮咸传》:‚咸与籍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 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服,锦绮粲目。成以竿挂 大犊鼻于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兔俗,聊复尔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