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学期末复习(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新经济:它是以以美国经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为基础所产生的概念,即一种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科技进步快、经济效率高、全球配置资源的经济状态。
2.新经济的实质:是以治理作为产业的基础依托,以高科技为支柱的知识经济。
3.后工业经济:是以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
4.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
5.知识经济阶段的标志特征:资源利用智力化、资产投入无形化、知识利用产业化、高科技产业支柱化、经济发展可持续化、世界经济全球化、企业发展虚拟化、人均收入差距扩大
6.数字经济:是指一个经济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数字技术被广泛使用并由此带来了整个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的根本变化。
7.网络经济:概括为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
8.网络经济的4个层面:internet基础结构层、internet应用层、internet中介层、internet 商务层
9.网络经济的新特点:网络经济是全天候运作的经济、是全球化经济、是中间层次作用减弱的“直接”经济、是虚拟经济、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经济、是速度型经济、是创新型经济。
第二章
1.保留价格:指某人愿意为某产品支付的最高价格。
2.自有价值:消费者对产品自有价值的判断基于这一产品的一些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属性。
3.协同价值:由于其他消费者使用,而从产品或服务中得到的价值。
协同价值越大,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就越高,协同价值在网络经济中十分显著。
4.消费者边际效用:多消费一定单位商品时,效用变化增加的消费量之间的比率。
5.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6.收益递增:在规模收益的背景下进行的。
当所有的投入都按比例提高时候,全部产品的规模收益就会显现出来,将以大于投入增加率的速度增长
7.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一个市场参与者(个人、家庭、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到了其他人或者公共的利益,而行为人却没有因该行为做出赔偿或得到补偿。
8.梅特卡夫法则:是指网络价值以用户数量的平方的速度增长。
9.网络外部性:当一种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时,即出现网络外部性。
网络外部性意味着原有用户得到了产品中所蕴含的新增价值而无须为这一部分价值提供相应的补偿,因而是属于经济学中所阐述的正的外部性的一个特例。
10.网络外部性的分类:
(1)直接网络外部性和间接网络外部性:直接网络外部性:通过消费相同产品的市场主体的数量所导致的直接物理效果而产生的外部性。
间接网络外部性:随着某一产品使用者数量的增加,该产品的互补品数量增多、价格降低而产生的价值。
(2)正的网络外部性和负的网络外部性:积极(正)的网络外部性,指当一种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者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加。
消极(负)的网络外部性,指当一种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者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减少
11.网络外部性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根本原因:在于网络自身的系统性和网络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互补性。
影响因素:网络的规模和网络内部物质的流动速度。
12.网络外部性对市场效率的影响:1.会导致实际产出与社会有效产出产生分离2.可能导致次优技术占领市场。
第三章
1.网络产品广义:张小蒂、倪云虎从广义网络出发,将网络产品定义为一切满足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产品。
网络产品狭义:网络市场对网络产品和市场进行考察,认为纯粹的虚拟市场是网络经济的未来,虚拟性成就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大幅下降以及交易效率和生产力水品的飞鱼,而网络产品则应该主要包括数字产品和智能产品。
2.信息产品的定义:包括软件、所谓的“教育”和“娱乐”产品以及其他的知识产品。
网络时代出现之后,这些信息产品明显的出现了两大发展趋势:①大量信息产品得以实现数字化。
②信息产品的范畴不断扩大,非信息产品也可以数字化
3.数字化过程:可归纳为“两化”--标准化、个性化、“两性”--- 安全性、增值性。
4. 数字产品:网络经济中交易的可以被数字化,即编码成一段字节,并且可以通过网络来传播的事物。
5.数字产品与信息产品联系与区别:联系:从本质上,数字产品本身就是信息,经数字化并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而信息则包括任何可以被数字化的事物。
区别:数字产品强调其数字化的存在形式以及因此而引致的一些特性;而信息产品则侧重于讨论产品的信息内容及其特点。
数字产品必然要求具有信息内容—因为具有信息内容是一个产品成为数字产品的前提条件;而信息产品则未必是数字产品—它也可以以实物的形式存在。
6. 数字产品的分类:(1)以数字产品的形式和内容作为划分依据:①内容性产品是极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它又细分为三种:新闻、书籍、音像的数字版本。
②交换性工具产品:代表某种契约的数字产品。
如象征、符号和概念等等。
具体包括网上订票服务(航班、宾馆等);以及财务金融工具(电子支票、电子货币、信用卡、有价证券等),这些都是可以被数字化成为数字产品的金融工具。
○3数字过程和服务性产品:任何可以被数字化的交互行为都是一个数字过程或服务。
这里所说的交互行为,实质上是通过相应的软件来驱动和激发的。
具体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如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网上拍卖)、虚拟图书馆、
数字博物馆等。
(2)以用户与产品交互为基础来划分数字化产品的方法::①产品的传输模式:被动传输式:用户一次性或者断点续传以片段方式下载后,直接使用。
交互式模式,使用了实时应用程序,需要在连续的请求与回应之间交谈和应用,具有互动性。
②运行性使用:运行性使用表示一个产品是可执行的程序或被程序存取的文件。
如,交互式CD在一个由程序设计人员设定的可控制的环境下显示文件类素材,这些素材很难在其它环境中显示。
○3产品的时效性:着眼点为数字产品形成时间,如各类网上行情、广告、资讯乃至新闻等。
这类产品的生产特点。
○4同一产品需求的数量和使用的频繁程度:一类为一次性使用。
另一类为反复使用,如:软件程序和游戏,能够被反复使用的产品的全部价值必定随着使用而增加,但其递增率可正可负。
7.数字产品的特点:(1)物理特性:①可变性:随时可以被修改。
修改表现形式:订制;传输过程中;到达用户手中;升级。
②不可破坏性:在网络上传播不具有物理载体一经创生可永远存在○3可复制性:最大价值特点:大量低成本复制。
这个特性带来很多经济学问题(2)经济特性:①非竞争性:消费上的非竞争性由其信息内容的特征决定的。
也可以是排他性,通过制度性或技术性的设计。
如:经过加密的数字产品②经验产品:如果消费者必须先尝试一种产品才能对它进行评价,经济学家就把它称为“经验产品”。
对于数字产品来说,它每次被消费的时候都可能是经验产品。
○3外部性: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外部性;同时具有第二章提到的网络外部性,这点是它的特殊之处○4对个人偏好的依赖性:数字产品所携带的内容本质是信息——人类思想、知识、智力、资料等。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这些思想和信息的作用是因人而异的。
所以对数字产品的需求似乎更容易随消费者个人的偏好不同而变化。
8、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生产:(1)成本函数:①固定成本:往往还是沉没成本(SunkCost) 即这一成本不仅固定且难以在短期内变动,并且如果生产停止就无法收回。
例:研发。
○2边际成本:网络经济下的生产普遍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点。
例:移动通讯服务(2)短期供给曲线消失:
图3-5 网络经济中的成本函数与供给曲线的消失。
图3-5中AC为平均成本,MC为边际成本,假定D为需求曲线,它和消费者的边际收益MB为同一条曲线。
(3)规模收益的自然限制减弱:特殊成本结构决定,供给方规模经济更加显著;由于边际成本相对固定成本而言很低,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生产在短期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急剧地下降;其零成本复制的特性;;网络经济下,供给方规模经vs需求方规模经济:具有显著不同的经济性质,但它们的共同作用使得正反馈的实现成为可能,而供需双方的交互作用与正反馈导致的多态均衡将留待下一章讨论。
(4)摩尔定律与“丰饶”经济学:摩尔定律出现的原因:1、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生产过程强化了学习效应2、知识的非竞争性3、网络外部性加剧了摩尔定律的作用。
9.数字产品的盗版:数字产品最后总要的价值在于数字产品本身蕴含的信息价值或者只是价值。
厂商为了生产这些信息或者只是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因为数字产品极其容易复制,似的厂商无法销售足够数量的产品来获得利益。
第四章
1.传统经济理论中的负反馈:
负反馈描述的是一个强者走向衰弱而弱者逐渐强大的过程,传统经济学中所讨论的“均衡”过程实际上正是这样一种情形。
正反馈:是指受控对象对失控主体的反作用,将有关系统实现状态的信息经过一定转换后输送回系统的输入端,一增强输入信号相应的过程。
2.经济学中的正反馈理论:
在边际收益递增的假设下,经济系统中能够产生一种局部反馈的自增强机制。
自增强机制对经济系统的影响(主要内容):可能无效率; 锁定; 路径依赖; 多态均衡。
3.正反馈的动态经济过程:
4.路径依赖:
1.)含义:即使在一个以自愿抉择和个人利益最大化行为为特征的世界中,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如一些技术、产品或是标准)一个次要的或暂时的优势或是一个看似不相干的事件都可能对最终的市场资源配置产生重要而不可逆转的影响。
2.)特征:历史的重要性;不可逆转的选择
3.)形成的原因:不完全的市场:指复杂的、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不确定性的市场;转移成本的存在:系统一旦被锁定,要从这个系统转移到另一个系统往往需要支付很大转移成本;报酬递增:报酬递增引发多态均衡,致使最终选择结果可能受到历史偶然事件的影响,并产生路径依赖的现象
4.)分类:一级路径依赖:没有效率损失,经济达到均衡
二级路径依赖:因为信息不完全而在作选择时无法达到真正的最优均衡
三级路径依赖:产生的效率损失是有可能通过一些制度安排来避免的
5.锁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从一个系统(可能是一种技术、产品或是标准)转换到另一个系统的转移成本大到转移不经济,从而使得经济系统达到某个状态之后就很难退出,系统逐渐适应和强化这种状态,从而形成一种“选择优势”把系统锁定在这个均衡状态。
6.网络企业的锁定策略:抢先化策略;性能演示策略;提高用户满意度策略;不兼容策略;培养用户忠诚度策略;产品升级策略;提供互补产品策略。
7.购买者避免锁定的策略:(1)避免锁定困境的方法:选择已成为标准的产品;选择权开放;(2)减少转移成本的不利影响:购买之前的准备;购买之后的策略。
8.被电信行业锁定的原因:成本(换号成本;合同成本);设备的购买;品牌的效应。
9.转移成本:转移成本是与锁定相联系的的一个概念。
转移成本越高,路径依赖和锁定的程度越高。
总的转移成本包括:1)私人转移成本,包括最初采用的技术的沉没投资,转向新系统所需的支出,如安装成本、培训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厂家为说服消费者转移的成本和消费者付出时间成本、心理成本等。
2)社会转移成本,即因网络效应而付出的成本。
转移意味着失去了从这种网络效应所能够得到的利益,这也是转移成本的一部分。
10.锁定的类型与转移成本:
11.标准的概念:是某一产业范围内的所有产品、生产过程、规格或程序的所有要素都必须遵循的一套技术上的规范。
标准的类型:1)基础标准2)要素标准
12.影响标准确立的因素:用户基数;兼容性
13.标准竞争策略:要素标准实际上往往是企业之间激烈竞争的结果。
标准竞争策略,就是企业为使自己成为标准或标准的一部分而采取的方式和方法。
基于标准的竞争策略:
1.组建标准技术联盟: 1)纵向联盟:与供应商的联盟。
目的:扩大并形成稳定的互补产品的供给来源,以此来影响消费者对未来市场的预期。
2)横向联盟:与竞争对手的联盟。
目的:扩大用户基数。
方法:联合:与其他企业结成共同体,以避免对抗,取得双赢;特许:以授权的方式允许其他企业使用自己的技术,削弱其他企业自行开发、研制的积极性,减少竞争。
2.选择合理的兼容性:自己的技术对其他企业兼容性越强,其他企业对自己的技术兼容性越差,对自己越有利。
兼容性选择的一般规则:1)如果企业各方面都居于优势,偏好不兼容;如果企业只有某一方面的优势,偏好兼容。
2)产品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竞争不激烈,倾向于兼容;产品生命周期后期,竞争激烈,倾向于不兼容。
3)市场的新进入者,倾向于兼容;市场的在位者,倾向于不兼容。
3.渗透式定价:渗透式定价就是在开始时给自己的产品定很低的价格,以使自己的产品迅速渗透到市场中。
渗透式定价的目的,是为了迅速扩大用户基数,使之达到临界规模。
14.网络市场运行的基本特征:新兴企业和临界容量;市场的不稳定性;路径依赖和锁定;次优技术获胜。
15.存在正的临界容量的必要条件:网络规模扩大,消费者的效用和支付意愿也提高;当网络规模较小时,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也同样会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而扩大;很小的网络可以在较高的价格下得以存在和扩张。
16.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一定产业的厂商间以及厂商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特征和形式,其中心内容是竞争和垄断的关系。
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 17.市场结构的计量指标: (1)市场集中对指标:绝对集中度:CRn = CRn 越大,集中度越高,对市场的操纵能力也就越强
CRn 越小,集中度越低,竞争程度越强 ;
相对集中度: ∑
=n
i X Xi 1
)
/(
;赫芬达尔指数:赫芬达尔指数是反映市场集中度的综合指数,记为HHI 。
公式:HHI = (
n 为市场中厂商的总数。
)
(2)产品差别化指标:需求交叉弹性:反映了一种产品的价格变化比率对另一种产品需求量变化比率的影响;供给交叉弹性:反映了一种产品的价格变化比率对另一种产品供给量变化比率的影响。
两个指标的公式形式相同,都可记为:
产品差别化指标推导关系:需求交叉弹性越大,产品的差别化程度越小,可替代性越强,厂商之间的竞争程度越强;反之,需求交叉弹性越小,产品的差别化程度越大,可替代性越弱,单个厂商更有可能具有垄断市场的能力。
供给交叉弹性较大,企业间的竞争比较充分(原因:各厂商可以根据竞争对手相关产品的价格变动,来相应调整自己的产量)。
18.市场结构呈现寡头垄断特征结论:排名相邻的厂商的市场份额之比、价格之比都至少是
2.6;排名相邻的厂商的利润比至少为6.86。
19.网络经济下垄断和竞争:
网络经济下的垄断与传统的“垄断消除竞争论”相背。
网络经济下的垄断是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马歇尔冲突”的竞争性垄断。
网络经济下的垄断突破了“垄断抑制技术进步”的瓶颈。
20.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进入壁垒(关键因素);追求垄断的战略性行为;政策与法律环境;范围经济收益;规模经济效应;市场容量。
21.网络市场的运行定律:
(1)规模至上:梅特卡夫定律;马太定律: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个方面(金钱、名誉、地位)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2)速度至上:摩尔定律:计算机芯片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吉尔德定律;(3)创新至上:达维多定律:在网络市场的竞争中,厂商必须不断创造新产品,及时淘汰老产品,使成功的新产品尽快进入市场。
第五章
1.产品差异化的概念:指企业以某种方式改变那些基本相同的产品,以使消费者相信这些产品存在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偏好。
2.产品差异化的实施:横向差异化不存在“好坏”区别,产品的格通常一致,这样价格相同时消费者的最优选择仅仅与个人偏好有关。
在纵向差异化产品空间中,所有消费者对偏好次序一致,产品价格通常是不同的,质量加价比较普遍。
产品可以同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差异化。
3.差别定价:也称为歧视性定价(Price discrimination)定义:对企业生产的同一种产品根据市场的不同、顾客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价格。
4.价格歧视:在经济学中,差别定价被称为价格歧视,即对相同价值的产品对不同的消费者0 100S S 45 A
B
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纵轴:企业所占份额的累积百分比 横轴:企业数目的累积百分比 基尼系数:对角线和洛伦茨曲线之间的面积A 与对角线下的三角形面积A+B 之比,即A/(A+B ) 基尼系数的值在0到1的区间内。
∑
=n i X Xi 12)/(
收取不同的价格。
5.价格歧视的三种类型:1)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2)二级价格歧视3)三级价格歧视。
6.捆绑销售:将不同的产品捆绑在一起销售,即可以是自己的产品捆绑,也可以与别人的产品捆绑。
捆绑销售降低了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分散程度,有利于同时扩大两种或几种产品销售。
7.分段收费:分不同的时间收取不同的费用,如先收取一笔固定购买权费,再收取每单位的使用费。
8.微软垄断案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结合网络效应、正反馈、梅特卡夫定律分析微软垄断地位形成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以及分析费希尔方案一的可行性)2.费希尔的处罚建议3.将微软一分为二(三),一家经营WINDOWS,其它家经营其它产品4.将微软一分为二,每一家都有权经营WINDOWS 5.不拆分微软,但要求微软开放、统一WINDOWS的可编程接口的标准,使其它操作系统也可以使用为WINDOWS编写的应用软件。
9.锁定:当顾客从一种品牌转移到另一种品牌的成本非常高时,就会面临着经济学上所谓的锁定现象。
10.转移成本:转移成本并不是网络经济的产物,它在传统经济下也有表现。
转移成本是动态的概念,从消费者购买产品开始到进行下一次产品转移为止,转移成本在不断变化。
11.安装基础:简而言之就是企业销售给购买者的,能够发挥锁定作用产生转移成本的产品(服务)。
12.进入壁垒:定义为允许在位者赚取超正常利润,而不受进入威胁的一切因素。
13.进入壁垒的成因:
一.结构性壁垒
1.含义:不受厂商支配的、外生的,由产品技术特点、自然资源环境、社会法律制度、政府行为以及消费者偏好所形成的壁垒。
2.分类(1)绝对成本优势壁垒(2)规模经济壁垒(3)产品差异化壁垒
二.战略性壁垒
1.含义:在位厂商为了保持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利用在位者的优势所进行的一系列有意识的战略行为,以构筑阻止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的强大壁垒。
2.分类(1)价格歧视(2)价格积压(3)广告策略
三.制度性壁垒
14.构建战略性进入壁垒:1.采取产品或技术不兼容的战略2.控制消费者预期3.采取排他性的手段阻止进入者的进入 4.通过垂直一体化提高战略性进入壁垒 5.控制关键的设备和技术。
15.垄断竞争/寡头市场中的竞争者策略:
先发制人:实现先发优势,要有对市场和技术发展的敏锐洞察力、优秀的产品开发设计能力。
兼容联盟:包括兼容和联盟时机、对象、方式的选择。
渗透定价:现在的渗透定价必须能够用将来占领市场以后的利润加以补偿,包括巨大的市场需求、对价格高度敏感等。
16.预期管理:在网络市场中,预期会自我实现,消费者预期将成为标准的产品或技术将最终成为真正的标准。
17.标准竞争的战略类型:1.标准主导战略:适合企业是在位企业 2.标准挑战战略:3.标准兼容战略4.标准推广战略:重点是扩大用户使用数量。
第六章
1.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
2.资源的配置方式:
(1)传统社会的习惯
习惯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长期形成的,并共同接受和普遍遵守的惯例。
这种惯例通常具有法律或道德约束力,从而成为传统社会中人们用来处理社会基本经济问题,进行资源配置时的一种方法和制度性约束。
现代社会中,习惯也依然起到一种资源配置的作用。
(2)命令机制
命令机制主要是由政府来作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决策。
某种程度上,在社会动荡或经济危机时期,命令机制是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有效方法。
另外,在社会经济正常发展时期,如果政令传达渠道不畅通的话,有可能导致指令滞后,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此外,如果统治阶级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命令机制发挥的效用也会存在差别。
命令机制要发挥作用,必须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研究。
(3)市场机制
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主要是由一种竞争的价格制度来决定。
消费者、生产者和要素所有者拥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他们从各自的经济利益出发,分散地个别地进行经济决策,并通过市场交换和竞争达到他们的目的,调整他们的行为。
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有较大优越性,但弊端也不小,就是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3.资源的配置优化:
(1)狭义的资源配置优化
指以有限的资源(生产要素)尽可能生产出更多的符合人们偏好的产品和服务。
不考虑人们收入分配的公平及宏观经济的稳定。
(2)广义的资源配置优化
Efficiency 效率市场机制
Fair 公平社会价值判断
Stable 稳定经济的正常运行
4.帕累托效率:E1点和E2点都是帕累托最优点(实际上,整条mm曲线上的点都是帕累托最优点)。
从一个帕累托最优的状态E1点变动到另一个帕累托最优状态E2点,是以牺牲O`的利益去提高O的福利;反之,从E2变动到E1是牺牲O来提高O`的利益。
5.经济效率实现的条件:产品总的净社会收益非负、总社会收益与总社会成本的差异最大化。
6.经济效率的三种形式:动态效率:要最大化动态效率,产业必须实现创新与增长的最大化。
分配效率:要最大化分配效率,产品必须以接近于成本的价格销售。
生产效率:要最大化生产效率,产品要尽可能以最有效的方式生产。
7.公共产品的两个重要性质: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在使用上的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即消费者消费某产品时并不影响其他消费者从该产品中获得利益。
非排他性,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