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逻辑思维和超字译——《鸭巢围的夜》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的逻辑思维和超字译——《鸭巢围的夜》鉴赏
发表时间:2009-04-07T18:27:57.123Z 来源:《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年第3期供稿作者:闫姝丰[导读] 《鸭巢围的夜》是一篇语言清新流畅、细腻淳朴,反映民间生活和乡土风情的散文。
《鸭巢围的夜》是一篇语言清新流畅、细腻淳朴,反映民间生活和乡土风情的散文。翻译家戴乃迭的译作很有特色,堪称绝佳,表现在:以句为单位,译文不拘泥于原文,大多采用“超字译”(paraphrase)的翻译手法,好似自由游走于原文而又忠实于原文;以篇章为单位,译文文风清爽流畅,毫无冗长拖沓、拗口生硬,与原文风格配合的恰到好处。
散文,形散意不散。形散反映在语句时短时长,句式与词汇搭配不符合常规言语标准,因此理解散文字里行间的“意”也就格外重要。形散无形中增大了散文翻译难度。如果拘泥于原文,逐字翻译甚至死译硬译,译文必定遍体硬伤,面目全非,非能正确传达原文内容,更不用说保持风格一致了。只有先理解原文语句含义,进行必要的逻辑思考,才有可能再现原文的“精髓”。
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它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
从表面看,翻译不过是一种文字转换,似乎与逻辑思维很少关联。其实,翻译的全过程,从理解到翻译,直到译后校阅,除了考验译者的双语功底、美学修养等多学科知识以外,还自始至终考验译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原因很简单,因为译者所面对的原文,并非只是单纯的文字堆砌,而往往是作者逻辑思维的产物,或者说,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更何况,语言表达本身也是以逻辑构成为其内在文脉的。
德莱顿将翻译分为三类:metaphase, paraphrase和imitation。(暂译作“逐字译”、“超字译”和“拟作”),他反对逐字翻译和拟作的极端做法,而主张折衷的超字译(赵彦春,2007)。超字译其本质就是译者在完成对原文的逻辑思考,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的翻译行为。“超字译既可以是直译也可以是意译”(赵彦春,2007),只要译文能忠实表达原文的意思。
本文是一篇细腻描写情与景的散文,方位、时间、因果等逻辑关系在文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原文中未明确点明,这就需要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反复推敲,继而以译入语paraphrase原文,即从逻辑上去再现原文并验证译文。试举例若干:例一:时间逻辑关系
我包定的那只小船,在天空大把撒着雪子时已泊了岸。The small boat I had hired moored after the first flurries of snow fell. 分析:看到“……时”一般首先想到用when, 看到“已”会习惯性选择用完成时态,如再想表现“大把雪子”译句不免拖沓繁琐。而译者在理解了句意后,轻松用时间介词after一转,译句十分简洁流畅,既体现出停船动作与下雪的先后关系,又表现出雪的大而急。例二:方位逻辑关系
这地方是个长潭的转折处,两岸是高大壁立千丈的山,山头上长着小小竹子,长年翠色逼人。This place, at a bend in a long lake, was flanked by high cliffs on the peaks of which grew small bamboos, an enchanting emerald the whole year round. 分析:这一个地方,又是两岸,又是山头,汉语表达起来及其轻松,但翻译起来就需要好好斟酌。原句共分四层,重叠托出,英译时则必须分别主从,恰当选好主语以带动其他。译者在理解了原文后,将“两岸”这一名词概念用一个动词来连接句子,之后“山头上”用了从句形式,把各层分句,各个方位有机的联系起来,比较自然。
例三:因果逻辑关系
地方既好看,也好玩。So the place, besides being attractive, provided distractions. 分析:此句若没有上下文,可能十分简单的译为:This place is not only beautiful, but also funny. 或This place is attractive as well as amusing. 然而联系上下文我们了解到,原文中这个地方有很多吊脚楼,这些房子搭建精巧,不惜耗费木料,为人们提供栖身之所,解除疲劳和寂寞,因此好看又好玩。译者敏锐的体会到上下文中的因果关系,将这一短句独立出来,以So开头,总结上文一系列的描述。其实,“无论上下文也好,语境也好,其实质是向译者提供了词义选择的逻辑背景而已。”(向红、王雪梅,2007)以下几例体现译者游刃有余的翻译手法和风格,可谓超字译的代表:例四:房屋既在半山上,不用那么多木料,便不能成为房子吗?半山上也用吊脚楼形式,这形式是必须的吗?Why was so much timber needed for houses halfway up a hill? Yet they were built on stilts, quite needlessly. 分析:原文系两个疑问句。译文从其精神,不拘泥于原句形式,译者采用自问自答,起到同等效果。例五:石头既然那么大,船又那么小,我们都希望寻觅得到一个能作小船风雪屏障,同时要上岸又还方便的处所。Since they were so big and our boat was so small, we wanted to find some shelter from the wind in a place where we could easily go ashore. 分析: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语句的基础上,以从句形式代替原来的并列句式,做到一气呵成,自然流畅。例六:小船上的水手,把船上下各处撑去,钢钻头敲打着沿岸的大石头,发出好听的声音。The crews were belittle craft up and down, the steel tips of the puntingpoles clinking melodiously on the rocks. 分析:此句动用了感觉,视觉和听觉,意境十分美好,给人身临其境的幻觉——人在船上游,耳边漂叮咚。类似“发出”这类的词语在汉语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稀疏平常,但在英译时如果逐字翻译将破坏原文的韵味,丧失散文的美感。译者较好的处理了这个难题,用clink melodiously作为独立结构,省略了“发出”,很好的保持原文的欢快流畅,一气呵成。
此外还有很多值得鉴赏品味的文句,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通过鉴赏这篇译文,应注意到两点:一、翻译需要逻辑思维的支撑,只有充分理解原文才能再现原文,译出理想的译文。同时逻辑思维亦可帮助译者确定不同上下文、语境下的词义句义。二、用词精准传神一直是翻译的难点,考验译者的双语功底、美学修养等多学科知识。从这个意义上来将,翻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是在不同学科边缘游离着的一块诗意的栖息地”一个好的译者往往是杂家,广博众家之彩。翻译家戴乃迭以自身的语言优势优美再现了这篇淳朴细腻的乡土散文,文风流畅自然,且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值得我们学习鉴赏。
参考文献:
1. 赵彦春. 直译意译本虚妄[J]. 外语与翻译2007.2
2. 向红、王雪梅. 逻辑思维是合格翻译之基石[J]. 中国翻译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