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行合一
引言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知行合一,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知行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知指知识、知觉、认识;行指行为、行动。在中国古代,知行关系问题主要涉及道德认识与道德践履,但也有一般认识论的意义。关于知行关系的讨论涉及认识的来源,求知的途径、方法,验证知识的标准等问题。
孔子提倡身体力行,要求知行统一,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依靠道德实践来检验、证实道德认识的真假与深浅。而言行关系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知行关系问题,孔子要求言行一致,也就是在寻求知行统一。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如果背诵诗经三百篇,给他官做进行统治,行不通;派他出使到外国,不能独自应酬;书读的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所以孔子主张学以致用,知行统一。
道德实践活动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形成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规范的内容和意义有了正确的认识,才可能产生坚定的道德信念,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故孔子首先强调“知德”,即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认为必须要有丰富的道德知识,才能分辨善恶、是非、荣辱,决定取舍而不迷惑,才能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为自己内心精神上的需要而感到快乐。他经常教育学生:“君子学以致其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等等,强调“知德”的重要性。道德实践是道德认识的外部标志,只有道德行为才使道德品质具有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因此,孔子认为道德理论知识还必须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要以行为本。在实施道德教育过程中,他反对空洞的说教,当弟子向他请教怎样成为仁人、君子时,孔子从不作概念推理式的解释,而是指导弟子在社会实践中去体会“仁人”和“君子”的蕴涵。因此,孔子在强调“知德”的同时,也强调“行”的重要意义。他认为“行”比“言”更为重要,“行”是德的归结,德不能离开“行”,孔子把“行”纳入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特点和优良传统。他说:“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他教导人们务必慎重,不要说大话,真正的君子从来都是“耻其言之过其行”(《论语·宪问》),因此他主张“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言之必可行”(《论语·子路》)。同时他还把言行一致看作是一种对“君子”的德性要求,把能否做到言行一致视为道德上划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重要标准,即衡量一个人的道德境界如何不能只凭他说得怎样,首先应看他做得怎么样。
孔子提出了道德教育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即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的问题,亦即如何把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问题,他把知、行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最根本的问题,具有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因素。他强调道德认知的同时强调道德实践,把握了道德教育的关键,教导受教育者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所学转变为所行,即将道德知识付诸实践,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道德品质,在行动中落实道德规范的要求。这对当代学校德育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此,在当代中学中,我们应该把“知行合一”的思想带入道德教育的实践工作中,以提高中学生的道德修养。
相关链接:
达尔文发现“达尔文”
1828年的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一位大学生围着一棵老树转悠。突然,他发现在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里边蠕动,便急忙剥开树皮,发现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向前爬去。这位大学生马上左右开弓抓在手里,兴奋地观看起来。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大学生措手不及,迅即把手里的甲虫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到。看着这些奇怪的甲虫,大学生真有点爱不释手,只顾得意地欣赏手中的甲虫,早把嘴里的哪只给忘记了。嘴里的那只甲虫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这大学生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他这才想起口中的甲虫,张口把它吐到手里。然后,不顾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市内的剑桥大学走去。这个大学生就是查理·达尔文。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首先发现的这种甲虫,就把它命为“达尔文”。
毛陈冰:“80后”女孩千里走单骑,救人不留名
在一次献血时,毛陈冰得知自己是ABRH阴性血型,在人群中的比例只有万分之三,因稀有被称作“熊猫血”。从此,她格外注意这方面的信息,还加入了名为“一家人A群”的稀有血型QQ群。2007年9月14日,毛陈冰从QQ群中看到一则求救信息:贵州省黎平县29岁的农村孕妇杨昌花,因宫外孕大出血,生命垂危。而她的ABRH阴性血型非常稀有,整个贵州省的血库里都没有,急需帮助。为了远方那个危在旦夕的生命,毛陈冰决定立刻去献血救人。
此前,毛陈冰从未出过远门,但这一次,她在最短时间内计划好杭州到贵州黎平的行程。一到医院,看着病人家属焦急的神情,体重只有44公斤的毛陈冰表示立即要献400毫升血。医生看她身体单薄,又是长途劳顿,只同意抽200毫升。拗不过毛陈冰的一次次请求,也考虑到情况紧急,医生又一次把针头扎入她的手臂。在抽到240毫升鲜血时,毛陈冰出现了虚脱反应,院方考虑到她的安全,才停止了抽血。
其实,在这次献血前一个月,毛陈冰在杭州刚刚参加过献血。按照常规,两次献血至少要间隔6个月。有人曾问毛陈冰:献血时发生虚脱、晕厥,有生命危险,你怕不怕?“当时没想那么多。”毛陈冰说,“如果我有危险,他们也会救我的。”
如今的毛陈冰,已从学校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现在只要一有时间,毛陈冰依然会到省血液中心担任志愿者,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