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学习的认知过程

合集下载

第四章 认知过程

第四章 认知过程

第四章 认知过程1.学生随手涂画有助其集中注意力学生听课时若在本子上乱涂乱画,教师通常会认为他们注意力不集中。

但是,英国研究人员发现,随手涂画可能有助于集中注意力。

杰姬·安德雷德是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心理学家,她邀请40名成年男女参与实验,所获结果2月26日由英国《应用认知心理学》杂志刊载。

安德雷德让受试者听一段2分半钟模拟电话录音,内容单调乏味,涉及策划一场聚会。

录音提及参加和缺席聚会者的姓名、地点和一些不相关信息。

她让所有受试者听录音时写下参加聚会者的姓名,要求其中一半人同时在纸上随意涂画,对另一半人没有这项要求。

放音结束后,安德雷德发现,随意涂画的人所记姓名多于另一半人。

而且,他们大脑中平均记住的人名和地名比其他人多29%。

这些结果显示,随手涂画或许能让人记住更多细节,提高记忆效率。

安德雷德认为,人们之所以能边涂画边记住更多信息,首先是因为随手涂画简单得不用动脑,丝毫不影响大脑完成主要任务;另外,随手涂画能让人避免走神,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她说:“人们做一项枯燥工作时,如听单调的电话录音,注意力可能开小差,影响工作效率。

随手涂鸦之类简单方法既不会影响主要工作,又足以让人不再走神。

”她认为,学生在课堂上随手涂画是好事。

如果在涂画和开小差之间选择,前者更能让教师放心。

2.双耳分听实验和鸡尾酒会效应心理学家Cherry曾做过一个双耳分听的实验:他同时给被试的双耳以刺激,要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所听到的项目,利用复述任务使被试尽可能地只注意一只耳朵的信息(追随耳),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非追随耳)。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能很好地再现追随耳的项目,但对非追随耳的项目则不能报告出任何东西;甚至当非追随耳的刺激从法文改为德文、英文或拉丁文,被试也觉察不到这种变化;即使把录制语文材料的磁带倒过来放,他们也不知道;不过,对非追随耳的刺激的一些物理特征,被试还是能够觉察的,他们能报告语音的变化以及男声换为女声等。

第四章数学学习过程

第四章数学学习过程

数学认知结构
学习者通过教师所激发起来的心理结构作用与外 界数学知识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知识结构.----内 化了的数学理论;内化了的数学技能;数学活动经验 的积累(对具体数学理论或数学技能的应用背景和 条件的概括). 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依赖于外在的数学知识结构 和学习者内在的心理结构.
数学认知结构的特点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把人类总体数学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 的过程. 知识结构: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数学知识结构是以最基本 的原理和方法为基本出发点逻辑地组织起来的. 认识结构:人在认识活动中的心理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想 象,注意,记忆)以及个性心理特征(情感,意志,能力兴趣). 认知结构: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是学习者观念的全部 内容.包括学习者头脑里的全部已有的知识,而且还有这些 知识的内部组织形式.
明确记忆的目的和任务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并概括成系统合理安排复习借助直观形象和语言的作用加强数学记忆在发展中巩固知识数学迁移的一般概念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作用在心理学上称为学习的迁移
第四章 数学学习过程
我们一般所说的学习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 的,也就是说,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一种 心理活动。对人类来说,学习是“知识经验的获得 及行为变化的过程”。
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动机与数学学习 兴趣与数学学习 情感与数学学习 意志与数学学习 性格与数学学习
数学学习原则
动力性原则 遵循渐进原则 独立思考原则 及时反馈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数学学习方法
1、求教与自学相结合; 2、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3、学用结合,勤于实践; 4、博学详说,由博返约; 5、既有模仿,又有创新; 6、及时复习,增强记忆; 7、总结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 8、获取反馈信息,纠正学习中的差错。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教资考试课件 中公版)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教资考试课件 中公版)

3.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是主动进行的,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
务。 真题示例 杨柳被教室窗外的小鸟所吸引,不能专心听讲。这属于( )。 A.注意分配 B.注意广度 C.注意分散 D.注意转移 【答案】C。解析:学生不能专心听讲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属于注意的分散。故选C。
(1)正后象 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 (2)负后象 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 4.感觉的相互补偿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5.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学生们便在头脑中产生了相应的视觉形象。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的(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答案】B。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
反映的特性,使用彩色效果比黑白效果好是因为彩色更容易被区分出来,体现的是知觉的选择性。
2、“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答案】C 3.知觉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 恒常性是指人的直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真题示例 一个人的照片比本人小很多,但我们还是能够认出来他。这说明人的知觉具有(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答案】D
三、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的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1.无意注意 (1)无意注意的概念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

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

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

学习是信息获取过程:事物的意 义存在于个体之外,事物的认知 就是单向的信息接收过程。
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过程:事物的信 息理解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而且依 赖于个体的原有知识经验。
三、学习与脑的可塑性
大脑的生理变化是 经验的结果,而大脑成 熟则是遗传特征与外部 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
学习可以增强大脑 的可塑性并且改进到闹 功能或修复大脑神经网 络连接。
上图为大脑细胞的主要路径, 下图为神经连接最繁忙的集 线器(红色)
科学家首次描绘大脑皮层接线图
学习改变大脑
学习进程中大脑皮 层表征的变化:
积极构造虚假的记忆 对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寻找假设 善于引发注意以应对外部刺激
右半球的功能
控制身体左侧
以整体的和抽象的方式对输入进行 加工 空间知觉
通过姿势、面部表情、情绪和肢体 语言表达语言 执行推理的和数学操作
面孔、地点、物体和音乐方面的识 别 回忆根据真实 将事情放置于空间模式中 善于处理内部加工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 个实验,将小猫饲养在 只有直条纹环境中的笼 子里数月后,把铅笔竖 着在小猫眼前晃动,小 猫有反应,而将铅笔横 着晃动时,它没有任何 反应。通过研究发现, 小猫已失去了对横线的 视觉反应,而且,错过 了对横线视觉的“临界 期”,之后无论怎样努 力扭转这一局面,都无 济于事,这只小猫将终 身看不见横线。
因此,科学家们认为,爱因斯坦之所以会成为科学天才, 这与他的大脑结构特异性密切相关,结构特异性或许是比大 脑尺寸大小更为重要的因素。
一、大脑发育及学习的关键期假说
学习的生理机制:突触 传递方式的改变; 学习的脑功能:神经细 胞的树突刺变得更为丰 茂,树突与其它神经细 胞的轴突接触(突触) 更多
大脑神经突触生长的倒U型假说

心理学 第四章 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学 第四章 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知觉的整体性
梦露还是爱因斯坦? ——知觉识别中的整体优先效应
A
B
C
D
闭合原则
闭合原则:客观缺失的东西主观上进行补充
❖ 知觉的选择性:对客观刺激 物有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 行加工。表现为对象和背景 的关系。
❖ 知觉过程是从背景分出对象 的过程。知觉的对象和背景 可以相互转换。
❖ 符合“良好图形”原则更容 易被知觉。
测验是在缺乏其他参照线索的情景下,让被试面 对一个倾斜的方框(图A),框内有一根倾斜的直棒, 要求被试仅凭知觉把框内的直棒调节垂直。
A
B
C
结果发现,被试有两类反应:一类反应是不受周围方 框的影响,把直棒调节成与地面相垂直(图B);另 一类是以方框为依据,把直棒调节成与方框边沿相垂 直(图C)。分别被称为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研究发 现,具有这两种不同方向知觉特点的人,其性格特征 也不尽相同。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12.1 213:57: 3813:5 7Dec-20 12-Dec-20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13:57:3 813:57: 3813:5 7Saturday, December 12, 2020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 者强。 20.12.1 220.12. 1213:5 7:3813: 57:38D ecembe r 12, 2020

6、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 泥块一 样任意 揉捏。 2020年 12月12 日星期 六下午 1时57 分38秒1 3:57:38 20.12.1 2

7、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20 20年12 月下午 1时57 分20.12. 1213:5 7December 12, 2020

第四章 认知过程

第四章 认知过程

第四章 认知过程1.简述认知过程与信息加工观点,并将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异同进行比较。

(1)认知过程与信息加工观点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现代心理学对认知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在信息加工观点指导下进行的。

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但这种比较是在人脑与计算机的行为水平上的类比,而非其物质构成上的比较。

(2)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异同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相同之处:人脑和计算机都是一个智能系统,都具有输入信息、输出信息、储存信息、复制信息、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迁移的功能,同样,具有这些功能的系统一定会表现出智能的行为。

人脑和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

感受器接受外界信息,效应器做出反应,记忆可以存储和提取各种信息,加工器则进行信息的各种处理活动,包括进行辨别、比较、整合信息等。

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不同之处:计算机对输入的信息,只能按照全或无的规律进行保存或处理,而人脑则可以对信息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计算机加工信息基本上不依赖于过去的经验,而人脑的信息加工则要大量地依赖于过去的经验;计算机的操作要从具体指令发出,人脑则更多地从整体角度出发。

2.分别用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解释人的注意机制,并分别举实例来说明。

(1)过滤器模型过滤器模型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于是出现瓶颈。

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信息可能暂存于某种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退。

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

这种过滤器类似波段开关,可以接通一个通道,使该通道的信息通过,而其余的通道的信息则不能通过。

例如,在鸡尾酒会上,当你专注于和某人谈话时,你对周围人们的交谈是不能识别的。

(2)衰减模型特瑞斯曼对过滤器模型进行改进,提出衰减模型。

第四章 认知过程——思维

第四章  认知过程——思维

二、思维的种类
(二) 根据思维的过程是否被清晰的意识到,把思维分
为:
1、分析思维:主体能明确地意识到思维的过程并按一 定的程序进行的思维。如做几何证明题、科学研究等。 2、直觉思维:主体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 却对某些问题,直接迅速地作出判断的思维。
二、思维的种类
(三)根据解决问题时思维的方向性,可分为: 1、集中思维(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根据一定的知
与文化有密切关系。
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的深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变化。
2、概念的种类
(1)根据人们掌握概念的途径不同,分为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① 日常概念:也叫前科学概念,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 中形成的概念。这类概念的内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的属性,而忽略了 本质属性。 如,把“鸟看成是会飞的动物”,“活的东西是能动的物 体”等。 ② 科学概念:也叫明确概念,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经过假设和检验逐渐 形成的概念。个人主要是通过书本或课堂学来的概念。其内涵是确切和 明确的。
识或事实以求某一问题最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
2、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对于一个问题从多方面探
求答案的思维形式。从问题的多种角度着眼,搜寻各种
可能性,充分发挥想象力,它是创造力重要组成部分, 是主导成分。
二、思维的种类
(四)根据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可分为: 1、习惯性思维(常规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经 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运用新颖的、独创的方法解决问 题的思维。科学的发明创造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包括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
2、概念的种类
(2)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 度,可分为: ① 具体概念:(concrete concept)按事物的外 在属性形成的概念。 ② 抽象概念:(abstract concept)按事物的内 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

第四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二节 托尔曼学习理论

第四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二节 托尔曼学习理论

第二节托尔曼学习理论了解托尔曼的生平及认知行为主义产生的背景掌握认知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和主要实验了解新托尔曼学派托尔曼(E.C.Tolman,1886~1959)是寻求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相统一的第一人。

他受行为主义和格式塔理论的双重影响,提出符号-完形学习理论,属认知行为主义理论。

其最著名的是白鼠走迷宫的实验。

通过一系列实验,托尔曼认为应强调行为的整体性,注重行动(act)而不是纯行为主义所关注的动作(movement)。

个体的学习行为是有目的的,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的反应。

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形成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地图”,并非学习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

因此,他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其中。

代表有机体(organism)的内部变化,亦即中介变量,它虽不是引起行为的基本原因,却是引起一定反应的关键,称为“行为决定因素”,包括目的和认知的因素、能力因素和行为顺应因素(Tolman,1932)。

此外,他还认为外在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白鼠在走迷宫时根据对情景的感知,在头脑里有一种预期指导其行动,预期的证实就是一种所谓的内在强化。

可以说托尔曼用动物实验的方式探讨了认知学习问题,被许多人称为认知心理学的鼻祖。

一、托尔曼的生平爱德华·托尔曼(Edward C.Tolman,1886~1959)于1886年4月14日出生在美国麻省纽顿的一个贵格会教徒的家庭。

191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电子化学学土学位,然后从那里去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并于1912年和1915年获心理学硕土学位和哲学博土学位。

同年,他开始在美国西北大学任讲师。

但3年后他被免职了,名义上说他缺乏教学能力,实际上则是由于他在当时战争期间持贵格教的绥靖主义态度。

1918年他受聘于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任心理学教授。

他的学术生涯主要是在那里度过的。

1950年,他由于拒绝麦加锡泡制的忠诚宣誓而被解聘。

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了解班杜拉的生平以及他的贡献掌握班杜拉对行为习得过程的叙述,以及他所进行的实验和研究等掌握社会学习理论的一般原理以及班杜拉的学习理论班杜拉是美国著名学习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者。

班杜拉于1977年出版了《社会学习理论》一书,该书总结了他的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形成过程。

班杜拉认为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习得过程,一种是通过反应结果所进行的学习,一种是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也就是他特别关注的观察学。

在对观察学习的研究中他进行了许多实验,通过这些实验他又对观察学习的有关心理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观察学习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在观察学习中进行反应综合的位置和反应信息的传递的研究,强化在观察学习中的作用的研究以及示范影响的范围——观察学习的功能的研究。

从这些研究中他得出了社会学习的一般原理,如人类的许多学习都是认知性的;反应的结果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来源;观察是学习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展现一个榜样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应;观察学习是规则和创造性行为的主要来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论和自我效能原理。

班杜拉的生平及著作班杜拉对行为习得过程的叙述班杜拉在研究中所进行的实验有关问题的研究社会学习的一般原理班杜拉的学习理论对班杜拉学习理论的评价一、班杜拉的生平及著作艾伯特·班杜拉(A1bert Bandura,1925~)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达。

像斯金纳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

他就学的中学仅有20个学生。

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衣阿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他在衣阿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尽管接受的是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由于受赫尔的学生斯彭斯的影响,对实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生学习心里--认知过程(讲义+笔记)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生学习心里--认知过程(讲义+笔记)

第一节:认知过程第二节:学习概述第三节:学习理论第四节:学习心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注意二、感觉三、知觉四、记忆五、思维六、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七、想象一、注意P111一、注意(一)注意的概念【单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而发生的。

P111一、注意(二)注意的分类【单选】P112练一练1.(2021上)同学们正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突然从教室外飞进来一只小鸟,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视线转向小鸟。

这种现象属于()。

A.随意前注意B.随意后注意C.无意注意D.有意注意2.(2019上)学生课前预习,带着不懂的问题去上课,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注意听讲。

这种注意方式属于()。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无意后注意D.有意后注意P113一、注意(三)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数目2.注意的稳定性时间注意的分散:又叫分心3.注意的分配一边……一边……4.注意的转移主动的由A到B补充:注意的起伏(动摇):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

P112练一练1.(2022上)郭老师上课时,边讲课、边板书、边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反映了哪种注意品质?()A.注意的稳定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范围D.注意的转移2.(2020下)建华在听课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玩手机或做小动作。

这种现象属于()。

A.注意集中B.注意分散C.注意分配D.注意转移P113一、注意(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简答】(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口诀:注意有无新欢(五)中小学注意力的培养【简答】(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第四章 认知过程(上)

第四章  认知过程(上)

二、感觉的意义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低级的心理现象。然而一 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 上产生的。感觉是个体认识事物的第一步,是个 体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是个体获得一切知识的 源泉。 感觉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如果离开感觉, 人的心理活动很难正常维持的。而且对于每一个 正常的人来讲,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这个问题已为“感觉剥夺”实验所证实。
(三)感觉适应
当感官受到刺激的持续作用时,感受性 (感觉能力)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 感觉适 应。 感受性的变化有可能是提高,也有可能是 降低。 各种感觉都有适应现象,适应在视觉和嗅 觉中最为明显,而在痛觉中最不明显。
视觉适应有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视觉适应 明适应是从暗处到亮处,开始感觉到很耀眼, 明适应 很快就能看清周围的物体了,明适应是感受性 的降低; 暗适应从亮处走到暗处,刚开始什么都看不见, 暗适应 过一会儿便能看见了周围的物体了,暗适应是 感受性的提高。 听觉适应有对静的适应和对闹的适应之分。 听觉适应 嗅觉适应是对气味的适应,所谓“入芝兰之室, 嗅觉适应 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就是嗅觉的适应现象。 痛觉是机体的一种警报系统,一般难以适应。
经典实验: 经典实验:感觉剥夺实验
一个典型的感觉剥夺实验是:让被试躺在 一张舒适的小床上,眼睛蒙上眼罩,耳朵 被堵住,手也被套上,这样他的基本感觉 就被剥夺了。要求被试在这样的条件下 (除了进食与排泄)生活尽可能的长的时 间。结果,很少有人愿意在这种环境中生 活一周。
感觉剥夺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在实验期间注意力 不能集中,不能进行连续而清晰的思考,有的人 还产生幻觉,有的人变得神经质,有的人甚至恐 怖起来,他们都感到时间过得特别长而难以忍受。 对刚从实验室出来的被试进行了心理测验,发现 他们的精细活动能力、识别图形的知觉能力、连 续集中注意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均受到严重的影 响。 感觉剥夺实验的结果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 漫不经心地接受的刺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觉是 多么重要。没有刺激、没有感觉,人不仅不会产 生新的认识,而且正常的心理生活也不能维持。

第四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三节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第四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三节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第三节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了解布鲁纳的生平及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背景掌握认知-发现说以及布鲁纳认知结构主义的主要学习理论体会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教学论思想及其贡献和局限性布鲁纳(J.S.Bruner)作为英国哈佛大学教授,曾主持该校的认知研究中心,专门研究认知学习。

他认为不能以实验室内研究狗、猫、鼠、猩猩等的学习现象来推论人类个体的学习过程,必须要到学习的第一线进行研究。

他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从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中去发现原理,才是构成学习的主要条件。

因而他的学习理论被称为发现学习论(discovery learning theory)。

他认为人是通过认知表征的过程来获得知识、实现学习的。

所谓认知表征,就是指通过知觉而将外在事物转换为个体内在心理事实的过程,而其认知表征方式则会随个体年龄而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动作表征(enactive representation)——儿童靠动作来认知世界、获得知识;映象表征(iconic representation)——儿童用头脑中的表象去表现世界、获得知识;符号表征(symbalic representation)——儿童运用符号、文字再现世界、获得知识。

他还认为,发现学习具有一系列优点:①提高智慧潜力;⑦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⑦学会将来做出发现的最优策略和方法;①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他十分强调学生学习时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掌握。

知识结构也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不仅包括一般原理,而且也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他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更容易地理解学科的基本原理、提高记忆的效果、促进学习迁移、缩短“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

布鲁纳的生平及著作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背景认知-发现说论学习理论教学论思想教学实例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贡献与局限一、布鲁纳的生平及著作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于1915年10月出生在美国纽约。

第四章 学习的认知过程

第四章  学习的认知过程
外表,包括他的衣着、相貌、表情、姿势、 眼神、体态和手势等。
2.间接获知信息的影响 2.间接获知信息的影响 间接获知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教师的某些信息。 例如,教师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工作 态度,教学方法等。
(三)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观察的兴 趣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 ; 观察时善辨多思 ; 做好观察总结 3.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
注意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与认 识过程难以分开的、有时与意志相关 联的一种意识活动状态,其基本特征 是指向状态和集中状态。 注意是人类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成分。 没有注意的参与,信息的编码、存储 和提取都将是不可能的。注意是人们 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取得劳动成果 的必要条件。
(三)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 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 出事物的形象。 特征 形象性 概括性
二、记忆的过程
分为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 环节,也是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 的过程。
(一)识记
识记是通过对事物反复感知而获得事物 的信息和编码,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 过程。这是记忆过程的第一步。 按照目的性和意向程度---有意识记和无 意识记。 按照性质和理解程度---机械识记和意义 识记。
适应: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 (1)感觉的适应 )感觉的适应 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的对比 )感觉的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 对比 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
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 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 性,而强刺激则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

(二)感知觉的作用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环境与信息的平衡。 3、感知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是人的全部心 理现象的基础。
二、感觉的种类和感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的刺激。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内部感觉:接身肌体内部的刺激。 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④深度知觉
●深度线索: 1)生理线索(肌肉线索) ●眼睛的调节 ●双眼视轴的轴合 2)双眼线索 ●双眼视差: 3)单眼线索 a、对象的大小 b.对象重叠(遮挡) c. 明暗和阴影 d.空气透视 e.线条透视 f.运动视差
2、时间知觉
①概念: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 映。 ②形式: 1)对时间的分辨 2)对时间的确认 3)对持续时间的估量 4)对时间的预测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 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 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值上也成 反比关系。
韦伯定律:K=△I/I
(I为原有刺激量,△I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I为常数) 即:刺激的增加量与原则激I之间存在着一 定的关系。即△I/I=K,K为一个常数, 整个公式所表达出来的规律叫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只适宜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刺激 过强或过弱,韦伯常数发生变化。 ③阈下刺激的心理效应
怎样知道自己注意力的好坏? 仔细阅读下面的问题,认为 符合自己情况的,在括号内画 “O”,不符合的打“×”。
(1)听别人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 ( ) (2)学习时,往往急于想干另外的一项工作。 ( ) (3)一有担心的事,便终日萦绕在心。 ( ) (4)学习时,常常想起毫无关联的其他事情。 ( ) (5)学习时,总觉得时间过得太慢。 ( ) (6)被别人指责时的情景始终也不会忘记。 ( ) (7)有时忙这忙那,什么都想干似的度过一天.( ) (8)想干的事情很多,却不能专心于一样事情。 ( )

第四章 认知过程

第四章  认知过程

第四章认知过程考点纲要一、考试内容注意的含义;无意注意的含义及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意注意的含义及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注意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感觉的含义及其种类;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的含义及其关系;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知觉的含义;知觉的特性;知觉的类型;运动知觉的种类;错觉的含义;记忆的含义;记忆的基本环节;记忆的种类;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遗忘的规律;影响遗忘的因素;增进记忆的方法;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思维的过程;思维的类型;概念形成与掌握;问题解决过程;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二、考核要求1.识记:(1)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含义;(2)感觉的含义;(3)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的含义及其关系;(4)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5)错觉的含义;(6)运动知觉的种类;(7)记忆的含义及其基本环节;(8)遗忘的规律;(9)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10)思维的过程。

2.理解:(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及引起有意注意的方法;(2)注意的特征;(3)知觉的特性;(4)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5)集中思维与分散思维的含义及其功能;(6)概念的形成与掌握过程;(7)问题解决的过程。

3.应用:(1)结合教学实际运用注意的规律;(2)感觉的基本规律;(3)结合实际分析影响遗忘的因素;(4)掌握复习的方法;(5)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知识点讲解一、认知过程概述1.信息加工观点和认知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现代心理学对认知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在信息加工观点指导下进行的。

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做是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这种比较是人脑与计算机的行为水平上的类比,而非物质构成上的比较。

通过人脑与计算机的比较,有可能对人的心理和计算机的行为作出统一的解释,发现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注意的分配
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注意同时指向于两个以 上不同的对象或活动。 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在同时进行着的两种 活动中有一种活动必须是非常熟练或相当 熟练的。因为熟练了的活动,人无需给予它更多的注
意就能自动化地实现,而把大部分的注意集中到比较生 疏的活动上。
注意分配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练习而逐步形 成的。
2.知觉的种类
(1)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活动--视知觉、 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等。 (2)知觉对象的不同--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3)知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正确的知觉和 错误的知觉(即错觉)。
(二)注意的理论
人类是怎样选择部分信息的?哪些信息容易 得到优先选择?在什么情况下,一心二用?
1.布洛德本特(1958)的过滤器模型 注意犹如一个过滤器,它在信息加 工过程中对输入的信息起筛选的作 用。过滤器是按照“全”或“无” 的原则工作的,即让一个通道工作, 接受信息,另一个通道就关闭,因 此该理论也称为单通道模型。
(三)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选择那些有意义的、必要的、 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对象,抑制对无关 事物的反应。 2.保持功能:使心理活动始终稳定在选定的 对象上,直至达到认识活动或行为动作 的目的为止。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可以排除来自内部或 外部的干扰,控制心理活动向着既定的 方向和目标进行。
(四)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的运动
(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特征是注意的分散) 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 某种活动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点
对象是单调的、静止的--复杂的、变化的、活动的。
稳定性主要是与人的积极性
意义理解、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思维 活动--意义缺乏理解,缺乏兴趣,或处于疲劳、疾 病。
在注意时,常常朝向所注意的对象;也可能伴随某 些特殊的表情动作 。
2.无关运动的停止
当人在注意的时候,常常表现为无关运动停止。
3.内脏器官做相应性变化
当集中注意的时候,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头部血 管扩张,肢体血管收缩等。
二、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 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预先有一定的目的,并需要意 志努力的注意。
(一)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
1.刺激物的特性 (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4)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的内部困素 (1)需要和兴趣 (2)情绪状态 (3)知识经验
(二)怎样保持有意注意 1.消除与完成活动任务无关的干扰 2.加深对任务的理解,不断组织自己的 活动 3.利用间接兴趣,特别是稳定的间接兴 趣的作用 4.发展自我控制能力
3.卡尼曼(1973)的中枢能量理论
注意的有限性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能量或资 源的数量是有限的,用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 注意。 资源的分配受4个因素制约:①受制于唤醒因素 的可能的能量;②当时的意愿;③对完成任务所 需能量的评价;④个人的长期倾向。 能量或资源的分配分为资源限制过程和材料限制 过程。资源限制过程是指其作业受到所分配的资 源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其作业能顺利进 行。材料限制过程是指其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 量的影响,即使分配较多的资源也难以顺利完成 任务。
(四)注意的转移
指一个人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 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 影响注意转移速度的因素: 1.原来注意的专注度。 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涣散的主要表现
1.刺激过多或过少 2.情绪急剧波动 3.反抗或淡漠 4.寻求注意和承认
2.特瑞斯曼(1960)的衰减模型
该理论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全或无” 的 方式工作。接受信息的通道不是单通道, 而是双通道。即注意的信息并不是完全被 过滤掉,即所谓的通道被阻断或关闭,而 是被衰减,强度减弱了。对个人特别有意 义或对象十分熟悉的刺激,由于其接受阈 限低,因此即使这些信息被衰减,也可能 被对象识别。
第一节 注意
一、注意的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
向和集中。在注意时,不仅心理活动指向 于一定的对象,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对象。 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 象,也可以是我们自己的行动、观念或内 心状态。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与认 识过程难以分开的、有时与意志相关 联的一种意识活动状态,其基本特征 是指向状态和集中状态。 注意是人类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成分。 没有注意的参与,信息的编码、存储 和提取都将是不可能的。注意是人们 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取得劳动成果 的必要条件。
(二)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力
1.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2.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1)给予信号 (2)邻近控制 (3)提出问题 (4)特殊安排 (5)提出批评 3.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
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感觉: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 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 个别属性的反映。 在日常生活中事物的个别属性总是作为 一个方面与整个事物同时被反映。
三、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
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一般规律是,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 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大; 反之,则注意的范围就小。 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在知觉的对象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人的活动任务 或知识经验不同,其注意的范围也会发生变化。
知觉: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 中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 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但感觉和知觉又 是不同的心理过程。 感觉和知觉是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
(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