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的理解
![自相矛盾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6a76d45b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db.png)
自相矛盾的理解自相矛盾是指同一事物或同一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表现出的性质、观点、态度等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经常出现,不仅给人们带来困惑和疑惑,也给人们的思维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自相矛盾的理解。
一、自相矛盾的原因1、心理因素。
人的思想和情感是复杂而矛盾的,有时候我们会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观点,这种心理上的矛盾就会导致自相矛盾的现象。
2、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指的是一个人或组织在信息获取和处理上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可能来自于信息源的不同、信息的不完整或信息的失真,这种情况会导致人们在不同场合下表现出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3、环境因素。
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往往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导致自相矛盾的现象。
二、自相矛盾的表现形式1、言行不一。
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下说出的话语可能会相互矛盾,或者说一个人说出的话语和他的行为不一致。
2、态度反复。
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反复也是自相矛盾的表现形式。
3、观念矛盾。
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观念,这种观念的矛盾也是自相矛盾的表现形式。
三、自相矛盾的危害1、影响信任关系。
自相矛盾的现象容易让人产生不信任的感觉,这种不信任可能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
2、影响决策。
自相矛盾的现象容易让人产生困惑和疑惑,这种困惑和疑惑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决策。
3、影响自我认知。
自相矛盾的现象容易让人对自己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这种怀疑和不信任可能会影响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自我价值的评价。
四、如何避免自相矛盾1、保持一致。
在不同的情境下,保持一致的态度和观念可以避免自相矛盾的现象。
2、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
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可以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自相矛盾的现象。
3、适应环境变化。
适应环境变化可以避免环境因素所导致的自相矛盾的现象。
自相矛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
![自相矛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a3682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dd.png)
自相矛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自相矛盾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教学准备:课件:自相矛盾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就浓缩了深刻的道理。
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今天,我们来个成语大比拼好不好?你能说几个以自开头的成语吗?(幻灯片)1、同学们,大家说了这么多“自”字开头的成语,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这样的成语。
(幻灯片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自给自足自觉自愿自力更生自告奋勇。
2、齐读成语。
3、成语接龙。
成千上万—万马奔腾—腾云驾雾—雾里看花—花言巧语—语重心长—长年累月一马当先—先见之明—明知故问—问心无愧—愧不敢当—当机立断—断章取义—义无反顾—顾虑重重—重见天日—日新月异—异想天开—开门见山—山穷水尽—尽心竭力—力争上游—游山玩水4、简介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5、同学们,今天老师在检查作业的时候,我们班有个同学告诉我说:“老师,我的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生疑惑)师:怎么啦?(师看看外面),今天的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
(生笑)师:又出问题啦?这也是矛盾的?板书“矛”“盾”“矛”是什么东西?(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自相矛盾古文的意思
![自相矛盾古文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a50dfdeb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64.png)
自相矛盾古文的意思1。
指话讲反了,明显自相抵触。
《韩非子·难一》:“见善不进,知不能劝,而又不能贼,不陷於自相矛盾而已矣。
”汉焦赣《易林·乾之剥》:“处家不公,则妇姑有鬭,交鬭自相矛盾,自伤之祸也。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田七郎》:“妻怒曰:‘以汝富贵家,故而贪淫好鬭。
’田亦笑曰:‘我非婪盗邪?’妻又怒曰:‘汝有妻室,何敢来犯吾!’田亦笑曰:‘我非破家盗耶?’二女各怀恨气,终致于变。
”茅盾《色盲》五:“马路上人车矛盾,热闹的景象是前所未有的。
” 2。
指互相矛盾的言行。
《淮南子·说山训》:“五味交感,错缪相入,发明耳目,行诸肌骨,未尝有自相矛盾者也。
”汉刘向《列女传·齐锺离春》:“见君子则脩饰容性,以流媚于闺房之内;见小人则磨厉心意,以便宜从事於亲戚之间,由是君子与小人常相矛盾。
”2。
指互相矛盾的言行。
《韩非子·难一》:“见善不进,知不能劝,而又不能贼,不陷於自相矛盾而已矣。
”汉焦赣《易林·乾之剥》:“处家不公,则妇姑有鬪,交鬪自相矛盾,自伤之祸也。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田七郎》:“妻怒曰:‘以汝富贵家,故而贪淫好魕。
’田亦笑曰:‘我非婪盗邪?’妻又怒曰:‘汝有妻室,何敢来犯吾!’田亦笑曰:‘我非破家盗耶?’二女各怀恨气,终致于变。
”茅盾《色盲》五:“马路上人车矛盾,热闹的景象是前所未有的。
” 3。
谓无法同时兼得。
宋苏轼《和钱穆父尚书咏徐熙落花诗》:“无力迎风还拂地,尚能沾雨即承恩。
”宋辛弃疾《满江红·送范倅致仕》词:“金印不须斗大,貂蝉不用出兜鍪。
看君去,射蛟弓弩,应梦云龙。
这的是,风流太守,一新夔龙。
”宋孔平仲《续世说·政事》:“至於应贤臣之举,受直道之言,君子不得已,小人则有所不获矣。
自相矛盾,宁我负人,不人负我。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三回:“他家本是书香宦门,自来只有宝玉,却又偏在丫头身上心用功夫。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说课稿(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edf95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23.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说课稿【第1篇】《自相矛盾》说课稿一、说教材《自相矛盾》选自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册第二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它是一篇文言文。
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在夸赞自己的矛和盾时话语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否则就会闹出笑话,自得其反。
因为本课是文言文,所以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有的学习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查阅工具书、借助文中的注释等来独立阅读思考,并与同学一道研究探讨,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及对学生现状的了解,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注释开懂古文的意思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通过注释弄懂古文的意思,引导学生能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读和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说教法、学法(1)教法:紧紧抓住读这个重点,采取: 读通—读懂—读好—读透“的四读法”进行展示交流,以读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味美,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明白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2)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议、说、演相结合。
五、说教学程序(一)温故而知新,导入课文由同学们回忆学过的以“自”开头的成语(课件),(自给自足自觉自愿自力更生自告奋勇自强不息自食其力自愧不如自由自在自知之明自不量力自欺欺人自暴自弃自鸣得意自以为是自我陶醉自相残杀自高自大自作聪明自吹自擂自相矛盾)引出《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寓言两则自相矛盾 画蛇添足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寓言两则自相矛盾 画蛇添足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2b39fd2e009581b6ad9eb28.png)
2 寓言两则作者简介《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一书,作者是韩非,他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他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别人评论韩非学说的文章而编成《韩非子》一书。
韩非善于用寓言故事来阐述观点,说明问题。
在他的著作里,留下了许多情节简单、含义深刻的小故事。
资料宝袋《画蛇添足》的故事出自《战国策》“昭阳为楚伐魏”一章。
昭阳:楚将陈轸:齐国使者【西汉】刘向资料宝袋盾矛资料宝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句子,弄懂课文内容。
预习检查借注释或图文对照等方式理解古文的意思。
然后小组合作交流,不懂的问题组长做好记录。
字词乐园yùmáo dùn yù wú鬻矛盾誉吾yù鬻:卖。
字词乐园楚chǔ国夸口:说大话。
戳chuō穿:刺穿。
张口结舌: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课文理解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m áo 矛dùn 盾yù鬻fú弗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
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
卖不课文理解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指他的矛和盾没有表示语气,可不译于,介词,可不译。
物,东西。
课文理解课文理解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刺不穿它。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刺穿。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1、如果“矛”戳穿了“盾”,就说明:“矛”很,“盾”不。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885fb233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66.png)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译文《《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译文《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韩非子·难一》寓言故事原文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注释(1)楚人:楚国人。
自相矛盾图片(2)鬻(yù):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锋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10)以:用。
(11)弗:不。
(12)应:回答。
(13)夫:句首发语词,那(14)子:你的之①:代词,代指他的盾。
之②: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③: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④:的。
之⑤:的。
之⑥:的。
之⑦:的。
启示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2、《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桓宣武①命袁彦伯②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
时王珣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③当佳。
”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
”公谓王曰:“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刘义庆《世说新语》)【注】①桓宣武:指桓温。
②袁彦伯:袁宏。
任桓温的记室参军时随桓温北伐。
③足韵:补足一韵。
译文:桓温叫袁彦伯作一篇《北征赋》,赋写好以后,桓温和在座的贤士一起阅读,大家都赞叹写得好。
六年级语文上册 自相矛盾教案2 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 自相矛盾教案2 语文S版](https://img.taocdn.com/s3/m/44e69293650e52ea54189836.png)
寓言两则——自相矛盾教学目标: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
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
“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
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
”“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
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自相矛盾成语的意思
![自相矛盾成语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2799821c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1.png)
自相矛盾成语的意思
自相矛盾是指一个论点或说法中所包含的两个或多个部分互相
矛盾或相互排斥。
这种情况常常导致论点或说法本身失去了可信度和说服力。
在汉语中,有许多成语用来形容自相矛盾的情况,比如“矛盾重重”、“自食其果”、“自相矛盾”、“矛头指向自己”等等。
这些成语都是从生活中的具体例子中衍生出来的,表达了人们对自相矛盾的反感和警惕。
自相矛盾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一个人说自己爱护环境,却经常乱扔垃圾;或者一个政治家口口声声要为人民谋利益,却在背后做出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
这些自相矛盾的行为不仅令人失望和愤怒,也会破坏人们对这些人或组织的信任和支持。
在商业和广告领域,自相矛盾的现象也很常见。
比如某个品牌推崇健康和健身,却在产品中添加了大量的糖分和添加剂;或者某家公司宣传自己的产品质量过硬,却频频出现质量问题和召回事件。
这些自相矛盾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的信誉和口碑,也会影响消费者对品牌和产品的信任和购买行为。
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和商业活动中警惕自相矛盾的现象,并坚持真诚和诚信的原则,避免自相矛盾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负面影响。
- 1 -。
自相矛盾简单解释
![自相矛盾简单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04fad26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fe.png)
自相矛盾简单解释自相矛盾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人们之所以会自相矛盾,是由于思考不够仔细、个人胡言乱语、扭曲事实、不负责任等原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讨论和简要解释自相矛盾的问题。
一、定义“自相矛盾”是指人们所表达的意见、言论、行为之间存在逻辑矛盾、言语矛盾、国际矛盾、身体矛盾等现象,使语言、思维无法统一一致。
换句话说,就是某人针对同一个问题或者同一个人,所说的话、所持有的态度、所采取的行动是矛盾的,无法协调。
二、原因自相矛盾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下面介绍几个典型的原因:1.精神疾病:精神病患者经常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这是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受到了损害,无法正确理解、整合和表达事物。
2.语言和沟通能力不佳:有些人可能因为语言和沟通能力不佳,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立场,从而导致矛盾和误解。
3.言行不一致:有些人会在不同场合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导致言行不一致的现象,也就是自相矛盾。
4.主观臆断: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可能与事实不符,也就是自相矛盾。
三、解决方法要解决自相矛盾的问题,在思想上,我们应该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扬批判精神和自我批评的精神,不断完善自身自律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做好言行一致的准备;在实践上,我们要注重实际行动,把言辞和行动统一起来,确保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可以得到正确表达和体现。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自省与总结,在错误的指引下,我们要及时发现自己的自相矛盾问题,反思自己的言行,为以后的自我完善打下基础。
总之,自相矛盾是一种不良习惯,我们应该通过自我完善以及沟通能力与修养的提高来减少自相矛盾的发生,使我们的言行一致,并保持清晰明确的逻辑思考能力。
自相矛盾的意思是什么
![自相矛盾的意思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ccc0303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64.png)
自相矛盾的意思是什么我们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那么自相矛盾的意思是什么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自相矛盾的意思和造句,希望大家喜欢。
自相矛盾的意思【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解释】矛,长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1.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2.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出处】语出《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后来讽刺那些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协调的人。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
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近义词】相互抵触、前后抵触【反义词】天衣无缝、自圆其说、无懈可击、顺理成章自相矛盾造句1. 他刚才说的话自相矛盾,肯定是在说谎。
2. 这篇文章逻辑混乱,自相矛盾,需要进一步的修饰。
3. 我们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4. 这次反弹在自相矛盾之中瘫痪。
5. 还原情境可以避免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的错误出现。
6. 如果自相矛盾,那它就是不可靠的了。
7. 他的个性遇事犹疑不决,说法常前后自相矛盾。
8. 安静并舞动?这不是自相矛盾吗?9. 你竟然对自己提出的议案投下反对票,这种行径简直是自相矛盾!10. 这个家伙说的话前后自相矛盾。
11. 如此自相矛盾的四句话却蕴含了深刻的意义。
12. 你是否觉得这句话有些自相矛盾呢。
13. 做错事的人用谎话来掩饰自己往往说话都是自相矛盾的。
14. 他刚才的发言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知道该怎么理解。
15. 你这样解释岂非是自相矛盾?16. 你的发言自相矛盾,后面的论证恰恰否定了前面的论点。
17. 别以为我的说法自相矛盾,这不过是我从不同角度来观察事情的结果罢了。
18. 怎么这个人说话自相矛盾?19. 他刚才的言论十分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254bb631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ea.png)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相矛盾》原文:韩非〔先秦〕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自相矛盾》注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赞誉,夸耀。
4、曰:说,讲。
5、吾:我。
6、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使用;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能:不能。
弗,不。
15、之:的。
16、鬻(yù):卖。
17、者:……的人。
18、莫:没有什么。
19、夫:用在句首,引起议论。
作者简介: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自相矛盾》课件
![2《自相矛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4f9d71da8114431b90dd8f8.png)
这篇寓言告诉人们,说话做事应前后一 致、事实求是。
文言语句的翻译可采用“留、换、补、
删”四种具体方法。 1.保留原词。人、事、物等名词 矛等。 ,如盾、
2.改换词语。单音节词换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如坚——坚硬,利——锋利等。 3.增补词语。补充常省略的句子成分。如物 莫能陷也——物莫能陷之也。 4.删略词语。 去掉没有实在意义虚词。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结合 课下注释理解故事的内 容。 2、联系实际感悟故事 蕴含的道理。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朗读:注意断句、停顿、语速、重音
读一读
逐字逐句翻译
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读一读
自相矛盾
楚人卖盾与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夸盾牢不可破——夸 矛无坚不摧——被人质问哑口无言—— 说话办事事实求是
《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通用18篇)
![《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通用18篇)](https://img.taocdn.com/s3/m/5450ddfa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3f.png)
《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通用18篇)《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通用18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成语,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
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
请看大屏幕。
师: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
(出示多媒体)二、精讲课文。
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故事。
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
(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夸口)(板书)3、“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
)他是怎么说的?他先夸自己的(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1)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2)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3)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
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中的人物的品质和事件
![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中的人物的品质和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c47dc435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fb.png)
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中的人物的品质和事件
1、人物品质:爱吹嘘,不讲实际。
2、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语出《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后来讽刺哪些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协调的人。
部编人教本五年级语文下册《自相矛盾》课文知识要点归纳
![部编人教本五年级语文下册《自相矛盾》课文知识要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9b0337ceefdc8d376ee32db.png)
部编人教本五年级语文下册《15.自相矛盾》课文知识要点归纳一、走进作者韩非(约前280-前233):新郑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二、我会认吾.辈(wú)弗.许(fú)夫.天地者(fú)孙膑.(bìn)三、我会写(组词)矛mao:矛盾、矛头、自相矛盾、长矛盾dun:矛盾、盾牌、自相矛盾、坚盾誉yu:名誉、荣誉、美誉、赞誉吾wu:吾辈、吾人、吾国四、形近字矛(矛盾)盾(盾牌)誉(名誉)吾(吾辈)茅(茅草)质(质量)誊(誊写)语(语文)五、多音字fú(夫天地者) xiāng(相信) yīng(应当)夫相应fū(丈夫) xiàng(相国) yìng(回应)六、课文理解自相矛盾(作者韩非)楚人有鬻(yù)①盾②与矛③者④,誉⑤之曰⑥:“吾⑦盾之坚,物莫⑧能陷⑨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⑩,于物无不陷也。
”或⑪曰:“以⑫子⑬之⑭矛,陷子之盾,何如⑮?”其⑯人弗(fú)能⑰应⑱也。
夫⑲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①鬻(yù):卖。
②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③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④者:……的人。
⑤誉:赞誉,夸耀。
⑥曰:说,讲。
⑦吾:我。
⑧莫:没有什么。
⑨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⑩利:锋利,锐利。
⑪或:有人。
⑫以:使用;用。
⑬子:您,对人的尊称。
⑭之:的。
⑮何如:怎么样。
⑯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⑰弗能:不能。
⑱应:回答。
⑲夫:用在首句,引起议论。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自相矛盾的成语典故
![自相矛盾的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637faa5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c7.png)
自相矛盾的成语典故自相矛盾的意思是指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
你们对自相矛盾的典故了解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自相矛盾的成语典故,供大家阅读!自相矛盾的成语典故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韩非子·难一》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
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自相矛盾的成语解析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释义] 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
矛:古时用来进攻的锐器;盾:古时用来防身的盾牌。
[语出] 《魏书·明亮传》:“辞勇及武;自相矛盾。
”[正音] 相;不能读作“xiànɡ”。
[辨形] 矛;不能写作“予”或“茅”。
[近义] 格格不入[反义] 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用法] 含贬义。
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拓展:自相矛盾的成语造句1. 昨天,有些英国公司在表示欢迎政府为吸引外国高科技人才所采取措施的同时又批评了政府,说它的做法向本国的技术人才发出了自相矛盾的信号。
2. 当被问起这些自相矛盾之处,航班的副驾驶员只能尴尬地傻笑,一如北京机场的地勤人员和出入境官员。
3. 他发表的那些出人意料而且经常自相矛盾的评论令他臭名昭著。
4. 现在意大利人又一次自相矛盾,接着主席莫拉蒂又出来发表声明说斯内德不会离开国际。
5. 如果世界是虚拟的,它的出现在大爆炸理论中就不会自相矛盾,因为每个虚拟系统都会被输入。
6. 中国的称述自相矛盾,背叛了他们狡猾的真实天性。
7. 因为自己的幸福虽然是一个所有人(由于其本性的冲动)都具有的目的,但这个目的却永远不能被视为义务而不自相矛盾。
每个人不可避免地已经自动想要的东西,就不属于义务的概念;因为义务是强制具有一个不乐意采纳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
学
习
文学常识:《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势》。作者韩非,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思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卖官鬻爵( ) 名誉( )誊写( )矛盾( ) 弗()
2、辨别形近字组词
3、 茅( ) 佛( ) 词( ) 逐( )
矛( ) 弗( ) 祠( ) 遂( )
老大房学校六年语文导学案
2014年8月28日主备人:佟睿审批人:王永清学生姓名:
课题
2、寓言两则自相矛盾
课型展示课总课源自数3学习目
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初步按触文言文,能通过课文弄懂古文的意思,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解释下列词语
鬻矛与盾者:誉之曰:
曰: 吾:
莫: 物莫能陷也:
或曰:弗能应也:
合
作
探
究
1、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2、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
3、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
4、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1)你是一位孩子,叔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
难点
预测
理解古文的意思,故事的寓意。读懂课文内容。
学习
过程
具体内容
教师复备学生笔记
课
堂
导
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将开始新的学习、新的探索。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成语。提起成语,我想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吧?能说几个吗? 下面我们来个填字成语大比拼,以“自” 开头,看看谁掌握的成语最多,好吗?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自相矛盾。(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2)你是一位中年人,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一位老人,年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
后
反
思
检查评价
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
家长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