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化学《必修2》全册教案
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学科:化学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必修二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化学反应速率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3. 能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试管、烧杯、玻璃棒、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2. 实验仪器:实验室台秤、热水浴装置;3. 教学资源:教材、PPT课件。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化学反应速率快慢不同的实验视频,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与平时的经验做比较。
Step 2:讲解(15分钟)1. 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压力、催化剂等;3. 解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引导学生理解。
Step 3:实验操作(20分钟)1. 学生自行操作实验,通过调节温度、浓度等条件,观察不同条件下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2. 让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Step 4:讨论(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总结规律;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Step 5: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提高他们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三章第三节3酯和油脂(5)含解析
第三节羧酸酯第二课时——酯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中的第三节羧酸酯。
本章教材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尽力渗透结构分析的观点,使学生在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本节课酯的内容是以学生所学的有机化合物常识为基础的,提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介绍了有机物——乙酸的基础上引入的。
酯是高中有机化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高考重要考点,在有机化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酯是烃的含氧衍生物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建构于醇、酚和酸的知识体系之上,对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烃——醇——醛——酸——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酯的合成以及水解方法是教材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中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聚酯纤维的基础方法,对于学生掌握合成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铺垫和推动作用;酯类物质在自然界中有广泛的存在,日常生活中饮料、糖果以及糕点等都含有部分酯类香料,因此,酯类物质对人类的美好生活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必修2《有机化合物》以及选修5前两章内容的学习,已经基本了解了研究有机化学的方法及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初步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烃、卤代烃、醇、酚、醛知识的探究学习,学生初步构成了以官能团为线索的有机化合物的知识体系。
因此在本节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基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可以有效的开展探究式的教学,在原有的醇、酸的知识体系上建构羧酸酯的相关知识,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本节课的内容由生活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口味各异的饮料,不同气味的清新剂引入,从生活角度来让学生体味化学的魅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必定有所期待。
三、教学目标依据教改精神、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酯的概念、命名,同分异构体以及物理性质;(2)根据酯的组成与结构的特点,理解酯的水解反应。
化学:1..2..2《元素周期表》教案(鲁科版必修2)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中地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地位置间地关系.2.使学生了解II、V A族和过渡金属元素地某些性质和用途. 【教学重点】周期表地结构;周期数、主族数和原子结构地关系.【教学难点】周期表地结构;元素在周期表地位置、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地关系.【教具准备】教学多媒体【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利用原子结构地知识,解读元素周期表地结构;利用图片、录像、小实验等形式介绍其它元素.【教学过程】【问题导入】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是谁排成地?历史上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是1869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排成地;他是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依次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地元素放在一个纵行,通过分类、归纳,制成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间地内在关系,它跟现在地元素周期表排列方式一样吗?现在地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地排列依据是什么?反映了哪些规律?这节课地主题就是探究元素周期表地结构以及元素周期表是如何体现元素周期律地问题.【教师】通过元素周期律,你可以直接了解到元素地哪些信息?【学生】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原子序数等.【教师】仔细观察这张元素周期表,你还能发现什么吗?【投影】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图【学生】周期表中颜色不同地区域分别代表了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教师】沿着周期表硼、硅、砷、砹、与铝、锗、锑、钋地交界处把元素估成了两大类,左侧是金属元素,右侧是非金属元素.【设问】位于交界处地元素性质怎样?【学生】位于交界处地元素既表现出金属地某些性质,又表现出非金属元素地某些性质,如硅就是良好地半导体材料.【过渡】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地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地相互联系地规律,是学习化学地重要工具.【板书】二、元素周期表地编排原则【投影】在元素周期表地结构中,元素周期表中有几个横行?几个纵行?【学生】这张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投影演示】周期表中地周期数、族数【讲解】元素周期表中地每一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族.【设问】元素周期表是如何排列地?【学生探究】元素周期表地编排原则.【投影】展示第1列与第17列元素地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回答】内容略【投影并板书】元素周期表地编排原则:1. 把电子层数相同地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地顺序由左到右排成一个横行.2. 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地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地顺序由上到下排成纵行.【板书】三、元素周期表地结构【投影】问题:1. 元素周期表有几个周期?【回答】有7个周期,从上到下依次为1、2、3、4、5、6、7,称为周期数.2. 同一周期地元素在原子结构上有何相同点?周期地序数怎样确定?【回答】同一周期地元素地电子层数相同,周期数=电子层数【讲解】在元素周期表中,通常把1、2、3三个周期称为短周期,4、5、6三个周期称为长周期,第七周期因为没有填满,但一直有元素被发现称为不完全周期.【提问】每周期各有多少种元素?【回答】第一周期元素2种,第二、三周期元素8种,第四周期元素18种,第五周期元素18种,第六周期元素32种,第七周期元素还未排满,现在是26种,第7周期填满时可排32种元素.【设问】从周期表上看,五、六周期在结构上并无什么区别,为什么第六周期地元素种类比第五周期地元素种类要多14种?【投影】演示镧系元素【回答】第六周期地第三个方框是镧系元素,它地一个方框代表了15种元素.【设问】还有没有其它周期存在特殊情况?【投影】演示锕系元素【回答】第七周期地第三个方框有15种元素,被称为锕系元素.【设问】请观察元素周期表,每一周期地起止元素有什么特点?【投影】元素周期表【回答】在元素周期表地七个周期中,除第一周期只包括氢、氦两种元素,而第七周期不未排满以外,其余地每一周期都是从最外层电子数为1地金属元素开始,逐步过渡到最外层电子数为7 地非金属元素,最后都是以最外层为8 电子稳定结构地稀有气体元素结束.【设问引入探究】18个纵行就是18个族吗?【投影】演示18个纵行地分类【讲解】18个纵行可以分成四组:罗马字母加A表示地是主族;罗马字母加B表示地是副族;还有两个就是第Ⅷ和稀有气体所在地零族.【观察】元素周期表中自左至右族地排列顺序【投影】族地小结【设问】1.主族元素与副族元素地主要区别是什么?2.主族元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3.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有什么关系?【回答】1.主族元素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组成,副族元素全部由长周期元素组成.2.最外层电子数相同3.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设问】1. 为什么把稀有气体叫零族?2. 在周期表中从ⅢB-ⅡB之间地元素有什么共同地特点?3. 过渡元素有哪些特点?【阅读】P15【投影】练习:1.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地位置,取决于该元素地<A)最外层电子数和原子量<B)原子量和核外电子数<C)次外层电子数和电子层数<D)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2.下列叙述错误地是<A)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地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排成8行<B)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地位置决定于该元素原子地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C)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地具体表现形式<D)把电子层数相同地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排成七个横行3.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地一部分,数字是该元素地原子序数,请填出其下一周期元素地原子序数:4.推算原子序数为6、13、34、53地元素在周期表中地位置. 【课堂小结】1.元素周期律:元素地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地递增呈周期性变化.2.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地具体体现.3. 元素周期表结构:周期<横行)三短三长一不全,周期序数=电子层数族<纵行)七主七副零八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作业】一、熟记前三周期及七个主族元素地顺序、名称、元素符号.二、上网查阅其他形式地元素周期表,指出其中元素地排列依据.【板书设计】二、元素周期表地编排原则1. 把电子层数相同地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地顺序由左到右排成一个横行.2. 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地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地顺序由上到下排成纵行.三、元素周期表地结构1.周:期周期<横行)三短三长一不全,周期序数=电子层数2.族:族<纵行)七主七副零八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高中必修二化学鲁科版教案
高中必修二化学鲁科版教案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材版本:鲁科版课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分子与离子、经验公式与分子式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与离子的区别,掌握其基本概念;2. 掌握经验公式与分子式的概念及其区别;3. 能够进行经验公式与分子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1. 区分分子和离子的特点;2. 理解经验公式和分子式的含义;3. 掌握经验公式和分子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二》鲁科版;2. 粉笔、黑板、教学PPT。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了解分子和离子的定义及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离子的区别是什么?如何区分分子和离子?二、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讲解分子和离子的区别,让学生理解分子和离子的基本概念。
2. 讲解经验公式和分子式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经验公式和分子式的区别。
3.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经验公式和分子式的应用方法。
三、练习(20分钟)1. 让学生自主分组进行练习,推导一些化学物质的经验公式与分子式。
2. 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
3.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总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醒学生做好课后复习,进一步巩固对分子与离子、经验公式与分子式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高中化学必修二》鲁科版习题册相关练习题。
2. 提醒学生做好学习笔记,及时复习课堂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与离子、经验公式与分子式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应用相关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注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021年高中化学新鲁科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第二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教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3.通过对铜锌原电池的分析,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4.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和电极反应的书写。
能力目标:1.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
2.通过对铜锌原电池的分析,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
3.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分析、迁移等思维方法来建构新的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思考带给人的愉快情感体验,感悟化学学科学习的乐趣。
2.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科技前沿问题,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
2.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1.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2.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提出问题→明确任务→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教学准备】1.学生:按每4名同学为一组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预习探究实验,了解实验的主要目的与具体步骤;2.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探究实验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嫦娥一号奔月是什么产生的能量把火箭推向天空?【提问】上节课学习了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请同学们分析以下两个反应中化学键变化的情况:2H2+O22H2O2H2O2H2↑+O2↑【过渡】我们研究化学反应就是要很好地利用化学反应,不仅仅可以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新物质,还可以利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
比如:远古时期的人通过钻木取火,并利用燃烧放出的能量烧烤食物、取暖;当今社会,煤、石油、天然气是主要能源。
高中化学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第二节2煤的干馏苯教案6鲁科版必修2
煤的干馏苯一、教材分析:必修模块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
苯就是几种典型代表物之一,本节课主要介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结构角度深化学生对苯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苯分子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
它是对中学阶段烃类成键知识以及性质的总结与拓展。
学好苯的知识对后续有机物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
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能利用物质的结构推断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性质来推断物质的结构。
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学习苯的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甲烷、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结构特征和特征反应。
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这些知识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先行组织者”,苯有关知识的学习要以此为基础,注意新知识和“先行组织者”之间的联系。
学生运用“先行组织者”对苯分子的结构进行推测,继而根据分子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目标:能列举苯的主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熔点、沸点);掌握苯的分子结构并能够描述其结构特征;通过苯与溴、浓硝酸等反应,掌握苯易取代、能加成、难氧化的化学性质。
通过对苯分子组成及结构、性质的探究加强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训练,进一步认识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以苯为例,论证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参与苯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科学家们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具有的意义,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认识技术的更新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鲁科版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二《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新版
鲁科版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二《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新版鲁科版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二《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新版————————————————————————————————作者:————————————————————————————————日期: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第1课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教学目标】1. 从碳原子的结构特征来了解有机物的特点。
2. 掌握甲烷的性质;3. 掌握取代反应的概念、特点【教学重、难点】甲烷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自学阅读,讨论分析,对比归纳,认识实质。
【教师具备】多媒体课件甲烷取代反应的有关试剂及仪器【教学过程】【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到种类不同的有机化合物。
你能说出哪些物质是有机化合物吗?【设疑】什么是有机物?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有机化合物有哪些共同性质?【阅读】P60有机物的特点【归纳】有机化合物的共同点A. 多数熔、沸点低B. 多数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C. 多数易燃烧,受热易分解D. 多数不电离或者难电离,不导电【过渡】本章我们主要学习和讨论几种由代表性的烃的基本性质,先从最简单的烃——甲烷开始。
【板书】第一节甲烷【复习】说出甲烷的物理性质【板书】一、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比空气轻,天然气、沼气和石油气(天然气体积80%—97%)。
【讲解】写出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和结构式(讲解结构式的书写方法并展示分子模型)【板书】二、化学性质:【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 点燃纯净的甲烷2.在火焰的上方罩干燥洁净的烧杯3、向反应后的烧杯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1)可燃性(甲烷的氧化反应)()()()()千焦气气点燃气气890O H CO O 2CH 2224++??→?+现象:火焰明亮并呈蓝色【思考】怎么用最简单的方法把甲烷和氢气区分开?【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CH 4通入酸性KMnO 4溶液中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 气体通入KMnO4/H+溶液2气体通入含酚酞的NaOH 溶液中3 气体通入含石蕊的H2SO4溶液中结论:一般情况下,性质稳定,与强酸、强碱及强氧化剂等不起反应 [演示实验]观察现象:色变浅、出油滴、水上升、有白雾、石蕊变红。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教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2 课时)本节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
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
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化学:2.2.3《化学平衡的移动》优秀教案(鲁科版必修2)
第二节化学反应地快慢和限度第3课时化学平衡地移动【学习目标】1•影响化学平衡地移动因素2•化学平衡地标志【学习过程】一、实验探究(1 )实验原理:N02通常为______ 气体,N2O4通常为 _______ 气体.N02 N2O4正反应为_________ 反应(2)实验步骤:(3)实验现象:(4 )实验分析及结论二、化学平衡地移动地含义:四、判断化学平衡状态地标志:对于反应N2(g)+3H 2(g)2NH 3(g)是否达平衡状态(达到“vf未达到“%”①N2地消耗速率等于N2地生成速率•(”②N2地消耗速率等于NH3地生成速率•(”③N2地消耗速率等于NH3地生成速率地一半.()④N2地消耗速率等于NH3地消耗速率地一半.()⑤单位时间内,N2与H2生成NH3地分子数与NH3地分解地分子数相等.()⑥单位时间内,生成2xmolNH 3地同时生成xmolN 2和3xmolH 2.()⑦一定温度时密闭容器中N2、H2、NH3地分子数不再改变.()⑧外界条件不变时,N2、H2、NH3地浓度不再改变.()⑨外界条件不变时,N2地转化率不再变化.()⑩外界条件不变时,体系地压强不再改变.()(11)外界条件不变时,体系地质量不再改变.()(12)单位时间内有1个NN斷裂,同时有3个H—H生成.()【典题解悟】例1.已知反应A2 (g)+ 2B2 (g) r J 2AB2 (g)地厶H V 0,下列说法正确地是A. 升高温度,正向反应速率增加,逆向反应速率减小B. 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缩短达到平衡地时间C. 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D. 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解析:A项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加;B项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加,达到平衡所用地时间缩短;C项,此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项,此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少地反应,减小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答案:B例2.反应:A (气)+3B (气). ’2C (气)+Q达平衡后,将气体混和物地温度降低,下列叙述中正确地是A •正反应速率加大,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 .正反应速率变小,逆反应速率加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 .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解析:此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即正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无论是正反应还是逆反应反应速率均降低.答案:C【当堂检测】1. 对于可逆反应M + N Q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地是()A. M、N、Q三种物质地浓度一定相等B. M、N全部变成了QC. 反应物和生成物地浓度都保持不变D. 反应已经停止2. 在一定条件下,某容器中充入N2和H2合成NH3,以下叙述错误地是()A. 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B. 随着反应地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减小为零C. 随着反应地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后保持恒定D. 随着反应地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保持恒定3. 下列对可逆反应地认识正确地是()A. SO2+Br2+2H2O=H2SO4+2HBr 与2HBr+H 2SO4(浓)=Br2+SO2 +2H2O 互为可逆反应B •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地反应叫可逆反应C.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地反应叫可逆反应D •在一定条件下SO2被氧化成SO3地反应是可逆反应4. 可逆反应H2 (g)+I2 (g).2HI (g)达到限度时地标志是(I2蒸气是紫色地)()A •混合气体密度恒定不变B .混合气体地着色不再改变C. H2、12、HI地浓度相等D . I2在混合气体中地体积分数与H2在混合气体中地体积分数相等5. 对于可逆反应2SO2+O2 —2SO3,在混合气体中充入一定量地18O2,足够长地时间后, 18O原子()A .只存在于O2中 B.只存在于O2和SO3中C.只存在于O2和SO2中D.存在于O2、SO2和SO3中6. 对于已达到平衡状态地可逆反应,下列说法正确地是()A .正、逆反应不再继续进行B .反应物和生成物地浓度相等C.反应物质量地总和与生成物质量地总和相等D .单位时间内消耗和生成某物质地物质地量相同7. 一定温度下,反应N2 (g)+3H2(g) - 2NH 3(g)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地标志是A. C(N2): c(H2):C(NH3)= 1 : 3 : 2B. N2, H2和NH3地物质地量分数不再改变C. N2与H2地物质地量之和是NH3地物质地量地2倍D .单位时间里每增加ImolN 2,同时增加3molH2&在密闭容器中通人A、B两种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反应:2A(g)+B(g) 2C(g)△ H<0X YA再加入A B地转化率B 1再加入C A地体积分数C增大压强A地转化率D升高温度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达到平衡后,改变一个条件,下列量( Y )地变化一定符合图中曲线地是9. (2007全国卷1 ) 13.右图是恒温下某化学反应地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地示意图•下列叙述与示意图不相符合地是A .反应达平街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B .该反应达到平衡态I后,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IIC .该反应达到平衡态I后,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IID .同一种反应物在平衡态I和平衡态II时浓度不相等10. (2007 江苏卷)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s)+2B(g) = 2C(g)+D(g) ; △ H<0.现将1mol A和2molB加入甲容器中,将 4 molC和2 mol D加入乙容器中,此时控制活塞P,使乙地容积为甲地2倍,打时两容器内均达到平衡状态(如图1所示,隔板K不能移动).下列说法正确地是A .保持温度和活塞位置不变,在甲中再加入1molA和2molB,达到新地平衡后,甲中C地浓度是乙中C地浓度地2倍B .保持活塞位置不变,升高温度,达到新地平衡后,甲、乙中B地体积分数均增人C.保持温度不变,移动活塞P,使乙地容积和甲相等,达到新地平衡后,乙中C地体积分数是甲中C地体积分数地2倍D .保持温度和乙中地压强不变,t2时分别向甲、乙中加入等质量地氦气后,甲、乙中反应速率变化情况分别如图2和图3 所示(t1前地反应速率变化已省略)11. 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地容器中,反应2A (g) +B ( g) •' 2C (g )达到平衡时,A、B和C地物质地量分别为4mol、2 mol和4 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地物质地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地是A .均减半B .均加倍C .均增加1 molD .均减少1 mol12. 在恒温、恒容地条件下,有反应2A (气)+2B (气)• ------------ C (气)+3D (气),现从两条途径分别建立平衡.途径I: A、B地起始浓度为2mol/L途径n:C、D地起始浓度分别为2mol/L 和6mol/L ;则以下叙述中正确地是A •两途径最终达到平衡时,体系内混合气百分组成相同B •两途径最终达到平衡时,体系内混合气百分组成不同C.达到平衡时,途径I地反应速率V ( A)等于途径n地反应速率为V ( A)D •达到平衡时,途径I所得混合气地密度为途径n所得混合气密度地1/2参考答案I. C 2.B 3.C 4.B 5.D 6.D 7.B 8.AC 9.C 10.BDII. C 12.AD。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3章第2节第1课时 从天然气、石油和煤中获取燃料 石油裂解与乙烯
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
4.通过石蜡的分解实验和乙烯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理解烯烃的结构和性
质的关系,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
目录索引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有机化合物
和
无机化合物
组成
的复杂混合物。从组成元素方面来说,煤中除主要含 碳、氢 元素以外,还
含有少量的氮、硫、氧、硅、铝、钙、铁等元素。
②煤燃烧可以放出热量,但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大气污染物,
如 硫的氧化物
、 氮的氧化物
、烟尘等。
3.从石油中获取燃料
(1)石油的组成。
①物质组成:石油是由分子含有不同数目碳原子的
乙烯与溴水发生了加成反应。
乙同学发现在甲同学的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推测在制得的乙
烯中还可能含有少量还原性的杂质气体,由此提出必须先除去杂质,再与溴
水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 不能
(填“能”或“不能”)验证乙烯与溴水发生了加
成反应,其理由是
(填字母)。
AC
A.使溴水褪色的反应,未必是加成反应
4.乙烯分子中双键中的一个键可以断裂,容易发生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
( × )
5.乙烯使溴水、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原理相同。( × )
6.无论乙烯的加成,还是乙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都与乙烯分子内含有
碳碳双键有关。( √ )
7.相同质量的乙烯和甲烷完全燃烧后产生的水的质量相同。( × )
8.断裂乙烯分子中碳碳双键所需能量是断裂乙烷分子中碳碳单键所需能
化学:3.2.2《煤的干馏 苯》教案(鲁科版必修2)
化学:3.2.2《煤的干馏苯》教案(鲁科版必修2)【教材分析】从煤干馏产物引出苯之后,有关苯的性质学习就应该建立在苯分子结构的基础上。
所以教材首先结合化学史介绍苯分子的特殊结构,然后结合观察思考与分析综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苯的主要化学性质,且讨论苯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苯是这一章的一个转折点,由链烃转向环烃的学习。
教学过程中采用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的方式。
从兴趣入手,正面向学生展示教学思路,突出主线,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老师起到主导的作用。
通过学生实验,进行性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习目标】(1)了解苯的组成和结构特征,掌握苯的主要性质;(2)进一步强化对“结构─性质─用途”关系的认识;(3)通过分析推测苯的结构,提高根据有机物性质推测结构的能力。
(4)通过苯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学习,掌握研究苯环性质的方法。
(5)通过化学家发现苯环结构的历史介绍,体验科学家艰苦探究、获得成功的过程,培养用科学观点看待事物的观点。
【学习重点】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对苯分子结构的理解【学习过程】【温故知新】【思考】.1乙烯的化学性质,请用化学方程式表达2.写出乙烯、乙烷的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
3.什么是取代反应?加成反应?4.什么是萃取?【课前预习区】二、煤的干馏苯1.煤的组成:煤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煤的主要组成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煤的干馏(1)什么叫做煤的干馏?为什么要对原煤进行深加工?(2)阅读课本P70了解煤干馏的主要产物和用途3.阅读课本P71[知识·支持] 思考:什么是干馏,什么是蒸馏?二者有何区别?2.苯的物理性质苯是一种____色、________味、_______的____体,密度比空气______,_____溶于水;沸点为80.5℃,熔点为5.5℃,当温度低于5.5℃时,苯就会凝结成________________。
鲁科版化学必修2《认识有机化合物》word教案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学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征2、通过观察实验掌握甲烷的性质、取代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自己熟悉的种类不同的有机物的分析,学会怎样从中归纳、总结有机化合物性质的一般规律。
2、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活动,提高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学习重点和难点:甲烷的性质学习过程:【复习】什么叫有机化合物?CO2 CaCO3NaHCO3等是否属于有机化合物?【回顾】回顾你认识的有机物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什么用途?【讨论】1、哪些是有机物的共同性质?2、从溶解性、耐热性、可燃性、能否电离等五个方面比较与无机物的区别?【总结】有机物的性质特征:大多数有机物:1、2、3、4、5、【引言】下面我们以甲烷为例进一步研究有机物的性质【看书】课本第59页第一、二自然段了解甲烷的物理性质及其存在【总结】1、甲烷的物理性质:2、在自然界中的存在:【观察•思考】实验1、点燃纯净的甲烷。
观察甲烷燃烧时火焰的颜色。
并验证生成的产物是什么?实验2、将甲烷气体通人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有无变化。
实验3、取一只大试管,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体积比约1:4的甲烷与氯气,用橡皮塞塞好试管口,放在光亮的地方,(注意:不要放在日光直晒的地方,以免引起爆炸)。
一定时间后,将试管倒立于水槽中并取下试管上的橡皮塞,观察发生的现象。
【总结】分析上述实验的现象,归纳甲烷的化学性质3、甲烷的化学性质:(1):有关化学方程式为:【思考】甲烷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什么用途?在使用时应注意什么?(2)通过将甲烷气体通人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所发生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3) :有关化学方程式为:【分析】上述反应有什么特点?是否属于置换反应?如不属于,它应该属于哪种反应类型?这两种反应类型之间有什么区别?【练习】 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 、44Zn CuSO ZnSO Cu +====+B 、33NaCl AgNO AgCl NaNO +====↓+C 、3253252CH COOH C H OH CH COOC H H O ++ 42浓H SOD 、25252222C H OH Na C H ONa H +−−→+↑【看书】课本第60页最后一段及身边的化学部分,填写下表:【小结】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有:【达标测评】1、下列气体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其产物既可使无水硫酸铜变蓝色,又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A、H2SB、CH4C、H2D、CO2、在光照条件下,将等物质的量的CH4和Cl2充分反应后,得到的产物的物质的量最多的是()A、CH3ClB、CH2Cl2C、CCl4D、HCl3、在下列反应中,光照对反应几乎没有影响的是()A、氯气与氢气反应B、氯气与甲烷反应C、氧气与甲烷反应D、次氯酸的分解4、若要使0.5mol甲烷和Cl2发生取代反应,并生成相同物质的量的四种取代物,则需要Cl2的物质的量为()A.2.5mol B.2mol C.1.25mol D.0.5mol5、1mol甲烷在光照情况下,最多可以与几摩氯气发生取代()A.4molB.8molC.10molD.32mol6、甲烷与氯气的反应属于反应,在反应中,甲烷分子中的原子被氯原子。
鲁科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全册)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原子结构一.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Z 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三.教学过程第1课时【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媒体显示】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2.现象:【观察、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3)极少数的α粒子几乎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原因是什么?【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根据α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
高中鲁科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高中鲁科版化学必修二教案课题: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基本概念。
2、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3、学会运用化学式、离子式等表示物质结构。
4、能够分析物质性质的相关实验现象。
教学重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基本概念;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教学难点:化学式、离子式的表示及应用。
教学准备:1、教材《化学必修二》2、课件及实验器材3、学生实验报告模板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们描述一下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2、展示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演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15分钟)1、物质的结构:介绍物质的微观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原子、分子、离子等的基本概念。
2、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强调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实验(20分钟)1、观察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并提出相关问题。
2、思考探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并总结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
四、讨论(10分钟)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并撰写实验报告。
2、展示交流:各小组展示实验报告,互相交流讨论。
五、总结(5分钟)1、概括归纳: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认识。
2、反馈评价: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完成相关习题。
六、课堂延伸(5分钟)1、延伸拓展:学生可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物质结构和性质的相关知识。
2、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验现象和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同时,通过实验的设计和学生的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二《无机化学反应原理》教案
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二《无机化学反应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1. 理解无机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概念;2. 掌握无机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相关计算方法;3. 掌握常见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规律;4.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与实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无机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概念;2. 无机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相关计算方法;3. 常见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规律。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日常饮食中的酸碱中和反应,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2. 知识讲解1) 无机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概念a) 无机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分类b)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c) 反应速率和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2) 无机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相关计算方法a)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法则b) 摩尔比和反应物量的计算3) 常见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规律a) 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b) 与氧气、水和酸的反应规律c) 盐类的性质和常见的盐的制备方法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一些典型的无机化学反应,如金属与酸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加深学生对反应原理的理解。
4. 讨论与总结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总结不同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并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化学原理。
五、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习题作业,包括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反应物量的计算等,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加深了他们对无机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
通过实验演示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与实验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纳、小结】3.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做高速运动。
【点评】通过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的介绍, 由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使学生实现一种科学探究的体验;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会一种方法:通过粒子撞击实验,研究微观世界的规律,使人类获得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认识一个规律: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
【质疑】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的运动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板书】一.原子核 核素
1.原子核的构成,
【媒体显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阅读】
构成原子的微粒--------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基本数据:
微粒
电子
质子
中子
质量(kg)
9.109×10-31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动画演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2.现象:
【观察、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绝大多数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有少数 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3)极少数的 粒子几乎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原因是什么?
1.673×10-27
1.675×10-27
相对质量
0.005484
1.007
1.008
电量(C)
1.602×10-19
1.602×10-19
0
电荷
-1
+1
0
【思考、讨论并提问】
请根据表中所列数据讨论: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为什么?
2.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上网查阅, C在考古上的应用;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搜集有关原子结构模型的资料。
3.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1、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电性关系: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回顾】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的。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疑】种不同的氢原子
【比较】三种氢原子结构的异同。
【质疑】它们是不是同一种元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问题推进法、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点评】开头简洁,直截了当,由初中相关知识提出问题,过渡到原子结构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归纳小结】
如果用 X的形式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那么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
原子 X
【迁移与应用】
1.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用 Cl符号表示某种原子,请你谈谈图中符号和数字的含义。
2.某二价阳离子含有10个电子,12个中子,求质量数。
3.元素R的一个原子,质量数为a,其阴离子Rn-有b个电子,求中子数。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鲁科版化学2全册教案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