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铜行业相关领域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业分析】铜行业相关领域分析
铜行业相关领域分析
铜行业相关领域分析
第1章宏观环境分析
1.1行业政策及其影响分析
中国铜矿资源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铜业的发展目标只能是立足于国内市场,尽最大可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这是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进行铜业政策调整的出发点。

当前中国铜业政策的基本原则是:积极利用国内外俩种资源(包括铜矿、废杂铜、粗铜、精炼铜等),实施开发和节约且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铜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按照铜业政策的基本原则,近年来中国政府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措施。

1.1.1抑制铜冶炼行业投资盲目扩张的相关政策及其影响
由于铜冶炼项目投资过热,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铜工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综合利用资源,规范铜冶炼行业的投资行为,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从2005年先后出台了有关《制止铜冶炼行业盲目投资》(国办发[2005]54号)、《禁止加工贸易进口铜精矿》(发改经贸[2005]2595号)等相关政策后,2006年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委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一步加紧对铜冶炼项目投资进行控制。

2006年6月30日国家发改委制定且发布了《铜冶炼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2006年第40号),且自06年7月1日起实施。

规定企业新建或者改建的铜冶炼项目必须符合单系统铜熔炼能力在10万吨/年及之上,项目资本金比例达到35%及之上等准入条件。

随后,7月5日发改委又在《防止高耗能行业重新盲目扩张的通知》(发改运行[2006]1332号)重申了要严格控制包括铜冶炼等在内的项目投资、11月24日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措施遏制铜冶炼投资盲目过快增长的紧急通知》(特急发改运行[2006]2639号)。

该通知从进一步提高了新建项目的市场准入门槛、贯彻土地、环保、融资等方面的有关政策规定、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加强环保防止环境污染、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加快清理在建拟建项目七个方面作出规定,以期达到遏制盲目投资和冶炼能力的低水平扩张调控目标。

在国家频密的政策调控下,预期今后几年铜冶炼产能高速增长的势头将会得到控制。

1.1.2近期出台的铜产品进出口贸易政策及其影响
进出口方面,国家对铜等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限制措施继续加强,国家对铜产品的外贸政策导向已从“鼓励出口创汇”转变为“不鼓励出口、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铜产品进出口贸易管理政策:
➢2005年12月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环保总局等七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控制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有关措施的通知》(发改经贸[2005]2595号),从2006年1月1日起,将进口废铜或铜精矿,出口未锻轧铜(阴极铜)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不再审批
上述品种的加工贸易合同。

此前已经商务主管部门批准且在海关备案的上述品种的加工贸易业务,允许按现行规定在批准有效期内执行完毕,到期后不予延期。

未能按规定加工复出口的,按加工贸易内销规定办理手册核销手续。

➢2006年3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海关总署发布2006年第13号公告,自2006年4月10日起,将精炼铜及铜合金的出口暂定税率由5%调至10%,部分铜材(条杆型材、铜板带材、铜丝)的出口暂定税率由0%调至10%。

9月14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文,宣布自9月15日开始,取消精炼铜、铜合金、铜粉的出口退税,铜材的出口退税率一律从13%下调至5%;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我会10月份公布,从11月1日起,调整部分进出口商品暂定关税税率,决定将铜矿砂及其精矿、主要含铜的矿灰及残渣出口暂定税率上调至10%,铜锍、沉积铜(泥铜)、未精炼铜、电解精炼用铜阳极、铜废碎料上调至15%。

➢国家质检总局、商务部、环保总局联合发布2006年第49号公告,自2006年6月1日起,进口铜精矿中砷(As)不得大于0.50%(含量,下同),铅(Pb)不得大于6.0%,氟(F)不得大于0.10%,镉(Cd)不得大于0.05%,汞(Hg)不得大于0.01%。

公告实施前已签订合同且发运离港出口到中国的铜精矿,贸易关系人报检时必须向检验检疫机构提交能够证明发运离港时间的文件。

从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相继密集出台政策来见,国家开始对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实施限制措施,而铜材出口退税率的下调,说明国家对于消耗国内能源来作加工贸易也不再是持鼓励态度。

今后进一步下调出口退税率甚至加征关税也不是不可
能。

政策的变化,对我国铜冶炼、铜加工企业和铜产品进出口贸易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

49号公告对中国进口铜精矿中的有害元素含量作出了比较严格的规定,影响到铜冶炼企业的原料来源,对铜产品进口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此外,中国有关政策规定,黄金不能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取消铜精矿加工贸易后,由于黄金无法复出口和承受不起高额的进口税收成本,企业根本无法再进口高含金的铜原料,这样既不利于争取进口更多的我国短缺的铜、黄金原料,同时也使企业在原本十分紧张、有限的国际铜原料市场的选择范围受到很大的局限。

而且,取消铜原料的加工贸易致使企业无法从事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企业运营风险大大增加。

若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进口铜精矿,在国际市场价格明显高于国内市场价格时,企业能够选择按国际市场价格出口,能够回避俩个市场的价格剧烈震荡的风险。

在目前的政策条件下,阴极铜不可能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也不能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阴极铜,国际国内俩个市场完全被隔离,调节俩个市场价差的手段自然消失。

而铜具有很强的金融特性,国际市场上一些投机基金知道中国阴极铜不能出口,往往利用铜结构性供应不足的机会,恶意炒高国际铜期货价格。

由于我国进口阴极铜、铜精矿、废杂铜、粗铜及多种铜加工产品均以国际期货价格为基准,年进口总量超过300万吨铜含量,因此铜价上涨导致我国不得不付出高额成本。

由于我国一吨阴极铜都不能出口,这种局面在今后可能会日趋严重。

我国精炼铜的出口量通常很小,加工贸易出口精炼铜是我国精铜出口的主要方式,一般贸易的出口量很小。

2005年和2006年精炼铜出口量分别为14.02万吨和24.30万吨,2006年精炼铜出口大幅增长,部分原因是国家2006年国家将进口废铜或铜精矿,出口精铜、铜合金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造成上年
尚未履约的加工合同集中出口,另外部分原因是国储局在上半年的履约出口。

预计受政策影响2007年精炼铜的出口将会减少,国内将增加10万吨左右的供应,但对国内350万吨的消费量而言,影响不会太大,对精炼铜生产企业的影响也不会太大。

对于铜材加工企业而言,影响要大的多,贸易方式将从一般贸易更多地向加工贸易转变,会增加部分精炼铜进口而减少国内采购。

表1-12006年中国铜及铜材出口暂定税率调整表
表1-12006年中国铜及铜材出口暂定税率调整表(续1)
1.1.3铜矿石资源税上调及其影响
2007年7月下旬,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调整铅锌矿石等税目资源税适用税额标准的通知》,自8月1日起,上调铜矿的资源税适用税额标准。

这是1993年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发布《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来,首次对铜矿资源税进行调整,而且幅度非常大。

新的铜矿石单位税额标准为:一等矿山调整为每吨7元;二等矿山调整为每吨6.5元;三等矿山调整为每吨6元;四等矿山调整为每吨5.5元;五等矿山调整为每吨5元。

此次资源税调整,表明了政府严控资源行业过度扩张的态度,将减少滥伐滥采对矿产资源的浪费等问
题,从而达到合理使用资源、节能减排的目的。

通过调高资源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行业产能的过度扩张,促进整个行业的有序发展。

资源税上调对铜行业、铜矿山企业以及铜冶炼企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有限。

➢从行业角度见,根据安泰科统计数据,2006年全国铜矿产量为75.5万吨。

我国铜矿平均品位0.87%,矿回收率90%,经测算,上调资源税后,铜矿行业年增加成本约3.6亿元。

可是,在金属价格维持高位的情况下,资源税占金属价值的比重却显得相当微小。

相比于成本价格,铜的利润空间高达每吨4万多元。

因此,铜矿此次每吨上调的1000元左右税款,于4万元利润相比显然算不了什么。

总体上见,由于最近几年铜的价格涨幅很大,利润也随着大幅增长,资源税的上调会小幅抬高生产成本,但对全行业总体影响有限。

而且全球经济维持高位增长将对铜需求形成有力支撑,价格也将维持高位,完全能够消化资源税上调对成本的增加。

➢从企业的角度来见,资源税的增加对矿山企业利润影响不大,国内仍属于精矿的卖方市场,矿山企业具有一定的提价能力,企业有可能通过矿价的上涨消化成本的抬升。

由于我国有色金属精矿市场的短缺格局短期之内难以得到缓解,因此,资源税的提高有可能通过矿价的上涨得以消化,从而使得矿山的利润得以维持;纯冶炼加工企业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前面所言,矿山很可能将这部分资源税对成本的提高直接转移到冶炼加工企业,压缩纯冶炼加工企业的利润。

而由于电解铜价格跟随国际期货、现货价格变动,冶炼公司自身缺乏定价权,因此,无法通过上调产品出厂价格来转嫁这一风险。

1.2铜矿资源供给情况
1.2.1世界铜资源
1.2.1.1世界铜资源及分布
世界铜矿资源丰富,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2003年世界陆地铜资源量约有16亿吨,深海底和海山区的锰结核及锰结壳中的铜资源量约有7亿吨。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另外洋底或海底热泉形成的贱金属硫化物矿床中也含有大量的铜资源。

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2004年世界铜储量为4.7亿吨,储量基础为9.4亿吨,和2003年持平。

从地区分布来见,全球铜蕴藏最丰富的地区共有五个:南美洲秘鲁和智利境内的安第斯山脉西麓;美国西部的洛矶和大坪谷地区;非洲的刚果和赞比亚;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加拿大东部和中部。

从国家分布来见,世界铜储量最多的国家依次是:智利、美国、秘鲁、波兰、印尼、墨西哥、中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赞比亚、哈萨克斯坦和加拿大。

刚果(金)的2001年的铜储量和储量基础分别为1000万吨和3000万吨,菲律宾分别为700万吨和1100万吨,也是俩个铜资源较多的国家。

表1-2列出了近年世界主要铜资源国铜储量和储量基础。

表1-22001-2004年世界主要铜资源国铜储量和储量基础(单位:万吨)
表1-22001-2004年世界主要铜资源国铜储量和储量基础(续1)(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MineralmoditySummaries2002,2003,2004,2005.中国数据系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数。

从表1-1中数据见来,2001—2004年的4年间,世界新增探明储量1.3亿吨,平均每年新发现3250万吨。

到2004年末,世界铜储量为47000万吨,储量基础为94000万吨,分别约占陆地铜资源量的29.4%和58.75%,全球铜
的勘查潜力仍较大。

智利是铜第一大国,其2004年储量、储量基础分别占世界总量的29.79%和38.3%。

中国铜储量排第7位,储量基础居世界第3位。

2001年铜储量为1800万吨,占全球储量的5.3%,2004年铜储量上升到2900万吨,占全球储量的比例也上升到6.2%。

1.2.1.2世界铜矿床类型及规模
世界铜矿工业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类:斑岩型铜矿(主要含铜矿物为黄铜矿、斑铜矿、黝铜矿和辉铜矿)占世界总储量的55.3%,砂页岩型铜矿(主要铜矿物为辉铜矿、斑铜矿、孔雀石,次要矿物为硅孔雀石和黄铜矿)占29.2%,黄铁矿型铜占8.8%,铜镍硫化物型矿床占3.1%,合计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96.4%。

其余为铜铀金型、自然铜型、脉型等铜矿。

据初步统计,世界铜金属储量超过500万吨的超大型矿床有60个左右,其中斑岩型38个,占总数63%;砂页岩型15个,占总数25%;铜镍硫化物型3个和黄铁矿型2个。

中国有德兴和玉龙俩个超大型铜矿床。

表1-3列出了世界上储量超过500万t的主要矿床。

表1-3世界铜金属储量(包括已开采量)超过500万吨的主要铜矿床
表1-3世界铜金属储量(包括已开采量)超过500万吨的主要铜矿床(续1)
表1-3世界铜金属储量(包括已开采量)超过500万吨的主要铜矿床(续2)
资料来源: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近十多年铜矿勘查一直受到矿业界重视,据加拿大金属战略研究小组调查,全球每年投入铜矿勘查资金3亿多美元,主要集中在南美、北美、西太平洋地区进行勘查。

近年在智利、墨西哥、加拿大、菲律宾、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秘鲁、巴拿马等国家都发现新资源。

近10年来新发现十几个巨型和大型铜矿,多数都是斑岩型铜矿,包括智利安第斯铜矿带上的科亚瓦西(Collahuasi)铜储量1571万吨,铜品位0.69%;曼萨米纳(MansaMina)铜储量845~1170万吨,铜品位1.3%;扎尔迪瓦尔(Zhaldivar)铜储量570万吨等巨型斑岩铜矿。

印度尼西亚的格拉斯贝格(Grasberg)斑岩铜金矿,现探时铜储量1220万吨,远景3400万吨,铜品位1.25%。

另外新发现大型铜矿仍有智利的坎德拉里亚(Candelaria)铜储量404万吨,铜品位1.14%,矿床为层控铜矿;印度尼西亚的巴都希贾乌斑岩铜金矿,铜储量454万吨,铜品位0.45~0.8%,裴济的怀索伊斑岩铜金矿,铜储量400万吨,铜品位0.43%;墨西哥科阿韦拉砂页岩铜矿,铜储量400万吨,铜品位
2%;俄罗斯的契内铜镍硫化矿,铜储量405万吨,铜品位0.6%;秘鲁的拉格兰贾铜矿,铜储量1354万吨,铜品位0.59%;菲律宾的坦珀坎铜矿,铜储量743万吨,铜品位0.75%,之上这些铜矿普遍都含黄金。

中国唯一发现的大型铜矿是新疆的土屋-延东铜金矿床,铜资源量200万吨(其中比较可靠的120万吨),铜品位0.6%,金品位0.16g/吨,初步查明土屋——延东铜金矿床系斑岩铜矿床。

1.2.2中国铜资源
1.2.2.1中国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我国固体矿产储量分类分级,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1999年为止,一直采用ABC体系。

这种体系是把储量分为能利用储量和暂不能利用储量俩大类,在此基础上按地质控制程度由高到低,划分A、B、C、D等4个储量级别。

1999年12月1日我国制定了新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将固体矿产资源分为三大类,即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其中基础储量和美国储量分类中的“储量基础”大体相当。

国土资源部储量司已按新分类体系对过去的储量进行了套改,《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发布了全国和各省区的储量套改结果,但各具体矿区(矿床)的储量套改数据尚未公布。

因此,本文中中国具体矿床和2000年以前的储量仍引用旧分类体系的数据。

1.2.2.2中国铜资源及分布
根据国土资源部《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铜矿区994个,查明铜资源储量6708.73万吨,其中储量(金属量)1786.62万吨、基础储量3002.98万吨,分别占同年世界储量(47000万吨)的3.8%和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