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考察-青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观地点——青浦区
1、上海青浦青少年活动中心(大舍建筑)
地址:上海市青浦区华科路南侧、华青路西侧
青浦青少年活动中心位于青浦老城东侧的新城内,相对老城而言,传统江南城镇的人性化小尺度空间体系在新城中已不复存在。

设计的出发点是在大尺度的城市环境的背景中,在尊重基地周边建筑尺度的前提下,探讨构建人性化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序列的可能性,并以此来重构传统江南城镇的尺度记忆。

根据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具体功能要求及组成特点,设计将不同的功能空间首先分解开来,转化为相对小尺度的建筑体量,再利用庭院、广场、街巷等不同类型的外部空间将其组织在一起。

在传统的江南建筑中,外部空间常常和内部空间受到同等对待,青少年活动中心在设计中也秉承了这样的传统。

建筑的内外空间被均等地交织在一起,除了没有屋顶外,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已难分彼此。

而符合人性尺度的有趣的外部空间也极好地对应了青少年的性格特点,并满足了他们的活动要求。

青少年在这些内外交织的小尺度的空间中的活动,基于不同功能空间之间的选择和无目的的游荡以及随机的发现,就像在一个小城镇里的活动,这让他们会在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环境中成长。

一个建筑,也是一个小城市。

2、上海青浦体育馆(胡越工作室)
地点:青浦区体育场路378号
上海青浦体育馆、训练馆位于上海青浦区的旧城内,两条城市道路交叉路口的东北侧。

建筑面积:8100㎡。

两个馆均建于1980年代早期。

由于年代久远,原有建筑、设施破旧,建筑立面造型存在较大缺陷,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城市的要求。

政府希望通过这次改造彻底改变原建筑的面貌,同时改善其内部设施以便为市民提供一个运动健身的场所。

本项目设计克服了原始设计资料缺失、造价低廉等不利条件,合理巧妙地应用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的构造做法,采用独创的聚碳酸脂板编织外墙,不仅保证了建筑内部的自然采光效果,而且创造了独具一格的建筑形象。

同时本项目利用金属格栅和穿孔铝板将原建筑中在造型上存在缺陷的室外楼梯、入口雨罩、空调室外机和旧墙包裹起来,使建筑在保留原有外墙和建筑构件的同时焕然一新。

本工程建成后,使这一地区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她已经成为上海市青浦区一处深受市民欢迎的体育健身场所。

获奖情况:北京市第十四届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
3、青浦人行天桥(CA)
地点:浦仓路人行天桥南连小区道路,北接浦仓路,横跨淀浦河,桥梁南岸是帕缇欧香苑,北岸是北淀浦河路景观大道。

说明:从朱家角水乡的小桥和苏州园林得到灵感,我们决定建造一条弯曲的通道连接50 米宽的两岸。

弯曲轴根据进入条件的不同而变化,视觉上同周围环境相适应。

我们的策略就是借助当地历史遗址和其他地址的元素,同时突出桥梁的结构特征,于是有了最终的项目形式。

如果其他中国传统设计一样,我们知道这座桥应该为人们提供一个精致的水上空间,而不仅仅是起到沟通两岸的基本作用。

桥顶和桥板都被木质外壳覆盖。

它与暴露在外的铁质侧面轮廓的对比更显得桥很轻。

而且,倾斜的桥顶为嵌在栏杆内的人工光线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反射面。

在白天,桥的内部将会被阳光经过水面的反射光所照耀。

4、上海青浦环境监测站(刘宇扬)
地址:上海市青浦区西大盈港一路
本案的设计理念尝试从“环境监测”最本质的意义开始,探讨人们如何透过建筑表达属于当代的自然观。

多数人对“环境监测”理解,是透过“仪器”对环境的解构,从片面的数据和讯息对自然状态的重组和描绘,而试图对大自然有进一步的认识。

这代表的是人对环境的一种姿态(主观+客观), 也是普遍社会的自然观。

在西方自工业革命开始,经过对自然的纪录、分析、与驾驭,所产生的是一种“科学自然观”。

而在古老的中国,从远古农耕时期开始,经过文学对于自然的游离和抽象化,所产生的是一种“人文自然观”。

本案设计融合了以上两种文化的自然观,并透过个人自身对自然的观察、直观式的体验周遭环境,形成一种感染人们内心的“现象自然观”。

在满足功能布局的科学性和空间形式的人文性之后,本案利用建筑所捕捉到的视觉瞬间,构成人与自然环境的内在关系。

本案对“新江南水乡” 的理解,不是先入为主的形式或符号,而是经过对项目特殊的基地和功能需求所演变而成的、水到渠成的建筑文化。

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演变出不同的建筑形态与景观表像,这其中包括“江南水乡”的风格。

我们从传统建筑的亭、台、楼、榭,对应了环境中的天、地、物、水。

在中国文人世界中,
自然被转化为山水(水墨画)后,便有了园林的出现。

同样的,当环境变成了一种意境后,建筑便有了另外一个层面的意义和自己的灵魂。

基地本身是位于历史江南与当代新城的交汇点。

基地的历史一方面是由河、湖等原生态环构成,另一方面则是古镇、农村积累的江南水乡文化。

而新城的构成,是从公路、桥、体育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始,形成较成熟的商业开发区,而逐步演绎出一种“新江南水乡文化”。

然而现场所看到不一定就是绝对的。

基地的周边会持续发生变化,建筑设计希望捕捉的是一些直观的自然现象:风、水、植物等,虽然这些现象不断在变。

这与环境监测站的理念不谋而合,也是从观测和分析一些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中,来模拟自然环境的过去和假设它的未来。

本案建筑采取了“三墙、三院、三楼、”的手法,糅合了墙与院的空间,并形成了建筑的形体。

环境时动时静,墙院的关系时开时合。

在动与静之间,界定了建筑和景观相互之间时收时放的关系。

苏轼《望江南•暮春》中的“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一语道出了江南文化的根源-它那温徐的气候和细致的环境。

本案最终的着墨之处不在于建筑本身的形式趣味,而在于建筑与景观(园林、自然)的关系,和建筑之间的过渡空间的视觉捕捉。

参观地点——青浦区朱家角
1、朱家角行政中心(马达思班)
地点:上海市青浦区沙家埭路18 号(在珠杨路与珠溪路之间)
朱家角行政中心位于上海是青浦区朱家角镇,主要用于满足朱家角镇行政机关人员的办公要求。

总建筑面积20000㎡。

项目设计承袭了江南水乡园林的特色传统,又融入了现代的建筑理念,并结合地处历史文化名镇的新镇区入口主要地段的优势,使它成为一个具有亲和力的政府办公中心。

本建筑原设计为二层,现增加一层,建筑总高12m,而行政中心主体建筑高度为16.8m,对原建筑周围环境不会造成破坏性影响。

平面紧凑而有序,即利于采光通风,又充分利用了周围庭院的景致。

外型采用外挂青砖、清水混凝土、花格砖墙等朴素的材料,并以砖模数来界定外墙的竖向模数,造成立面上有机的韵律感,和空间上的亲和、庄重感;同时,
立面上的模数也贯穿延伸至屋面的采光顶,结合花格砖墙(背衬玻璃窗)的运用,带来丰富的室内空间体验。

2、朱家角-证大西镇(DC国际)
地点:珠湖路与课植园路交叉口西南面
证大西镇位于素有江南明珠之称的上海青浦朱家角,包含度假酒店、大型影院、文化中心、餐饮、民俗手工艺和零售商业,是具有江南意境的文化商业体验场所。

基地本身最有特色的是亦店亦宅的建筑布局形式。

古镇临街、临河而建的二层建筑,底层面街多为整间的门板店,随时可以打开,便于经商、运货。

这是适应当地地理、气候、文化、经济各方面因素而形成的建筑布局形式。

商业经营空间的丰富性强化了感受型的消费模式。

依托厚重完好的古镇街区,挖掘商业建筑主题的文化价值,我们提供的是对民俗文化生活方式的体验,对民族文化的欣赏,唤起人们对江南文化的热爱,以创造全新的商业建筑发展模式。

强调地域性与独特性、强化人的体验与记忆,是项目创造文化展示空间背景的最终诉求。

对江南氛围的重塑不仅仅是塑造一个文化符号,更是对中国人内心的精神追求的解读。

我们希望建筑根植于当地的人们生活中,利于人们交往互通。

体现文化江南韵味的同时,富有文化商业形态和空间与
古镇原有脉络相适应,更能适应现代消费者对历史文化的消费体验需求。

3、朱家角-九间堂西苑(加拿大CPC)
地点:珠湖路与课植园路交叉口东北面(临证大西镇)
项目传承江南传统村落鱼骨状原形结构,以朱家角民居院落为空间特色,营造空间层次丰富,建筑风格鲜明的院落别墅群;强调江南水乡小镇的景观规划特点,引入天然河水,演绎中国江南水乡风格的古典园林精神,塑造丰富、变幻、生动而醇美的空间与景致;户型设计引入“中庭花园”等院落空间,强调空间的递进感,推崇中式人居生活方式。

在单体的平面和空间设计中,我们摒弃通常情况下将户型的各个功能空间集中布置在一起的做法。

借鉴江南园林和传统民居的手法,将户型的各个功能区域和院落相互间隔布置融合在一起。

在南北进深方向分别结合建筑的使用功能布置了前院、中庭﹑后院三个院落空间,形成了秩序鲜明的空间递进关系。

产生了“院落深深”的传统建筑意向和空间体验。

建筑的形体和立面设计,我们强调通过对比例﹑形体关系﹑色彩和材料等的控制;对传统建筑构造和建造方式的研究和演绎,使新建筑产生中式建筑的意向和
联想而不用过多的符号和复古手法。

希望做到国画大家齐白石老人对国画的概括
——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

同时设计中积极探索使用新的技术和新的材料以期用现代的方式演绎和传承传统建筑。

4、青浦水乐堂
地址:上海市青浦区古镇朱家角西井街漕港滩3号
水乐堂由日本矶崎新工作室与谭盾共同设计建造,它确立了一个全新的建筑音乐观念:从建筑上把德国的“Bauhaus”建筑理念和谭盾独创的“Minhaus”建筑理念结合起来。

Bauhaus是以工业废墟,废旧工厂改造为特点,Minhaus则以江南老房子改造以及明代家俱的极简主义为特色。

水乐堂是由古镇老宅修整而成的21世纪多功能空间,它融合了环保的理念、水乡的文化和天人合一的哲理,也成就了谭盾对音乐空间的一个梦想。

其极简的建筑设计为音乐和视觉留出了无限
的空间,而老宅外貌依旧保留着水乡民居的原始风貌。

5、朱家角尚都里(马达思班、张永和、柳亦春等)
地点:青浦区朱家角镇新风路240弄
尚都里由马达思班总体设计,并邀请了张永和、柳亦春、登琨艳和西班牙Map 设计不同地块。

尚都里位于朱家角古镇核心地标--放生桥旁,拥有一线水景,铺铺临街。

集特色餐饮、创意小铺、艺术沙龙、休闲酒吧、会务展览、精品客栈和SPA养生、创意集市、SPA精品酒店八大主流功能业态为一体。

6、朱家角人文艺术馆(山水秀-祝晓峰)地点:青浦区朱家角镇美周路36号
作为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水乡古镇,朱家角以传统的江南风貌吸引着日益增加的来访者。

人文艺术馆位于古镇入口处,东邻两棵470年树龄的古银杏树。

这座1 800m2的小型艺术馆将定期展出与朱家角人文历史有关的绘画作品。

设计者希望在此营造一种艺术参观的体验,它将根植于朱家角,而建筑是这一体验的载体。

在空间组织中,位于建筑中心的室内中庭是动线的核心。

在首层,环绕式的集中展厅从中庭引入自然光;在二层,展室分散在几间小屋中,借由中庭外圈的环廊联系在一起,展厅之间则形成了气氛各异的庭院,收纳着周围的风景,为多样化的活动提供了场所。

这种室内外配对的院落空间参照了古镇的空间肌理,使参观者游走于艺术作品和古镇的真实风景之间,体会物心相映的情境。

在二楼东侧的小院,一泓清水映照出老银杏的倒影,完成了一次借景式的收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