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印花技艺蜡染扎染的美学思想

第二讲:中国传统印花技艺蜡染扎染的美学思想

第二课时:苗族蜡染图案的题材

从贵州蜡染纹饰题材的归类上看,主要分为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两大类,自然纹样中又可分为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

自然纹样中的植物纹有菊花、莲花、桃花、兰花、牡丹、石榴、葫芦、向日葵、鸡冠花、浮萍、水草、蕨菜花、辣椒花以及山里无名花卉等纹样,动物纹有牛、龙、鸟、虎、狮、象、鹿、狗、兔、鸡、鼠、凤、雉、山雀、猫头鹰、蝙蝠、蝴蝶、蜜蜂、青蛙、螺蛳、龟、虾等纹样。这些题材都来自贵州少数民族十分熟悉的大自然,但在造型上又不受自然形象细节的约束,而是做了大胆的变化和夸张的艺术处理。这种变化和夸张既准确地传达了物象的特征,又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概括能力。

苗族蜡染布鱼鸟纹

鸟是蜡染工艺品中最常见的题材,尤其在贵州南部榕江、三都、丹寨等地区,几乎每一张蜡染民族工艺品都离不开鸟,造型千姿百态。鱼纹在贵州各地的蜡染中都能见到,形态各不相同。革家的鱼纹造型饱满、工整精细;丹寨的鱼纹多与鸟纹、花卉纹互变共生,活泼生动;织金蜡染民族工艺品的鱼纹则已演化成抽象繁杂的曲线造型。榕江蜡染中,鱼更是被赋予了神秘色彩。在鼓藏节第三天,全氏族的男女老少,须身挂麻丝和干鱼跳“米汤舞”,苗家认为鱼命大多子,而麻割后复生,以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子孙像鱼崽,富贵如涨潮。苗族婚礼中也有捉喜鱼的仪式,是企望子孙繁衍像鱼那样迅速和众多。

几何纹样在贵州各地的蜡染中都能见到,尤其是贵州西部的六枝、黔西、织金等苗族蜡染工艺品中更为常见。几何纹样包含有十字纹、万字纹、太阳纹、星辰纹、井字纹、水波纹、漩涡纹、铜鼓纹、八角花、牛角纹、回纹以及各方式方形纹等自然物象几何化的纹样,多是他们祖先留传下来的。这些纹样都有古老的传说,以示对祖先的怀念。按习俗,这类蜡染图案是不能随意改动的。尽管几何纹只是由点和线组成,苗族妇女们却能指着这些抽象纹样解释它们描绘的是什么。既有单独图案的明确含义,又有组合图案的象征解释。先民们为生存而采集、耕作,感受到自然界的力量无比强大,于是产生自然崇拜。他们对自然物精心模仿并进行抽象性的创造,寄托热爱生活的情感和祈福消灾的愿望。同时,在狩猎到驯养中对动物的观察和了解也使得他们创造了鸟眼纹、鸟翅纹、虎爪纹、猫脚纹、骏马纹、肠子纹等。虽然是对自然物象的局部模拟,然而,由于高度的抽象和概括,这些图案大都具有超越模拟的意象色彩。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几何纹样具有原始巫教性质,如山川纹、田丘纹、湖泊纹、城池纹等。这些都与其先民的生息发展和战争迁徙有关,是对祖先故土的缅怀,是迁徙路线与过程的记录。而那些“苗王印”背牌纹、鸟翅纹、鸟眼纹、蝴蝶纹之类,传说都是祖先的化身或象征,是动物崇拜和祖先崇拜的一种印记。贵州蜡染民族工艺品中的很多纹样都可以从铜鼓上找到出处,例如鼓面中心花纹----太阳芒纹、同心圆、锯齿、云纹、雷纹、线纹、针状纹、鸟纹、鱼纹、瓜米、花瓣、树叶、万字纹、寿字纹、螺旋纹等。这些图案有的在蜡染中保持原样,但更多的时候是根据制作者不同的

审美眼光和表现手法,通过不同的组合和变形形成千姿百态的造型;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蜡染图案中有更新和变异。

许多贵州蜡染工艺品中的造型已经无从考证它所代表的意义。祖辈留下来的蜡染图案,经过苗家妇女世世代代的传承,已经完全内化于她们的思想中,融入到她们的审美观念里,她们信手画来的,就是令我们赞叹惊羡的极富想象力的艺术造型,而问及她画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这样画,她们也难以回答。要读懂这些造型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为了从那简单质朴而又妙趣横生的图案中国得到艺术的启迪,我们必须重新掌握一种陌生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必须以整个身心投入另外一个远离我们时代的世界中去。

造型特点

贵州蜡染民族工艺品无论从造型是还是从构图上,都体现了少数民族妇女以饱满为美、以齐全为美的审美观念。如榕江、三都的一些苗族蜡染工艺品中,动物的头部无论是从正面还是从侧面看,都有双耳、双眼、双脚。有时在动物身体轮廓内添画内部结构,如动物腹内画上肠子,鱼身内画上鱼刺等。苗族妇女在创作时不会追求表现透视效果,而是要力求形体完整,即使比例失调也要使得造型显得完美而齐全。在蜡染图案造型上,她们也要求完美,如白领苗肩部的“窝采”几何纹样,外形饱满而流畅。在图案整体结构上,贵州民族妇女采用对称构图、中心式构图、分割式构图或散落式等构图形式,将各种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各种复合形、形中形造型,整个画面和谐统一、生动活泼,充满想象力。

贵州很多地区的蜡染图案具有程式化的题材加工和构图方式,无论是造型轮廓还是图案组合,基本上都是按本民族或本支系所特有的一种程式形式来完成的。从蜡染内容题材上看,无论是互变共生的丹寨蜡染花鸟鱼蝶,还是造型神秘的榕江各类鸟龙,都有其特定的传说与信仰,并具有固定的模式和形象。从构图形式来看,也反映出程式化的特色,往往根据不同的用途而有相应的构图形式,榕江蜡染和黄平蜡染甚至在点蜡时也多是依靠固有的纸样来构图。因此,不同民族、支系及地域的造型构图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丹寨的蜡染被面和床单,构图形式基本是上下或左右的对称组合,同时又具有散落式的特征。而安顺蜡染民族工艺品构图基本为中心式加多层构图,较为严谨。对比不同时代的贵州蜡染工艺可以发现,经过几代乃至几十代人千锤百炼,构图的基本规律在各地几乎是不变的,因为这种程式化的图式是劳动者集体审美意思的产物,所以具有十分强烈的传承性。

贵州蜡染工艺还充分体现了适合纹样造型的成功运用。贵州少数民族妇女善于依势造型,先安排大的布局结构,然后在不断产生出来的空白处设计新的图形,各种图形之间相互适应、相互穿插,最终将图案布满画面。她们在设计时把每一块画面都当成独立的空间,随形而设计的图形饱满而又富有创意。如丹寨苗族妇女点蜡时,先直接往布上任意绘制图形,在一个图形出现之后,于空白处画第二个图形,完成第二个图形后,又在剩余的空白处画第三个图形。每次剩余后的空白都是一些新出现的不规则的形状,给设计新形带来了难度,但也提供了想象空间。苗族妇女总能根据新出现的形状设计出新的图案,在空

白处填上合适的图形。又如榕江蜡染长幡,中心图案是一条蜿蜒起伏的长龙,龙身两侧形成的弧形区域内,则随机填充一些小型图案,如卷龙、飞鸟、青蛙、游鱼等,而鸟翅、鱼身则作适当的变形或增添花叶等内容以适应需填充的区域。因此,她们不用精确计算图案所占的面积,而是随机应变,工巧天成。这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创作方法使得贵州蜡染工艺品图案既生动又有序。

贵州蜡染图案在组织上十分讲究视觉秩序,将不同物象处理得多样统一、整齐均衡、满儿不乱,对每个纹样的刻画都照顾到全局效果。点、线、面的配合有致,取舍、夸张、提炼等艺术手法运用恰当,使贵州蜡染工艺品丰富多彩,清新明快,极感染力。如纳雍蜡染民族工艺品,其纹饰由多重弧线和小块面组成,动感强烈,对比分明,是线面组合美的典范。黄平革家蜡染是点线的组合为特色的,效果工整、精细。贵州少数民族妇女还根据自己的审美习惯,通过取舍、提炼、夸张等艺术手法对各种物象进行重新归纳和整理,创造出最具特征的艺术造型。如丹寨蜡染中鸟纹多强调肥壮的鸟身,而舍弃鸟翅的图案。榕江蜡染工艺品中常有夸张鸟眼的造型。纳雍蜡染中,极为抽象的鱼和鸟的造型则是对原有形态的整体化的概括。

贵州蜡染工艺品还表现出人化自然的愿望,少数民族妇女还通过对物象进行添加、改造、打散、重构,然后按照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把形象塑造得更理想化。她们不拘泥于对自然的模仿,也不强求图案符合客观的形式和比例,而是依据动物和花卉的各种形态,更具自己的爱好,自由发挥想象力,对客观事物加以提炼和概括,或进行形象的再

造,从而创造出各种合体纹样。贵州蜡染工艺品中常常可见一些物象结构并重新组合而成的奇花异兽,或在物象内部添加其他元素,使其特点更明确,形象更优美,形成有趣味的形式感。如丹寨和三都蜡染中,苗族妇女将鸟鸡冠处理成花朵,鸡身变成鱼身等,这些造型虽然有违自然规律,却使得画面效果活泼有趣,天真自然。

贵州蜡染工艺品虽然通常只有蓝白二色,但是因恰当地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段,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动静相宜,摆脱了单色带来的局限性,而显示出丰富层次。这些图案经过一代代少数民族女子的传承和完善,提升了民族整体的审美水平,是她们自由创作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

蝴蝶纹

蝴蝶纹来源于苗族神话古歌中的《妹榜妹留》与《十二个蛋》的故事。故事讲述了苗族起源:枫树化为蝴蝶,蝴蝶妈妈同水泡谈情说爱,生下12个蛋,由鹤宇鸟孵化,生出万物——雷公、水龙、蛇、虎、羊,大象、野猪等,其中一个蛋孵化出人类,即苗族的祖先姜央。这就是传说中的苗族始祖姜央为“妹榜妹留”所生的故事,苗语“妹榜妹留”意译为汉语就是“蝴蝶妈妈”。在苗族神话里,蝴蝶妈妈是世界万物的始祖,包括神、鬼、人、动植物和雷电的产生都源于蝴蝶妈妈。因此,蝴蝶被认为是生殖和美的化身,最受尊崇,成为蜡染重要的、特别流行的纹样。蜡染中的蝴蝶千姿百态,既有写实的,也有写意的;既有抽象化的,也有变形复合的。可以看到飞舞的、爬动的、正面的、侧面的、仰面的、背面的一系列姿态各异、千变万化的蝴蝶纹样。蝴蝶轻盈秀美的形象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喜爱。这个传说影响深远,不

仅形成苗族特有的一种文化意识,即对蝴蝶的热爱和崇拜就是对祖先的热爱和崇拜,而且使蜡染艺术表现紧密地与其崇拜相融合。可见,苗族蜡染中的蝴蝶图案,积淀着祖先崇拜的原始意识。

鱼鸟纹

苗族蜡染图案中的鱼鸟纹和蝴蝶纹相近,也是歌颂生命力的美的纹样。苗族人民认为,鸟是男性,鱼是女性。鱼鸟同图组成比喻夫妻恩爱的图案。这种图案的鱼和鸟一样也有翅膀,鸟也多为可入水畅游的“水鸟”。有学者认为这是反映男女平等共同负起传宗接代繁衍后代的使命,没有男尊女卑之分,内涵着生殖崇拜,造型上是很有特色的图案。蜡染中大量使用鱼的图案,更多是出于心理的期盼与生命繁衍的需求。由于鱼产子多,其腹内多子,因此鱼纹的原始寓意便是象征生殖,对鱼的崇拜就是对鱼的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来历经演变,又出现了其他的吉祥寓意。

蜡染中出现的许多鸟纹,同样也是出于追求吉祥美好的愿望。鸟,是山居的少数民族姑娘快乐的生活伴侣,鸟纹寄托着她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在苗族中,鸟纹也含有祖先崇拜的意蕴。与蝴蝶传说相连的是古歌中蝴蝶妈妈生出的12个蛋,是由鹤宇鸟孵化的。孵化出的万物中就有苗族的祖先姜央。因此,鸟对于苗族是有恩的。这些鸟纹有的如实摹拟,有的想象变形。如锦鸡、喜鹊、麻雀、燕子、斑鸠、鹦鹉、孔雀、鹭鸶等,能确认其名;有的则只具有鸟形.分不清是什么鸟。它们多有花草环绕,大都张开嘴,或昂首啼啭,或窃窃私语,或比嚣而飞,或背靠背像吵架的样子,生动极了,类似人类生活的写照。

旋涡纹

苗族蜡染中的旋涡纹,主要绘制在蜡染衣背、衣袖、被面卜,这是苗族象征团结和占祥的传统纹样。苗族人民热爱人自然,他们看到激流中的旋涡,圆满急转,感到很美并有一种兴旺吉利的感觉,于是公认为是.一种吉祥的美的纹样。在视觉形式上,这是一种最引人注目的蜡染几何形纹样,在内容含义上,也是一种说法最多样的纹样。第一种说法是为了缅怀苗族祖先长途迁徙,跋山涉水,历经无数险滩恶浪留下的旋涡印记,第二种说法是,杀牛祭祖时记录牛头上的旋涡纹,因为它是祖先的象征。第三种说法是,古时候有一个聪明能干的姑娘生了病,母亲从山上采回一些郎蕨革的嫩苔,将这种草药给姑娘吃后,其病便好了。为了永不忘记这棵救命草,就按照它的样子画在服装上作装饰。

花草植物纹

苗族蜡染中表现植物的图案不仅很多,如养花、蕨花、梅花、桃花、杏花、棉花等,有一些已经演变、提炼为几何形纹。这些植物题材在少数民族妇女劳作时随处可见,触手可及,她们从中获得美感,通过想象加工,在蜡染中描绘出极富生命活力和山野情趣的画面。如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梨花纹,全世界没有像丹寨苗族这么丰富而多彩的。相传苗族的先祖在迁徙途中,曾经到过一处梨花坳的地方,正逢梨花盛开。在长期迁徙中的先祖耗尽精血,差一点儿就被奔波不定的生活拖垮,忽然看见满山遍野生气勃勃盛开的梨花,感到世界是如此的美丽,于是又增强了生活的信心,因此,梨花留给苗族深深美惑。另一个传

说是,在古代发生的由中原向西南的大迁徙中,妇女们为牢记跋涉的艰辛,便将沿途所见的花草植物都描绘在衣裙匕,后来便作为传统纹样保留下来。还有一种传说,小孩穿梨花纹的蜡染衣装,就可平安地健康成长,梨花纹也是苗娃的吉祥图案。相传蕨草曾治愈过苗族妇女的病,故蕨草也成为蜡染纹样。

铜鼓纹

铜鼓是苗族文化特征之一,因此铜鼓上的古老图案往往是苗族蜡染传统图案的来源,铜鼓也是一些少数民族极为尊崇的重器。宋代的朱辅在《溪蛮丛笑》中记载:“溪峒爱铜鼓甚于金玉。”因此,苗族蜡染取材于铜鼓上的图案,也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清代张澍在《黔中纪闻》中的记载也证实了这种现象:“缂僚有斜纹布,名顺水纹,盖模取铜鼓纹以蜡刻板印布。”苗族蜡染‘的铜鼓图案,在传承延续中虽有变化,但铜鼓的中心花纹在蜡染中还是非常典型、突出的。中心花纹,实际上就是辐射光芒的太阳纹。

星辰山川纹

这里所说的星辰山川图案,已经不是客观的天上的星辰云彩、地上的山岭江河丁,而是一种经过高度抽象化后图案与形象的组合。这些图案既具有独特的形式美,还凝聚着深厚的历史内涵。据史料记载,苗族在古代曾经历过背井离乡的大迁徙,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壮经历,苗族人民不仅刻骨铭心,传说还用图案记录与反映了历史上的迁徙事件。如九曲江河纹是由大小不等的菱形套结而成,象征江河纵横,曲折交叉,城界花纹以方形为框架,表示城墙,四边的小方形表示角楼,中

间的十字纹表示街道。长久传承这类图案的苗族地区有这样的说法:这种图案与组织,表现的是故七的风光和祖先迁徙的经历,如百褶裙上黄色横线表示黄河,绿色横线表示长江,中间空白表示田野。他们称这种裙为“迁徙裙”、“母江裙”。

第二课时:扎染的美学思想

传统扎染的扎花方式

扎染与现代时尚的结合

扎染表现的文化思考

扎染既然是传承了千年的手工艺品,既然是代代相传的手工艺品,那么,扎染就可以说是一幅艺术作品,它的制作者就是这艺术作品的作者。任何艺术家总是要将自己的理想和自己的心态倾注到作品中去的。从总的情况上看,扎染是千年传承的作品。从各别个例的扎染看,因为扎染者的不同,她们的理想、心态,以及对自然的取舍,取舍后对图案图样的设计处理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每一匹(一件)扎染都不可能完全雷同。所以,每一幅(件)扎染,都是一件杰出的艺术品,都是研究此件扎染作者艺术思想和心态的珍品。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说纺织印染手工艺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说纺织印染手工艺,中国古代称为蜡缬,与“夹缬”“绞缬”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贵州蜡染之所以具有魅力,并且享誉世界,主要是贵州蜡染表达了贵州各民族女性对生命审美意义的独特情感冲动,她们在蜡染中创造了一个梦幻神奇的艺术世界这是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非理性的美妙世界。蜡染属“防染印花法”。所谓“防染”,就是利用“遮盖”或“摺迭”的方法,使织物不能上染而产生空白并形成花纹,蜡染用的是“防染”中的“遮盖”法。 一、蜡染制作工具和材料 蜡染的制作工具和材料并不复杂,一般有以下几种: 1.蜡画工具:铜制蜡画刀(蜡笔)、画版、剪纸花样(定蜡画轮廓)、稻草或竹片(定蜡画距离)、成蜡液的小锅或杯钵、小火炉或炭盆等。2.蜡画材料: 织品,蜡染织品一般是乡间妇女自纹自织白棉布和丝绸。 防腐剂,一般用蜂蜡和白蜡,这两种蜡都不溶于水,加温后可融化,蜡画就是利用蜡的这一特点来作防腐剂。 染料,用蓝靛作主要染料。蓝靛是一种具有消炎清火功能的植物染料,蓝靛的主要原料是蓝草,李时珍《本草纲目》上说:“靛叶存在下也,亦作淀,俗做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泡,入石灰搅拦,澄出水,

灰尽入靛,用染青碧”。民间制作彩色蜡染一般采用杨梅叶(红色)或白蜡树叶法和黄栀(黄色)。 二、蜡染制作工艺 1.布料处理,选好布料后用白芨或蘑芋煮成浆状,将布料上浆,干后磨平备用。 2.画蜡花,先在布上确定画的位置,作好纹样的整体构图。如丹寨苗族蜡染民间艺人开始作画时,先用指甲大体画一个大轮廓,然后用稻草或竹片量好距离,即可随意画出各样花纹,纹样多数是古老的传统纹样。画蜡时,要将蜡放在小锅里用木炭细火烤溶,以铜刀沾蜡,在画布上画出纹样。 3.染色,将画好纹样的布放在蓝靛染缸中浸染。浸染周期一次为五至六天,要想在同一画布上浅蓝部位“封蜡”,再置入缸中浸染成深蓝,煮去蜡,最后便得深、浅两种蓝色。 4.脱蜡,一副蜡画画好后,要在高温水中煮沸脱蜡。脱蜡后画布中的纹样便可显现出来。 5.水洗,将脱蜡后的画布置于水中漂洗,然后晾干便成蜡染成品。蜡染艺术是贵州各民族民间女性艺术家的杰作。她们在各民族自己的文化体系的熏陶下,用不同的世界录感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蜡染纹样,这些纹样主要取材于她们在贵州的山地农耕生活以及各民族的神话传说。贵州蜡染比较有特色的是榕江、丹寨、安顺、普定、六枝、织金、贵定等地的苗族蜡染,镇宁布依族的蜡染。

蜡染工艺

蜡染工艺 一、蜡染简述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二、蜡染的历史源流 蜡染艺术出现在中国,历史悠久。根据二仪实录记载,秦汉间已有染缬,六朝时开始流行,隋代宫廷特别喜爱这种手工艺品,并且出现特殊花样。至于实物的出土,比文献记载还要早的,有长沙战国楚墓出现一面染缬模样的被面,花纹不详。晋代也有一片成品出土,图案是重叠斑花,也就是唐宋时代所谓玛瑙缬。中国蜡染在唐代尤为盛行,技术也成熟多了。当时的蜡染可分为两种:单色染与复色染;复色染可以套色四、五种之多。后人可从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中的两位妇女的衣裳及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几个骑马人物的衣服,窥见唐代蜡染图案之豪华美丽的情况。由于唐代中国文化对于日本影响颇大,奈良的正仓院,从唐代一直保存着各种唐代以来之中国工艺珍品,其中藏有一套蜡缬屏风,也是唐代由日本赴唐的留学和尚带回去的。 三、蜡染的艺术风格 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蜡染的冰纹就是它让人们为之赞美不绝的性格特征。那种人工难以摹绘的天然花纹,象冰花,象龟纹,妙不可喻。同样图案的蜡画布料,浸染之后,冰纹就似人的指纹一样决不相同,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亦梦亦幻。 四、蜡染的价值 1.美术价值 蜡染的冰纹就是它让人们为之赞美不绝的性格特征。冰纹的形成,是蜡画胚布在不断的翻卷侵染中,蜡迹破裂,染液便随着裂缝浸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难以摹绘的天然花纹,像冰花,像龟纹,真是妙不可喻,同样的图案的蜡画布料,侵染之后,冰纹就似人的指纹一样决不相同,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 蜡染的"冰裂"纹,类似瓷釉之"开片"极具艺术效果。裂之大小走向,可由人掌握,可以恰到好处地表现描绘对象,特点鲜明。要染多色彩层次的花口,可采用分色封蜡的手段,表现力更丰富。蜡染多用于制作工艺服装、壁挂、台布等。 蜡染冰纹效果图 2.审美价值 苗族蜡染是苗家人的生活、生产、战争、迁徙等场景按照自然的规律和心理活动逻辑进行简体、变形、夸张和抽象而成的“人化自然”的心灵符号,组成一种理想化的完形关系。这种“人化”作用沟通了人们心灵的联系,架起一座人类共同审美经验的桥梁。它像一条纽带,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从深层意识中联结起来。这种沟通作用使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标与角

中国传统印花技艺蜡染扎染的美学思想

第二讲:中国传统印花技艺蜡染扎染的美学思想 第二课时:苗族蜡染图案的题材 从贵州蜡染纹饰题材的归类上看,主要分为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两大类,自然纹样中又可分为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 自然纹样中的植物纹有菊花、莲花、桃花、兰花、牡丹、石榴、葫芦、向日葵、鸡冠花、浮萍、水草、蕨菜花、辣椒花以及山里无名花卉等纹样,动物纹有牛、龙、鸟、虎、狮、象、鹿、狗、兔、鸡、鼠、凤、雉、山雀、猫头鹰、蝙蝠、蝴蝶、蜜蜂、青蛙、螺蛳、龟、虾等纹样。这些题材都来自贵州少数民族十分熟悉的大自然,但在造型上又不受自然形象细节的约束,而是做了大胆的变化和夸张的艺术处理。这种变化和夸张既准确地传达了物象的特征,又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概括能力。 苗族蜡染布鱼鸟纹 鸟是蜡染工艺品中最常见的题材,尤其在贵州南部榕江、三都、丹寨等地区,几乎每一张蜡染民族工艺品都离不开鸟,造型千姿百态。鱼纹在贵州各地的蜡染中都能见到,形态各不相同。革家的鱼纹造型饱满、工整精细;丹寨的鱼纹多与鸟纹、花卉纹互变共生,活泼生动;织金蜡染民族工艺品的鱼纹则已演化成抽象繁杂的曲线造型。榕江蜡染中,鱼更是被赋予了神秘色彩。在鼓藏节第三天,全氏族的男女老少,须身挂麻丝和干鱼跳“米汤舞”,苗家认为鱼命大多子,而麻割后复生,以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子孙像鱼崽,富贵如涨潮。苗族婚礼中也有捉喜鱼的仪式,是企望子孙繁衍像鱼那样迅速和众多。

几何纹样在贵州各地的蜡染中都能见到,尤其是贵州西部的六枝、黔西、织金等苗族蜡染工艺品中更为常见。几何纹样包含有十字纹、万字纹、太阳纹、星辰纹、井字纹、水波纹、漩涡纹、铜鼓纹、八角花、牛角纹、回纹以及各方式方形纹等自然物象几何化的纹样,多是他们祖先留传下来的。这些纹样都有古老的传说,以示对祖先的怀念。按习俗,这类蜡染图案是不能随意改动的。尽管几何纹只是由点和线组成,苗族妇女们却能指着这些抽象纹样解释它们描绘的是什么。既有单独图案的明确含义,又有组合图案的象征解释。先民们为生存而采集、耕作,感受到自然界的力量无比强大,于是产生自然崇拜。他们对自然物精心模仿并进行抽象性的创造,寄托热爱生活的情感和祈福消灾的愿望。同时,在狩猎到驯养中对动物的观察和了解也使得他们创造了鸟眼纹、鸟翅纹、虎爪纹、猫脚纹、骏马纹、肠子纹等。虽然是对自然物象的局部模拟,然而,由于高度的抽象和概括,这些图案大都具有超越模拟的意象色彩。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几何纹样具有原始巫教性质,如山川纹、田丘纹、湖泊纹、城池纹等。这些都与其先民的生息发展和战争迁徙有关,是对祖先故土的缅怀,是迁徙路线与过程的记录。而那些“苗王印”背牌纹、鸟翅纹、鸟眼纹、蝴蝶纹之类,传说都是祖先的化身或象征,是动物崇拜和祖先崇拜的一种印记。贵州蜡染民族工艺品中的很多纹样都可以从铜鼓上找到出处,例如鼓面中心花纹----太阳芒纹、同心圆、锯齿、云纹、雷纹、线纹、针状纹、鸟纹、鱼纹、瓜米、花瓣、树叶、万字纹、寿字纹、螺旋纹等。这些图案有的在蜡染中保持原样,但更多的时候是根据制作者不同的

我国三大传统染色技艺

传统的染色技艺一直在中国民间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保留着,我们常能见到这些充满乡土气息、古朴雅致的传统印染艺术品。以下是我国三大传统染色技艺介绍,供大家做个详细了解。 1、扎染。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加工过程是将织物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染色是用板蓝根及其它天然植物,故对人体皮肤无任何伤害。扎染中各种捆扎技法的使用与多种染色技术结合,染成的图案纹样多变,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实物是东晋年代的绞缬印花绢。唐代扎染发展到鼎盛时期,贵族穿绞缬的服饰成为时尚。现在的扎染主要分为:大理扎染、白族扎染、彝族扎染、现代扎染。 2、蜡染。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目前的蜡染,大体可以分三大类:—类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人和农村妇女自给自绘自用的蜡染制品,另—类是工厂、作坊面向市场生产的蜡染产品。第三类是以艺术家为中心制作的纯观赏型的艺术品,也就是“蜡染画”。 3、蓝印(漏版刮浆)。

蓝印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蓝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加工流程为:从蓼蓝草中提取蓝作染料(靛蓝),把镂空花版铺在白布上,用刮浆板把防染浆剂刮入花纹空隙漏印在布面上,干后放入染缸,布下缸20分钟后取出氧化、透风30分钟,一般经过6至8次反复染色,使其达到所需颜色。再将其拿出在空气中氧化,晾干后刮去防染浆粉,即显现出蓝白花纹。因为是全手工印染,干后的浆不免会有裂纹,形成了手工蓝印花布特有的魅力----冰裂纹,而现在的机印花布或没有采用传统的技艺的蓝印花布则蓝白分明,毫无手工的痕迹,因此对传统技艺的保护迫在眉睫!蓝印花布的图案吉祥喜庆、为近世三百年来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 以上就是我国三大传统染色技艺的简要介绍,除此三大技艺外还有彩印、戳印等技艺暂不介绍。如今,在贵州黔东南一带苗族、侗族聚居区还保留着蛋胶布、牛皮布的传统染色方法;在广东佛山,近些年具有千年历史的香云纱制作工艺又得到了复兴。 原文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9419140917.html,/shougonghuo/201303028617.html 来源:手工活致富网https://www.360docs.net/doc/9419140917.html,/

扎染的艺术特征和现代发展

扎染的艺术特征和现代发展 摘要:扎染,是指通过对染前织物进行缝、绑扎、绞结等防染处理,使染色后的织物因部分未上色而出现花纹的染色工艺。本文从扎染的起源和历史说起,对扎染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概括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扎染在现代发展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起源;艺术特征;发展;前景 1.扎染的起源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扎染曾被称作“绞缬”或“撮缬”,它与蜡染――“蜡缬”、蓝印花布――“夹缬”统称为“三缬”,工艺传承几千年,是中国最典型的防染印花工艺之一。 根据出土文物来看,我国最早的扎染实物是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纳305号墓出土的大红绞缬娟,呈长方形防白花纹,为西凉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的扎染作品,这也是世界上出土的最早的扎染织物。从实物的工艺来看,当时的绞缬工艺已经非常纯熟。至南北朝时,扎染工艺进一步发展,而且花型也非常丰富,梅花形和鱼子形花样在妇女的服饰中装饰非常多见。隋唐时期是我国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社会的富足与繁荣使得染织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扎染工艺水平已经非常高,著名的有蜀缬,其地位和工艺水

平都非常高。五代至宋初,由于人们的喜爱,扎染更是得到进一步发展,扎染作品花样更加精美,与此同时,相应的也使扎染的工艺更加复杂,生产过程耗时耗力,整个社会再扎染布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劳动成本,而这与宋朝宫廷所倡导的节俭风尚是相违背的,由此便引发了政府出面干涉扎染发展的事态。明清时期的扎染技艺水平很高,那时的染缬工艺中较突出的有檀缬、蜀缬、撮缬、鹿胎缬、蚕儿缬等。染料也从单纯的植物性染料扩展到西方输入的化学染料,从而使得扎染作品色彩和式样得到很大的扩充。今天,扎染因其独特的工艺和朴素的气质成为深受艺术家喜爱的艺术形式,扎染的工艺方法、材料、纹样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扩充。 2.扎染的艺术特征扎染作为一门传承久远的染织工艺,特色的扎缝和染色工艺造就了其特殊的美感,自然素雅的纹样拥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其特征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色彩、肌理、造型。 2.1 晕色色晕效果是扎染最典型的艺术特征。扎染纹样染与防之间是一种丝丝连连,延绵不断的斑驳效果,而形成层层叠叠的渐染色彩。晕色分为两种:一是单色晕层色效果。典型的如传统蓝白风格的扎染,极具宁静平和的美感和古朴素雅的意蕴。另一是多色调和晕色。通过不同色相、不同明度的染液进行多次染色,产生的色彩图案有如写意中国画,朦胧含蓄的美感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由于晕染而

扎染蜡染以及相关技法

扎染蜡染等技法 针扎与捆扎 针扎 是在白布上用针引线扎成拟留的花纹,放人染缸浸染,待干,将线拆去,紧扎的地方不上色,呈现出白色花纹。这种方法能扎比较细腻的图案。针扎主要有扎花与扎线两项工艺。扎花最常见的有"狗脚花"(六瓣,呈尖形)、菊花(八瓣,呈尖形)、蝴蝶花(六瓣,呈圆形)、双蝴蝶花(圆八瓣、呈双花芯)、海棠花(十瓣,呈尖形)等十余种。其扎法各有讲究。 . 图1

图2 扎线也有绞扎和包扎等不同方法,绞扎因布的折法和针的绞法不同,能产生线的粗、细、强、弱效果,如粗蜈蚣线和单蜈蚣线等;包扎则在布中夹一根稻草,入染后能产生灰线条效果。

捆扎 将白布有规则或任意折叠,然后用麻线捆扎,人染后晾干拆线,由于扎有松紧,上色便有深线,呈现出多变化的冰纹,这种方法适合扎成段的布料。 扎染的方法千变万化,不同的方法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民间还创造出一些新的扎法,如湘西凤凰刘大炮在捆扎方面摸索出新的方法,其中有一种抓扎,即用双手抓着白布入染,即兴发挥,操作自如,有时能达到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在针扎方面,一些民间艺人仅狗脚花一类,她们都能扎出5、6种样式。 扎染技法的种类 https://www.360docs.net/doc/9419140917.html, 2005-5-13 动网先锋 捆扎的技法有很多种,大致可分为捆扎、缝绞和夹扎三大类,其中每大类又有不同的变化,此外还有三种扎法的综合应用及一些自由的扎法。 一、捆扎法

捆扎法是将织物按照预先的设想,或揪起一点,或顺成长条,或做各种折叠处理后,用棉线或麻绳捆扎。 1.圆形扎法 将织物揪起一点,用线绳扎紧,可扎成同样大小的花纹,也可由小到大排列。这是一种简单的方法,可制作窗帘或裙料。 2.折叠扎法 是扎染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法,对折后的织物捆扎染色后成为对称的单独图案纹样;一反一正多次折叠后可制成二方连续图案纹样。如常见的蝴蝶图案即采用折叠扎法制做。 二、缝绞法 缝绞法是用针线穿缝绞扎织物以形成防染的方法,针法不同形成的效果不同。这是一种方便自由的方法,可充分表现设计者的创作意图。 1.平针缝绞法 平针缝绞法可形成线状纹样,可组成条纹,也可制作花形、叶形。用大针穿纯棉线,沿设计好的图案在织物上均匀平缝后拉紧。 2.卷针缝绞法 利用针与布的卷缝可得到斜线的点状纹样,将织物对折,照图卷缝。用画粉画圆形,捏起双层卷缝后拉紧。 三、夹扎法 夹扎法是利用圆形、三角形、六边形木板或竹片、竹夹、竹棍将折叠后的织物夹住,然后用绳捆紧形成防染,夹板之间的织物产生硬直的“冰纹”效果,与折叠扎法相比,黑白效果更分明,且有丰富的色晕。 1.折线夹扎法 用屏风折叠织物,用条状木板斜夹,捆扎木板两头,可做成连续图案。综合扎法:将捆扎,缝绞及夹板等多种技巧综合应用,不同的组合可得到丰富多彩的效果。扎、缝、夹结合将织物对折再以对折;夹住两个角;缝叶形;扎圆花。 2.任意皱折法 任意皱持法又称大理石花纹的制作,是将织物做任意皱折后捆紧,染色;再捆扎一次再染色(或做由浅至深的多次捆扎染色),即可产生似大理石纹理般的效果。 在扎染制成品完工后,如果采用了一些其它的技艺(如手绣、手绘、刺绣、刺字、挑花等),可让产品更具艺术的魅力。

中国蜡染扎染传统印花技艺

第一讲:中国蜡染扎染传统印花技艺 第一课时:蜡染技艺的介绍 蜡染的简介 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xié](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起源传说 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的故事: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楞,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等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

蜡,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试图覆盖掉蜡迹。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一动,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大家回到自己家里之后,照着姑娘教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了。 蜡染是一种以蜡为防染材料进行防染的传统手工印染技艺。蜡染故称“蜡缬”,据考证,”蜡染”一词在文献中最早、最确切的记载是唐代慧琳些的《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之”众缬”:”今谓西国有淡歰汁”,点之成缬,如此方蜡点缬也。”缬”是以辅染物辅助印染过程而染出的织物,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丝绸印染技艺的重大进步。 了解考察蜡染的起源是理解蜡染本质的必要环节。任何技艺的起源和人类的劳动都是同步的,它包括人类发现的自然中的各种效应和人类的操作经验,蜡染技艺的起源也是如此。

浅谈民间传统手工印染纹样的艺术特征

浅谈民间传统手工印染纹样的艺术特征 作者:杨娜 来源:《工业设计》2020年第07期 摘要:中国民间印染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纹样丰富多彩,制作工艺精美,在世界的印染领域中独树一帜,享有盛誉。本文通过对四种常见民间传统手工印染的题材、造型、构图,工艺四个方面的梳理,探索传统民间手工印染纹样独特的艺术特征,深刻地体会到民间传统手工印染的纹样与印染工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发掘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并重新审视民族文化的传统艺术。 关键词:民间;传统手工印染;纹样;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7-0128-02 1民间传统手工印染纹样概述 印染,顾名思义包括印花和染色两项,染色不印花,但印花离不开染色,任何事物都是由简到繁、由单一到多样的一个过程,所以印染的染色早于印花,而本文提到的印染纹样则是从印花开始进行分析。中国民间的印染纹样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就掌握了用赤铁矿粉在麻布上画上纹样进行装饰,古代稱为:画缋。经过古代人们漫长的研究,印花渐渐地取代了画缋,东汉墓出土的蜡染蓝白印花布残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棉布印花实物,所以最迟在东汉人们已经掌握了蜡染工艺。汉代以后,东晋时期墓中发现了最早的绞缬绢,工艺制作不是特别精美,说明印染工艺还处在初级阶段。到了隋唐时期,扎染、蜡染、夹染印染工艺盛行,无论是宫廷的人还是老百姓都使用印染制品。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原因,在宋代,上述三种方式的印染受到一定制约,蓝印花布开始问世。因成本低,效率高,蓝印花布取代了蜡染和夹染的位置,在全国流行开来,期间中原地区蜡染扎染工艺逐渐被人遗忘,仅在西南少数民族延续,直到目前,以贵州为主的几个地区传承了蜡染工艺,以云南大理的周城为主等地区传承了扎染工艺。 2民间传统手工印染纹样的种类 通过对印染文化历史的梳理,可以总结出,从印染工艺区分,传统的民间手工印染纹样主要可以分为蜡染纹样、扎染纹样、蓝印花布纹样以及夹染纹样四个种类。 2.1蜡染纹样

《扎染和蜡染艺术》教案范文

《扎染和蜡染艺术》教案范文 学习目标: 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基本原理,体会扎染和蜡染特有的艺术魅力,掌握其基本技法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扎染、蜡染工艺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以此传达自身的审美意识,发挥艺术创造个性。 在学习中使学生感受传统工艺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认知。感受扎染、蜡染之美,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制作工艺 教学难点: 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欣赏、讲授、观摩制作过程 教学用具: 课件、录像 教学过程: 扎染工艺 在大理,扎染制品主要用于服饰和各种家庭装饰用品。大理的扎染某某某案多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和花卉。染制的某某某案形象生动,晕纹自然,蓝地白花,青里带翠,呈现素雅凝重之感。特别是大理古城,

大街小巷摆满了色彩艳丽的各种各样扎染装饰品,以及服装、鞋帽等制品,为风景如画的高原小城平添了几分美丽的色彩。 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 老的技艺。现在扎染普遍应用在壁挂、家居用品、以及服饰上面。其色彩 艳丽,古朴、新颖,有一种田园的质朴,回归自然的感觉。深受国内外友 人的欢迎和喜爱。 一、扎染简述 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也是我国传统的 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扎染在染色前将织物或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 入色浆,在染色过程中由于织物受到轻重、松紧不同的压力,色浆浸渗于 织物纹理中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可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 二、扎染的艺术风格 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所构成的宁静平和世界,即用青白二色的对比 来营造出古朴的意蕴,且青白二色的结合往往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 之感,而平和与宽容更体现在扎染的天空中。 染成的某某某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某某某案简洁质朴, 且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更折射 出民族文化的光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欣赏扎染制品 扎染壁挂、扎染桌布、扎染窗帘、扎染门帘、扎染围巾、扎染面料、 扎染服饰等 四、扎染的制作工具和材料

中国古代手工印染技艺

中国古代手工印染技艺中国古代手工印染技艺历史悠久,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智慧和文化积淀。这些技艺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纹样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手工印染技艺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一、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手工印染技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人们运用棉、麻、丝等各种纤维素材料,将图案或文字印在布上,使其成为一种包装、标识和艺术品的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从单一的印染技艺发展出了绣、刺、染、漆、绘等多种手工艺术。 在唐宋时期,中国的印染技艺达到了顶峰。此时,人们开始将印染作为一种绘画的形式,将各种生动的动物、植物、山水等图案印在布上,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品。在这个时期,印染技艺不仅在中国内地广泛流传,还传播到周边各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一种文化交流的桥梁。 随着后来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印染技艺逐渐式微,但是在现代,随着人们对原始文化和手工制品的重视,印染技艺重新得到了关注,成为了一种极具艺术价值的手作品。 二、技艺特点

中国古代手工印染技艺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样性:印染技艺包括了千变万化的织物种类、染色方式和图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纹样。例如,印花、刺绣、手绘等等。 2、独特性:印染手工技艺是独特的文化符号,其特点在于其所表现的文化和美学价值,如民间手工艺术的技巧传承、饱含文化内涵的花纹、色彩的对比和搭配,等等。 3、高度工艺性:印染手工技艺是精良的工艺品。手工制造的印染制品具有更高的文化和工艺价值,使人们能够感受到手工制品的精致和独特性。 4、环保性:印染手工技艺是一种绿色产品,其中所采用的染料成分均是源于天然植物、动物或矿物形成的有机染劑,极少产生污染。 三、应用领域 中国古代手工印染技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在家居饰品领域,手制的印染椅垫、桌布、床品、靠垫等都是很受欢迎的。在服装领域,诸如印花长裙、刺绣汉服、手绘围巾等,不仅体现了传统的美学审美,同时含有文化寓意;在装饰领域,华丽的印染工艺被运用到墙饰、摆件、屏风等装饰品上,形成了独特的装饰效果。

桂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民间美术的奇葩—蜡染、扎染》说课稿

桂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民间美术的奇葩—蜡染、扎染》说 课稿 一、教材分析 《民间美术的奇葩—蜡染、扎染》是桂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的一篇教材内容。本节课通过介绍蜡染和扎染这两种民间美术技法,带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以获取以下知识和能力: 1.了解蜡染和扎染的基本概念和工艺特点; 2.分析、比较蜡染和扎染的不同特点; 3.欣赏和理解蜡染和扎染作品,培养审美能力; 4.实践操作蜡染或扎染技法,发展创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蜡染和扎染的定义和工艺特点; •掌握蜡染和扎染的基本制作流程; •学习蜡染和扎染的样式和装饰元素。 2. 能力目标 •能够描述蜡染和扎染的不同特点; •能够欣赏和分析蜡染和扎染作品; •能够运用蜡染或扎染技法进行创作。 3. 情感目标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培养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了解蜡染和扎染的定义和工艺特点; •掌握蜡染和扎染的基本制作流程; •学习蜡染和扎染的样式和装饰元素。 2. 教学难点 •能够欣赏和分析蜡染和扎染作品; •能够运用蜡染或扎染技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 1.教材:桂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课本;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蜡烛、织布、织带、彩色 染料、扎染工具等。 五、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1. 导入和引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蜡染和扎染作品图案展示,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蜡染和扎染的定义和工艺特点(15分钟) 通过黑板板书或PPT呈现蜡染和扎染的定义和工艺特点,向学生介绍蜡染和扎染的基本概念,并帮助学生理解两种技法的不同之处。 3. 了解蜡染的制作过程(20分钟) 在黑板上详细呈现蜡染的制作过程,并结合实际材料向学生展示蜡染的工艺步骤,引导学生思考蜡染的特点和在制作过程中的技巧。

鲁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美术上册《蜡染与扎染》说课稿

鲁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美术上册《蜡染与扎染》说课稿 一、教材背景和教材简介 1. 教材背景 •鲁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是根据当前国家学 科标准和教育改革要求编写的。 •该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美术创作能力和 文化艺术素养。 •本册的教学内容涵盖了蜡染与扎染等多个美术技法。 2. 教材简介 •本次说课的教学内容为《蜡染与扎染》。 •通过学习蜡染与扎染这两种传统工艺,帮助学生了 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 •学生将学会如何运用蜡染和扎染技法,创作出具有 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蜡染和扎染的定义、历史以及传统工艺特点。 •掌握蜡染和扎染的基本技法和工具使用方法。 •能够分析和欣赏不同风格的蜡染与扎染作品。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感知、表达的艺术能力。 •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态度。 •激发学生对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学习蜡染和扎染的基本技法和工具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蜡染和扎染的特殊工艺要求。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 1. 教具准备 •《蜡染与扎染》教材 •蜡染工具(蜡笔、裁纸刀、烙铁等) •扎染工具(绳子、色彩布料、印茶等) •艺术作品图片 2. 学具准备 •学生美术用具(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 •引导学生观看蜡染和扎染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兴趣。

九年级美术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蜡染与扎染》教学设计

九年级美术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蜡染与扎染》教学设计 课题:蜡染与扎染 学习目标: 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基本原理,体会扎染和蜡染特有的艺术魅力,掌握其基本技法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扎染、蜡染工艺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以此传达自身的审美意识,发挥艺术创造个性。 在学习中使学生感受传统工艺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认知。感受扎染、蜡染之美,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制作工艺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欣赏、讲授、观摩制作过程 教学用具:课件、录像 教学过程: 蜡染工艺 一、蜡染简述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 二、蜡染的艺术风格

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蜡染的冰纹就是它让人们为之赞美不绝的性格特征。那种人工难以摹绘的天然花纹,象冰花,象龟纹,妙不可喻。同样图案的蜡画布料,浸染之后,冰纹就似人的指纹一样决不相同,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亦梦亦幻。 三、蜡染的现状和存在形式 目前的蜡染,大体可以分三大类:—类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人和农村妇女自给自绘自用的蜡染制品,这一类产品应属于民间工艺的范畴。另—类是工厂、作坊面向市场生产的蜡染产品,这一类产品应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第三类是以艺术家为中心制作的纯观赏型的艺术品,也就是“蜡染画”。这三大类蜡染同时并存,互相影响,呈现出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这种复杂的、多元化的现象在艺术界是少见的。蜡染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民间蜡染走向现代的蜕变,既是当代蜡染艺术家大胆探索、积极创新的结果,也是具有强大内在生命力的民族民间艺术求存图变、回应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 主要形式有蜡染壁挂、蜡染信插、蜡染桌布、蜡染服饰、蜡染小品、蜡染画等。 四、蜡染的工具与材料 1、布料:棉布、麻布、棉绸。 2、蜡料:白蜡、蜂蜡、蜡烛等,加热溶匀后使用。

浅谈蜡染手工工艺的民族魅力

浅谈蜡染手工工艺的民族魅力 摘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 历史发展中伴随其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逐步形成的,是民族本性及其 表现方式的浓缩,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和灵魂。蜡染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防 染工艺,历史悠久,古代称之为“蜡缬”。尼雅出土了东汉时期的蜡染布,从棉布的花卉、人物图案来看,其精巧程度,为同一时期其它的印花技术 所不及,可能是我国最早的蜡染布。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蜡染布在纺织品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人们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传 统工艺渗透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丰富人们的生活,下面谈一谈蜡染手工工 艺品如何在人们的生活中生根的。 一、手工蜡染的地域特色,体现民族元素的永恒魅力 二、手工蜡染的传统工艺,体现少数民族的勤劳智慧 蜡染的传统工艺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蜡染的传 统工艺以手工为主,即使工厂生产也是间歇式浸染,连续化生产很少。 (一)布匹 手工土布和机织白布如平布、府绸等,以纯棉布为主。 (二)防染剂 主要以黄蜡(蜂蜡)为主,有时也掺和少量的白蜡或者松香脂。 (三)绘蜡工具 绘蜡工具不是毛笔而是一种自制钢刀(材质为铜),因为毛笔蘸蜡容易 冷却、凝固,铜制铜刀易于保温,便于绘蜡。根据绘画线条的需要,一般 分为:半圆形、三角形、条形等。

(四)化蜡 把蜂蜡放于陶罐或者金属罐中,用木炭或者糠壳火加热融化,蜡温根据经验掌握,然后用蜡刀绘制。 (五)染料 最早使用靛蓝,花型主要是蓝白花,彩色是杨梅叶染红色、黄扼子染黄色,色谱较为单一。随着染料工业的发展,合成染料越来越多,色谱齐全,远远胜过天然染料,如冰染料、活性染料、士林染料等,蜡染产品的花色品种有了很大的提高。 (六)工艺流程 铺布→绘蜡→染色→去蜡→烘干 如需要染彩色,烘干后再上杨梅红或扼子黄色。 染色时,可用靛蓝、冰染料、活性染料,传统工艺用靛蓝,由于环保因素,冰染料现在很少使用,活性染料一般只用X型活性染料在室温下染色。 由于封蜡的自然龟裂如染色时的折叠产生蜡纹,风格别致,被称为蜡染的“灵魂”。 广西一些地区的蜡染工艺有别于以上工艺,具体区别是: 1、绘制图案时不是用蜡刀蘸取融化的蜡绘制,而是把布放在镂空成花型的薄木版之间然后灌入防染剂,再染色。 2、防染剂的不同,最早也采用蜂蜡,后来采用石灰浆作为防染剂。 此种工艺不适于做精细花型,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湖南湘西苗族蜡染心得

湖南湘西苗族蜡染心得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是用特制的铜腊刀沾腊液按图案花纹绘于白布上,待腊凝固后,将织物在土靛染液中浸染。然后晾干,再用沸水煮去蜡质。这样,有腊处因有腊防染而未着色,便形成各种美丽的蓝底白花纹样。大块的腊质防染处,由于靛蓝浸入腊的裂痕中而形成冰裂纹。所以,每一块在刻意却不确定中产生的蜡染布料,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作品。 是将白布平铺于案上,置蜡于小锅中,加温溶解为汁,用蜡刀蘸蜡汁绘于布上。绘成后,投入染缸渍染,染好捞出用清水煮沸,蜡溶化后即观出白色花纹。 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壳火使蜡融化,便可以用铜刀蘸蜡,作画的第一步是经营位置。有的地区是照着纸剪的花样确定大轮廓,然后画出各种图案花纹。另外一些地区则不用花样,只用指甲在白布上勾画出大轮廓,便可以得心应手地画出各种美丽的图案。 浸染的方法,是把画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浅蓝色。再放入浸泡数次,便得深蓝色。如果需要在同一织物上出现深浅两色的图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后,在浅蓝色上再点绘蜡花浸染,染成以后即现出深浅两种花纹。当蜡片放进染缸浸染时,有些”蜡封”因折叠而损

裂,于是便产生天然的裂纹,一般称为”冰纹”。有时也根据需要做出“冰纹”。这种“冰纹”往往会使蜡染图案更加层次丰富,具有自然别致的风味。 经过冲洗,然后用清水煮沸,煮去蜡质,经过漂洗后,布上就会显出蓝白分明的花纹来。 民间蜡染所用的彩色染料,是用杨梅汁染红色,黄栀子染黄色。 蜡染,同扎染、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往往盛行于我国苗族和布依族之间。 蜡染,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它同所有传统手工艺一样,是华夏文明的符号象征。但同大多数手工艺一样,蜡染也在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严峻问题。 当我们的步履越来越快,我们丢失的东西就越来越多。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老祖宗究竟给我们留下了多少遗产,这是一笔永远也无法评估的财富。但在今天之社会,一切朝向科技发展的时代中,这笔财富开始动摇,因为子孙后代已经在丢失或遗忘。我们要保护好手工艺,好好传承。

中国传统蜡染

中国传统蜡染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蜡染古时候称为蜡缬,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美丽的花纹。这是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很悠久。 我国古代发现的蜡染文物,有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北朝(公元396—581年)蓝色蜡缬毛织物蓝色蜡缬棉织品及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墓葬出土的西凉(公元400—421年)蓝色缬绢和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几种蜡缬绢、蜡缬纱;还有敦煌莫高窟130窟第一层壁画下发现的唐代废置的大量蜡缬残幡。这批遗存的蜡染实物中,北朝的和西凉的蜡缬织品都是深蓝色地现白花,纹样光洁清晰,古朴典雅;唐代的蜡缬绢和蜡缬纱的地子,有棕、绎、黄、赭等色,大部分是白色花纹。 蜡染工艺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蜡染工艺,而且流行很广,已成为少数民族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这里的少数民族以蜡染作主要装饰的有黄平、重安江一带和丹寨县的苗族妇女,她们的头巾、围腰、衣服、裙子、绑腿,绑腿,都是蜡染制成,其它如伞套、枕巾,饭篮盖帕、包袱、书包、背带等也都使用蜡染;安顺、普定一带的苗族妇女把蜡染花纹装饰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后摆的边缘,她们背孩子的蜡染背带,点染得精巧细致,除蓝白二色外,有的还加染上红、黄、绿等色,成为明快富丽的多色蜡染。 蜡染种类: 目前的蜡染,大体可以分三大类:—类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人和农村妇女自给自绘自用的蜡染制品,这一类产品应属于民间工艺品。另—类是工厂、作坊面向市场生产的蜡染产品,这一类产品应属于工艺美术品。第三类是以艺术家为中心制作的纯观赏型的艺术品,也就是“蜡染画”。这三大类蜡染同时并存,互相影响,争奇斗艳。这种复杂的,多元化的现象,在艺术界是少见的。 蜡染制作方法,是将白布平铺于案上,置蜡于小锅中,加温溶解为汁,用蜡刀蘸蜡汁绘

蜡染及扎染艺术的图案风格与印染技法

蜡染及扎染艺术的图案风格与印染技法 一、蜡染扎染艺术图案风格 (一)蜡染艺术图案风格 蜡染又称蜡防染,古时称“蜡缬”,是蜡画与染色的结合。蜡染与绞染、扎染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染缬基本工艺。蜡染是利用蜡作为防染材料,在需要显示花纹的部分进行各种手法的涂绘,再经染色,涂蜡处染液不能 渗入而显示出所绘花纹图案。蜡染图案是蜡染服装的精髓,是区别于其它 特色服装的独特标志。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形式上丰富多彩, 经历了悠长岁月的洗练而渗透出浓厚的历史凝重感,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蜡染的魅力除了图案外,还在于蜡冷却后在织物上产生龟裂,色料渗 入裂缝,得到变化多样的色纹,俗称“冰纹”。 (二)扎染艺术图案风格 扎染是通过针或线对纺织品进行纳缚缝缀后再经染色而形成花纹图案。扎染所得的图案纹样是一般印花工艺无法得到的,它不仅体现了艺术与技 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 较高的艺术价值,人们通常把它称为没有针线的刺绣,不经编织的彩锦。 扎染制品的图案是通过防染而来,与大机器生产的图案风格完全不同。扎 染在古代称扎缬、绞缬或染缬,扎染制作条件要求不高,一针一线即可, 扎的含意即是用线绳之类将不需染色的部分扎住不让其上色而达到防染目的。扎染制品在染色过程中,随着扎线的缀力度不同,织物承受压力的松 紧不同,色浆浸渗于织物纹理中的程度不同,因此可产生深浅虚实、变化 多端的色晕,同时多种扎法的巧妙运用及与多种染色技术的相结合,染成 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彩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幽雅而高尚,雅致

而又富有趣味。这种独特的纹路肌理及晕色为扎染所独有,是任何机器印染都难以达到的效果,因而自古迄今,扎染丝毫没有过时的感觉,反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返朴归真,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要求,追求个性的心理,使得扎染艺术越来越受到人們的青睐,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销量成倍增长。其应用从服用布到各种装饰用布,特别是近年来被设计师们应用于时装领域而倍受人们的关注。 二、蜡染扎染艺术的表现手法及制作工艺 服装图案在服装上的表现手法很多,常见的有印、染、绘、绣、织、添、褶、编结、拼接及制造特殊纤维肌理等,不同手法的运用同样会营造出不同的效果。如粗犷型风格服装、休闲服装:在图案设计上可以利用拼接、文字图案、特殊肌理效果等手法。高贵、典雅类:像礼服,可以用手绘、刺绣、立体团花等手法。传统民族类:则可以用扎染、蜡染、手绘、编结等手法。设计者需对各种基本的表现手段有全面的认识,并结合形式美法则,才能创作出完美的服饰图案。 (一)蜡染艺术的表现手法与制作工艺 蜡染是利用蜡作为防染材料,在需要显示花纹的部分进行各种手法的涂绘,再经染色,涂蜡处染液不能渗入而显示出所绘花纹图案。蜡染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起源于秦纹,盛行于隋唐时期,目前在贵州保存较好。它概括简练的造型,纯朴明朗的色彩,夸张变形的装饰纹样,又适应了现代服装图案的需要和现代的审美要求,因此它又是一门年轻的艺术,现代的艺术。 蜡染艺术制作工艺流程为:选择布料———图案设计———上蜡———冷水浸泡———染色———水洗———去蜡———晾干。

第4课《蜡染与扎染》说课稿

第4课《蜡染与扎染》说课稿 说教材: 蜡染与扎染都是我国优秀的,应用最广的民族民间美术工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多元文化,意识到绘画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选用蜡染、扎染这一民间艺术作为学习内容,旨在介绍蜡染、扎染技术及其优秀的作品,了解它的发展状况以及这种民间工艺蕴含的少数民族文化,了解它们对于美化生活的作用。在感受蜡染、扎染艺术魅力的同时,运用蜡染图案特征创造装饰画,模拟扎染的材质工具及艺术特征进行染制,体验蜡染和扎染的制作乐趣,提高手脑的协调能力。 说学情: 学生们对于蜡染与扎染不是很了解,本节课介绍了扎染和蜡染的基本原理,体会扎染和蜡染特有的艺术魅力,掌握其基本技法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扎染、蜡染工艺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以此传达自身的审美意识,发挥艺术创造个性。在学习中学生表现出浓郁的学习兴趣,通过案头小摆设的设计制作练习,发现和感知生活中的美,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设计意识。 说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民间艺术,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2、掌握扎染与蜡染的表现技法。 3、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其表现的欲望。 说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讨论和材料汇总等方式认识扎染与蜡染艺术的美感体验及表现技法的掌握。 说教学难点: 了解蜡染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特点和意义,体验蜡染、扎染的创作效果。教学准备: 1、教具:ppt、范画若干幅、示范用工具材料(蜡笔、水彩颜料、毛笔、水罐、调色盘、剪刀) 2、学具:蜡笔(油画棒)、水彩颜料、水罐、毛笔、剪刀、调色盘。 说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魔术(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帽子、白布、蜡染花布、扎染花布表演帽子变花布的魔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块白布是怎么染上颜色的吗?用了什么方法? 教师总结:这个布得颜色和花纹可不是老师变出来的哦,是用了蜡染和扎染的技术染的。我们看这些花布和你们平时见到的有什么差别呢?学生自由大胆发言。 教师提问:你想了解我们民间蜡染、扎染艺术吗?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欣赏 并制作。板书课题----- 蜡染、扎染。 三. 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4页,先用两分钟的时间自行阅读课本上面的图片和浏览图片,思考以下冋题(ppt展示): 1、蜡染的主要方法、制作步骤、工具材料。 2、扎染的主要方法、制作步骤、工具材料。 请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总结: 蜡染工艺 (一)蜡染简述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与扎染、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也在白布上描绘图形染,染色后去蜡,现出白色图案。 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又称“冰花”是蜡染的灵魂。 (二)蜡染的工具与材料 1、布料:棉布、麻布、棉绸。 2、蜡料:白蜡、蜂蜡、蜡烛等,加热溶匀 3、染料:天然染料, 直接染料 4、绘蜡工具:蜡刀、油画笔、排刷等。 5、其它工具:天平、量杯、温度计、塑料手套、搅拌木棒、搪瓷碗、盆或 后使用。 桶、可调温电炉、电熨斗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