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声声慢》比较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雨霖铃》与李清照《声声慢》比较赏析
课堂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读了《当代中学生报》上关于柳永的两篇文章——《让柳永仕途失意的一首词》《名利场中的异类》,从中我们了解到柳永一生穷困潦倒,说他“异类”是因为他是中国文坛上真正尊重和爱护青楼女子,对浮名发自内心的鄙视,潜身聚心融入市井站在百姓生活第一线的人。《望海潮》是他早期的作品,其后他又是如何在他的诗词中体现他的“异类”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他后来很重要的一首词《雨霖铃》。请大家先听录音,谈谈自己的感受。(放录音)
生:这是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词,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可以看出。
师:对,这是一首离别词,古人写“离别”在表情上有什么特点。
生:借助特定意象如长亭、柳枝来表达感伤,不忍离去的愁苦。
师:很好,那么在这首词里,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作者这种情感。
生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选择在秋天离别,古人往往易悲秋,在这个季节,又遇上离别的事更容易伤感。
生2:“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用了一个“虚设”说明“良辰好景”在作者看来都是假的,体现了离别之后的伤感。
生3:“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谐音“留”,“晓风”是早上的风给人以冷的感觉,又是“残月”,圆月象征团圆,残月给人一种冷清、孤独的感觉,表达作者离去后的伤悲。
生4:“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不尽的相思、相爱之情没有了倾诉的对象,也表达一种伤感,不忍离去。
生5:“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前三句渲染了清冷的氛围,第四句借酒消愁,后两句写船夫多次催上船,都表达了不忍离去。
生:好像每一句都在表达不忍离去的情感。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分析的也很有道理。在这首词里确实处处见情。这是一种什么抒情方式呢?
(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
师:王国维曾有一句话说过这种抒情方式……是一切……
生: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大家再感受一下,是不是多处写景但又处处表情。再思考这种写景手法又有什么不同呢?生:有离别时眼前实景,又有离别后想象的虚景。
师:很准确。作者极力渲染这种不离去,而他要离别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认识的一位青楼女子,这就是柳永的“异类”,真心尊重和爱护青楼女子的一个人,用情很深而让我们感受很真。除了柳永,还有另一位词人也表达了这种离别之苦,就是李清照。翻到41页读《声声慢》,试从主题、意象、意境、抒情方式上作一个比较。
(学生思考2—3分钟)
师:先从表达主题上看有什么异同?
生:都表达了离愁别绪的情感。都是向自己的爱人离别,柳永是正在离别自己爱的人,李清照是表达对自己爱人的相思。
师:还有吗?《声声慢》是作者南渡后的作品。
生:还有一种对故国的思念。
师:对李词中除相思这外,还有家愁国恨。相比这下,谁的主题更深刻一些呢?
生齐答:李清照。
师:再让我们来看一下意象的异同。快速画出两首词的意象。
生:都选在秋季。
生:都有雨、风、酒。
师:还有呢?柳词选的有柳树,李词选的有梧桐。
生:都是树。
生:还有动物,一个是蝉,一个是雁。
师:好吧。就请大家分析一下相同意象的不同效果。
生1:柳词中是“都门帐饮无绪”心情不好喝酒,下片还有“今霄酒醒何处”说明喝了很多酒,有可能是烈酒来表达不忍离去。李词中“三杯两盏淡酒”明是用来抵御寒冷,其实冷的是作者的心,作者意识还很清醒,李清照的愁要更深一些。
生2:柳词风是“晓风”而李词是“晚来”急风,程度更深。
生3:柳词中是“骤雨”而且停了,李词中是“细雨”更缠绵,愁更多,而且还打在“梧桐”叶上,其实是敲打作者的心,更难受。
……
师:大家分析很准确,也就是说李词在表情方面更深更细腻,多是刻画心理,而柳永多借意象营造氛围,同时融情入景。
师:那么在意境的塑造上有差别吗?主要是虚实上。
生:有,李词都是关照眼前实景。
师:对,柳词有离别前实景转入离别后想象的虚景,是虚实相生的手法,而李词主要是眼前景。分析到这里再看一下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生:柳词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李词是直抒胸臆。
师: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两首同是婉约词,两人又都是代表人物,他们的语言又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含蓄、清丽。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不错,比较鉴赏就是这样要找准分析点,区别差异。希望以后遇到这种类型的题不要手足无措。下课吧。
课后反思:
这节课用了另个一种方式,比较了两首类似的词,主要是想考查一下,上学期学生选修了古典诗词鉴赏,传授了不少方法,学生是否能用上。另外一个比较鉴赏也是头一回尝试,考查学生能否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出人意料的是学生课堂上表现很活跃,很多学生思考的状态很投入,课堂是很圆满的,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也让学生收获很多。不过这是在文科实验班讲的,效果很好,在理科平行班,效果稍显差一些,但是比平时不知道好了多少,虽然如此,不过很多同学表示很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能让思维很活跃,或许是因为自己平时包办太多,让很多学生惰于起来回答问题有关,以后在课堂上要尽量最大限度的放手,相信学生可以的。新课改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要引领,而不能取代。
另外,这是我用同一个教案在两个不同的班上课的情况,出乎意料的都让我很满意。这就引起了我的一个思考:为什么不喜欢动的理科班也动起来了?我在想是不是自己以前在备课时就有失偏颇,有意的把自己的喜好偏向了一个班,导致另一个班的学生“吃不了”的状况。回想起来,果然有这方面的问题,两个班的起点不一样,两个班的特点不一样,两个班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而自己却一刀切,几乎每次备课都针对文科班,而忽视了理科班,难怪每次在理科班提出一个问题,总是无人应答。有了今天这节课,让我明白了备学生的重要性,以后两个班很有必要针对各班不同情况分别备课,虽然加大了工作量,但对学生好,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