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1830-1842,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了六卷本名著(《实证学教程》)

2.社会学的功能

(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

(3)社会学能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

(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作出贡献。

3.社会的特点

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

第二章

4.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的重大差异就在于人类有丰厚的文化,文化传承对人类社会的维系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5.文化的特性

(1)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和学到的。

(2)文化是群体共享的。

(3)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

6.文化的结构(区分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

(1)文化元素:文化元素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2)文化丛: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被成为

文化丛,这种文化丛在时空中可以作为一个单位存在并发挥作用。

(3)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即发现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差异。

7.文化冲突

在两种文化发生接触时常常会发生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两种文化接触时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的互相反对的情况。它常表现为某种文化的拥有者排斥、抵触另一种文化,当一个族群刻意要抵制另一种文化时,他们或者采取封闭的策略,或者对异文化进行否定性的批判。文化冲突可能发生在根本的价值领域,也可能发生于日常生活的表层,当然前者要激烈得多,同时由根本的价值冲突导致的文化变迁更加深刻。

第三章

8.社会化

社会学中所讲的社会化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9.整合

整合也称社会整合,它是社会学家斯宾塞从功能主义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并且在功能学派那里得到了发展,成为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在斯宾塞那里,整合指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的一体化问题。与整合相对应的概念是分化、分立。整合是整体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协调、

结合成一个有机体的过程和状态。

10.人的社会化的可能性

(1)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3)人有语言的能力

11.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4)明确生活目标

(5)培养社会角色

12.社会化的类型

(1)基本社会化(婴儿--青少年时期)

个体学习交际语言、基本生活技能,培养认识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感情联系,确立道德及价值判断的标准,学习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为进入社会做各种准备并初步形成自我个性的特质。

A.基本特征:个体更多的是被动接受。

B.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学校。

(2)发展社会化(成年以后的社会化)

为满足自我需要和适应社会文化环境,进一步接受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同时在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中接受更新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模式,进行创新性的学习,承担新的责任、义务和角色。

A.主要特征:被动接受与主动创造相结合。

B.社会化的主要场所:职业环境

再社会化(特殊形式的社会化)

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再社会化就是在某些方面对人的重新社会化。

A.基本形式:主动再社会化;强制性再社会化。

B.主要特征:社会化过程更集中、更紧张。

C.主要社会化场所:新的社会环境。

(4)反社会化(不完全社会化)

A.基本形式:进步的反社会化;倒退的反社会化。

B.基本特征:对主流文化的反叛。

C.主要社会化场所:社会环境中的社会文化。

(5)反向社会化(逆向社会化)

这是一种受教育者反过来向施教者传递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文化反哺现象”。

主要特征:受教育者在某些方面的社会化达到成熟程度,并开始发挥扩散效应。

主要社会化场所:代际之间。

第四章

13.社会互动的含义(名词解释)

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由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当相关双方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14.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

(1)合作指社会互动中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益的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成功合作的条件:目标一致贡献能力动作配合相互信任

(2)竞争指互动双方(社会中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竞争发生具备的条件

①对于同一目标的争夺。争夺的目标不同就不会形成竞争;

②争夺的目标必须是较稀少和难得的,一方夺取或达到了这一目标,就意味着另一方失去达标的机会;

③竞争者之间互相排斥但不是敌对的,竞争的目的在于达到目标而不是消灭方;

④竞争是有理性的,是按照一定社会规范进行的。

(3)冲突人与人或群体之间为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压制、破坏以至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

特征:第一、冲突的直接目的是要击败对方;

第二、各方是一种直接的反对关系;

第三、冲突往往突破规则甚至法律的限制。

(4)顺应它指互动各方调整行为以适应他人或环境的过程

种类:1.妥协,即冲突双方在胜负难分的情况下相互让步,以避免冲突进一步激化。

2.和解,即互动双方放弃成见,由仇视转变为友好。

3.容忍,指互动双方在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不作根本改变的一种自我克制。

4.调解,由第三方对双方的矛盾加以调停。

5.仲裁,由第三方的裁决来解决双方矛盾。

(5)同化人们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而逐渐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习惯以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例如通婚、移居、入侵(儒家文化的同化力)、传播。

15.冲突的正功能

(1)它可以成为一种使对方紧密团结的力量。

(2)迫使双方坐下来谈判,直面问题。

(3)可以导致必要的社会变迁。

(4)冲突时时处处存在,否则社会将是毫无生机的。

16.集体行为

概念:集体行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提出的。他认为集体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激动”。

特征:(1)群体性(2)非组织性(3)突发性

17.符号互动论的基本理论

20世纪60年代,布鲁默全面、系统地论证了符号互动论,总结了它的基本理论。

符号互动论的三个基本假设:

第一,人们根据他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对其所采取的行动。

第二,人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而不在于事物本身。

第三,人们在应付他所遇到事物时通过内部解释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

18.社会角色(重点)

角色也称社会角色。综合地说,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

套行为模式。

社会角色是人的社会地位的表征。

社会角色是一套行为模式,角色不同其行为方式、行为模式也不同。这种行为方式、行为模

式也不同。这种行为方式、行为模式是与人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或位置相联系的。

角色是一套有关权利、义务的规范。

19.社会角色的类型(会辨别举例)P84 85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①先赋角色:那种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成为先赋角色。或者说,当一个人的角色不是由于自身的努力,而是由出生这一先天因素所决定时,它就属于先赋角色,即先天赋予的角色。

②自致角色:经过个人的努力而获得的角色。

(2)规定角色与开放角色

①规定角色:指对角色的行为、行为规范和标准有明确而严格地规定的角色。

②开放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

(3)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

①理想角色:对于处于任何社会位置、承担某一角色的成员来说,社会都为其设计了一套应该遵守的、理想的、被期待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其行为,这套行为规范称为理想角色。

②实际角色:实际角色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的人实践其所应遵行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

20.角色扮演中的问题

1.角色混淆

2.角色紧张

3.角色冲突

4.角色失败

21.角色混淆(重点)

角色混淆是指人们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角色规范认识不清,从而使扮演该角色的行为与其他角色的要求发生混淆的现象。这种现象常常表现为人们并非故意地使用了不该运用的行为规范来处理与他人的互动。

第五章

22.什么是社会群体

社会学把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群体称为社会群体。如果考虑社会群体的某些主要特征,可以说,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23.区分偶遇群体、统计群体、社会群体

偶遇群体:临时性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可能有共同规范,但相互可能不认识。例:剧场中的观众,同一车厢中的旅游者。

统计群体:指一群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例:婚姻状况,收入水平,职业等方面相近或相同的人。

24.社会群体的特征

(1)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

(2)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3)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4)群体成员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

25.社会群体的类型(区分)

(1)按规模大群体、小群体

(2)按成员之间关系亲密程度

①初级群体(家庭、邻里、朋友、非正式团体)

又叫直接群体、首属群体,指群体成员相互熟悉、了解,群体成员有面对面互动为条件,以情感为基础而结成的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②次级群体(如各类正式组织)

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群体成员为某一特定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并按既定的角色关系组成的社会群体。

(3)按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程度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

(4)按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

①血缘群体(家庭、家族、部族、部落等)

是由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

②地缘群体(邻里、老乡、民族社区等)

是由成员间空间或地理位置而形成的群体。

③业缘群体(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等)

是由劳动或职业间的关系而形成的群体。

26.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1)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2)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3)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

(4)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5)初级社会群体的负功能△

可能会抑制个人的发展:群体与成员的亲密感情、群体对其成员需要的过分满足都可能造成个人对初级群体(主要是家庭)的过分依赖,从而抑制了他在社会中的发展。另外,当初级社会群体的某些价值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一致时,成员对群体的忠诚可能会损害社会利益,如狭窄的“家庭本位主义”、“小集体主义”。

第六章

27.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1)通过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

(2)确定的目标

(3)规范性的章程

(4)权威的领导体系

(5)物质基础

28.区分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正式结构:是主要结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所设置的,并由组织规章正式规定的各层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稳定关系模式非正式结构:并非工作关系的非正式关系,从而形成了非正式群

体。非正式群体的存在造就了组织的非正式结构:各种非正式关系的总和。一种是社会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另一种是正式的工作中衍生出来的。

29.组织目标的含义

组织目标是组织奋力争取达到的其所希望的未来状态。

30.组织目标的功能

(1)组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合法化根据

(2)组织目标是不同性质的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准

(3)组织目标为组织参与者之间的分工合作提供了基础

(4)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成效的标尺

31.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了解)P133

(1)概念: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理想组织的特征:①组织内部有清楚的分工②职位分等③行管人员具有专业资格④行管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⑤行管人员的升迁根据年资或政绩⑥组织内部有严格的、统一的纪律(2)正功能: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即它可以实现组织运转的高效率。韦伯认为,科层制是一种合理化的管理方式,他在保证组织及其成员行为的准确性、稳定性以及严格的纪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都优于其他形式的管理方式。

(3)负功能:①官僚主义人格,把规则当目标。②训练中未涉及的问题会束手无策。③上下级之间沟通变得繁琐,耽误时机。④事本主义原则把组织成员限制在工作范围内,缺乏感情沟通

第七章

32.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1)阶级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它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

(2)阶级是有相同的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的社会集团,共同的利益使他们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

(3)阶级内部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在对

待问题的态度上有差异,但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4)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的必然产物,当阶级矛盾不可协调时,就可能爆发社会革命。(5)阶级的消亡有赖于消除阶级产生的基础,消灭私有制和生产力高度发展是阶级消亡的基础。

33.社会阶层的含义

在阶级社会中不但存在着社会阶级,在阶级内部也存在着更小的层次。在非阶级社会中也存在着基于各种标准的、处于不同等级的社会集团。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

34.社会流动的类型(以课件为标准)

(1)按流动方向:垂直流动、水平流动

①垂直流动:又称为纵向流动,即个体或群体的流入层次高于或低于流出层次。

②水平流动:指个体和群体在同一层次上的职业转移。

(2)按流动规模:结构性流动、非结构流动

①结构性流动:指社会变革或科技进步引发的较大规模群体在地位、职业或区域上的变动。它将对社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②非结构流动:指因个人特殊原因引起的少数人的流动,对社会结构影响不大。

(3)按流动主体:代内流动、代际流动

①代内流动:又称同代流动,指个人一生中地位的升降变化,参照点是个人的最初职业。

②代际流动:又叫异代流动,指两代人之间职业、地位、财富的变化,参照点是上一代人。它可以显示不同时代社会结构的变化。

35.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1)社会结构的性质:是指社会结构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它指的是一个社会在制度上建构某种社会结构的本质性特点

(2)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

(3)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4)家庭背景

(5)社会网络资源

第八章社区

1、新建小区为什么不是社区

小区具有社区的一些特征:它是小区居民共同居住的自然环境,有共同生活的人群,但仅有这些还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社区”。

小区居民要在密切的人际关系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心理空间,产生共同的归属感、认同感。因此,新建小区要经过培育、建设才能发展为“社区”。

2、城市化的含义

我们把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城市化。一般来说,它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3、城市发展的动力

1)工业化

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主要来自于农村。

工业化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2)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复杂化,加强社会管理成为必然要求。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产生许多新的部门。这些部门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员加入其中,这也是农村居民进入城市的重要途径。

3)城乡差别

城市由于农村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吸引着农村居民,当农村居民具有进入城市的能力时,城市的扩展就是必然的了。

4)城市的中心作用

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中心,在国家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国都特别注重城市的发展,并制定有利于城市发展得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城市化进程。

4.城市化的几个发展模式

1)大城市优先论

认为大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主要载体,容量大,规模效益好,而小城市规模小,效益差,资源浪费严重,为此,要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到发展大城市中。

2)小城镇重点论

认为小城镇投资少,见效快,有利于城乡结合,减轻大城市的就业与环境压力,更符合中国的国情与国力。

3)城市体系论

认为城市是一个体系,应发挥大城市的幅射作用,中等城市的卫星城作用,小城镇的城乡纽带作用。

4)多元模式论

认为在城市发展上不能强求一致,在东部沿海地区应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在中西部地区应以发展小城镇为主。

我国的城市发展应当采用什么战略?P187-190

第九章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1、价值系统

指社会制度存在的意义系统,即某一社会制度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2、规则体系

指一定社会中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选择、积累起来的经验,并认为合理、合适的东西。

3、组织系统

指实施社会制度的社会成员、群体和组织机构。

4、设施系统

指社会制度得以运行的物质手段,它包括实用的物资设备和象征性的器物。

社会制度的分类和功能

分类:正功能和负功能显功能和浅功能P198

功能:1)满足人的需要

2)导向功能

4)文化传递功能

5)社会制度的负功能

制度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社会制度的主要功能)

1)行为导向功能为社会成员提供规范的行为模式。

2)社会整合功能整合各种社会关系,使其成为协调一致的有机整体。

3)社会调控功能控制社会冲突和越轨行为,保证社会有序运行。

4)社会制度的负功能表现在制度压制个性,阻碍社会变迁。

第十章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的认定社会问题的广度与热度 2.认定社会问题的不同观点

(怎么样说明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2论述:从社会角度分析某一问题具体见P214

社会病理学观点 2.社会解组论

3.价值冲突论

4.偏差行为论

5.标签论

6.批判取向的社会问题观

7.社会构建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3人口理论的内容

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具体内容看P217)

2)适度人口论

3)人口过渡理论

第十一章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的含义

广义:泛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来指导和约束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狭义:特指对社会越轨行为进行教育、惩罚等一系列措施。

在现代社会,对社会突发危机的控制显得越来越重要。

正功能:1)为社会成员提供相对一致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2)维持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

3)促进社会发展

反功能:1)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多数人的利益

2)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

1.社会保障的内容

1)社会救助(最低层次)

2)社会保险(主体层次)

3)社会优抚(特殊层次)

4)社会福利服务(最高层次)

选择填空:

1.1830-1842,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了六卷本名著《实证学教程》。

2.社会的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

3.第一个社会学系成立于芝加哥大学

4.1928年10月,成立东南社会学会

5.社会初级群体的本质特征:靠情感维系

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越轨行为

违反某个群体或社会的重要规范的行为,就是社会越轨。越轨行为的基本特性,是偏离甚至脱离了正常的社会轨道,打破了社会常规的完整性,危及社会规范的权威性,给他人和社会造成心理或行为的负面影响。

3.文化失调论

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4.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权利,而对贫困者提供物质帮助。

5.社会救助

是国家及社会对因自然灾害、失业或其他原因造成最低生活水平无法维持的社会成员进行的社会救济。

简答题

1.我国衡量贫困的三条线及其主要内容

1. 生存线(绝对贫困)Absolute poverty

满足最起码的生理需求的最低费用,低于此线则威胁生命;

2. 温饱线(基本贫困)Primary poverty

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的最低费用,低于此线则不得温饱;

3. 脱贫线(相对贫困)Relative poverty

达到基本能自给有余的最低费用,高于此线则摆脱贫困。

2.商业保险存在哪些市场缺陷

利润导向——商业保险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的一方难以判断另一方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从而导致了不利于社会保障的选择。如人寿保险中对投保人的选择。

市场分割——一个项目的受保人越多,人均管理费用就越低。在市场竞争中,存在多个保险公司的竞争,从而造成市场的过度分割,导致交易成本上升。

3.竞争发生需要的一些条件

1.对于同一目标的争夺。争夺的目标不同就不会形成竞争;

2.争夺的目标必须是较稀少和难得的,一方夺取或达到了这一目标,就意味着另一方失去达标的机会;

3.竞争者之间互相排斥但不是敌对的,竞争的目的在于达到目标而不是消灭对方;

4.竞争是有理性的,是按照一定社会规范进行的。

社会互动章节重点英文短语

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

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

集体行为:group behavior

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称为集体行动或集群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拟剧理论:dramaturgical theory

指人们在互动中运用各种技巧,给他人创造自己想要达到的印象。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人们借助一定的符号传播来表达互动中的意愿,符号包括声音、语言、文字、手势、姿态、表情、物品等。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

人际交往的动机是一种社会需要。社会互动是一种交换关系,包括有形的与无形的。

竞争: competition

指互动双方(社会中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

冲突: conflict

人与人或群体之间为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压制、破坏以至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顺应: accommodation

它指互动各方调整行为以适应他人或环境的过程。

同化:assimilation

人们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而逐渐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习惯以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例如通婚、移居、入侵(儒家文化的同化力)、传播。

合作:cooperation

指社会互动中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益的目标而彼

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1830-1842,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了六卷本名著(《实证学教程》) 2.社会学的功能 (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 (3)社会学能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 (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作出贡献。 3.社会的特点 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 第二章 4.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的重大差异就在于人类有丰厚的文化,文化传承对人类社会的维系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5.文化的特性 (1)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和学到的。 (2)文化是群体共享的。 (3)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 6.文化的结构(区分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 (1)文化元素:文化元素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2)文化丛: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被成为文化丛,这种文化丛在时空中可以作为一个单位存在并发挥作用。 (3)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即发现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差异。 7.文化冲突 在两种文化发生接触时常常会发生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两种文化接触时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 为方式等方面发生的互相反对的情况。它常表现为某种文化的拥有者排斥、抵触另一种文化,当一个 族群刻意要抵制另一种文化时,他们或者采取封闭的策略,或者对异文化进行否定性的批判。文化冲 突可能发生在根本的价值领域,也可能发生于日常生活的表层,当然前者要激烈得多,同时由根本的 价值冲突导致的文化变迁更加深刻。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我们对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和人们社会行为的科学。从宏观的角度涵盖了社会学的各种研究对象。从微观的角度把重点放在了人们的社会行为上。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至少有数十种不同的说法,比如: 社会学研究——社会组织;社会文化;社会群体;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社会进步;社会制度;人类共同生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特别是互动的社会形式; 国内外学术界有代表性的三种看法:

第一种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其古典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等人,并由此开创了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 第二种侧重以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韦伯等人,并由此开创了社会学中的人文主义社会学传统。 第三种是不属于上述两种说法的,其中有些观点影响较大,但最终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其中主要有“剩余说”、“学科说”、“调查说”、“问题说”、“未定说”等。 综合学术界的主要看法,我国社会学界两种主导性的观点是: (1)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

展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即“社会运行论”。(2)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和社会行为进行系统、客观研究,揭示社会存在和发展基本原理和过程的社会科学。 2、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整体性、综合性、科学性、现实性 四、社会学的功能 1、进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参与社会发展的计划与规划,为政府宏观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开展社会问题研究,帮助政府科学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3、为社会工作和社会管理提供必需的社会学知识。 4、普及社会知识,促进公民社会参与,指导人们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社会方式。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百度文库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和特征。 社会工作是一种务实性的助人活动。 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普遍性、变异性、相对稳定性、阶级性。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社会保障的哲学、伦理学基础是人道主义。 城市社区通常按人口数量或功能进行分类。 亚文化群体是指一些与主体社会有显著差异的群体。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依赖关系、顺应关系、掠夺关系。 失业实际上是对劳动力资源的闲置,而劳动力资源的可再生产性则决定了这种闲置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 阶级产生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组织目标的确定有两种模式,一种为集中决策模式,一种为民主决策模式。 在个人层次上,社会群体是人进行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目标是团结和鼓舞社会组织成员的力量。 道德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的。

正式控制是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则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 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的约束下组织自己的生活。 人类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社会阶层是社会阶级内部的分层化和阶级外部的游离化。 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财富、声望、权力。 家庭制度、经济制度属于本原的社会制度。 内在控制对人的行为的直接控制力量来自他本身。 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 在次级社会群体中,成员以共同的利益为目标,通常各自行使着特定的职能。 经济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生存、享受、发展。 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在1891年。 社会保障主要是经济上、物质上的保障或帮助,是当社会成员遇有困难时的一种救援措施。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一个最重要形式。 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系可以分为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二、判断题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类侧重以社会为对象,重在研究社会的结构和过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社会的秩序和进步等等,它主要体现了社会学史上的实证主义传统; 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它主要体现了社会学史上的反实证主义传统; 2.社会学的特点 (一)整体性:是指把社会看作有机整体。 (二)综合性:是指社会学研究对象具有丰富性,需要运用多种知识、多种角度进行研究。一是研究视角的综合性,二是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三)现实性:是指社会学的研究问题直接面对社会现实,从现实社会运行中获取研究问题,研究目的是服务于现实社会问题的解决,促进社会和谐运行。 (四)时政性:是指知识来源于具体的经验研究。 3.社会学的社会作用 一、理论作用 (一)认识作用 a、描述功能:描述就是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客观地、忠实地搜集、整理和记录具体事实、事件及其过程的 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b、解释功能:解释就是指把握影响社会事实发展的主客观因素,从因果联系上说明社会现象和过程,就 是把经验描述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水平。 c、预测功能:预测就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去预计和推 测事物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二)意识形态作用 意识形态作用就是为特定立场进行辩护的一种思想体系,具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作为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提供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的社会理论和知识,帮助群众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应承担的责任,采取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启发群众划清与资本主义社会思潮的界限,正确处理中西方理论的关系。 1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人口、环境、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文化) 第一节人口(定义: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 一、人口规模(数量)与人口结构 1、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 2、人口性别结构 性别比:表示人口中的男性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是女性人口中男性人口数的百分比(人口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人口性别比根据统计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婴儿性别比、结婚年龄性别比 男女两性的平衡发展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 二、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1、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世界人口分布受到三条气候线的决定性影响,即寒冷线、干燥线和湿热线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2、人口迁移(动态的人口分布) 人口迁移理论主要研究:迁移者、迁移动机、迁移过程和迁移结果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环境容量;人口经济容量 “迁移利益差异比较选择原理”:从迁移中获得的利益是否会大于将损失的利益 三、人口转变与老龄化 1、人口转变理论(人口转变论/人口转变)是关于人口发展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 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之过程的一种理论 2、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1)、老年抚养系数提高,影响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

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100% (2)、由此影想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 (3)、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 (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由此带来人口发 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倡导健康老龄化,挖掘人力资本潜力 四、人口健康 1、人口预期寿命:是综合反应人口健康水平的平均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2、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联合国在1990年提出了健康老龄化:(1)、老年人个体健康,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2)、老年人口群体的整体健康,健康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与社会整体相协调(3)、人文环境健康,营造老年友好的社会环境 积极老龄化: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的概念,是指老年人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 第二节环境 一、环境及其社会功能 1、环境的定义: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应的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 2、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曾经试图用模型呈现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运行何发展的功能,他认为:环 境服务于人类的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废物库 ps: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 二、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 1、关于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理论: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生态复合体) 该模型中:(1)、每个要素都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 (2)、任何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 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 从人口、技术、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及相互作用角度来分析环境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开启了环境社会学中的人类生态学派 2、关于人类社会对环境系统的影响的理论:IPAT(环境影响-人口-富裕程度-技术)模型I=PAT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概论 1,农村社区 答: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 2,法律控制 答:法律控制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一种社会规范。 3,消费 答:消费是为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和文化财富的活动,消费不仅仅是人们生活中的生活消费,还包括属于生产本身的生产消费。 答: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4,个人空间 答:个人空间是指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物理区域,人们可以利用它在社会互动中表达某种意义。 5,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有哪些? 答: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包括以下六点: 1)社会性;(2)文化性;(3)普遍性;(4)特殊性;(5)集群性;(6)复杂性 6,新中国成立前的阶级阶层有哪些? 答:新中国成立前的阶级阶层有以下七种:1)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2)民族资产阶级;(3)小资产阶级;(4)半无产阶级;(5)无产阶级;(6)游民无产阶级;(7)农民阶级 7,社会网络的特征有哪些? 答:社会网络的特征有以下五种:(1)普遍性;(2)多重性;(3)滚珠性;(4)多向性;(5)隐蔽性 8,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就有哪些方面? 答: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就有以下四个方面:(1)芝加哥学派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2)芝加哥学派形成了人文区位学的城市理论;(3)芝加哥学派推动了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4)芝加哥学派创立了符号互动理论 9,家庭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答:家庭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六种:(1)规范性行为功能;(2)经济生活功能;(3)人口再生产功能;(4)精神生活功能;(5)教育功能;(6)抚养、赡养功能 10,什么是社会问题的防治,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是什么? 答:社会问题防治指对显露或潜在的社会问题进行科学分析,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手段,避免、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或使社会问题得以缓解和解决的综合治理工程。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有以下五点:(1)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和民众的安全感。(2)可以避免和减少社会问题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和间损失,物质和精神损失。(3)可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4)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改善、提高有关机构的应对能力和效率。 11,在家庭和婚姻的理论中,结构一功能主义分析理论家庭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在结构一功能主义分析家庭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四种:社会化、情感和陪伴、性规则、经济合作。(1)社会化;社会化始于家庭。(2)情感和陪伴;当今家庭的第二个主要功能是为其成员提供亲密关系和情感支持。(3)性规则;虽然支配性行为的观念在不同的社会中、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没有一个社会把性看成个人的事。经济合作;家庭被部分地定义为一群人为追求经济目的而合作所形成的经济单位。 12,文化交流 答:文化交流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是指人们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从一个“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 2、角色集是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在社会中不存在孤立的角色。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并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这就构成了角色集。 3、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 类生活共同体。 4、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 现为社会各要素之间、各个层次之间、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各方面功能的发挥。 5、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 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6、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标志,例如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等。

7、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XXX认为,集合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8、初级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它的成员相互熟悉、了解,是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9、群体凝聚力又称为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吸引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之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10、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形成的社会团体。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它是相对于初级群体而言的次级群体,又称为正式社会组织。 11、组织管理是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的活动效率,这种效率除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有赖于组织自身的管理。 12、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个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就叫社会地位,社会地位就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社会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 社会学的功能: 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人口与社会运行 人口规模直接因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的自然构成主要包括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人口发展过程:原始阶段、中期阶段和现代阶段 老龄化:老龄化,即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环境与社会运行 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 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 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变化 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第一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第二时期是农业时期;第三时期是工业时期 环境保护经历的主要阶段: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

两种生产,即人口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一、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 (一)社会主要有两大派别: 1、社会维实派:也叫社会实体派。他们认为,社会不仅是个人之集合,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2、社会维名派: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社会做过多方面的论述: 第一: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 第三:社会系统思想。社会系统是由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即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生活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 (二)社会的特点: 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2、社会以人与人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 第一章导论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型: 一是侧重于从社会整体出发,把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在西方,其古典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孔德、斯宾塞、涂尔干,并由此开创了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一般来说,在侧重以社会整体为对象的研究中,一般可以看到“秩序和进步”、“结构和过程”等方面。 二是侧重于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在西方,其古典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韦伯,并由此开创了社会学中的人文主义社会学传统。 三是不属于上述两种的说法的,其中有些观点影响较大,但最终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其中主要有“剩余说”、“学科说”、“调查说”、“问题说”等。 二、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社会学不仅仅是低层次的调查工具; 2、社会学给我们提供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3、也为我们理解社会、解释社会提供理论方法和视角。 三、社会学的概念界定: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人类社会和人们社会行为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 四、社会学的学科特征 整体性、广泛性、综合性和应用性。 五、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1、总和论,即把社会学与各门社会科学的关系看成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综合论,即强调社会学是将各门社会科学的成果,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加以综合而得出的。 3、普适论,即认为社会学原理具有普遍性,适于一切社会生活,因而把社会学与其它各门社会科学的关系看作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中心论,即认为社会学居于各门社会科学的中心,它既对其它社会科学有指导作用,又吸收其它社会科学的成果。 5、平等论。即认为社会学与其它各门社会科学处于平等的位置上。 六、社会学的学科功能 1、社会学的认识功能:包括描述、解释、预测和规范; 2、社会学的实践功能:包括教育、管理、咨询、监督。 七、社会学的诞生背景 社会历史背景、思想渊源 八、社会学的发展脉络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终极版)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得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得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保障、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是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他们还未危险,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也叫有障碍的常态运行。 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社会主义社会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 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协调,而社会保障、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限度和最小范围之内。 社会的中性运动和模糊发展: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它未破坏、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社会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问题:1定义社会学的对象或侧重社会或侧重个人2.区别社会学的学派都是根据这个问题来划分3确定社会学的属性也是以这个问题为准绳4社会学的主要内容,不论是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角色、社会群体,不论是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区,也不论是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变迁、无一不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着、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发展的根本线索。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而不是那种僵死的二元对立的关系。 社会学的功能:(1)认识和改造社会(2)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3)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社会的特征:1.社会有人群组成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的、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社会的因素:人口、资源、环境(空间的物质的基础,而自然环境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物质基础)、文化 人口要素: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涉及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阶层、职业、宗教信仰,可以分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地域结构) 资源(基本物质条件):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 文化的定义: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总和。 社会的功能:整合、交流、导向、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即社会系统的静态组成状况。如阶级结构、职业结构、人口结构、利益结构、社会规范结构。 社会学对宏观结构的研究主要包括:阶级阶层、宏观经济制度、宏观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网络、群体关系以及全球化和现代化研究

社会学概论复习题答案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库 1、名词解释 2、社会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文化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4、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镜中我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6、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对具体特定身份的人的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6、血缘关系 关系是由或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其他关系。它是人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关系,在人类产生之初就已存在,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7、文化相对主义 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他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8、先赋角色 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通常无需努力而自动获得,因此也称自动角色。 9、联合家庭 指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包括子女已成家却不分家。 10、社会组织 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或指狭义的组织,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 11、文化震惊 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 12、“本我” 本我由各种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构成,完全处于无意识水平中。它是人出生时就有的固着于体内的一切心理积淀物,是被压抑、摈斥于一时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的生命力、内驱力、本能、冲动、欲望等心理能力。 13、角色冲突 指一个人承担的多种角色之间的矛盾或不同的人所扮演的相对角色之间的矛盾 14、社会互动 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15、组织目标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

.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 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 活的需要,创制性地结合成不同社会关 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 2.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 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行为,研究社 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 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 (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 研究结构)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 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 4.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 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 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5.文化:社会学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一 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 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所 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这些产品, 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6.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 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 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 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7.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 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 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 动。 8.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 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 这些角色又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 时所出现的现象。角色冲突常使他感到 左右为难。 9.角色扮演:是社会成员具体实践他所担 当的角色的过程。 10.“镜中自我”:是社会学家库利使用的 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和理论。 库利认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 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 的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 就像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 11.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 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 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 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 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 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 基本过程。 12.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 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 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的生活习 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 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 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13.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 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 会实践活动形成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 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 和。 14.再社会化:是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社会 化,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 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 性地对其进行教化的过程。 15.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 的,靠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人群。 16.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 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 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 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17.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 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状态。它包括家庭 由多少成员形成,由哪些成员组成的按 照哪种关系模式组成。 18.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 成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在 这里,前者是从外观上来描述社会组织 的结构,后者则是从实质上来分析社会 组织的结构。 19.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 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 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有及 管理方式。 20.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 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 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 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 有规章而不特循。 21.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 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 社会生活共同体。 22.人文区位学:又称人类生态学,是指借 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 间格局及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是由美 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 同人群在地域空间上居住与活动分布, 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3.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 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它是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人类居住空 间和生活组织形式。 24.过度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 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超过城市发展需 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 象。 25.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 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 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26.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 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 层。 27.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 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 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 个集团的劳动。 28.剥削:所谓剥削,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 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 偿地占有另一个部分人或集团的剩余 劳动,甚至一部分必要劳动。 29.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 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 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 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 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 的规范体系。 30.制度化优先:导学P34 是指当社 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 有一种比较规定的社会规范占优 先的地位,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优 先。 31.规则系统:是在一定的活动领域内指导 人们行为的规则体系,是用以规定在这 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 关系以及人们各自行为的规范体系。 32.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 为进行制约的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 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 33.社会舆论:也称公意,是社会上众人以 言论形式表现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大 致相同的看法,是公众对于此一事件或 现象的是或非的评价。社会舆论能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发挥社会控制 的作用。 34.越轨行为:也称违规行为,它是个体或 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 的行为。越轨行为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 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 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 35.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 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 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 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36.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 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 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 低,乃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它是 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概念。 37.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 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 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 况。 38.贫穷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 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 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 穷文化。 39.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 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 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 1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部分)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部分) ( √)1、社会是人类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人们交往是社会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 √)3、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4、为了表达他们的理想、方向,孙中山写了"天下为公"、"大同书"的座右铭。 (×)5、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学说和活动,可以被认为既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驱,也是社会学这门学科产生的先驱。 ( √)6、社会学的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 第二章(6题) (×)7、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生理反应。 (×)8、需要的产生并是完全主观的,有其客观性。 ( √)9、驱力所指偏重于生理方面的要求,而需要则不仅是生理方面的要求。 (×)10、生理需求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11、社会需要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1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则从宏观上阐明了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动力源泉。 第三章(6题) (√)13、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 (×)14、社会关系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 (×)15、人际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 (√)16、符号相互作用论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

(×)17、情景定义是社会学家布卢默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 ( √)18、人际关系是个人之间交往形成的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 第四章(6题) (×)19、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人单方面接受环境影响和教育的消极被动过程。 (×)20、个人的需要是个人进行各种活动的外因,环境和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内因。 ( √)21、规范先于个人存在,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 (×)22、社会制度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 √)23、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 (×)24、再社会化的现象,一般是指犯有越轨行为的成年人。 第五章(6题) (×)25、群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 √)26、社会群体不但是由人组成的群体,而且是社会性的群体。 (×)27、社会人团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28、社会群体是它反映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29、初级社会群体包括:机关、政党、军队、学校等。 ( √)30、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 第六章(6题) (×)31、组织环境是对组织存在和发展具有影响的内部事物。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点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点 一:名词解释(6个) 1.社会互动 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简单的说,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者对他人做出反应的过程。 2.角色(先赋角色,自致角色) 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先赋角色也称归属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也称成就角色、自获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3.印象管理 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它是自我调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包括了与他人的社会互动,是自我认知观点的核心和人类的一种基本动机,是不论个体在组织内部还是组织外部都渴望被别人积极看待,避免被别人消极看待。 4.镜中我 由库利提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5.初级群体 其成员间相互熟悉了解、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群体,如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典型形式) 6.次级群体 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其成员为某种特定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如学校、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7.社会组织 指人们为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彼此协调其行为,并联合起来形成的团体。组织就是精心设计以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相对独立的次级社会群体。 8.科层制 20世纪早期,马克斯.韦伯对科层制进行了经典性分析。他认为,理性化是现代世界的主要社会潮流,经由这一过程,陈旧的、传统的社会组织方法被大量明确、抽象、正式的规则和程序所逐渐代替。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 (1)细致分工。正式组织需要处理的事务通常被分为许多小单元,由受过训练的专门人员来负责处理这些小单元,组织中普通成员只负责处理自己的那一部分职责。 (2)职位分权。官僚体制中都存在自上而下的权威,每个人都只对自己那部分的首脑负责,而部门首脑又向更高级别的受到负责。 (3)制度分明。官僚体制中存在整套的规章制度,组织的运作方式基本由这些规章制度决定,组织成员的职责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也由这些制度决定。 (4)择优选用。成员都经过严格的筛选。筛选目的是招募合格的足以胜任专项工作的成员。(5)升迁公平。成员的升迁由两个要素决定:工作能力和工作年限。能力越强,工作年限越长,薪水和地位就越高。 (6)非人格化和替代性。与占据某个职位的人比起来,职位本身才是重要的。每名员工都是可替代的。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 一、何为社会学 1、吉登斯的解释:社会学是对人类生活、群体和社会的研究,是一门令人着迷而欲罢不能的学科。 2、波普诺的解释: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科学。 3、教材观点:社会学是关于社会世界(social world)的学说,是对人类生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变化进行整体研究的一门多范式的学科。 4、社会学精神: 1)科学实证:系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 2)反思社会:社会形态 eg.腐败 3)关注弱势群体:同性恋、农民工、下岗工人 4)质疑常识 5、社会学分析层次: 人际互动——群体——国家社会——全球 关系和互动阶层和利益群体社会结构和变迁 微观(心理)中观宏观 二、向社会学大师致敬 社会大背景:以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然而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大批劳动力从农业转入工业,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嬗变;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同期作为近代社会科学为解决社会转型的矛盾而涌现,许多思想家和学者的观点为日后社会学的出现打下基础:法国启蒙思想、空想社会主义等;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也为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条件。 1+3的异同:时代背景、地域、基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观点、倡导实证研究。 孔德:功能主义、实证研究 涂尔干:分工论、功能主义、集体意识、社会良知、唯实论(强调社会事实) 韦伯:冲突理论、理性化、宗教意识决定行为、唯名论(强调人的主观) 马克思:阶级冲突论、阶级意识、经济基础、物质决定意识、阶级分析方法 (一)孔德 1、简介:1798-1857 法国《实证主义概论》 时代:法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经历资产阶级大革命,拿破仑雾月政变,使得法国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共和主义理想破灭。启蒙思想风起云涌,寻求改革政治体制、社会转型的出路。 2、对社会的判断: 新社会是工业社会 旧社会是神学和尚武的社会 新社会秩序的基础是科学 社会改革的基本条件是智力改革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以及社会问题的根源。在社会学概论的学习中,我们涉及了许多重要 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在期末考试前,我们可以通过回顾和思考一些复习题来 加深对这门学科的理解。 一、社会学的定义和范畴 1. 什么是社会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社会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经济学)有何区别和联系? 3.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二、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 1. 什么是社会结构?它包括哪些要素? 2. 解释社会分层的概念和理论,如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 3. 什么是社会变迁?它有哪些类型和原因? 三、社会化与社会控制 1. 什么是社会化?它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2. 解释社会控制的概念和作用。 3. 社会化和社会控制如何影响个体和社会的稳定性? 四、社会群体与社会关系 1. 解释社会群体的概念和分类。 2. 社会关系是什么?它有哪些类型和特点? 3. 解释社会网络的概念和重要性。

五、社会问题与社会变革 1. 社会问题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 社会变革是什么?它有哪些类型和影响因素? 3. 社会学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 六、性别与社会 1. 解释性别的社会构建和性别不平等的概念。 2. 性别角色和性别身份是什么?它们如何受到社会化和社会控制的影响? 3. 性别问题如何与其他社会问题相互作用? 七、种族与族群 1. 解释种族和族群的概念。 2. 种族主义和族群关系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 种族和族群如何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相互作用? 八、全球化与社会变革 1. 什么是全球化?它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2. 全球化如何改变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 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 通过对这些复习题的思考和回答,我们可以对社会学的核心概念、理论和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我们也能够应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希望大家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关于社会学概论的复习资料

关于社会学概论的复习资料 关于社会学概论的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学产生于19 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2、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3、人类理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4、“秩序”和“进步”成为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6、孔德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 7、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8、涂尔干是社会学鉴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特殊的“社会事实”。(《自杀论》)就是他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的范例。 9、三种理想的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10、社会学起源于欧洲,最早把欧洲的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字教授萨姆纳,他于187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设社

会学课程,给学生们讲授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11、1892 年,斯莫尔应聘进芝加哥大学后,连创了三个世界社会学第一: 《1》1893 年创办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 《2》1894 年与文森特合著世界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社会学研究导论》。 《3》1895 年创办世界第一份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12、欧洲在战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1》首先,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 《2》其次,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3》再次,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 13、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救国维新,向西方学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 14、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传入时期(1891-1911)成长时期(1912-1927) 建设时期(1928-1952)恢复重建时期(1979――) 15、第36 届世界社会学大会2004 年7 月在中国召开,大会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社会学也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有奥古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