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上复习笔记一、孔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上)复习笔记
一、孔子
公元前551-479年。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晚年以整理、传承经典为己任,影响后世极为深远。其思想史料主要见于《论语》。
原儒:孔子和儒家
《原儒》:章太炎、熊十力等。
孔子的创造性贡献:“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也。”“巫史”的特点是“赞而不达于数”(巫)、“数而不达于德”(史),我(儒)则是“求其德而已,”“我后其卜祝矣,观其德义耳。”
儒家的特征:“以六艺为法”(《史记论六家要旨》);“游文于六经之中,留心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汉书艺文志》)
1、正名(正名主义)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措手足。(《子路》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敬鬼神而远之。(《雍也》)
正名:"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即以名正实。换句话说,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就是此名所指的一类事物的本质。因此,这些事物都应当与这种理想的本质相符。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
2、仁学
什么是仁?仁就是爱人,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仁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相当于全德。(“义”,事之“宜”,应该尽的义务)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颜渊》)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同上)
仁者爱人。(同上)
泛爱众而亲仁。(《学而》)
“伦理学金规则”——忠恕之道
己所勿欲,勿施于人。(《颜渊》)
我不愿别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一个人如何实现仁呢?从积极的方面说,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推想别人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忠
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忠恕违(去)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礼记·中庸》)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载子贡语)
仁的特质
为仁由己。(《颜渊》)
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鼓励求仁。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3、中庸之道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礼记·中庸》)
中庸: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不走极端和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正当不移的道理。
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要主观猜测,不要武断和不留余地,不要拘泥和固执成见,不要自以为是和以我为中心。
无可无不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更为灵活的态度。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德政:政治的道德化或者道德主义的政治观念,“保守的回应”?(晋)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仲尼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以为盟主。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且夫宣子之刑,夷之搜也,晋国之乱制也,若之何以为法?”(《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礼记·缁衣》)
大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道民,而以刑禁之。(《孔子家语·刑政》引孔子曰)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大戴礼记·礼察》)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泰伯》)
5、天道
天命观念的新进展
“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
以《周易》经、传为中心
《易传》的作者问题:“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赞易”,孔门后学(例如七十子)
天道(续1)
故易又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有地道焉,不可以以水火木金土尽称也,故律之以刚柔;又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极之,变以备情者也,故谓之《易》。又有君道也,五官六府不足以尽称之,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而诗书礼乐不□百篇,难以致之。(帛书《要》)
天道(续2)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上》)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上》)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系辞上》)
天道(续3)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系辞上》)
【天命/知命】
孔子说他自己:"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换句话说,它被看作一种有目的的力量。我们的活动,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这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配合整个地看来,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要做儒家所说的君子,知命是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由此看来,知命也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这样,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就永不失败。因为,如果我们尽应尽的义务,那么,通过我们尽义务的这种行动,此项义务也就在道德上算是尽到了,这与我们行动的外在成败并不相干。
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