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甘石汤理法方药及其医案分析
麻杏石甘汤的方义分析!
麻杏石甘汤的方义分析!麻杏石甘汤主要有四个药组成,麻黄和石膏为君药,宣肺解表清肺热,再配以杏仁和甘草,清肃肺气,清热生津,治疗以肺热为主的邪热壅肺证。
这个方麻杏石甘四个药,很简单,主要是掌握它的相互之间的组合关系。
反映出了对后世很有指导意愿的基本组合。
很多基本组合、基本配伍技巧。
君药,麻黄和石膏联合为君这两个联合,麻黄之辛,石膏之寒,体现既合作,辛凉,有表邪可以透表,有可以清肺热,宣肺气。
所以麻黄在这里疏散表邪有散的力量,同时宣肺平喘,石膏清热生津,解肌透邪,透热。
石膏有散热、透热作用,同时清肺热,有能生津,生津是跟甘草相配了。
杏仁,是降逆肺气,平喘咳的。
甘草既能益气和中,保护胃气,不受大剂量的石膏影响。
避免石膏寒凉伤胃。
有能调和寒热,调和宣降,说它调和于寒温宣降之中了,调和诸药。
配伍组合分析:1. 麻黄配石膏:相辅相成,相制相成(用量 1:2) ;2.麻黄配杏仁:宣降肺气;3.石膏配杏仁:清肃肺气;4.石膏配甘草:甘寒生津。
这方里虽然四个药,基础配伍的关系很多,首先石膏麻黄相配,既有相辅相成,又有相制相成。
原方石膏麻黄用量比例是二比一。
相辅相成指的它是分工,一个宣肺散表,一个清热(就是解肌透热),而麻黄又能宣肺,有表邪透表,这是相辅相成。
相制相成,麻黄得到石膏使全方不至于过分温散,不会散之太过了。
得到石膏也可以不会助热,石膏得到麻黄不会过份凉遏,凉遏气机,这是它相制相成。
这种配伍在前面大青龙汤已经出现,麻黄二石膏一这种配伍。
这里呢麻黄一石膏二,所以清宣当中以清为主。
大青龙汤里又有清宣,又有散表,但是以散表实,治疗风寒表实为主。
麻黄杏仁相配,很多方里遇到了,基础方代表是三拗汤,这里也包括麻、甘、杏。
一宣一降也反映一个基本组合。
石膏杏仁相配,何时常用它呢?肺热的咳喘当中,一清一肃,一清一降,清肃肺气,热证的咳喘,肺热咳喘常用了。
石膏甘草相配,说它甘寒生津,所以后来对石膏的功用,认为也能够清热生津。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凉解表之麻杏石甘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凉解表之麻杏石甘汤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擅长,主治风热咳喘证,辛凉宣泄效力彰。
组成: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
简称为麻杏石甘汤,出于《伤寒论》。
这个方从它的病机来看,它治疗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全面地说是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现在我们使用邪热壅肺是主要的了,所以主症现在作为肺热咳喘,是主要的了,应该是主症。
原来这个方出在《伤寒论》,它是用于外伤寒邪,由表入里,由太阳到阳明。
由表入里过程当中,要化热,邪正斗争化热。
就造成了伤寒由表入里,由太阳到阳明,郁而化热,导致邪热壅肺。
这个导致的邪热壅肺,从温病来讲也用麻杏石甘汤。
温病的原因,温热病邪侵犯,它由卫分到气分也是由表入里,也可以郁而化热,形成邪热壅肺。
但这个时候表邪未尽,就是说在这样的阶段邪热壅肺已经形成了,但是病邪没有完全入里。
表邪,表证的尾巴还有,所以叫未尽。
应该说不重,但运用这个方要针对表邪,有没有?有多少?还是要灵活运用的。
所以说麻杏石甘汤,虽然出在《伤寒论》,那实际上伤寒学派、温病学派都使用。
不管是寒邪,还是温邪侵犯人体,最后由表入里,殊途同归,都可以导致邪热壅肺。
当然来的,起源的这个伤寒啦,寒邪也好,温邪也好,它们程度和后来的病情影响、变化速度可以有一定的区别,但是从这种基本病机的形成,都是殊途同归的,由表入里的,郁而化热,造成以内热为主了,兼有表证。
但整方的用药,因为表里同治,所以辛散、寒凉清里相结合。
辛和凉,辛凉透表,意义是麻黄是辛散,石膏是寒凉,相结合辛凉。
同时从病机,完整病机是表里同病,还是外寒内热,尽管以内热为主。
所以还是辛和凉的结合,所以把它归在这个辛凉解表剂里面。
从这个证的形成这两种可能最后都是郁而化热,形成邪热壅肺了。
所以它最后内热形成了,表邪未尽,是这样一个特点。
表邪未尽可以看得出浮脉了。
那总体上里热为主了,脉数了,所以浮数的脉。
麻杏甘石汤(《伤寒论》)
麻杏甘石汤(《伤寒论》)麻杏甘石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0g 杏仁10g 石膏24g 炙甘草5g【用法】水煎,去滓,分3次,温服。
【主治】热饮壅肺,喘咳气粗,发热,口渴或不渴,有汗或无汗,苔黄有津,脉象滑数。
【证析】喘咳气粗,是本方主证;风寒束表,入里化热,或风热之邪,自上而受,是此证病因;热饮壅肺,肺失宜降,是此证病机;发热口渴,苔黄脉数,是肺热辨证依据。
风寒束表,虽经发汗,邪仍未解,从皮毛经腠理内舍于肺,肺卫宣降之机受阻,气郁化热,津凝为饮,热饮壅肺,遂呈喘咳。
何以知其属热?从身热口渴,苔黄脉数知之。
何以知其属饮?从苔黄有津,或见腻苔知之。
审察舌苔可窥津液盈虚,此证苔黄有津,显是饮邪为患而非热盛津伤。
【病机】热饮壅肺,肺失宣降。
【治法】宣肺涤饮,清热降逆法。
【方义】水饮与热邪壅肺而呈喘咳,法当宣肺降逆,清热涤饮。
热去饮,气得宜降,喘逆自平。
本方用麻黄疏泄表邪以消除病因,宣降肺气以恢复功能,津气并调以疏通腠理,使邪去而肺功可复,气宣而水津得布,气降而水道通调,津行而肺无所滞,一药三用,故是主药。
然而,肺失宣降以致气郁化热,辛温的麻黄显然与病性不符,配入石膏之寒以清郁热,才符肺热病理。
麻黄、石膏并非各行其是,又有相须相制关系。
麻黄因受石膏监制,始能减弱其发汗力量,充分发挥宜肺降逆与行水涤饮效力;石膏得麻黄之辛散为助,才能更好发泄肌腠与胸中蕴结郁热,二药相须相制,相反相成,所以石膏也是主药。
辅以杏仁辛开苦泄,协助麻黄宣降肺气,增强平喘之功。
佐炙甘草之甘以缓急,亦有助于平喘;其和中作用又可防止石膏寒凉害胃,有利无弊。
此方药仅四味而疗效显著,是常用名方之一。
学习此方应当澄清两个疑点。
1.此方所治,属热盛津伤还是津停为饮?津液盈虚是决定立法组方的依据。
此方属于饮邪为患,不是热盛津伤。
得出上述结论的根据有四:①本方所治,无论原著还是后世应用,都以津为其主症。
所治喘证,每兼咳吐稀涎,舌苔每呈黄腻或津液饱满;借此治疗鼻塞流涕或小便频数,更是水液壅阻所致。
解读《经方实验录》(八):麻杏甘石汤
解读《经方实验录》(八):麻杏甘石汤麻杏甘石汤的主证:条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意思是:用麻黄汤发汗后,病人变成有汗,喘,但是已经没有明显的身体发热,即表证几乎解除的时候,不可以误认为有汗就是桂枝汤而给予桂枝汤,此时已经由表入里,由寒化热,这是麻黄汤化热后由肺热引起的咳喘,应该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去处理。
所以麻杏甘石汤的主证应该是肺热咳喘。
凡属于肺热生痰、因热痰而喘者都可以用。
即主要是肺热、热痰引起的咳喘等证都可以用,不限于痧喉和肺炎。
书中言:麻杏甘石汤为麻黄汤化热所得。
麻黄汤证和麻杏甘石汤证都有喘,麻黄汤证的喘是风寒表实导致,麻杏甘石汤证的喘主要是肺热引起,结果都是导致肺气闭郁而需要开肺气的麻黄和杏仁。
麻杏甘石汤麻黄杏仁开肺气,石膏清热,甘草和中。
此汤证以小儿居多,且多发于冬春之间。
麻杏甘石汤为辛凉甘润第一方:麻黄辛,石膏寒凉,甘草味甘,杏仁润肺,此亦“辛凉甘润”之法。
医案中记载了肺热导致的老喉痧、肺炎和风热导致的乳蛾(西医: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均是用麻杏甘石汤加减处理后痊愈。
依据吴鞠通所言,银翘散为辛凉平剂,桑菊饮为辛凉轻剂。
姜佐景先师把温病家常用辛凉甘润的药进行了分组,如下:第一组:淡豆豉、荆芥、浮萍、薄荷、桑叶、菊花、连翘、蝉衣、佩兰;解表第二组:贝母、杏仁、竹茹、莱菔、僵蚕、牛蒡、桔梗、蒌皮、枇杷叶;化痰第三组:银花、赤芍、滑石、竹叶、苇茎;凉血第四组:人中黄、甘草、梨皮、蔗浆、地栗(荸荠或叫马蹄)。
生津第一组功效主要在于解表,不出麻黄的范畴,第二组功在化痰,不出杏仁的范畴,第三组功在凉血清热,不出石膏(清热药)的范畴,第四组功在生津液,不出甘草的范畴。
(注竹叶、苇茎也能生津液;甘草之生津液与梨皮、甘蔗之生津液不同)所以,统辛凉甘润法,均在麻杏甘石汤的范畴。
由此可知,“辛凉甘润法”始于仲景伤寒论的麻杏甘石汤法,并非温病家所创立,后世温热方不过是仲景方的延伸与发展而已。
麻杏甘石汤 《伤寒论》
麻杏甘石汤《伤寒论》麻杏甘石汤《伤寒论》【组成】麻黄6g 杏仁9g 炙甘草6g石膏24g【用法】水煎服【主治】1.外感风邪,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或鼻煽,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者。
【方义体会】本方证乃因表邪化热,壅闭于肺所致.外邪袭表,入里化热,故见身热不解;肺主皮毛,热塞于肺,蒸而汗出;肺因热闭,则见喘逆,甚则鼻煽;邪热灼伤津液,故见口渴.本方则以身热咳嗽爲应用依据,以清宣肺气爲治疗大法。
此方乃麻黄汤之变法,即以石膏易桂枝,变辛温爲辛凉之法。
“麻黄汤”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之功.而本方则除去辛温散寒之桂枝,使“麻黄汤”发汗之功逊之,再加入大量辛寒清热之石膏,就使其成爲一首辛凉宣肺、清热平喘的方剂.床运用治疗因肺热所致的各种病症,均可获效。
【临床应用】1.治疗肺炎例:柴×,男,38岁。
素体强壮,已咳喘十余年,入冬则咳喘加重,今冬劳累後感受风寒,而咳喘病又发,初起恶寒发热,周身不适,左胸疼痛,咳嗽频作,继则高热不退,面赤气急,胸部憋闷,咳少喘重,口渴喜饮,体温39℃,血象:白细胞22000/mm3、中性粒细胞78%、淋巴细胞21%,X—线报告:左下肺肺炎。
诊其脉象滑数,舌红苔黄腻,证属表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
治宜疏表清热,宣肺平喘,投以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炙甘草6克,银花20克,桑叶10克,水煎饭前服四剂。
药毕,体温降至37。
5℃,虽咳喘胸闷,口渴明显好转,但仍有微热、咳喘痰多之证,继用上方加麻黄6克、石膏18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葶苈子12克,苏子10克,柔白皮12克,水煎饭前服,五剂後,症状渐除,诸恙不显,X线俭查:肺炎已癒。
2.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渊)杜某之子,十五岁。
患儿自述:鼻窍经常阻塞不通,嗅觉不灵,常流黄涕,气味腥臭,前额闷痛。
诊其脉象略滑,舌苔薄黄。
投以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炙甘草6克,辛夷12克,细辛1克,水煎饭前服。
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
【名老中医论经方】叶橘泉:麻杏石甘汤
经方世界昨天
麻杏石甘汤
(一)处方组成
麻黄,杏仁各二钱,石膏五钱,甘草一钱。
以上四味,以水共煎,先煎麻黄,去上沫,入诸药,再煎,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二)原典记载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太阳病中篇》)。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伤寒论太阳病下篇》)。
(三)辨证要点
咳喘,烦渴,无大热,或面目浮肿,小便少,脉多浮滑或浮数。
(四)辨病范围
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心脏性喘息,支气管肺炎,百日咳,白喉初期,肺脓疡,肺坏疽(本方加桔梗、鱼腥草),小儿哮喘,眼科疾患,痔核,睾丸炎等烦渴,脉浮数者。
(五)医案举例
麻杏石甘汤用于小儿百日咳,疗效卓越,叶先生常治百日咳痉挛期,甚至咳出鲜血者亦有速效,且即止血。
治愈小儿百日咳病例甚多,过去以为极平常而未予记录,叶先生所用者不予加减,即此四味浓煎去渣,嘱再加冰糖或砂糖溶化后,小儿亦乐予接受,这是本方优点。
(六)汤头歌诀
麻杏石甘四味煎,汗出而喘热咳痊。
麻杏苡甘治风湿,一身尽痛日晡剧。
越婢去杏加姜枣,风水浮肿肾炎医。
越婢加术主里水,一身面目洪肿宜。
《伤寒论》113方——麻杏石甘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麻杏石甘汤,典型医案3结膜炎——闫云科医案刘某,女,十三岁,素体健鲜病,活泼可爱,近三月余,双目红赤,泪如泉涌,眼科诊断为结膜炎。
经脱敏,消炎不效,来看中医。
患儿双眼肉伦血丝鲜红,泪水汩汩,瘙痒甚,微痛。
醒后双睑眵封无隙。
耳廓后,及鼻腔湿疮满布,形如粟米。
抓破者有淡黄色水液渗溢,部分已结痂。
鼻时塞,流清涕,微咳嗽。
纳便正常,喜食水果。
舌淡红,苔薄白,脉滑略数。
观其脉症,此目疾、浸淫疮为温蕴于内,复感风热,肺气失宣,风、热、湿内郁导致。
治当宣肺、清热、化湿,同步进行。
拟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6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甘草4.5克,苡仁15克,苍术15克,苍耳子10克,二剂二诊:鼻塞解,咳嗽止,眼泪大减,目赤也轻,尤为明显者湿疹不在外溢,原方续服三剂。
三诊:目红瘙痒止,耳后皮肤结痂,逐渐脱落痊愈,嘱服参苓白术散一月,以防复发。
《经方躬行录》论:鼻塞流涕咳嗽者,此是表闭肺逆也。
脉滑略数者,此是浮数之义,浮为表闭,数为经阳阳之热,不得外泄,滑为肺气失敛,阳气不降也。
麻黄发表闭寒,解脉之浮数。
表解肺降,收敛火降,则诸症俱解。
4脑炎与腮腺炎——陈宝田医案患者发热,恶寒,无汗,足尖冷,气粗,项强,口噤,神昏,按腹部有痛苦表情,两耳下肿硬,大便不通,脉浮数,舌苔老黄尖红。
投以麻杏石甘汤加龙齿,生姜。
药后大汗,热退身凉,神清足温,唯大便仍不行,下午头痛,神志语言,似有迟钝,用白虎汤合承气汤加羚羊角粉,连服2剂,病愈出院。
《经方临床应用》论: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数,此是伤寒表实证。
口噤,神昏,此是痉病,也就是现在称谓的脑炎。
足尖冷,此燥热内侵,而里阴外客之象,白虎提纲证。
两耳下硬,此是少阳经气上逆证,也就是本案所说的腮腺炎。
先用麻杏石甘汤发表,后用白虎承气泄热。
11慢性鼻窦炎——门纯德医案杜某之子,15岁,患儿自述:鼻窍经常阻塞不通,嗅觉不灵,常流黄涕,气味腥臭,前额闷疼。
诊其脉略滑,舌苔黄薄。
麻杏石甘汤
清肺平喘中医方剂
01 歌诀
03 用法用量 05 主治
目录
02 组成 04 功用 06 方义
07 配伍特点
09 加减化裁 011 重要文献
目录08 ຫໍສະໝຸດ 用 010 禁忌麻杏石甘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 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属表证未尽,热邪壅肺者。
重要文献
盛心如《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按仲师大论,于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杏 石甘汤主之。柯韵伯于此则谓‘无汗而喘,大热。’盖汗出而喘者,热壅于肺也;无汗而喘者,热闭于肺也。壅 于肺者,皮毛开,故表无大热。热闭于肺,则皮毛亦闭,故表热甚壮。是以不论有汗无汗,皆以麻杏石甘为主。 盖以石膏清其里热;有汗者,得麻黄疏泄,而壅者亦宣;无汗者,得麻黄疏散,而闭者亦开;有杏仁以定喘,甘 草以泻火,烦热无有不解者乎。”
歌诀
伤寒麻仁石甘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张。
组成
麻黄(去节)9g,杏仁(去皮尖)9g,甘草(炙)6g,石膏(碎,锦裹)18g。
用法用量
上四味,用水七升(1.4L),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400ml,去滓,温服一升(200ml)。
功用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
谢谢观看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方义
本证是由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壅遏于肺所致。肺中热盛,气逆伤津,所以有汗而身热不解,喘逆气 急,甚则鼻翼煽动,口渴喜饮,脉滑而数。此时急当清泄肺热,热清气平而喘渴亦愈。所以方用麻黄为君,取其 能宣肺而泄邪热,是“火郁发之”之义。但其性温,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药,而且用量倍于麻黄,使宣肺 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肺气肃降有权,喘急可平,是相制为用。杏仁降肺气,用为佐药,助麻黄、石膏清肺 平喘。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所以是佐使药。综观药虽四味, 配伍严谨,用量亦经斟酌,尤其治肺热而用麻黄配石膏,是深得配伍变通灵活之妙,所以清泄肺热,疗效可靠。
100首经方方证要点——麻杏甘石汤
100首经方方证要点——麻杏甘石汤100首经方方证要点——麻杏甘石汤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刘志龙黎崇裕【组成】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方歌】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
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方解】石膏为清火之重剂,青龙、白虎皆赖以建功,然用之不当,足以招祸。
故青龙以无汗烦躁,得姜桂以宣卫外之阳也;白虎以有汗烦渴,须粳米以存胃中津液也。
此但热无寒,故不用姜桂,喘不在胃而在肺,故于麻黄汤去桂枝之监制,取麻黄之开,杏仁之降,甘草之和,倍石膏之大寒,除内外之实热,斯溱溱汗出,而内外之烦热与喘悉除矣。
【方证要点】1、邪热壅肺证:以汗出而喘,有大热为辨证要点。
主要症状为身热咳喘,咳逆气急,有汗,鼻煽,咽喉肿痛、鼻渊头痛、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2、常用于流感、急性咽喉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白喉、猩红热、麻疹、肺炎、鼻渊、荨麻疹、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眼球突出、麦粒肿、痔疮、遗尿、尿路感染等属于邪热壅肺,外邪未解者。
3、体质要求:大多身体状况较好,皮肤比较粗糙,面部或眼睑可见轻度浮肿貌。
口渴,不恶寒,或恶热喜冷饮。
其人多痰液,鼻涕粘稠,口干口苦等。
【类似方证鉴别】1、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与麻黄汤:都可以治咳嗽喘息。
麻杏甘石汤证是由肺热引起的咳嗽喘息,故而有口渴、痰稠、脉数等肺热症状;而麻黄汤证是由于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所致的咳嗽喘息,故而无烦渴、思冷等内热证状。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与大青龙汤:都可以治疗外寒内热证。
麻杏甘石汤证是表寒轻而里热重,故而以汗出而喘为主症,故重用石膏以清热;而大青龙汤证是表寒重而里热轻,故而以无汗烦躁为主症,故重用麻黄以解表,为仲景发汗之最重剂。
【原文】1、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麻杏石甘汤原方医案分析
《伤寒论》⿇杏⽯⽢汤原⽅医案分析⿇杏⽯⽢汤出⾃《伤寒论》,是⼀⾸治疗肺热咳喘的经典⽅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卓著,故为历代医家所喜⽤,同时也成为现代学者研究经⽅配伍规律的⾸选代表⽅。
医案是历代医家宝贵经验的记述,⾥⾯蕴藏着丰富的信息,故对经⽅使⽤或配伍规律的研究,⾸先应重视原⽅医案尤其是对历代著名医家使⽤经⽅原⽅经验的整理和总结,可能会得出更有价值的结论。
对经⽅原⽅医案的整理和分析是研究经⽅使⽤规律的⼀条有效途径。
1. 医案来源通过多种⽅式检索并查阅,对历代医家及当今中医从业者使⽤⿇杏⽯⽢汤原⽅情况进⾏了归纳整理,共检出33例使⽤⿇杏⽯⽢汤的病案。
2. 医案分析与讨论2.1⿇杏⽯⽢汤的主症本⽅的病机为肺热咳喘,据条⽂其主症为发热,咳喘,汗出。
从以上医案可以看出,发热、咳喘为⿇杏⽯⽢汤证的主症⽆疑,出现发热、咳喘的案例分别为89%和83%,其次为脉数(56%)、⾆红(50%)和⼝渴(50%)。
⽽汗出与否,⾮此⽅证的主症,汗出仅为22%。
因此,从病案统计结果来看,⿇杏⽯⽢汤⽅证的主症可概括为:发热、咳喘、⼝渴、⾆红和脉数。
⿇杏⽯⽢汤出⾃《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桂枝汤。
汗出⽽喘,⽆⼤热者,可与⿇黄杏仁⽢草⽯膏汤。
”⿇杏⽯⽢汤证本为外感风寒,风寒之邪失于及时疏散⽽渐次⼊⾥化热,邪热壅于肺中,致使肺失宣降,肺⽓上逆⽽现咳喘。
据条⽂其主症当为喘、发热和汗出,但从实际应⽤来看,“汗出”在临床中已不多见,不再作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2.2 ⿇杏⽯⽢汤的配伍《伤寒论》中⿇杏⽯⽢汤的药物组成为:⿇黄四两、杏仁五⼗个、⽢草⼆两、⽯膏半⽄。
据现代对经⽅剂量的研究结果,东汉1两约为现代的 13.8 g,25枚杏仁约合10 g。
因此,如果将该⽅各药味的⽤量换算为现代计量单位应分别为:⿇黄55 g,杏仁20 g,⽢草28 g,⽯膏110 g。
经⽅之奥秘不仅在于其剂量,更为重要的是内部各药的配伍⽐例。
但随着时代变迁,时⾄今⽇中药⽤量已发⽣了很⼤改变,很少有医家采⽤张仲景原⽅⽤量施于临床,不过,原⽅内在配伍规律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
麻杏甘石汤的组成及医案
麻杏甘石汤的组成及医案麻杏石甘汤的功效与作用,麻杏甘石汤的组成及医案【原文】1.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麻黄12g 杏仁10g 甘草6g 石膏24g【煎服】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400ml,分早晚2次服。
【功效主治】肺热咳嗽、汗出而喘。
【加减】1. 咽痛,痰臭,有脓血者,加桔梗。
2. 麻疹喘咳甚者,加羚羊角。
3. 大便干燥者,加大黄。
【禁忌】1. 肺、肾虚损喘息者,忌之。
2. 无内热之喘息,忌之。
3. 素心悸、脉数者,忌之。
【类方】1.麻黄汤:同可治咳嗽喘息。
不同者,麻黄汤证无烦渴、思冷等内热证状。
2.大青龙汤:同可治外寒内热证。
所异者,大青龙汤证,表寒盛而里热轻,麻杏甘石汤证表寒轻而里热重。
3.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同可治汗出而喘。
不同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证为营卫不和,症见汗出恶风;麻杏甘石汤证为邪热郁肺,以痰浊黄稠,口干思饮,脉象滑数等内热证为主。
【临床运用】1. 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白喉等烦渴喘咳者。
2. 对猩红热、麻疹、肺炎有特效。
3. 哮喘,胸中如火,气逆涎潮,大息呻吟,声如拽锯,鼻流清涕,心下痞硬塞,巨里动如奔马者,宜此方。
又肺痈,发热喘咳,脉浮数,臭痰脓血,渴欲饮水者,本方加桔梗。
4. 大叶性肺炎,鼻渊,荨麻疹,遗尿,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眼球突出,麦粒肿。
5.遗尿四年。
伴咳喘,口渴,舌苔黄白,脉大而数,二剂痊愈。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浅议】此宣肺清热之方也,临床用于喘息咳嗽,痰黄白黏稠,脉数之症。
本证病机不论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抑或先有伏火,复感风寒,总以热邪壅肺、肺气闭郁、宣降通调失职为特点。
故临床表现有发热,不恶寒或微恶寒,面红颧赤,自汗出,头痛鼻塞,咳嗽气喘,甚者鼻翼煽动,鼻涕黄绿如脓,痰浊黄白黏稠,咯唾不爽,扁桃体肿痛,小便短赤、不利,大便干燥,心烦口渴,思饮喜冷,咽干唇燥,舌边尖红赤,苔黄或白黄相杂,脉象浮数或滑数。
经方求真——麻杏石甘汤治疗全身瘙痒案皮外五官与经方
经方求真——麻杏石甘汤治疗全身瘙痒案皮外五官与经方
某男,20岁左右,就诊诉全身瘙痒起疹子,上半身为重,受热加重,晚上覆被后也有加重,舌头嫩红,无明显腹痛腹泻、畏寒怕冷等症状,问其汗多否,曰汗多,问其汗后冷否,曰不怕冷不畏寒,两脉不浮但较紧。
肺与皮毛相表里,从肺热壅盛入手,给予麻杏石甘汤,麻黄10 杏仁10 石膏30 甘草10 蝉蜕10 七付,今日来诊痒去大半,原方善后。
早年我对于有汗而用麻黄,颇有畏惧,慢慢注意到有汗而用麻黄关键要区分是表虚之汗还是里热之汗,只有汗为里热逼迫外出,此时用麻黄才是宣通驱邪的妙药,否则损伤元气,鉴别的要点之一就是汗后不畏寒怕冷,反舒适或者仍然怕热。
当然还有舌脉的鉴别。
此处多问病人一声,实在有必要。
麻杏石甘汤证解析
麻杏石甘汤证解析麻杏石甘汤原载于《伤寒论》,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目前在外感疾病中应用比较广泛。
临床上不管是外感寒邪郁而化热,还是温邪上受,外感引动伏邪,凡是外邪导致的肺气郁闭的病症,不论是上呼吸道感染,还是鼻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炎,或是皮炎,均可使用。
治疗大法是清兼透肺经郁热。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3】下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
温服一升。
本云,黄耳柸。
一、条文解读1、“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凡是太阳病,经过了发汗或者是攻下治疗以后,如果正气受损,外邪没有入里化热,仍然有其气上冲,或者桂枝汤证者,是可以继续用桂枝汤治疗的;但是如果患者素来阳气较旺,汗下之后,外邪乘虚内陷入里,从阳化热,如果出现了肺热郁闭,就不能再用桂枝汤去治疗了。
2、“汗出而喘,无大热”,这个“汗出”,是肺经气分里热较重,里热蒸腾津液外出,不是营卫不和,表虚不固的汗出;这个“喘”,也是肺经里热郁闭,肺气不宣的表现;因为有汗出,里热外泄,所以“无大热”。
二、方药分析1、麻黄与石膏的比例是1:2。
因为有汗出,里热不是很重,所以治疗以“透”为主、以“清”为辅,所以麻黄的用量比例较大,石膏的用量比例相对较小。
但如果无汗出,肺经郁热比较重,病人的肺部炎症、肺部实变就会很严重,这时候可以借鉴张锡纯的经验,重用生石膏,轻则30克,重则300克、500克,同时配合小剂量麻黄,重在清透肺热。
临证时需要依据所见病证的程度细加斟酌,所以张仲景说“可与麻杏石甘汤”,没有说麻杏石甘汤主之。
另外,生石膏使用时要打成粉末状,这样才能充分的溶解,不然效果会减半,甚至更差。
2、杏仁肃降肺气,麻黄宣发肺气,二者一宣一降,宣降相因,从而止咳平喘。
麻杏石甘汤——医案一条
麻杏石甘汤——医案一条麻杏石甘汤(2)(范中林六医案选)常某,女,22岁,患者五岁时出麻疹,曾合并肺炎。
其后常吐浓痰,并转为咳血。
1970年,经北京几家医院会诊,诊断为“支气管扩张”。
先后在北京,上海,山西等地治疗,咳血基本控制,但经常头痛,时发高烧。
医院多次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家属未接受。
病情逐渐加重,终于不能坚持学习,从某军医学校休学。
1978年5月2日来诊,按太阳证温病论治,两月余基本治愈。
1 初诊;头昏头疼,身热而不恶寒,手心灼热,汗出,心烦,渴喜凉饮。
咳嗽,频吐大量浓黄稠痰,便秘,睡眠不安。
面红亮,双颧有明显黑斑,唇绛红,舌质鲜红,苔黄厚腻而紧密,脉洪数,此系温病伏邪,为外感所触发,并上犯肺经所致,法宜宣肺泄热,降逆止咳,以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10克,杏仁24克,石膏60克,甘草18克,葶苈子10克,川贝15克备注;本篇医案比较长,我给每段都编上号,上面的每一段序号是医案,对应下面的论。
注意;此是伤寒,表病不解,是为伏邪。
绝不是温病,也不是什么上犯肺经。
此就是太阳伤寒外感病,皮毛不解,则病久不愈。
太阳不解,经气不降,则头痛头昏,皮毛窍闭,卫气不泄,则肺气郁热,咳吐稠痰。
舌质红者,君火不降也,苔腻者,肺气不降,津液不能雾化而凝瘀,填塞心窍也。
舌黄者土色,胃气不降也。
脉洪数者,洪为卫气内郁(即浮之义),热燥之盛,肺胃之逆也,经热不泄,则见脉数(心火不降,也见上数),皆因皮毛不解,则肺气不敛之故也。
本条皮毛不解之脉洪,也为脉浮之变文;太阳三十一,微弱即不弦紧,洪大即浮义,勿泥。
肺病与脉证,舌象,皆为外感相符。
此就是太阳外感伤寒病,表病久不解之故。
2 辨证;《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者,为温病。
仲景在此提出不恶寒而渴,与恶寒而不渴,作为辨别温病与伤寒之标志。
本例患者,虽身热头痛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而渴,故当属温病。
因伤寒传变化热,必传经而后渴;温邪不待传变,虽病在表而热邪伤津,故渴。
同时伤寒为寒邪,故身发热而恶寒,温病为阳邪,故发热而不恶寒。
麻杏石甘汤、桂枝加桂汤案例分析——刘渡舟医案(六)
桂 枝 汤 ( 气 上 冲 , 鸣 干 呕 ) 桂 枝 甘 草 桂 枝 加 桂 汤 ( 心 ; 气从 少 腹 上 冲
心 ); 桂 术 甘 汤 ( 下 逆 满 , 上 冲 胸 , 则 头 眩 ) 苓 苓 心 气 起 ;
桂 枣 甘 汤( 下・ , 作 奔 豚 ) 旋覆 代 赭 汤( 下痞 硬 , 脐 障 欲 ; 心
脉 数 而 滑 , 苔 黄 褐 而 干 , 热 , , 据 如 上 症 舌 发 喘 根
则 闷 、 ( 短 心 悸 ) 头 出 冷 汗 。 少 顷 气 往 下 行 , 证 悸 气 , 诸
状 , 一 个 感 觉 是 此 证 可 能 为 里 热 证 。那 么 , 到 什 么 第 热
程 度 呢 ? 是 白虎 汤 证 ? 承 气 汤 证 ? 栀 子 豉 汤 证 ? 麻 杏
对 于麻 疹 的 具 体 治 疗 , 为 这 个 病 种 已很 少 见 到 , 因
是 “ 大 热” 无 。对 于 汗 出 情 况 , 不 是 微 汗 的 桂 枝 汤 证 , 既 也 不 是 大 汗 的 白虎 汤 证 , 出较 多 , 稠 , 味 较 重 。 汗 黏 气
大 多数 当代 医生 都 非 常 陌生 。但 对 于 中 医 而 言 , 重 更
要 的是 掌 握 大 局 ( 经 、 证 ) 大 局 已 定 , 么 针 对 大 六 六 , 那 局 的 治 疗 往 往 就 能 够 一 通 百 通 , 治 麻 疹 而 麻 疹 自治 。 不 当 然 , 果 当 代 医 生 能 够 多 了 解 一 些 关 于 麻 疹 的 医 学 如
治疗 知识 , 更好 了。 就
石 甘 汤 证 ? 竹 叶 石 膏 汤 证 ? 要 一 一 细辨 。
亦随之 而 消 。每 次 发 作 均 有 欲 死 的 恐 怖 感 , 神 极 为 精 紧张 。素 患腰 酸 、 冷 、 下 等症 , 色青 黄 不 泽 , 腰 带 面 舌质
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云:发汗后,喘家,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4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石膏半斤碎裹、甘草二两。
青龙试注:发汗后,汗出一个是中风,用桂枝汤,这里反而强调不可以桂枝汤说明这个汗出不合适桂枝汤了,因为进入阳明所以汗出。
脏腑辨证属于邪入肺胃,因此以麻黄杏仁宣肺止咳喘,石膏清肺胃之热。
这里无大热之意是指热邪并未进入腑实证,只是指的经证而已。
【功效主治】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的功效。
主治外感风邪肺热咳喘证。
【适用人群】◎用于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翕,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象浮数等症。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顽固性咳嗽、小儿支气管肺炎、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急性鼻窦炎、膀胱炎、寻常痤疮和肛裂等疾病,辨证属邪热壅肺型者。
【禁忌人群】◎凡喘咳证属上甚下虚型者,皆忌用大剂量的石膏清热,以致不利于温阳祛痰,且寒凉之品易伤阳气,而加重下元虚损。
其临床表现兼见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或腰痛腿软、或肢体浮肿,舌质淡白,苔白滑或白腻、脉象弦滑等症,可供鉴别之用。
◎凡喘咳证属外寒内饮型者,皆忌用方剂中大剂量的石膏清热,但无温肺化饮之功,反而伤及阳气,使寒饮更剧。
其临床表现兼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痰涎清稀量多、胸闷、或头面四肢水肿、苔白滑、脉象浮等症,可供鉴别之用。
◎凡喘咳证属风寒束表型者,皆忌用方剂中的麻黄配伍大剂量的石膏,体现辛凉宣肺之法,而不利于辛温发汗,反助寒生害,徒伤正气。
其临床表现兼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舌薄、苔白、脉象浮紧等症,可供鉴别之用。
【煎服禁忌】◎麻杏石甘汤方剂中的诸药不宜同时煎煮,宜先煎麻黄,后入诸药,这样麻黄中的总生物碱含量最多,同时在沸水中加入苦杏仁,高温能破坏苦杏仁酶,从而保留苦杏仁苷,如果在冷水中浸泡时间过久,苦杏仁苷太多会水解释放出氢氰酸,在沸腾时则更易挥发。
临床经验:(1)有汗与无汗均可用麻黄。
经方剂量028:麻杏甘石汤|高热、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荨麻疹
经方剂量028:麻杏甘石汤|高热、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荨麻疹麻杏石甘汤之组成、用量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正如方名所言,共由四味药组成,又简称为——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是清热平喘方。
其方用药、用量及煎服方法如下: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此方用量特殊者为杏仁,为个数。
在前面学过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时知道,10个杏仁约重4克。
则此方用了五十个杏仁并且去皮尖。
则五十个杏仁大概重20克。
按一两约为15克计算,计为一两。
麻杏石甘汤推荐量:原方原量:麻黄60,杏仁15,炙甘草30,石膏120。
常规标准量:麻黄12,杏仁3,炙甘草6,石膏24。
麻黄与炙麻黄的区别经方中医程医生说明:1.本方的使用标准,即其临床方证为:发热,喘息,有汗或无汗,舌苔黄,脉数。
2.我们学习过麻黄汤,其经方要点为“无汗而喘”,而这里的麻杏石甘汤则为“汗出而喘”。
我们都知道,麻黄是治疗表实证的用药,表实而无汗,但这里为什么既治有汗,也治无汗呢?因为配伍的关系。
3.麻黄配石膏能调节发汗的强弱:越婢汤中麻黄:石膏=6:8,则不发汗而退肿。
大青龙汤中麻黄:石膏=6:4,则重在发汗。
而麻杏石甘汤中麻黄:石膏=4:8,则重在平喘。
4.麻黄的作用不仅体现在配伍上,也体现在其每次的用量上。
医圣用麻黄6两,则主要用于水肿及无汗,一般配伍石膏。
3—4两,主要用于咳喘、无汗身痛,如本方。
2两则用于无汗、水肿等。
至于湿家的皮肤痒,或者身体痛,则用量更少。
5.同样都治身热而喘,那在使用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有什么区别呢?麻黄汤主治风寒实喘,麻杏石甘汤主治风热实喘。
即主要区别在于寒热不同。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炙甘草二两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一、《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中,刘老认为:这一条是论述邪热壅肺作喘的证治。
风寒在表,可以用发汗之法。
但是,当外邪闭郁,肺有蕴热的时候,如果用辛温发汗,常会使肺热加重。
邪热迫肺,肺失清肃,故见喘息。
肺热蒸腾,逼迫津液外泄,故见汗出。
因此,汗出而喘是肺热的明征。
汗出而喘,但不恶风寒,是表无寒邪,故“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并不是无汗而喘,故也不能用麻黄汤。
这样就把太阳病表证之喘排除在外了。
汗出而喘,身“无大热”,也没有烦渴证,又把阳明内热上迫于肺之喘排除在外了。
不过,也有注家把“无大热”当做无太阳病表证来解,亦通。
根据临床观察,邪热在肺作喘,由于肺合卫而主皮毛,常常可见到发热,甚至高热不退,故不要被“无大热”之句迷惑。
麻黄汤证的无汗而喘都是太阳之邪影响肺气宣降所致,而本证是邪热壅肺,肺失清肃作喘,与风寒没关系。
治疗重点在于清肺热,不在于发汗解表,因而用麻杏石甘汤治之。
麻杏石甘汤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四味药组成,以清肺热、平喘为主。
方中麻黄不配姜桂,是因为并不以其发汗,而是以其宣肺平喘。
无论寒喘热喘,只要配伍得宜麻黄都可以用。
麻黄配石膏,清宣肺中郁热,可以治疗热喘。
石膏剂量用到半斤,超过麻黄用量的一倍,清肺热的效力就显而易见了,杏仁降肺气之逆,佐麻黄以平喘咳;甘草调和诸药,补中益气。
临床用这个方子治疗肺热作喘效果很好,尤其对小儿麻疹并发肺炎属于肺热者更有可靠的疗效。
根据临床经验,肺热重者,可加羚羊角粉;痰热壅盛,痰鸣气促者,可加黛蛤散或鲜枇杷叶;喘而大便不下者,可加瓜蒌皮、炙桑白皮:大便燥结者,可加大黄,使下窍通则上窍利而喘自愈;肺气不利,憋气胸闷者,可加甜葶苈以泻痰热。
麻杏甘石汤医案
麻杏甘石汤医案一、咳喘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18岁。
患喘证颇剧,已有五六日之久,询其病因为与同学游北海公园失足落水,经救上岸则一身衣服尽湿,乃晒衣挂于树上,时值深秋,金风送冷,因而感寒。
请医诊治,曾用发汗之药,外感虽解,而变为喘息,撷肚耸肩,病情为剧。
其父请中医高手服生石膏、杏仁、鲜枇杷叶、甜停苈子等清肺利气平喘之药不效。
经人介绍,延余诊治。
切其脉滑数,舌苔薄黄。
余曰:肺热作喘,用生石膏清热凉肺,本为正治之法,然不用麻黄之治喘以解肺系之急,则石膏弗所能止。
乃于原方加麻黄4克,服1剂喘减,又服一剂而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bl996:21)按语:肺喘一证,从外邪论有寒、热之分;从内因言则有虚、实之不同。
本案为肺热作喘,以表证已解,舌苔薄黄,脉象滑数而为验也。
本当用麻杏甘膏汤清热宣肺以止喘,可借前医不识本方运用之真谛,一见热象,便弃去麻黄,只用石膏清肺热,不用麻黄宣肺气,肺系之急不得解,则气喘终不能愈。
故刘老于原方中补入麻黄一味,全其仲景之意,故仅服两剂即安。
足见仲景方配伍之奥妙也。
刘渡舟教授认为,麻黄为治喘之良药,寒热咸宜。
与干姜、细辛、五味子相配则治寒喘;与石膏、桑皮配伍则治热喘;与杏仁苡米相配则治湿喘。
除心、肾之虚喘必须禁用外,余则无往而不利。
二、小儿遗尿彭宪章医案:张某某,男,8岁,1976年7月22日初诊。
家属代诉:患儿夜间遗尿已4年余。
近4年多以来,每夜必遗尿l一2次,经常咳嗽,口渴,大便正常,小便微黄。
诊查:舌苔黄而微白,脉数,右脉偏大。
根据咳喘、口渴、舌苔黄白、右脉偏大而数,乃肺热郁结之遗尿。
由于肺热郁结,肺气宣降失常,使肺气无权,因而影响肾水不摄,膀胱的开合失司所致。
宜治以宣肺清热之法。
拟麻杏石甘汤: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18克甘草3克水煎服,2剂。
7月25日二诊:服上方后,昨晚未遗尿,胃纳减少,余症同前。
原方加山药6克,谷芽6克。
二剂。
7月28日三诊:近三夜已未遗尿,咳嗽与口渴减轻,食量增加,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脉略数,右脉已无大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杏甘石汤理法方药及其医案分析
本次作业所分析的麻杏甘石汤是出自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的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这两条原文是论述汗下后邪热壅肺的证治。
表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肺失宣降所致。
医案选自于《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肺热案(大叶性肺炎)
李某,男,15岁,病历号52、3、10。
发热持续十日不退,体温常在39C左右,咳嗽喘促,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吐痰稠粘而带血色,烦渴思饮,便干溲赤,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大叶性肺炎,经用青、链霉素,效果不显,特来就诊。
舌苔白质红绛,飞数而软。
辨证立法:
寒邪犯肺,郁而为热,肺气壅胀不宜,咳喘鼻扇。
津液不布,烦热口渴。
拟用清热宣肺定喘以治。
处方:
北沙参10克炙麻黄1.5克生石膏(打,先煎)12克炒杏仁6克鲜苇根15克酒条芩10克陈橘红5克炙苏子5克茸苈子(大红枣5校去核同布包) 5克陈橘络5克5克炙前胡S克炙桑皮6克炒枳壳5克苦桔梗5克炙甘草3克
按:肺居至高,主持诸气,其气下行为顺,今肺为邪气所乘,失其清肃之令,統摄无权,肺气壅塞,胀满喘咳随之而至。
方用麻杏石甘汤合前胡汤,泻白散加减,辛凉疏泄,清肺定喘,
加北沙参以润肺生津。
根据大叶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多归于祖国医学风温一类病证。
施师治疗此病,常以麻杏石甘汤为主方,宣肺清热,同时十分注意化痰平喘,泻肺消胀,而并不多用甘寒,苦寒之品;实践表明,肺中实邪不清,甘寒、苦寒之药,即无从发挥作用。
施师治疗大叶性肺炎,往往二、三剂药后,痰消气降,体温也随之迅迷恢复正常。
近年由于大量应用抗生素,不少病例产生耐药性,且青、链霉素,易有过敏之虞,而祖国医学治疗肺炎,疗效很好。
个人思考:本方是在麻杏甘石汤的基础上作加减的,加上枳壳、桔梗---宣降肺气;清泄肺热---鲜苇根、酒黄芩;北沙参---滋养肺阴;橘红橘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苏子---降气消痰定喘;葶苈子、炙桑皮---泻肺平喘;前胡---降气化痰。
抓住主要病机,选对基本处方,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作合适的加减
麻杏甘石汤证属表邪如里化热,壅遏于肺,故去桂枝之温,配石膏清泻肺热;越婢汤是水在肌表之征,故加大麻黄的用量,配生姜发汗以去肌表之水湿;枣、草健脾益气以培土制水。
通过学习《杂病证治方论》这门课,我认识到在基础知识自己缺乏了许多,遗忘很严重,在这门课的学习期间,老师牵涉到什么内容,会去温故,发现自己有了新的认识,这是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前觉得比较难懂的不容易掌握的,现在会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知识比较碎片化,整体观念不强,学习之后自己的辨证论治能力得到了加强,整体看待所有病症,比以前会更常用到思维导图来加强记忆,随着中医知识的积累,能够比较记忆,将两个症状表现相似的病证对比,理法方药都考虑到,提高了学习效率。
课上老师也提到了许多自己还没学过的知识,这给自己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同时也让自己更加主动去学习,不
是按部就班的遵循学校的课程来,总结梳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在这过程中,发现了之前许多之前没有注意的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才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希望老师的课程能时间长一点,课上思想教育的时间短一点,虽然很重要,也让我的学习思想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更希望多多吸收老师的知识,等到以后学完了金匱要略,还会来蹭老师的这节课,希望能得到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