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特级教师风采展示活动学习心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特级教师风采展示活动学习心得》
一、敬佩
第一个让我敬佩的是邱学华老师,他是全国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津贴,尝试教学法的创始人。

这位老人已经74岁高龄了,站在讲台上,尽管有点老态龙钟,可是老人敬业的精神感动了我,他讲了一节计算教学课,这节课他以教材为蓝本,让孩子小组合作,让孩子当小老师,这节课尽管感觉教法比较老,可是我记得最清楚的一点就是这节课孩子们计算题目达到30道左右,可以说练习的数量很大,应该说教学的课堂效果是不错的。

但是里面的创新不是很多,不能吸引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兴趣,感觉比较枯燥。

可是老人这么大年纪,仍然站在讲台上,正如他所说小学数学界站到讲台上上课的他是年纪最大的,这也是一种魄力,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大的,也是让我们所敬佩的。

第二个让我敬佩的是吴正宪老师,每次听她的课就是一种享受,从她的课上孩子们不仅学到知识,还能让孩子品尝喜悦,正如孩子们在课后所反映的:老师我觉得我们还很有能力啊;老师我们越来越喜欢数学了;老师数学很有趣;数学很简单......这些话语让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羡慕不已,啧啧称赞。

她上的是一节复习课,数学老师们都知道因数和倍数这个单元概念比较多,而且易混淆。

上课伊始吴老师把一大堆概念放到黑板上,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是让老师帮大家整理呢还是同学们自己整理呢。

孩子们主动要求自己探索,老师及时引导方法,你们小组认为有关联的把它放到一起,孩子们开始小组交流讨
论,孩子们刚开始的整理有一定的混乱,在老师们不经意的指点中孩子们豁然开朗,逐步整理的有条有理。

在这节课上还有个小插曲,有一组概念整理完毕,另一个小组也用到了这个概念,这时候需要连线,老师引导前一个组怎么办呢。

孩子们说让一让它,把线从另一个方向连过来,这时老师很巧妙的一句话,你看这个孩子多好啊,退一步,孩子们都接着说海阔天空,老师接着说是啊生活中何尝不是呢。

很简单的一句话,让孩子们悟到的不仅仅是点滴的知识,更让孩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真是润物细无声啊。

第三个让我敬佩的老师是上海特级教师潘晓明老师,他为我们带来的是一节解决问题,在这节课上,随着潘老师的引导,课堂上的孩子们,包括我们下面听课的老师都在认真的思考着,探索着,当在潘老师引导之下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时,孩子们惊呼,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也在惊叹,这节课我们大家都入神了,当下课铃声想起来的时候,我们还沉浸在收获成功的喜悦之中,潘老师的功底不得不让我们折服。

还有其他的老师让我也敬佩不已。

从他们每个人的课例中,每个人的课例反思中,我无不为他们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精神所感动。

二、反思
我一直在想这些名家的教案拿过来我们为什么上不出味道,不仅上不出味道,有时还会变味儿,甚至出现很多问题,在这次学习中我深深的体会到了问题的答案。

记得黄爱华老师说他的这节课,课堂上生成的东西那么多,就是三个游戏贯穿了整个一堂课,可是让我们拿
过来根本把握不了,为什么,对于孩子们在课堂上会怎样我们无法预设,可是黄老师说这节课a4纸他整整备了6页,对于孩子们出现的各种情况他都作了精心预设,孩子们怎么出现状况,黄老师了如指掌,所以一节课感觉是那么轻松,孩子们学的是那么有兴趣,可是老师是真的很累,他下课后就说自己是最累的,中间的串词引导是多么的到位。

从这儿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真正想孩子所想,为孩子服务。

华老师在课后为我们展示了为这一节课他在课前做实验,就是为了真正去探索可能性,它展示的实验次数我无法记清楚,只记得他说他扔啤酒瓶盖累了,他老婆继续,他的学生继续,就是为了追求知识的精确度,用事实说话,这种求实的精神也让我反思自我。

总觉得人家名家的一节课那么好,可是人家背后付出的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我想如果我们一学期真正的去研究一节课,这样日积月累,我们也会收获多多。

我还记得马刚老师说过他负责小学数学教研,很多老师准备出课,首先说的是这节课我准备怎么上,准备哪几个环节,至于对这节课你准备达到什么目标,你对这节课的理解是什么,很多老师都不是很明白,从这一点上我也有所反思。

所以我们老师备教材备学生不能仅仅是一句话,而要真正的落实是很难的。

但是如果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我们也就真正的学到了很多。

总之通过两天的学习,感受多多,收获多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把自己的所学充分运用起来,丰富自我,提升自我。

第二篇: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活动学习心得“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活动”学习心得
参加工作已经十几年了,像“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活动”这样的活动我是第一次参加,感触很大,期间活动的内容丰富且经典,有来自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朱乐平、贲友林、刘松、李培芳、苏慧、周序、连阳芬老师共7节的演示课及四个讲座。

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要属厦门大学周序老师主讲的《翻转课堂的迷茫和未来》,他让我对课堂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教学视频很短。

他们大多数的视频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比较长的视频也只有十几分钟。

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通过网络发布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二、教学很贴心。

上课就像我们同坐在一张桌子面前,一起学习,并把内容写在一张纸上。

”这是“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与传统的教学录像作为不同之处。

视频中的出现的教师的头像、以及教室里的各种物品摆设,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

第三、学习流程有个性。

“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

“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第四、学生学习情况清楚。

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视频后面紧跟着的四到五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

学生的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能够及时地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第三篇:学习全国特级教师心得体会学习全国特级教师心得体会张沟府完全小学
李茹玲
通过对全国特级教师网的学习,我们不仅吮吸到了知识的甘霖,更沐浴到了阳光般的温暖。

当我们走进了他们的课堂。

那富有磁性的语言、满含深情的眼神和面带微笑的表情,让老师们都被深深地吸引了,谆谆善诱的引导和巧妙优美的衔接过渡,既看不出有雕琢的痕迹又显得那样浑然天成。

而学生更是像鸟儿一样轻松愉快,看到他们高高举起的小手和迫不及待的样子,我们不禁感叹: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苦苦追求的吗。

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又有多少能够达到如此的程度呢。

特级教师的讲课各有特色,但都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他们永远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他们热爱学生,将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来,他们尊重学生,在他们的课堂上没有批评,没有怒斥,只有鼓励与表扬。

他们的课堂总是充满灵动的色彩,教师像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家,学生则像是一个个演员,师生倾心配合,共同奏出了华丽的乐章,听他们的课,不仅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特级教师们的讲授,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他们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更让人看到了大师的风范,看到了他们身上蕴藏的知识的火花和智慧的光芒。

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教研活动中,我们又能做到如此吗。

没有,这的确应该值得我们反思,提高我们的教学水要从讲课中挖掘,只有敏锐地洞察别人教学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才能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才能取长补短,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

在各位特级教师精彩纷呈的讲解中,我变得不再迷茫,也更加明确了今后在教学中应该努力的方向。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应该是用语文的方式来教学;更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而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益,我们必须做到:(一)课前精心预设,避免低效。

1、深度解读文本的内涵。

从整体入手,找准教材的核心,准确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局部深入,读“厚”教学内容,把自己当学生,以自然段的学习为重点。

2、巧妙地取舍教学内容。

忌“一视同仁”宜“另眼相待”,忌“循序渐进”,宜“整合变换”。

3、精心设计教学思路。

找准切入点,设计粗线条教学思路,找准教学点,精心设计预设教学细节。

(二)、把准年段目标,实现有效。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达成实效。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有机”参与,给学生个性思维的舞台,有“效”参与。

(四)、体现学科的特色,凸显成效。

(五)、学习课堂的掌控艺术。

总之,这次的学习,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师不应该是授给学生“鱼”,而应该授之以“渔”,教师不应该是板着面孔的先生,而应该是和颜悦色的朋友,语文的课堂也不应该是鸦雀无声,而应该是生机勃勃,充满灵动的色彩。

而这一切都要源于教师天使般的心,对学生深深的爱。

对讲课的特级教师,我由衷地感到敬佩,他们和蔼可亲的面庞、委婉动听的声音将永远留在我记忆的最深处。

第四篇:全国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现场会学习心得聆听了武风霞老师的《石头汤》一课,深切地感受到武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

《石头汤》是一绘本教材,授课对象是五年级学生。

武老师对文本的理解特别透彻,所以,在备课中选取了“布施”这个点引入课题,并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深意。

尤其是最后通过“欺骗”一词的出现,向学生质疑:有人认为,这个故事是三个和尚在欺骗村民。

你们是怎样想的。

引发学生进行深刻思考,学生不仅真正明白故事的含义——人们只有在合作与分享中才能获得快乐;还学会辩证地思考。

课堂上自然生成的教育机智也无处不在。

比如:学生在交流村民们争先恐后的从家里往外拿东西的场面时,武老师提问:什么感觉。

用一个词语说是。

学生回答:积极向上。

武老师告诉学生:这种行为用积极踊跃更加恰当。

还有在交流小女孩为什么重要时,学生说:小女孩鼓动了村民。

武老师和颜悦色地告诉学生:“鼓动”给我的感觉是说了很多的话,而小女孩说话了吗。

那么用哪个词更准确呢。

引导学生换成了“带动”一词。

武老师的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很有效,都能充
分地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分析。

整堂课上都能感受到老师和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武老师的课堂真正地体现了心中有文本,眼中有学生。

恭听了武老师《课堂:唤醒学生思考的欲望》这一讲座,让我更加明白了为什么武老师对课堂有如此高超的驾驭能力。

她讲了自己的教学观点——追求真实的教学过程。

讲了自己当教研组长时,为了让全组同事到自己班级听课时,不空手而归,她说了这样一句话:“为了名副其实,只有挖空心思,竭尽全力。

”《捞铁牛》这篇课文的教案她备了8遍。

的确,只有肯下苦功夫,才会让自己的思考具有力量。

第五篇: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授课风采实录[定稿]xx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宜宾讲学
听课笔录及体会
四川荣县正紫镇学校廖立新
11月6日、7日来自省内外的三千多名教师在宜宾市人民广场体育馆,现场观摩和听取了支玉恒、于永正、徐善俊三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和评课说课。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

每一课都要精心设计一个新颖的或能扣住学生心弦或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导入语”。

自省平时教学,常用前一日的“总结”、“批评”作导入语,破坏了一节课甚至是一天的好情绪,这是多么的愚蠢啊。

二、教学活动中都特别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支老师的课,人文气息很浓。

1、)稍后有一位同学小声回答:《只有一个地球》。

师顺势:谁说
支老师的问题就难回答。

后悔了吧。

机会是争取的,稍纵即逝啊。

2、权”,只有争得了的才能读,其余人不能读。

于是有二十多人获得“首读权”。

读了的为“勇气”高兴,没读的被调着胃口,为下一次“各自放开声音读一次”作了铺垫。

3、“谁是班上读得最好的。

”该生读完第一段。

支老师说,“第一名在此,我想定然有不服气的。

谁来把她读坐下。

”以后是逐段往下读,“打擂”的气氛十分火爆。

4、的一句祝贺、一声告慰、一个微笑。

握握手、摸摸头便可以拉近师生距离,融洽感情。

学生有失礼的时候,善意含蓄地帮其纠正。

在“实话实说”活动结束时有一个细节,支老师与“佳宾”逐一握手道别时,一位同学没有起身。

支老师说:“哇,生物学家的架子好大呀,坐着与人握手。

”话音未落,孩子马上站了起来。

以下各位学生都做得很好了。

5、板上,并署上自己的大名,口头向全班“发表”。

于永正老师在评课说课时曾谈到两个人文精神缺失的课例:
【事例一】
观摩某地一次公开课,一位年青老师的数学课:正上着课,忽然从黑板上掉下一块字卡,一学生迅速跑上前拾起双手递给上课的老师。

可这位老师倒好,不但没表示感谢,反倒白眼视之:上课,不要随便下座位。

【事例二】
在一次社会课上,一大腹便便的孕妇被请来协助上《我从哪里来》
的常识课。

老师请她介绍了怀着孩子的辛苦和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又允许学生们与之亲密接触。

好家伙。

孩子们上前对着大肚子又是摸、又是听、又是不停地问。

课的设计很好,可遗憾的恰好忽视了人文关怀——师生几十人始终没有人想起请这位孕妇坐下。

——不是偶然的,“知识本位”啊。

三、㈠作为语文教学,他们都非常重视读的训练。

显然这种频频的读又不是一条线一个面机械的重复,而是设置了多种情势、在不同的方式下让学生读的。

学生始终乐读不乏。

支玉恒老师《只有一个地球》前前后后共穿插进行了八次朗读。

1、板书课题《只有一个地球》后,让同学读课题。

怀着珍惜的感情深沉地读一次;自豪吧,拍着胸口再读一次。

2、利用学生争夺“首读权”,有近一半的同学读全文一次。

3、“各自放开声音读一次”。

全体读课文一次。

4、利用“打擂”的方式,自由争取把同学读坐下,逐段换人朗读。

5、大家一起用最好的效果朗读最后一段。

6、自己给自己提一个问题快速默读全文。

7、“读了《只有一个地球》,您心里是何滋味。

”学生说出酸、苦、辣等,逐一抽生把自己的这种感受读出来。

读出了味道的,分别以“赛赵忠祥”、“赛倪萍”等名主持呼之。

最后支老师问大家想不想回到甜的感觉上去,于是全班再齐读第一段。

8、将课文内容写成的五个抒情句子连读,这就是一篇小小的散
文,再读再体味。

徐善俊老师教授《可爱的草塘》则是采用同学竞选“导游小姐”、“导游先生”来激发同学们反复读、读出意境、悟出感情。

其间徐老师精彩的范读也的确起到了对学生进行诱读的作用。

㈡在读的主线上自然地融入听说和写的训练。

支老师《只有一个地球》
1、“各自放开声音读一次”。

抽生理解要求的三层意思:“各自”、“放开声音”、“读一次”。

支老师顺势道:“对,接收信息要无误,处理信息要敏捷,执行信息才准确。


2、轻松自然地会话。

而第三课时《实话实说》的语文活动则是集中训练学生思辩与口语交际的。

3支老师说:“咱不写段意,我们一个意思只写一个抒情的句子。

可以写课文内容、写感受、写呼吁都行。

五个意思选写一个即可。

”(教师出示课文五层意思:①地球美而小;②资源有限;③再生困难;
④搬家不可能;⑤保护地球。

)支老师这样鼓动大家:我们筛选出写得好的将给以奖励。

奖励他在黑板上出版,在全班发表自己的作品。

4、“想变戏法吗,马上有惊喜哦。

”支老师变戏法般地将以上所写的五个句子连缀在一起——一篇优美的散文诞生了。

同学们心中一定会窃喜:一篇散文创作原来就这么简单。

徐老师《可爱的草塘》
课中对说的训练是通过选拔导游将课文描述改编成“导游词”,进行导游活动来实现的。

四、课堂提问有特色。

支老师在《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中提问分这三步:
第一、“在老师提问之前自己给自己提一个问题然后默读全文。


第二、“读好了吧,我提问了。

唔,我倒是想请大家猜一猜,我要提什么问题。

借助课文很容易回答的问题,我不提。

”“快快,大家猜,猜中了我马上退出会场。

不想试试。


(学生踊跃提出许多诸如课文中心、写作特点、读后感受、对环境恶化的态度、挽救地球的办法等等问题。

既折射出平日里程式化的语文教学给学生留下的痕迹,又反映出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视角的广度。


第三、最后支老师出示问题。

“读了《只有一个地球》,您心里是何滋味。

”(“滋味”的提法比“感受”“体会”等提法学生更易于捕捉。


五、课堂处理富有教育机智。

支老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堂课中,在读的第5个环节上,学生竞读打擂推至最后一段,共站着三位同学,这是公认的难分伯仲的“并列第一”。

然后支老师叫大家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读完支老师示意三人,现在可以坐下了。

有一生坐下,另两人自信是最棒的,不肯坐下。

僵局出现。

支老师叹一口气:你们该坐下,你们没按要求做。

刚才叫大家一起读,你们没有读。

二生急忙申辩:我们读了的。

“对啊,你们加进去读了,有你们第一名的效果,又有全班一起的努力,当然能够把你们读坐下。

请坐吧。

”僵局迅速得解,全场师生为支老师的机智一起鼓掌叫好。

徐老师谈到他的一次亲身经历:教学《赤壁之战》一文,他先是用选拔两军主帅的方式激发学生反复熟悉课文。

然后竞选出两军主帅,分别扮演曹操、周瑜作战前分析、战斗部署、战后总结来训练学生说话。

其中双方都着重作出了胜败的总结,分析得很有见地。

听课教师抱以热烈的掌声,我也自鸣得意起来。

忽地站起一位同学质疑:据我所知,曹操是从来都不肯承认错误的。

我心中暗想这同学说得对,曹操杀蔡瑁张允杀杨修几时认过错。

可我教学活动就是这么设计的呀。

急中生智,办法有了。

我说。

同学你看书真仔细,说得很对。

但我们想想,曹操吃了这么大一个亏他嘴上不说,心里承认吗。

我们比他耿直,就由我们代他说出来吧。

学生这才信服地坐下。

六、这三位特级教师的示范课都没有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

这几位特教的课虽都是传统的手段,但因为他们都捕捉到了新课标的精髓,从内蕴上与新课标保持神似,加之他们出神入化的课堂驾驭能力、应变能力以及用语的幽默与机智,传统课型却没有丝毫的死板与暮气,相反时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让人觉得,原来传统形式的课堂也能烘托出如此火爆的氛围,设计出如此新鲜的样式。

特教们似乎正是在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来说明“课改就是多媒体教学”这个认识的偏颇。

是为了纠正一个观念,以为离开了多媒体就上不成新课标的课。

(支老师叹息道:多媒体课件是一柄双刃剑啊,用得合适促教,过分依赖则伤己。

现在有好些老师是离开了课件就没法子上课了。


在谈到“多读”是语文课质的特点时,支老师有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

”他说他不反对多媒体教学,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得当,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他绝不迷信多媒体教学。

他举了两个例子:
某老师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学生对“之”字形铁路的设计及行车过程始终很难理解。

后来这位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一演示,学生一下子就懂了。

他问:这样的课好吗。

——不好(支老师自己回答)。

他急于追求结果而忽略了引领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感知事物、认识事物的过程。

语文课毕竟不是自然课,文章应当是读懂的,而不是通过媒体演示看懂的。

又如《桂林山水》如此优美的文字,能因过度使用课件使学生的想象力受到扼杀吗。

第二部分特教们的评课说课
支玉恒老师评课说课:
1、语文课一定得重视读。

首先要端正对读的理解,读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读有三种功能:①读的程序性功能。

把读当成课堂教学内容变换的一个程序。

现已弱化。

②读的答问功能。

师提问,学生以读作答或让学生带问朗读。

③读的表现功能。

通过读来体味文章传达的意蕴。

如《第一场雪》的读可以设计出:谁来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很大;谁来把这场雪读得很美很美。

几个功能中,最重要的是读的理解和感悟功能。

读中理解,通过读来理解,文章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

不妨多多以读代讲代问。

“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这
是大家都熟悉的一个对读的要求。

这样说只对了一半,这一半是理解了就便于找准感情基调把课文读好。

那另一半呢,其实也完全可以“用读来促进理解、感悟”。

关键是要把小学语文课中读的技巧尽量讲得形象些,最好的办法是教师做出高水平的范读,师生共读。

2、问题的设计要考究,不要问些没有建设性的问题,更不要用繁杂、琐碎的问题来狂轰乱炸。

不要刚走出“满堂灌”又误入“满堂问”。

3、备课的方式宜粗不宜细。

备课过细,那真是走钢丝了。

我们说要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那么给自己呢。

粗线条的备课有助于锻炼自己。

课堂是变化的,我们要的是灵活机动不是死的本子,我们要的是“以学定教”,而应主动放弃“以教定学”,学生怎能只是被动的接受呢。

再者,教师在偶发事件中表现出的机智、课堂驾驭能力、活动调控能力是在实践中慢慢习得的,是在困难条件下给“逼”出来的。

抛开细案,放开胆子,让教学相长吧。

备课还要力避程式化。

“教无定法”在语文学科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4、关于课标的学习。

不要老是埋头教书,还得多抽时间思考,不说“一日三省吾身”,一课一省还是必要的。

新课标从哪儿起呢。

把新思想新理念与自己过去的干法相比照,做到了的就不再操心了。

没做到的就要在头脑中做好标记。

总的说来我们首先要做到“三要三有”。

“三要”是:①要自主。

新课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精髓。

②要综合。

语文课是整体性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