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发展演变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王朝皇帝更替

中国历代王朝皇帝更替

中国历代王朝皇帝更替第一代首任黄帝姬轩辕首都有熊(河南新郑)第二代长子姬玄嚣生子蟜极次子姬昌意帝子第2任姬己挚BC2598年—BC2515年第三代姬蟜极第3任玄帝姬颛顼BC2515—BC2437年第四代第4任俈帝姬夋BC2437—BC2367年姬穷蝉生子敬康第五代第5任姬挚BC2367—BC2358年第6任尧帝姬伊放勋BC2358—BC2258年敬康/句望第六代姬句望第七代姬桥牛第八代姬瞽叟第九代第7任舜帝姬姚重华BC2255—BC2208年黄帝王朝BC2698-BC2208年共7帝立国491年大夏王朝BC23世纪—BC18世纪首都安邑(山西夏县)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第2任姒启第3任姒太康第4任姒仲康第5任姒相第6任后羿(妻嫦娥)第7任寒浞第8任姒少康第9任姒杼第10任姒槐第11任姒芒第12任姒泄第13任姒不降第14任姒扃第15任姒廑第16任姒孔甲第17任姒皋第18任姒发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大夏王朝共19王立国440年大商王朝BC18世纪—BC12世纪首都亳邑(河南商丘)第1任成汤帝子天乙原都亳邑227年第2任子外丙第3任子仲壬第4任伊尹第5任子太甲第6任子沃丁第7任子太庚第8任子小甲第9任子雍己第10任子太戊第11任子仲丁一迁嚣邑(河南荥阳)24年第12任子外壬第13任子河亶甲二迁相邑(河南内黄)10年第14任子祖乙三迁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迁邢邑(河北邢台)117年第15任子祖辛第16任子沃甲第17任子祖丁第18任子南庚第19任子阳甲第20任子盘庚五迁殷邑(河南安阳)204年(此时商朝也称殷朝)第21任子小辛第22任子小乙第23任子武丁第24任子祖庚第25任子祖甲第26任子廪辛第27任子康丁第28任子武乙六迁朝歌(河南淇县)行都77年第29任子太丁(文丁)第30任子帝乙第31任纣帝子受辛大商王朝共31王立国662年大周王朝之西周BC12世纪—BC771年首都镐京(陕西西安)第1任天王姬发(武王)第2任成王姬诵(周公姬旦摄政八年)第3任康王姬钊第4任昭王姬瑕第5任穆王姬满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大臣吕侯制定,史学家称"吕刑".第6任共王姬翳扈第7任懿王姬囏第8任孝王姬辟方第9任夷王姬燮第10任厉王姬胡BC841—BC828(周公召公共和执政党BC841年中国历史开始有纪年)第11任宣王姬静BC827—BC782年在位46年第12任幽王姬宫湦BC781—BC771年在位1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结束。

中国历史朝代的制度从封建到君主专制

中国历史朝代的制度从封建到君主专制

中国历史朝代的制度从封建到君主专制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变迁众多,其中制度的变革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从封建制度到君主专制,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制度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

本文将探讨这一历史变迁,并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封建制度的形成与特点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从西周时期开始逐渐形成。

封建制度以封建君主国家为基础,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

在封建制度中,国家权力的核心是封建君主,如皇帝、王侯等。

封建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统治全国,掌握政权。

同时,封建君主还规定了世袭制度,官职和封地可以传承给子孙后代,形成了封建贵族阶层。

在经济方面,封建制度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

土地所有权被封建贵族占有,而农民则以一种类似奴隶的地位服从于封建贵族的统治。

封建制度还涉及到农耕经济和农业社会的特点,农民的主要生产方式是种植农作物,贡献一部分农产品给封建贵族。

在社会方面,封建制度有明确的等级制度。

社会地位和权力高低严格划分,贵族地位高于平民,各种仪式和礼仪的执行也使得社会秩序稳定。

此外,封建制度中还存在着封建礼教和封建关系,如忠诚、孝道等。

二、封建制度向君主专制的转变封建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主导制度,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和不足,导致了向君主专制的转变。

首先,封建制度中封建贵族的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政权不稳定和内外患乱的问题。

贵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官员的贪污腐败等问题,削弱了封建君主的统治能力,使国家陷入内乱和外患。

其次,封建制度中的社会等级严格划分,限制了社会发展和个人自由。

底层农民和平民的权益得不到保护,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这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和民众对制度的不满。

最后,封建制度中的经济模式相对落后,难以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在这种制度下,国家的财政主要依赖地方贡税,通过剥削农民维持统治者的封建生活。

这种经济模式在外部冲击和国家发展需要面前显得疲软。

因此,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制度开始朝着君主专制方向发展。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是如何演变的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是指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以封建等级关系为核心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体系。

封建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革与调整。

本文将从封建制度的起源、发展、巩固和衰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封建制度的起源封建制度的起源可追溯到早期的奴隶社会,在战争中,强大的首领通过封赏土地和授予爵位等手段来奖赏忠诚的臣下,并建立起臣子与君主之间的封建等级关系。

这种封建制度在西周时逐渐发展为较为稳定的体制,形成了以天子、诸侯王、卿、大夫、士、庶民等等不同等级的封建秩序。

二、封建制度的发展随着历史的演进,封建制度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割据成为主要特点,政权分散,君主和贵族之间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而秦始皇后的中央集权统一,封建制度得到了巩固。

到了西汉时期,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封建爵位更加细化,爵位数量众多,封地面积逐渐扩大。

三、封建制度的巩固从东汉到唐朝,封建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封建等级制度对于政权巩固、统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各朝政府通过原封不动的习俗,保持了封建等级制度的稳定性,巩固了自身的统治地位。

同时,封建爵位和土地租赁制度的设立和执行,也进一步巩固了封建制度。

四、封建制度的衰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封建制度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

封建等级制度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固化,并造成了贫富悬殊、民众压迫等社会问题的加剧。

封建制度固守成规,对于社会变革的反应迟缓,使得国家面临着内外压力的不断加大。

终于,在清朝晚期,封建制度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遭遇了严重的危机。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演变可概括为起源、发展、巩固和衰落四个阶段。

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然而,封建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导致了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和制度的衰落。

皇帝继承制度

皇帝继承制度

皇帝继承制度皇帝继承制度,是指君主制度下的帝位继承制度。

在这一制度下,皇帝的继承通常是通过血统来确定的,即皇帝的儿子或亲属能够继承皇位。

这一制度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的演变和改革。

古代中国皇帝继承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度。

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通过封爵制度将诸侯分封,并通过诸侯的子孙来维持各个封国的稳定。

当天子死后,由其儿子继承天位称为新的天子,这种继承制度可以追溯到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封建制度逐渐演变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

在这一制度下,皇帝的继承权常常会引发内部权力斗争和政治动荡。

汉朝的继承制度比较稳定,皇帝的继承通常通过私人遗嘱或选举产生,虽然有一些篡位和战乱,但整体上比较有秩序。

唐朝的继承制度则由于后妃和皇子们之间的明争暗斗而变得混乱不堪,有“后妃称制”之说,使得武则天能够登上皇位。

宋朝的皇帝继承制度更加复杂。

宋太祖赵匡胤以保住江山为重,采取了哥哥赵光义逊位给自己的方式继承了皇位。

他还实行了太子易位法,将太子赵恒调换为西宁郡王赵问达的儿子赵佶继位,以确保他的后代能够安全继承。

这种太子易位法在后来的宋代成为了皇帝继承的常规手段,使得宋朝皇位的继承相对较为稳定。

明朝的继承制度也是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朱元璋为了避免儿子之间的争斗,实行了冷宫制度,将太子和其他王子隔离开来,减少了皇位继承上的混乱。

此后的明朝历代帝王一般采取太子继位的方式,由皇帝亲自指定太子,使得继承过程相对规范。

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比较特殊。

满洲的建立者努尔哈赤实行了兄弟继承制度,将皇位在自己的儿子和弟弟之间轮流传递。

这种制度保证了满洲王朝内部的团结和稳定,但也导致了储君的竞争和政治动荡。

后来的清朝储位继续由兄长与少弟轮流担当,而在康熙帝的时代,儿子继承制成为了主流,使得清朝的继承制度相对固定。

可以说,古代中国的皇帝继承制度经历了不同的演变和改革,每个朝代根据实际情况和统治者的需要,都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在中国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发展演变历程中,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地位。

它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具有不同于历代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的独特之处。

同历代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相比较,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所具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皇位继承形态的复杂性、多样性。

清朝皇位继承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4种模式。

此外,康熙帝的继位主要由孝庄皇太后而定,雍正帝则是利用康熙帝实行秘密建储计划中的失误,侥幸取得皇位。

晚清三次以懿旨确立嗣君方式出现的皇位继承个案(包括未能成功的己亥建储),继承人与皇帝的辈份关系及其承继关系,也各不相同。

清以前历代封建王朝恪守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无论在实施中出现何种情况,这一制度本身,并未发生变化,其发展轨迹具有静态特征。

与此不同,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呈现出不断改革调整,以便更加适合客观形势需要的演变轨迹,具有动态的发展特征。

这种制度化与灵活性相结合,不拘泥于已有模式的限制,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原有制度及时做出更改、修订,甚至废弃的特点,反映了满族统治者的创新、务实精神。

清朝皇位继承形态的不断变化,实际上主要是择嗣标准的反复变化,以及储君、储权的时有时无。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中选立储君的标准,有过数次改变。

汗位推选制下,八王(诸贝勒)以贤能与否作为唯一标准,在八王范围内推选汗位继承人。

康熙帝实施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时,以皇子是否具有嫡长身份,作为择选皇位继承人的唯一标准。

秘密建储制下,皇帝是从选贤的标准出发,择定皇位继承人,但优先考虑具有嫡长身份的皇子。

上述三种皇位继承形态中,择嗣标准出现了由贤能到嫡长,又到二者兼顾,既择贤而立,又重视嫡长的变化,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轨迹。

懿旨确立嗣君的皇位继承形态下,血缘关系与年龄因素,是慈禧所考虑的主要方面,即在去世皇帝无子情况下的嗣君人选,除去是近支宗室成员外,还要具有叶赫纳拉氏血缘,同时必须是幼龄。

中国历代皇帝在位顺序表(完整版),给孩子收藏!

中国历代皇帝在位顺序表(完整版),给孩子收藏!

中国历代皇帝在位顺序表(完整版),给孩子收藏!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漫长帝制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

据资料显示,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不足2132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22人。

秦朝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传三世,共两帝一王,国祚共十四年。

因秦朝王室嬴姓,故史书上别称嬴秦,以区分其他国号为秦的政权。

西汉西汉(前202年—8年12月)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又称前汉,与东汉统称为汉朝。

东汉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西汉、新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历经一百九十五年,又称后汉,与西汉合称汉朝。

三国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西晋西晋(266年—316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后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另与东晋合称晋朝。

传5帝,国祚五十一年。

若以灭东吴始,则仅立朝37年。

为了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

十六国十六国时期(公元301年——公元460年),在众多游牧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

他们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立许多国家,而北魏史学家崔鸿以其中十六个国家撰写了《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一成、一夏),于是后世史学家称这时期为“五胡十六国”。

实际上这一时期国家数目远多于16。

南北朝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北魏隋朝隋朝(581年-618年)是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

皇位继承制度

皇位继承制度

如嫡长子早殇,有子即立其子,也即嫡长孙 为法定继承人,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当属明 太祖朱元璋将皇位传给皇长孙朱允炆,而不 传给当时的燕王朱棣(后来的明成祖)。因 为朱允炆是朱元璋嫡长子太子朱标的嫡长子, 是其嫡长孙,而朱棣不是其嫡长子。选立太 子的儿子(皇太孙)为法定继承人,理由就 是“皇孙世嫡,富于春秋,正位储极,四海 系心。”
秘密立储
• 所谓秘密立储,有“秘密建储”、“密建皇储” 等别称,一般认为由清世宗雍正皇帝建立。具 体内容是:皇帝生前不预立太子,但选定继位 者,等皇帝去世后,朝廷重臣将有关遗诏昭告 朝野。在一个奉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传统宗 法社会里,皇位继承人的选择关乎国本,如何 平稳地交接皇权,成为历朝历代不断探索的大 问题。秘密立储,正是雍正皇帝在放弃“公开 建储”制度后而建立的皇位继承人选择制度, 旨在尽量规避可能的夺位大战。
二、皇位继承制度原则
1. 父死子继原则 父亲死后其王位/皇位由其子继承,即父亲死 后由其嫡长子继承。夏朝一直实行“父死子 继”,到了商朝出现了“兄终弟及”现象, 而到西周,实行血缘组织与政治权力相结合 的宗法制度,周天子为大宗,其王位财产由 嫡长子继承,世世代代保持大宗地位。
2.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即所谓的 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意思 是: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自己的长子,不管 他是否贤能。王位的继承人首先应该是国君 的儿子,在国君的众位儿子中间,以年龄的 长幼来定由谁来继承。“立子以贵不以长” 的意思是:王位的继承人都是自己的儿子, 但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并且可能王后的儿 子不是长子,这时就有“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一条来确定继承人: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 妻所生的长子。
三、皇位继承制度形式
1. 兄终弟及 2. 立子杀母 3. 秘密立储

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帝王制度是一个历史悠久且丰富多样的体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从殷商时期的王室至清朝的皇帝,中国帝王制度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特点。

一、夏商西周的王权制度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西周时期。

夏朝的王位是世袭而来,世袭的规范和程序比较清晰。

商朝时期,王权开始加强,采取了更加中央集权的制度。

而在西周时期,王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帝王制度逐渐确立。

周朝的王权不仅是世袭的,而且规定了分封制度,各地方贵族被封为诸侯,进行地方自治。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分裂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制度逐渐演变为分封制度。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渐扩大势力,于是国君的地位不再受制于中央王权,实际上很多诸侯国的君主已经拥有了国王的权力。

这种分封制度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割据,中央王权的衰落也使得帝王制度失去了原来的统治力量。

三、秦汉帝国的中央集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帝国。

秦朝的帝王制度明确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原则,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

在汉朝时期,帝王制度继续发展,并进一步完善。

汉朝的帝王统治模式使得封建制度得以恢复,但中央王权仍然十分强大。

尽管后来的东汉、三国时期出现了一些割据势力,但总体上中央王权依然得以保持。

四、唐宋明清的封建帝制隋唐时期,封建制度重新得到发展,并在宋朝达到了巅峰。

唐宋时期的帝王制度,封建制度逐渐完善,皇帝的权力也进一步增加。

尤其是宋朝的实行科举制度,使得国家的官员选拔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制度模式,同时加强了中央王权的控制力。

明清时期,封建帝制经过了一定的演变,但整体上仍然保持了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的特点。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始于夏商西周时期的王权制度逐渐发展为封建分裂的局面,然后在秦汉帝国时期得到了中央集权的恢复,继而唐宋明清时期封建帝制逐渐完善并达到巅峰。

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的演变不仅是政治制度的变化,也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构成了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独特的面貌。

中国皇位继承制度

中国皇位继承制度

中国皇位继承制度中国的皇位继承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王朝。

其核心观念是通过血缘关系来确定皇位继承的顺序。

中国的封建王朝一般采用的是长子继承制度,即皇位由皇帝的长子继承。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时会有变通的情况,例如皇帝没有儿子,皇位可以由兄弟或其他亲属继承。

这里将详细探讨中国皇位继承制度的演变和特点。

古代中国的皇位继承制度最初可以追溯到商朝的封建制度。

商朝的帝位多由父亲传给儿子,但也有例外,如商朝武丁将帝位传给了兄弟商纣王。

此后,周朝建立了更为系统的封建制度,其中包括皇位继承制度。

在周朝,封建领主由皇帝以封地的方式赐予,而皇位的继承则通过父子关系来确定。

周朝的皇帝有时也会选择由兄弟或其他亲属继承皇位,但这是少数情况。

在封建社会,皇位继承制度往往伴随着世袭制度的存在。

即皇帝的子孙世代相传皇位,而不是通过淘汰竟争的方式。

这种世袭制度使得统治者更容易掌握权力,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然而,世袭制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无能或残暴的皇帝可能导致国家的衰败和动荡。

随着历史的进展和社会变革,中国的皇位继承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宋朝的慎终制度。

慎终制度规定,皇帝在位期间需要选定一位贤能的继承人,而不是按照长子继承的原则。

这种制度的目的是确保皇帝的继承人具有良好的统治能力,从而避免无能继承人的出现。

然而,慎终制度的实施也容易产生权力斗争和内乱,因为选择继承人常常引发宫廷中的明争暗斗。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唯一一个满族人建立的王朝。

清朝实行父子世袭制,即皇位由皇帝的儿子继承。

然而,在清朝末年,由于管治不善和外国入侵的压力,清朝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尝试。

其中之一是继承制度的,试图引入选贤任能的原则。

然而,这些并没有成功,最终导致清朝的灭亡。

总的来说,中国的皇位继承制度在漫长的历史中发生了多次变化和调整。

尽管有时会出现例外和变通的情况,但长子继承的原则在大部分时间内得到了遵守。

封建社会的皇位继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统治者的权威和权力稳定,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章第四节王位、皇位与宗室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章第四节王位、皇位与宗室制度


商代自汤灭桀以至纣王,经过了17 代31 王。在 王位继承上,前期是兄终弟及再传兄子的制度。
经“九世之乱”,至商末,才完全确立传子制 度,随后又确立了嫡子继承制。
周代在王位继承上基本承袭商末制度,但有了重 要发展,即在”文王世子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嫡 长子继承制。

2、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原则之一: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种择继承者的标准一经出现,便在其 后约3000 年的时间内基本上被当作正统的最 优先的选择的原则。
四、宗室制度
1、“封诸侯,建藩卫”的“封建制度”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后,为抑制兄弟之间的争端 所确立的制度
2、秦汉的不同做法(秦废,汉立) 3、宗室分封与管理
历代的不同做法,均由宗正官管理
4、宗室制度与皇权专制
封国建藩利于国?不利于国?双刃剑?
目的:一是利用宗室的血缘关系拱卫皇室, 维护统治;二是对宗室成员持防范态度, 防止宗室篡夺王位。
清朝
清朝咸丰也差一点行立子杀母之事。咸丰六 年,清文宗宠妃那拉氏生子载淳,当立为太 子。大臣肃顺等人担心那拉氏一旦成为太后 就会恃势专权,劝咸丰效法汉武故事以绝后 患。咸丰帝犹豫未决。虽临终时给了皇钮钴 禄氏一道密诏,若那拉氏真有越轨行为,即 可立即赐死,以绝后患。咸丰不能自己在生 前绝此后患,却把难题留给了东宫。
皇位继承次序——唐
太子继承制:
2、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
围绕着皇位继承的血腥争斗 选定皇位继承人的标准和条件:

a、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 统原则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来择立皇位继承人; b、根据本王朝的政治需要,从王朝本身的存在和发 展考虑,择立堪任政事和胜任统治的继承人(雍正改革 制定的密建皇储制度) c、迫于形势,不得不以所谓“有功于社稷”,已经 拥有重大军政实力的皇子为继承人(唐玄宗) d、“内援外助”是保证皇位继承的重要条件,也是 择立继承人的主要标准(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

中国皇位继承制度

中国皇位继承制度

中国皇位继承制度篇一:略析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略析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内容摘要:皇位继承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世袭君主制的核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君主专制、万世一统的政治制度。

它是皇权得以承袭的唯一途径,直接关系到君主专制统治能否巩固和延续,因而得到中国历代王朝的高度重视。

皇位继承制度从产生到发展、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几乎我们接触到的每本书都说唐代皇位继承制度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具体执行起来却十分不力。

有唐一代,包括武则天在内,凡二十一君,只有德宗和顺宗按制度即位。

在学习唐以前和唐以后的皇位继承制度的时候,我发现按制度都叫做嫡长子继承制,但具体执行起来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

在先秦,春秋战国之交以及战国以下的王位继承都不是什么嫡长子继承制。

那个时候,从三家分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各诸侯国间战争不断,在王位继承上更多的是以才能、靠实力来选继承人。

这不仅表现在诸侯王的继承上,即使卿大夫阶层同样如此,孟尝君就是靖郭君贱妾所生子,由于才能、品格高卓,宾客都夸奖他,而被立为继承人。

而此时靖郭君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为什么不立嫡长子或者长子,而立贱妾所生的田文呢?赵简子不立长子伯鲁而立小儿子无恤为继承人,可见也不是长子继承。

再有赵武灵王立赵惠文王、秦国庄襄王(子楚)、秦始皇(嬴政)、二世(胡亥)、末帝(子婴)继位,都不是依嫡长子继位。

在西汉的十个皇帝中(刘邦除外),真正以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只有惠帝刘盈、景帝刘启、元帝刘和成帝刘骜。

而在东汉的十个皇帝中(光武帝除外),以嫡长子继承帝位的也只有顺帝刘保和冲帝刘炳,其余八个皇帝皆非嫡长子。

魏晋六朝时期,曹丕的继位不是由于他居长,而是由于他的谋略和实力更胜曹植一筹。

魏明帝曹睿、齐王曹芳都不是嫡长子。

司马昭以兄弟的身份继承司马师之位。

司马炎的继位也是由于他谋略高且有大臣贾充等的支持所致。

其余各朝皇位继承,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更是少之又少。

在唐以后的皇位继承制度中,宋代13帝只有3人嫡出,明16帝也仅5人嫡出,清代诸帝无一人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采取的是密诏选储继承制度。

中国古代继承制度之演变

中国古代继承制度之演变

中国古代继承制度之演变中国古代继承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的秦朝统一中国之时。

此前,中国社会存在父系家族制度,即以男性为中心,按照父系血缘关系进行继承。

但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形成和演变,继承制度逐渐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1.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度:秦朝实行郡县制度,将国家划分为多个郡县,为了保护土地所有权和促进农业生产,实行私田制,取消了封建时代的封地制。

在遗产继承方面,秦代实行的是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则,即将财产按照平均分配给男性家族成员,并禁止分给女性成员。

这是中国古代继承制度的第一个显著变化。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均田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均田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但土地的继承权仍然限定在男性家族成员之间。

这一时期,土地不再整体分给男性成员,而是按照均田制的原则进行分配,但对女性继承权的限制仍然存在。

3.唐宋时期的死后家族管理制度:唐宋时期实行的死后家族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了继承制度。

家族财产除了由族长管理之外,也允许族人之间进行承继。

尽管这一时期仍然存在男女之间的不平等,但在其中一种程度上扩大了家族财产的继承范围。

4.元明清时期的封建制度:元明清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完善,社会稳定编制明确。

在继承制度方面,逐渐出现了以世袭为基础的世袭制度和以户籍为基础的户籍制度两种形式。

世袭制度中,男性成员的继承权仍然占主导地位,女性成员往往被限制在婚姻中获得继承权。

而户籍制度则更加注重继承财产的平等性和公正性。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继承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从父系血缘关系的继承到男性家族成员的继承,再到均田制和死后家族管理制度的出现,最后发展到了以世袭制度和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封建制度。

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古代继承制度也逐渐趋向于平等和公正,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家族财产的稳定传承。

尽管如此,女性在继承权利方面仍然受到了限制,这是古代封建社会对于儿子重于女儿的传统思想观念的体现。

在中国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发展演变历程

在中国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发展演变历程

在中国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发展演变历程中,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地位。

它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具有不同于历代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的独特之处。

同历代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相比较,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所具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皇位继承形态的复杂性、多样性。

清朝皇位继承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4种模式。

此外,康熙帝的继位主要由孝庄皇太后而定,雍正帝则是利用康熙帝实行秘密建储计划中的失误,侥幸取得皇位。

晚清三次以懿旨确立嗣君方式出现的皇位继承个案(包括未能成功的己亥建储),继承人与皇帝的辈份关系及其承继关系,也各不相同。

清以前历代封建王朝恪守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无论在实施中出现何种情况,这一制度本身,并未发生变化,其发展轨迹具有静态特征。

与此不同,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呈现出不断改革调整,以便更加适合客观形势需要的演变轨迹,具有动态的发展特征。

这种制度化与灵活性相结合,不拘泥于已有模式的限制,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原有制度及时做出更改、修订,甚至废弃的特点,反映了满族统治者的创新、务实精神。

清朝皇位继承形态的不断变化,实际上主要是择嗣标准的反复变化,以及储君、储权的时有时无。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中选立储君的标准,有过数次改变。

汗位推选制下,八王(诸贝勒)以贤能与否作为唯一标准,在八王范围内推选汗位继承人。

康熙帝实施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时,以皇子是否具有嫡长身份,作为择选皇位继承人的唯一标准。

秘密建储制下,皇帝是从选贤的标准出发,择定皇位继承人,但优先考虑具有嫡长身份的皇子。

上述三种皇位继承形态中,择嗣标准出现了由贤能到嫡长,又到二者兼顾,既择贤而立,又重视嫡长的变化,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轨迹。

懿旨确立嗣君的皇位继承形态下,血缘关系与年龄因素,是慈禧所考虑的主要方面,即在去世皇帝无子情况下的嗣君人选,除去是近支宗室成员外,还要具有叶赫纳拉氏血缘,同时必须是幼龄。

中国封建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中国封建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中国封建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中国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社会制度。

封建制度作为一种传统的家族氏族组织,是古代中国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其影响深远,贯穿了整个古代中国历史。

一、封建制度的起源中国封建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部落联盟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部落为了生存和发展,采用了家族氏族组织,通过亲属关系结成一个个部落联盟。

这些部落联盟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盟关系,如宗法制度、血缘制度、封建制度等。

其中,封建制度是以属地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组织形式。

它通过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或主仆之间的双重契约,建立了一个封建的土地制度,并建立了封建的社会秩序。

到了商周时期,这种形式逐渐发展为世袭的土地制度,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制度。

二、封建制度的发展从周朝到明清,中国封建制度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封建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具体的内容和实施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改变。

1. 周朝封建制度周朝是中国封建制度的开端。

周朝以两个通行制度: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为主。

周人以酋长制组织,对于周天子的权威,周人尊崇地祇,讲究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

周制度封建等级奠定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基础,并在后来的朝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2. 秦汉封建制度秦汉封建制度期间,中国封建制度不断完善,正式确立了皇帝的中央集权制。

地权大量集中于皇权,士族衰落,地方上重新兴起的少数民族地主。

隋唐时期封建贵族地主尤其强大,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富裕了起来。

3. 五代十国、宋金元封建制度五代十国时期封建制度处于分裂和削弱的状态。

但宋金元时期,封建制度得到全面恢复,又出现了商业和农业的繁荣。

宋宗室和官僚将领家族贵族逐渐形成士大夫成为社会的权贵,政治上权力集中,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市场形式逐渐形成。

如今我国已是社会主义国家,封建制度已经不存在,但是封建制度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封建制度对中国的影响1. 封建制度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中国封建制度的发展,塑造出了一个以权利和地位为核心的等级体系。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演变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演变是一个复杂而丰富多样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

从夏、商、周三代开始,到秦朝统一六国,再到隋唐、宋元明清等封建王朝的建立和崛起,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不断发展、演变。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探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演变。

一、夏、商、周的封建制度在夏、商、周三代,封建制度起初只是一种亲属制度,通过封赏土地和封号来维系亲族关系,从而建立起皇帝与诸侯之间的封建关系。

夏朝时期,封地的赏赐仍然以亲属关系为依托,封地的大小根据亲属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商朝时期,由于诸侯之间的争斗,封地的大小逐渐与个人的功勋和忠诚度挂钩,形成了以等级制度为基础的封地制度。

周朝时期,周文王创立了和亲制度,通过娶亲来巩固与诸侯的联盟关系,从而加强了封建制度的威信。

二、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改变了诸侯分封的封建制度。

秦朝实行县制和郡县制,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个郡,辖区内的封地大都被废除,国家统一管理。

这种中央集权制度的出现,标志着古代封建制度的进一步演变。

三、隋唐、宋元明清的世袭制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进一步演变,世袭制逐渐兴起。

隋朝开始,封爵制度开始倾向于世袭,并通过减少官制的办理来加强世袭制度的实施。

唐朝时期,世袭制度被广泛运用,将爵位和土地世代相传,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封建制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袭制度日益完善,成为封建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朝时期,封建社会的制度演变进一步发展,世袭制成为社会秩序的主要特征。

皇权减弱,地方武力逐渐增强,地主阶级的封号和土地所有权不断加强。

元朝时期,蒙古族的入侵打破了传统的中原封建秩序,但仍然保持了世袭制度的特点。

明清两代,封建制度达到了顶峰。

明朝开始,制定了严格的封建法典,重视封建等级的稳定性和继承性。

清朝时期,乾隆皇帝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制度,增加了封号制度,并将各地封号和官职级别互相衔接,加强了封建社会的控制和管理。

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

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

二、认识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 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如 果嫡妻无子女,于是采取“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贵)”。
立贵:即在庶子的母亲地位越尊贵,其继承权就越优先。 立长:年纪较大的庶子更
1、明皇位继承制
Thank you!
谢 谢!
三、明清皇位继承制
四、总结
一、皇位继承制初探
1.源于氏族、始于禅让
推选
氏族社会民众
上一任首领
自觉退位
新氏族部落首领
这种与当时生产力及其低下的条件相 适应的继承制,做到了“选贤与能”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礼记· 礼运》
2.夏商“家天下”

父死子继 兄终弟及 叔终长侄继
家 天 下
商朝前期: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
大体四种形式: 1、嫡长子继承
弊端: ①权益充斥血缘的约束。 ②习惯于骄奢享受,对社 会和民生一无所知,对文 韬武略更是知之甚少。
2、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3、无皇子的情况,采取“兄终弟及”的原则 4、国赖长君:当政局出现动荡,或国家体制出现问题时, 皇位继承就会就会出现变异情况。
例如明朝的“土木之变”,正统皇帝朱祁镇因“土木之变”被 瓦剌也先俘虏,其弟朱祁钰被拥立为帝,但得力后便废兄子而 立己子,阻挡也先送回朱祁镇,不遂,便将朱祁镇禁锢在“南 宫”,朱祁镇又趁朱祁钰病危,在一些臣僚的簇拥下复辟, 再立己子朱见深为继承人。
(从根本上否定了长期通行的嫡长继承制度,对 典制规章和传统的礼俗观念是一次重大的变革)
利:①皇帝对继承人的选择范围扩大 ②皇帝能比较客观的对诸子进行 选择考察,优中选优。 ③基本上消除因皇位继承所发生 的政治纷争。 ④利于皇子励精图治。 弊: 只凭皇帝一人好恶决定 ,王公大臣得知的权利 都没有,更谈不上参与 意见了,最终决定权都 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

中国古代制度演变从封建到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制度演变从封建到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制度演变从封建到中央集权中国古代的制度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从封建制度逐渐过渡到中央集权制度。

这个转变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涉及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这一演变过程,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封建制度的形成与演变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起源于商周时期,随着封建国家的兴起而逐渐发展壮大。

在封建社会中,君主将土地和官职赐给亲信的贵族,以作为赏赐和保持统治的手段。

而这些贵族则通过拥有土地和农民的劳动来提供粮食和其他资源给君主,作为归还赏赐的方式。

然而,封建制度在演变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这种制度下的贵族相对独立,他们有权力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并通过宗族联姻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些因素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朝廷权威的削弱,同时也增加了贵族间的斗争和内乱的可能性。

二、中央集权的兴起与推动因素尽管封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封建君主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但它的弊端也逐渐凸显出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古代开始向中央集权的制度转变。

中央集权在中国的兴起有很多因素。

首先是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不断加剧了各国之间的战争和混乱,社会秩序岌岌可危。

同时,公羊学、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为中央集权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和思想基础。

此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中央集权手段,如推行郡县制度、统一货币和文字等,也为后来中央集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中央集权的发展与影响从秦朝开始,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得到确立和发展。

这一制度的核心是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通过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和下诏等方式来统治全国。

这种制度在汉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中央集权制度的实施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加强了中央政权的统一和稳定,减少了权力的分散与斗争,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创造了条件。

其次,中央集权的实施加强了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增加了国家机构的效率和公正性。

此外,中央集权也推动了文化、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例如通过修筑长城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或是推行均田制来平衡贫富差距。

中国古代的世袭制度皇位继承与王朝更替的历史轨迹

中国古代的世袭制度皇位继承与王朝更替的历史轨迹

中国古代的世袭制度皇位继承与王朝更替的历史轨迹中国古代历史上,世袭制度在皇位继承和王朝更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世袭制度的产生起源、演变变迁以及其对于王朝更迭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世袭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中国的世袭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封建社会。

最早期的封建制度中,一些族长和首领通过世袭方式将权力传承给子孙后代,实现权力的延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世袭制度逐渐发展成为国家和王朝中的一种制度。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世袭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个主要阶段。

首先,在夏、商、周等古代王朝时期,世袭制度较为简单,基本上是父子相承的形式。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权力传承相对稳定,但也存在血统腐败、贪污腐败等问题。

其次,在秦汉时期,世袭制度逐渐完善,扩大为以嫡长子为继承人的制度,英雄皆有后。

这一制度的出现使得皇位传承更加有序,但也带来了兄弟之间的争斗和权力纷争。

二、世袭制度与王朝更替1. 世袭制度的稳定性世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王朝的稳定性。

通过权力的世袭传承,可以避免权力真空和对王位的争夺,使得政权更加连续和稳定。

同时,世袭制度也使得君主能够在权力层面上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准备,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治理的连贯性。

2. 世袭制度的困境尽管世袭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王朝的稳定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世袭制度往往会导致政治腐败和血统腐败的问题。

一些无能或暴虐的君主可能会使整个王朝陷入困境,而继承制度却束缚了人们进行更替和改革。

3. 王朝更替的方式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王朝更替通常有三种方式:内争、外战和自然衰落。

内争是指皇位继承人内部的争斗和斗争,而外战则是指外部势力的侵略和战争,自然衰落则是指王朝内部的衰落和衰亡。

世袭制度在这些过程中既是一种稳定的力量,又是一种抵抗和应对变革的阻碍。

三、世袭制度的影响与启示世袭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的王朝更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影响了君主的性格和能力发展。

受到世袭制度的束缚,一些继承者可能无法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导致王朝的衰落。

在中国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发展演变历程

在中国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发展演变历程

在中国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发展演变历程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演变阶段。

下面将从南宋、明、清三个朝代入手,详细介绍皇位继承制度的发展历程。

南宋时期,即1127年至1279年,南宋王朝采用了继承父系制度。

这意味着皇位继承是通过男性长子来实现的。

南宋政权的建立是由赵普发起的,他是北宋末年著名的抗金将领赵构的儿子。

赵普在建立南宋政权后,被立为皇帝,成为南宋王朝的开国君主。

在南宋王朝建立之后,皇位世袭制度在南宋王朝中得到了巩固。

皇位由长子继承,这样的制度有助于保持王朝皇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清朝时期,即1644年至1912年,明朝灭亡后,满洲人建立了清朝,其皇位继承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清朝实行了“兴师问罪”的制度,即皇位可以通过兴师问罪,把明朝皇帝废黜掉而取而代之。

而在对满洲人来说,皇位继承是通过八旗贵族之间的内部竞争来实现的。

满洲人将社会分为八旗,每个旗中的贵族之间通过争夺王位来确立继承人。

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确保了皇位的传承,也增强了八旗贵族的支持和忠诚。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在不同朝代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演变阶段。

从南宋的父系继承,到明朝的太子继承以及清朝的八旗贵族内部竞争,皇位的传承方式不断调整,以适应时代和政权的需要。

这些制度的变迁,不仅影响了王朝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权力传承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中国的世袭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

中国的世袭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

中国的世袭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中国历史悠久,曾经存在过世袭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这些制度在过去的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世袭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并分析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世袭制度的背景与起源世袭制度指的是权力、财富、地位等在家族内部传承的制度。

在古代中国,这种制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封建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完善。

1. 封建制度的演进在殷商时期,中国开始实行封建制度,将国家划分为诸侯、卿大夫、士等等封建等级,其地位由王室按照血缘关系来确定。

这种制度使得权力和土地逐渐被限制在特定的家族内部,开始形成世袭制度的雏形。

2. 秦汉时期的世袭制度随着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建立,中国的世袭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皇帝开始使用世袭的方式传承王位,贵族地位和封号也逐渐成为家族间的世袭。

这种制度对于统一国家和维护封建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封建等级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组织形式,它与世袭制度相辅相成。

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分等级的特性封建等级制度将社会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包括皇帝、贵族、士大夫、农民等,每个等级都有明确的权力、财富和地位差异。

这种等级制度使得社会秩序更加稳定,有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

2. 祖先崇拜的思想在封建等级制度中,对祖先的崇拜是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

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能够保佑他们的后代,因此非常重视祭祀祖先的仪式和行为。

这种思想加强了家族的凝聚力和地位的传承。

三、世袭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世袭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层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1. 政治影响世袭制度使得领导权在家族内部传承,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统治阶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封建等级制度则为社会提供了明确的等级划分和政治组织结构,有利于统治者的管理和掌控。

2. 经济影响世袭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在经济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发展演变历程中,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地位。

它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具有不同于历代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的独特之处。

同历代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相比较,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所具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皇位继承形态的复杂性、多样性。

清朝皇位继承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4种模式。

此外,康熙帝的继位主要由孝庄皇太后而定,雍正帝则是利用康熙帝实行秘密建储计划中的失误,侥幸取得皇位。

晚清三次以懿旨确立嗣君方式出现的皇位继承个案(包括未能成功的己亥建储),继承人与皇帝的辈份关系及其承继关系,也各不相同。

清以前历代封建王朝恪守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无论在实施中出现何种情况,这一制度本身,并未发生变化,其发展轨迹具有静态特征。

与此不同,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呈现出不断改革调整,以便更加适合客观形势需要的演变轨迹,具有动态的发展特征。

这种制度化与灵活性相结合,不拘泥于已有模式的限制,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原有制度及时做出更改、修订,甚至废弃的特点,反映了满族统治者的创新、务实精神。

清朝皇位继承形态的不断变化,实际上主要是择嗣标准的反复变化,以及储君、储权的时有时无。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中选立储君的标准,有过数次改变。

汗位推选制下,八王(诸贝勒)以贤能与否作为唯一标准,在八王范围内推选汗位继承人。

康熙帝实施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时,以皇子是否具有嫡长身份,作为择选皇位继承人的唯一标准。

秘密建储制下,皇帝是从选贤的标准出发,择定皇位继承人,但优先考虑具有嫡长身份的皇子。

上述三种皇位继承形态中,择嗣标准出现了由贤能到嫡长,又到二者兼顾,既择贤而立,又重视嫡长的变化,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轨迹。

懿旨确立嗣君的皇位继承形态下,血缘关系与年龄因素,是慈禧所考虑的主要方面,即在去世皇帝无子情况下的嗣君人选,除去是近支宗室成员外,还要具有叶赫纳拉氏血缘,同时必须是幼龄。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演变中,储君与储权时有时无,而且两者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

天命、天聪、崇德三朝确立、实施的汗位推选制度,以及顺治朝的皇位传承,均无储君,亦无储权。

康熙前期与中期实施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公开册立储君,储权随之而生。

康熙后期实行秘密建储计划,以及雍、乾、嘉、道各朝实施秘密建储制度的过程中,均有皇帝所暗立的储君,但储君身份不公开,因而不存在储权。

咸、同、光、宣各朝,既未公开建储,亦无暗定储君,储权无从产生。

至于己亥建储,属于特殊情况,大阿哥溥儁虽然身在储位,并无储权可言,惟有听任慈禧的摆布。

概言之,清朝4种皇位继承形态演进过程中,在册立储君问题上,曾先后出现3次重要转折,即从不预立储君(汗位推选制)到预立储君(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又到暗立储君(秘密建储制),再到不预立储君(懿旨确立嗣君)。

另一方面,储权也经历了一个从无(汗位推选制)到有(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又到消失(秘密建储制度与懿旨确立嗣君)的变化历程。

此外,东宫机构建制,即“东宫官属”的有无及其实际运作,则与储权存在与否相一致。

有清一代,只有康熙朝实施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的37年期间,存在储权和名实相符的东宫机构詹事府。

康熙以降,直至光绪年间,[1]詹事府虽然继续存在,但已无从司其职。

乾隆四十八年( 1783年)九月乾隆帝曾指出,“现在詹事官属虽沿旧制,而其实一无职掌,只以备员为翰林院升转之资耳。

”清朝皇位继承形态所以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其原因是多
方面的。

以满汉文化为主的多种文化的有机结合,互相补充,是这一特点所产生的根源所在,也是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有别于历代王朝皇位继承制度之处的核心内涵。

明朝建州女真居住在浑河、牡丹江、松花江三河上游以及鸭绿江、图们江一带,长期处于汉族、朝鲜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之下。

其先世斡朵里部、胡里改部等,在元代居住于牡丹江下游今依兰一带,与蒙古文化多有接触。

所以,建州女真是在其本民族文化与相对先进的上述三种文化的长期交往、相互影响下,逐步成长起来。

[3]
这种较为特殊的文化环境,是女真族的一个得天独厚之处,有利于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女真族上层在考虑与规划本民族的未来前景时,存在多种参照,这使其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拥有多样选择机会。

他们比较善于吸收、借鉴明朝、蒙古、朝鲜的诸多长处和经验,制定出符合本民族发展实际的各种方针、政策,并有效实施。

十六世纪以降,当明朝、蒙古各部日益衰落之际,女真族迅速崛起,建立地方政权,又于1644年借助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王朝的时机入关,经过长期征战,终于成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王朝。

相对丰富的文化资源,赋予清朝皇位继承制度较大的包容性。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演变历程表明,清朝统治者并非一成不变地承袭汉制,或因袭满洲旧制,而是将保留、吸收相结合,既学习、借鉴汉族有关经验,又尽可能地保持满族传统制度与习俗的某些特点,将其溶为一体,有所创新和发展,并随着形势的变化与需要,不断予以改进。

这是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在实施中,所以相对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辽、金、元等朝,也曾不同程度地学习汉族王朝统治者的做法,立嫡立长,但是,它们都未能较好地处理采用汉制与保留本民族传统旧制的关系,因而皇位继承大都处于无序状态,对其统治造成程度不同的危害。

满汉文化相融合的土壤,以及清朝内外形势所构成的压力,滋养、造就了清朝几代杰出帝王,康、雍、乾三帝是其代表。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两次重大变革(从汗位推选制到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又到秘密建储制),都出现在康、雍、乾时期,三帝在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演变中所起的至要作用,为其他清帝所不及。

康、雍、乾三帝均处于清朝的上升时期(乾隆后期开始停滞),尤其是他们都具备较为深厚的满汉两种文化素养,因而能够多视角地考虑如何促进皇权集中、强化与改革皇位继承制度问题,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此外,三帝的统治时期长达百年以上,这也是其能够在上述两个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的一个客观条件。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演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反映出满汉文化相互撞击、交流、融合的清朝历史特色,也为我们观察清朝皇权政治,提供了一个窗口。

还应指出,中国皇帝制度近两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历代统治者已积累了丰富的统治经验,清朝统治者在此基础上,又提高一步。

因此,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出现较大变革,乃是水到渠成之势,是中国封建政治已趋成熟的体现。

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历史性地扮演了对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总其成的角色。

与其他封建大一统中央王朝相比较,清朝皇位继承形态虽然复杂多样,但是,其皇位传承却相对平稳。

如果将清朝入关前皇太极承继汗位包括在内,清朝在将近300年中,累计完成11次皇位交接。

少数情况下,皇位争夺也很激烈,如皇太极去世后曾出现继统危机,康熙后期诸皇子角逐储位,以致雍正帝侥幸继位后大规模清洗政敌。

但是,虽然最高统治层内部出现激烈纷争,却皆未酿成内乱,11 次皇位传承,大都比较平稳,统治秩序基本上未受过多干扰。

不仅如此,清朝前期与中期的一些皇权传承个案(如顺、康、雍三朝的皇位传承),从其结局与效果看,还促使清朝统治得到进一步加强。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改革,以及历次皇位交接的相对平稳,都推动了皇权的集中与强化,使清朝大政方针在制定与贯彻中始终保持沿续性与稳定性,清朝在较长时期内,拥有一个相对安定的内部环境。

在此前提下,出现了康乾盛世,中国作为一个广土众民、泱泱大国的统治格局,最终确立。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在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一定开创性,然而其
终极目的,是延续已经腐朽、没落的中国皇帝制度,维护并促进清朝皇帝的绝对专权,所以它又是保守、落后的最高权力传承制度。

正是中国皇帝制度与清帝的专权统治,以及其他原因,严重地阻碍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转型,致使中国进一步落后于西方,造成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长时期的深重灾难。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早已成为历史的遗迹,我们应当采取辩证的态度,看待它的功过得失,以资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