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舍文学语言艺术的一切解释

合集下载

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

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

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老舍先生,一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大师。

其笔下的小说自然朴实、笔风幽默独特、辞藻言简意赅,不娇柔造作,略带浓厚的北京韵味,让人在轻松诙谐之中品味出时代气氛的严肃和凝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一、通俗易懂老舍小说风格的特点一是:语言通俗易懂且耐人寻味。

他作品的绝大多题材,均取决于市民生活,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崇尚白话文,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语交谈中提炼正宗纯正的文学语言。

讲究浓缩精华,避免随意捏造凑合;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防止照搬方言俗语。

1951年,他宣言般指出了:“必须相信白话的万能性,否则,我们便不会全心全意去学习并在实践中运用,只有我们下功夫去运用白话,不让它打折扣,它才会对我们负上全部的责任。

”《离婚》中有一个片段,描绘张大哥:“他须用心读书,才能更好的证明自己意见的妥当性”。

他有一对阴阳眼,左眼上皮特别长,把眼珠永远囚禁掉一半;而右眼无特色可言,每日照常办公,右眼所略闻的一切,都要经过左眼的筛选,因为被囚禁的半个眼珠是指向自己的内心的,是内心真正的想法。

他的意见是最妥善完备的,因为不合分想法早已让囚禁的左眼筛选下去了。

简短有力的代表性片段是多么耐人深思,回味无穷。

二、简洁准确老舍小说风格特点二是:精准简练的语言。

言简意赅的话语让你朗朗上口,倍感亲切与自然。

小说的诱惑力极大,感染性极强,让你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不知不觉着迷,深陷其中,《骆驼祥子》这部经典的文学名著中,据统计数据报道,仅使用了大约十一万字,而全文只用2400个汉字,仅需要小学的阅读水平便可通晓全文,可见其笔风的犀利与简洁。

同时,老舍擅长使用地方语言,加剧了文章的可读性和通读性。

例如,写刘四的说一不二,用的是“放屁崩坑儿”,写祥子的身体健康,用“挺脱”、“硬棒”,再如描绘祥子穷途末路,病体奄奄地为人家做丧事时,美其名曰为“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这些极具地方色彩的口语,让读者犹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形象生动仿佛置身于其中。

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风格老舍的语言风格:京味十足,幽默诙谐老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语言大师,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富有浓郁的北京韵味,还充满了幽默诙谐的元素,使得他的文字既接地气又充满魅力。

本文将从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生动形象以及个性化对话五个方面,详细剖析老舍的语言风格。

北京韵味:地道京腔,展现老北京风情老舍的作品大多以北京为背景,他善于运用北京市民的俗白浅显话语,充分展现了老北京人的个性特征。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大量使用儿化词和北京方言,如“老梆子”(老家伙)、“嚼谷”(食物)等,这些词汇不仅让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街头巷尾,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

这种地道的京腔京韵,使得老舍的作品在语言上独树一帜,成为了京味文学的代表。

老舍的语言不仅仅是简单的方言使用,而是通过这些语言细节,传达出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

他的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常常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也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

通过这些语言,老舍成功地将北京的市井文化、民俗风情以及市民的生活态度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使得他的作品成为了研究北京文化的重要文本。

通俗明白:大白话讲述深刻道理老舍的通俗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让读者易于理解,更是为了让作品更贴近生活。

他通过这种语言风格,将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性深度以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轻松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同时,这种语言风格也使得老舍的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传播性和影响力,使得他的作品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被不同的读者所接受和喜爱。

幽默诙谐:俏皮语言,深刻讽刺幽默诙谐是老舍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

他善于运用夸张、比拟、讽喻、反语、谐音、曲解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的情境。

在《茶馆》中,老舍通过茶馆里各色人物的对话,展现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他用俏皮的语言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让读者在笑声中感受到时代的悲哀。

试论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

试论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

试论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其小说中所运用的幽默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结合具体作品,深入探讨老舍小说的幽默创作特点及其表现手法,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位文学大师的艺术风格和人文情怀。

幽默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它通过诙谐、戏谑的语言和荒诞、滑稽的情节,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品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

在小说中,幽默往往被用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同时也能表达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和讽刺。

幽默在老舍的小说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作品增色不少。

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体现在多个方面。

老舍擅长运用讽刺手法来展现人物的矛盾与荒谬。

在《骆驼祥子》中,作者通过描写祥子与虎妞的婚姻生活,暴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祥子身陷婚姻的枷锁,却又幻想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作者用戏谑的笔触揭示了这一矛盾,使读者在捧腹之余,也能深入思考社会的现实问题。

老舍小说中的幽默还体现在诙谐的语言上。

他常常运用轻松幽默的对话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增加作品的趣味性。

在《猫猫神和喇叭花》中,作者用“拦路抢劫”来形容两位老妇人争夺一只鸡的情景,使人忍俊不禁。

这种诙谐的语言为紧张的情节注入了轻松的氛围,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乐趣,又能在轻松的语境中体味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老舍还运用滑稽手法来表现小说的幽默艺术。

他常常刻画一些荒诞滑稽的人物形象,使之成为作品中的“笑点”。

在《小坡的生日》中,小坡的妹妹把自己打扮成“女皇”,摆出一副神气十足的架子,而小坡则扮演“臣子”,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作者通过这种荒诞的情节设计,以滑稽的手法展现出人物形象的童真与憨态,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忍俊不禁。

老舍小说的幽默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他的作品常常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品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使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愉悦和享受。

作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和讽刺,也使人们在欢笑之余能够受到启发和教育。

老舍的幽默艺术既具有娱乐性,又具有思考性,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享受。

浅谈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浅谈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浅谈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浅谈老舍小说语言的“京味儿”内容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了老舍语言风格中的地域特色,从不同角度浅析了老舍小说语言中透着浓浓的京味儿。

关键词:语言风格京味儿地域正文:老舍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他善于运用纯正的北京口语进行文学创作。

他对北京话,北京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北京人特有的性格、习俗、心理都了如指掌的。

所以他特别能把握住北京人独特的味儿。

老舍先生被公认为“京味小说”流派的宗师。

①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充满着浓浓的京味,体现着他的小说的语言的地域风格。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所提到的山水名、地方名、大街小胡同名及店铺名都是十分真实的。

举个例子,在祥子被大兵抓走时这样描写:“祥子拉着自己的新车,由新街口,出西直门,过高亮桥,被大兵抓走”。

通过类似这样的描写,让我们似乎跟着祥子满北京遛了。

不仅是地名,书中还描写了北京特色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

其中有一章中详细描写了北京的祭节,以及人物的语言风格。

“既决定了不利用幽默,也就极自然决定了文字要极平易。

”②这是老舍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一文中写道。

他运用北京口语刻画人物形象,平易近人,新鲜活泼。

比如书中有“鼓逗”、“抠搜”、“挤兑”、“扫搭”等词都显现着浓浓的北京风味儿。

老舍独特的风格,特别是语言特色在《四世同堂》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四世同堂》成为一部地道的“京味小说”。

书中相近描写了祁老人“自幼生长在北京,耳习目染的向旗籍人学习了许多规矩礼路”。

第一章写道:无论战事如何紧张,祁家人也不能不为祁老人祝寿:“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

”这不仅是一种习俗,更表现出一种“文化性格”。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既充满了对北京蕴含着的高雅、含蓄、精致的美的赞美,以致对这种美被毁灭而产生的感伤,同时也包含着对北京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无用感到叹息不已。

这使作品更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感。

另外,这种“京味儿”在《二马》、《离婚》的细微处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总的说来,老舍的语言呈现以下几个特色:(1)幽默风趣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整体风格特色。

这种幽默风趣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

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中无不充满幽默风趣的色彩,尤其在小说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如《离婚》中幽默风趣的语言可谓不胜枚举:写张大哥全身整个儿是显微镜和天平,“在天平上,麻子和近视眼恰好两相抵消,上等婚姻”;写老李嫌弃自己的老婆,然而自己却是“穿上最新式的西服会在身上打转,好像里面絮着二斤滚成蛋的碎棉花”等等。

(2)俗白精致老舍的语言俗白优美、雅俗共赏,并不是通俗易懂且不加修饰,直白浅露地对大众口味完全趋附、投合,而是在俗白中体现出艺术性、审美性,具有雅的色彩。

老舍的“俗”不是“庸俗”之“俗”,而是通俗,即普通老百性的日常用语;老舍的“白”就是不做过多修饰的白话,清浅通畅。

如《月牙儿》的语言就是“俗”且“白”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修辞,但又于俗白中体现出一种精致之美。

(3)饱含温情老舍作品的语言温和而不过激,虽婉而多讽,但蕴涵心酸、饱含同情。

特别是对小人物的描写,老舍的语言是宽厚温和的善意的奚落。

老舍的温情在《济南的春天》一文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作者笔下的冬天没有那么寒冷,而是温暖可爱。

(4)富含潜台词主要体现在戏剧中,如《茶馆》的第一幕中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充满了刀光剑影。

这些潜台词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5)浓郁的北京风味老舍的作品多用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充满独特的北京韵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离婚》中充满了“敢情”“瞎掰”“吃劲”以及“莲花白”酒、“杏仁茶”、“酸梅汤”等市民日常生活用语;《骆驼祥子》中关于洋车夫的描写体现了独特的北京地方风味等。

(6)“谈话风”式的语言老舍“谈话风”式的语言平易自然、简练明白、朴素随性,多用白描、极少雕琢。

论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论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论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作者:张春胜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01期摘要:老舍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在文学语言的艺术化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语言风格独特且富有创造性,作品语言清浅俗白口语化,描写生动形象化,叙述高度凝练化,具有独特幽默诙谐的京味风格。

关键词:老舍口语艺术遣词艺术修辞艺术幽默京味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以勤奋的创作和特有的艺术才华为中国文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文学创作上,他一生创作七十余部小说,三四十个话剧和戏剧剧本,还有许多散文、诗歌和杂文,他的创作多用北京话,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

老舍在语言运用上多变且富有创造性,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

一、清浅俗白的口语艺术老舍先生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北京口语不但熟悉,而且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说过:“我说的是北京话,而且相当喜爱它。

它怎么说,我便怎么写。

”也正是如此,他才能充分地运用北京口语,表现北京的地方色彩和地域文化。

他一直追求用清浅俗白、朴实活泼的口语再现生活。

在老舍的作品中,口语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口语化词汇和句式的使用阅读老舍先生作品,最常见的是带有北京地方特色、极富表现力的地方词汇,这些词的使用使得作品语言具有浓郁的北京风情和文化韵味。

例如“妈那天对我特别好,我走不动便背我一程,到城门上还给我买了一些炒栗子”(《月牙儿》);“大寿桃点着红嘴,插着八仙人,非常的大气”,“每一个声音都像踩了猫尾巴那么叫得钻心”(《骆驼祥子》)。

这几个例子中的“一程”、“大气”、“钻心”都是北京的地方口语,在普通话中有其相应的规范词,“一程”是“一阵”,“大气”是“大方”,“钻心”是“难受”。

作品中类似这样的词还有很多,对这些词的巧妙运用,明显增强了口语色彩。

北京话中存在大量的儿化词。

这在作品中随处可见,“今儿个,娘儿俩,门口儿,不大会儿,身儿,名儿,一罗纸儿……”(《月牙儿》),儿化词的运用,使得作品语言带上北京口语特有的亲切、自然的韵味。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大二下,现代文学(一))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大二下,现代文学(一))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大二下,现代文学(一))语言的大师——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摘要:老舍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

他的语言特色,决定了他的文学风格。

独特的语言艺术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

其娴熟的语言技法有着独特的构成和形成方式。

运用语言要素和语用角度等诸多手法,使文章语言拥有多种特色:幽默风趣、俗白精致、富含的潜台词,浓郁的“京味”,等等。

让人不禁感叹语言大师的深厚功底。

关键词:老舍、语言大师、语言特色、“京味”、幽默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

他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地幼年和少年时代。

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说唱艺术,这种阅历有利于他日后创作的平民化与“京味”风格的形成。

1研究和回顾20 世纪的文学创作与语言发展, 老舍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可靠而且充满生命激情的语言范式。

无论从其口语艺术、遣词造句特色, 还是从意韵俱全的描写, 多姿多彩的修辞, 或者从其作品所展现的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心理, 都足以让后来者欣喜惊叹。

其实, 老舍的文学语言也经历了一个由实录到提炼, 由铺张到凝重的艺术化过程。

1922 年, 老舍的短篇小说《小铃儿》发表, 便可以看出其试验的影子; 到1925 年《老张的哲学》, 老舍的语言风格就初见端倪了。

此后的一大批中短篇小说面世, 到六十年代《正红旗下》,老舍文学语言已炉火纯青。

这个过程体现了老舍对白话文的探索过程。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如果一个作家的语言不好,也许他写的事情很重要,但是因为语言不好,没有风格,大家不喜欢看;或者当时大家看他的东西,而不久便被忘掉。

不能为文学事业积累财富。

传之久远的作品,一方面是因为它有好的思想内容,一方面也因为它有好的风格和语言”。

老舍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很大程度上与他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是分不开的。

除了一般文学语言所具有的特点,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还具有他自己独特的特点。

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风格
1、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

2、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

3、老舍是潜台词运用的大师,其代表就是《茶馆》。

《茶馆》凭借深刻含蓄的潜台词,有力地丰富了语言的内涵。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第一幕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

《茶馆》中像这样的台词比比皆是。

它引而不发,以弦外之音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4、老舍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语言透露着独特的京韵,作品生活气息醇厚,地方风物、民情风俗真实感人。

同时用地道的北京话写北京人,具有独特的魅力,透出了北京话的神韵,显示北京话活泼的生命力和老舍驾驭北京口语的能力。

试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试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试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内容摘要】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他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

本文就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艺术特色:幽默;简练亲切、“京味”+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老舍语言特色幽默“京味”十足自然率真正文老舍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老舍因此获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也被人们称为语言大师、幽默大师,对于这些美誉他是当之无愧的。

因此作为人民的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的老舍的作品便成了们更好的精神食粮.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成了文学爱好者们学习和研究的根本。

因此,本文就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幽默;简练亲切、“京味”十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与研究。

一、老舍作品中的“幽默”所谓的幽默指的是:有趣的、可笑的、意味深长的。

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幽默文字不是老老实实的文字,它运用智慧聪明与种种招笑的技巧,使读了发笑、惊异或啼笑皆非受到教育。

我们读读狄耿斯的,马克吐温的和果戈里的作品,便能够这个道理。

听一段好的相声,也能明白这个道理。

”“看透宇宙见得种种要素,而后用强烈的手段写画出来”①而能引人发笑者为幽默。

因此,老舍认为“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

②要想得到幽默:首先要认真学习、博览群书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它是前提,是基础。

其次善于观察,并且要思考的深刻。

再次要多读,即要认认真真地阅读一些有关幽默语言的文学作品,并且作到能领悟他们的作品内容,而从中受益。

最后要善于运用,古人说的好:学以致用。

即把自己从学习中得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

这样做不仅能加深理解,而且能是我们的大脑更加充实。

老舍就是这样,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想得深,看得透,说得俏,因而形成了幽默的语言艺术风格。

浅谈《茶馆》的语言艺术

浅谈《茶馆》的语言艺术

浅谈《茶馆》的语言艺术一、口语化表达,做到雅俗共赏在阅读老舍的文学作品时,读者不难发现,他的语言十分接地气,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亲切感,并且还包含着浓郁的“京味特色”,浓厚的北京色彩就是老舍创作的独特性之一。

在《茶馆》中,他提炼北京的方言,然后再利用群众的口语达到极佳的表达效果。

在文章中,一些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神态描写等,他都运用口语,这样能给人带来新鲜的感觉,从中体会到北京口语的特色。

二、语言丰富多彩,富含艺术气息《茶馆》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在历史的潮流中不断变化。

该作品是在黑暗的社会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表达了作者憎恨黑暗社会的不公,对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强烈渴望。

他以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为出发点,深刻地体会人们水深火热的生活状态,然后利用幽默的语言,达到以笑转悲的效果。

“欢聚后更加凄凉”,通过以笑写悲更能将悲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表现出人们生活的无奈。

例如,在《茶馆》中,唐铁嘴的语言就颇具特点。

他是一个小市民,拥有一定的知识,利用自身的知识为人看相,但人很油滑,经常骗吃骗喝,对于自己吸毒的问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先说“自己已经不吃大烟了”,又说“我改抽白面儿啦”,读到这里,人们可能会有些失望,可能也会因为其诙谐的说辞而发笑。

笑过以后,其中蕴含的深意,十分耐人寻味。

这一幕正是当时部分人的真实写照,人们变成了帝国主义精神上的奴隶,这是充满仇恨的嘲笑,同时也揭示了人物的悲惨命运。

三、语言特色明显,北京味道浓郁《茶馆》的故事发生在老北京,因此,文章无论是言语还是喝茶方法,都具有浓厚的北京特色,彰显出民间风俗。

作者因受北京文化的影响,文章必然会带有本土的语言气息和特点,京味语言也就在茶馆中得以展现。

例如,常四爷与二德子发生口角时,马二爷说:有啥事好好说,别动不动的就讲打。

二德子:嗻!您说得对!我去后头坐着去。

李三,今天的茶钱我候啦!这两句对话节奏鲜明,到处都有北京语言的独特魅力,十分接地气。

北京语言的应用,不仅可以彰显出北京的文化气息,还能通过语言的描写精准地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分析老舍的语言艺术

分析老舍的语言艺术

分析老舍的语言艺术分析老舍的语言艺术舍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其语言风格的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

1北京韵味高尔基说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任何一位文学家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思想的。

不同的生活阅历和兴趣爱好,形成了作家各自不同的语言习惯;不同的文化熏陶和时代环境也影响着作家的语言风格。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

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

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的作品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样。

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言富有北京韵味。

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

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这样就为运用北京语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老舍一向注重从市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当然,老舍创作时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北京的地方语言,而是经过选择提炼和加工改造,然后再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

《骆驼祥子》的一大成功,就凸显了老舍先生作品的京味儿。

骆驼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

从开篇对于北平洋车夫门派的引言,到虎妞筹办婚礼的民俗的交代,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

小说写祥子在混乱的军营中顺手牵走几匹骆驼,卖得了一些钱而后走到北平城郊的时候,对故都那种平和、静谧的景物描写,很好地衬托了祥子此时的心情。

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的祥子,对瞬间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情况,又与祥子这个特定人物的身份相一致,表现出作者对故乡了如指掌的熟谙和驾轻就熟的描写技巧。

2通俗明白老舍的语言艺术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和熟悉。

他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一、本文概述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探讨《茶馆》的语言艺术,分析老舍如何通过精湛的语言运用,将这部作品塑造成一个生动的社会缩影和历史见证。

我们需要认识到《茶馆》的语言艺术不仅仅是对话的流畅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更是老舍先生对于北京方言的巧妙运用和对白话文戏剧语言的创新。

老舍先生通过对于北京话的精准把握和巧妙运用,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同时也让整个戏剧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老舍在《茶馆》中展现了其卓越的语言驾驭能力,他通过对话和独白的形式,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王利发的世故圆滑,还是常四爷的正直不阿,或是秦二爷的豪放不羁,每一种语言风格都与其社会地位和个性特征紧密相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深刻的社会揭示。

老舍在《茶馆》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俗语、谚语和歌谣,这些语言元素不仅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力,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这些地道的语言表达,老舍成功地再现了清末民初北京城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使得《茶馆》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茶馆》的语言艺术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体现在对白的生动传神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上,更体现在老舍对于北京方言的深入挖掘和对白话文戏剧语言的创新上。

通过对《茶馆》的语言艺术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老舍先生的艺术成就,以及《茶馆》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老舍的语言风格与特点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在《茶馆》中,老舍运用了地道的北京话,使得人物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地方特色。

这种语言的使用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北京的历史和文化,也为人物的塑造增添了真实感。

老舍的语言风格中,幽默与讽刺是两个显著的特点。

在《茶馆》中,他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巧妙地运用幽默和讽刺手法,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评。

老舍小说语言研究

老舍小说语言研究

在老舍的城市描绘中,我们不仅可以见到他对北京的热爱和怀念,更可以感 受到他对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他的小说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种 理解北京、理解社会的途径,更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理解人性和生活的重要视角。
总的来说,老舍小说中的城市书写是他文学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独 特的语言艺术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将城市生活、社会现象和人的精神世界完美 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魅力。这种魅力既来自于他对北京 的热爱和怀念,也来自于他对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正是这种魅 力,使他的作品历久弥新,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二、市井小民的生动塑造
老舍的小说中,人物形象鲜明,多以市井小民为主角。他通过对日常生活的 细致描绘,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这些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波折。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深入人心。他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老实、 健壮、坚忍,对生活充满希望。但现实却一次次打击他,使他的生活陷入困境。 老舍通过祥子的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不幸。
老舍小说语言研究
目录
01 一、《骆驼祥子》— —北京胡同的语言风 格
03
三、老舍小说的语言 艺术
02
二、市井小民的生动 塑造
04 参考内容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著名的中国现代作家。他的作品,特别是他 的小说,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而闻名。他笔下的北京胡同,生 动展现了市井风情,反映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世界。本次演示将通过分 析老舍的小说语言来深入探讨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骆驼祥子》——北京胡同 的语言风格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运用了生动、形象、简洁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一 个真实的北京胡同世界。他通过对人物、环境的精细描写,刻画出了一个个栩栩 如生的人物形象和鲜活的生活场景。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导语: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他不但在中国现代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

本文小编就为大家浅析老舍先生作品中语言特色。

老舍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老舍因此获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也被人们称为语言大师、幽默大师,对于这些美誉他是当之无愧的。

因此作为人民的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的老舍的作品便成了们更好的精神食粮.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成了文学爱好者们学习和研究的根本。

因此,本文就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幽默;简练亲切、“京味”+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与同仁们共同商榷。

一、老舍作品中的“幽默”所谓的幽默指的是:有趣的、可笑的、意味深长的。

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幽默文字不是老老实实的文字,它运用智慧聪明与种种招笑的技巧,使读了发笑、惊异或啼笑皆非受到教育。

我们读读狄耿斯的,马克吐温的和果戈里的作品,便能够这个道理。

听一段好的相声,也能明白这个道理。

”“看透宇宙见得种种要素,而后用强烈的手段写画出来”①而能引人发笑者为幽默。

因此,老舍认为“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

②要想得到幽默:首先要认真学习、博览群书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它是前提,是基础。

其次善于观察,并且要思考的深刻。

再次要多读,即要认认真真地阅读一些有关幽默语言的,并且作到能领悟他们的作品内容,而从中受益。

最后要善于运用,古人说的好:学以致用。

即把自己从学习中得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

这样做不仅能加深理解,而且能是我们的大脑更加充实。

老舍就是这样,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想的深,看得透,说的俏,因而形成了幽默的语言艺术风格。

老舍的青年时代也正是中国封建帝制的崩溃时代,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时代,老舍才能从小羊圈胡同走向泰晤士河畔。

论老舍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

论老舍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

论老舍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文学是思想的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

老舍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文学大师,其语言的炉火纯青与艺术内涵让许多评论家和非评论家敬赞有佳,众说纷纭。

现就老舍先生的文学语言艺术作一次浅探,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悟:一、通俗易懂老舍先生说:“我无论是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充分的信赖大白话。

”(《我怎样学习语言》)综观他的作品,学生腔最少,书袋更是几近于无。

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

在老舍的笔下,就算是人人都会说的那些大白话,也都全部变成了一个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表面上平淡无奇,里面包含的美妙意境却一层套一层。

无论是叙事还是状物与刻画人物,都十分的惟妙惟肖,逼真生动。

武汉大学曾用电子计算机做了一次统计,那部已列入世界文学名著之林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老舍写它只用了2411个互不相同的汉字。

而且都是人们一般常用的。

有些人写文章写小说象展览字典似的,效果却难堪上乘。

而老舍却一心一意地在深入浅出方面下功夫,把大白话处理得生龙活虎,花团锦簇。

他的文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

粗粗看去,好象作家在写着一些简单的大实话。

略为思索,却发现话中还有话,后劲十足。

这与好酒是一样的道理:不好的酒冲劲大,入口即感觉到呛,但是马上就没有回味的余地了。

而好的酒往往是先入口只觉得醇、香,慢慢的后劲才提上来,令人招架不住。

这才是大作家的大本领。

《我这一辈子》写一个穷困潦倒的老北京的自述。

小说的语言通篇都很好。

言简意赅,明白如话。

信手拈来开头一部分:“我学的是裱糊匠。

在那太平年月,裱糊匠是不愁没饭吃的。

那时候,死一个人不象现在这么省事。

这可并不是说,老年间的人要翻来覆去的死上好几回,不干脆的一下子断了气……一个死人到六十天后才和我们裱糊匠脱离关系。

一年之中,死那么十来个有钱的人,我们便有了吃喝。

”简简单单的百来个字,就把那个年代民俗的,经济的,乃至阶级关系方面的内容都涉及到了。

而且一点都不枯燥,正是一个裱糊匠应该说的话。

好象人物就站在我们面前似的。

老舍的语言艺术幽默与讽刺的交织

老舍的语言艺术幽默与讽刺的交织

老舍的语言艺术幽默与讽刺的交织老舍的语言艺术:幽默与讽刺的交织老舍,这位文学巨匠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作品中,幽默与讽刺的巧妙交织,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令人捧腹大笑,又能引人深思,给读者带来了丰富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老舍的幽默,并非简单的插科打诨,而是源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小场景,将其以夸张、诙谐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温暖。

比如在《骆驼祥子》中,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场景被描写得淋漓尽致,那种艰难困苦的情境,在老舍的笔下却多了几分幽默的色彩。

他写道:“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

可是,看看浑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

他咬上了牙,蹚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

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

”这段描写让我们看到了祥子的无奈和生活的艰辛,但老舍通过生动的语言,让这种无奈和艰辛变得有了几分滑稽,让读者在同情祥子的同时,也不禁为这种荒诞的现实而发笑。

这种幽默的背后,是老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他用幽默的笔触,为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带来了一丝慰藉,让他们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还能有片刻的轻松和欢乐。

同时,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然而,老舍的语言艺术不仅仅停留在幽默上,他的讽刺更是入木三分。

他以犀利的目光审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弱点,用讽刺的手法将其揭示得淋漓尽致。

在《二马》中,他对老马那种腐朽、保守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老马在英国,依然抱着旧有的观念和习惯,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和思想,最终在异国他乡处处碰壁。

老舍通过对老马的描写,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中那些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人们,让读者看到了旧观念和旧制度的腐朽和落后。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对汉奸冠晓荷的刻画更是充满了讽刺意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舍的语言艺术【摘要】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

在语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他对语言和文学的重要贡献。

本文对老舍先生的语言艺术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口语化特点。

老舍语言的口语化特点主要体现在用词和句式选用两个方面;二、遣词特色。

老舍在遣词上具有准确精当、质朴自然、形象生动等特点;三、修辞特色。

老舍在修辞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四、幽默风格。

老舍熟练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形成幽默风格。

【关键词】语言艺术口语化遣词修辞幽默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优秀作家宛如烂漫云汉,群星璀灿,交相辉映。

老舍,便是其中最灿烂、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他在文学语言艺术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贡献,是必须特别提出的。

他的语言是充满独特魅力的,极富价值的。

对于老舍语言艺术的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正是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着从几个方面探讨老舍的语言艺术。

一、口语化特点高尔基说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任何一位文学家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思想的。

不同的生活阅历和兴趣爱好,形成了作家各自不同的语言习惯;不同的文化熏陶和时代环境也影响着作家的语言风格。

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

他非常熟悉并喜爱活生生的北京口语,并毕生追求那既俗又白,既朴实又活泼的口语“大白话”来艺术地再现生活。

因此,老舍语言风格的第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口语化。

老舍语言的口语化特点充分体现在用词和句式选用两个方面。

对此,我们在这里进行比较具体的描写和分析。

(一)用词的口语化阅读老舍的作品很少遇到那种艰深晦涩的词语,他尽量追求用词的口语化。

例如:①因为还有相当的精气神,所以无论冬天夏天总是“拉晚儿”。

(《骆驼祥子》)②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说不定关不关……(《离婚》)一般来说,这些词语大都有相应的书面语词,例如:精气神/精神,今儿个/今天。

作家根据口语的习惯,如实地记载下来,明显增强了口语色彩。

老舍大量运用口语,不仅准确表达了情感,还给作品带上了浓浓的北京味,读来亲切自然。

(二)句式的口语化与用词的口语化相配,老舍的作品也很重视句式的口语化,主要表现在大量使用追加句式及插入句式等。

①……是地狱的阴火,沙沙的,烧着活鬼,有皮有肉的活鬼,有的还很胖,方墩,举个例说。

(《离婚》)②酒可是不能有限制,喜酒!(《骆驼祥子》)③人家给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茶馆》)例①、例②为追加句式,这种句式又可分为补充性和注释性两种。

例①的“举个例说”补充“方墩”,要如果不用追加句式,就该说成“举个例说,像方墩那样的”,但这种表达,既增加了句子的长度,也与文中所描写的梦境——跳跃、朦胧的感觉不相适应。

例②属于注释性的追加。

“喜酒!”是补充说明原因的,可加上连词“因为”。

例③的“你看”是插入句,它与前面的追加句式不同,是插在两个整句之间,其作用是转换话题,加强语气。

老舍的口语句式给人的整体感觉是:简短、活泼、生动且变化有致。

二遣词特色老舍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熟谙遣词艺术的奥秘,因而对遣词炼字的原则、目标都有很正确的认识。

他也十分重视遣词的具体实践,为寻常词语的艺术化探索出有效的方法。

(一)准确精当文学语言要塑造人物形象、描绘故事情节、表达思想感情,因而要追求形象性、生动性和情感性等等。

但这一切是建立在准确性的基础上的。

老舍说过:“语言的成功,在一本文艺作品里,是要看在什么情节,时机之下,用了什么词汇与什么言语,而且都正确合适。

”准确精当,是老舍遣词炼字的一个重要标准。

①老张鼓一鼓勇气,把腿搬起来往里挪。

(《老张的哲学》)②绕到丹桂商场,老李把自己种在书摊子面前。

李太太脚有点吃力了,看了几次大夫,他却是种在那里了。

(《离婚》)③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痛快。

(《骆驼祥子》)例①的情境是老张第一次近距离同洋人打交道,他紧张得“倒吸凉气”“整团地咽唾液”。

作家用“搬”腿往里“挪”来描写其外部动作,与当时情境密合,十分准确。

例②的“种”字也锤炼得精当。

李太太脚已经吃力,而且看了几次丈夫,可见时间之长;而老李一动不动,似乎生了根。

“种”这个词正是刚从农村进城的李太太的感觉,又切合当时的情境,的确精彩。

例③描写祥子在冬天清晨的劳作。

“飕”这个词与情境相应,读者似乎听到了凉风飕进袖口的声响,比用“吹、灌、钻”等词都要准确精当。

(二)质朴自然质朴自然是老舍遣词炼字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一方面与其作品所描写的内容相关,另一方面也与他的语言观念有关。

从内容上看,老舍的作品多是反映中下层人物的生活和命运的,通俗朴实的语言正适宜于表现这种内容。

从语言观念来看,正如上面所分析的那样,老舍一向很重视朴实口语的表现力:“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

”①二狗不耐烦的把自己扔在一个椅子上。

(《火葬》)②“牺牲太大了!”他说,把身子放在把椅子上,脚伸出很远去。

(《牺牲》)描写“坐”的动作,作家不用人们熟知的动词,而分别使用了“扔、放”这两个词,既朴实普通,又出奇制胜。

对描写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有很强的表现力。

(三)形象生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艺术性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形象和生动。

栩栩如生的人物、优美如画的景色、引人入胜的故事,充盈律动的情感等等,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而这一切都是用语言材料来表现的。

杰出的文学家都努力追求语言的形象生动,文艺学理论和文艺修辞学也都把语言的形象生动与否,作为作品艺术高下的主要标准之一,老舍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大师,自然同样重视形象生动的文学语言。

他说:“在小说中,我们可以这样说,用字与其俏皮,不如正确,与其正确,不如生动。

小说是要绘声绘色的写出来,故必须生动。

”(《言语与风格》)在创作实践中,他也积极调动各种手法,使用词生动、形象。

例如:①老张又吃了个“无雨栗,鬼夜哭”……手捧圆肚,一步三叹的挤出安定门。

(《老张的哲学》)②“谁是华盛顿?”伊太太的脑袋在空气中画了个圈。

(《二马》)③见钱先生出来,他一手轻轻拉了蓝纱大衫的底襟一下,一手伸出来,满面春风的想和钱先生拉手。

(《四世同堂》)例①描写老张在别人家里“吃白食”,撑圆了肚子,要用手“捧”着,出安定门的城门也得“挤”出去多么形象,也多么生动!例②写伊太太脑袋“画”圈,也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例③的“轻轻拉了”底襟一下有形象性,而就这么一下,便把冠晓荷的嘴脸,连同满肚子的狗“下水”都给抖搂出来了,何其生动。

总之,老舍在遣词炼字上是十分讲究的。

“片言聩聋”,郭沫若的赞誉不是溢美之词。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老舍对遣词艺术的追求和贡献很值得人们学习和发扬的。

三、修辞格的运用文学语言的生动、形象、可感,在很大程度上与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分不开。

同任何杰出的文学家一样,老舍的作品中也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修辞艺术。

(一)比喻比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格,也是文学作品中运用最多的一种修辞手段。

对于比喻,老舍的认识是辩证的:一方面,他反对滥用比喻,另一方面,又认为“没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这种全面辩证的认识,使得他实际创作中的比喻独具特色。

1、传神他善于通过比喻描写人的神情,善于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神髓的特征表现人物逼真的情态,读者由此不但看到了人物的外形,而且看透了人物的内心。

例如:①他想不起哭,想不起笑,他的大手大脚在这小而暖的屋中活动着,像小木笼里一只大兔子,眼睛红红的看着外边,看着里边,空有飞跑的腿,跑不出去!(《骆驼祥子》)②在她陷进很深的眼珠里,有那么一点光。

这点光像最温柔的女猫怕淘气的小孩动她未睁开眼的小猫那么厉害,像带着鸡雏的母鸡感觉到天上来了老鹰那么勇敢,像一个被捉住的麻雀要用它的小嘴咬断了笼子棍儿那么坚决。

(《四世同堂》)例①是对新婚的祥子的比喻、,这个比喻写出了祥子的感受。

祥子渴望劳动,渴望拉车,希冀靠自己的双手双脚奔前程,却被虎妞紧紧拴在家中,失去自由,无法逃脱,祥子因此而焦躁、急切、懊恼、沮丧,这种复杂的神情和心态,通过比喻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这里的比喻既形似又神似。

例②写出了钱太太在丈夫被捕,两个儿子被日本鬼子逼迫而亡时,极度愤怒、悲痛的神情和以死相拼的坚定信心。

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对人物的眼神进行了维妙维肖的描写,以一目尽传精神,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了神情毕肖的艺术效果。

2、感情色彩鲜明老舍先生在运用比喻手法表达具体事物时,不停止于形象生动上,他还善于把自己的感情融合进去,表现自己鲜明的态度、爱憎的感情,使是、非、好、恶清楚明白地溢于言表。

如:①他自己的心眼儿是一团臭粪。

(《四世同堂》②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骆驼祥子》)例①用“一团臭粪”来比喻蓝紫阳的心眼儿,使蓝紫阳的心的臭,世界的臭都凝缩在“臭粪”两个字之中。

一个灵魂肮脏龌龊、令人讨厌令、人憎恶的无耻之徒便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者在书中看到了这个人物,就仿佛闻到了熏天的臭气,立即要掩鼻而去。

比喻的运用是何等形象,何等鲜明!例②用“一棵树”来比喻祥子,既写出了祥子的“挺脱”、“结实”、“硬棒”,又写出了祥子的性格和为人。

这里的比喻,正是对善良、纯朴、要强、奋进的样子的赞美。

3、富有哲理意味①我们必须像一座山,既满生着芳草香花,又有极坚硬的石头。

(《四世同堂》)②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

一个人能有什么蹦儿?看过蚂蚱吧?独自一个儿也蹦得怪远的,可是叫个小孩子逮住,用线儿拴上,连飞也飞不起来。

赶到成了群,打成阵,哼,一阵就把整顷的庄稼吃净!谁也没法儿治它们!(《骆驼祥子》)例①是诗人钱默吟对瑞宣所说的话。

这个比喻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了。

它寓意深刻,十分辩证地说明了一个人既要有“爱好和平”的意识,又要有“英勇刚毅”,“肯为和平与真理去牺牲”的精神。

真可谓片言明百意,言尽而意无穷,给读者很大的启迪。

例②是一位饱经风霜的年老车夫所说的话。

作者选取的比喻既生动又富有哲理性,说明了个人奋斗的软弱无力。

(二)夸张夸张是艺术表现的本质之一。

古人说:“壮辞可得喻其真。

”(《文心雕龙、夸饰》)是有道理的。

因而,语言的夸张是艺术化的一种常用手法。

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夸张具有扩大、强化、渲染等作用,能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

这在老舍的作品中有很好的例子。

例如:①大锣大鼓的敲打三天三夜,吵得连死人都睡不安。

(《民主世界》)②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

《骆驼祥子》③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

(《骆驼祥子》)例①写金光镇的办丧事,以死人都怕的夸张,来描写“大锣大鼓的敲打”,让人对这种难忍的噪音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例②、例③两处夸张,就把当时酷热一下子呈现在读者面前,渲染强化,有很好的表现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