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结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2006年9月――2009年7月,我校进行了国家级科研课题《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的实践活动。自课题成立以来,在学校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我们的课题已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在学校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学校的大量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在我们目前的学科教学中尚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以致被白白地浪费掉,错过了进行德育的大好时机;其次,各科教学虽具有德育功效,但都是各行其事,相互间没有协调配合,没有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再次,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以智育代替德育,“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刻存在。因此,针对以上这些弊端,我们觉得本课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所有任课教师要树立全员德育全程育人的思想。德育工作并不仅仅是校领导、班主任或思品教师的事,只要是教师都应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都应做到的,坚持从小事做起,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2、各科教师加强理论学习,知晓科学的德育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并能理论联系实际。

3、各科教师通过学习和研究,能熟知学科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找准各学科实施德育的着力点,并能创造性地加以联系,力争形成体系。

4、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要公正、合理,允许多种评价方式的存在,注重德育实效。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价值:

充实了德育体系理论,充实了素质教育理论,对全面素质教育起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我校课题组成员是一批素质精良的中、青年教师,具有扎实的教育基础,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此外还有许多本地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本课题的顾问,能随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2、实践价值:

(1)培养锻炼教师队伍,形成“以德治校”、“以德育人”的良好氛围。

(2)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实现人生的理想。

(3)我校得到了区教委、区教研室的大力支持,学校提供经费保证,目前已做好前期准备,本课题现已积累大量的参考文献与资料。

(4)本课题组已发表相关课题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四、研究目标:

目标一:通过课题的研究,树立科学的德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标二: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广大教师逐步掌握与德育相关的基础性理论,如德性论、德育论、系统论等,并坚持以这些德育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积极探索和实践符合实际的且行之有效的学科德育的方法及途径。

目标三:通过课题研究,总结出学科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准确提炼和寻找到学科德育的切入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力争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学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及心理素质方面有所突破,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法纪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研究内容:

1、实施小学学科德育途径与方法的深化研究

(1)德育方法的研究

(2)德育途径的研究

2、各学科德育实践的深化研究

(1)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等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深化研究(小学1—6年级)

(2)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德育的深化研究(小学1—6年级)

六、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拟从2006年9月开始实施,2009年9月完成,研究周期暂定2年。

第一阶段(2006.9)确定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组,初步制定研究方案,学习理论,填写课题研究任务书,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06.10—2006.12)制定课题计划,搜集整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设计编制学生调查问卷,进行学科德育现状的点面结合的调查摸底。尝试进行德育的渗透性研究。

第三阶段(2006.1—2007.2)发放问卷并对回收问卷进行科学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证性考察,撰写调查报告。本阶段还将邀请各科教师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态度、学

习习惯以及不同的学科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影响的程度。组织进行学科德育案例研究。

第四阶段(2007.2—2007.4)侧重于学科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深

化研究,构建德育方法体系,使各种途径与教育内容的方法形成整体,提高德育实效。

第五阶段(2007.5—2007.6)侧重于学科德育渗透性深化研究,把德育的多种方法与各学科具体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教师论文达20篇以上。

第六阶段(2007.7—2006.8)课题组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汇编论文,出一本教师论文集,组织结题论证,提请总课题组进行结题鉴定。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教学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评价法等研究方法。

八、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本课题设立总课题组,以南亚莉老师为组长,成员包括石随香、郝海霞、张玮、张春莉、张艳、白莉等。总课题组全面负责整个课题研究的策划、设计、组织、管理,并以研究工作会议、讲座、论坛等方式部署研究任务,协调研究力量,组织研究活动,评价研究成果,指导和推动研究工作的开展。

2、总课题组下设子课题组。总课题组负责资料的搜集、整理,活动的宣传、策划,以及材料收集、汇编等日常事务。开题以后,在全校范围进行宣传,通过座谈、研讨,结合每个人的特点、兴趣,寻找自己的兴奋点,确定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形成若干子课题,以子课题组为单位实施课题研究,定期交流、研讨、评价、调整。

九、课题保障措施:

1、本校有一支素质精良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课题组,思想重视,领导支持,加强组织,有足够的经费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