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张_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沿》 2008年第11期夸张———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

李淑康1 李 克23

(1、山东工商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 山东烟台 264005;

2、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5)

[提 要]一般来讲,人们通常都把夸张作为一种修辞格来看待。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夸张逐渐被看作是一种认知辞格,并成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认知模式。本文中,笔者将从夸张

的本质以及认知心理基础就此问题将展开探讨。

[关键词]夸张 认知辞格 认知模式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08]11—0180—04

一、引言

夸张是一种在语言中运用非常普遍的修辞格,是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语言手段。它指的是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或某种性质、程度,借以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它可以使形象生动突出,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进而将情、景、物、融为一体,给语言增添幽默,讽刺的意味,收到良好的语言表达效果。恰当地使用夸张,能够形象地描写事物或事件,准确地表达感情色彩。在文学作品中,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再如,在日常交际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表达—“累死我了”、“我都告诉你n次了”,也会有一些其它英语表达—“I nearly died laughing”、“Itried a thousand ti m es”。这些表达的共性在于它们大都夸大了事物的程度。另外,在自然语言的词汇中,我们也经常遇到一些十分普通的词语,就如这个“十分”吧,其实也属于夸张之辞。又如说“好极了”或“extre mely nice”,这“极”或“ex2 tre mely”显然是不可能的,就是夸张;只因老生常谈,也不就不那么引人注意了。U ll m ann(1962:139)把普通词汇里的这种“夸张”与隐喻的退色过程(跟僵化隐喻一样,夸张也能僵化)都比作经济学上的“报酬递减律”(the La w of D i m inishing Returns),即使用的越是频繁,其夸张的色彩就越是淡化。夸张的使用不仅引起了语言意义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这些语义的变化改变了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关系。这些都是在人类潜意识里发生的。人类在不自觉地使用着“夸张”的表达,它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思想的一种潜在的方式。因此,笔者认为,正如隐喻和转喻一样,夸张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也是人类的思维、认知以及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段。人类通过“夸张”来认知客观世界,同时也通过“夸张”来表达思想。

二、研究背景

关于夸张的研究在中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方修辞学者亚里士多德在其研究中涉及到夸张,但他没有对隐喻、明喻、反讽、夸张等修辞格进行清晰的分类。在理论研究中,夸张最开始被认为是书面语篇的技巧,而且历史悠久。Lakoff和Johns on(1980)等语言学家对隐喻、转喻等传统修辞格在语言学理论框架内进行了全新的解释,但很少涉及夸张。S perber&W ils on(1986)等学者则从语言形式在语言交际中的意义提出了推导模式,同时又根据信息

3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2007年度第三批社科计划项目(编号S07W F37) [作者简介]李淑康(1982—),女,山东曲阜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

李克(1981—),山东沂水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理论提出了关联理论,对夸张等修辞格也提出了新的解释。当传统修辞学进入了认知语言学研究阶段后,学者们并没有将夸张作为其研究热点。认知语言学家们用人们记忆中表征百科知识的图式(或称格式塔、概念结构、框架、理想的认知模式、心理模型)来解释讲话人的言语技巧和听话人的推理能力。但是在认知语义学的文献中很少见到关于夸张的研究。我们认为,隐喻和转喻等之所以成为认知语义学的研究热点是因为它们易于用Lakoff等的理论框架来进行阐释,而夸张却无法用图式理论来加以阐释。如: Her beauty made the bright world di m1(Shel2 ley)

上例中,人的意识活动被投射到自然物上,通过对比来衬托女主人公的靓丽。但全世界变成灰色或暗淡的现象却是人类没有的经历。虽然人们在记忆中搜索不到与它相匹配的概念图式,但照样能够理解它。

夸张辞格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代神话传说里就已出现过,比如徐整《三五历纪》对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这样记载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千岁。”先秦时期,孔子、庄子、墨子都己注意到了夸张。最早从理论上探讨夸张修辞格的学者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写了《艺增》、《儒增》、《语增》三篇文章来论述夸张。真正开始全面、系统地论述夸张的学者是南朝的刘勰,他在《文心雕龙・夸饰》中论述了夸张的修辞效果和修辞原则。这是中国古代修辞学走向成熟的标志。到了近现代,随着国外语言知识的传入,夸张辞格的研究也越来越科学化。唐钺(1923)第一次给夸张下了明确的定义,夸张的研究开始从文艺学的角度转向语言学的角度。1932年陈望道在其著作《修辞学发凡》中对夸张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随着修辞研究的深入,人们己经不满足于用传统的方法来归纳修辞方式。陈汝东(2001)提出了研究夸张的认知规律。要求人们借鉴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从认知角度探讨修辞交际运作的动态心理机制,揭示修辞的认知规律。宋长来(2006)第一次以关联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意象论观点,并对夸张进行了具体解释;并认为只有通过夸张,说话者才能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表达加强的情感,听话者也会更好地理解这种情感。康梅林(2007)则运用功能文体学的理论来看夸张辞格,并指出夸张辞格不仅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组篇功能,而且在语言的偏离上同功能文体学中的“前景化”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冯学勤(2007)更是以《文心雕龙・夸饰》为基础,进一步指出,“夸饰”不仅是一个修辞学概念,而且也涵盖了创作构思的阶段;并指出夸饰从广义文化修辞向文学修辞的转化意义,也是需要深入挖掘的。基于以上学者们的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夸张本质及认知心理基础的探讨证实夸张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认知方式。

三、夸张的本质

英语中的夸张(hyperbole)源于希腊语huperbole,原意为excess(超过)。The W ebster’s Ne w World D ic2 ti onary将夸张解释为:“exaggerati on f or effect not meant t o be taken literally”。国内学者也对夸张下过一些定义。高胜林(2000)指出:“根据表达的需要,说话时故意超越或者背离客观事实,以便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概而言之,夸张是根据描写人或事物的需要,对人或事物的某一方面做超越现实的描述,以收到特殊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格。传统修辞学大都将夸张看作是一种修辞格。

随着近年来认知科学的发展,人类开始深入研究修辞格。认知科学认为,意象和概念是人类两种基本的思维手段。意象比概念更适于进行创造性思维。人们可以用意象来设计新的结构与关系,因为认知主体运用想象力通过修正和重组记忆中的信息,能创造一个具有现实性特征的新过程、新事件、新对象的意象。研究表明,认知主体如果以意象为中介,能较迅速和灵活地进行操作,从而有利于新关系与结构的诞生。新的意象形成后,就会用日常语言来描述它,以便与他人进行交流。夸张是不能用逻辑的方式推理出来的,它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是一种主观想象出来的意象,是意象思维的产物。如:

(1)雕刻家一边研究,一边想象,石像的模型在他心里渐渐完成了石像的整个姿态应该怎样,面目应该怎样,小到一个手指应该怎样,细到一根头发应该怎样他都想好了。(叶圣陶《古代英雄的石像》)

(2)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孔乙己》)

“小到一个手指、一根头发”、“衣服十年没洗没补”的现象都是一种主观经验,是一种想象出来的客体。它不存在于当前人的认知领域中,但它与过去的知觉有联系,不是凭空捏造的,是在认知要素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的产物。由此可见,夸张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格,它更体现了人类认识事物的主观性、意象性、创造性。鉴于夸张的本质,我们认为,人类对夸张的产生与理解是有一定的认知心理基础的。

四、夸张的认知心理基础

一般说来,每个辞格都有一定的认知心理基础。人们在运用夸张修辞格时也有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夸张是一种根于心理活动的辞格。想象之词、夸张之言,大都是在心情十分激动时,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夸张修辞格的认知心理基础应是人类所特有的在情感驱动下的丰富想象。认知心理学家也认为,夸张是由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关系的改变而产生的一种超常规的变异心理过程。夸张的认知心理过程包括其产生与解读两个方面。我们将从这两方面探讨夸张的认知心理基础。

(一)夸张产生的认知心理基础

人们创造夸张修辞的认知心理基础是想象。人们在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