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光体转变 掌握珠光体的组织形态与晶体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过冷A分解形成粒状P
特定条件:
1)奥氏体化温度较低,保温时间较短,加热转变未
充分进行; 2)转变为P的等温温度要高,等温时间足够长,或 者冷却速度极慢。
2、片状P粒状P(胶态平衡理论)
尖角处(曲率半径小)—高碳浓度 平面处(曲率半径大)—低碳浓度
C原子扩散
尖角处:Fe3C溶解
破坏平衡 平面处:Fe3C析出
一、一般概述
A(面心立方)F(体心立方)+Fe3C (复杂斜方)
0.77% 0.0218% 6.69%
特点:
1.热力学条件:需要一定的的过冷度G<0 2.形核与长大:形核地点—A晶界或A孪晶界
3.原子的扩散:Fe远程自扩散与C远程异扩散
原子扩散+点阵重构
二、珠光体转变的领先相
1、Fe3C为领先相
TS0
珠光体 索氏体
为什么?
600~550 ℃ 30~80nm
屈氏体
三种珠光体组织
2.粒(球)状珠光体:
F的基体上分布着Fe3C颗粒 二、珠光体的晶体学 ①P晶核在纯A晶界上产生时: ②P晶核在A晶界上有先共析
Fe3C时。
三、珠光体的机械性能 45钢球化退火组织 T12球化退火组织
1.片状P:① S0 (T)②P团直径 S0 、P团直径强度、硬度、塑性 S0 F 、Fe3C变薄 相界面 抗塑变能力
实验依据: 1)P中Fe3C与先共析Fe3C的位向相同,P中的F与先共析F
的位向不同;
2)P中的Fe3C与先共析Fe3C在结构上是连续的;而P中的
F与先共析F在结构是不连续的;
3)游离Fe3C有促进P相变的作用,则它肯定作为晶核存 在,而游离F没有促进P相变的作用,则F肯定不是晶核核心。
2、F为领先相(亚共析钢)
F和Fe3C向A晶粒内部纵向长大
3、P的分枝形成机制
P只是以纵向长大的方式进行,至于横向的展宽,并不是通 过横向重复形核,而是以分岔的方式进行。 Fe3C晶核纵向长大不断分枝 F在枝间形成
片层相间的P
T8钢退火组织
T12钢退火组织
四、粒状P的形成
1.过冷A直接分解形成粒状P
2.由片状P球化而成 3.淬火组织回火
曲率半径相近的粒状Fe3C
粒状P的形成:
微观缺陷(亚晶界)处:C原子扩散片状Fe3C破裂 尖角溶解 破裂的Fe3C 小片 粒状碳化物 平面析出
碳化物破裂+碳的扩散+碳化物析出
45钢球化退火组织
T12球化退火组织
§4-3 亚(过)共析钢的珠光体转变
四个区域:GSE----奥氏体单相区;
G´SE´----伪共析转变区;GSE´----先共析F区; ESG´----先共析Fe3C区
三、片状P的形成
1、过程描述 P优先在过冷奥氏体的晶界上(孪晶界和未熔碳化物的边界上
也可以)形核——能量起伏、结构起伏、成分起伏
晶核的形状为片状——片状的E(弹性应变能)小 G 小;片状则C原子的来源广,且扩散的路程短。 晶核的形成和长大交替进行: 纵向长大—沿着片的长轴方向长大 横向长大—在纵向长大的同时,还进行横向形核,纵向长大
2、P交替形核长大机制
Fe3C薄片(形核)纵向长大
横向长大两侧c F片形成纵向长大 横向长大侧面c新Fe3C薄片
F和Fe3C相间的片层
纵向长大机理(C原子的扩散):
C/--与F相接处A的碳含量 C /Fe3C--与Fe3C相接处A的碳含量 C/>C /Fe3CC原子扩散 C/ C /Fe3C 平衡被破 坏为了恢复平衡析出F(C/ ) 析出Fe3C(/Fe3C )
低温转变 §4-1
C能扩散、 Fe不能
Fe、C均不能扩散
B
M
珠光体的组织特征
一、珠光体的组织形态 1.片(层)状珠光体:一层F+一层Fe3C 珠光体团、珠光体领域 片层间距=一片F和一片Fe3C厚度之和
S0=(8.02/ T) ×103nm
A1~650℃ 650~600℃ 150~450nm 80~150nm
第四章
珠光体转变
重点:
1.掌握珠光体的组织形态与晶体结构;
2.掌握珠光体的形成机理;
3.掌握珠光体的力学性能; 4.掌握先共析转变; 难点: 1.珠光体(片状和粒状)的形成机理; 2.先共析产物的形成机理。
T、转变温度降低驱动力、Fe、C原子活动能力 高温转变 Fe、C充分扩散 P
中温转变
二、亚共析钢中先共析F的析出 1.相变机构:合金Ⅰ 冷却到T1:A中产生F晶核----CA/FCA----C原子扩散----先共析F长大--CA ----进入伪共析转变区 先共析F+伪共析P ωc↑、冷速↑、析出温度↓→先共析F↓ 2.先共析F的形态 1)等轴块状、网状、片状 2)形核:A晶界上--晶核与一侧A晶粒为(半)共格界面,另一侧非共格 3)长大机制: A中c高网状先共析F+伪共析P ①转变温度较高,以非共格迁移为主 A中c低块状先共析F+伪共析P ②转变温度较低,以共格界面迁移为主:片状F---魏氏组织铁素体
一、伪共析转变
ESE´--- Fe3C在A中的溶解度曲线 GSG´---F在A中的溶解度曲线
亚(过)共析钢自A区快冷,先共析F( Fe3C)来
不及析出,同时析出F和 Fe3C 伪共析组织—由成分偏离共析成分的过冷A分解形
成貌似共析体的组织。
随过冷A转变温度,形成的共析组织的含碳范围 特点:①组织特征与P转变完全相同;②F和Fe3C的量与P(平衡)不同,A 的碳含量越高, Fe3C量越多。
“派敦(登)处理”
2.粒状P: Fe3C颗粒的大小及分布
颗粒越小相界面硬度、强度
3.比较:①成分一定
HB、s
Hale Waihona Puke 球P<片P塑性 球P片P (F连续分布)
②强度相同:疲劳极限 球P片P ③球P在淬火时的变形开裂倾向小;
§4-2 珠光体转变机制
一、一般概述
二、珠光体的领先相 三、片状珠光体的形成 四、粒状珠光体的形成
实验依据: 1)当c时,过冷A的稳定性提高不易形核,相对而
言,F先形核(结构相近);
2)曾发现先共析Fe3C与P中的Fe3C在组织结构上不连续 的实例,但不普遍,对第一观点的连续问题产生怀疑。
3、小结
两者都可以作为P转变的领先相,通常: 亚共析钢—F领先形核 过共析钢—Fe3C领先形核
共析钢——两者皆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