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鲁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鲁教版)

一、课标解读

本节内容标准为“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江苏省根据这一课程标准内容,结合教材具体内容,将教学要求解读为两条基本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内容要求看,重在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分异规律和表现明显的纬度地区以及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对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现象有一定了解,但不作为一个系统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过程要求看,强调“分析”,即要求提供典型地理景观图片,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能力要求看,突出“运用”,即提供相应地理材料,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解释相应地理现象。

二、教材分析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第三单元第一节。从本课的标题看,教材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二是“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两部分内容结构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是学习“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知

识基础,“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对“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教材首先介绍地域差异的成因和主要表现,并指出地域差异在地理环境中普遍存在。接着,教材给出自然带的概念,并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受纬度因素影响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受海陆位置影响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带性。随后讲述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现象,既是对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内容的补充,又为学生辩证分析问题打下基础。最后设计一个活动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参考。

三、学情分析

通过对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高一学生基本掌握了学习自然地理的一般方法,并且掌握了组成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尤其是对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和特点的掌握非常有利于学生新课的学习,并且高一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分析和推理能力,对地理景观具有一定的认识和辨别能力,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受到自身认识视野和经历的限制,学生只能通过电视等新闻媒体和教师的讲授来了解地理景观,所以对一些地理景观图片还不能识别,所以教师需要提供大量的景观图片来辅助课堂教学,并做适当的引导。

四、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体验与感受生活,领悟教材的精华。构建师生民主、平等和互动的交互式课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图片和材料等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意识。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地理景观图片和图表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并了解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现象。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地理景观图片和图表的分析,自主探究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分异规律和表现明显的纬度地区;了解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因地制宜的分析方法和空间定位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自主参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和辩证唯物主义观,能够因地制宜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差异和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现象。

七、教学过程(表1)

专家点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对鲁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一节的完整课时设计,教师按照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及地理新课改精神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体现了教师“教为学服务”的教学理念。“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这一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帮助学生更加科学地分析现实地理问题。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的常用方法,选择比较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教师本着“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案例设计中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以“学”、“问”为中心预设,并促成学习中动态问题的有机生成和机智化解。这是本教学设计的第一个亮点。

从教学设计及实践看,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重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地理素养及地理学习能力发展,体现“情商+智商和谐发展”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与“求真能践”的综合

实践活动生本思想,这是本教学设计的第二个亮点。如果在“应用创新、内化升华”环节中,请学生主动思考,或结合所学启迪学生进一步结合新地理案例进行发散性创新提高,或许教学效果会更好。

从教学流程设计看,这节课结合地理学科特征,采用创新地理新知讲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预习认标―问题引领、观察学习―小组合作、比较分析―转化练习、测评调控―深化认知、梳理反思”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并采用教学、学生活动两条线有机交融,使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改变课本内容顺序,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动态、完整构建和有机生成。这是本教学设计的第三个亮点。(江苏省丹阳市第五中学地理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侯建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