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的生物处理技术PPT(50张)

合集下载

《污水的生物处理》PPT课件

《污水的生物处理》PPT课件
在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如果条件适宜,活性污泥的 增长过程与纯种单细胞微生物的增殖过程大体相仿。但由于活 性污泥是多种微生物的混合群体, 其生长受废水性质、浓度、 水温、pH、溶解氧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处理构筑 物中通常仅出现生长曲线中的某一两个阶段。处于不同阶段时 的污泥,其特性又很大的区别。
生物处理的主要作用者是微生物,根据反应 中氧气的需求,可把细菌分为好氧菌、兼性厌氧 菌和厌氧菌。
主要依赖好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生化作用来 完成处理过程的工艺,称为好氧生物处理法;主 要依赖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生化作用来完成处 理过程的工艺,称为厌氧生物处理法。
根据生物反应器中微生物存在状态(悬浮,附着) 可将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分为活性污泥法(悬浮的有 活性的生物絮体)和生物膜法 (附着的有活性的生 物膜),及后来的复合式(悬浮,附着)生物处理、 技术。
厌氧呼吸的受氢体不是分子氧。在厌氧呼吸过程中,底物氧 化不彻底,最终产物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而是一些较原来底 物简单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还含有相当的能量,故释放能 量较少。
如有机污泥的厌氧消化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是含有相当能量 的可燃气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厌氧呼吸按反应过程中的最终受氢体的不同,可分为发酵和 无氧呼吸。
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
好氧生物处理是在有游离氧(分子氧)存在的条件下,好氧 微生物降解有机物,使其稳定、无害化的处理方法。微生物利 用废水中存在的有机污染物(以溶解状与胶体状的为主),作 为营养源进行好氧代谢。这些高能位的有机物质经过一系列的 生化反应,逐级释放能量,最终以低能位的无机物质稳定下来, 达到无害化的要求,以便返回自然环境或进一步处置。
无机质 10%
P 50%,S 15%,Na 11%,Ca 9%,Mg 8%,K 6%,Fe 1%等

污水生物处理介绍PPT课件

污水生物处理介绍PPT课件
没全部填料,并以一定的流速流经填料。在填料上布满生物膜,污水与生 物膜广泛接触,在生物膜上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的作用下,污水中有机 污染物得到去除,污水得到净化,因此,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技术,又称为 “淹没式生物滤池”。 • 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技术的另一项技术实质是采用与曝气池相同的曝气方 法,向微生物提供共所需要的氧,并起到搅拌与混合作用,这样,这种技 术又相当于在曝气池内充填供微生物栖息的填料,因此,又称为“接触曝 气法”。
(3)三级处理,是在一级、二级处理后,进一步处理难降解的有机物、磷 和氮等能够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可溶性无机物等。主要方法有生物脱氮除 磷法,混凝沉淀法,砂滤法,活性炭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和电
1、废水的生物处理(Biological Treatment):是通过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将废水中有机物的一部分转化 为微生物的细胞物质,另一部分转化为比较稳定的化学 物质(无机物或简单有机物)的方法。 生物处理过程的实质是一种由微生物参与进行的有机 物分解过程,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其它微 生物如藻类和原生动物也参与该过程,但作用较小。
第22页/共26页
不同构造型式的UASB反应器
第23页/共26页
UASB反应器的基本构造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①进水配水水系统
均匀布水,且有水力搅拌作用。
②反应区
包括污泥床区和污泥悬浮层区。有机物在这里降解,同时产生沼气。
③三相分离器
由沉淀区、回流缝和气封组成。(进行气、固、液三相分离)
④气室
也称集气罩,收集沼气。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流程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流程一段级处理流程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技术二段处理流程接触氧化他的基本构造图接触氧化他的基本构造图生物接触氧化用填料生物接触氧化用填料蜂窝状填料蜂窝状填料波纹板状填料波纹板状填料生物接触氧化用填料生物接触氧化用填料软性纤维状垣料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介绍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介绍uasbuasb反应器反应器1

第八章 污水的生物处理_PPT幻灯片

第八章 污水的生物处理_PPT幻灯片
表面。
原生动物在活性污泥中的作用
促进絮凝:分泌黏液,促进生物絮凝,从而改善 活性污泥的泥水分离特性。
净化作用:能吞食游离细菌和微小污泥,有利于 该是水质;
指示作用:根据出现的原生动物的种类可判断活 性污泥的状态和处理水质的好坏。
植鞭毛虫 → 肉足虫 → 动鞭毛虫 → 小型游泳型纤毛虫 → 大型游泳型纤毛虫 → 固着型纤毛虫 → 匍匐型纤毛虫 → 轮虫。
率仅为1/3; 城市污水处理率只有18.5%. 全国七大水系有一半河段污染严重; 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且逐年加重。
(二)污水中化学污染物的特点及危害
按化学性质分
无机污染物
可生物降解性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
难生物降解性污染物
悬浮固体(粒径0.1~0.45微米以上)
按物理状态分
胶体性物质(粒径0.1~0.001微米) 溶解性物质
(3)其他微生物
活性污泥中的真菌主要为霉菌
青霉属(Penicillium) 头孢霉属 (Cephalosporium) 枝孢属(Cladosporium) 镰孢霉(Fusarium) 地霉属(Geotrichum) 假丝酵母屑(Candida) 红酵母属(Rhodotorula)
一级水BOD5<1mg/L;二级水<3mg/L;三级水<4mg/L, 若> 10mg/L时,表示该水已严重污染。
(四)总有机碳
指水体内所含有机物中的全部有机碳的和含量。 可通过把水样中所有有机物全部氧化成CO2和 H2O,然后测定生成CO2 的量来计算。
(五)总氮 指污水中所有含氮化合物的总氮含量,是表示污 水被氮污染的综合指标
(六)总磷 指污水中所有含氮化合物的总磷含量,是表示污 水被磷污染的综合指标
三、污水排放标准及处理要求

第五章 污水的自然生物处理精品PPT课件

第五章  污水的自然生物处理精品PPT课件

去除可沉性悬浮物和油脂
调节pH值 去除有毒有害物质
6.1.3 好氧塘
1、概述
(1)塘深:h=0.5m (2)DO:白天充足,晚上降低 (3)pH:白天上升,夜间降低 (4)生物相:丰富(菌、藻、原生、后生动物)
2、特点
(1)优点:净化功能较高,HRT较短 (2)缺点:进水进行预处理,去除SS,防止形成污泥沉积层、
(6-1)
藻类的分子式:C106H263O110N16P (植物性浮游生物) 其光合反应:
106CO2+16NO3-+HPO42-+122H2O+18H+
C106H263O110N16P+118O2 (每合成1g藻类,放出1.244g氧气)
(6-2)
有机物降解,生成藻类,藻类也为有机体; 藻类吸收水中的CO2,藻类的数量(有机体的数量>进水) 溶解性的有机物生成较稳定形态的有机体(藻类细胞)
塘深小于0.5m,好氧状态 兼性区——介于好氧与厌氧之间 塘底——沉淀污泥,厌氧状态,厌氧发酵
净化作用——好氧,兼性,厌氧微生物共同完成
(3)厌氧稳定塘——厌氧塘 • 特点:塘深〉2.0m,整个塘基本上都是厌氧状态,有机负荷 率高,净化速度低,停留时间长,一般为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前 级处理工艺,后接其他处理工艺 。




好氧分解
污 泥 厌氧分解 层
O2
有机 污染物
细菌 衰死细菌
有机污染物
厌氧发酵
有机 酸醇

CO2 +
NH3 H2O
处理水
氧 区
PO42
细菌
新细胞 CH4CO2NH3


污水生物处理原理及工艺简介50页PPT

污水生物处理原理及工艺简介50页PPT
Thank you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污水生物处理原理及工艺简介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后生动物(主要指轮虫),捕食菌胶团和原生动物,是水质稳 定的标志。因而利用镜检生物相评价活性污泥质量与污水处 理的质量。
• 思考题:后生动物的出现反映了处理水质较好,因此能否说 明出水氨氮较低,氨氮在生物处理过程中被硝化?
③微生物增殖与活性污泥的增长:
a、微生物增值:在污水处理系统或曝气池内微生物的增殖规 律与纯菌种的增殖规律相同,即停滞期(适应期),对数期, 静止期(也减速增殖期)和衰亡期(内源呼吸期)。
水污染控制工程(下)
第四章、污水的生物处理
教学要求
1、掌握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反应机理 2、理解活性污泥法的重要概念与指标参数:如活性 污泥、剩余污泥、MLSS、MLVSS、SV、SVI、Qc、 容积负荷、污泥产率等。 3、理解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基础及其应用。 4、掌握活性污泥的工艺技术或运行方式; 5、掌握曝气理论。 6、熟练掌握活性污泥系统的计算与设计; 时间安排 20h(其中机动2h)
一、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
1. 基本概念与流程 • 活性污泥:是由多种好氧微生物、某些兼性或厌氧微生物以
及废水中的固体物质、胶体等交织在一起的呈黄褐色絮体。 • 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 实质:人工强化下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包括分解和合成),
• 活性污泥法的工艺流程:(p123图4-16)
d、生物特性:具物氧化)。
e、组成:由微生物群体Ma,微生物残体Me,难降 解有机物Mi,无机物Mii四部分组成。
②微生物组成及其作用
• 组成: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及其食 物链。
• 细菌:以异养型原核生物(细菌)为主,数量107~108 个/ml,自养菌数量略低。其优势菌种:产碱杆菌属 等,它是降解污染物质的主体,具有分解有机物的能 力。
2、活性污泥的特征与微生物
①特征
a、形态:在显微镜下呈不规则椭圆状,在水中呈 “絮状”。
b、颜色:正常呈黄褐色,但会随进水颜色、曝气程 度而变(如发黑为曝气不足,发黄为曝气过度)。
c、理化性质:ρ=1.002~1.006,含水率99%,直径大 小 0.02 ~ 0.2mm , 表 面 积 20 ~ 100cm2/ml , pH 值 约 6.7,有较强的缓冲能力。其固相组分主要为有机 物,约占75~85%。
可见不同增殖期对应于不同微生物组合,对应于不同生物处 理工艺。
C、从空间看:
由前至后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微生物数量由对数期逐步过 渡至衰亡期,微生物组成由细菌逐步过度为轮虫等,水质逐 步变好——类似于水体自净这一污水处理的原型。
④絮体形成:
• 活性污泥的核心——菌胶团,它是成千上万细菌相互粘附形 成的生物絮体。其在对数增长期,个体处于旺盛生长,其运 动活性大于范性华力,菌体不能结合;但到了衰亡期,动能 低微,范过华力大,菌体相互粘附,形成生物絮体,因此静 止期与衰亡期个体是活性污泥的重要微生物。
3、活性污泥反应(净化)机理:
• 反应或净化:指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质被微生物摄取、代 谢与利用的过程,是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作用的综合,其 机理如下:
1)初期吸附去除:
• 污水与活性污泥接触5~10min,污水中大部分有机物(70%以 上的BOD,75%以上COD)迅速被去除。此时的去除并非降解, 而是被污泥吸附,粘着在生物絮体的表面,这种由物理吸附 和生物吸附交织在一起的初期高速去除现象叫初期吸附。
• 真菌:由细小的腐生或寄生菌组成,具分解碳水化合 物,脂肪、蛋白质的功能,但丝状菌大量增殖会引发 污泥膨胀。
• 原生动物:肉足虫,鞭毛虫和纤毛虫3类、捕食游离 细菌。其出现的顺序反映了处理水质的好坏(这里的 好坏是指有机物的去除),最初是肉足虫,继之鞭毛 虫和游泳型纤毛虫;当处理水质良好时出现固着型纤 毛虫,如钟虫、等枝虫、独缩虫、聚缩虫、盖纤虫等。
• 思考题:为什么说是吸附?
其吸附速度取决于 :
• ① 微 生 物 的 活 性 程 度 —— 饥 饿 程 度 , 衰 亡 期 最 强 ; ②水动力学条件:泥水接触或混合越迅速、越均匀、液膜更 新越快,接触时间越长则越好;泥水接触水力学状态以湍流 或紊流为好,但过大会击碎絮体。
2)微生物的代射
• 被吸附的有机物粘附在絮体表面,与微生物细胞接触,在渗 透膜的作用下,进入细胞体内,并在酶的作用下要不被降解, 要不被同化成细胞本身。
• 减速增殖期:由于营养物质被大量耗消,此时细胞增殖速度与 死亡速度相当。活菌数量多且超于稳定,个体趋于成熟。如B 段(相当于二级处理)。
• 衰亡期:营养物基本耗尽,微生物只能利用菌体内贮存物质, 大多数细胞出现自溶现象,细菌死亡多,增殖少,但细胞个 体最大、净化效果强(对有机物而言)。同时,自养菌比例 上升,硝化作用加强。如氧化沟或硝化段(相当于二级半或 延时曝气工艺)。
a.预处理设施:包括初次池、调节池和水解酸化池,主要作 用是去除SS、调节水质,使有机氮和有机磷变成NH+4或正磷 酸盐、大分子变成小分子,同时去除部分有机物。 b.曝气池:工艺主体,其通过充氧、搅拌、混合、传质实现 有机物的降解和硝化反应、反硝化反应。 c.二次沉淀池:泥水分离,澄清净化、初步浓缩活性污泥。 • 生物处理系统:微生物或活性污泥降解有机物,使污水净化, 但同时增殖。为控制反应器微生物总量与活性,需要回流部 分活性污泥,排出部分剩余污泥;回流污泥是为了接种,排 放剩余污泥是为了维持活性污泥系统的稳定或MLSS恒定。
b、从时间上看:
• 停带期:污泥驯化培养的最初阶段,即细胞内各种酶系统的适 应期。此时菌体不裂殖、菌数不增加。
• 对数期:细胞以最快速度进行裂殖,细菌生长速度最大,此时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丰富,生物生长繁殖不受底物或基质限制。 如A段;在此阶段微生物增长的对数值与时间呈直线关系。其 微生物数量大,但个体小,其净化速度快,但效果较差,只能 用于前段处理 (相当于生物一级强化工艺)。
a、分解代谢:
CXHYOZ+(X+0.25Y-0.5Z)O2 酶 XC O2 +0.5H2O+Q b、合成代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