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病因及发病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牙菌斑 ( dental plaque)
黄色牙齿表面的蓝色球状细菌和红源自细胞附着牙齿表面的牙菌斑菌斑表面“玉米棒”结构,中央丝状菌,周围球菌覆盖
二、牙菌斑结构
牙菌斑为白色或暗白色聚集物,厚度各异 不能用中等水喷冲去,用菌斑显示剂可使之着色 菌斑开始生长的部位常在牙面缺陷部位和不规则的 表面,融合并沿龈缘生长。
3.菌斑表层:更为松散,可见球菌状、杆菌状、 “玉米棒”或麦穗样结构的微生物。“玉米棒”的 形成也证实了活体内细菌相互附着的关系,链球菌 通过极化的纤毛附着至马氏丝杆菌。
平滑面菌斑
菌斑表面“玉米棒”结构,中央丝状菌,周围球菌覆盖
窝沟菌斑:以G+球菌和短杆菌为主,缺少 栅栏状排列的中间层,细胞内及其周围可 能发生矿化。
获得性膜
1h后,拱形沉积物数量增加,并开始相互融合 4h后,开始有细菌吸附(细菌附着时间有争议) 24h后,散在沉积物完全融合,完全覆盖牙面。
组成: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
功能: 修复或保护釉质表面; 为釉质提供有选择的渗透性; 影响特异性口腔微生物对牙面的 附着; 作为菌斑微生物的底物和营养。
第二章 病因及发病过程
牙体牙髓科
掌握:牙菌斑的结构、组成、获得性膜、 龋病的发病机制、致龋细菌(变形链 球菌)、微生物致龋的证据、蔗糖的 致龋性、四联因素论、氟的抗龋机理。
熟悉:牙齿、唾液、免疫、遗传因素与龋 病发生的关系、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
了解:龋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历史、 菌斑中各类微生物、影响龋病发生发 展的其它因素。
大多数氟化物与无机成分或细菌结合。
四、牙菌斑形成和发育
三个阶段(本教材) 获得性膜形成和初期聚集 细菌迅速生长繁殖 菌斑成熟
四、牙菌斑形成和发育
几个阶段(其他教材) 获得性膜形成 单个细菌细胞附着(0~4h) 附着的细菌生长导致不同的微生物菌落形成
(4~24h) 微生物交替和共聚导致不同的共生菌种增加,
细菌附着
其中葡糖基转移酶起到关键作用。产生的葡聚糖 使细菌与牙面之间形成强有力的结合。
唾液粘蛋白MG1、MG2。 MG1作为获得性膜主要成分 接受细菌的选择性吸附,同时作为细菌的营养底 物; MG2导致细菌凝聚,促使细菌清除。
三、牙菌斑组成
2. 蛋白质
来源于细菌、唾液、龈沟液。 唾液蛋白质:淀粉酶,溶菌酶。 细菌酶:葡糖基转移酶,葡聚糖水解酶, 透明
质酸酶,磷酸酶,蛋白酶等。 抗体: IgM、IgA、IgG,主要来源于龈沟液。
三、牙菌斑组成
3. 无机成分
菌斑中的无机物成分的含量取决于菌斑的部位和年龄。 钙、磷酸盐、氟 高浓度的氟:14-20ppm,高于唾液和饮水中的浓度,
四、牙菌斑形成和发育---细菌附着
获得性膜形成后,细菌在数分钟至数小时附着。
最初为球菌(血链、变链),后来有更为厌氧的细
菌和丝状菌丛,如放线菌、韦永菌、梭状杆菌。各种细胞 形成有秩序的共集桥,排列成栅栏状或玉米棒状。
口腔链球菌的选择性附着: 开始是非特异性、低亲和力、迅速结合反应; 继之是特异性、高亲和力、缓慢强有力的附着。
二、牙菌斑结构
平滑面菌斑: 人为分为三层:
1.菌斑—牙界面:细菌位于获得性膜上方。细菌扇贝状 排列
2.中间层:包括稠密微生物层(condensed microbial layer)和菌斑体部(body of plaque) 稠密微生物层由不同微生物构成,繁殖率很低,但活 性分裂细胞多见。
菌斑体部占菌斑的最大部分,丝状微生物呈栅栏状 排列,垂直于牙面。这种排列方式的意义:有利于 细菌获取营养;创造相对缺氧的环境;扩大细菌的 定居面积;创造特殊生态环境。
第一节 牙菌斑
( dental plaque)
牙菌斑的定义 牙菌斑的结构 牙菌斑的组成 牙菌斑的形成与发育 牙菌斑微生物学 牙菌斑的物质代谢 牙菌斑的致龋性
釉质表面的有机沉积物
萌出后获得性结构 来源 萌出后获得性膜 食物碎片 稠密细菌层 钙化物质
常用名 获得性膜 acquired pellicle 食物碎片food debris,materia alba 牙菌斑 dental plaque 牙结石 calculus,tartar

菌斑生物膜具较强的抵抗力,高黏度的基质具 屏障作用,可耐受干燥,抵抗宿主防御成分或 药物渗入,使菌斑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还可抵抗流水冲刷。
三、牙菌斑组成
三、牙菌斑组成
1. 碳水化合物:菌斑的水溶性提取物中,葡 萄糖是主要的碳水化合物。
葡聚糖意义: 可做为细菌代谢的底物 促进细菌附着于牙面 有利于细菌间选择性黏附 形成菌斑基质 延长糖酵解产酸时间
牙菌斑
牙结石
软垢
一、牙菌斑 ( dental plaque)
定义: 是牙面菌斑的总称,牙面菌斑是指粘附在牙或修复体 表面,软而未钙化的沉积物,主要由粘性基质和嵌入其中 的细菌组成。其中的细菌不是以独立的实体生存着,而是 相互有序地生存于立体的空间。 牙菌斑为细菌的微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 繁殖和衰亡,并在其中进行复杂的代谢活动。在条件适当 时,细菌的代谢产物可造成牙体或牙周组织的破坏。
牙菌斑显示为三维立体结构的生态系,不同生 物量的细菌群体被获得性薄膜和(或)胞外基 质包裹着,内部为丰富的大小不等的水性通道 所间隔,通道内有液体流动。
水性通道的功能相似于原始循环系统,充满着复杂的 信号分子,满足细菌间的信息交流,可给菌斑生物膜 内不同细菌输送营养物质、清除代谢废物,使细菌发 挥各自的致病作用,是不同细菌共同获益的途径。这 种生物间生理协作的独特结构,可能与菌斑内细菌快 速增殖及其在宿主体内的高度抵抗力密切有关,菌斑 生物膜具较强的抵抗力,高黏度的基质具屏障作用, 可耐受干燥,抵抗宿主防御成分或药物渗人,使菌斑 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还可抵抗流水冲刷。
使微生物菌落继续生长(1~14d) 极期群落/菌斑成熟(2w或更长)
四、牙菌斑形成和发育 ---获得性膜
获得性膜(acquired pellicle):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 至牙面所形成的生物膜(biofilm)称获得性膜。
清洁牙面 20分钟内,牙表面即有无结构拱形团块物质, 厚度为5-20μm,即为获得性膜。有人认为已有细菌沉 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