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笔记
2222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一)大众传播:1、大众传播是指媒介组织生产信息并且将其传输给广大受众的过程;也是指受众寻求、利用、理解和影响这些信息的过程。
2、大众传播:当消息来源(通常是某个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的受众进行沟通时,就被称为大众传播。
3、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卢因的把关概念:指“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从各自的观点出发,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行为,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三)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着与之相一致的传播制度。
(四)媒介:传播大规模信息的载体,是通讯社、报社、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总称,一般又称为大众媒介。
(五)媒介分析:凡与媒介相关的研究都可统称为媒介分析。
微观:了解各种媒介的传播特性,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各自的优势所在,从而为有效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宏观: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上考察媒介的社会作用,揭示媒介给人类生活、发展以及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或显著或微妙的影响。
(六)多媒体:多媒体就是多重媒体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的统称,即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
(七)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八)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传播、消费信息的社会。
(九)传播权:表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十)知晓权:广义上指社会成员获得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
传播心理学笔记 心理学
传播心理学笔记心理学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聊聊传播心理学的那些事儿 。
一、传播心理学是啥玩意儿 。
传播心理学呀,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在传播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一门学科。
比如说,你在看广告的时候,为啥会被某些广告吸引,而对另一些广告毫无兴趣呢?这背后就有传播心理学的道理哦 它关注的是信息怎么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人们又是怎么接收、理解和处理这些信息的。
二、传播心理学的重要性 。
你可别小看了传播心理学,它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可大着呢!就拿社交媒体来说吧,现在大家都爱刷微博、抖音啥的。
那些热门的视频、话题,为啥能吸引那么多人的关注呢?这就是传播心理学在起作用啦 企业也很看重传播心理学呢,他们要通过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来设计更吸引人的广告和营销策略,这样才能把产品卖出去呀 还有在教育领域,老师也得懂点传播心理学,才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
三、传播心理学的一些理论 。
1. 认知失调理论。
这个理论挺有意思的哈。
它说呀,当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不一致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就像心里有只小猫在挠一样 为了消除这种不舒服,人们就会调整自己的态度或者行为。
比如说,你本来觉得抽烟不好,但是又经常抽烟,这时候你可能就会找一些理由来让自己心里好受点,比如“抽烟可以缓解压力”之类的 。
2. 社会认同理论。
这个理论讲的是,人们会根据周围人的行为和态度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比如说,看到大家都在排队买某个网红小吃,你可能也会想去试试,就算你本来对这个小吃没啥兴趣 这就是因为你受到了周围人的影响,想要获得一种社会认同感 。
3. 说服理论。
这个理论主要是研究怎么让人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比如说,广告商就经常用这个理论来设计广告。
他们会找一些明星代言产品,利用明星的影响力来说服消费者购买产品 还有一些公益广告,会通过讲述一些感人的故事,来打动观众,让观众支持公益事业 。
四、传播心理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
1. 在广告营销中的应用。
传播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传播渠道、认知主体。
二、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两个重点:“内向传播”、“传受者”概念。
第二章一、传受者的心理:传受者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传者的心理的源泉主要来自物质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源于媒介世界。
传受者心理的源泉是客观感性世界,因为媒介世界仅仅是它的的模写和拷贝。
三、媒介世界或媒介客体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
四、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观念性、主观性和能动性。
(一)观念性:主体的心理表象与客体之间有不对称性,主体对客体只是近似性的反映。
(二)主观性反映:指人们(包括个体和群体)对于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反映。
造成传受者心理主观反映的原因:1、生理原因:主要体现在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及其年龄、性别等方面。
2、心理原因(1)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其脑中的反映。
(2)动机。
传受者的动机是推动其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制作或接收的内部原因,是传受者主体处于积极状态的心理动力。
(3)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生活方式与生活目标价值的看法。
(4)信念。
信念指主体对于对象的确信不疑的认识体系。
(5)情绪状态。
传受者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他们对某种刺激的认识,并作出某种反映。
3、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1)文化水平(2)社会地位(3)文化背景:指传授者的民族特点,包括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理及各种人文环境。
(三)传受者心理的能动性反映人的心理反映是积极能动的,这种能动性反映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
人们总是主动地把外界事物变成观念的东西,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受者通过使用媒介、参与媒介、反馈于媒介等能动性的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四、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科理论,对人类传播现象进行更细致的探究,也是为了净化媒体,监督媒体,使其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是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培养人们辨识能力的要求。
《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要点
1、大众传播的心理效应A. 暗示效应(suggestion effect)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黯淡效应(dimming effect)a. 黯淡效应dimming effect在光线比较暗淡的地方,交往双方因为彼此看不清对方的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的心理现象。
在新闻采访中,可以适当借助暗淡效应来减少采访对象的戒备心理。
B.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包装效应(packing effect)标签效应(label effect)b. 标签效应lebel effect又叫越轨者效应,指对被贴上标签的个人所造成的种种后果或影响。
标签会影响个人的自我评价。
媒体工作者要善于对自己“贴标签”,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学会放大自己对成功的感受,从而建立自信心。
C. 蔡加尼克效应、菜肴名称效应、出其不意效应、词频效应、从众效应、错误信息效应。
C(1). 菜肴名称效应cooked food name effect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如果将新闻和栏目内容类比为菜肴,则新闻标题和栏目名称就是菜肴名称。
读者首先对那些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标题和栏目名称予以关注,然后才去阅读相关内容。
对于网络新闻传播而言,新闻标题尤为重要。
C(2). 词频效应word frequency effect人们对高频词的识别快于对低频词的识别。
对于广播电视这种线性媒体来说,有声语言要求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尽量采用高频词,以方便受众的识别和理解。
D. 登门槛效应、第三人效应、定势效应、对比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d. 登门槛效应foot-the-step-door effect向他人由小到大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而获得成功的现象。
原因在于人们一旦接受一个小要求,就参与了某类事并觉得自己对这类事情负有责任,这就消除了以后从事类似活动的对抗心理。
记者在采访时有时需要采用这种技巧。
F. 反暗示效应、犯错误效应、反馈效应,反向思维效应,飞去来器效应、绯闻效应,冯·雷斯托夫效应、风俗效应、否定效应,附着信息效应。
传播心理学笔记 心理学
传播心理学笔记心理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播现象无处不在。
从与朋友的闲聊,到电视上的广告,再到网络上的社交媒体,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时刻都在发生。
而在这背后,隐藏着许多有趣且深刻的心理学原理,这就是传播心理学所研究的领域。
传播心理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传播过程中信息传递者和接收者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旨在揭示人们在传播过程中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形成与改变机制。
让我们先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
当一个人想要传播某种信息时,他首先会进行信息的编码。
这就像是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打包”成一种可以被传递的形式,比如语言、文字、图像等等。
在这个编码的过程中,传播者的个人背景、价值观、动机和情绪等因素都会对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产生影响。
比如说,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在传达一个消息时,可能会更倾向于用积极的语言和表情;而一个比较谨慎的人可能会更加注重细节和准确性。
同时,传播者对于受众的认知和预期也会影响传播的效果。
如果传播者能够准确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兴趣和知识水平,那么他就能够更好地调整信息的内容和方式,从而提高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反之,如果传播者对受众缺乏了解,就可能会导致信息传递的偏差或者误解。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受众的心理。
当受众接收到信息时,他们会进行信息的解码。
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信息的表面意思,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来解读信息的深层含义。
在这个过程中,受众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等心理机制会发挥作用。
选择性注意就像是一个“过滤器”,让受众只关注那些他们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的信息。
比如,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我们可能会更容易注意到与自己相关或者特别突出的声音。
选择性理解则是指受众会根据自己的已有观念和期望来解释所接收到的信息。
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选择性理解的作用。
而选择性记忆则使得受众更容易记住那些与自己的需求和情感相关的信息,而遗忘那些不重要或者不喜欢的信息。
传播心理学知识要点总结
传播心理学知识要点总结传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传播活动中信息传递者和接收者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对于理解和优化传播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些关键知识要点:一、传播者的心理1、传播动机传播者进行传播活动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动机。
有的是出于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希望通过传播分享自己的观点、经验和情感;有的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或社会地位;还有的是出于社会责任感,希望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2、传播者的认知传播者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解读会受到其自身认知结构的影响。
认知结构包括知识储备、价值观、思维方式等。
传播者的认知偏差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准确或片面传递。
3、传播者的情绪传播者的情绪状态会影响传播的内容和方式。
例如,在积极情绪下,传播者可能更倾向于传递乐观、正面的信息;而在消极情绪下,可能会传递较为悲观或负面的内容。
4、传播者的形象塑造传播者在受众心中的形象会影响传播效果。
良好的形象能够增加受众的信任和接受度,而不良形象则可能导致受众的抵触。
二、传播信息的心理影响1、信息的内容信息的内容是否新颖、有用、有趣,直接关系到受众的关注度和接受程度。
具有实用性和娱乐性的信息往往更能吸引受众。
2、信息的形式信息的呈现方式,如语言表达、排版设计、声音和图像效果等,会影响受众的感知和理解。
简洁明了、富有吸引力的形式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和记住。
3、信息的可信度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可靠性以及传播者的信誉都会影响信息的可信度。
受众通常更倾向于相信来自权威渠道和有良好声誉的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
三、传播渠道的心理效应1、大众传播渠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渠道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但不同的大众传播渠道在受众心理上产生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例如,电视能够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声音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观众的参与度相对较低;而报纸则更适合深度报道和分析,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doc
大众传播学绪论1.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的视点)构成要索:①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②受传者:乂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③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宥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④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索相互连接起來的纽带。
⑤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阁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2.人|Aj传播:内向传播、|Aj在传播、自我传播。
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和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0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并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
组织传播: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包括两个方而,一是组织PJ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W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3.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趋同心理:也叫做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很多情况下,个人被迫接受群体意见,正是出于这种担忧。
一定的责任和义务b.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c.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d.受众宥权耍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主张媒介的S由不是绝对的,“自由伴随着一定的义务,享受着政府赋予的特权地位的报刊,有义务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内容:a.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是国家的共有财产,不允许私人占有b.传播媒介必须为工人阶级服务,必须接受共产党的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c媒介必须按照马列主义原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來传播信息,宣传、动员、组织、教育群众 d.在服务于社会总体目标的同时,媒介应该满足广大群众的愿望和需求 e.M家冇权监督和管理出版物,取缔反社会的传播内容传播媒介1.传播媒介的含义(1)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屮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2)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2.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1)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宥意义的讯息。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三章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三章第三章传播者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链条上的第一个环节,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也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
第一节个人层面的传播者1、传播角色:①定义: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传播者依据社会对他的要求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②分类:普通传播、职业传播2、传播者的特点:代表性、自主性、专业性、集体性、复杂性、3、传播者的权利:一般性权利、专业性权利专业性:①采访权:传播者的首要权利。
②报道权:是指记者有传送,报道公众所关心的消息情报的权利。
③批评权:这一权力意味着记者拥有对报道对象的言行进行议论和批评的权利。
④专业保密权:又叫新闻来源守密权。
⑤安全保护权4、传播者的责任:①契约性责任:采集信息、鉴别信息、选择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搜集反馈②社会性责任③法规性责任④国际性责任5、传播者的赢效因素:①权威性:指传播者具有使受众相信、听从的力量、威望和地位的特质。
权利和地位上体现资历和威望上专业特长上能力和才华上②可信性:指传播者具有使受众承认和信赖的一系列特质。
包括诚实、信誉、骨气及公正无私③接近性:指传播者在信仰、民族、籍贯、专业、个性、情趣、距离等方面与受众接近或相似的特质。
愈接近、愈相似,就容易产生好的传播效果。
④熟知性:在传播活动中,增加与受众接触的次数和信息互动的频率,就能使受众产生“熟人”印象,形成亲近的倾向⑤悦目性:一般认为,传播者对受众具有悦目性,那么传播者本人及其所传信息则易为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第二节媒介组织1、媒介组织:①定义:媒介组织是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
②独特地位:⑴首先,媒介组织是一种公共事业单位。
⑵其次,媒介组织是一种信息产业机构。
⑶第三,媒介组织是一种社会机构。
2、对媒介组织的质疑与批判①媒介组织与意识形态(富兰克林学派)对传播内容的左右和控制⑴操纵性对媒介语言的规范与约束对传播过程的控制与操纵⑵虚伪性和欺骗性制造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的虚假统一制造虚假需求美化、幻化现实②媒介组织与文化产业③媒介组织与媒介文化3、媒介组织的运作:①媒介组织与信源的关系:分离、合作、同化②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支配、疏离、圈层、服务③传播者心目中的受众4、守门人和守门理论(“把关人”)①来源:是由库尔特·勒温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
[大众传播学笔记]李彬版大众传播学笔记
[大众传播学笔记]李彬版大众传播学笔记一、传播行为的两个定义:1、库利:传播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传播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这可称之为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和心理学方向。
2、皮尔士:传播是符(ign)或像(icon)的传递与交流,可称之为传播学研究的符号学和语义学方向。
二、符号(ign)可以分为信号(igned)和象征符(ymbol)象征符:1,都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独有的,如衣服。
2,人类具有优秀的象征抽象思维能力。
3,这种能力不能遗传。
Encode编码decode解码在大众传播中符号与信息相互转化的两个相反过程。
1、编码:将信息转化为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的过程,编码就是传播从业者在大众传播中采集、编辑、制作传播内容的过程。
2、解码:我们要把接收到的符号转化为受传者可以理解的一种信息的过程。
Signifcer能指ignified所指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提出1、能指:语言的声音,形象。
2、所指:语言所反映的事务的概念。
所有的语言符号都是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的。
符号的任意性: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
传播学的创始人:美国的库利和施拉姆库利提出'镜中“概念,即人的'我“的概念的形成是由于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形成的,即人离不开他的周围环境而存在。
三、人类传播现象传播行为传播意识传播关系传播历史1、研究范围: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2、当传播学成为一门学科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传播研究3、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新闻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
四、传播学的知识层次历史传播学,理论传播学,应用传播学交叉学科:边缘传播学历史传播学著作《乌合之众》研究趋势:科学化,融合化,鲜活化,分支化,操作化,本土化。
发展简说1、产生的动力分析:工业化与社会化大生产””民主化与传媒产业化””相关学科的推动2、诞生在美国的原因:政治原因(竞选与二战),经济(垄断与广告),社会(学者西迁与社会问题)3、传播学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勒...。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一.为什么说“人是符号的动物”?卡西尔认为人的活动是一种符号活动。
符号系统改变了人的生活,使人从动物的物理世界进入人的文化世界。
卡西尔进而指出,符号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普遍性、多面性和易变性、抽象性。
没有符号,人类不能进行抽象思维,从而有就不能把空间、时间等知觉中的基本结构分离出来;人就不可能有超越性,就不可能超出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需要所限制的范围,走向“文化世界”。
正是符号的特性使人的世界与动物世界根本不同,而人既生活于现实世界,又生活于“理想”世界,并总是朝向“可能性”行事。
正是符号思维克服了人的自然惰性,并赋予人以一种新的能力,一种善于不断更新人类世界的能力。
因此卡西尔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二.符号是怎样反作用于人的?1.首先,符号一旦约定俗成或被以某种形式强制固定下来,便对该符号存在和适用范围内的所有人具有思想和行为上的约束力;2. 其次,符号一旦约定俗成或被以某种形式强制固定下来以后,则强行要求人们原来的行为要向该符号所规定的方向改造,并最终取得一致;3.最后,符号一旦约定俗成或被以某种形式强制固定下来,就成了随时随地警示人们的一种图腾,一种约束人们的行为和思想的规范和标准。
三.人类传播活动主要有哪些类型?根据传播学本身不同的系统性,可以分为一下几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自我传播或)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组织传播:各类社会组织在自己内部或外部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它是一种公共场合进行的传播。
群体传播:小团体传播或小组中沟通,只参与人数不能太多大众传播:专门的传播机构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向为数众多的、分散的受众进行的大规模信息传播活动公众传播:个体以面对面的形式、运用口语传播媒介、向聚集起来倾听讲话的公众发布信息的活动,以演讲为主要形式。
跨文化传播:又称文化间传播,是采用各种不同媒介在不同环境之间进行的传播,如跨国传播、跨民族传播。
(整理)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
(整理)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传播学笔记整理名词解释:1、传播的定义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3、信息社会所谓的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4、人内传播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5、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6、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填空题1、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的5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4、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5、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6、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7、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8、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题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9、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10、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11、信息社会具有的几个特点:(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2)劳动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大众传播学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1. 传播定义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1.信息共享:信息的交流、交换、扩散2.社会关系:产生、维持、改变社会关系3.双向互动:信息有传播,也有反馈4.意义共享: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2.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活动具有系统性: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群体传播4.组织传播5.大众传播6..分众传播3.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传播是自然界和人类共有的现象动物传播的介质: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等动物传播的局限性:被动的后天反应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劳动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的本质区别:能动性和创造性从动物传播转变到人类传播的根本标志:语言的产生4.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口语传播:文字出现之前的时期从吼叫、比划到语言:巴别塔,赛德克·巴莱,青海土族自治区局限性:近距离传播、保存性差文字传播:在结绳、原始图画基础上发展而来象形文字、甲骨文、竹简、薛涛笺《三体》文字能跨越时空、但传播成本高、效率低印刷传播:纸张+印刷术=大量复制麦克卢汉:《谷登堡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文字从特权阶层走向平民百姓,进而引发社会变革电子传播:超越时空,即时传播自19世纪,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相继问世地球村web1.0-2.0-3.0,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以上四者依次叠加,并非相互取代5.符号:任何事物只要独立存在,和另一事物有联系,且可以被解释,它的功能就是符号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认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信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信号:对象事物的代替物(WC-卫生间),物理性质,指代关系稳定象征符:对象事物的表象载体(白鸽—和平),语义性质,可自由创造6. 象征互动论George Herbert Mead,1934 , 《心灵、自我与社会》·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三个前提①意义:人是根据意义来从事社会行动的②社会互动:意义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③解释:意义由人来解释此外:互动双方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7. 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主我(I)与客我(me):主体意识vs.他人期待(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中国传媒大学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笔记
大众传播心理学笔记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1,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由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构成的多级交叉学科,它既术语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可归入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
2,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一是传播渠道;二是认知主体1)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A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渠道,其他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第一,大众传播心理学把传受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反映咋它们是否把内向传播归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第二,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问题上有相通之处,但是他们研究的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前者更注重宏观角度研究人类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在传者与受者之间传递的是信息流,属于社会层面的活动;而后者从微观视角研究传播活动中人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传者和受者之间传递的是心里流,术语心理层面活动。
B各种传播渠道的总体效应第一,四种传播形式处于大系统的内部,并在社会大系统中各占据着自己的位置;第二,人际传播系统位于各种传播系统的中心位置,属于个体范畴;第三,各种传播系统既有依从“内向传播”向“大众传播”系统的顺序在传播的范围、规模、呈现由小到大的趋势的一面,又有相互交叉的一面。
(实践表明:传播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有各种传播形式共同发挥作用的一个系统活动,其中内向传播是不可或缺的,这也进一步说明其的中介功能和基础性作用) 2)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具体讲就是研究因大众传播诸因素引起的传受者显在或者潜在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发展、互动等特点和规律及传受者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3)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4)“传受者”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A引入传受者概念的理由:第一,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理解;第二,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第三,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
大众传播学通论的复习笔记
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问答: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大众传播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大众传播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信息社会的特点:(1)社会经济的主体(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3)交易结算(4)跨国贸易施拉姆提出一个新的过程模式“循环模式”。
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相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所处的组织、传播者的社会环境等?(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是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这种选择当然也是基于受传者本身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需求作出的。
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的重要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人际传播的信息意义更为复杂和丰富(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功能: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大众传播: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一章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P5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P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P8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阶段P28~P33口语传播时代: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至今口语仍是我们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局限:直接依靠人体发声功能,在空间距离上受限;口语随说随逝,依赖于记忆,在时间的保存上受限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话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体系统的进程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电子媒介的出现形成了人类体外化声音信息系统和影响信息系统,实现了大量复制、大量传播、永久保存,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P35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特点P138: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也转向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2)劳动主体不再是机器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3)交易结算不主要靠现金而是主要靠信用4)贸易不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第四章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P60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解释不清的传播活动表达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大众传播心理学笔记
大众传播心理学笔记来源于网络作者:佚名(一)新闻心理学在新闻实践中运用甚广,其研究亦较多。
中国传媒大学刘京林教授把新闻新闻学研究分为三个时期:1、萌芽阶段(49年—78年);2、酝酿阶段(79年—86年);3、初步形成阶段(86年-94年)。
我所接触到的作品有——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张骏德、刘海贵《新闻心理学》宫云范《新闻与心理学》汪新源《新闻心理学》申凡《采访心理学》虞达文《新闻读者心理学导论》……新闻心理学为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传播心理学的研究起步较迟,一个方面是传播学是舶来品,进入中国时间不长;另一方面,心理学在中国发展曲折,真正的发展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
把心理学和传播学相结合刚刚起步。
传播心理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
传播心理学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和成果,研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进行的新闻、政治、社会、观念、知识、商品、娱乐等多种信息传递的大众传播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他定义类似)。
林之达教授认为没有解决好传播学和心理学“两张皮”的问题,他认为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作用于人的心理,产生心理能,心理能外化之后做功的过程。
大众传播学心理学主要是以大众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为研究对象,以心理学的观点来关照。
是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作用于人的心理,产生心理能从而外化的过程。
是客观现实——媒介现实——心理现实的过程。
传播心理学包括大众传播心理学,以下主要谈“大众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心理学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的性质,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刘京林教授)。
它较多借助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是也具有人文科学的性质。
在美国,大众传播心理学研究较深入。
它的称呼是媒介心理学(Media Psychology),属于美国心理学会第46分会:媒介心理学会。
在国内,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系应用传播研究所有一个传播心理研究所,在于2000年11月成立。
(二)国内以“媒介心理学”命名的著作不算多,近期只发现由由方建移等著,浙江大学出版社04年9月出版的《传媒心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媒大学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笔记大众传播心理学笔记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1,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由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构成的多级交叉学科,它既术语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可归入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
2,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一是传播渠道;二是认知主体1)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A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渠道,其他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第一,大众传播心理学把传受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反映咋它们是否把内向传播归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第二,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问题上有相通之处,但是他们研究的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前者更注重宏观角度研究人类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在传者与受者之间传递的是信息流,属于社会层面的活动;而后者从微观视角研究传播活动中人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传者和受者之间传递的是心里流,术语心理层面活动。
B各种传播渠道的总体效应第一,四种传播形式处于大系统的内部,并在社会大系统中各占据着自己的位置; 第二,人际传播系统位于各种传播系统的中心位置,属于个体范畴;第三,各种传播系统既有依从“内向传播”向“大众传播”系统的顺序在传播的范围、规模、呈现由小到大的趋势的一面,又有相互交叉的一面。
(实践表明:传播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有各种传播形式共同发挥作用的一个系统活动,其中内向传播是不可或缺的,这也进一步说明其的中介功能和基础性作用) 2)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具体讲就是研究因大众传播诸因素引起的传受者显在或者潜在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发展、互动等特点和规律及传受者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3)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4)“传受者”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A引入传受者概念的理由:第一,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理解;第二,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第三,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
B这个新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传者和受者作二合为一的理解。
3,现状1)学科构建的可能性:A在“研究人”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有交叉之处;B从心理学家在传播学先驱中的构成比例看,这两门学科源远流长;C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这两门学科彼此渗透的证明。
2)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途径:应遵循循序渐进、有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途径。
按照“学科”的第二个定义,像大众传播心理学则可以归入学科范畴:主要研究方法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和解释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应努力寻找在传播活动中独有的心理现象。
第二章传受者心里的实质1,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1)传受者心理的实质:传受者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管能动的反映。
2)研究传受者心里实质的意义A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一条思路,起到了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 B 对传者很重C对受者亦很重要:受者的心理、生理素质对他们认知、欣赏媒介内容直接相关。
反对“为媒体是从”。
2,脑是传受者心理的器官1)脑是人的体内传播的中枢2)脑是传受者主体与客体相联系的中介A脑的中介作用模式(P30)第一,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认识主体是传者和受者,他们的活动均已脑为中介,脑的活动联系着主体和客体;第二,传者以接受物质环境为主;受者以接受媒介环境为主;第三,当传者对来自客观世界的信息为加注意时,相关的心理活动被阻断;反之,则活跃; 第四,受者(同传者)第五,受者的心理和行为的集合变形成了或正或负的社会效果B传播效果与脑的中介作用:受者通过脑对媒介信息的分析理解,并内化为受者主体的认识和行为,无数个个体行为积累成群体行为,这种行为的量达到足够时,就会显示出某种社会效果。
3,客观现实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1)物质状态的世界是传受者心理的终极源泉A理论上对客观世界的划分第一,波普尔三分法:物质状态的世界、精神心理世界、由人的精神产物构成的世界; 第二,两分法:感性世界和拷贝世界。
B媒介世界时人们直接接触的世界传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自物质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自媒介世界,传受者有同时生活在感性世界和媒介世界并驾齐驱的环境里。
所以说客观现实是传受者心理的源泉,但从终极意义上来看,传受者心理源泉是客观感性世界,因为媒介世界仅仅是它的摹写和拷贝。
2)媒介世界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A媒介世界的三要素: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B媒介的发展与对信息时代的感受C媒介符号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第一,报刊文字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第二,广播声音对传受者心里的影响第三,电视图像对传受者心里的影响第四,多媒体对传受者心里的影响第五,手机对传受者心里的影响(手机依赖症)D媒介信息对传受者心里的影响第一,媒介信息对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涉及面相当广;第二,媒介信息量也会给人们的精神带来巨大的压力(信息超载、情感负重) 3)媒介世界对传受者社会化的影响A学校教育与热门的基本社会化B媒介的教育功能与人的继续社会化C大众媒介的教育功能与人的反向社会化4,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1)传受者心理的观念性:即是说主题的心理表象与客体之间有不对称性,主体对客体只是近似的反映。
2)传受者心理的主观性反映:A主观性是指人们岁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反映B原因:第一,生理原因:主要就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及其年龄、性别等方面而言。
第二,心理原因:需要、动机、价值观、信念、情绪状态第三,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文化水平(低对电视文化,高对报刊文化);社会地位(接受型:孤独者、体力劳动者、老人和12岁以前的小孩;批评型:中产阶级;调节型:白领);文化背景(民族特点)3)传受者心理的能动性反映A大众传播活动就是传受者的实践活动,传者通过采访、写作、制作等活动,把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物化为媒介信息。
而受者通过使用媒介、参与媒介、反馈于媒介等能动性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焦点访谈《沉重的棉花》为例) B大众媒介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的文化心理素质的重要工具,传者与受者在大众传播活动时积极能动的互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整个国家国民的文化心理素质的提高。
第三章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1,学习理论班杜拉等人提出并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带有强烈的认知倾向,其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框架,把强化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有机结合起来,既强调了行为的操作过程,又重视行为过得过程的内部活动,是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发展。
首先,该理论强调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个体建立了为应付环境而习得的行为模式;其次,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认知因素;再次,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另外,该理论强调自我调节过程,认为人的行为会产生自我评价的反应。
2,媒介环境与受众行为1)媒介环境对受者的影响A媒介环境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作为影响受众的环境因素,在现在社会大众媒介已经成为传播行为定义的无所不在、无法避免和难以抗拒的信息来源;第二,由于大众媒介延伸了人的器官,扩大了人们的眼界,是人们能在短时间内得以获取广泛的大量的且又极为丰富多彩的信息,从而有利于加速受者的社会学习进程。
B受众使用媒体时间多于人际交往C实验证明:媒介内容对青少年有深远的影响;媒介内容对成年人也有很大的影响。
2)受者的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个体在环境影响下获得新行为的内因,是社会学习之必要条件) A受者行为是其个体与媒介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P、E、B) 首先,受者行为与媒介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决定的;第二,受众的个体内部因素与其行为同样是互相决定的;再者,受者个人因素与媒介环境的关系亦复如此。
B学习的延迟性和受众的自我调节第一,所谓的学习的延迟性是指人们经观察学习后所形成的新的行为模式并不是立即外显出来的,而是需要延迟到适当的时机才将之外化。
(与人际环境中不同,媒介环境中由于媒介信息的虚拟性,影响者和学习者的非地域性,使受众不容易产生直接面对面的压力和尴尬,受众习得行为的延迟表现不易遭受谴责,有利于消化理解,有利于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获得新行为。
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在自制能力较差的儿童和“超我”力较弱的成年人身上更加明显。
)C激发受者自我调节性强化,让受者教育自己即受众根据媒介所提供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标准,主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对积极行为进行自我肯定,对消极行为进行自我批评和惩罚。
2,榜样和受众行为1)观察学习A观察学习的内涵和意义第一,内涵:其是与直接学习相对应得,他们属于社会学习的两种形式,其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而获得新行为的过程。
”观察学习对象不是直接作用于学习者,而是通过第三者的转述,特别是通过大众媒介来传递学习榜样。
第二,意义:加速人们学习进程和人的社会化进程。
B大众媒介是提供观察学习的最佳渠道首先,媒介信息无所不包,因为对社会生活的描述是媒介内容的通常主体;其次,媒介信息传递速度快、覆盖面广,有利于广大受者在短期内获得新的行为模式。
再者,媒介信息的可重复性和放大作用,可以提高榜样的感染力。
2)榜样的力量榜样又称为示范者,是指可被观察学习的对象。
榜样有正负之分。
A榜样的力量在于行为B榜样的力量在于可以迁移其一,受者抽取媒体示范者行为的基本精神,并将之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其二,透过隐藏在榜样行为后边的道理或规范形成新的行为。
3)媒介对榜样的选择A选择的原则第一,应有时代性;第二,应有广泛性;第三,应有教育性。
B选择的规律受者的观察学学习是一个榜样认知过程,这个过程由四部分组成:注意的过程?保持的过程(记忆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关键)?动机过程3,强化与受众行为1)强化的种类与功能A内涵:是指采用适当的强化物来增加行为反应的强度、概率或频度的过程,从而达到强化目的。
B分类:第一,按目的分,正强化的目的是为使学习者继续榜样的行为,而负强化是为制止榜样的行为; 第二,按强化是否直接作用于学习者身上,直接强化和间接强化(又叫代替性强化)。
社会学习理论中尤其以代替性强化为主,它与学习的延迟性构成了观察学习的两个特点。
C代替性强化的作用:受者通过媒介提供的榜样,学习新的行为模式,所获得的强化属于间接性强化。
第一,代替性强化对人的社会化合人格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凭借观察学习,借助示范性作用建立新行为;第二,它还可以增加人们进行观察学习的强度和频度。
第三,受者从媒体榜样上获得的代替性强化除了有以上作用外,还因媒体接受者的广泛性,造成同意代替性强化可以同时对成千上万的人起到类似效应,这种效应会变成巨大的社会力量,激发广大群众学习榜样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