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茶的历史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阳茶的历史变迁

第一章信阳茶的传入

茶,源于中国。据考,茶树原为野生植物,产于西南高原云、贵、川山区。相传四千多前神农氏首先发现茶叶能治病。约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时,茶叶开始为药用。我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最早有茶叶的文字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现代科学证实,茶叶含有茶碱,确实能解毒治病。

由于茶叶能治病,人们最初将茶视为珍品,主要作祭祀用。据《尔雅释木篇》记载:周成王元年(公元前111年)冢宰周公旦曰:“槚苦荼也。”《礼记·地岌》也有记载,称“掌荼”和“聚荼”以供丧事之用,后逐渐把茶当作茶食用。晏婴《晏子春秋》记:“婴相齐景公食脱粟之食,灸三代五卵茗(茶)菜耳。”可见公元前6世纪初,茶叶已由祭品发展成为贵族佳肴。西汉时,饮茶人逐步普及。据史书记载,汉宣帝神爵三年,即公元前59年,谏大夫王褒订《僮约》(即用人规约),有“包鳖烹荼”、“武阳买荼”(今四川彭山县东10里)之说。此时,茶叶已成为士大夫日常饮料,并成为商品。

种茶术的传播,同其它物种一样,皆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气候等有密切关系。

据考,我国茶事最早在云南,后传入四川,逐步传到全国各地。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会合四川的

一些少数民族共讨殷纣王时,少数民族首领把巴蜀茶叶带去进贡,并有“园有芳蒻香茗(茶)”的记载。这里记载的园中有“芳茗”,说得就是人工栽培的茶树。也就是说西周初年四川已开始人工栽茶。西周时,陕西是西周的政治中心(京都在西安),特产不及四川丰富。为便于物资交流,周王朝开始开辟川陕交通。随着川陕“栈道”的开辟,人工种茶由四川先传入陕南巴山山区。由于秦岭以北气候寒冷,茶树不能向西北推移,只能沿汉水东移。到东周时,河南为东周的政治、经济中心(京都洛阳)。人工种茶沿汉水经湖北襄州(襄阳)传到河南义阳,也就是现今的信阳及周边地区。之后,又向东传至光州(光山)、潢川、固始、商城等东几县。战国时代,安徽、山东成为政治、经济中心,茶树再向东移。战国末期,秦将司马错曾于周赧王七年,“率巴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秦被推翻后,刘邦和项羽争天下,刘邦占巴蜀(今四川)后利用巴蜀人力、物力攻打项羽。在这百年战争期间(公元前308年~206年),人工种茶又经四川传至长江中下游各省。这时豫、鲁、皖、苏等地不仅茶树得到大面积种植,而且饮茶已非常普遍。

第二章隋唐五代的信阳茶

饮茶成为风俗则是在唐代的时候。据唐代宗时封寅著《封氏闻见记》载:“南人好饮之(茶),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茶。从此传相仿

效,逐成风俗”。至中唐,我国从南到北饮茶逐渐普及,成为开门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之一。《封氏闻见记》记载:“自邹、齐、仓、棣,渐玉京邑城市,多开店铺者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饮茶之普遍。

唐代陆羽(733年~804年)在其首著茶书《茶经》中,把全国产茶地区13省42州郡,依据地理划分为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岭南八大茶区。其中淮南茶区主要指长江以北、汉水以东、淮河以南的信阳和皖西两大茶区。陆羽《茶经·八之出》中有“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当时的光州、义阳都是著名产地,且品质很好。唐地理志记载:“义阳土贡阳有茶。“唐代陆羽(茶经)评价茶的品质时也有:生光山县黄头港者与峡州同,生义阳县钟山者与襄州同。”

第三章宋元的信阳茶

到了宋代,河南茶区又有扩大,除信阳、光山有卖茶场外,子安(今固始县)、商城也被列为全国重点茶区,成为全国13个卖茶场之一。

北宋时期,茶叶产量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河南三场每年卖茶共935799斤,占全国十三场买茶总量的五分之一。”据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二》记载:“国朝六榷货场十三场都卖茶,岁10533747.5斤……十三山场租额钱共289399贯又732文,共卖茶4796961斤。”其中“光州(潢州·光山)山场卖茶307216斤。……子安(固始)场卖茶228030

斤。商城场卖茶4000553斤。

南宋时期,据《宋会要食货志》载:“宋高宗绍兴32年,诸路、州、郡、县所产茶数为19039277斤200两20钱。其中淮南西路22951斤43两2钱。”清代《叶县志》载:“县东南六十里泼粥山产茶,茶质优佳,为朝廷贵王喜爱,元明时曾派‘守山千户’监护茶园,采制贡品。”《金史·食货志》载:“章宗承安4年(公元1199年)三月于淄、密、宁、海、蔡州各置一坊造新茶。”

宋代仍行榷茶政策,即对茶叶实行专卖制度。宋朝初期,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即公元1977年,宋王朝就在荆、黄、卢、舒、光、寿六州设13个山场收购茶叶。园户(茶农)生产茶叶除作税输租外,全部由官场收购。信阳茶叶归光州收购。据《宋会要食货志·买茶额》载: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即1162年,宋朝当地政府在光山、固始、商城光州3个山场共收茶70多万斤,加上十分之二的走私茶、自饮茶、食茶、贡茶等,主要茶区的信阳、固始、商城、光山、罗山等地,产茶达84.6万斤。

元代沿用榷茶制。据考,河南省设榷茶运司,山场统买统卖,垄断经营,同时又招商纳引,商买商卖,重征茶税,茶叶生产遭到破坏。《茶业通史》有这样的描述:自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后,38年茶税增加三百六十倍,平均每年增十倍左右。茶税剧增,茶农种茶积极性受到严重挫折,生产惨遭破坏。这时,全国产茶约160万担,比宋代621万担减少70%以上。

第四章明清的信阳茶

明代实行茶引税并行制,产茶必重税,膏脂茶农,茶业渐衰。《茶业通史》载:明神宗万历六年,河南省收茶税1280贯,折算茶叶12.8万斤,加上20%自饮、走私茶等,计15.36万斤。这时,信阳县茶园约千亩,产茶约3万斤。朝廷官吏贪污成风,挥金如土。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朱立羽为筹备皇子婚礼,取户部银2400万两,其中多为茶税。在明统治者的盘剥下,加上土匪抢劫,至明末,许多茶树被伐,茶叶生产开始衰落。周亮工在《闽小记》里称道:“武夷(福建)产茶甚多,黄冠(指茶农)即获茶利,遂偏种之,一时松括樵苏殆尽。及其后,崇安令例致诸贵人,所取不赀,黄冠若于迫乎,尽砍所种武夷真茶,九曲遂濯濯矣。”当时福建地区有一首茶歌道“茶兮尔何知,乃以尔故灾黎元。”今天,在柳林大、中、小三茶沟和浉河龙潭等处仍留明代晚期茶树被伐后尚存的遗株。

清代,有记载的信阳种茶县有光山、固始、潢川、商城、罗山等。据王象谱《广群芳谱》记载:“瀑布山产大叶茶。”至今该县罗汉肚子山顶上还有3株野生大茶树。又据清代《顺治通志》记载:“茶山信阳,罗山有之。”元、明、清时期,河南省茶叶产量均无确记载。

清乾隆时期,外国资本大肆入侵,掠夺我国大量资产,茶叶亦大量向海外输出,一度曾对茶叶生产起刺激作用。由于信阳县茶园在明末毁坏严重,元气难以恢复,直到清末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