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海报赏析
张艺谋电影海报赏析概要
这张是电影《菊豆》的美国 版海报,像一把小小不息的 火,燃着蓝色的火苗,在无 尽的黑里盛放。人物呈红色 出现在生命力。人 物站立最中间,抱着的 孩子表示了女主在电影 中的身份。
7
这个不是海报,但我喜欢 这个字体:正如这部电影 的人生一样。活得虽不是 很大气,凛冽,但照样活 得饱满,自得。
《十面埋伏》
24
2004年张艺谋导演的《十面埋 伏》 的海报, 发现有十余种版 本, 有中国版、美国版、韩国版、 日本版、德国版、英国版在不 同的国家发行各不相同的电影 海报, 是将影片推向国际舞台的 重要战略之一。同时这一时期 的电影海报设计也呈系列化。
在下些系列海报中,不难发现, 色彩应用已经到了成熟的阶段。 画面中人物的表情、背景、以 及字体设计都展现了中外结合 的风格。
《十面埋伏》
25
26
21
《英雄》的电影色彩在黑色、 红色、绿色、黄色四种色调 的对比中产生意义。在红色 调和黑白色调的对比之下, 我们发现红色是带有暴力倾 向的,也是无名情绪的主观 色彩。 《英雄》利用纯度如此高的 色彩讲故事,处理的手法还 是诗意化的,强烈的色彩对 比参与了剧情,也推动着情 节的发展。
22
23
《十面埋伏》海报中的绿色 再次挑战色彩的视觉冲击效 果,整个画面一片碧绿。在 色彩心理学中,绿色代表着 生命、希望、淡定、从容。 也许正是导演所期待的一个 公平的舆论环境吧!
张艺谋电影海报赏析
戏剧影视 陈茜
对于电影来说,海报的外在形式具有至关重要的 作用和地位,也是能够确保电影作品达到较好宣传 效果的重要措施,是顺利完成电影票房任务使命的 重要关键性因素。
当前,最常见的电影海报的形式就是张贴海报的 形式,这种形式能够更加直观的将电影作品的精华 展现在广大的电影爱好者或者受众的视野之中。从 这个角度上来分析,一幅具有艳丽色彩、动感形式、 强烈刺激的电影作品海报,能够更加有利于吸引起 广大的电影爱好者或者受众高度关注和持续关注。
从中国水墨绘画语言看张艺谋《影》中的影视表达
从中国水墨绘画语言看张艺谋《影》中的影视表达作者:涂蕊来源:《大观》2020年第05期摘要:《影》是张艺谋导演历时三年执导的一部独具东方韵味的武侠片,其水墨画的风格开启了张艺谋色彩归零的电影美学新篇章。
在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中,水晕墨章、虚实相映、随类赋彩、留白等都曾是绘画艺术的意境追求。
张艺谋导演的《影》融入了大量的传统美学思想及元素,以这些审美意象来分析电影视听语言的表达,从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自身特质与电影创作内在的深层联系,让传统在现代绽放。
关键词:《影》;水墨;传统意象“人心如影,这部影片是以水墨风格讲人的复杂内心和性格,把人性的复杂影影绰绰地浮现在光影之中。
[1]”导演张艺谋对《影》评价道。
《影》选择水墨叙事与传统艺术中的书法、音乐、道法自然、阴阳八卦相结合的方式,放映后在中西方媒体及电影学界引起热烈反响,其别具一格的审美特征,从艺术形式到精神内容,所传达的意境都带来了影视美学新高度,并且,通过阴阳两极探讨真与假的哲学问题,内涵极为丰厚。
一、水晕墨章的光影光与影是电影的灵魂,《影》的电影美术在影像造型语言上运用绘画章法,营造灰蒙的画面及审美意象,没有了以往张艺谋饱和度较高的大胆用色,“诗情画意”的电影画面走向黑白灰为主的美学空间,其创作背后隐藏着悲凉的艺术情节,与“影者”的主题同质趋向,与光影手法的天然优势相得益彰。
影片中的光多来自窗外,照映在人物面貌及衣物上,与光线灰暗的室内形成明显黑白对比,凝重、冷静、克制呼之欲出,通过间接含蓄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种色调不靠特效,完全掌握在导演影像表达的处理上,这得益于张艺谋导演早年从事摄影专业以及早已内化于心的传统美学理解。
“影”依真身存在而存在,它酷似、模糊、无法界定,只具有其表,内核无法明晰。
影子境州的存在使得都督彰显了自身价值的同时,其身份可取代性也给都督带来巨大焦虑,所以在片中我们看到都督的密室设有监视口,由口而入的光打在都督脸上,逼仄压抑空间下的野心阴谋,令人不寒而栗。
《英雄》色彩分析
耀色彩之美《英雄》这部影片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便是耀色彩之美,把一种心理的色彩完美的用画面呈现出来。
影片在主次色彩的运用上,用得恰到好处,张艺谋不仅是一个好的导演,更在色彩方面有着很好的造诣,电影中色彩是很重要的角色,它决定着这一场电影是否给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更确切的说是看这个导演是审美意识。
导演通过色彩的运用把风格结构有层次地展现出来,为环境、人物心境主题思想等服务。
这部电影的整体色彩风格为灰、蓝、为主色调。
影片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就是万马奔腾的场面,山峰、尘土,马蹄,在一个灰蓝色的场景中展现出来。
我认为,这是一个历史篇,本来就应该有一种复古的冷色调为主,张导用色彩画面给我们交代了一个大概的历史时间,把观众带进这个电影故事情节中去。
接着,便是无名进宫面圣,然后像秦王讲述如何杀死残剑、飞雪、长空等人的。
直到无名讲述完怎样’“杀死”长空的时候都主要以灰蓝色调为主体,值得一提的是长空的衣着,一件黄色的服装,在灰蓝的背景中特别耀眼,这或许是张导有意而为之,长空是一个英雄人物,在无名心目中他是一个对手,是一个朋友,是武功很高的侠客,通过对衣着颜色的展示,来表现长空的性格特征与形象。
在现实打斗中颜色本位灰蓝,但当长空和无名用意念打斗时,颜色一转变为黑白,这给我们一种武学至高境界的展现,它区别与现实中的打斗,所以张导故意把这个颜色定为黑白的,让观众一眼就能看明白他们的武学境界。
接着便是无名为秦王“回忆”讲述怎样“杀死”残剑、飞雪的。
这里主要用的色彩为红色,在这一情节中导演把红色的种类运用得漓淋尽致,淡红、艳红、梅红等的运用,都体现着导演驾驭色彩的能力。
对剑字的题写都运用红色,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穿着不同的颜色,其实在无名、飞雪、残剑、如月中,性格最急的是如月,但导演却用最淡的红色来为其穿着,这运用一种对比式蒙太奇鲜活的彰显出来。
映像最深的还是那一场白杨林里面的决斗,飞雪和如月两个穿着黄色的服装,一淡一浓,在黄色的白杨林中飞舞着,让我们看到的是舞美和武美的完美结合,在这一场景的构图中,把表情、特写、叶子的飘落等处理得美不胜收。
电影《影》的视觉符号解读:水墨下的人性
电影《影》的视觉符号解读:水墨下的人性《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该电影通过视觉符号塑造了一幅水墨画般的中国古代宫廷景象,深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层次的心理活动。
在影片中,许多视觉符号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寓意,下面就来解读一下《影》中的一些视觉符号。
首先要解读的是电影中所使用的水墨画风格。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浓墨重彩、意境深远的特点。
在《影》中,张艺谋巧妙地运用了水墨画的元素,通过影片的色调、布景和构图等方面来呈现出一种明清古代宫廷的审美氛围。
整部电影的画面给人一种素雅、典雅的感觉,仿佛是一幅宫廷画卷悠然展开。
这种水墨画风格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为了塑造一种独特的情感氛围,一种悠然自得的古代宫廷美学。
其次要解读的是电影中所使用的光影效果。
在《影》中,光影被巧妙地运用,成为了塑造情感氛围和烘托人物内心世界的媒介。
电影中的光影呈现出一种古代宫廷的质感,时而明媚、时而幽暗,宛若一幅水墨画的细节。
在一些关键的情节中,光影的运用更是展现出了一种戏剧化的效果,比如在宫廷争斗的场景中,光影的变化仿佛是一个巧妙的戏剧舞台,让人物的情感冲突更加深刻。
光影的运用不仅展现出了导演的艺术功力,更是为整个电影增添了一种深刻的审美情感。
电影中的服饰和道具也是影片中的重要视觉符号。
《影》中的服饰和道具都采用了古代宫廷的元素,比如汉服、发簪、腰带等,这些服饰和道具都呈现出了一种古代宫廷的风姿。
通过服饰和道具的运用,影片营造了一个古代宫廷的生活场景,而古代宫廷所承载的礼仪、仪态、权力斗争等元素也随之浮现。
这些服饰和道具不仅为影片增添了一种历史感和文化底蕴,更是为古代宫廷文化的再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要解读的是电影中所呈现的自然景观。
在《影》中,自然景观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视觉符号,体现了古代宫廷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趣味。
电影中的自然景观呈现出一种神秘、婉约的气息,比如宫廷花园、湖泊、山林等,这些自然景观不仅为影片增添了一种恬静的意境,更是为影片中人物的情感表达提供了一种更加深刻的背景。
电影《影》的视觉符号解读:水墨下的人性
电影《影》的视觉符号解读:水墨下的人性电影《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古装文艺电影,以中国古代的水墨山水画为背景,呈现了一幅水墨丹青般的视觉盛宴。
在这部电影中,水墨艺术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不仅在画面设计上展现出独特的美感,更在角色性格和情节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电影《影》通过水墨的视觉符号,将人性的复杂、矛盾和曲折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古代中国,水墨画是一种充满哲学意味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具有浓墨重彩的视觉美感,更蕴含了对人性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电影《影》在这一古代艺术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性的解读,展现了古代中国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电影《影》中的水墨画面呈现出了古代中国的传统审美风格。
影片中富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山川和林木,将整个画面打造得仿佛一幅水墨山水画般的画卷。
这些画面既有浓墨的黑白对比,又有丰富的线条和层次感,展现出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意境和美感。
这些画面不仅为影片增添了古代中国文化的气息,更为观众呈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
电影《影》中的水墨画面也为人物性格的深度塑造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水墨画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在表现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美感,更在意境和意义上有着丰富的内涵。
电影《影》通过运用水墨画的视觉符号,塑造了许多充满禅意和内涵的人物形象,如主人公的情感起伏、对国家的忠诚、对权力的欲望等。
这些角色通过水墨画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心世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影》中的水墨画面也对情节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水墨画在中国艺术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在美学上有着独特的魅力,更在情感和心境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电影《影》通过水墨画的视觉符号,将故事情节与画面元素相结合,使整个影片呈现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古代中国文化风情。
这种绘画式的情节发展方式,使影片在视觉和情感上都具有强烈的冲击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影》的视觉符号解读:水墨下的人性
电影《影》的视觉符号解读:水墨下的人性电影《影》是中国导演张艺谋的一部历史片,通过浓郁的水墨画风和独特的视觉符号,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和权力的腐败。
整部电影的视觉风格以水墨为主,这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美学风格。
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画法,注重用墨色表现意境和情感,借助于笔墨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图案来衬托电影的氛围。
电影中使用的大量黑白画面以及抽象化的形象,使观众感受到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同时也给人以压抑和神秘感。
电影中的角色服装和道具也是视觉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
角色们身着传统的宫廷服饰,头戴发髻和蓝色头巾,展现了中国古代帝王的魅力与权威。
而精致的玉器、琵琶等道具,则增加了戏剧化的效果。
这些服装和道具的设计,结合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使电影的场景更加生动。
电影中的光影运用是视觉符号的重要手段。
水墨画的特点就是善于运用光与影的对比来表现不同的情绪和主题。
电影中通过光与影的变化,让观众感受到角色内心的复杂情感和阴暗的心理。
电影中常常使用逆光来烘托气氛,呈现出阴郁、神秘的画面效果。
这种光影的运用不仅为电影增添了美感,也使得观众能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和角色的内在世界。
电影中使用的色彩也是视觉符号解读中重要的一部分。
水墨的特点是以黑白灰为主,而在《影》中,黑色起到了凸显情节和烘托角色的作用。
黑色象征着迷雾、阴暗、神秘,也与电影中的阴谋、权谋相对应。
黑与白的对比,也反映了人性中善恶、真假的斗争。
通过黑白的运用,电影传达出了观众对人性和权力的思考。
电影《影》通过水墨画风和独特的视觉符号,表达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权力的腐败。
观众在欣赏电影的也可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反思。
电影《影》的视觉符号解读:水墨下的人性
电影《影》的视觉符号解读:水墨下的人性电影《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古装爱情片,该电影围绕着权力斗争、生性情欲、爱情和人性的纷争展开。
在电影中,视觉符号是建立情境、营造氛围的关键,而水墨意境深厚的画面更是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抹深沉的底蕴。
首先,电影中的黑与白这对视觉对比的符号构建了一种两极分化的格局。
黑与白的对峙既表现了阴阳、阴暗与光明的对抗,也表现了魏国内部的险恶与不断反复的斗争。
电影的开头就以全黑的背景为基础,在这个黑色的画布上,随着音乐的渐进,一只乌鸦的形象顿时出现。
这只乌鸦即是黑色的代表,也是人类古老文化中的吉祥之物。
随着这只乌鸦的声音,慢慢引入了更多色彩。
在片中,黑色袍子的人非常显眼,他们穿黑色袍子,走路很像幽灵,这使他们的形象非常鲜明,与白色墙壁产生强烈对比。
电影中还有许多黑色与白色的对比,如影子中的白色袍子、灯笼上的黑白相杂、训练场上的黑白分明等等,这些都为电影增添了许多震撼的视觉场面。
其次,水墨画面是电影中最具特色的符号。
水墨画作为中国古典绘画的代表,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
电影中,比起妙笔画人物,更突出的是水墨的质感和画面的格调。
画面古朴素雅、线条流畅,各物体轮廓、颜色层次分明,将静态美与动态美的统一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剧情或情感紧张的时候,摄影机采用快十倍的放慢速度,配合高清水墨的特效,让美感更为深刻。
比如,片中一幕“纸片破衣”,剧情紧张,但是采用了水墨特效,使得这一场景的美感爆发出来,让人回味悠长。
最后,电影中人性的渲染是最为重要的。
人性观是电影所展示的核心价值,张艺谋更是提出了“似水之流”的人性观。
在电影中,将各种生理欲望交织进权力争斗的迷雾中,表现了人性各种纷杂而又矛盾的方面。
主角影的个性就很像影子:“影子是冷静的”、“影子心地善良,有愧疚感”;同时也有它自己的矛盾:“很爱她,却不敢承认,怕她离开,怕她受到危险。
”这种矛盾的情感在电影中随时可见,也是人性最为真实的体现。
总之,《影》的视觉符号非常有特色,黑与白的对比、水墨画面的质感以及人性的渲染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古典并且非常深度的人性图景。
电影《影》的视觉符号解读:水墨下的人性
电影《影》的视觉符号解读:水墨下的人性
电影《影》是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具有浓郁中国风的古装影片。
在这部电影中,视觉符号的运用极为丰富,其中的水墨画作为重要的视觉符号,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魅力,也为电影增色不少。
水墨画所蕴含的艺术内涵和人性哲理也得以体现。
水墨画一直被视为古代智慧的结晶,它不光包含了绘画的技法和表现形式,更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积淀。
在电影《影》中,影片中涓滴不落的雨水,无声无息的出现与消失,以及水墨画中常见的枯树寒山等元素,都意味着人生的起伏和无常,传达了人性的善恶之间的较量,以及无常的世界观。
通
过这些水墨画的元素的运用,导演成功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同时也呈现了中国传
统文化的魅力。
水墨画的运用进一步加强了电影的情感表达。
水墨画具有夸张和抽象的特点,常常通
过一些简练的线条和形状来表达情感。
在《影》这部电影中,导演通过运用水墨画的手法,将人物的情感表达简化到极致,使得观众更加直接而深刻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电影中的色调和光影处理也运用了水墨画的特点,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悬疑感,从而提高了观影的视觉享受。
电影《影》中水墨画的运用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通过其艺术内涵
和情感表达,为电影赋予了独特的视觉符号,使得影片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通过细
致入微的水墨画运用,电影《影》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水墨下的人性世界,引发了观众对人
性的思考和审视。
电影《影》的视觉符号解读:水墨下的人性
电影《影》的视觉符号解读:水墨下的人性电影《影》是由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古代战争剧,讲述了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故事。
这部电影在视觉上运用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来表达人性的多样性和未来的可能性。
其中,水墨画风成为了电影的重要视觉表现手法之一,通过水墨的笔触、色彩和构图来描绘出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和纷乱的内心世界。
本文将从电影符号学的角度来剖析《影》中的视觉符号,探究水墨下的人性之美。
一、水墨画风在电影中,水墨画风的运用显得十分精准而又恰到好处。
水墨画是一种特殊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极强的传统文化意味。
它以墨汁勾勒描摹出自然界和人物的形态,其用水加墨色的流淌与画面的遮蔽与露出,如同情感的流淌、内心的复杂与变化。
因此,水墨画的构图和色彩对于人的情感和内心变化都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在《影》中,水墨画风的运用极为丰富。
首先,电影的开头便是一幅天空与鸟的水墨画,这也与电影结尾的飞鸟有了呼应,象征着人类对于未来的向往和蓝色天空的自由之意。
其次,电影中使用了许多水墨画的构图手法,比如多层次的画面叠加和画面局部遮蔽,来展现出角色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内心的波澜起伏。
而且,尤其是在电影中描绘战争场景和战斗戏份时,水墨画风更是体现了电影的艺术风格和张艺谋导演的独特视角。
这种画风的使用不仅让电影具有强烈的文化气息,而且也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美的享受。
二、黑白分明的色彩黑白分明的色彩是《影》中另一个重要的符号。
黑白分明的色彩不仅充分体现了水墨画风,更是为观众讲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在影片中,黑、白、灰三种颜色被运用得恰到好处,将不同人物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黑色和白色在电影中分别被用来代表两个势力,即护国军和南国兵。
黑色代表护国军,象征着强势、坚决、充满战斗力,而白色则代表南国兵,象征着柔弱、蒙昧、不堪一击。
其次,电影中运用灰色来代表内心矛盾、摇摆和难以取舍的情感,如电影中张诚骄傲的意识和袁婕和张诚彼此的爱情,通过灰色的运用来展现角色内心的矛盾,这一点尤为重要。
电影《影》的视觉符号解读:水墨下的人性
电影《影》的视觉符号解读:水墨下的人性1. 引言1.1 电影《影》的背景介绍电影《影》是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于2018年上映。
这部电影故事背景设置在中国春秋时期的国家政治舞台上,讲述了权力斗争、阴谋勾心、忠诚与背叛等主题。
该电影曾在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奖。
张艺谋导演通过独特的影像语言和视角,向观众展现了一幅充满古典美感的视听盛宴。
电影《影》不仅在故事情节上引人入胜,更是在视觉呈现上达到了极致,其中水墨画风格的运用更是成为影片的一大特色。
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通过独特的笔墨、线条和色彩,展现出了充满禅意和哲理的艺术美感。
在电影《影》中,导演巧妙地将水墨画风格应用在影片的视觉呈现上,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韵味。
通过对水墨画风格的运用,电影《影》深刻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辩证关系,呈现出一幅水墨下的现代人性图景。
1.2 水墨艺术与人性的关联性水墨艺术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其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水墨画中,虽然没有明确的线条和色彩,但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墨迹的浓稠或细腻,画家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内在世界。
水墨画所强调的是“意”而非“形”,更加注重的是画家内心世界的表达与情感的传递。
人性是人类的基本属性和特征,涵盖了人类的情感、智慧、道德等方面。
水墨艺术与人性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水墨画中,画家往往通过墨色和线条的表现,塑造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表现出人性的种种面貌。
水墨画所强调的情感抒发和内心表达,与人性的深刻探讨密不可分,通过水墨画的表现形式,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多样性,思考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情感追求。
电影《影》正是充分利用了水墨画风格来探讨人性的内在世界,通过独特的视觉符号和色彩运用,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呈现得淋漓尽致。
2. 正文2.1 水墨画风格在电影《影》中的运用在电影《影》中,导演张艺谋巧妙地运用了水墨画风格,为整部影片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电影《影》的视觉符号解读:水墨下的人性
电影《影》的视觉符号解读:水墨下的人性电影《影》是由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古装影片,影片以唐朝末年的临安为背景,通过一段充满权谋斗争和人性考验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悲剧。
在这部电影中,水墨画风的视觉效果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通过水墨的意境和色彩,观众得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影片中的人性困境和内心挣扎。
本文将从水墨下的人性出发,对电影《影》的视觉符号进行解读。
水墨在《影》中的视觉效果也烘托了人性的阴暗面和矛盾心理。
在水墨的笔触下,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显得更加丰富和立体,他们的情感包容了喜怒哀乐,展现了复合的人性。
在水墨画的渲染下,每一个角色的面部神态和情感表达都显得更加深刻和真实,观众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每一个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水墨的笔法让影片中的人物更加生动,更加具有感染力,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水墨的色彩为影片增添了一种梦幻和虚幻的氛围,突显了人性世界的不确定性和迷离。
在电影中,水墨的淡墨色调和浓墨渲染展现了一种模糊和朦胧的美感,这与人性的不确定性和命运的玄机相契合。
在水墨的映衬下,影片中的人物和情节显得更加扑朔迷离,让观众在迷离的画面中感受到人性的曲折和世界的变幻。
水墨的意象让影片中的人物与情节相得益彰,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艰难。
水墨画的意境和色彩也为影片中的权谋斗争和人性挣扎增添了一种艺术的韵味和情感的厚重。
在电影《影》中,水墨的笔触和色彩勾勒出了一个充满血与泪的世界,展现了人性的悲壮和苦难。
在水墨的渲染下,影片中的权谋斗争和人性挣扎显得更加深刻和痛苦,观众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每一个人物的心路历程和痛苦经历。
水墨的视觉符号加深了影片的情感张力和震撼力,让观众在欣赏视觉美感的也得以更加深入地思考人性的悲剧和命运的无常。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首先,张艺谋的作品风格鲜明,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他喜欢使用鲜明的色彩,以及强烈的情感和动作表达来营造戏剧性的效果。
他以其精心构造的场景和精美的镜头抓住观众的眼球,带领观众进入他创造的独特世界。
例如在《活着》中,他使用了大量的鲜红色和黑白对比的视觉元素,来突出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状态。
而在《英雄》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他则运用了精美的服装和场景构建,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冲突与融合。
其次,张艺谋的作品经常探讨人性和社会问题。
他倾向于关注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物的命运,揭示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他将个人的故事与社会、历史的背景融为一体,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在《红高粱》中,他通过对一个家族三代人的描绘,揭示了中国农村的封建习俗和家庭关系的变迁。
而在《鬼子来了》中,他则通过对日本侵华行为的揭露,让观众深刻体会到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苦难和破坏。
此外,张艺谋的作品常常使用象征与隐喻的手法来表达内在的情感和主题。
他借助符号和视觉元素,以及动作和表情,来暗示人物心理的变化和发展。
例如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他使用了大量的红色元素,象征着权力和财富的欲望,以及对红灯笼一族的控制和压迫。
而在《菊豆》中,他则通过大量的视觉符号和对比,来表达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边缘和束缚。
最后,张艺谋的作品还常常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他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研究深入浅出地融入到其作品中,使得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例如在《英雄》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他运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武术和戏剧元素,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在《十面埋伏》中,他则将中国古代战争策略和人性的复杂性相结合,创造了一个独特而令人深思的作品。
综上所述,张艺谋的作品风格鲜明,他善于运用鲜明的色彩和情感表达,以及精心构造的场景和镜头来吸引观众。
他经常通过探讨人性和社会问题,以及使用象征与隐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深入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
《英雄》——色调分析
《英雄》——色调分析品味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其中不乏看见他对于色彩的控制是值得我们去欣赏的,对于色彩的标识是打开这部影片的又一把钥匙,从他的镜头下,黑色,红色,蓝色,绿色,白色这些基调似一个人有着自己的个性,情感,甚至是独一无二的灵魂。
黑色:骑着黑色战马的战士,一眼望不尽。
在殿外的大臣穿着黑色站在两边,黑色中透露着一种威严,殿内是一片空旷,秦王处在一个充斥黑色的环境之中,他的内心孤独,寂寞,“十年来,从未有人上殿近寡人百步。
”从他们两人的发饰服饰以及周围的摆设来看,黑色调成为无名和秦王的主要色调贯穿于这部电影,黑色是无名在整部影片中对于生与死的讲述,在无名的世界里生死无足轻重,面对飞来的万箭,他很坦然,他的内心想要寻求一种解脱,从黑色中解脱出来。
秦王,他对自己定下体制无奈,黑色是他肩上担当的责任。
红色:荒漠戈壁之中,一座红色书馆突兀,像岩浆要喷发,心里涌起一阵心慌,随后秦人率领千军万马,以放箭展开腥雨之战,赵人端坐仍然在练习书法,“你们要记住,秦国的箭再强,可以破我们的城,灭我们的国,可亡不了赵国的字!”红色又象征着历史兴衰流淌着的血液,是赵国轰轰烈烈的民族气节和炽热的生命,朱砂的出现,体现了导演对于文化血脉这一重要情怀的暗指。
另一方面,红色映照着这个故事中是残剑和飞雪的互相猜忌。
飞雪一剑刺出去,红色是戾气、冲动和怀疑。
两个红衣女子在一片红色的树林里,枯黄的树叶缓缓飘落,剑扫过落叶,如月眼光是凄冷仇恨的。
金黄的树林在如月被剑刺后随即晕染成鲜红一片,似鲜血。
蓝绿色秦王回忆记忆中的刺客,蓝绿色调,秦王身为一国之军,缜密的心思,镇定自若,而残剑飞雪则是胸怀坦荡。
绿色给人以平静,希望,更令人舒缓。
所以能从书法中悟出剑道,身穿青衣也令人感到温婉气息铺面而来。
两人有许多美好的记忆,绿水无痕,停留在彼此的心里。
在那个青色的早晨,飞雪刺伤残剑,对残剑说“我要你好好活下去。
”又带着一抹哀伤。
那是纯真的爱情。
白色白色是纯洁,干净的颜色,是残剑,飞雪忠贞的爱情“我们再不会浪迹江湖了,我现在就带你回家,回我们的家。
张艺谋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的色彩美学-2019年精选文档
张艺谋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的色彩美学一、民间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张艺谋出身于陕西农村,他了解农村,懂得农村。
他在电影里时常透露出一股浓重的乡土眷恋情怀。
巧妙的民间色彩运用成就了他独树一帜的画面风格,是他最擅长的表达自身创作意图的利器。
(一)中式色调的“俗”简洁明快与夸张浓烈的色彩是张艺谋电影抓住观众眼球的一大法宝,强烈刺激的色彩对比往往能碰撞出绚丽、热闹的气氛。
这种典型的中式色调风格恰恰是民众最容易接受和喜爱的情感表达形式。
张艺谋就特别偏爱原生态的民间色彩,时常运用这种色彩搭配展现自然、人类和情感各方面的观念形态。
张艺谋说:“我要彻底的鲜艳,所有颜色都要吓人一跳,哪怕俗一点也好。
”这种色彩运用的“俗”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涵养不谋而合,在传承华夏民族传统的同时,这种雅俗共赏的定位也更容易赢得国际认可。
“俗”的色彩理念在张艺谋的电影中随处可见,《秋菊打官司》中他就为我们呈现了这种极具乡土特色的色彩语言,影片中的黄土地、红辣子、玉米棒、鲜红的女性服饰等情景色彩,不仅给观众带来一种充满张力的乡土视觉冲击,也同样影响并刺激着观众的心理,带动着观众的情绪起伏。
(二)基调颜色的“真”电影的基调颜色是观众最直观地感受到的画面色彩组合的倾向。
从某种程度上说,基调颜色的选择左右着观众观赏电影的心情。
通常情况下,一部电影的基调颜色也反映了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调。
从色性上看,《秋菊打官司》偏向于暖调子,这种选择使得这部原本严肃的法律题材的影片蒙上了一层喜剧色彩,明快的叙事基调也让观众在解读影片时更加轻松;从色相上看,影片不像《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样,完全以夸张的红色为基调,《秋菊打官司》的基调颜色相对丰富,有黄调子、红调子、白调子、灰调子等,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从色彩明度上看,影片以明调为主,大多数场景的颜色都相对明快,但也有部分场景以暗调来展现;从纯度上看,电影中不乏高纯度的亮色细节,大红袄子、红辣子、金黄色的玉米棒子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影》的视觉符号解读:水墨下的人性
电影《影》的视觉符号解读:水墨下的人性电影《影》由张艺谋执导,于2018年上映。
本片以明朝的政治斗争为背景,通过宫廷权谋和个人情感之间的博弈,讲述了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恨情仇。
在影片中,水墨画是一种重要的视觉符号,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元素,更多的是让观众通过视觉来感受影片中人性的禅意。
下面将从水墨画在电影中的应用和对人性的符号解读来探讨《影》中的意义。
我们来看一下水墨画在电影《影》中的应用。
在影片中,水墨画无处不在,从建筑结构到服饰配饰,无不散发着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韵味。
影片中的宫殿建筑用水墨画的线条勾勒,黑白分明,充满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角色的服饰也大量运用水墨元素,服装上的花纹、颜色以及设计都充满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韵味。
整个影片以水墨画为视觉样式,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幅幅古代水墨画中。
而这种水墨画的应用让整部影片充满了中国古典美的气息,也使得影片更加富有艺术感。
我们来解读一下水墨画在电影中所代表的人性符号。
在电影中,水墨画被用来象征人性中的各种情感和情绪。
水墨画中有着浓烈的对比,有着黑与白的明显分界,这种对比使得水墨画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在影片中,水墨画的对比象征了人性中的矛盾、冲突和挣扎。
在政治斗争和爱情关系中,人们的内心往往也会有着各种矛盾和冲突,这些人性的矛盾和挣扎在水墨画的对比中得到了鲜明地呈现。
水墨画中的意象也被用来表达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在水墨画中,以笔墨勾勒出的山水花鸟,每一笔每一画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这些意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诠释。
在影片中,角色们的情感纠葛和内心世界,就如同水墨画中的意象一样,丰富而复杂,蕴含着无尽的内在世界。
水墨画的留白和虚实变化也被用来象征人性中的无限可能和变化。
水墨画中常常留有大片的留白,虚实交错,这种留白和虚实变化给了观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在影片中,水墨画的留白和虚实变化也让人们对于人性的无限可能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人性无法被简单的定义和刻画,它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充满变化的。
电影《影》的视觉符号解读:水墨下的人性
电影《影》的视觉符号解读:水墨下的人性电影《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历史题材影片,该片采用了独特的水墨风格,讲述了春秋时期的一个爱恨情仇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水墨画风的运用成为了视觉符号的重要表现形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纷繁。
本文将通过对电影《影》中的视觉符号进行解读,探讨水墨下的人性。
电影《影》中的水墨风格可以被视作一种视觉符号,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境和美学。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表现,通常以墨色为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
在电影《影》中,导演张艺谋通过运用水墨的绘画手法,将影片的画面呈现出了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与片中的故事情节相得益彰。
在影片中,水墨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为了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和离奇。
水墨风格在电影《影》中的应用,还可以被视作一种对人性的象征。
水墨画以其独特的笔墨运用和意境表现,常常被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体现了艺术家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在电影《影》中,水墨画风被用来表现人性的曲折和离奇。
故事中的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被通过水墨的绘画手法呈现出来,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心灵挣扎。
水墨画的独特韵味,使得影片的人性议题更加深刻生动,观众可以通过水墨的意境感受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影《影》中,导演张艺谋还运用了水墨的视觉符号来营造出一种超现实的氛围。
通过在影片中运用水墨风格的画面表现手法,他成功地打造了一个古老而离奇的世界观,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境之中。
在这个超现实的世界中,人性的复杂和纷繁被表现得更加深刻,让观众更加凝视着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
这种超现实的水墨画风,不仅仅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特色的电影作品,更是对人性问题的深度思考和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剧影视 陈茜
对于电影来说,海报的外在形式具有至关重要的 作用和地位,也是能够确保电影作品达到较好宣传 效果的重要措施,是顺利完成电影票房任务使命的 重要关键性因素。 当前,最常见的电影海报的形式就是张贴海报的 形式,这种形式能够更加直观的将电影作品的精华 展现在广大的电影爱好者或者受众的视野之中。从 这个角度上来分析,一幅具有艳丽色彩、动感形式、 强烈刺激的电影作品海报,能够更加有利于吸引起 广大的电影爱好者或者受众高度关注和持续关注。
12
现实主义色彩
13
《秋菊打官司》是张艺谋电影 色彩走向现实主义的第一部影 片。海报中色彩的运用上偏于 淳朴自然的色彩,以衬托事件 本身。人物造型也没有舍弃对 传统民族造型的偏爱,纯洁朴 素。
14
海报里的造型最大限度的接近 生活地本真。还原了真是的生 活。
15
《一个都不能少》也在最大限 度的淡化色彩的夸张性,以求 贴近生活,使观众可以把 注意力集中在对人的关注上, 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
华丽色彩
19
极其华丽的色彩运用,黄色代表华贵与权力。两款海报一张全家福人物 冷漠的表情充满诡异复杂的关系。一张人物刻画的霸气侧漏。同时海报 中的金属黄色给人冷冰冷的感觉,距离感十分强烈。
20
《三枪拍案惊奇》追求在民 俗文化上的回归,大胆的运 用色彩的对比,以及色彩面 积的对比,强调了服装色彩 效果,使人物和周围环境协 调在一起时,无法忽略人物 的艳丽,突出人物关系。
25
26
21
《英雄》的电影色彩在黑色、 红色、绿色、黄色四种色调 的对比中产生意义。在红色 调和黑白色调的对比之下, 我们发现红色是带有暴力倾 向的,也是无名情绪的主观 色彩。 《英雄》利用纯度如此高的 色彩讲故事,处理的手法还 是诗意化的,强烈的色彩对 比参与了剧情,也推动着情 节的发展。
22
23
《十面埋伏》海报中的绿色 再次挑战色彩的视觉冲击效 果,整个画面一片碧绿。在 色彩心理学中,绿色代表着 生命、希望、淡定、从容。 也许正是导演所期待的一个 公平的舆论环境吧!
2
红色
《红高粱》海报,图1明显带有年画民俗的感觉,大半的篇幅的红色,有着强烈的 视觉冲击。图2高粱的特写镜头,极具生命力。这是明显中国元素的电影海报,但 和电影一样,极具张艺谋风格。
4
《大红灯笼高高挂》两款海报都是突出巩俐的主人公地位, 图中象征欲望与的红色以饱满的色彩华丽的铺陈,大红灯笼 成为其中权利的象征。
16
以简单色调为背景色衬托人物。
17
2005年的《千里走单骑》,色彩自 然本真,延续了纪实的视觉风格。 海报真实朴素的色彩有利于还原亲 情的深沉厚重之美。在海报中色彩 都是纯粹干净的,蓝色的天空是尤 为突出,给人一种深沉之美。从色 彩心理学角度讲,蓝色是灵性的、 深邃的,它象征着睿智、思考。
18
5
这张是电影《菊豆》的美国 版海报,像一把小小不息的 火,燃着蓝色的火苗,在无 尽的黑里盛放。人物呈红色 出现在火焰的最中心。
6
《活着》温馨的红色为 底色,充满生命力。人 物站立最中间,抱着的 孩子表示了女主在电影 中的身份。
7
这个不是海报,但我喜欢 这个字体:正如这部电影 的人生一样。活得虽不是 很大气,凛冽,
24
2004年张艺谋导演的《十面埋 伏》 的海报, 发现有十余种版 本, 有中国版、美国版、韩国版、 日本版、德国版、英国版在不 同的国家发行各不相同的电影 海报, 是将影片推向国际舞台的 重要战略之一。同时这一时期 的电影海报设计也呈系列化。 在下些系列海报中,不难发现, 色彩应用已经到了成熟的阶段。 画面中人物的表情、背景、以 及字体设计都展现了中外结合 的风格。 《十面埋伏》
8
黑白
9
一张全家福,一幅关系 图,但角力的并不只是 三个成年人。一样的时 代,悲剧总是重复着开 始。
10
张艺谋的早期作品, 粗糙感很强,但同时 人物占大半个版面一 半的脸与眼神都给人 以紧张感。商业片试 水之作。
11
《我的父亲母亲》海报中包含了黑白与彩色元素,正如电影中是用黑白 和彩色两种色彩来表现时间的变化。 彩色是生机勃勃,充满朝气,浪漫 美丽的象征;黑色是沉重、阴沉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