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社会学界逐渐兴盛、流行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分析、理解人际间大多数行为之最佳方法是将行为当作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商品和服务来交换。

现代社会交换理论的奠基人是乔治•霍曼斯,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彼得•布劳和理查德•爱默森两位美国社会学家。

其中霍曼斯的交换理论着眼于个人层次上对个人行为的解释,一般称之为行为主义交换论;布劳的理论侧重于探索从人际互动的交换过程到支配社区与社会复杂结构的交换过程,可称之为社会结构交换论;爱默森把网络分析技术应用于交换理论,一般称为社会交换网络分析。

一、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一)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50年代中后期,美国国内社会矛盾的普遍激化,暴露了美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一面。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开始普遍强调个性发展,崇尚个人力量,反对那种只把人作为团体的组成部分,而不把人作为社会个体行动者的理论观点。

(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来源
古典政治经济学(交换是人类一切历史阶段上一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是“理性人”)
人类学(交换是一种社会整合的要素)
行为心理学(斯金纳的“刺激—反应”模式)
1、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
洛克、亚当·斯密
人的欲望的满足主要是通过交换过程实现的。

交换会使双方都有利可图,人们进行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的满足。

交换理论在研究过程中,所利用和修正的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假设有:
(1)每个人都是最大利益的追求者;
(2)个人所拥有的某类资源越多,那么个人对这种资源的需要便越小;
(3)物质市场上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4)垄断、独占下的物质价格.必然高于自由竞争下的价格。

2、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
弗雷泽(用经济动机来解释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中的姑表联姻模式。


马林诺夫斯基(“库拉圈”的交换制度)
马歇尔·摩斯(促使人们交换的力量来自于社会或群体。


列维-斯特劳斯(交换对等原则)
3、行为心理学
斯金纳的“刺激—反应”模式
1、在任何特定的场合,有机体都将发出那些能得到较大报酬和最少惩罚的行为。

2、有机体将重复那些已经证明能得到报酬的行为。

3、若目前的刺激与过去要得到奖励的刺激一样,有机体会重复过去的行为。

4、若目前的行为情景与过去曾受到奖励的行为情景相似。

有机体会重复过去的行为。

5、只要行为能继续得到奖励,该行为就会重复出现。

6、当以前曾被奖励的行为在同样或类似的情景中突然被中断奖励时,有机体会表现出某种情绪。

7、有机体从某一特定行为中得到的奖励越多,该行为的奖励价值就越小,有机体更愿意采
取替代行为以寻求其他奖励。

社会交换论的三个重要特征:
(1)借用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交换概念并将其扩展到更大范围的社会活动当中;
(2)它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混合体;
(3)它把社会交换作为各种社会关系的表达。

二、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乔治·霍曼斯(1910-1989)
(一)生平
1910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1932年在哈佛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

1935年以社会学学者身份加入“哈佛校友会”。

1939年霍曼斯到社会学系任教,但1941年他被征兵入伍。

直到1946年,帕森斯组建社会关系系时,他才又回到社会学系任职。

1970-1975年间他任社会学系主任。

1964年当选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主要著作:
《人类群体》(1950);《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返回到人》(1964);《社会交换的性质》(1967)
(二)对功能主义理论的批评
1、功能理论缺乏解释力。

(1)功能主义的理论虽然对客观现实进行了描述,但这却不能对结构的发展做出充分的解释。

(2)功能主义代表了发现和描述的努力,但它却不能进行解释。

2、功能主义忽视了对社会中人的研究。

(三)基本概念
对社会行为的解释归根到底都是心理学的解释。

人是理性的,人们所做的行为要么是为了获得报酬,要么是为了逃避惩罚。

人们交往的基本原则是利益最大化原则。

基本概念
行动:是行动者个体的行为,旨在追求报酬,避免惩罚。

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只有通过它,人们才能把自己的行动变成追求报酬、避免惩罚的行动。

情感:是指在群体中,个人之间所具有的内部兴趣,如好感、反感、赞同、反对等,情感也是一种可以用来交换的社会资源。

刺激:是指环境中的暗示,能引起个体作出行动上的反应。

报酬:又称奖励,是指能够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对象,它可以是物质的,如金钱;也可是非物质的,如声誉、赞扬。

成本:有两种含义。

一是实际成本,是指在进行活动时蒙受的痛苦。

如体育运动员为了夺冠所进行的艰苦训练;二是机会成本,指为了获得某种报酬而失去的其他可能的报酬,如为了推备考试而放弃了一场音乐会。

投资:是指一个人拥有的全部资源,包括社会地位、知识、专长、资历、性别、种族等。

利润:是指一项行动结果中,报酬减去成本所剩下的纯粹奖励。

数量:指某一具体行动在一定时间内所表现的频率。

价值:指某一具体行动获得报酬或受到惩罚对于行动者所具有的意义的程度。

剥夺:是指某人在得到某一特定奖励后所经历的时间长度。

满足:是指一个人在刚刚过去的时间里得到的报酬已足以使他们不再马上需要更多的报酬。

(四)基本命题
1、成功命题——最基本的公理
“对于人们进行的所有行动来说,一个人的某种行动得到的报酬越经常,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这种行动。


2、刺激命题——行动受到经验和情景的制约
“如果在过去一种特殊刺激或一组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报酬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与过去相同,人就越可能产生这种行为,或是一些相似的行为。


3、价值命题——价值判断对行动选择的影响
“对于一个人来讲,他的行动结果对他越有价值,他就越可能去执行这个行动。


4、剥夺—满足命题——价值的时效性
“一个人在最近越是经常得到一种特殊的报酬,那么该报酬的追加对于这个人来讲,就越来越没有价值。


5、攻击—赞同命题——行动具有感情色彩
“在一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预料的报酬时,或得到他没预料的惩罚时,他将感到气愤,他便可能去从事侵略性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变得对他更有价值。

在一个人的行动得到他预料的报酬时,尤其是得到的报酬比他预料的报酬大时,或者没有得到他预料的惩罚时,他会感到高兴,他更可能从事认可性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变得对他更有价值。


6、理性命题——行动的可能性
“人们在对两种行动进行取舍时、会根据他(她)当时的认识,选择那种随着获利可能性增大,结果总价值也增大的行为。


举例说明:
1、小明学习很刻苦,每次都能得高分。

——成功命题;
2、他的秘诀是考前单独复习。

——刺激命题;
3、又要临近考试了(刺激1)。

考前某著名歌星将在本市举行个人演唱会(刺激2),小明想我已经得了4次A,偶尔考坏一次无所谓。

但歌星的演唱是可遇不可求的,下次就没机会了。

——剥夺-满足命题;
4、于是小明决定去看个人演唱会。

——价值命题;
5、不幸的是,到现场才知道,此歌星是个冒牌货,小明和其他现场观众大闹演唱会。

——攻击-赞同命题。

(五)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问题
在现实世界中,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对等的,社会学家充分意识到一个建立在权利与权威基础上的分层体系。

霍曼斯用最小利益原则来解释权利和权威的权威。

由于一部分掌握着一些为他人所急需的特殊资源,因而被寄予较高的地位,社会分层体系由此形成。

报酬的公平与否是相对的,取决于一个人的客观经验。

公平性标准:
(1)行动者过去的经验
(2)行动者认同的比较群体
(六)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的实际意义
对整合的解释
在同一地理环境中生活的人,培养出共同的信仰、传统及友谊,使得人们彼此行为之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相互接受即赞同,导致社会肯定。

所有生活于这个社会中的人,其行为都趋向于社会肯定方面,随着互动次数的增多就会形成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维持着社会的整合。

对权力的解释
霍曼斯用交换关系中“最小利益原则”解释权力的产生。

对地位的解释
霍曼斯认为,社会交换的实质是平等、公正的:要是一个人在社会互动中给予别人的多,他就要设法从别人那里多取一些报酬。

(六)对霍曼斯理论的批评
(1)心理还原论
(2)以斯金纳的行为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石
人的行为不一定与他的过去联系,尽管过去可以为他们计算将来提供可能性,但他们可以根据现时的好处行事。

动物的行为完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而人的行为是通过意识来调节和控制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人的需要在本质上是由社会决定的。

(3)“经济人”假设
三、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彼得·布劳(1918-2001)
生平简介
1918年2月生于奥地利,21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

1942年,布劳从伊利诺斯州的埃尔姆赫斯特学院社会学系毕业。

195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毕业后,先后任教于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1973年出任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并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著作
《科层制的动力》(1955);《社会整合理论》(1960);《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1964);《互动:社会交换》(1968);《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1971);《不平等与异质性》(1977)(一)布劳的理论目标
布劳为自己确立的理论目标是:克服霍曼斯理论在解释宏观领域现象时暴露出的不足,为分析非制度化的人际互动和制度化的结构关系提供一般性交换理论框架,填补理论社会学中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之间的鸿沟。

构造理论就要遵循下述步骤:
首先,从微观领域的交换过程中概括出最一般的概念和原理,用以解释社会结构的出现,换句话说,从基本的交换现象中获得对社会结构形成过程的深入了解;
其次,不断扩大研究领域,并随时补充新的概念和原理,用以认识宏现社会交换网络,在此基础上考察受社会结构制约的宏观交换过程。

从微观领域到宏观领域的交换过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交换主体由个人扩展到群体和社会组织;
交换性质由直接扩展到间接;
交换由先于创造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过程变为受社会制度和结构制约的过程。

(二)关于社会交换的基本概念
1、社会交换的界定
社会交换具有下述特征:
(1)社会交换指的是这样一种交往类型:参与交往的各方都期待着他人的回报,一旦他人停止了所期待的回报,这一交往关系便会中止。

(2)社会交换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自愿性活动。

经济交易中的“边际效益递减”原理同样适用于社会交换领域,即人们得到特定的报酬越多,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具有的价值就越低。

与经济交换中金钱充当衡量一切价值的一般媒介物不同,在社会交换中,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报酬的价值具有相对性、模糊性,同一报酬的价值在各个交换场合中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影响社会交换的最基本的社会规范是互惠规范和公平规范。

互惠规范是指一旦发生社会交换,受惠一方就必须承担和履行回报义务。

公平规范是对既定的交换关系中报酬与代价的比例所作的社会规定,它直接制约着人们报酬期待的程度。

(三)微观结构中的社会交换过程
微观结构是由相互影响的个体组成的,宏观结构是由相互联系的群体组成的。

交换的过程:
吸引——竞争——分化——整合与冲突
社会吸引指与别人交往的倾向性。

社会交换始于“社会吸引”。

当行为者互相发现对方拥有自己所需的社会资源,而又确信对方愿意提供这种资源时,他们之间就产生了相互吸引。

有了社会吸引,同时各个行动者又都遵守互惠规范,愿意为自己的所得提供回报,这时人们就组成了互动的群体,社会交换过程也真正地开始了。

许多个体的交往导致了相互之间的竞争,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给别人带来印象,创造印象的策略在个体间有很大的差别。

竞争阶段最为关键的是价值观和才能。

竞争的每一步结果都推动着群体内部结构的分化:那些拥有相对丰富的社会资源,或者拥有为其他成员所需的稀有资源的人在群体中获得了较高的交换地位,他们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因此能从多数人那里获得回报。

布劳认为群体内部的结构分化可以根据一般性报酬的不同而进行类型划分。

一般性报酬按照它们所具有的价值由小到大为:金钱、社会赞同、尊敬和依从。

一个人要保持自己的社会独立性,可以用如下方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第一,他能够提供给别人一种迫切需要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促使别人反过来再向他提供服务,尽管只有他才有要求这样做的资源,这将导致对等的交换。

第二,他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他所需要的服务(假定存在其他的供应者),那将导致对等的交换,即建立另一种伙伴关系。

第三,他能强迫别人给他服务(假定他有能力这样做)。

假如发生了这种强制,那些能够确保得到服务的人将形成对服务提供者的控制。

第四,他可以学会不用这种服务或寻求其他替代物。

虽然通过交换获得的权力能够强迫他人服从命令,但是,这样的权力是不稳固的。

权威的特征是被下级集体所承认和实行的社会规范强制它的个体服从上一级的领导。

要求服从的强制力不是来自上级,而是来自下级群体自身的规范。

当权者能否使权力转化为权威,取决于他能不能按公平性和互惠规范与下级实现交换。

如果他能够并使下级获得的报酬大于他们的期望,下级就会把这种隶属看做是有利的,对当权者就会表示合法性赞同。

共同的忠诚感和群体规范就会出现,他们使服从成为一种下级应履行的义务,权威由此产生。

随着权威的确立,人与人的关系逐步实现制度化。

权威是以合法性价值为基础的,这种价值使具有整体效应的群体和组织能够不依赖于亲密的面对面接触而进行活动,人与人的关系逐步实现制度化。

(四)宏观结构中的社会交换
宏观结构是由若干群体组成的结构,它的分析单位是群体。

交换的过程:
吸引——竞争——分化——整合与冲突
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中的交换差别:
在微观结构中,人与人的交往是直接的;在宏观结构中,人与人的交往大量的是间接的,成本与报酬的联系往往是远距离的。

共同价值是一种传递人与人之间的间接交往关系的机制。

因为共同价值为宏观结构中复杂的间接交换提供了一套共有的标准,使参与的各方能以同样的情景定义进行交换。

如果说个人能提供的报酬是微观结构中产生吸引的基础,那么,共同价值则在宏观结构中也起着基础的作用。

四种媒介性社会价值:
第一,个别性的价值可以充当社会联系和凝聚的媒介,它帮助创造一个共同体以代替个人的感情吸引。

同时,这种个别性的价值也会导致在一个大集体中小群体的形成。

第二、有关社会贡献和成就的普遍性标准产生分层系统。

在这里,地位成为一个使间接的交易成为可能的报酬。

第三、合法的价值充当运用权威的媒介,并充当大规模地追逐集体目标的组织的媒介,权力必须加以合法化,必须被群体成员承认是合法的。

它必须被认为是为获得群体目标所不可缺少的。

第四,人们所持的反对意见是重组和变迁的媒介。

因为这些意见鼓励了对于反对运动的支持,并使这种运动的领导合法化。

由共同价值调节的复杂的社会生活模式正在得到制度化。

三个条件:
第一,组织原则必须成为正式化的程序的组成部分,以便使其不依赖于在某一时间内执行它的人而存在。

第二,那些赋予制度形式合法化的社会价值必须通过社会化的过程传到下一代。

第三,社区中的统治集团必须与那些价值相一致,并用权力支持表现这些价值的制度。

四种社会制度:
1、为了保持个别性价值长存,社会需要整合制度,它包括亲属制度和宗教制度;
2、为了保持普遍主义价值长存,社会需要生产和分配制度,它包括经济制度、教育制度、分层制度;
3、为了使社会在追求社会目标时动员资源和协调努力,社会需要政治制度。

4、反制度,是由尚未实现的以及尚未在明确的制度形式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和理想构成的,并成为一个社会变迁的最终根源。

(五)布劳的理论特征
1、反对霍曼斯的心理还原论立场,布劳认为由人际交往产生的社会现象具有突生性质。

不能简单地从个体心理进行解释,复杂的宏观社会结构应有自己的分析单位和概念。

2、认为霍曼斯的理论基本上是一种静态描述,它只说明了社会是由交换关系构成的。

而布劳则通过分析支配着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社会过程来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结构,力图揭示社会结构中的内在矛盾、对抗和重组过程,从而把社会变迁的分析引入社会交换理论。

弱点:
1、心理学的分析仍是他理论隐含的起点
2、强调共同价值的地位,预设性地把共同价值看做是社会存在的先决条件,而不是去深入探究这些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四、爱默森的社会交换网络分析
网络分析把行动者当做某一相互联系的系统中的点,因而能够描述行动者之间的事件流。

爱默森主张社会交换理论的研究单位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交换者本身。

(一)基本交换概念
行动者:指一个个人或集体单位,能够接受环境所给予的强化。

强化:能够给行动者带来报酬的环境特征。

行为:行动者对环境做出的行动或运动。

交换:行动者自环境中提取强化的行为。

报酬:某一特定强化形态上所附有的价值。

选择性:行动者所处的环境中财富的数目,这一环境能够提供特定类型的强化物。

代价:某一类报酬的大小和数目,这种报酬可望得到另一类报酬。

交换关系: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间持续性的来往机会行为。

依赖:行动者的强化依靠在他人行动时的状况。

均衡:行动者双方所获得的报酬相等。

权力:交换者一方迫使他方多付代价的程度。

资源:某一行动者在交换过程中用以给予的报酬。

交换关系牵涉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动者。

(1)一个行动者注意到交换机会的存在;
(2)主动交换;
(3)交换行为是相互有力的来往。

权利的产生是当交换的一方的强化或报酬高度依赖在交换的另一方时。

权力运用的结果是交换对方所付出的成本的增加,这样就形成交换关系的不均衡。

(二)结构、网络与交换
行动者:某一关系网络中的结点A、B、C······N。

不同的字母代表拥有不同交换资源的行动者,相同的字母,如A1、A2、A3等代表拥有相似资源的行动者。

交换关系:A—B、A—B—C、A1—A2,以及其他能把不同行动者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关系网的模式。

1、单方垄断式交换关系
2、分工式交换关系
3、社会圈
4、分层网络式交换关系
5、中心网络交换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