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

合集下载

《鲁迅三部曲之一》鲁迅、周作人兄弟反目之谜

《鲁迅三部曲之一》鲁迅、周作人兄弟反目之谜

《鲁迅三部曲之一》鲁迅、周作人兄弟反目之谜浙江绍兴府的秀才周伯宜、鲁瑞在当时的中国就是一个走向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的一对普通夫妇,几乎名不见经传。

但是他们养育了三个儿子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周建人却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人物。

周家三兄弟,尤其是鲁迅和周作人,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坛上各自占据了顶峰一角的人物。

鲁迅作为幼年就挑起家庭重担的长子,自小对弟弟们就很爱护和关照,特别是周作人自幼就表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鲁迅自然是格外疼爱。

兄弟俩曾一同留学日本,后来更是举家搬到了北京八道湾一个院子里居住。

然而,原本亲密的同胞兄弟,在一起住了没多久就兄弟阋墙,最后形同陌路。

鲁迅、周作人兄弟失和的真实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分道扬镳,反目成仇?封建社会阴影下长大的鲁迅跟兄弟们的交往处事方式并不是完全东方化的,很多时候也很西化。

比如他除了频密地跟两个弟弟写信之外,也给他的两个日本弟妹——周作人之妻羽太信子和周建人之妻羽太芳子写信,就家庭事务交换看法。

一直扮演长兄如父角色的鲁迅在北京教育部任职后,每个月都要给绍兴老家寄100元钱,补贴家用,弟弟周作人生病后也是鲁迅介绍到北京医治,并全额掏腰包给弟弟看病,显然是很有家长风范。

此后,鲁迅在北京买了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院。

这座宅子是鲁迅依靠自己在北京供职和撰稿所得的全部积蓄,加上卖掉绍兴祖屋,才凑齐了一笔款子,从一王姓人手中购得的。

母亲和原配夫人朱安、周作人和信子夫妇、周建人和芳子夫妇,都住了进去。

这所四合院宅子是三进,鲁迅安排周作人夫妇住在最里面,也是最好的第三进;周母和朱安、周建人一家住在第二进,鲁迅则在门房随便找了间房住,这一进里还安排了佣人的住处。

周家在浙江虽然已经没落,但依然保留着大户人家的传统。

在八道湾11号院,鲁迅的原配朱安一心照顾婆婆,但由于她是个大字不识的普通农村妇女,所以羽太信子就成为这个大家庭的总管。

弟兄们来往密切,一个锅里吃饭,时间长了,清官难断家务事,难免产生各种矛盾。

钱理群: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

钱理群: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

钱理群: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作者:钱理群文章来源:《周作人传》正当周氏兄弟都在苦苦地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以至自身的生存意义时——在这样的时刻,他们本应互相支持、补充,携手共进,却于一天早上,宣布决裂,从此,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两星永不相见”。

见陈漱渝:《东有启明,西有长庚——鲁迅与周作人失和前后》(载《鲁迅研究动态》1985年5期)。

此句语出《诗经·小雅·大东》。

陈文引述了鲁迅母亲对许钦文四妹许羡苏所说一段话:“龙师父给鲁迅取了个法名——长庚,原是星名,绍兴叫‘黄昏肖’。

周作人叫启明,也是星名,叫‘五更肖’,两星永远不相见。

”这样的结局,无论是鲁迅,还是周作人,都不曾料及,甚至可以说,是他们所不愿意接受的。

但事情毕竟还是发生了,而且来得那么突然。

查周作人与鲁迅日记,直到“失和”事件发生前夕,他们兄弟的感情都极为融洽。

这是1923年1月至7月的有关记载——1月1日,周氏兄弟共同邀请沈士远、沈尹默、张凤举、徐耀辰、孙伏园吃杂煮汁粉。

据沈尹默回忆,五四前后,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每逢元旦,八道湾周宅必定邀请友人宴集,座中大部分是北大同人,谈话范围极其广泛,有时也不免臧否当代人物……1月17日,《晨报副镌》同时发表周作人《爱罗先珂君的失明》与鲁迅《看了魏建功君的〈不敢盲从〉以后的几句声明》。

1月20日,周作人与爱罗先珂共同宴请日本友人今村、井上、丸山、清水等,鲁迅也在座。

2月17日,周作人约友人茶话,到者有郁达夫、张凤举、徐耀辰、沈士远、沈兼士、马幼渔、朱遏先等,鲁迅也在座。

这是郁达夫与周氏兄弟第一次见面。

3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副镌》上发表《绿洲七·儿童剧》,文章忆及童年时代与鲁迅一起在桂花树下自编自演儿童剧的情景。

4月8日,鲁迅、周作人携丰一共游中山公园,章川岛、李小峰亦在。

4月15日,鲁迅、周作人共同出席《北京周报》总编丸山昏迷为16日归国的爱罗先珂与20日离京的藤邻举行的宴会。

鲁迅的亲属介绍简短

鲁迅的亲属介绍简短

鲁迅的亲属介绍简短
一、父母
鲁迅的父亲周树人(1861-1923),母亲鲁瑞(1858-1943)。

周树人和鲁瑞共有三男一女,分别是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以及周璟。

二、兄弟
1.周作人(1885-1967):鲁迅之弟,同为文学家,但观点不同。

后因政治原因断绝关系。

2.周建人(1888-1984):鲁迅之弟,生物学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三、妻子
鲁迅的妻子是许广平(1898-1968),两人育有一子周海婴。

四、子女
周海婴,鲁迅之子,曾任全国政协委员。

五、侄子
1.周楞伽:鲁迅之侄,早期参与《狂飙》等文学期刊的编辑工作。

2.周冠五:周建人之子,曾任北京市副市长。

六、侄女
1.周小萍:鲁迅之侄女,在鲁迅文学作品中常有提及。

2.周月华:周建人之女,医生。

七、其他亲戚
1.鲁瑞的兄弟姐妹: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常有提及,但多为配角。

2.其他远亲:在鲁迅的作品中偶有提及,但详细情况不详。

鲁迅三兄弟

鲁迅三兄弟

学 校兼课 ,讲授 中国小说史 、文艺

新 论 视 窗
学科 等课程 。至 1 9 2 6年 暑期应林
语 堂 之 邀 到厦 门大 学 ,后 又 到 广 州
的变 化 应该 是 个 伏 笔 。
师道
1 9 0 6年 6月 ,周 作 人 随 返 乡
中山大学任 教。 1 9 2 7年 1 0月 ,初
快 ,究 其 原 因 ,正 如他 们 的母 亲 所
作认真且多有创新 ,时常带学生游
览 绍 兴 名 胜 古 迹 及 周 边城 市 ,还 带
学生乘船坐火车到南 京参 观了南洋 劝业会 ,使学生大开眼界。辛亥革
时 ,偷卖家中的东西 ,使他 日后对 流言异常憎恶 ,一遇 到便 “ 总要骂
出流 言 家 的 狐 狸 尾 巴来 。 ”还 有 一
人 的 真 面 目” 。他 到舅 舅 家避 难 ,
砺 难 以想 象 。如 对被 讥 为 “ 乞 食
者”一事 ,周作人就 并不 以为然 , 他说 : “ 我 们在 皇 甫庄 的避 难 生 活 ,是颇愉快 的……鲁迅在 回忆这 时便很有不愉快 的印象 ,记得他说
伊 始便 否定新பைடு நூலகம்育 .并叫嚣进行整
“ 世人 的真面 目” ,尤其是 亲朋好友
的冷 眼 对 陷于 困苦 中的他 伤 害更 深。鲁 迅在 《 琐记》 中提到 的衍太
太 编造 流 言 ,说 他 在 家里 陷入 困顿
有人背地里说我们是要饭 的……详
情如何不得而知 ,或者是表兄们所 说 的闲话 也难说 吧。 ”他 的轻松愉 鉴
且 啸且 吟 的人道 主 义者
鲁迅本名周树人 。鲁迅和二位 弟弟 同出一个家 门.走的却是不同

鲁迅的亲属介绍简

鲁迅的亲属介绍简

鲁迅的亲属介绍简
鲁迅(1881—1936)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作家,他的精神和思想鼓舞和影响了无数中国青年。

现按任务要求对他的亲属做以简单介绍。

父亲:周伯宜(1861—1896),本名周凤仪,字伯宜。

他思想开明,是洋务运动的同情者。

母亲:鲁瑞(1858—1943),她慈祥而刚毅,善良而果敢,思想
比较开通,对鲁迅有极大影响。

夫人:许广平(1898—1968),广东番禺人,曾是鲁迅的学生,
她照顾着鲁迅后半生的生活。

二弟: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遐寿,现代著名散文家。

三弟:周建人(1888—1984),原名周松寿,生物学家。

四弟:周椿寿(1892—1898),6岁时因发热发烧早逝。

儿子:周海婴(1929—2011),毕业于北京大学,曾钻研无线电
方面的知识,毕业后到国家广电总局工作。

第1页(共1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简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简介

周晔(yè),女,1926年5月生,1984年1月去世。

浙江绍兴人。

鲁迅兄弟三人,老大周树人(鲁迅原名),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

周晔是周建人和王蕴如的大女儿,所以她称鲁迅为伯父。

周晔生于上海,鲁迅逝世时,她才11岁。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回忆伯父的文章,写于鲁迅逝世九周年(1945年),自建国后一直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周建人在晚年口述,周晔执笔,出版了《鲁迅故家的败落》一书。

周晔还独立撰写过《伯父的最后岁月——鲁迅在上海》一书,是她研究鲁迅的姊妹篇。

文章内容:悼念伯父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

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大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

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送挽联、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谈《水浒》就在伯父逝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

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总要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

这一天,吃晚饭的时候,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人物故事。

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

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

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在保存着。

[关于鲁迅的资料]家庭背景

[关于鲁迅的资料]家庭背景

[关于鲁迅的资料]家庭背景[关于鲁迅的资料]家庭背景出生情况出生日期(时间):清朝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地: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

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

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

周晔是周建人的女儿,称鲁迅为伯父。

家庭背景在绍兴,周家算得上一门望族,做官经商且都不说,单是人丁的繁衍,就相当可观,所以到鲁迅出世的时候,周家已经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是大户了。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成为标准的京官。

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

周家门上那一钦点翰林的横匾,正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

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长途的起点,就设在这样一处似乎距乐园相当近便的地方。

中国是个讲究父权的国家,独钟那种粗暴专横,将子女认为私产的父母。

你就是生在再富裕的家庭里,倘若遇上这样的父母,你的童年仍然会被糟蹋的。

鲁迅的运气如何呢?周介孚虽然脾气暴躁,有时候要打骂孩子,但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却显得相当开通。

那时一般人家的孩子,开蒙总是直接就读四书五经,叫一个六岁的孩子天天去念学而时习之,他会多么痛苦?周介孚却不这样,他让鲁迅先读历史,从《鉴略》开始,然后是《诗经》,再然后是《西游记》,都是选小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书。

即使读唐诗,也是先选白居易那些比较浅直的诗,然后再读李白和杜甫,这就大大减轻了鲁迅开蒙的苦闷。

祖母更是特别疼爱他,每每在夏天的夜晚,让鲁迅躺在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摇着芭蕉扇,在习习的凉风中给他讲故事,什么猫是老虎的师父啦,什么许仙救白蛇啦,鲁迅直到晚年,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兴味和惬意。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神态一本正经,却比祖父更为温和。

他家教虽严,却从不打小孩子。

鲁迅在《朝花夕拾》的那一篇《五猖会》中,记过他一件事,就是在小鲁迅那样快乐的时刻,偏偏逼他去背书。

鲁迅三兄弟

鲁迅三兄弟

鲁迅三兄弟1965年4月26日,80岁的周作人自知将不起,也立下遗嘱:“余今年已整80岁,死无遗恨,姑留一言,以为身后治事之指针。

吾死后即付火葬,或循例留骨灰,亦随便埋却。

人死声消迹灭最是理想。

余一生文字无足称道,惟暮年所译《希腊神话》为50年来的心愿,识者当自知之。

”逾二年,周作人身故,时为1967年5月6日。

周氏三兄弟中最小的周建人,1984年7月29日在北京逝世。

他在三兄弟中是职务最高的,曾任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也是寿命最长的,活到96岁。

他的遗嘱是:“我身后的丧事要从简,要改变繁文俗礼的习惯。

现在大家都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资金很宝贵,时间也很宝贵,不能因为办丧事花国家的钱,不能浪费大家的时间。

我死后不要开追悼会,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尸体交给医学院供医生做解剖。

最后把骨灰撒到江海里去。

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的骨灰就是这样处理的。

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学习他的彻底革命精神。

”周建人的遗嘱,明显地带有时代的烙印。

周氏三兄弟同属社会名流,他们的人生观虽不一致,但对死后就会“速朽”的想法却完全一样。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周氏三兄弟在民族的启蒙、对民族智慧的启蒙和启发上面,关心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关心妇女而儿童的权利上面,都是共同的。

在很长时间里,他们走的是同一条路,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为了民族启蒙的这样一条道路。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二弟:周作人(1885-1967)字星杓,暮年译《希腊神话》三弟:周建人(1888-1984)字乔峰,曾任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作人(1885.1.16~1967.5.6),原名櫆寿,又名奎缓,字星杓,自号启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

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以散文成就最高,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周作人是鲁迅的大弟,是周建人的哥哥。

周建人(1888-1984),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现代著名社会活动家、生物学家、鲁迅研究专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手足相煎何太急

手足相煎何太急

手足相煎何太急:鲁迅与周作人的恩恩怨怨——摘自《鲁迅正传》鲁迅是家中的长子,下面有两个弟弟:二弟周作人,比他小四岁;三弟周建人,比他小七岁。

从1919年起,收入丰厚的鲁迅将母亲、二弟全家与三弟全家都接到了他在北京八道湾购买的一所大宅院,一大家子人开始和睦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28。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四年之后的1923年,鲁迅与二弟周作人却意外地断了交,绝了情,搬出了八道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中国文化史上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真是了不起,特别是鲁迅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年纪差得不是太大,周作人的成长都是由他的兄长鲁迅一路引导,鲁迅不但负责这个家庭的物质生活,还负责引导弟弟们的精神方向29。

鲁迅到南京上学,也把他的弟弟接到南京上学,鲁迅去日本留学,后来也把他的弟弟带到日本留学,在留学过程中以及回国之后,兄弟两个人并肩战斗,一块写文章,一块做学问,他们都是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名的先锋健将30,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弟弟周作人还比鲁迅名气更大一点。

那个时候,周作人在北京大学当教授,很多人后来才知道周作人有一个哥哥,他的学问也不错。

比如后来成为著名武侠小说家的白羽31,年轻的时候仰慕周作人,写信要求拜见,有一天到府上拜见周作人,结果周作人不在家,鲁迅出来接待他,说我是周作人的哥哥,我跟你谈谈吧。

白羽说,既然他不在家,跟你谈谈也行,跟周作人的哥哥谈谈也可以。

周树人问他喜欢读谁的小说,白羽说一个人是冰心,一个人是鲁迅,周树人说鲁迅就是在下,白羽这才对他很尊重。

很长时间内,周作人名气更大一些。

谁也不会想到,这样好的兄弟,思想感情这样接近的兄弟,最后会分裂、分手,会绝交,所以我想是不是因为感情太好了,上天嫉妒,也许是命里注定,结果他们由不分彼此,最后发展为终生不再来往32。

鲁迅与周作人为什么会失和?这已经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大悬案和鲁迅研究的一大谜团。

人们想像不出:本来最为亲近的兄弟两个,最终会绝交,终生不再往来。

周家三兄弟的后人如今如何,有人子孙满堂,有人父子决裂

周家三兄弟的后人如今如何,有人子孙满堂,有人父子决裂

周家三兄弟的后人如今如何,有人子孙满堂,有人父子决裂在民国时期,出现了很多有名的家庭,周家就是其中之一。

他们有以出众的文学造诣而被人称道,有的以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对敌人坚决的态度而被称道。

他们三兄弟分别是周树人周作人以及周建人。

他们三位在各自领域所做出的成就都是非凡的,对后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虽然如今他们已经逝去,但是其精神却依然存在,值得传承。

相信大家对于鲁迅已经毫不陌生了,从小学到大学,他的著作就一直被纳入课本中被学习。

他的事迹也被我们赞扬,在当时的中国,不愧为青少年的精神导师,他的作品也如同利刃,刺破黑暗。

他的发妻是由当时的父母之命做主的,当时他是不情愿的,但是却被母亲称病而骗回家,不得已与朱安完成婚姻。

但是,由于思想的不同,两人感情不睦。

而许广平是他的学生,两人思想一致,很快就陷入了爱情,虽然受到了当时舆论的攻击,但是爱了就是爱了,两人感情一直都十分要好。

且许广平为他生下一子。

周海婴。

他学习的是物理专业。

此外周海婴为父亲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与夫人有三子一女。

他的孙子辈,也是比较多的。

周作人一直被称为汉奸,这与他软弱的性格有关,这也是他与长兄决裂的重要原因。

他娶的妻子是日本人,妻子比较嚣张跋扈,而周作人算是比较惧内的。

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是很高的。

他与妻子生下了一子二女,取得名字也比较日化。

长子周丰一,曾在北京图书馆工作,有三女两男。

两女分别名为静子与若子。

静子老公是西安大学数学系教授,有三子两女,而若子却在15岁时因为医生的误诊而死亡。

三弟周建人,他的成就也是很高的。

但是因为他的哥哥们,所以他一直活在哥哥们的光芒或者阴影之中。

他曾在多所大学任职,对中国的民主事业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与两任妻子共有三子四女。

与第一位太太是哥哥周作人太太的妹妹,共有三子一女。

其中,长子夭折较早。

二子周丰二后因为父母关系不和而与周建人决裂,三子后来也开枪自杀,小女儿周鞠子也不幸死于地震。

他的第二任妻子是自己曾经的学生,王蕴如。

鲁迅的资料

鲁迅的资料

鲁迅的资料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浙江绍兴人,与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

鲁迅1918年在《新青年》中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直到1926年,陆续创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故乡》《彷徨》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等专辑。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其中大部分作品和杂文收录在了《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专辑。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

本篇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篇在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

鲁迅简介,翻译学

鲁迅简介,翻译学

论鲁迅与翻译一、生平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与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

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情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

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

在此期间他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感触颇深。

1909年8月回国。

1918年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

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二、代表作品鲁迅的一生是伟大辉煌的,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语丝>><<奔流>><<萌芽>>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引领中国文学进入了新的领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创作了许多作品,小说集有《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周建人和鲁迅之间什么关系

周建人和鲁迅之间什么关系

周建人和鲁迅之间什么关系周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鲁迅研究专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那么周建人和鲁迅是什么关系?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周建人和鲁迅关系,希望对你有帮助!周建人和鲁迅关系鲁迅原名叫周树人,周作人和周建人都是鲁迅的弟弟。

说到周建人,无论如何也会提到他的两个哥哥,即鲁迅与周作人。

在中国近代史上,周家三兄弟常与同一时期的宋家三姐妹进行对比,从文化角度上来说,宋家三姐妹的在文学史上的影响远远不及周家三兄弟。

周建人和鲁迅是一对亲兄弟,但是俩人个性截然不同。

周建人一生坚持独立思考,虽然周建人生活在两位哥哥的光环下,但是他敢于直面生活,敢于独立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众所周知,鲁迅和周作人闹僵了,俩人承诺老死不相往来。

但是,鲁迅和周建人关系还不错,虽然没有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但血浓于水的感情是无法割断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说一说鲁迅和周建人的相同之处吧!周建人和鲁迅的个性都很倔强,敢于直面人生中的困难和挑战。

毛泽东曾说,鲁迅骨头最硬,面对各种言语攻击时,鲁迅依然以强盛的姿态来面对这些非议。

周建人和鲁迅一样,骨子有一种不肯服输的精神。

周建人曾自学成才,凭借努力好学的精神,开辟了自己一片天地,并在文学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最难得是,周建人和鲁迅都在封建家庭出生,但是兄弟没有被封建思想所荼毒,他们看清社会弊端,因新文学、新科学来拯救民族。

从某一方面来说,周建人和鲁迅都是新文学先驱者,他们为引领了社会进步。

周建人女儿根据记载,周建人女儿共有四位。

周建人第一任妻子是羽太芳子,羽太芳子的姐姐名叫羽太信子,是周建人哥哥周作人的夫人。

后来,周建人和羽太芳子在一起,并生下一个女儿名叫周鞠子,又起名为马理。

马理生于1917年,一直跟随母亲生活。

1919年,周建人带着全家搬至北京八道湾生活。

因周建人前往上海工作,于是便说服羽太芳子前往上海生活,但是羽太芳子舍不得八道湾,便带着女儿马理在北京生活。

周建人到上海后,认识了往日在绍兴读书的学生王蕴如,不久之后,俩人迅速过上了同居生活。

鲁迅与周作人失和始末

鲁迅与周作人失和始末

文化长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和周作人二兄弟联袂走上文坛,其成就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奇迹。

鲁迅和周作人,按其各自在文学上的贡献,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

然而这两位亲密无间的兄弟最后却反目成仇,走向决裂,令人叹惋。

关于周氏兄弟失和的缘由,值得探究。

在周氏三兄弟中,大哥鲁迅在青年时代应当说对周作人情谊最深的。

他们之间年龄相差只有四岁,自幼一同玩耍嬉戏,在同一所私塾中上学,共同经历了家道中落的变故,一同到乡间避难,之后又先后到南京读书,赴日本留学,不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书信不断,互相作诗唱和,赠书寄文,他们一同翻译,一同出书,鲁迅甚至把自己整理出来的《会稽郡故书杂集》以周作人的名义出版。

周作人在日本与羽太信子结婚后,留学生官费根本不够用,鲁迅决定回国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供给弟弟生活。

周作人学成回国后,在鲁迅的举荐下,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遂延聘周作人为北京大学国史编纂处的编纂。

这期间两人真是手足情深,相依为命。

1919年2月,鲁迅卖掉绍兴祖居老宅,举家迁往北平。

1919年7月2日,周作人在鲁迅支持下,赴日本接他的日本夫人羽太信子和四个子女。

他走后,鲁迅即四处物色房产。

鲁迅兄弟俩以省吃俭用储蓄的钱,加上卖掉绍兴故宅所得1000余银元,买下北京新街口八道湾一套大四合院。

这是一套三进的四合院,也就是一个大四合院里,不算厢房有三排正房,共有20多间房子。

房价3500银元,中介费173银元,税款180银元,自来水管费115银元,这个新居花费总计4000银元左右。

这时,周作人在北京大学担任专职教授月薪240银元,兄弟俩月收入共600多银元,房价相当于他们7个月的薪金总和。

鲁迅在北京八道湾胡同买的房子,连蔡元培先生都说豪华。

周作人走后,搬家的一切繁琐事务,都落在鲁迅的肩头。

鲁迅从找房子到买下八道湾,寻工匠整修房屋和水道,购置家具杂物等等,足足忙碌了9个月。

8月10日,周作人一家六口到京。

11月21日,鲁迅与周作人一家住进了八道湾11号。

鲁迅的简介

鲁迅的简介

鲁迅简介鲁迅,清朝光绪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初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在南京求学时学名为“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

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三十八岁时,开始用鲁迅为笔名。

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

鲁迅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

1904年9月,入仙台医学专科学医。

后弃医从文(详见《藤野先生》一文),回到本国从事文艺工作,希望通过文学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奉母命回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担任教师。

[1]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其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其中《鲁迅全集》中的《社戏》被列入上海教育出版社,《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课本,《雪》《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课本,《孔乙己》《故乡》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课本。

撕裂的家族:鲁迅为何和周作人大打出手?其亲侄为何饮弹自尽?

撕裂的家族:鲁迅为何和周作人大打出手?其亲侄为何饮弹自尽?

撕裂的家族:鲁迅为何和周作人大打出手?其亲侄为何饮弹自尽?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但其家族内部,关系并不融洽,乃至兄弟大打出手,夫妻反目成仇,儿子刀刃其父。

家族的撕裂还导致一个19岁的少年饮弹自尽,他就是周建人的二儿子周丰三。

周氏家族的撕裂既与钱财等俗事有关,也与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关。

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和周建人的原配羽太芳子都是日本人,且是一对亲姐妹。

她们强悍的个性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事态交织,给家族的裂变增添了复杂性。

鲁迅作为这个大家族的家长,在处理家族内部关系上,无疑是失败的。

兄弟三人本住在一起。

1919年,周家卖掉绍兴老宅,花3千元在北京八道湾11号购置了一套四合院。

三兄弟一起移居八道湾,约定誓死不离。

这个大家庭包括鲁迅的母亲鲁瑞,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周作人夫妇和他们的一儿一女,以及周建人夫妇和他们的两儿一女。

鲁迅作为大家长,但因为朱安不识字,一家的财权都由羽太信子掌控。

鲁迅和周作人每月的薪水,大部分都要上交给羽太信子,由羽太信子调配家用,以维持整个家族的运转。

岁月在宁静中流逝,家族矛盾也在宁静中酝酿。

三兄弟全家福一:失败的家长:鲁迅为何和周作人大打出手?鲁迅和周作人的关系恶化之深,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

不仅多次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

以至于鲁迅和周作人的葬礼,双方家属都没有出席。

周建人和两个兄长的关系也不谐。

和周作人更少来往。

这个大家庭的狗血剧,和所有中国家庭并无不同。

家庭初始的核心矛盾,其实就是一个〝钱〞字。

鲁迅和周作人每月的薪水加起来有700大洋左右,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要知道,当时富贵人家请一个仆人,月薪也不过两到三个大洋。

鲁迅和朱安没有孩子,但仍把大部分薪水上交给羽太信子。

他把两个弟弟的五个孩子视同已出,非常的疼爱。

这段时间,周家三兄弟的关系无疑是和谐的。

但鲁迅以及周建人,都分别和羽太姐妹发生了矛盾。

首先是羽太信子花钱太无节制。

中国传统士大夫以节俭为美德。

鲁迅三兄弟家族后人今何在?

鲁迅三兄弟家族后人今何在?

鲁迅三兄弟家族后人今何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两位杰出的母亲,一位是生养了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的宋老太倪桂珍,一位是孕育了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的周老太鲁瑞。

前者的三个女儿嫁给了政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后者的三个儿子成为了近现代文坛颇负盛名的人物。

周树人即鲁迅,在中国大陆可谓家喻户晓,其实鲁迅共弟兄三人,他是老大。

他们三兄弟之间的亲情恩怨是是非非坊间议论颇多,不是本文的重点,暂且不做讨论。

本文针对三兄弟的后代子孙进行介绍。

鲁迅一、鲁迅家庭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本名周樟寿。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乡赴南京,入江南水师学堂,后转考入矿务铁路学堂,也就是在此期间改名周树人。

多年的寄人篱下,看透了社会百态,以及受到科学知识,实物报刊的影响,萌生了到国外去的想法,1902年公派日本留学,此时21岁。

1909年鲁迅从日本回到中国,开始发表小说。

此后他以笔为刀,揭露黑暗、鞭笞丑恶人性,横眉冷对反动势力,为唤醒沉睡不醒的国人奋斗一生,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因肺结核病逝,终年55岁。

在宋庆龄、蔡元培等知名人士组成的治丧委员会下,姚士彦在大幅白绸幛上写“民族魂”三字,对其一生盖棺论定。

鲁迅夫妇和独子周海婴鲁迅出生于一个思想比较守旧的家庭中,迫于家庭压力娶了朱安,但是他向往着自由恋爱,于是与原配朱安相敬如宾,两人没有实质关系,自然也没有子嗣。

后来鲁迅与自己的学生许广平相恋,她崇拜者鲁迅,甘愿敛去自己的一身光华成为鲁迅背后的女人,帮助鲁迅打理生活中的各项事务,他们的儿子周海婴就是鲁迅唯一的儿子。

1936年10月19日,55岁的鲁迅在上海去世,其时独生子周海婴刚7岁。

1960年周海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无线电专业毕业后,在国家广电总局工作。

任副部级干部,无线电专家,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2011年4月7日凌晨,在北京逝世。

周海婴1953年4月20日,周海婴的长子出生。

周海婴和母亲许广平商量,为了纪念早逝的父亲,给儿子以鲁迅早期使用过的笔名“令飞”命名。

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结局如何?属他最为可惜

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结局如何?属他最为可惜

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结局如何?属他最为可惜“三周”里面,老大最为出名,他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鲁迅。

老二周作人在民国时期的文坛以文采出名,在文学成就上丝毫不亚于自己的大哥。

老三周建人后来成为了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三兄弟从小在母亲鲁瑞的抚养下一起长大,各自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都走过“百草堂到三味书屋”的旅程。

长大后,大哥周树人和二哥周作人分别去了日本留学,而周建人基本留在家乡,一边侍奉母亲一边就学。

三兄弟,三种经历从此三兄弟的路开始分叉,而各自学识、认识、思想、文风都慢慢地形成了。

在日留学期间,相比起大哥鲁迅的忧国忧民,周作人倒是过得颇为充实。

他在日本攻读外国语,不仅是学习了日文,还学习希腊文、梵文和俄文,加上在国内时有着深厚英文基础,可以说,周作人是我国最顶尖的语言学家之一。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但比起其他语言,周作人还是偏爱日语和日本。

在日期间,他非常深入地研究了日本的经典文学。

所以周作人的文风追求“情”与“味”的境界,文风温和冲淡,这是一种类似日本化的审美。

而且周作人在日期间还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羽太信子,两人在1909年正式结婚。

偏好日本的文化,娶日本的妻子,本身就很平淡温和的性格,这些给周作人将来的人生抉择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大哥周树人的日子可就没有周作人那么惬意。

周树人在到达日本后,去了仙台医科,想学医救国的他在那里拼命学习。

有一次在医学生解剖考试上,周树人考了高分,这让同学们不敢相信“低能”的中国人能考这么高分,所以他们纷纷去告状,说肯定是老师藤野九郎泄题给周树人。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这件事闹得很大,虽然最后不了了之,但却深深地刺痛了周树人,让他感受到了国家贫弱不堪会让国民受到怎样不公的欺凌。

看着日俄战争纪录电影事件,看到屏幕上那些被砍头的同胞,那些呆滞漠然的眼神,周树人深刻地明白了,学医可以救人,但是不能救国,只有文化才能改变国民的精神。

这件事后不久,周树人就离开了仙台,来到了东京,开始学习写作并尝试翻译文学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与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
谈到周建人,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就是他的两个哥哥,鲁迅和周作人。

这二人对他的一生影响巨大,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他们几乎左右着他的命运和生活。

特别是鲁迅,这种影响伴随了周建人的一生。

直到现在,介绍周建人,必须要加上,他是谁的弟弟。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鲁迅好比是太阳,周作人则是月亮,周建人就是星星了。

我一直觉得,周建人并不愿意生活在太阳和月亮的光芒之下,没有人愿意被别人照亮,而不是自己发光。

他的生活空间被两位哥哥占据着,留给他的地方太小了,他一直在努力地想摆脱这种影响,但是徒劳无益。

对于这种种的宣传和送上门的优惠,他无力阻拦,也无法挣脱,只能消受。

我想,这种内心的苦楚,应该是有的。

何况,他是一个有着强烈自主意识的人。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周氏三兄弟鲁迅、周作人、周建人常与同时代的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相提并论,他们的影响都是空前的,但就文化意义讲,宋氏三姐妹则远远无法与周氏三兄弟相颉颃。

三兄弟各有所长,也各有命运。

鲁迅与周作人都博有文名,是文化界的棋手和栋梁,周建人则一直在两位哥哥的盛名之下,夹缝之中,名位略显尴尬。

世人对三人的评价也各有千秋。

鲁迅身披民族魂,被推上圣坛,被万人景仰;而周作人则因为附逆,身败名裂,遭千夫所指;周建人一生谨慎,先抑后扬,看似无功无咎,终得颐享天年。

同为兄弟,身世相同,命途迥异。

百年之后,回头再看,套用稼轩词:了却尘世平生事,赢得生死不同名,可怜同胞生。

周氏兄弟同出一门,后兄弟阋墙,家庭分分合合,外人很难厘清,道是治丝益棼,越搞越乱。

而且,搞清楚又能怎样?与其再花力气判断他们的家务事,还不如看看他们兄弟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还有哪些积极的社会意义,可供今人效法学习。

按照当今成功学的推论,一个人成功的背后,往往会有几个关键的要素,包括:遗传、家庭、环境、教育、机遇、个人努力等等,这是一个相互关联的链条,似乎缺一不可。

拿这套理论来分析周氏三兄弟,也大致能对上号。

不过一个人的一生远不是几个符号或者是几个概念能够解释的。

假如抛开鲁迅的地位,还原他的作家身份;不提周作人那段历史,
再现他文化人的原貌;也不说周建人显赫的官职,以学者视之,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三兄弟同宗同族,家教一致,遗传相同。

说到成功,就不能忽视他们的勤奋,这才是他们的成功之基,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一样地努力,不停地工作。

求学之间,他们都是三更灯火五更鸡,硬读出来的,翻翻鲁迅描写少年读书时的作品,再看看鲁迅和周作人在日本留学时的状况,你就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

再想想周建人固守乡村老宅,在青灯古瓦之中,自学植物学、英语,又有多少甘苦辛劳。

更为难得的是,他们这种勤奋的劳作,是持之以恒伴其一生的。

有人说,鲁迅是累死的。

他不停地读书、写作,不停地跋涉,没有一刻停闲。

他自己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全用在了写作上。

著作等身,那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

周作人老了还壮心不已,顶着特殊的头衔,硬是翻译了著名的《希腊神话》,为自己的写作生涯,再添收官之作。

你再想,90岁的周建人眼睛都快瞎了,还拿个放大镜,要重译《共产党宣言》。

事实证明,世界上没有一种力量比勤奋更有力量。

一门三杰,举世罕见。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三人都选择了写作为生,而且,都成就了一番大业。

三人都是作文高手。

冯雪峰说:周作人是中国第一流的文学家,鲁迅去世后,他的学识文章,没有人能相比。

张中行先生说:“散文,最上乘的是周氏兄弟,一刚劲,一冲淡,平分了天下。

”这种褒扬,二人当之无愧。

周作人
周建人的文章自然无法和两位兄长相比,但是他也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天地,科学小品,自称一格。

都善著文,但却内容有异,文风不同。

有道是鲁迅行文常带怒气,以批判社会为己任;作人行文常带人气,以宣扬人性为宗旨;建人行文常带真气,以转播科学为目的。

再看看三兄弟的个性。

其实,三兄弟都是好强桀骜之人,不会轻言退却放弃。

三兄弟久分不合,谁又能说不是个性使然。

换句话说,三人性情中,都有很强硬的东西。

鲁迅自不必多言,毛泽东说他骨头最硬。

面对各种围攻,他很强势,自不惮言:“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


周作人留给社会的印象,是个软弱的人,面对妻子的逼迫,不像个大丈夫,这可能只是他性格中的一面。

我倒觉得,他是个非常任性而固执的人,不然也不会酿成大错。

周作人自言:“我最厌恶那些自以为毫无过失、洁白如鸽子,以攻击别人为天职的人们,我宁可与有过失的为伍,只要他们能够自知过失。

因为我自己也并不是完全无过失的人。

”这种软中带硬的话,不比金刚怒目的力道差。

周建人一生独立地思考,独立地生活,独立地表达,不讲违心话,不做违心事。

宁肯不说,也不乱说。

这就是他最硬的一面。

我们在生活中不难发现,真正的能者、强者,必有好强之心,有坚持之志,有独立之姿。

最难得的是,三兄弟都是生于封建家庭,受教于传统道德,但是,他们没有成为封建社会的卫道士和殉道者,而是背叛了自己的出身,走上了一条追求新生活、新思想的时尚之路。

在那个兵燹乱世,勇敢地竖起了新文化的大旗,宣传新文化、新道德、新科学,用文明、文学、科学来拯救民族和未来。

三兄弟几乎同时站在社会变革的前列,相互砥砺,相互竞争,
都成为了战士,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文化先锋,成为唯物主义者。

这不能不让人佩服。

甚至就连最后的选择,三兄弟也大致一样。

让我们来听听他们最后的声音。

鲁迅殁时55岁,周作人去世时82岁,周建人寿长,96岁离世。

三人都有遗嘱。

鲁迅是1936年10月16日在上海逝世的。

生前,他立下遗言:
一、不能因为丧事受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1965年4月26日,时已80岁的周作人自知将不起,也立下遗嘱:
“余今年已整八十岁,死无遗恨,姑留一言,以为身后治事之指针。

吾死后即付火葬,或循例留骨灰,亦随便埋却。

人死声消迹灭最是理想。

余一生文字无足称道,惟暮年所译《希腊神话》是五十年来的心愿,识者当自知之。


逾二年,1967年5月6日,周作人在红卫兵的折磨下身故。

1984年7月29日,周建人在北京逝世。

他的遗嘱是:
“我身后的丧事要从简,要改变繁文俗礼的旧习惯。

现在大家都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资金很宝贵,时间也很宝贵,不能因为办丧事花国家的钱,不能浪费大家的时间。

我死后不要开追悼会,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尸体交给医学院供医生做解剖。

最后把骨灰撒到江河大海里去。

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的骨灰就是这样处理的。

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学习他的彻底革命精神。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仔细看看,不难发现,周氏兄弟殊途同归,死后速朽,不求纪念,不拖累他人的想法是惊人地一致。

时人有这么评价三兄弟的,说是:一个大作家,一个大汉奸,一个大干部。

可是,当你把他们放在一个屋檐下,退回到家庭的层面,再
看三人,你会发现,他们嘴上留着一样的黑硬的短髭,一样的黑眉,一样的浙江面孔,讲一样的绍兴官话,这惊人的相像后面,是他们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著作等身,一样的个性独立,一样的勤勉奋发,一样的自信好强,一样的自我,一样的自尊。

王安石有诗云: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把酒问天:一家人乎?异家人兮?
周建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