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龋病防治问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龋病防治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15-02-02T15:15:27.113Z 来源:《医药界》2014年11月第11期供稿作者:杨美玲
[导读] 医生之间及同1名医生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均大于0.85。
杨美玲
(山西省大同市第四人民医院山西大同037006)
【中图分类号】R78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
【摘要】目的分析3-6岁儿童龋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危险性评估,为全面制定儿童龋病预防的综合措施,尤其是为高危患龋儿童的口腔健康保健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对3~6岁儿童进行口腔龋病检查并向家长发放问卷,分析影响3~6岁儿童龋病发生的因素,建立龋病回归模型并对儿童患龋危险性进行预测。结论对儿童龋病应综合防治,从小培养儿童健康的饮食习惯,加强对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教育,并合理局部用氟。
【关键词】龋病;乳牙;危险因素;回归分析
1.材料和方法
所有幼儿园儿童的龋病检查由2名专业口腔医生进行,龋病状况的记录由1名口腔保健医生完成。医生之间及同1名医生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均大于0.85。
采用SPSS13.0软件将各项数据生成图表,先对各变量进行单因素X2检验,观察其与儿童龋病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然后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全部纳入,进行回归分析,建立最终回归模型。将相关因素进行变量交互作用检验,观察是否存在自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对模型进行测试,评估模型的拟合优度,根据模型对儿童患龋危险性进行预测。
2.结果
2.1患龋情况1523名受检儿童的患龋情况可见,受检儿童的乳牙患龋率为71.77%,龋均为4.70,龋面均为7.43。其中36~48、49~65、66~81月龄儿童的患龋率分别为56.80%、71.68%和78.31%,不同月龄儿童的患龋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1)。
儿童龋齿在乳牙列中的好发牙位从高到低依次为:上颌乳中切牙、下颌第一乳磨牙、下颌第二乳磨牙、上颌第二乳磨牙、上颌第一乳磨牙、上颌乳侧切牙、上颌乳尖牙、下颌乳尖牙、下颌乳中切牙、下颌乳侧切牙。左右同位乳牙龋齿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下同位乳牙除尖牙外龋齿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1)。
2.2各因素与儿童龋的相关关系
对问卷中涉及的各因素与儿童龋的关系进行分析可见:月龄、进食碳酸饮料频率、睡前进食、进食奶制品频率、开始刷牙年龄、家长受教育程度、托幼机构、居住地、家长的口腔保健知识、局部用氟与儿童龋显著相关(P<0.001),子女数目、进食甜食频率与儿童龋齿的发生有关(P<0.05)。
在进行单因素分析时因无法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X2值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因素与儿童龋病相关性的大小,X2值越大,该因素与儿童龋病相关的可能性越大。按X2值从大到小排前10位(不包括自由度df=1的因素)的因素为:月龄、家长受教育程度、进食奶制品频率、睡前进食、进食碳酸饮料的频率、开始刷牙年龄、家长的口腔保健知识、子女数目、进食甜食频率。性别、每天刷牙次数、牙膏种类和家庭收入这4个因素与儿童龋病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
2.3童龋病模型及患龋危险性的预测
2.3.1儿童龋病模型建立将上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全部纳入,进行回归分析,进入最终回归模型的因素为:月龄、托幼机构、居住地、进食碳酸饮料频率、进食奶制品频率和睡前进食。该6个因素的分级标准,由其各自相应的回归系数及比数比值可知,对于那些月龄较大或很少进食奶及奶制品的儿童,其患龋风险相应增大;公立性托幼机构、无睡前进食习惯、很少进食碳酸饮料或居住于城市的儿童,其患龋风险则相应减少。
对所有结果变量进行变量交互作用的分析,未发现变量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说明模型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相互独立的,所建立模型具有可信性。
2.3.2模型检验对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P=0.784,表示模型拟合良好,该模型可对儿童患龋危险性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
3.讨论
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岁组儿童患龋率为66.0%,虽较1995年第2次的调查结果(76.55%)有所下降,但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仍属发病率较高的国家。儿童龋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病因相当复杂。本研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在分析每个相关因素对龋齿发生单独作用的基础上又将单个因素置于因素群中,引入交互作用项,既考虑了各因素的主效应,又包括了有关因素的交互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其易感因素,建立多因素风险模型,分析其发病机理,可为乳牙龋的有效预防提供理论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儿童龋病的发病率呈明显的年龄特征,乳牙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2-3岁开始上升,5-7岁达高峰。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乳牙患龋率和龋均随年龄增长而逐年上升,且各月龄组间儿童患龋率有统计学差异,说明随着儿童成长,食物越发多样化,含糖食品也随之明显变多,如果口腔卫生措施没有及时跟上,家长对乳牙龋不积极预防和治疗,乳牙患龋率及严重程度均会明显上升。
儿童龋病的发生要求有敏感的宿主、口腔致龋菌群的作用以及适宜的底物,而这些底物又必须在口腔中滞留足够的时间。研究证明,喜爱碳酸饮料和睡前进食的儿童的患龋率较高,而经常喝牛奶或其制品的儿童的患龋率较低。原因是喜爱碳酸饮料和睡前进食的儿童让大量的蔗糖、葡萄糖、果糖等长时间停留在牙齿上,延长了致龋菌的产酸过程,促进了细菌对牙面的附着以及细菌间的相互附着,并影响菌斑的渗透性,从而降低或阻止了唾液的缓冲能力,使牙齿长期暴露在酸性环境中,引起牙齿的酸蚀脱矿,龋坏发生;而牛奶或其制品因含丰富的钙、磷、蛋白质及多种与唾液成分相似的物理和化学物质而具有明显的抗龋和抗脱矿作用。本研究结果也显示,经常喝碳酸饮料、睡前进食的儿童容易发生龋病,而经常进食奶或奶制品的儿童不易患龋。此外,乳牙龋发病年龄小、进展较快,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不
容忽视。在本研究中,城市和公立性托幼机构均是保护性因素,其儿童患龋率与农村和私立性托幼机构有统计学差异,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推测城市或公立性托幼机构的儿童有较为健全的医疗保障制度,生活质量较高,膳食合理,营养均衡,且保育员和家长的文化程度均较高,沟通良好,对乳牙保护意识较强,从而使患龋率明显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了儿童龋病中家庭和父母这两者发挥的重要作用。家庭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幼儿的饮食习惯与良好的口腔保健行为习惯主要在家里养成,因此父母的口腔保健知识和口腔卫生行为对幼儿影响很大。家长对待口腔健康保健的态度积极、重视孩子口腔卫生、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加上家庭合理的膳食和均衡的营养,均可明显降低儿童龋病的危险性。
参考文献
[1]陈文霞,边专,樊明文.牛奶及其成分与龋病的关系[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9,26(1):17-20.[2]丁莉华,汤汉玲,谭亚兰.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现状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5):15-16.[3]童慧玲.幼儿口腔卫生行为形成中的家庭因素[J].中国健康教育,2000,16(6):357-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