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法目前存在的五大问题及对策(一)

合集下载

浅谈我国行政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浅谈我国行政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在必要条件下我国可以选择性的采纳地方政府行政改革制度使政府权力划分更加明确精准定位政府管理权限使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协调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加深彼此的交流与信任在规划体制方面形成日趋完善的交互性归控机制甚至可以设立专门的体制改革中心促进改革的稳步实施在对我国行政法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后学者们就我国后期管制格局展开了大胆预测对我国行政法内部存在的缺陷和漏洞进行了积极探讨
2016 ・ 10 (中)
断强化是非常必要的。我国行政组织法建设仍然存在一些欠缺 之处, 其所涉及的内容牵连国务院组织法、 地方组织法、 公务员法 等。我国宪法在权力赋予方面, 其与地方组织法是一致的, 但是 各级政府之间的权力划分尚不明确, 从而在一些机构的设置方面 经常出现重叠甚至冲突, 本应为树形结构的组织结构在底层却形 成了一种网状结构。 在这种体制下, 一些行政主体对权力划分认 识不清, 从而导致相互之间的权力矛盾, 从而阻碍行政组织法的 有效实施。 (二) 给行政法自形式向实质的转变带来阻碍 行政法的顺利实施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方面要求相 关执法机关在履职中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章制度行事;另一方 面, 行政法还必须要尊重公众的诉求, 充分考虑到公众的态度。 不过, 我国行政执法在实践过程中, 公众通常都处于弱势地位, 所 给予的重视程度显然不足, 一些听证制度也多是形式主义。 导致 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源主要在我国的行政体制上, 我国行政体制为 上级导向型, 而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存在中间脱节的情况, 在具 体实践过程中必然会衍生出各种问题。 (三) 给行政法律实施带来阻碍 在我国法律实践中, 各级政府和部门是实施主体, 同时拥有 行政机关法律授权的外派机构以及内部机构同样也可能成为行 政主体。在具体司法实践中,中央政府是政策的决策者和制定 者, 各级政府响应中央政策号召开展工作, 此现象的存在便造成 了一些行政决策方、 执行方和责任承担方之间产生隔阂与纠纷, 从而对构建行政责任机制形成不利影响。 此外, 各级行政主体数 量庞大, 在行政权力方面出现重叠不可避免, 这也造就了 “权力真 空区” , 在这一区域内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必然会引发多种争议, 这 对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完善显然也会形成负面影响。 三、 中国行政法的发展思路 在对我国行政法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后, 对其 加以改进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极其重要的。对此, 我国在 行政法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思路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 我国行政法改革的核心内容 我国行政管理效能所具有的优越性不强, 因而我们在进行全 面规划的过程中, 只能对其中的重点问题进行筛选, 优先解决这 些重点问题, 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我国在行政处理活动方面所涉 及的重点问题中, 都已经明确相应的标准, 尽管有些标准仍然需 要完善, 但处罚、 强制等环节已经能够做到有法可依。虽然在处 罚、 强制等方面已经做到有法可依, 不过权力滥用问题始终都没 有彻底肃清, 其原因在于行政主体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其围绕 的核心与重点都是其内部组织, 如果支撑结构相对健全, 那么疏 导行为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组织架构尚不健全, 那么尽 管在行政行为法令方面已经达到极为完善的地步, 管理者同样很 难对组织行为客观性价值的地位进行准确的衡量。 因此, 我们理 应对行政法的核心内容进行明确, 有针对性的加固支撑结构, 从 各管层面着手对行政法实施全面且有效的改进。 (二) 行政体制规划及组织法协调发展关系探析 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内部组织法在其中所发挥的

关于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依法行政是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以及公正合法的方式,行使职权、履行公务、管理社会事务。

然而,在实践中,依法行政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权力滥用、程序不规范、执法不公等。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权力滥用问题权力滥用是指行政机关或行政人员在行使权力时,超越了法定权限,损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这种问题常常出现在一些官员为个人私利而滥用职权的情况下。

要解决权力滥用问题,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

加强对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的监督,尤其是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监察机构或者加强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来实现。

同时,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和问责机制,对权力滥用行为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确保行政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二、程序不规范问题程序不规范是指行政行为在行使过程中,未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导致决策失当或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这种问题多见于行政机关未依法公开听证、未进行合理程序的决策等情况。

为解决程序不规范问题,一方面,应加强行政程序的规范性建设,明确行政流程和程序要求,并加强对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的培训,提高其遵守法定程序的意识和水平。

另一方面,要加强行政监察,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程序的公正性,对程序不规范的行政行为及时纠正和追究责任。

三、执法不公问题执法不公是指行政机关在依法行政过程中,对不同的当事人采取不同的执法措施,不公正地对待不同的案件、不同的当事人。

这种问题常见于行政机关对此前有关利益关系的当事人进行偏袒或压制的情况。

为解决执法不公问题,应加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一方面,加强对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行政行为的录音、录像、拍照等手段,防止执法人员滥用职权和对案件进行有失公正的处理。

另一方面,要建立公正、独立、高效的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评审机制,对执法不公行为及时纠正,并对相关责任人予以追责。

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行政执法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行政执法在实践中也经常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合法性和效率。

本文将系统分析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推动我国行政执法的改进和进步。

一、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1.执法主体权力过于集中。

当前,行政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所具备的权力过于集中,法律规定不够明确,且执法行为限制不够严格,易导致执法部门滥用职权,破坏了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2.执法程序不规范。

在行政执法中,程序往往获得不够重视,执法机关指定的执法人员缺乏执法规范和程序知识,执行的程序有时违反了法律上规定的程序,导致执法结果无法得到认可。

3.执法技能水平不高。

现今,许多执法机关人员的执法技能水平不够高,执法能力有待提高,这也导致了执法效率的不足。

4.执法精神缺乏。

执法人员有些时候过于追求升职和职务的晋升,而不是真正关心社会的公正和公平,令执法行为失去了应有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二、解决对策1.加强执法机关的内部监管。

行政执法机关应积极推行内部监督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人员的职业标准,规范各部门或人员的专业责任范围和工作流程,避免权力滥用带来的负面影响。

2.改进执法程序。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不断加强对执法程序的规范和监督,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严格的执法流程,确保执法过程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3.提高执法机关的执法水平。

因应新时期的挑战,执法机关应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技能,加强执法队伍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确保执法才能得到长效的发展和进步。

4.发扬执法精神。

执法机关应坚定维护社会稳定与公共利益,注重执法与公德,执行某项任务时,应当在尽职的同时,保持执法人员的精神,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总之,以上是对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的一个系统总结,希望在未来的日子中,我国行政执法机构借此一文能够意识到问题存在的严峻性,进而采取合适的方案以推进行政执法的改善和发展,为公民的利益和社会的安定稳定注入更多的力量。

我国当前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当前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当前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第一篇:我国当前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我国当前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新形势下我国各族人民为之努力奋斗的宏伟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也是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根本要求。

能否全面贯彻依法行政,是直接关系到我国法治国家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问题。

无可否认,经过近些年来的努力,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逐步走上正轨。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依法行政不断暴露出一些缺陷和不足,还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依法行政进程和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

因此,研究和解决当前我国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依法行政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立法活动,法制建设特别是行政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依法行政的观念日益深人人心,政府依法行政的状况不断改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立法力度,为依法行政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0多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大量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职能迅速转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上来,为依法行政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在行政执法方面,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真正做到有法必依。

特别是近年来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实行收支两条线,罚款与罚没财物全部上缴财政;在行政执法的一些领域,如城市管理等进行了相对集中的行政执法权试点,减少了职责交叉造成的乱执法现象;减少事前审批和发证,加强事后监督检查,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工作;加强行政执法程序的制度建设,推进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化;采取考试录用行政执法人员的办法,提高了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等。

现阶段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现阶段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现阶段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行政执法是领导对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径。

但是,在实践中,行政执法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给领导部门的行政执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公众对领导执法的信任。

本文将通过解析行政执法的问题及其对策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问题分析1.执法不规范化在现实中,行政执法不规范的情况屡次发生,表现为执法程序不合法、执法过程不公正、执法标准不一、执法行为不当等问题。

这些问题妨碍了行政执法的正常运作,严重影响了执法机关的公信力和执法效果。

2.执法随意性行政执法随意性的表现主要是执法机关对处罚标准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以及执法人员的主观臆断和执法中的不规范行为。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警察恶意逮捕、行政处罚超范围等问题,进而消耗司法资源,甚至伤害公共利益。

3.行政执法权及权力滥用领导部门作为权力机构,其行政执法权受限于法律和程序,因而不能随意行使权力。

但在实践中,由于领导部门的惯性思维和环境压力等原因,其行政执法权经常被滥用,部分执法人员因职务利益而寻求非法收益,导致贪污的产生,也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

二、对策探究1.加强法律制度建设针对行政执法不规范、随意、滥用等问题,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和完善执法规则,促进行政执法的规范化、合理化和公正化。

领导部门应加强法律意识,增强对执法规则的敬畏和遵守,确保行政执法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2.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领导部门应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规范执法行为。

对于违法行为,应予以严肃处理,对于优秀执法人员应予以表彰奖励,以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3.建立舆论监督机制公众舆论监督是行政执法规范化和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领导部门要建立舆论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反馈社会意见和建议,及时回应公众关注和诉求,以提高领导部门行政执法的公信力和形象形象。

4.加强审查机制领导部门在行使执法权时,应加强审查机制,提高行政审查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和管理。

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行政执法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其执行效果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也不可忽视行政执法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1 执法主体权力过大,缺乏平衡机制目前我国的行政执法主体包括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执法人员等,他们在具体执行任务时常常面临着巨大的权力压力。

这种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导致滥用职权、腐败现象出现,导致社会公正性缺失。

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平衡机制,监督机构对于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

1.2 法律适用不均衡、滞后在很多案件中,人民群众普遍反映行政执法中出现了“一刀切”、“雁过拔毛”等情况。

这主要表现在,在执行环节上对不同情形采取相同或相似处理方法,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具体案件的实际情况。

此外,法律的制定和修改也相对滞后,没能及时跟上社会发展变化的步伐,导致行政执法活动出现了一定的误差。

1.3 审查程序不规范、效率低下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审查程序是确保公正执行的关键环节,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程序设计不健全,容易造成案件审查时间过长、群众权益得不到及时维护。

其次,在审查环节中缺乏足够的证据要求和质证途径,容易导致依据不明确、判决结果难以服众。

二、对策建议为解决上述问题,并改善行政执法工作水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建议。

2.1 建立有效监督机制为避免行政执法人员滥用职权等问题的发生,应建立起有效监督机制,并加强相关部门与社会力量的合作。

可通过设立独立有效的监察机构来严格监管、检查整个行政执法过程,并严惩相应违法违纪行为。

同时,建议建设在线监督平台,鼓励人民群众举报违法行为,提高执法的透明度。

2.2 完善法律体系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维护公平正义,我们需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和修订,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此外,还需加大对执法者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操作能力,以确保行政执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行政法的实践困境与改进建议

行政法的实践困境与改进建议

08
总结与展望
总结本次汇报内容
01
行政法实践中的主 要困境
包括法律制度不完善、执法行为 不规范、司法监督不到位等问题 。
02
03
改进建议的提出
案例分析
针对实践困境,提出完善法律制 度、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司法监 督等改进建议。
通过具体案例,深入剖析行政法 实践中的问题,为改进建议的提 出提供有力支撑。
结合地方实际
鼓励地方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符 合地方特色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为地 方行政机关提供更加具体、可操作的 执法依据。
强化备案审查
加强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备案审查 ,确保其符合上位法的规定,防止地 方保护主义和不当行政干预。
及时修订和废止不适应的法律法规
定期评估清理
建立定期评估清理机制,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存在冲突或矛盾的行政 法律法规进行及时修订或废止。
社会信任度低
01
由于一些负面事件的影响,社会对行政执法的信任度降低,导
致执法难度增加。
社会舆论压力
02
媒体和网络舆论对行政执法的影响日益增大,一些不实报道和
恶意炒作给执法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
03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导致社会矛盾加
剧,给行政执法带来挑战。
04
改进建议一:完善法律法规
03
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
法律法规不健全
立法滞后
行政法领域存在许多立法空白和 模糊地带,导致实践中无法可依
、有法难依的现象频发。
法律冲突
不同层级的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 和矛盾,给行政执法带来困惑和难 题。
法律更新不及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过时的 法律法规未能及时修订或废止,影 响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和效率。

我国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者:马秋莲王立梅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6期依法行政是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按照宪法赋予的职权,在法定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事物进行管理。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实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关键。

我国的法律规范中行政法占的比例很大,依法行政对贯彻落实法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一)行政立法不完善依法行政的前提是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或者法的质量不高,缺乏严密性或可操作性,就无法进行依法行政,我国行政立法存在严重不足。

我国制定了不少行政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但是法律的比重小于法规和规章,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质量参差不齐、互相冲突和打架,造成行政效率低下。

有的领域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出现法律空白,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会遇到无法可依的情况,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行政执法机构存在问题行政执法机构设置不合理,有的法律法规应该设置专门的机构,但是没有设置,有的不该设置的机构却到处都是,使得行政机构杂乱无章,运转不灵;行政执法机构之间权责不明确,工作中存在交叉或者缺失现象,一些好管理的,有利可图的,大家都争着去管,一些无利可图的,不好管理的,则会互相推脱,无人管理。

(三)缺乏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虽然已经有党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和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的监督等,但是这些监督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些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造成监督不力;有些监督部门在行使监督权时,缺少独立性,地位比较低,权力比较小,没有权威性,监督工作搞突然袭击,没有形成日常化监督;监督工作中也没有落实监督责任制,工作中出现违法现象时,无人关心;社会监督力度不够,民主党派和群众往往因为法律地位低下或者其监督缺少法律保证等不敢行使监督权力,新闻舆论监督也因为某些特殊原因不能发挥其作用。

当前我国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当前我国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作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局孙举依法行政是现代法制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普遍奉行的基本原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标志。

依法行政使我们的各项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

但是,当前依法行政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与社会预期相比,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如何理性地把握和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及其根源,并积极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当前行政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政府法制工作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1、依法行政工作体制不顺畅。

推进依法行政,必须构建完善、系统、顺畅的工作体制。

目前,我国的依法行政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各级政府法制机构,它承担着依法行政工作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的重要职责。

实践证明,哪个地方、哪个地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搞的好,其依法行政也就搞的比较好,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也比较顺利。

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府法制机构的建设,在2001年的党政机构改革中,各级政府法制机构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加强。

但是,目前我国的依法行政工作体制与依法行政工作的要求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是“倒三角”的工作体制影响了基层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

从机构设置情况看,政府法制机构的设置为国家、省、市、县四级,乡一级政府未设置专门的机构。

从人员分配来看,国务院法制机构人员编制为200人,省级法制机构一般为40―70人,地市政府法制机构一般为10―20人,县级法制机构一般4人左右,有的甚至只有2人,多数还是兼职人员。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依法行政工作体制呈现出上强下弱的“倒三角”态势,这种状况势必影响基层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

二是政府法制机构内部人员结构不尽合理。

从知识结构看,目前,政府法制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是从行政工作岗位转行而来,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法律教育学习,在法学理论、法律理念和法律知识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

现阶段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行政执法在推动社会治理和维护公共利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本文将就现阶段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执行力度不够严格现实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在履职过程中执行力度不够严格的问题。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对涉案当事人处罚力度较轻,对违法行为未能及时予以制止等情况。

首先,在处理违法行为时,执行力度不够严格容易导致处罚形同虚设。

比如一些环境污染案件中,因被处罚成本较小,企业没有一个真正受惩罚的感觉,违法成本低廉反而激发了更多类似的违规行为。

其次,在遇到明显违法行为时未能及时采取制止措施也是导致执法执行力度不够的原因之一。

例如,在工地施工过程中出现严重安全隐患,执法人员没有及时出面制止和处罚,导致事故的发生。

这反映了行政执法人员对于自己权力的滥用和应尽义务的轻视。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的培训与监督。

提高执法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加强道德教育,确保其执行执法工作时公正、严格。

同时,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执法结果进行评估,并追究不作为的责任。

二、执行标准不一致现阶段行政执法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执行标准不一致。

在同一个案件中,可能因为地区、部门或个别执法人员之间理解和执行标准不同而导致判决结果相差甚远。

首先,各个地区对于某些违规行为认定标准存在差异性。

比如,在某些地方城市管理中禁止小贩摆摊经营,在另外一些地方则放宽了相关限制。

由于缺乏统一规范,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混乱。

其次,在同一个部门内部也存在着执行标准不一致。

这种情况多见于涉及人身权益的行政执法中。

例如,对于某一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在不同执法人员之间可能出现明显差异,导致公众的不满和对执法机关的质疑。

要解决执行标准不一致的问题,首先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建立统一的执法标准和规范,明确界定各类违法行为以及对应处罚措施,并加强协调合作。

行政法 常见的问题和已有应对方案

行政法 常见的问题和已有应对方案

标题:行政法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一、行政法的作用和意义行政法是规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权力活动的法律规范体系,它不仅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法律武器,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法律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行政法的作用和意义日益凸显,然而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常见问题,需要及时应对和解决。

二、行政法的常见问题1.行政权力滥用问题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存在滥用职权的情况。

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违法扣押财产、非法拘禁、乱罚乱罚、滥用行政强制等方面。

2.行政机关裁量权过大行政机关裁量权过大,存在着裁量权滥用、裁量权不当行使等问题,这容易导致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不规范、不合法,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 行政诉讼成本高在涉及行政法律纠纷的诉讼过程中,由于程序复杂、诉讼成本高昂等原因,使得当事人维权难度较大,往往需要耗费较长时间和精力。

4. 行政处罚不公正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处罚权力时存在不公正的情况,有的处罚违法无效,有的处罚过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行政法的应对方案1. 加强行政监督建立健全行政监督制度,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有效、全面监督,制衡行政权力的滥用和裁量权的过大问题。

加大对行政机关不当行使职权和滥用职权行为的惩处力度,确保行政权力的合法有效行使。

2. 完善法律体系完善相关行政法律法规,明确行政机关职责、权限和程序规定,规范行政机关的裁量权,确保行政机关的行政裁量权在法定范围内、符合法定程序和程序的决策。

3. 降低行政诉讼成本为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行政诉讼制度,简化行政诉讼程序,提高行政诉讼的效率,降低行政诉讼的成本,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维权途径。

4. 规范行政处罚程序建立健全行政处罚的程序规定,规范行政处罚的审批程序,明确行政处罚的法定程序,加强对行政处罚行为的监督和检验,保障行政处罚的公正合法执行。

四、结语在当代社会,行政法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浅谈我国行政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浅谈我国行政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浅谈我国行政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摘要: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和谐稳定,这与我国法制社会的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虽然这种和谐稳定的现象象征着我国法制社会正在建设与逐渐完善,但是我国现行的法律当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本文以行政法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我国行政法的相关理论,然后通过分析目前我国行政法的发展现状,得出我国行政法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阻碍,以此为基础,提出我国行政法的发展对策,从整体上推进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行政法;问题;发展对策引言要想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实现人民生活稳定的目标,行政法的完善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行政法的通过可以保护行政权利和人民权利,保护社会和集体利益不受侵犯。

我国的行政法是根据国家的具体条件制定的,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而西方的行政法的内容发展的比较完善,所以针对我国行政法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国行政法的发展对策需要在以我国国情为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法律内容。

如果行政法不完善,实现人民生活稳定的目标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发挥行政法的作用,规范和管理行政法的实施,从而促进我国进一步加快中国法治社会建设进程,加快实现人民生活稳定幸福的目标,为建立中国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一、行政法的相关概念行政法是继中国宪法之后的第二部门法律,与宪法,民法和刑法规范体系一起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法律体系。

行政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行政法规范了广泛的重要社会关系,并与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紧密相连。

行政法的法律使命是保护行政权利的有效行使,并保护社会组织、公民、企业和其他法律权利。

二、我国行政法的发展现状(一)行政法的理念跟不上实践的脚步尽管近几年我国学者大力发表与行政法相关的文章,研究了许多关于行政法的理论,同时我国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健全和完善,但是我国的行政法的发展还是跟不上实际生活实践。

我国的行政法无论从内容、框架、范围等方面还是从价值取向方面来看都还只停留在理论上,还没有往实践的层面上去考虑。

浅论我国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五篇材料)

浅论我国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五篇材料)

浅论我国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五篇材料)第一篇:浅论我国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浅论我国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摘要:依法治国是党中央提出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认真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就必须切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因此,本文针对依法行政方面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对于保证严格依法行政,实施依法治国,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从国家权力分工的一般原理、行政机关机关与公民法人的关系,行政机关在实施依法治国中担负的责任、推动整个社会化进程的需要四个方面阐明了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这一重要论点;然后针对我国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从行政执法体制上进行了系统分析,阐明了健全法制,加强执法监督,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最后,着重提出了依法行政的措施和对策。

(1)正确树立依法行政的权力观念、程序观念、监督观念和服务意识、责任意识;(2)不断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强化执法监督,加强执法队伍建设;(3)建设行政决策全法性论证制度,保证行政决策的合法有效。

从而推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过程,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实现依法制国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行政执法依法行政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的要求: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人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

因此,探讨依法行政的问题,严格依法行政,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对于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依法行政是法治国的关键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它包括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民主监督,严格依法办事,增强法制观念等诸多内容。

其中,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1、从国家权力分工的一般来看,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在国家权力中,行政权是最活跃、最具主动性的部分。

(1)与立法权相比,行政权最活跃,在我国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绝大部分要由行政机关来执行。

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行政执法是指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一种行政管理活动。

然而,在行政执法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执法难度大、执法理念过于僵化、执法权力过大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行政执法的效率和公正性。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一、执法难度大在行政执法中,执法难度大是十分普遍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到环境、食品等方面的违法行为。

这些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很难直接监控。

此时,需要运用科技手段,比如安装监控摄像头、实行人员实名登记等方式,提高监管效果。

同时,也需要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和业务能力提升,提高执法效率。

二、执法理念过于僵化行政执法中有些执法人员过于注重程序和规定,而忽略了灵活性和创新性,这就导致了执法效率低下和案件处理不公。

因此,在行政执法中应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道德观念,使其既符合法律规定,又注重情理之间的协调。

同时,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也应该给予一定的适当机动性。

三、执法权力过大在行政执法中,执法人员的权力过大,导致其滥用职权,最终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此时,需要通过制定更完善的法律、规定和监管机制来防范执法人员的权力滥用。

同时,也需要改革行政执法制度,实行权力的分散和制约机制,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四、执法标准不统一在行政执法中,执法标准不统一、执法程序不规范也会影响执法公正性。

因此,应该加强对执法标准和执法程序的培训和管理,建立统一的执法标准和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的流程,提高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和效率。

综上所述,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加强行政执法领域的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完善,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为保障公民和法人的权利和利益提供更好的保障。

当前我国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当前我国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作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局孙举依法行政是现代法制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普遍奉行的基本原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标志。

依法行政使我们的各项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

但是,当前依法行政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与社会预期相比,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如何理性地把握和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及其根源,并积极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当前行政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政府法制工作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1、依法行政工作体制不顺畅。

推进依法行政,必须构建完善、系统、顺畅的工作体制。

目前,我国的依法行政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各级政府法制机构,它承担着依法行政工作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的重要职责。

实践证明,哪个地方、哪个地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搞的好,其依法行政也就搞的比较好,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也比较顺利。

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府法制机构的建设,在2001年的党政机构改革中,各级政府法制机构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加强。

但是,目前我国的依法行政工作体制与依法行政工作的要求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是“倒三角”的工作体制影响了基层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

从机构设置情况看,政府法制机构的设置为国家、省、市、县四级,乡一级政府未设置专门的机构。

从人员分配来看,国务院法制机构人员编制为200人,省级法制机构一般为40―70人,地市政府法制机构一般为10―20人,县级法制机构一般4人左右,有的甚至只有2人,多数还是兼职人员。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依法行政工作体制呈现出上强下弱的“倒三角”态势,这种状况势必影响基层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

二是政府法制机构内部人员结构不尽合理。

从知识结构看,目前,政府法制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是从行政工作岗位转行而来,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法律教育学习,在法学理论、法律理念和法律知识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

我国行政法目前存在的五大问题及对策(一)

我国行政法目前存在的五大问题及对策(一)

我国行政法目前存在的五大问题及对策(一)【内容提要】目前,我国行政法还存在着诸如立法的统一性在个别领域遭到破坏、法与法之间有些规定尚不够和谐、有些法律规范和条文自相矛盾、有些规范缺少法律责任的规定而导致后患无穷以及规范的清理工作明显滞后等五大问题。

这些问题应尽快地予以解决,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关键词】行政法/问题/对策【正文】行政法在我国是仅次于宪法的部门法,它与宪法、民法、刑法规范系统共同构成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法制。

行政法作为宪法的实施法,调整着广泛而重要的社会关系,其与国家权力、公民权利息息相关,担负着保障行政权的有效行使和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两方面的法律使命,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八届人大期间,为顺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立法机构均极重视行政立法工作,立法的数量、质量明显超过往届。

其中,金融、税务、房地产法律制度的改革,行政处罚法律制度的确立,已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标志着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尽管如此,但由于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立法工作难免受到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历史环境、封建主义残余观念、全民族的民主与法治意识水平、社会管理事务繁杂、行政立法主体较多、立法者的知识素养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使我国现行的行政法存在着一些问题。

站在“实现和增进公民基本权益”、“依法立法”和“法制统一”这样的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行政立法的基本原则的角度,考察我国行政法的现状,我认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五大问题:问题之一:立法的统一性在个别领域正在遭到破坏立法的统一性指的就是合宪法。

我国宪法第五条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具体地说,首先是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内容都要符合和服从宪法规定的原则;其次是一切法律、法规都要与宪法保持协调的关系,要随着宪法或其中某些条款的制定、修改或废止而相应地制定、修改或废止;再次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和一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必须按照宪法规定的立法权限行使立法权,而不能超越。

中国行政法发展现状、瓶颈与思路

中国行政法发展现状、瓶颈与思路

中国行政法发展现状、瓶颈与思路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行政法在保障公民权利、规范政府行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行政法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瓶颈,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

本文将简要分析中国行政法的发展现状、面临的瓶颈,并提出相应的思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法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行政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涵盖了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多个领域,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行政法律体系。

行政法的实施情况逐渐好转,政府机关依法行政的意识不断提高,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更加重视。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行政法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行政法的规定过于原则化,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导致实践中难以操作;另一方面,行政法的执行力度不够,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使得法律应有的效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尽管中国行政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但法律体系仍存在不完善之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空白:某些领域还没有制定相应的行政法律法规,导致实践中无法可依。

(2)立法滞后:部分行政法律法规未能及时修订和完善,与现实需要脱节。

(3)立法质量不高:部分行政法律法规的规定过于笼统、模糊,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

在实践操作方面,行政法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1)执法难度大:由于行政法的规定过于原则化,实践中难以操作,加大了执法难度。

(2)执法不公:由于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执法过程中存在不公正现象。

(3)救济途径有限: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缺乏有效的救济途径和措施。

为了解决法律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使法律规定更加具体化和具有可操作性。

(2)及时修订和完善行政法律法规,使其与现实需要相适应。

(3)提高立法质量,确保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具体、可行。

为了解决实践操作困难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行政法目前存在的五大问题及对策(一)【内容提要】目前,我国行政法还存在着诸如立法的统一性在个别领域遭到破坏、法与法之间有些规定尚不够和谐、有些法律规范和条文自相矛盾、有些规范缺少法律责任的规定而导致后患无穷以及规范的清理工作明显滞后等五大问题。

这些问题应尽快地予以解决,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关键词】行政法/问题/对策【正文】行政法在我国是仅次于宪法的部门法,它与宪法、民法、刑法规范系统共同构成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法制。

行政法作为宪法的实施法,调整着广泛而重要的社会关系,其与国家权力、公民权利息息相关,担负着保障行政权的有效行使和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两方面的法律使命,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八届人大期间,为顺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立法机构均极重视行政立法工作,立法的数量、质量明显超过往届。

其中,金融、税务、房地产法律制度的改革,行政处罚法律制度的确立,已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标志着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尽管如此,但由于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立法工作难免受到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历史环境、封建主义残余观念、全民族的民主与法治意识水平、社会管理事务繁杂、行政立法主体较多、立法者的知识素养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使我国现行的行政法存在着一些问题。

站在“实现和增进公民基本权益”、“依法立法”和“法制统一”这样的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行政立法的基本原则的角度,考察我国行政法的现状,我认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五大问题:问题之一:立法的统一性在个别领域正在遭到破坏立法的统一性指的就是合宪法。

我国宪法第五条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具体地说,首先是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内容都要符合和服从宪法规定的原则;其次是一切法律、法规都要与宪法保持协调的关系,要随着宪法或其中某些条款的制定、修改或废止而相应地制定、修改或废止;再次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和一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必须按照宪法规定的立法权限行使立法权,而不能超越。

法制统一的这一宪法原则,在《行政处罚法》关于处罚设定权的规定方面得到更进一步的明确规定。

该法在规定了行政处罚的七种基本类型后,根据每种处罚的特点及其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的影响程度,将其分为轻重不同几类,并以行政处罚的轻重程序为主要根据,对行政处罚的设定权作出规定。

行政处罚的性质越严重,设定该类行政处罚的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层级就越高,以保证行政处罚在议定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到对处罚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避免重大的行政处罚由于规范层次不高的原因而被大量地设定。

该法第九条明确规定:“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第十条规定:“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

”以此规定反观《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不难发现该《决定》在现行立法体系中已成了一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首先,该《决定》的立法根据是1954宪法,由于1954宪法早已失效,所以该《决定》已不存在合宪性;其次,该《决定》内容是对人身自由进行限制,依照《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劳动教养的期限为“1年至3年,必要时得延长1年”(实质上与刑罚中的4年以下有期徒刑基本相当)。

由于该《决定》属行政法规,依据《行政处罚法》第十条的规定,已不享有“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设定权,国务院作为这种处罚的立法主体资格也已然丧失,《决定》的施行已彻底、明确地丧失了法律依据。

然而最令人沮丧的是,这个《决定》至今依然施行有效。

《行政处罚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现行宪法的有关规定制定的,是我国行政处罚领域关于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方面法律效力层级最高的一个规范性文件,处于基本法地位。

该法是对行政处罚的实体法律规范与程序法律规范的统一,对其他有关行政处罚的法律、法规、规章具有统帅作用,凡是有关行政处罚的设定与实施的法律规范必须以该法的规定为依据。

该法在第六十四条中明确规定:“本法自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

本法公布前制定的法规和规章关于行政处罚的规定与本法不符合的,应当自本法公布之日起,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修订,在1997年12月31日前修订完毕。

”,但是明显违背《行政处罚法》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决定》及《补充规定》,直到今天也未通过法律程序予以废止,依然有法律效力。

这不仅是对立法统一性的破坏,更是对有法必依的社会主义法治要求的破坏,是与中共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格格不入的。

问题之二:法与法之间有些规定尚不够和谐立法的合谐性是指以宪法为核心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内部各个法律部门的立法应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而不能相互矛盾。

某些法律规范之间在合谐性方面确实存在问题。

就正当防卫制度而言,它是我国刑法所确立的旨在保护国家、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一项法律制度。

确立这一制度,目的在于鼓励、支持和保护人民群众同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

遗憾的是确立这一制度的宗旨并没有在相关的行政法律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得到相应的贯彻,这显然是立法上的一个重大疏漏。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就立法目的而言,《刑法》与《条例》是一种交叉关系;就概念的外延而言,“违法”是属概念,“犯罪”是种概念,二者之间是种属关系。

人民群众同犯罪行为进行斗争需要正当防卫,同尚不构成犯罪的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行为进行斗争则不需要正当防卫,这既不合逻辑,又不合情理。

从法律体系的角度看,《刑法》与《条例》分别属于不同的法律部门;从法律位级的角度看,《刑法》与《条例》属于同一层次,前者是刑事法律,后者是社会治安行政处罚法律,互无隶属、补充关系。

现行的法律制度中,《条例》是处理治安案件的唯一法律依据;在处理治安案件时,离开《条例》这一依据,援用《刑法》的正当防卫来处理纠纷,尽管对解决“个案”在学理上有积极的意义,然而法治实践却断不可取,因为这可导致动摇有法必依的社会主义的法制基础。

立法上的这一疏漏,使得作为行政法部门的《条例》的规范不仅与《刑法》部门的相关规范明显不相协调,也与《民法》部门的相关规范明显不相协调,这无疑是违背了法与法之间应当合谐的立法要求的。

问题之三:有些法律规范的条文自相矛盾,适用的结果反而侵害了公民的基本权利行政法规范由于多数是由行政机关代表国家、以国家名义确定的人们行为的准则,其与公民的利益最为密切相关,因此在制定规范时,对规范条文的语言使用应有特别严格的要求。

立法用词必须要准确,概念务必要明确,结构一定要合理,文字表述要精练、清晰、通俗明白、合乎语法和逻辑,万万不可使用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避免适用时既可以作这样的解释,又可以作那样的解释。

然而,现行的行政法规范在语言的使用上距立法的语言要求确有一定的差距,有些规范条文在表达上甚至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以《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例,该《条例》第十五条就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规范。

它是个授权性规范,其内容是:“在房屋拆迁公告规定的或者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裁决作出的拆迁期限内,被拆迁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拆迁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作出责令限期拆迁的决定,逾期不拆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迁,或者由房屋拆迁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迁。

”从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来看,“在房屋拆迁公告规定的……被拆迁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拆迁的”这段文字属于“假定”部分,其后属于“处理”部分。

在“假定”部分中,提出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房屋拆迁公告规定的期限内,被拆迁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拆迁的”;一种是“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裁决作出的拆迁期限内,被拆迁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拆迁的”。

纵观《条例》全部规范,笔者发现这两种情况的背景条件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

前一种情况所称的“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显然是指《条例》第十条的规定,即:“房屋拆迁许可证一经发放,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应当将拆迁人、折迁范围、搬迁期限等以房屋拆迁公告或者其他形式予以公布。

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和拆迁人应当及时向被拆迁人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该条规范只是规定了拆迁主管部门和拆迁人所应负的部分程序义务,而对拆迁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义务却没有规定。

相反,后一种情况,即《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对补偿形式和补偿金额、安置用房面积和安置地点、搬迁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经协商达不成协议的,由批准拆迁的房屋拆迁主管部门裁决。

被拆迁人是批准拆迁的房屋拆迁主管部门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裁决”的内容,则对拆迁当事人从实体方面到程序方面均作出了明确的权利义务规定。

可见,由于这两种情况的背景条件不同,当事人所享有的权利明显不同。

前一种背景条件下(《条例》第十条),拆迁当事人不享有实体权利,且被拆迁人也不享有程序上之权利;后一种条件下(第十四条第一款),拆迁当事人不仅享有实体权利,且享有程序权利,即申请裁决的权利和起诉的权利。

将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情况并列于“假定”部分,并且令其共同成为“处理”部分的前提条件,这在逻辑上是极其荒谬的,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分析,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都是真的,否则就违反了不矛盾律(其“不能A并且非A”的公式是一个恒真的公式)。

《条例》第十五条的“假定”部分就是犯了违反不矛盾律的错误:即在肯定拆迁当事人享有某种权利(申请裁决权、起诉权等)的同时又否定当事人享有某种权利。

如果我们用A代表《条例》第十五条“假定”部分的后一种情况,“非A”代表“假定”部分的前一种情况,B代表“处理”部分,则正确的推断形式应当是:如果A则B,如果非A则非B。

而实际上该条规范的逻辑却是:如果A或非A均则B。

这是多么的自相矛盾!这不会是立法者的本意。

这种自相矛盾的规范条文在实践中的危害是相当大的,因为适用的结果往往导致拆迁当事人的申请裁决权和起诉权等宪法所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被剥夺,理论上不仅与“实现和增进公民基本权益”、“依法立法”的行政立法原则相悖,实践上也损害了政府的“法治”和“公正”形象,因为“法治”原则和“公正”原则的内含都强调政府的行为不能为所欲为,而应遵循合理的法定的程序进行,确保宪法赋予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被侵犯。

更为严重的是,《条例》第十五条的规定正好为一些利欲薰心品行不端的拆迁人、政府官员、司法人员相互勾结,假公济私,损害被拆迁人合法利益大开方便之门,使这些人找到了一条借以掩饰自己腐败行为的法律根据。

真可谓“助纣为虐”。

问题之四:有些规范缺少法律责任的规定,导致后患无穷法律规范所以能成为人们社会行为的准则,就在于它明确地规定了人们违反规范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及应受的法律制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