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荒岛余生》导学案教学设计反思

合集下载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荒岛余生》这一章节。首先,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思考荒岛生存这一主题,发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此的了解和兴趣。接着,在新课讲授环节,我着重讲解了荒岛生存的基本概念和主人公的生存智慧,注意到学生们对这些内容的关注度较高。
在讲授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对重点和难点的讲解,通过案例分析、图片和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主人公的生存技能。同时,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环节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积极参与,展示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荒岛生存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荒岛生存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荒岛生存技能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词汇和句型的运用:学生可能在记忆和运用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型时遇到困难。
-阅读理解的深度:学生可能无法深入理解课文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从而影响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举例:
-针对生存智慧的理解,教师可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主人公的生存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

七年级下册《荒岛余生》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荒岛余生》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荒岛余生》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小说背景与主题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荒岛余生》的文学背景及作者简介。

理解小说主题,认识到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态度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小说作者丹尼尔·笛福及其作品背景。

分析小说主题,强调主人公鲁滨逊在面对困境时的乐观与自力更生的精神。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了解小说背景及主题。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主人公的乐观精神。

1.4 教学活动:查看相关资料,了解丹尼尔·笛福及其作品背景。

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主题,并分享各自的理解。

第二章:小说情节梗概2.1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基本情节,把握主人公鲁滨逊的成长历程。

掌握小说的重要事件,为深入分析小说铺垫。

2.2 教学内容:概括小说主要情节,梳理主人公的经历。

分析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技巧及其成长过程。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引导学生掌握小说情节。

利用图表展示,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4 教学活动:观看小说情节梗概视频,加深对小说情节的理解。

绘制主人公鲁滨逊成长历程的时间线,巩固对小说情节的把握。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教学目标:分析小说主人公鲁滨逊的人物形象,认识其勇敢、坚韧、乐观的品质。

了解小说中其他重要人物形象,理解其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挖掘其勇敢、坚韧、乐观的品质。

探讨小说中其他人物形象的特点及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人物形象。

利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其他人物形象的理解。

3.4 教学活动:挑选小说中的典型事例,分析鲁滨逊的品质。

分组讨论,分析其他人物形象的特点及作用。

第四章:小说写作特色4.1 教学目标:掌握小说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了解小说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分析小说的叙事手法、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等写作特色。

探讨小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

《荒岛余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荒岛余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荒岛余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荒岛余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增加语言积累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3、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体味重要词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4、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教学难点:1、通过分析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2、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生命意识。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鲁滨孙漂流记》和作者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老师在阅读同学们作文的时候,经常发现很多同学爱做梦。

今天我们一起来做这样的一个梦。

在梦中突然有一天,你发现独自一人在广漠的沙漠里或是无限的黑暗中或是茂密的原始森林。

那时你会怎么办呢?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简介作者及《鲁滨孙漂流记》三、整体感知:1、如果你是鲁滨孙,面对荒岛,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或者你的结果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事实上鲁滨孙活下来了,并且独自一人活了28年。

鲁滨孙活下来的理由是什么?(从文中筛选信息)3、通过阅读,你发现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四、品味探究:1、其实,当鲁滨孙一开始面对荒岛时,也曾想过会死,但他活下来了,而且活的很好。

这其中鲁滨孙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

请同学们找出这一心理变化过程。

(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组长归纳)2、读一读: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心理描写,读一读。

注意:体会主人公的心情读出适当的语气语调适当的停顿和重音先自由读,然后由学生个别朗读,并有学生自己进行评价。

3、在不断变化的心理过程中,鲁滨孙做了哪些有意义事情?4、结合心理变化和事情,运用下面的句式说说鲁滨孙是怎样的一个人?理由是什么。

请用“鲁滨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的不同理解,从而分析以下几个问题:A、如何理解他的写日记和阅读《圣经》的行为?B、怎样看待他在逆境中的自我安慰?五、体验反思:从鲁滨孙这个人物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六、课外拓展:请你以“生命”为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七年级下册《荒岛余生》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荒岛余生》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荒岛余生》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小说背景与人物介绍1.1 小说背景讲述《荒岛余生》的作者丹尼尔·笛福以及小说的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了解18世纪英国社会背景,了解小说中的探险和生存主题。

1.2 人物介绍介绍主人公鲁滨孙的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其他重要人物,如星期五、船员等,分析他们的角色和作用。

第二章:荒岛生存与自我反思2.1 荒岛生存通过分析小说中鲁滨孙在荒岛上的生活细节,引导学生了解生存技巧和智慧。

探讨鲁滨孙如何在荒岛上建立住所、获取食物和水源等。

2.2 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关注鲁滨孙在荒岛上的内心世界,分析他的孤独、绝望和希望等情感。

探讨鲁滨孙如何在困境中坚持信念,通过自我反思和宗教信仰保持勇气和希望。

第三章:星期五的出现与友谊3.1 星期五的出现分析星期五在小说中的形象特点,如野性、天真和忠诚等。

引导学生关注鲁滨孙和星期五之间的互动,了解他们建立友谊的过程。

3.2 友谊的意义探讨鲁滨孙和星期五之间的友谊对彼此的生存和成长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友谊的价值和作用,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建立和维护友谊。

第四章:救援与回归社会4.1 救援的到来分析小说中鲁滨孙和星期五如何发现救援人员的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鲁滨孙在救援到来时的内心矛盾和决策。

4.2 回归社会探讨鲁滨孙在回到英国社会后的适应和转变。

引导学生思考鲁滨孙的荒岛经历对他的人生产生的影响,以及他在社会中的新身份和角色。

第五章:主题探讨与启示5.1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小说中选取感兴趣的主题,如生存、友谊、勇气等,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开展小组讨论和交流。

5.2 启示与反思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汲取启示,如面对困境时的乐观态度、自我保护意识等。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历,思考如何应用小说中的启示,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

第六章:文学手法与叙述视角6.1 文学手法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荒岛象征着人生的孤独和困境。

荒岛余生教学反思(4)篇

荒岛余生教学反思(4)篇

《荒岛余生》教学反思(4篇)——《荒岛余生》备课反思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在重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大的目标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备课都能够做到目标明确,注重课堂的实效。

但在“名目繁多”的目标之下,有的教师不免“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有时一篇课文设置五六个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不突出,总是把大而不精的课堂展示给学生,殊不知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是有限的,这样会让孩子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所以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要让目标降低到“一”,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缺啥补啥”。

在备《荒岛余生》一课,设立教学目标时,首先应我觉得该确立的情感目标是: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其次在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确立的目标是:通过分析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但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就想要不要把“学写心理描写”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来教学,“心理描写”对初一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掌握起来也比较生涩,如果从教师授课的角度来说,只停留在“赏析心理描写”的维度,可能难度还小点,从教材把握上也过得去。

但如果孩子初步掌握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对他们日后的写作以及阅读感悟能力的提高都是大有益处的,况且我们的教学不就是要引导孩子们探索未知的领域,扫除一切盲点吗?所以语文教学做到“缺啥补啥”是很重要的。

要让语文教学“缺啥补啥”,我认为功夫主要下在课前备课上,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尊重学生个体,充分了解学情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指出,学习变量对学习成绩变化起的作用,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学生的基础)占50%,学生的情感准备状态占25%,课堂教学质量占25%。

因此,充分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掌握新知识是在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同化与顺应、类比与迁移而得到新知识的。

有些教师不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全部按课本的步骤进行教学,课堂上出现学生不懂装懂,教师懂装不懂的现象。

因此,教师课前必须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学生还没有掌握,有多少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学生能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引导。

《荒岛余生》导学案

《荒岛余生》导学案

《荒岛余生》的导学案一、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结构。

3、学会通过细腻的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二、重难点1、学习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的优秀品质。

第一课时一、导入:时下兴起一种“生存夏令营”活动,就是把志愿者放在荒山、荒岛等地方,以此来磨炼他们的意志和生存能力。

其实在18世纪英国小说家笛福就写过题材类似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请读过这部作品的同学简单介绍这部作品。

二、字词1、读准下列加横线字的读音泅()斫()痕聊()以商业簿()2、解释词语闻所未闻郑重其事知足安命不毛之地不可思议三、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理清文章结构。

(1)鲁滨逊对自己处境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3)从文中,我为了排遣孤独,消除苦闷,采用了什么方法?(4)、鲁滨孙在荒岛上认真的记录时间、坚持写日记,对当时的他来说,有意义吗?试说说理由。

四、拓展延伸1、你赞成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吗?为什么?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用下列句式:鲁滨孙是一个的人,是因为3、鲁滨孙的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发?五、测试与评价1、为准备长期生活在荒岛上,鲁滨孙做了哪些工作?2、文中哪一句话最富有哲理?3、鲁滨逊有哪些优秀品质?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4、文中用第一人称有哪些好处?六、布置作业1、假如你也像鲁宾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你将怎样做?2、你有过遇险的经历吗?你是怎样度过来的?第二课时一、导入: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

这部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的作品,启发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合作探究1、鲁滨孙在海上遇难,被抛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身陷绝境,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2、文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滨逊的心情已经归于平静了?3、文中消极的东西。

七年级下册《荒岛余生》语文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七年级下册《荒岛余生》语文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荒岛余生》的故事梗概,了解鲁滨逊的荒岛生活及其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和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鲁滨逊勇敢、坚韧、乐观的精神,培养面对困境时的积极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及其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鲁滨逊在荒岛上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克服困境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荒岛余生》的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鲁滨逊这一人物形象。

2.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荒岛余生》的相关章节。

(2)引导学生关注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及其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

3.合作探究1.鲁滨逊在荒岛上面临哪些困境?2.鲁滨逊是如何克服这些困境的?3.鲁滨逊在荒岛生活中表现出了哪些精神品质?(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1)教师对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及其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理解鲁滨逊勇敢、坚韧、乐观的精神。

5.案例分析1.鲁滨逊在荒岛上种植粮食的过程。

2.鲁滨逊制作陶器的过程。

(2)引导学生关注鲁滨逊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巧。

6.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学习鲁滨逊勇敢、坚韧、乐观的精神。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鲁滨逊在荒岛生活中的感悟。

2.深入阅读《荒岛余生》,了解鲁滨逊的其他故事,分享给同学。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及其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

2.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鲁滨逊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鲁滨逊的勇敢、坚韧、乐观精神。

4.作业布置注重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人教版荒岛余生教案设计

人教版荒岛余生教案设计

人教版《荒岛余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主人公查尔斯·罗伯茨的性格特点及其在荒岛生存中的心理变化。

(3)能够概括小说中描绘的荒岛自然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描绘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存挑战的勇敢面对和积极应对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主人公查尔斯·罗伯茨的性格特点及其在荒岛生存中的心理变化。

(3)小说中描绘的荒岛自然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描绘方法。

2. 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中的氛围和情感。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小说中的典型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3. 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荒岛余生》原著及相关教学参考资料。

2. 课件:小说情节、人物关系、象征意义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荒岛余生》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引导:指导学生阅读小说,关注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

3. 情节分析:分析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教学评估与课堂反思:《荒岛余生》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评估与课堂反思:《荒岛余生》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评估与课堂反思:《荒岛余生》七年级语文教案引言:教学评估与课堂反思是任何一位优秀教师必须经常进行的工作。

只有通过评估,分析,总结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失误,才能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获得更加有效的学习体验。

本文将以《荒岛余生》七年级语文教案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组织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此次教学活动进行评估与反思,以期找到更优秀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教学目标评估本教案的主要教学目标为使学生了解小说《荒岛余生》中的人物性格、行为以及其中反映出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在本堂课中,我使用了PBL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采取了课前导入,阅读,分组讨论和课后小结的环节。

通过学生对小说人物和情节的热烈讨论和对生命观和价值观的认识,我们可以评估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次教学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并在小组分工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行为动机和思想状态等方面的分析,非常深入细致。

他们从中获得了有关人性深处价值和生活感悟的启示。

在教学目标方面,本次课程可以给个较高的评价。

二、教学内容评估本次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着小说《荒岛余生》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展开。

通过设计“你是小说中的谁?”这个剧本教学,我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从学生反馈和输出作答的情况来看,学生们在这种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学习的效果非常好,他们能够快速地进入情节中,深入体会到图书中的情感和情思。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认为还有一定的优化空间。

虽然小说本身非常适合进行领域融合和思维发展,但是我没有将这些元素很好地结合起来。

下次在设计课程内容时,我将更注重在通过多元素教学法,将不同的学科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知识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小说中所表达的思想和理念。

三、课堂组织与教学方法评估在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上,我采用了PBL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

在设计时考虑了学生因年龄或课堂语文能力不同的情况。

七年级下册语文《荒岛余生》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荒岛余生》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小说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勇敢面对困境的意志。

(3)培养学生懂得感恩,珍惜友谊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主人公鲁滨孙的性格特点。

(3)学会欣赏小说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难句、长句。

(2)分析主人公在荒岛上的生活状况及其心理变化。

(3)从课文中学到的生活哲理。

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简介作者丹尼尔·笛福及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生字词及难句、长句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口头造句。

(2)分析主人公鲁滨孙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依据。

(3)欣赏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案例分析:(1)让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2)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编写一段小练笔。

(2)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讲评。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主人公鲁滨孙的认识。

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生字词、难句、长句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欣赏能力及运用情况。

4. 学生在课堂讨论、发言中的表现。

5.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第22课《荒岛余生》教案(人教版初一下) (2)doc初中语文 (1)

第22课《荒岛余生》教案(人教版初一下) (2)doc初中语文 (1)

第22课《荒岛余生》教案(人教版初一下) (2)doc初中语文 (1)○课型:阅读、研讨课○学生现状:八个班的学生中,一部分原先第一层次班的同学基础较好,可能对教师所授内容同意快一些,但其余同学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习困难。

加上学生阅读的书籍不多,对«鲁宾孙漂流记»这部作品,同样没有多大了解,因此,此课设计为中等程度。

如学校有条件,可用电脑播放电影剪辑。

○课时分配:两课时○预习提纲:1、阅读课本第251页〝名著导读〞的相关资料2.早读课朗读课文三遍。

3.查工具书,看注解,给生字词注音、讲明。

4.有条件者,课外阅读«鲁宾孙漂流记»〔图书室有〕。

○教学目标1.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一辈子态度 2.明白得鲁宾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3.学习心理描写○重点难点1.重点:明白得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一辈子态度2.难点:学习本文的心理描写○导语设计:同学们,俗语讲:〝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有时会遇到一些困难,有时突然发生的情况会使我们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

你有过如此的经历吗?〔可让学生发言,假如没有发言,教师那么适当举例,例如,上山打柴,天黑被困;放学回家,因大雨被困河岸等〕但这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以如何样的态度来对待它。

假如我们以积极的态度,理智的头脑,乐观的精神去对待它,就会战胜困难,走出逆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用讲故事的方法讲述〕三百多年前,在英国,有一位传奇式的人物鲁宾孙,他从小就专门顽皮,长大后,不听父亲劝阻,出海经商去贩卖黑奴,在海上,遭遇了狂风巨浪,同船的十一人中,十人被海浪吞没,仅剩下鲁宾孙一人,流落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在岛上,他与自然斗争,以坚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

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然后又去巴西经营种植园,最后终于成了一位大富翁。

初中语文_《荒岛余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荒岛余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学习目标:通过想象还原法,深切感受鲁滨孙荒岛生存的艰难,进一步解读并学习鲁滨孙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1.提出目标(齐读,注意关键词)2.检查生字词二、新授(一)物质·生存篇1.这部名著主要的故事情节都发生在荒岛上,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谈谈野外求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食物、水、住、安全等维持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2.鲁滨孙上岛之后,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他做了哪些事?找出课文中的相关段落,抓住其中的细节,用“想象还原法”还原鲁滨孙的荒岛生活,切身体会鲁滨孙生活的艰辛。

范例:我走到木桩中间,用双手去抱这根木桩,用力的时候,脚趾扒到泥土里,腿、腰、后背、胳膊一齐用力,眼珠子好像要在眼眶里挣裂,两条胳膊也好像要从身体上撕扯下来,木桩终于离开了地面,可我刚要迈步,木桩就失去平衡歪到了一边,我的胳膊也因树皮的摩擦而留下了斑斑血痕。

3.从还原的画面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鲁滨孙?抽两生回答,并板书关键词4.当我们在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得不到满足时,让我们遇到辛苦麻烦时,我们要怎么做?(资料)于是我又想到,我这时所拥有的维持生活的东西,是多么充足。

即使将来我的弹药用完了,还是可以活下去的。

我相信我这一生是不会有冻饿之虞(yú)的,因为我老早就考虑到怎样预防意外的事故,考虑到将来的日子,不但考虑到我的弹药用完以后的情况,甚至想到我的身体和精力衰弱以后的情况。

(二)精神·生活篇文中第一句话就说“现在我要开始过一种世界上闻所未闻的忧郁而寂寞的生活了。

”1.文中哪些文字流露出鲁滨孙“忧郁而寂寞”的负面情绪?他又是用了哪些方法来减轻、控制这些负面情绪的?还原鲁滨孙的心路历程,看看这些方法是怎样控制负面情绪的?(1)写日记。

日记是与自我的对话,能帮助自身认清自我,是最容易、最有效帮助人成长的方法之一。

(2)借贷方。

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3)《圣经》。

列举例子帮助学生感受信仰的力量:共产党在一穷二白、小米加步枪的情况下对抗日军的机械化部队,他是靠什么度过那段艰苦时期的?——信仰;贝多芬、居里夫人、邓稼先等这些名人能取得伟大的成就,靠的也是他们的信仰。

七年级下册《荒岛余生》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荒岛余生》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七年级下册《荒岛余生》优秀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七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把握主人公查尔斯·罗伯茨的性格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感悟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

2. 分析主人公查尔斯·罗伯茨的性格特点。

3. 品味小说中的精彩语言。

难点:1. 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生哲理。

2. 将小说中的道德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小说的魅力。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 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荒岛余生》原文及相关辅导资料。

2. 课件: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3.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小说基本情节。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展示课件,播放与《荒岛余生》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小说背景。

2. 简要介绍小说《荒岛余生》的作者及作品特点。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基本情节。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分析主人公查尔斯·罗伯茨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感悟人生哲理。

2. 讲解小说中的精彩语言,品味小说艺术魅力。

四、课堂练习1. 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的理解。

2.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小说中的道德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二、课堂讲解1. 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如何践行小说中的道德观念。

七年级下册语文《荒岛余生》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荒岛余生》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困难的乐观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

2. 生字词的掌握与应用。

3. 课文中所涉及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2. 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本次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掌握生字词。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各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

(2)讲解课文中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知识。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上台展示练习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7. 课后作业:(1)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生字词。

(2)布置相关的写作、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荒岛余生》导学案教学设计反思《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荒岛余生》导学案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学习主人公在逆境中体现出来的人类精神的精华,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勤勉实干的作风。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荒岛余生》导学案教学设计反思二二荒岛余生(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训练快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2.根据课文内容分析鲁滨孙这一人物形象,概括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在逆境中体现出来的人类精神的精华,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勤勉实干的作风。

【重点难点】1.速读课文,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其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真正理解鲁滨孙身处逆境的心理,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生存。

【知识链接】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

出生于伦敦,59岁时开始写作小说。

1719年第一部小说《鲁滨孙飘流记》发表,大受欢迎。

同年又出版了续篇。

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叛变,被抛到智利海外荒岛,度过5年,最后得救,笛福受到这一事件的启发,写成此书。

鲁滨孙不听父亲劝戒,出海经商贩卖黑奴,在海上遇难,流落荒岛28年,在岛上与自然斗争,收留了野人星期五,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又去巴西经营种植园致富。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搁浅___斫痕___祈祷___墨水___泅___沮丧___栅栏___衔___2.多音字注音组词教()___处()___丧()___量()___()___()___()___()___3.成语填空孤立无()冻饿之()闻()未闻郑()其事知足安()不()之地不可思()()以自慰4.仿写我并不想它替我衔什么东西,也不想它替我做个什么伴,我只想它同我说说话,但是它却办不到。

二、合作探究(一)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3.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三、精读精练:阅读我现在开始郑重其事地考虑我目前的情形和环境,开始一心一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尽量改善自己的生活了。

完成练习1.鲁滨孙把每天的经历都记了下来,一个濒临绝境的人能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2.仔细阅读以上文段,找出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语句。

3.他在最不幸中得到的经验教训是什么?4.你知道他在孤岛上生活了多长时间吗?5.鲁滨孙把自己的不幸处境作了分析,他的困难主要有哪些?6.鲁滨孙在这种最不幸的处下是如何安慰自己的?7.军人或一些有志于探险事业的人们,也常常接受一些野外生存训练。

通常的做法是用飞机将他们空投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荒岛或森林),给他们一点必需品,让他们呆上一周或更长的一段时间。

如果是你,你需要哪些物品(越少越好)?你将如何克服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自己设置一种情境,按要求填写。

①你需要的物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你可能遇到的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你克服困难的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说说你读了此文后所受到的教益四、拓展提升:感悟想象,拓展延伸在地球上几乎每个角落都有人类的足迹。

甚至在有些不毛之地,人类也能设法生存下去。

大自然几乎处处皆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必需品,只是某些地区很慷慨,某些地区则很吝啬。

假设你就出生并生活在一个荒凉的地方,生存条件较为恶劣,你打算怎么办?你首先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总结反思】二二荒岛余生(二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

把握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爱劳动的作风3.联系生活体验,学会正确、辨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培养一种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动。

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正确。

辨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泅水()沮丧()斫痕()冻饿之虞()2.本文节选自《》,是国人写的。

3.课文节选的部分,主要写了鲁滨孙被陷荒岛之初那种的矛盾心情。

4.填空()无援()未闻()其事知足()不()之地不可思()()自慰5.加点的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这篇课文很深,不好理解。

B.①我捧上它,好像整个生命都在我手中。

②这中井很深,人们打水比较吃力。

②捧上洁白的哈达献给jiefangjun战士。

C.①听了他的一席话,心里就放宽了一半。

D.①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

②生活水平提高了,手头比过去宽多了。

②打仗的时候,他挂了两次花。

6.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这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7.写两句关于不怕挫折和困难的名言(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用不是``````恐怕我早已```````的句式将下文中划线部分改写成排比句。

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

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不是风雨光热,恐怕我早已霉烂干瘪苍白憔悴了。

世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二、合作探究1.从课文中你看出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2.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3.鲁滨孙在荒岛遇到了哪三个问题?4.简要概括文中蕴涵着怎样的思想感情三、精读精练:阅读现在我要开始过一种世界上闻所未闻的忧郁而寂寞的生活了,因为我想不出任何方法制造墨水。

完成练习1.解释下列词语①寂寞:②闻所未闻:2.大约在我上岸十一二天之后中的大约为什么不能去掉?这个词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3.选文第三自然段写到其次应该提到的是,那么,首先应该提到的是什么? 4.我为什么要在大柱子上刻字记录时间?5.笔、墨、书、纸之类为什么我开始时忘记把它们一一记下来,而现在却觉得特别值得一提?6.联系全文,你认为鲁滨孙有没有活下去的价值?【反思】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实践阶段,每一位教师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消化理解,并将之运用于实际教学。

我听过不少的课,发现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堂中运用提问讨论的方式进行。

这无疑是符合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的。

但是这样的课,由于学生水平、个性的差异,会形成随心所欲的讲、漫无边际的谈的习惯,课堂上看似热闹,实则缺乏一个中心线索,让人摸不着头脑。

我也曾尝试这样的课型,上完之后学生总感到语文课无所事事,十分轻松,问其学到了什么,总是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而课本仿佛也变成多余的了。

为了将学生拉回到文本中来,我想到了让学生以文本中的主角的身份来说话。

这样的安排我认为有以下四点好处:⑴有效的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上《荒岛余生》这课时,让学生与名著《鲁宾逊漂流记》结合起来。

学生不仅细致阅读了课文节选的一段,还自觉的阅读了课后的名著导读中的片段,甚至还有学生不满足于这些只字片语,找来了原著进行阅读。

这些都无形之中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了阅读兴趣。

⑵促使学生自动对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

这样的课如果学生不对文本读通读透,是很难代表主角回答得出问题来的。

所以这必然促使那些课堂的活跃分子细致阅读文本,而那些在课堂上默默无闻的学生,也能被课堂氛围所影响,再去阅读文本。

⑶让学生以新的角度去赏析、理解文本,得到新的阅读体会。

学生如果只是读者,那么他的阅读往往是自己的个性体验。

而当学生既是一个读者,又是文本中的主角时,他的阅读理解就必然是以主人公的言行、思想为准则,再加上自己个性理解的独特阅读体验,这将是一种全新的体会。

⑷能给学生适度的空间自由发挥,但又不会不着边际。

如课例中所提及的四处自动生成的问题,就是学生临场发挥所得。

这些问题都没有脱离文本漫无边际,而是根据文本有感而发,这当中有着他们自己独到的见解,是他们自我个性的展现。

这一课型我认为在一些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的文章中运用效果比较好,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等。

学生也都比较喜欢以这样的形式去阅读、感受文本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一思一想。

在实际运用中,我也发现要上好这类课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⑴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先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可以采用模拟采访的形式。

⑵课前对学生的阅读要做一些指导,以防止出现主题偏差的情况。

⑶对学生所设计的问题,教师必须筛选指导。

学生个体水平有差异,设计的问题会五花八门,有些甚至与文本无关,所以把好这一关十分重要。

⑷教师要控制好提问讨论的时间,对于重要问题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对于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应该一带而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荒岛余生》导学案教学设计反思这篇教案共13421字,适合用于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