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彩陶_鱼_纹饰演变历程_王丽霞
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人面鱼纹盆这是一个神秘而意味深刻的图像课件
![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人面鱼纹盆这是一个神秘而意味深刻的图像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9322c94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a8.png)
04
人面鱼纹盆的文化意义与传承
对现代文化的启示与思考
原始艺术与审美
人面鱼纹盆作为原始艺术的代表,展现了人类早期对美的追求和 表达方式,对现代艺术和设计具有启示作用。
文化多样性与交流
人面鱼纹盆作为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反映了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 流的重要性,有助于促进现代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
历史与考古价值
THANKS
感谢观看
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人面鱼纹盆这是一 个神秘而意味深刻的图像课件
目录
• 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人面鱼纹盆的起源与历 史
• 人面鱼纹盆的神秘图像解读 • 人面鱼纹盆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 人面鱼纹盆的文化意义与传承
01
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人面鱼纹盆 的起源与历史
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人面鱼纹盆的起源与历史
• 这是一个神秘而意味深刻的图像课件。
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世界艺术史中的地位与评价
世界级艺术珍品
人面鱼纹盆作为中国远古时期的 艺术珍品,被世界各地博物馆收 藏和研究,被誉为中国史前艺术
的瑰宝。
艺术史上的里程碑
人面鱼纹盆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里程 碑之一,标志着中国远古彩陶艺术 的巅峰,对世界艺术史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高度评价与认可
人面鱼纹盆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 的高度评价和认可,被视为中国史 前艺术的瑰宝和世界艺术史上的重 要遗产。
人面鱼纹盆作为历史文物,对于考古学、历史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有助于深入了解古代人类社会和文化。
保护与传承的措施与建议
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01
制定和完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人面鱼纹盆等珍贵文物
的保护力度。
文物保护意识普及
02
加强文物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文物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https://img.taocdn.com/s3/m/e5f3673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91.png)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
为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面鱼纹陶盆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村,它成了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中陶器的典型代表,尤其是陶盆上的人面鱼纹,更是被誉为原始人类的艺术杰作。
在农业还没有产生的原始社会里,原始人是通过采集、狩猎等方式获取食物的。
他们的生存和自然界的变化往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由于对自然界的这种过度依附,原始人渴望能够从变幻莫测的自然界,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从而健康地生存下去。
所以他们常常通过想象,创造出一些形象,当作神灵来崇拜,这便是图腾。
人面鱼纹的形象,很可能就是古人创造出的一种图腾。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早期彩陶鱼纹纹饰新释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早期彩陶鱼纹纹饰新释](https://img.taocdn.com/s3/m/bcf82f456edb6f1afe001f24.png)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早期彩陶鱼纹纹饰新释作者:唐延青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14期[摘要]半坡类型是仰韶文化的早期类型,鱼纹纹饰则是半坡类型彩陶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纹饰,在半坡类型文化早期多为单体鱼纹。
对于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的研究,学术界提出了很多不同观点,本文在各家观点的基础上,对之作出一种全新的解释,认为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体现了半坡居民对鱼在水中游的这一自然现象的渴望、向往以及对水底世界的好奇。
[关键词]半坡类型彩陶;仰韶文化;鱼纹纹饰[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035-03半坡类型是隶属于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的重要文化类型之一,因1953年春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东6公里处的半坡村,故名。
半坡类型存在的绝对年代在公元前4900~4000年,①延续了大约900年。
半坡类型文化的范围大致以渭河流域为中心,东到河南郑州,西抵甘肃天水,南至汉水上游,北达内蒙古河套地区。
渭、泾河流域的主要半坡类型文化遗存有华阴横阵、华县元君庙、渭南史家、临潼姜寨、西安半坡、邠县下孟村、宝鸡北首岭、秦安大地湾等遗址,汉水上游流域的主要半坡类型遗存有西乡何家湾、南郑龙岗寺、商县紫荆等遗址,晋南和郑州地区的主要遗存有芮城东庄村、陕县三里桥、洛阳王湾、郑州陈庄等遗址。
②其中,最典型的文化遗址是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
一、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仰韶文化时期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彩陶也告别了“幼稚的童年期”,③开始进入繁荣期,因此,仰韶文化也被称作“彩陶文化”。
半坡类型属于仰韶文化的早期类型,其彩陶纹饰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半坡类型的彩陶纹饰中常见的几何纹有宽带纹、平行斜纹、三角纹、网纹等,常见的动物纹饰有鹿纹、鱼纹。
鱼纹和由鱼纹演变的各种图案以及人面纹与鱼纹相结合的纹饰是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彩纹。
这些纹饰和全国其他地区发现的彩陶纹饰一样,不仅开启了我国的艺术宝库之门,传递着远古时代的文化信息,同时也留下了让人难以理解的谜团。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早期彩陶鱼纹纹饰新释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早期彩陶鱼纹纹饰新释](https://img.taocdn.com/s3/m/94b4a2080740be1e650e9ac5.png)
寺 、 县 紫 荆 等 遗 址 , 南 和 郑 州 地 区 的 主要 遗 存 有 芮 商 晋
城 东 庄 村 、 县 三 里 桥 、 阳 王 湾 、 州 陈 庄 等 遗 址 。② 陕 洛 郑 繁 衍 相 关 。 在 距 今 60 ” 0 0多年 前 的半 坡 氏 族 公 社 时 期 , 其 中 , 典 型 的文 化 遗 址 是 西安 半 坡 和 临 潼 姜 寨 。 最
游 流 域 的主 要 半 坡 类 型遗 存 有 西 乡 何 家 湾 、南 郑 龙 岗
( ) 殖 崇 拜说 一 生
闻 一 多 先 生 在 《 鱼 》 写 道 : 中 国 人 上 古 起 以 鱼 说 中 “
象 征 女 性 . 征 配偶 , 鱼 的 这 一 象 征 意 义起 源 与 鱼 的 象 而 繁殖能力最强 , 而且 与 原 始 人 类 的崇 拜 生 殖 、 视 种 族 重
时 也 留下 了让 人 难 以理 解 的 谜 团 。
代 的 彩 陶和 彩 绘 陶 》 一 文 中 指 出 :半 坡 类 型 的一 些 氏 “
代 有 很 多 传 说 涉 及 “ 妇 ” 即 象 征 生 育 之 神 。④ 鱼 .
( ) 腾 崇 拜 说 二 图 “ 腾 ” 词 来 源 于 印第 安 语 “oe , 早 源 自美 图 一 ttm” 最 洲 印第 安 人 鄂 吉 布 氏 族 的方 言 , 为 “ 的 亲 族 ” “ 意 它 、 它 的标 记 ” 表 示 氏族 徽 号 或 标 志 。 原 始 人 的 信 仰 中 , , 在 认 为 本 氏族 人 都 源 于 某 种 特 定 的物 种 , 多 数 情 况 下 . 大 被
化 早 期 多 为单 体 鱼 纹 。对 于 半 坡类 型彩 陶鱼 纹 纹 饰 的 研究 , 术 界 提 出 了很 多不 同观 点 , 文 在 各 家 观 点 的 基 础 上 , 学 本 对 之 作 出一 种 全 新 的 解 释 , 为半 坡 类 型彩 陶 鱼纹 纹 饰 体 现 了半 坡 居 民对 鱼在 水 中 游 的 这 一 自然 现 象 的 渴 望 、 认 向往 以及 对 水底 世 界 的好 奇 。 [ 键 词 ] 坡 类 型 彩 陶 ; 韶文 化 ; 纹 纹饰 关 半 仰 鱼
彩陶纹饰演变3_鱼纹
![彩陶纹饰演变3_鱼纹](https://img.taocdn.com/s3/m/48dc1d1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5.png)
彩陶纹饰演变3_鱼纹仰韶文化阶段,彩陶艺术逐步走向繁荣,于是,诞生了古朴而精美的各类图案。
其中时代最早、频繁使用的图案就是鱼纹。
我们在有关中华文明史的电视专题片中,经常可以欣赏到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彩陶盆:在红色陶盆的内壁或腹外,黑色线条勾勒出的形态各异的鱼儿栩栩如生。
最为称奇的是,神秘的人面纹与鱼纹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有学者认为,这反映了仰韶先民对鱼的崇拜,鱼是他们的图腾;另有学者以为,鱼的繁殖较快,鱼纹寄托着先民们繁衍后代的希望;还有学者则认为,图案中鱼的人面是史前巫师的形象。
无论如何,仰韶文化的鱼纹不仅具有令人折服的艺术魅力,而月蕴含着深邃的研究价值。
鱼纹彩陶盆既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陶器,又是中国灿烂的史前文化的象征和标志物之一。
鱼纹是仰韶文化早期最为常见的彩陶图案,一直延续使用到仰韶中期,时间长达千年之久。
在仰韶中期之后的各支彩陶文化中,鱼纹就只是零星或偶尔出现了,不再作为主题图案。
它大多绘制在盆形器外壁的中上腹部,个别使用在圜底钵、瓶形器及器盖上。
盆形器上的鱼纹图案均规整有序,颇为固定,器物一周一般绘有两条鱼,头尾相接,头右尾左,有时两条鱼纹之间的空白处填充一条小鱼或其他花纹,既弥补了绘制过程产生的缺陷,又整体图案显得更加匀称而生动,其他器物上如王家阴洼的瓶形器、高寺头的器盖上偶见的鱼纹,虽然数量很少,却极富魅力,显露出了史前画工的卓越技艺。
渭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鱼纹彩陶,其中以秦安大地湾最为丰富,该遗址出土完整和可复原的鱼纹盆达30余件,还有千片以上的鱼纹残片、不仅如此,这些鱼纹数据构成了完整的从早期到晚期的发展序列。
根据它们所处的地层以及上下叠压的关系,我们大体掌握了鱼纹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一规律甚至可以成为考古学研究中分期断代的标尺。
大地湾鱼纹均为鱼的侧视图,惟独胸鳍的画法例外。
胸鳍本在身体两侧,从侧面只能观察到一侧的胸鳍,大地湾先民却改为上下对称的一对胸鳍;无论鱼纹如何变化,尾鳍的画法始终不弯。
新石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装饰的纹样分析
![新石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装饰的纹样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1bde41352ea551810a687c4.png)
摘要:仰韶文化中挖掘最完善,规模较大的是陕西的半坡类型地区。
它出土的各种文物都填补了中华民族远古时代文化精神的研究空白。
本文从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变化的民族精神、彩陶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演变及彩陶鱼纹变化风格入手进行详尽的阐述,以期探究原始人类先民在仰韶文化发展的主要发展脉络。
关键词:新石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装饰纹样毛雅坤新石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装饰的纹样分析新石器仰韶文化是我国分布最广泛的远古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成就最高的发展时代,仰韶文化彩陶特点在砖红色的陶壁以及氧化锰等色彩元素的应用上都极大地满足了基本的生产需求,也在彩陶造型塑造上为基本的生产提供了艺术发展的可查信息。
新石器仰韶文化遗址不仅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在全世界艺术史上都有着极高的地位。
在人类历史文化中,隶属于新石器仰韶文化一个分支的半坡类型彩陶器是我国年代较早,特点最为突出的仰韶文化。
它的成型对半坡类型的彩陶应用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彩陶纹饰变化中的民族精神分析彩陶纹饰是古代人们生活劳作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劳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陶土制作器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彩陶纹饰的作用逐渐代替了过去自然加工的物品。
彩陶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开端。
彩陶纹饰的分布地区较为广泛,其中以半坡彩陶文化最具代表性。
在不断发掘的文物中,半坡遗址彩陶出土挖掘的多以图形设计为主,特别是以彩陶鱼纹装饰纹样较多,有着极大的文化研究价值。
下面就彩陶鱼纹的发展形态及特点加以阐述,以期探究其变化中的民族精神。
1.仰韶文化半坡彩陶鱼纹装饰纹样的形成原因在大量出土的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中多以象形纹饰为主要特点,其中鱼纹和鸟纹彩陶等反映了人类先民在从事渔猎生活中的自我意识形态中创造出来的新石器彩陶文化。
在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鱼纹彩陶(31.5cm×17.00cm)形象栩栩如生,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这些都是在先民生活劳动的自我体验中,逐渐认知积累起来的生活技巧,准确地概括了当时先民的生活习性。
彩陶|一条变来变去的鱼
![彩陶|一条变来变去的鱼](https://img.taocdn.com/s3/m/d393f4dd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63.png)
彩陶|一条变来变去的鱼Qiwu ·器晤总160 题•在史前中国,约6000年前,以河南陕县庙底沟的发现而命名的庙底沟文化彩陶,其传播浪潮,以它所在的晋、陕、豫、甘一带的中心区作为源头,波及四方。
•庙底沟文化,作为仰韶文化中期的典型文化类型,学界对其研究、猜想、争鸣从未止歇。
近年构建起的庙底沟文化彩陶“大鱼纹”分类系统,将我们对其象征意义及史前艺术浪潮的认识推进到了新的层次。
•除史前玉器、殷周青铜礼器的分布和影响外,在中国考古学文化中,再无可与庙底沟文化彩陶比拟者。
随着彩陶的播散,我们看到了一种大范围的文化扩展,这种扩展的意义与作用,大大超过了彩陶自身。
可以说,对彩陶文化的认同,是中国一统的文化基础之一。
十年前的11月4日,是个雨天。
我来到河南渑池仰韶村,参加纪念仰韶文化80周年的会议。
可惜,连日冷雨迷雾,村庄的外部环境很难观察,韶山看不到,古人“仰望韶山”而名之“仰韶”的味道,我也无缘体会。
不过,就在那次会议,我恍然得见灵感,那堆栈于我脑海二十年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庙底沟彩陶的问题,似乎有了解决的希望。
我好似在激浪浊流中,得幸捉住了狡猾的鱼尾巴,嗣后纠缠不放,迄今又是十年。
中国史前彩陶为什么如此灿烂?其中又有什么规律与意义?现在可以说,我觉得,出自陕西半坡、河南庙底沟等地的彩陶图案,其中心就是要表现鱼纹。
而这鱼纹,为中国文化的认同打下了基础,并幻化进了我们的文化中,消融无象。
●● ● ●鱼纹|并非图腾说到鱼纹彩陶,最早、也是最深入人心的,便是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盘。
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鱼纹彩陶20世纪50年代刚一面世,人们便纷纷猜测这“鱼身人面”的图案,这件有着6500年左右历史的彩陶,在向我们透露着怎样的秘密。
鱼是半坡人的图腾吗?而这种对鱼的感情在之后又是怎样延续发展的?在以往的研究中,彩陶上鱼纹的喻意被归结为两种:图腾崇拜与生殖崇拜。
图腾是部族的象征,生殖则是史前人类的向往。
史前鱼图像的流变发展过程
![史前鱼图像的流变发展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afc38039482fb4daa58d4bb6.png)
史前鱼图像的流变发展过程作者:周连华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9期摘要:“鱼”是我国绘画表现最早持续最长的题材之一。
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庙地沟类型的彩陶中,就已经发现了涂画在陶器表面的鱼纹图像,本文力图对史前鱼图像的流变发展过程进行细致分析。
关键词:史前;鱼图像;流变过程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7-0077-01史前原始陶器纹样的发展演化体现出从具象写实到几何造型,再到抽象化表现的一个发展脉络,而原始人类审美意识的形成则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原始人类的审美心理以及视觉意识在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对于外在事物的审美标准,并以这一范式指导陶器纹样的制作,最早出现于陶器表面的则是大量写实纹样的装饰,在黄河中上游的半坡、庙地沟、马家窑及马厂、半山的史前文化类型中发现了大量的具有写实纹样装饰的陶器,其中水波纹、花瓣纹、蛙纹、鱼纹等等都有表现。
进入新石器时代,在原始人类学会制作陶器之后,他们开始他们将其最为亲近熟悉的一些形象刻画于陶器表面,以此来达到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目的。
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胎壁上用矿物质染料进行细节描绘,之后入窑烧制,进而在器物表面呈现出赭色、黑色等色彩的陶器。
新时期时代彩陶上的鱼纹样主要是通过手工彩绘而成,几乎用不到剔、刻、划、塑等雕塑技法。
陶器是原始人类具有创新意义的发明,食物可以放在陶器中加热煮熟;同时陶器也可以储存食物以及水分。
而装饰有几何纹样的陶器一经创作出来就已作为原始人类的一种审美客体而存在。
随着原始人类审美意识的完善,原有的审美规范开始成为一种桎梏,并且亟须打破,此时的原始先民也已经形成了比较理性的抽象审美经验,并且开始将由写实发展而来的几何装饰纹样进行抽象图式化的处理,以此用来装饰陶器。
当然这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其时间跨度历经了数千年之久。
半坡类型彩陶早期鱼纹纹饰的起源及内涵
![半坡类型彩陶早期鱼纹纹饰的起源及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18d7581b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75.png)
61半坡类型彩陶早期鱼纹纹饰的起源及内涵王世博(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7)摘要:1954年,石兴邦先生主持发掘了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器。
与此同时,关于彩陶纹饰的含义,社会各界也展开了激烈讨论,至今已有二十余种解释,学术界目前尚无定论。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属于新石器时代年代较早且纹饰特点较为突出的彩陶类型。
半坡类型彩陶不仅是古代先民的日用器皿,同时也是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先民们在陶器表面饰有大量精美的彩绘纹饰,主要分为象生纹和几何纹两大类,象生纹主要有鱼纹、鸟纹、蛙纹、人面纹、鹿纹等,几何纹主要有网纹和圆点、三角、宽带等组合形成的纹饰。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不仅丰富了我国的彩陶文化内涵,更是为世界彩陶文化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彩陶纹饰的释义工作意义重大,是了解和探索半坡先民社会生活状况、精神世界、意识形态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彩陶纹饰内涵;彩陶纹饰半坡类型是仰韶文化在渭河中下游地区年代最早的一种地方类型。
以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的早期遗存为代表,集中分布在渭河中下游地区,南达汉水中上游,北及河套,东至豫西、晋南,西到陇东。
典型遗址还有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姜寨(一期)、宝鸡市北首岭、华县元君庙、华阴市横阵,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山西省芮城县东庄村,湖北省郧县大寺等处[1]。
西安市半坡遗址发现于1953年,并于1954年由石兴邦先生主持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彩陶,许多彩陶表面都绘有艳丽的纹饰,以鱼纹纹饰最为集中,引发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
故本文以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早期纹饰中的“鱼纹”为例,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尝试对半坡类型彩陶早期鱼纹纹饰的起源和内涵提出不同的看法。
一、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早期常见的纹饰及鱼纹特点仰韶文化时期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阶段,是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一个阶段。
当时的半坡先民们生活在依山傍河的自然地理环境中,懂得饲养家畜、培育农作物,并且习惯于定居生活,其物质生活资料有了较为稳定的来源。
彩陶中的鱼鸟纹饰审美
![彩陶中的鱼鸟纹饰审美](https://img.taocdn.com/s3/m/a83fb18e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7b.png)
彩陶中的鱼鸟纹饰审美
陈学嫔
【期刊名称】《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00)004
【摘要】鱼纹饰和鸟纹饰(含变异图饰)是上古彩陶中的两种重要的彩陶纹饰.纹饰本身就是一种符号,当图画符号通过仿真途径创造以后,人们使用符号的能力不断提高,不断的把前人抽象出来的物形一再简化与抽象,将原有形式抛弃,彩陶鱼纹饰和鸟纹饰,便是从"象形"形式演变为"几何"形式的过程.
【总页数】4页(P44-46,96)
【作者】陈学嫔
【作者单位】台湾玄奖大学视觉传达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半坡彩陶"鱼"纹饰演变历程
2.原始彩陶纹饰中的现代艺术精神和审美意识
3.鸟和鱼的战争——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4.彩陶中的鱼鸟纹饰审美
5.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鱼纹演变资料
![鱼纹演变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08fe6ab910ef12d2af9e766.png)
2 、双鱼的渐递变异(如图9 )
由双鱼上下并列连体向圆形转化,部分保持三角 形特点,有一种含蓄的构成美。其最大特点是突出形的 虚与实,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手法,它充分说明了造型 不能孤立存在,要相互具有联系,要虚中有实,实中带 虚的交替变异方法,使装饰感觉更富有层次,这也是一 种抽象造型的方法。双鱼并列的连续性变异后,在打散 重组,使其更具艺术表现力,并蕴含丰富的美学规则。
鱼纹装饰的“打散构成”演变:
• “打散构成”是现代构成教
学的比较新的提法,但在彩陶 鱼纹的演变过程中已有所体现 (如图7 )。这种打散鱼纹的 变化方法是先将鱼的自然形态 画出,以线的形式来表现,然 后将鱼组合成多条鱼的并置排 列,转移鱼的位置,使其错位 排列,在原形突出鱼的表面纹 理和与的基本造型中,将鱼移 出,又将鱼的眼睛移出并改成 以点的形式装饰于连续纹样的 空缺部分,然后舍弃边缘的线 条,异化成最后的抽象图形。
彩陶鱼纹饰的演变分析
• 自然形到几何形的转化
有很多线索可以说明这种几何图案花纹 是由鱼形图案演变而来的,彩陶鱼纹的头部 简单概括,渐渐趋向图案化(如图5 :单体 鱼的几何纹演化)运用线与三角形的组合概 括出自然纹样,形成几何化的符号。再如: 双体鱼的上下结合,处理的也是很生动,是 用不同倾斜度交叉直线组成鱼体形状,然后 再这些交叉处的有关三角形内填以黑彩,成 为如图所示的最后演变成的四个相对的黑色 三角形或多个几何形的组合。还有相对的双 鱼纹融合成的图案花纹,体部变化比较复杂 ,相反方向压叠融合的鱼纹(图6 )。这些 都早期鱼纹装饰的代表和典型构成形式。可 以充分说明彩陶抽象纹饰的演化过程。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鱼纹演变
•
半坡彩陶鱼纹图形浅析
![半坡彩陶鱼纹图形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e20dfc1d0b4e767f5acfce49.png)
半坡彩陶鱼纹图形浅析摘要:半坡彩陶是仰韶文化早期产物,是泥与火的凝练,鱼纹纹饰是半坡彩陶最有代表和特色纹饰,我们以仰韶文化中的半坡彩陶鱼纹为研究对象,从而更好的理解彩陶装饰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半坡彩陶鱼纹一.半坡彩陶鱼纹演变的过程是:融合→分化→再融合,它的演变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发展。
在彩陶鱼纹演变图示中分析这些纹饰的形态特征,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后期抽象花纹中的三角形或直线组成的纹饰,是由早期写实动物中的鱼形演变而来的。
从纹饰组合上彩陶鱼纹大体可以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
“早期多用单体鱼纹,晚期则以复体鱼纹为多。
”[2]单体鱼纹是由一条鱼单独组成一组纹饰或与其他花纹配合组成一组纹饰。
这些鱼纹头、尾、鳃、鳍等身体各部分俱全,比例匀称颇合于解剖学原理,形态有睁眼呆视者;有口微张开、鼻尖翘起作游水状的;有如临大敌牙齿露出,目大睁向前张望着作惊恐状的,整体来看神态变化较多。
复体鱼纹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合组成的一组纹饰。
这种组合有上下叠压和平行并列两种形式。
上下叠压组合的鱼纹,有的两条或三条头尾方向一致,比较生动;有的是两条身子而却共用一个头;有的两鱼相叠,看不见鱼头。
平行并列的鱼纹,有的是两头相对合成一组花纹,有的只有鱼头没有鱼身二半坡彩陶鱼纹的形式风格早期半坡彩陶鱼纹最显著的特点是写实性。
这时期鱼纹是先民对自然界中鱼形象的摹仿,但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摹仿,由于原始人审美意识和视觉经验的作用,许多自然属性被省略淡化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抽象处理,早期半坡彩陶鱼纹的写实特征表现在:多为单独纹样。
鱼形象刻画较具体、写实,和鱼的原型保持整体的一致性,艺术夸张成分少。
(加强局部特征的表现,是原型基本结构特征的强化,如用网格纹来表现鱼鳞。
)注意表情的表现,如有的鱼作张口睁眼状,将其神态描绘的淋漓尽致。
中期最显著特点是装饰性。
这时期的彩陶鱼饰是审美和实用,装饰和器形的有机结合,先民已能结合不同的器形做出不同的结构和纹样来,鱼纹所绘制的部位和陶器的使用条件是相适应的,如彩陶罐大都装饰在罐体肩部,彩陶钵大都装饰在钵内侧等,鱼纹形象的摹仿性因素和局部特征不断衰减,添置上几何形作为纯粹的装饰,鱼头、鱼身由以前不规则的自然形向规则的几何形转变。
半坡彩陶_鱼_纹饰演变历程_王丽霞
![半坡彩陶_鱼_纹饰演变历程_王丽霞](https://img.taocdn.com/s3/m/f83412f9b8f67c1cfad6b8f5.png)
第26卷第5期苏 州 大 学 学 报(工 科 版)Vol .26No .52006年10月J OURNAL OF S OOCHOW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 IENCE EDITI ON )Oct .2006文章编号:1673-047X (2006)05-0056-03半坡彩陶“鱼”纹饰演变历程王丽霞(扬州教育学院,江苏扬州225600)摘 要:半坡彩陶的“鱼”纹饰,经历了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并且在这一演变过程的各个阶段,又伴随着少量的独具特色的写实性的鱼纹。
本文尝试从生活寓意、表征功能、合理联想、高度意匠等方面来阐述半坡“鱼”纹饰演变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寓意;表征;联想;意匠中图分类号:J509 文献标识码:A图1半坡彩陶分布在渭河流域,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往西达到甘肃陇东的天水、平凉地区。
半坡彩陶的鱼形花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纹饰。
鱼形多饰于卷唇折腹圜底的肩部或内壁。
鱼纹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所谓复体鱼纹,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纹构成一组,有多到四条鱼纹相连组成的。
早期多用单体鱼纹,晚期则以复体鱼纹居多。
而且这种鱼纹由起先的写实手法,逐渐演变为鱼体的分割和重新组合,使之抽象化、几何化、样式化,形成了横式的直边三角形和线纹组成的装饰图案的特点(图1)。
“鱼”纹饰形成初期的特殊寓意和表征功能显示了抽象化的内在趋势;具象与抽象造型并存,显示出人类初期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艺术家个体情感的参与和他们丰富的联想能力;同时在无休止的抽象构形规律的探索中,在追求纹饰的高度意匠中,也不断丰富了对形式上韵律美的内在规定性,使得原始彩陶纹饰在经历了原始的神秘内涵的蜕化之后,成为永久生命的形式,艺术的品质也得到了升华。
半坡彩陶的“鱼”纹饰,总体显示了由具象到抽象的逐渐演变过程,本文尝试从生活寓意、表征功能、合理想象、高度意匠等方面来阐述其演变的内在机制。
1 生活寓意———纹样的来源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存在的反映。
浅析鱼纹图案的发展与演变
![浅析鱼纹图案的发展与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25383841011ca300a6c39036.png)
浅析鱼纹图案的发展与演变作者:王文珺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33期[摘要]:鱼纹图案在中国已有六千年的历史传承,是中国民间常见的吉祥图案之一,其特有的造型和吉祥的寓意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重点论述了[关键词]:鱼纹图案;演变;文化符号中图分类号:E223鱼纹图案是中国民间常见的吉祥图案之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鱼作为吉祥图案,其历史之长,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用鱼纹图案来进行装饰,最典型的是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鱼形纹饰逐渐被赋予一定的审美和文化内涵,是人们期待和谐美好生活的心理反映。
除了最著名的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盆,河南阎村新石器时代的“鹤鱼石斧图”彩陶罐、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彩陶壶上的鸟啄鱼纹、西周青铜器上的鸟鱼纹都很有特色。
此后,还有秦汉瓦当上的鸟衔鱼纹、晋代和明代砖刻上的鸟衔鱼纹,以及隋唐以来丝织物上的大量鱼类图案,都让人叹为观止。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许多先民近水而居,鱼是他们不可缺少的食物来源。
在频繁的捕鱼、食鱼过程中,人们不但对鱼的习性有了了解,还进一步把鱼当做了信仰,去崇拜它。
1、古代鱼纹图案的演变历程鱼繁殖能力极强,古人往往借鱼来祈求生殖的力量,孔子生子伯鱼,鲁昭公赠其鲤鱼,孔子又名其子“孔鲤”就应了这个典故。
此外,民间剪纸以“双鱼图”、“鱼莲图”作为结婚时的喜花,以表达青年男女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中国远古的文明渊远流长,形成于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文化发展的一支主干,它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从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其中彩陶艺术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成为中国原始艺术创作的范例。
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
仰韶文化鱼纹彩陶器
![仰韶文化鱼纹彩陶器](https://img.taocdn.com/s3/m/b938bfb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85.png)
文艺·彩陶畅想曲
71仰韶文化鱼纹彩陶器
这是一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鱼纹彩
陶器。
鱼纹是仰韶文化彩陶早中期(半坡
类型)标志性纹饰,也是中国彩陶史上最
早的动物纹,它引领纹饰先是完成了从单
条纹到复合纹的转变,随后又实现了纹饰
形态从单个独立到反复连续的飞跃,最终
确立了纵贯中国彩陶发展史的纹饰表现模
式。
彩陶上的鱼纹被后人赋予宗教的意
义,认为是在表达对鱼的崇拜,鱼在这里杨学成[第三期]
想曲是作为图腾标识出现。
纹饰作为装饰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复合体,有承载宗教信仰的功能,不排除以上这种可能,但鱼纹的初衷不是出于图腾崇拜,而是对装饰艺术的追求使然。
造物主赐予了鱼优美的流线型身形,竟与纹饰的发展走向惊人的一致,可以将其视为宽带纹的艺术化,又可以将其抽象变形后依然保留原有的基本特征。
如果说具象鱼纹还有作为图腾标识的可能,那么抽象鱼纹已完全排除了这种可能。
(1)我们再现一下鱼纹的演变过程。
图片1—2是鱼纹的具象形态,图片3—4是抽象形态,按照顺序逐次看下来,具象的鱼变成抽象的鱼,最后完全化身为几何线条,这一演化过程流畅自然,顺理成章,形象生动的鱼形变成线条排列,一眼看去已是面目全非,哪里还有半点鱼的模样,可偏偏又从中看到鱼的影子。
可见,具象到抽象有一条循序渐进的轨迹,是想象力的扩展、思维的递进,二者之间始终保持着内在联系,抽象一定不是脱离轨迹的想象。
(3)(2)
(4)。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f51cb40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de.png)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众所周知,我国的原始彩陶是在漫长的新石器时代中最富艺术性、文化性的工艺品之一;它集实用性、观赏性于一身,诚为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瑰宝;其演变发展横跨了漫长的历史长河,为我们生动的展示了我国远古时期文化与艺术的发展水平;在这之中,最早发源于黄河中下游,距今约6000-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正是彩陶制作水平的高峰;其地域分布极为广泛:覆盖了今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甚至甘肃省等地区;其出土文物数目巨大,尤以各类陶器为首;仰韶文化中独特绘制的种种艺术风格不由得让人赞叹华夏先民的制陶水平和美学修养;因此,本论文将会重点分析仰韶文化中彩陶的艺术特征;仰韶文化的彩陶,其在色彩搭配、花纹风格都是千姿百态,不一而足的;具有丰富多样的艺术特征;然而,经过近几十年来的发掘与考证,现在已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艺术特征:1.仰韶文化早期的彩陶,颜色多以红底黑彩或紫色为主;较为简朴;2.中期则开始流行先以白色,红色涂料上色作为底色,然后再加以黑色,棕色,红色的纹饰;甚至还出现了白色的镶边设计;3.陶器上的图形主要由人面,鱼,鹿,植物等远古时期人类常接触的动植物和抽象的几何形,如三角形,圆形为主;4.除此之外,圆点,曲线,涡纹,弧线等点线类的装饰也被其大量采用;5.有一定数量的刻画符号出现在陶身,有可能是文字的雏形;根据这些共同的艺术特征,我们将逐个评析仰韶文化彩陶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一些具有鲜明艺术美感和特征的陶器代表;半坡类型为仰韶文化的早起典型代表,因为首先被发现于我国西安市半坡村而得名;其目前出土的陶器在色彩上以黑彩为主,图案与花纹以远古时期人们所常见的鱼、蛙、鹿、羊等动物纹,人面纹和以三角形,波浪形,网格等几何纹;在这其中,鱼纹饰半坡彩陶中最主要的题材;如1955年在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圆底盆”,是这一类陶器的典型代表,也是闻名于世的远古时期的优秀艺术品;在盆内,先民用黑彩绘制出对称的人面纹和鱼纹各一组,人面为抽象的圆形,头顶三角形状物可能为发髻;双目为“一”字形;人面两侧有两条小鱼相拥,人面之间有两条较大的鱼,鱼头和鱼身均为较抽象的三角形构成;鱼眼则呈圆形;在大鱼的鱼身上还有斜方格来表现为鳞片;人面鱼纹图案的来源有着多种说法,有生殖崇拜说,有图腾说等等;但由于本论文主要评析方向为艺术特征,所以不做详细介绍;该陶器上的鱼纹画法形象而又富于变化:鱼的生命体征具体,抽象,而又生动;鱼头虽然绘制的较为简单,却言简意赅的体现了其主要特征;鱼的身体上先民们则并没有通过绘制繁杂又量大的鱼鳞片,而是采用了抽象的斜方格来简明扼要的表现了鳞片的错综复杂,极富有节奏感;甚至具有一些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得不令今人瞠目结舌,大为赞叹先民的图案绘制大量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体,营造出了一种写实和抽象有机结合的一种古朴的艺术美感;其结实稳重的构图手法,用线刚直而又结合圆柔的面状的处理形式,高度体现了仰韶文化的发展水平,也代表了远古时期的华夏先民的艺术水平;接下来评析的是马家窑类:其得名是因1923年首先被发现于我国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属于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通俗地讲,可以称之为仰韶文化的亚种;故而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十分发达,其彩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刚直的风格,但表现手法上比之更为精细,形成了自身绚丽典雅的艺术风格;可以说继承了仰韶文化中陶艺的精髓,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今天的许多专家称之为具有在远古时期的艺术成就上“登峰造极”的高度;马家窑陶器的陶制呈橙黄色,器表被人为打磨的非常细腻;可以说是人类在手工制作和艺术修养上的一大进步;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其中具有大量的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和绘画水平;作为仰韶文化的特殊代表,马家窑彩陶不仅在色彩、纹饰、造型上独具一格,其表现手法也更为明晰,均匀,并有着极为丰富的装饰;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其彩陶纹饰上的点线面元素;马家窑彩陶纹饰的点线面元素有几类较为常见的组合形式:第一种是线与线组合,线性装饰是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在艺术表现上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在马家窑彩陶纹饰中,有着密集变化和粗细变化这两大类手法;对比形式则分为直线与曲线的对比,粗线与细线的对比,等等;众所周知,对比时构成形式美的特点之一;这一对比自然而然的使彩陶纹饰形成一种统一的美感;如,被誉为“彩陶之王”的漩纹罐是马家窑类彩陶的精品,其特点是又同心圆线和弧线两种曲线构成,并与直线做对比;形成了比例匀称,线条和谐流畅,具有动态感的艺术美感;第二种组合形式是点与线的组合,在平面构成中,点的作用是装饰与定位,并有一定节奏性表现;而在远古时期的彩陶纹饰中,点还具有象征的用途;如可以表现太阳,火等一系列原始的自然崇拜;彩陶上的同心圆,看做是一个放大的点;通过点与线的组合,可以使彩陶纹饰的艺术美感显得更多变而又赋予了其韵律感,使得不那么枯燥;第三种组合形式是线面结合,这一形式已在前文提到过的“人面鱼纹圆底盆”中有过详细的介绍;所以在这里不再叨叙;第四种常见的组合形式当然是点线面三大视觉元素的对比和构成了:这三大元素是每一名艺术研究者所必备的知识底蕴;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运用点、线、面的组合构成,展现出来对虚和实、方和圆、抽象与具体等对比类的审美和艺术设计构成的理解;这一点是古今中外艺术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必然之路;所以在每一件仰韶文化彩陶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一定体现;这一点是人类在艺术发展史的共性;至于在仰韶文化彩陶的色彩表现上,在经过许多人调查研究;目前并无发现特殊的艺术目的;这很可能由于远古时期人类的颜料并不多样,所以不论是宏观上的色彩变化运用,还是具体到单个图形的色彩运用;还缺少一定的运用和表现;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这一点我们还是不能苛求古人的;总而言之,仰韶文化彩陶代表了我国远古时期的艺术高峰,是我国千年文化的瑰宝;我们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其艺术特征,还可以从中一窥华夏先民的认识美、创造美的过程;我们更可以从中吸取宝贵经验,将之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充分做到古为今用;。
略谈西安半坡彩陶鱼纹的发展和演变
![略谈西安半坡彩陶鱼纹的发展和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2bb440329b6648d7c1c746bf.png)
略谈西安半坡彩陶鱼纹的发展和演变作者:刘小君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9期摘要:在半坡人生产活动过程中,渔猎活动是半坡人生活资料来源的重要补助,动物纹样中以鱼纹的数量为最多,贯穿了彩陶文化的始终,是半坡彩陶最具代表性的花纹。
半坡鱼纹从写实到写意,从具象表现到意象,抽象的发展演变,也是反映半坡彩陶艺术由简单到复杂,由仿照模拟到艺术创造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半坡彩陶;图案;渔猎;鱼纹中图分类号:J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029-02半坡彩陶的图案花纹,种类丰富,样式繁多。
动物纹图案造型奇特,具有象征意味,结构缜密,并有强烈的装饰性。
而其中彩陶的图案花纹样鱼纹最多而且变化丰富,是半坡彩陶纹样中最具代表性的花纹。
在半坡人生产活动过程中,渔猎活动是半坡人生活资料来源的重要补助,狩猎活动在经济生产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提供人们肉食,还可以提供毛皮,骨头,角和脂肪等其他的生活所需的用品。
捕鱼业在半坡人的生活中占了重要的地位。
聚落附近有丰盛的水草和沼泽地,有着各种鱼类和淡水蚌壳等水生动物。
捕鱼为半坡人提供了大量的肉食,当时捕鱼的工具有鱼钩,鱼叉和网坠等。
此外,还钓鱼和叉鱼,而渔具做的很精致,虽然用骨制,但几乎可以同今日的钢制鱼钩媲美。
从他们制作的渔具来看,渔猎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彩陶上的图案大多为鱼纹,这与他们的渔猎和实践中的对鱼的观察是分不开的,也许当半坡先民在饥寒交迫的时候,为他们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资料,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与鱼类结成了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半坡彩陶中的鱼纹不仅变化多端而且比其他的纹样多很多,半坡先民把鱼甚至做为了他们的图腾来崇拜,可见半坡先民与鱼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由此可见,渔猎不仅给半坡人们带来了所需要的肉食,等还给他们提供了彩陶纹样的来源,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以至于半坡先民们在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创造出了史前灿烂的彩陶文化。
陕西半坡人面鱼纹之谜
![陕西半坡人面鱼纹之谜](https://img.taocdn.com/s3/m/3ce20a42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71.png)
陕西半坡人面鱼纹之谜1955年,陕西半坡人面鱼纹盆的出土,震惊世界。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一个标本,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出土了近万件生产和生活用具,以及大量的彩陶、雕塑饰品,其中,人面鱼纹盆最为珍贵。
人面鱼纹陶盆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
陶盆是以细泥为原料、捏成型后着彩放在窑里烧制而成的彩陶器,陶盆本身是红色,盆上的花纹是黑色。
人面鱼纹盆内壁的人面为圆形,头顶有三角形头饰。
五官部分近似人面的形象,口衔双鱼。
人面的耳部各绘一条鱼,鱼衔着人耳。
半坡人为何刻出如此独特的人面鱼纹?这个谜团一直困扰着古民俗研究的专家学者。
笔者对此也非常感兴趣,经过十多年的研究考证,我发现,半坡人面鱼纹与“黑衣壮”所佩戴的奇特双鱼对吻饰品,二者之间似乎有着某种联系。
我认为,人面鱼纹盆里的鱼图案,是艺术化了的双鱼项圈、双鱼耳环和立鱼头饰(即“黑衣壮”所佩戴的饰物)。
“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分支系,总人口约5.2万。
聚居在广西那坡县。
“黑衣壮”妇女佩戴的银项圈,两端都制成鱼形状,有如双鱼对吻。
“黑衣壮”的双鱼吻饰品让我十分兴奋,因为半坡人面鱼纹的嘴部就有对吻的双鱼,它不就是用艺术化图案表现出来的双鱼项圈吗?双耳不就是佩戴着的鱼形耳环吗?头上不是顶着鱼形头饰吗?半坡人面鱼纹盆上的人像,简直就是一个现代“黑衣壮”女人的翻版。
半坡人面鱼纹盆的背景,是半坡原始人的生活场景,即一群使用石器的人们。
这些半坡人去了哪里?又来自哪里?黑衣壮的祖先与半坡人是不是同一个部落的人?在壮族的传说中,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
《布洛陀》长篇史诗便描述了布洛陀造天、造地、造太阳、造日月星辰、造火、造谷米、造牛等“造世”过程,有些地区的壮族人认为姆六甲是布洛陀的母亲,是专管生育儿女的女神,又称“花王圣母”。
如果壮族的最早祖先是半坡人,那么,半坡人面鱼纹图中的半坡人极有可能就是花王圣母。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早期彩陶鱼纹纹饰新释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早期彩陶鱼纹纹饰新释](https://img.taocdn.com/s3/m/f34580ca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3d.png)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早期彩陶鱼纹纹饰新释
唐延青
【期刊名称】《丝绸之路》
【年(卷),期】2010(000)014
【摘要】半坡类型是仰韶文化的早期类型,鱼纹纹饰则是半坡类型彩陶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纹饰,在半坡类型文化早期多为单体鱼纹.对于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的研究,学术界提出了很多不同观点,本文在各家观点的基础上,对之作出一种全新的解释,认为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体现了半坡居民对鱼在水中游的这一自然现象的渴望、向往以及对水底世界的好奇.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唐延青
【作者单位】肃南县民族博物馆,甘肃,肃南,734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6.3
【相关文献】
1.从半坡彩陶的纹饰说到唐代铜镜纹饰的分形制图思想 [J], 尹春洁
2.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器的艺术特点 [J], 康艳
3.新石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装饰的纹样分析 [J], 毛雅坤
4.半坡彩陶典型纹饰人面鱼纹与中国原始图腾巫术之渊源 [J], 罗静
5.半坡类型彩陶早期鱼纹纹饰的起源及内涵 [J], 王世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5期苏 州 大 学 学 报(工 科 版)Vol .26No .52006年10月J OURNAL OF S OOCHOW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 IENCE EDITI ON )Oct .2006文章编号:1673-047X (2006)05-0056-03半坡彩陶“鱼”纹饰演变历程王丽霞(扬州教育学院,江苏扬州225600)摘 要:半坡彩陶的“鱼”纹饰,经历了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并且在这一演变过程的各个阶段,又伴随着少量的独具特色的写实性的鱼纹。
本文尝试从生活寓意、表征功能、合理联想、高度意匠等方面来阐述半坡“鱼”纹饰演变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寓意;表征;联想;意匠中图分类号:J509 文献标识码:A图1半坡彩陶分布在渭河流域,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往西达到甘肃陇东的天水、平凉地区。
半坡彩陶的鱼形花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纹饰。
鱼形多饰于卷唇折腹圜底的肩部或内壁。
鱼纹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所谓复体鱼纹,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纹构成一组,有多到四条鱼纹相连组成的。
早期多用单体鱼纹,晚期则以复体鱼纹居多。
而且这种鱼纹由起先的写实手法,逐渐演变为鱼体的分割和重新组合,使之抽象化、几何化、样式化,形成了横式的直边三角形和线纹组成的装饰图案的特点(图1)。
“鱼”纹饰形成初期的特殊寓意和表征功能显示了抽象化的内在趋势;具象与抽象造型并存,显示出人类初期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艺术家个体情感的参与和他们丰富的联想能力;同时在无休止的抽象构形规律的探索中,在追求纹饰的高度意匠中,也不断丰富了对形式上韵律美的内在规定性,使得原始彩陶纹饰在经历了原始的神秘内涵的蜕化之后,成为永久生命的形式,艺术的品质也得到了升华。
半坡彩陶的“鱼”纹饰,总体显示了由具象到抽象的逐渐演变过程,本文尝试从生活寓意、表征功能、合理想象、高度意匠等方面来阐述其演变的内在机制。
1 生活寓意———纹样的来源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存在的反映。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只能是实际存在的社会生活的反映。
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生活中的艺术形象,一开始就是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出现的。
只不过原始的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认识和感悟有着区别于今人的独特之处。
在人类主、客体分化的初始阶段,当人们意识到自身作为与万事万物的不同存在的时候,最初在人们幼稚的意识中,产生了对世界最原始的认识,这种认识总是围绕着身边的存在物开始建构的,而建构这种认识的基础便是不够理性的原始人类的精神逻辑。
在原始人那里有某种不确定的精神力量在引导着人类前进,而这种精神力量融合在人们对生命形式的感悟中,正如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将原始人的思维状态归结于“互渗律”,阐明了原始人感知的自然并非是真实的自然、科学的自然;作为“互渗律”这一“原逻辑”思维,说明了人们感悟自然的特殊精神状态,即物质实体同人的精神实体的融通状态,它也是原始艺术的思维特征。
所以即便在今天看似纯自然主义描绘的原始艺术,实质上包涵着今人不能完全确知的某种神秘观念,它们是对自然形态和主观感悟的心灵的模写,图形因而有着特别的表征功能。
收稿日期:2006-07-05作者简介:王丽霞(1968-),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装饰艺术。
图腾概念的发生,也一样包含了如此构形的痕迹。
图腾形象的来源也一定是生活的具体形象,有所区别的是,它是特别选择的形象,其选择的原则是建立在能保证氏族成员的食物来源以及给人以精神力量这两个方面的,并体现为生命形式间可以转换的血缘关系。
半坡彩陶纹样中鱼纹的反复出现连同半坡出土的许多捕鱼工具说明当时渔猎经济的盛况,捕鱼作为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使鱼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所以对鱼的生存意义上的依赖,以及对它的能游于水的本领以及多产的生命繁衍能力的崇拜,构成了纹样最初的来源。
同时图腾的崇拜也使得自然物的属性具有了精神方面的神性,因而作为原始图腾的“鱼”纹饰也就有了“通地”神性色彩,如同“鸟”是“通天”的神灵一样。
神性观念的介入,使得图形在构形活动的一开始便具有了抽象的倾向和要求,规定了抽象化演变的方向。
2 表征功能———演变的方向从视觉思维的角度来说,艺术的表现手法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是原始视觉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原始人观察社会、表现自然时,往往融入了自己主观的想法,有意识地采取夸张、概括的表现手法,因此所绘制出的作品虽然在造型上比较稚拙、纯朴,但却表现出艺术的构思和原始的精神所在。
在原始社会时期,陶器纹饰不但是装饰艺术,而且也是族的共同体在物质文化上的一种表现。
彩陶具象纹饰是一定的人们共同体的标志,它在绝大多数场合下是作为氏族图腾或其他崇拜的标志而存在的,有些纹样还含有魔法效力和巫术的神秘性,具有很强的表征功能,抽象化成了凸显这一功能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宗教、神秘图腾是原始人类精神感悟的主要材料的来源,原始人没有大范围地去描写生活场景的所有事物,而是有选择地表现了某几个物象,就是一个很好的验证,图腾、宗教等成为他们表现感悟选择性的依据。
同时那充满神秘、神性的虚幻世界,有着混同现实世界的意义,出于心灵感悟的表达,神秘的色彩主宰了绘画抽象表达的方向,事物的本质特征或者局部被抽取出来,成为神秘的依附体而存在,图形本身也就有了最初的抽象化的趋向。
孙新周先生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一书中,在谈到马家窑文化高低耳深腹罐的网格纹样从自然界鲵鱼鳞纹演变的过程及其对先民视觉艺术思维方法的影响时,分析道:“从上面的网格纹的发展来看,先民们的心灵轨迹是相当清楚的。
即由于鱼是多产的水中动物,因此凡与鱼为伴的民族,不论中外,大多把鱼作为丰产与繁衍的象征……从巫术心理出发,认为只要把作为鱼的主要部分和特征的鱼鳞加以表现和移植,它的多产法力也就会生效。
据此,他们将网格纹大量地涂绘于各种彩陶纹饰之中,其动机也就不言而喻了。
”据专家们的分析,半坡彩陶的几何形花纹是由鱼纹变化而来的,庙底沟彩陶的几何形花纹是由鸟纹演变而来的,所以前者是单纯的直线,后者是起伏的曲线……局部的移植、夸张变形、重组构合是建立在图形表征功能基础上的变化方法,而这种变化实现了图形的逐步抽象,因此我们可以说,其抽象化的内在机制便是早期绘画的表征功能。
半坡大量的鱼纹饰的出土情况,连同它成系列的抽象化,说明了人们由最初模拟自然到模拟作品本身的变化。
由于反复摹写的对象无须更改的缘故,逐渐地人们把表现的重心放在了对象所欲表现的神秘色彩上,表现性描绘成为抽象化变化的内趋力,最终导致抽象的线条从从属于具体的形象中抽身出来,成为独立的线;同样几何形体因为丧失了某个特定的物象的形态,也才有了超现实的意义。
反复描摹、不断抽象客观上也实现了具象到抽象的演变历程。
3 合理联想———新鲜的风貌半坡彩陶的纹饰大都经历了渐次抽象化的过程,但在各个历史时期,却都可以看到具象造型的存在,说明了原始人的情感图式依然受制于客体这一事实,这也决定了原始彩陶中具象和抽象的混同状态,加剧了彩陶纹样研究的复杂性。
但是,在具体的某个形象领域我们却可以见到原始造型演变的一些规律,这个规律是具象和抽象之间的互动的变化规律,研究这个变化规律的背后,人的主体性意识的日趋成熟成为关注的焦点,展示为原始集体观念与日益增强的艺术家个体情感的互动的规律性。
艺术家个体情感的参与,尽管它服从于集体性的图腾观念,但表现形式之间的距离,抽象与具象的共存,正说明了个体感悟参与的现实状态。
尤其是作反复模写的艺术家们,反复的动作也会使艺术家们忘记图形的内涵,而将注意力投放在形式的因素中。
主观的情感在日复一日的模写中积淀为对形式的需要,由具象到抽象、具象和抽象的并存,恰恰也显示了艺术家个体喜好、独特的视觉感受模式和与某种特定情感相适应的造型机制的体现。
“鱼”氏族图腾背景,带着我们走进原始氏族社会的场景中,人们对图腾的崇高地位以及虔诚的心理是建立在人们的感情基础上的,那种与每个人生存密切相关的氏族集体状况成为人们生命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昭示了个人情感注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一切艺术活动都离不开概括、联想和想象。
概括、联想和想象是实现艺术个体创作活动的先导。
原始时期的图腾艺术也不例外,一方面,概括加剧了原始观念对某一形象的神注,导致了艺术家积极追求抽象化表达的方向,实现了具象到抽象的演变的历程;另一方面,联想和想象却走向了抽象化表达的相反方向,个人的情感因素物化为对形象情趣性的具象表达。
在半坡彩陶的“鱼”纹饰中,极具特色的人面形鱼纹,是具象图形的一个特例,人和鱼的生命形式间的相互转化是原始艺57第26卷 王丽霞:半坡彩陶“鱼”纹饰演变历程图2术家们联想、想象造型的基础。
人们出于对“鱼”能游于水的本领的崇拜,带着人、鱼(即主、客体)间相融通的精神感悟状态,而将这两个在生活中有着紧密联系的形象精心组合,从而形成了令今人惊叹不已的人面形鱼纹,现代心理学上把这种相关联物象的组合造型称之为联想造型。
在所有的人面形鱼纹中,最为特殊的一例,是人面与鱼形的合体的花纹,在一个鱼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人面形的花纹,具有“寓人于鱼”的特殊意义,这样的花纹虽然不多,却是联想造型的一个典范。
正是由于艺术家个体联想活动的参与,造就了人、鱼一体化的造型方式,造就了图腾观念的最直白表达形式,也才使得我们的原始彩陶的纹饰至今仍然具有生动、活泼、自由、新鲜的风貌(图2)。
4 高度意匠———品质的升华首先,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楚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
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可见,几何纹饰最初抽象化并非出于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
随后随着氏族的瓦解,意义上的日渐空洞,以及人们主体意识的日渐增强,审美经验的参与,图形的制作上不断实现了由自然法则向人为法则的过渡。
其次,原始工具时期的抽象图形,还有彩陶中绝大多数的抽象图形,说明了人们已经在繁复多变的大自然观察中以及在无休止的抽象构形规律的探索中,不断丰富了对韵律美的内在规定性,并朝着完满自足的方向发展。
具象图形的抽象化要求结合抽象造型的审美经验,完成了形象特征与形式的二元组合,反过来,形象的特征也加剧了抽象形式感的多样性,对称、均衡、节奏、韵律、条理、反复等和谐有序的图案格式,丰富了抽象构形的能力。
此外,从装饰角度来说,由于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双重要求,艺术和实用既要相互制约,又要相互适应、融合,所以,一般再现性、具象写实性造型受到的制约性和局限性大,而抽象性、装饰性造型受到的制约性、局限性小,较为机动灵活,能够适应工艺美术服务对象———各类人造物装饰的广泛性、复杂性和实用性。